实验二教案

合集下载

燃烧实验教案二通过实验学习燃料热值和热量的测定方法

燃烧实验教案二通过实验学习燃料热值和热量的测定方法

燃烧实验教案二-通过实验学习燃料热值和热量的测定方法导语:在科学教育中,实验课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学习内容,培养其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精神。

在化学实验中,燃烧实验是非常经典并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实验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篇燃烧实验教案,帮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燃料热值和热量的测定方法。

一、实验内容本次燃烧实验,我们需要使用以下材料:1. 煤样(或木杆、石油等燃料)2. 烧杯3. 密度瓶4. 温度计5. 支架、铜网、矾铝石毡等实验器材实验步骤:1. 烧杯法测定燃料的热值将装有20毫升水的烧杯称重,投入一定量的煤或其他燃料,点燃,进行燃烧,持续时间大约为10分钟,将烧杯再称重,并计算水的温度变化。

利用下面的公式,可求得燃料的热值。

燃料的热值 = 发热量 / 燃料的质量其中,发热量等于水的质量乘以升温的摩尔热。

2. 密度瓶法测定燃料的热值将密度瓶充满水,称重,再放入一定的燃料样品,使其完全浸没在水中,点燃燃料,进行烧制,释放出热量。

此时,由于烧制产生的气体体积膨胀,使密度瓶里的水溢出一些,只要再加入足量的水,使水面至于密度瓶的刻度线之上,即可继续称重。

测量燃料消耗的重量,并用密度计测定溢出的水的体积,这样可以求得:燃料的热值 = 发热量 / 燃料的质量其中,发热量等于水与瓶壁所吸收的热量加上外界所吸收的热量。

二、实验原理热值:燃料的热值是指燃烧单位质量燃料所产生的热能的多少。

常用的热值单位有千卡/克、千焦/克、BTU/磅等。

热值越高,表示燃料所含的能量越多,这种燃料的使用效率越高。

燃烧热量:燃料的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也就是燃料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产物和释放出热量。

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就称为燃烧热量。

燃烧热量越大,表示燃料氧化反应所放出的热能越多,这种燃料燃烧效率越高。

三、实验结果通过上述实验步骤,我们可以得到经过测量得到的实验数据。

通过计算这些数据,可以得到燃料的热值和燃烧热量。

汽车泡沫浮力实验教案二:了解汽车的浮力原理

汽车泡沫浮力实验教案二:了解汽车的浮力原理

一、实验目的通过搭建汽车泡沫浮力实验,让学生了解汽车的浮力原理,掌握汽车的浮力漂浮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实验原理汽车浮力是汽车在水中浮力作用下所受到的力,浮力是任何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受到的上升力。

汽车的浮力与汽车的重量有关,当汽车浸入水中时,汽车所受到的重力是不变的,但是,汽车受到的浮力却会随汽车在液体中的深度变化而变化。

三、实验步骤1.将水注入大容器中,保证汽车能够完全浸入水中。

在水面上放置浮标,标记汽车在液体中的深度。

2.使用汽车轮子负重块,将汽车轮子贴在泡沫板上,通过木棒将泡沫板固定在汽车轮子上,使其形成一个浮力体。

3.将汽车浮力体放入水中,记录汽车浮力体紧贴水面时的深度。

用吊秤等工具测量汽车浮力体在空气中的质量,计算汽车的总重量。

4.逐渐将汽车浮力体沉入水中,在每个不同的深度记录汽车所受的浮力的大小。

5.记录完毕后,将汽车浮力体从水中取出,先用纸巾将其表面水分擦干,再用天平测量汽车浮力体的质量,从而计算出汽车浮力体在水中的失重量。

四、实验数据处理及成果展示根据实验所得到的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汽车浮力体浮力大小与汽车浮力体所处深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绘制出函数曲线图。

根据函数曲线图,可以得出不同深度下汽车的浮力大小,进而推算汽车在液体中的浮力规律。

五、实验教学效果实验搭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探究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汽车的浮力规律和浮力漂浮原理,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为学生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案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案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知识构造
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二、教学目标
⑴知识方面:
(1)说明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2)理解两对相对性状与两对等位基因的关系。

(3)掌握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F2中的性状别离比例。

(4)简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5)了解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通过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所提醒的自由组合定律的信息,学到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观。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⑶能力方面:
1、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及杂交试验分析图解
2、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试验及其图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说明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四、教学方法:归纳法、讨论法、师生互动法及讲授法等
五、教学课时:2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科学实验教案二:小学生DIY手电筒

科学实验教案二:小学生DIY手电筒

科学实验教案二:小学生DIY手电筒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越来越依赖电源和灯光,很多时候我们离不开电和灯,比如黑夜里的路灯、电视机、电脑等等。

但如果我们突然没有了电和灯光,会怎样呢?我们如何生活和工作?我们要了解电的基本原理及如何制作手电筒,从而更好地利用电和灯光。

本实验将教大家如何制作一款简单的手动手电筒,并了解支持其并联电路的基本原理及制作方法。

实验目的:1.了解电路的基本原理。

2.掌握元器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3.学习如何制作一个手动手电筒。

实验器材:1.手电筒壳体、灯泡、导线、电池、电池架、开关、剪刀、胶带、瞬间胶。

实验步骤:1.将手电壳体拆开,将手电壳体上的灯泡、电池等拆下来,先了解一下原有电路的工作原理。

2.将灯泡器件连接到电路板上,接上电池架,此时灯泡不会亮,因为电路断路。

3.将开关器件连接到电路板上,再将导线连接到开关器件上,这时灯泡亮了,但开关不能控制灯的亮与灭。

4.将导线剪成两根等长的导线,将其中一根导线连接到开关器件的一个端口上,另一根导线连接到电路板上,这时用手按住开关,发现灯泡亮了,放手后灯泡熄灭。

5.将另一根导线连接到电路板上没有连接的位置,这时,无论是按住开关,还是放开开关,灯泡都是亮着的。

6.将电路板放入手电壳体,直至灯泡和开关器件部分露出来,接上电池和电池架。

7.用瞬间胶将灯泡和开关器件粘在手电壳体上,以防在使用中碰到移位。

8.接通电源,打开开关,手电筒亮了。

实验原理:就我们的DIY手电筒而言,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由灯泡和开关组成的并联电路,它是一种以电池为电源的直流电路。

同时,我们要注意,使用的元器件必须要满足要求:1.灯泡的参数:在一定电压下,灯泡需要放出一定的电功率,不然就很难亮起来。

一定要选择适合的功率大小的灯泡。

2.开关的参数:开关闭合的时候,必须能够通过一段电流,而“合”得太紧的开关不好控制,太松的开关和不好灵敏,这就需要我们要选择好的开关了。

3.电池的电压:在灯泡和开关的并联电路中,都是依靠电池作为电源,而电池的类型和电压会影响到整个电路的输出,很可能使灯泡的发光效果不理想。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3. 培养学生遵守实验规程、安全操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实验一:观察水的沸腾2. 实验二:酸碱中和反应3. 实验三:金属的腐蚀与防护4. 实验四:二氧化碳的制备与检验三、教学过程1. 实验一:观察水的沸腾(1)实验原理:通过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沸腾现象,了解水的沸点及其影响因素。

(2)实验步骤:① 准备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等。

②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③ 观察并记录水在不同温度下的沸腾现象,同时测量沸点。

④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水沸点的因素。

(3)实验注意事项:① 加热时要用石棉网,防止烧杯直接接触酒精灯。

② 要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2. 实验二:酸碱中和反应(1)实验原理:通过观察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了解酸碱性质及其相互转化。

(2)实验步骤:① 准备实验器材:试管、胶头滴管、指示剂、酸碱溶液等。

② 将酸碱溶液分别放入两个试管中,加入适量指示剂。

③ 使用胶头滴管滴加酸或碱溶液,观察指示剂的变化,记录中和点。

④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酸碱中和反应的规律。

(3)实验注意事项:① 要注意滴加溶液的速度,避免反应过快。

② 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防止液体溅出。

3. 实验三:金属的腐蚀与防护(1)实验原理:通过观察金属在不同环境下的腐蚀现象,了解金属腐蚀的原因及其防护方法。

(2)实验步骤:① 准备实验器材:金属片、试管、电解质溶液、防护剂等。

② 将金属片分别放入不同试管中,加入适量电解质溶液。

③ 观察金属片的腐蚀现象,记录腐蚀程度。

④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金属腐蚀的原因及防护方法。

(3)实验注意事项:① 要注意金属片的选择,避免活性差异过大。

3.2实验二自由沉淀--水处理教案(清华大学精品课程)

3.2实验二自由沉淀--水处理教案(清华大学精品课程)

实验二自由沉淀一、实验目的1、观察沉淀过程,加深对自由沉淀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2、掌握颗粒自由沉淀实验的方法,求出沉淀曲线。

二、实验原理浓度较稀的、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其特点是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干扰、等速下沉,其沉速在层流区符合Stokes公式。

由于水中颗粒的复杂性,颗粒粒径、颗粒比重很难或无法准确地测定,因而沉淀效果、特性无法通过公式求得,而是要通过静沉实验确定。

由于自由沉淀时颗粒是等速下沉,下沉速度与沉淀高度无关,因而自由沉淀可在一般沉淀柱内进行,但其直径应足够大,一般应使D≥100mm以免颗粒沉图1 自由沉淀实验装置图1、沉淀柱2、水泵3、水箱4、支架5、气体流量计6、气体入口7、排水口8、取样口一般来说,自由沉淀实验可按以下两个方法进行:(一)底部取样法底部取样法的沉淀效率通过曲线积分求得。

设在一水深为H的沉淀柱内进行自由沉淀实验,如图1所示。

将取样口设在水深H处,实验开始时(t=0),整个实验筒内悬浮物颗粒浓度均为C0。

分别在t1、t2、……、t n时刻取样,分别测得浓度为C 1、C 2、……C n 。

那么,在时间恰好为t 1、t 2、……、t n 时,沉速为h/t 1=u 1、h/t 2=u 2、……、h/t n =u n 的颗粒恰好通过取样口向下沉,相应地这些颗粒在高度H 中已不复存在了。

记p i =C i /C 0,则1-p i 代表时间t i 内高度H 中完全去除的颗粒百分数,p j -p k (k>j≥i )代表沉速位于u j 和u k 之间的颗粒百分数,在时间t i 内,这部分颗粒的去除百分数为()/2()j k j k i u u p p u +⨯-,当j 、k 无限接近时,()/2()j k j j k j i i u u u p p dp u u +⨯-=。

这样,在时间t i 内,沉淀柱的总沉淀效率0(1)i p j i j i u P p dp u =-+⎰。

高中生物教案-【实验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高中生物教案-【实验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高中生物教案-【试验二】用高倍显微镜观看叶绿体和细胞质流淌一、教学目的1.初步把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看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3.通过在显微镜下的实际观看,理解细胞质的流淌是一种生命现象。

二、教学建议〔一〕用显微镜观看叶绿体试验的教学建议:1.试验材料的选择。

试验材料的选择,应以取材便利、制片简洁、观看效果好为原则。

藓类植物的叶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整个叶制片,作为试验材料的首选对象。

试验时,可选取葫芦藓或墙藓的叶作观看材料。

2.显微镜的使用。

关于显微镜使用方法的指导,是同学做试验前教师讲解的主要内容。

要求同学做好以下几点。

(1)将显微镜安放好显微镜放在操前方偏左,镜筒在前,镜臂在后。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距载物台约2cm);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选用大光圈,弱光源时选用凹面镜。

(3)低倍镜观看将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用压片夹压住装片;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至距玻片2~3mm 处;左眼注视目镜内,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当看到物像后再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细胞物像。

移动装片,将观看物放在视野中心。

(4)高倍镜观看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调整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所要观看的物像。

3.观看程序的指导。

观看时,教师应提示同学先用低倍镜观看,再用高倍镜观看,最终绘制镜下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图。

4.讲解绘制生物图的要求。

绘图的要求包括绘图的工具要求,以及绘制生物图的方法要求。

如,图的摆放位置和大小,线条和点点,指示线、注字和图名,姓名和日期等。

5.条件许可的学校,最好每人使用一台显微镜,以便培育同学对显微镜的操作力气。

6.增加演示试验。

假设条件允许,则可以增加“不同光照条件下叶绿体的形态变化”的演示试验,使同学了解叶绿体对不同光照条件的适应性。

试验课前,在讲台前摆放3 台显微镜,载物台上分别放着强光(200W 灯泡照耀5min)、弱光(25W 灯泡照耀10min)、黑暗处理过的3 片葫芦藓叶的临时装片。

《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教案及教材习题解答

《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教案及教材习题解答

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对氧气制取的加深认识,也是初三学生必须掌握的最重要的基本实验技能,通过复习旧知识,使原有的经验,由老师引导,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加深对所研究问题的体验,同时通过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理论升华。

通过分组实验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基本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通过比较归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能更好培养学生形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探究,进一步深化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为学生在中考中解决相关综合性试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二)通过实验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一)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二)长颈漏斗装置气密性的检查;(三)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二、重难点分析(一)制取二氧化碳1.突破建议:教学中应该结合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的两种方式进行对比,发现其异同处:为什么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与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有很大差异,却与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装置几乎一样;为什么两者收集方法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为什么装置气密性检查原理相似,操作方法却不同。

这些问题应该选择适当的时机呈现给学生,加深对实验室制取气体各个要素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2.突破样例:【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今天我们来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投影】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提问】(1)对比制取氧气和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制取二氧化碳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生装置呢?(2)对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制取二氧化碳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收集装置呢?【生】思考讨论,回答。

根据提供仪器,也可自选仪器自己设计出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画出简易图)【设计意图】从已学的知识导入新课。

通过对比分析,由学生自己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实验二 水中溶解氧的测定教案

实验二  水中溶解氧的测定教案

实验二 水中溶解氧的测定【实验目的】1、学习溶解氧水样的采取方法。

2、掌握用间接碘量法测定水样中溶解氧的方法原理及基本操作。

【实验原理】溶解于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来自空气中的氧及水生植物释放出来的氧,水越深,水温越高,水中含盐量越多,还原性物质越多,溶解氧越少。

溶解氧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

如许多鱼类在水中含溶解氧低于3-4mg/L 时就不能生存,但对于金属设备有腐蚀作用,如锅炉水中溶解氧含量应低于0.05-0.1mg/L .所以,在工业供水分析中对溶解氧的测定是很重要的。

同时,溶解氧的测定对水体自净作用的研究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了解水体在不同的地点进行自净的速度。

溶解氧的测定方法有膜电极法、比色法和碘量法。

对溶解氧含量较高的水样,常采用碘量法测定,下面是碘量法的测定原理。

水样中加入硫酸锰和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氢氧化锰沉淀,这一沉淀中的锰,是与水中的溶解氧定量反应的。

Mn 2++ 2OH -=Mn(OH)2↓(白色) (1)当有溶解氧时, Mn(OH)2立即被氧化: 2Mn(OH)2+O 2=2MnO(OH)2↓(棕色) (2)溶液酸化后,四价锰将碘离子氧化成游离碘:MnO(OH)2+2I -+4H +=Mn 2++I 2+3H 2O (3)析出的碘用Na 2S 2O 3滴定: I 2+2 Na 2S 2O 3 == 2I -+S 4O 62- (4)由反应方程式(1)、(2)、(3)、(4)可知: n :n =1:4 。

由Na 2S 2O 3的浓度及2O -232O S 消耗的体积可计算水中溶解氧的含量。

溶解氧ρO 2(mg/L )=,100000.32411⨯⨯⨯⨯VC V 式中 V 1 –-滴定消耗Na 2S 2O 3标准溶液的体积(mL );V—水样体积 (mL );C——Na 2S 2O 3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1).如果水样中有大量有机物,或其它还原性物质时,会使结果偏低,而当水样中含有氧化性物质时可使结果偏高,此时应作校正.采用双瓶法可以消除氧化物的干扰.所谓的双瓶法,即取两个溶解氧瓶,一瓶按碘量法测定.另一瓶先加H 2SO 4,再加碱性碘化钾和硫酸锰,生成的碘用Na 2S 2O 3滴定,记录消耗Na 2S 2O 3标准液的体积V 2 。

推动科普教育:电磁铁实验的教学案例—教案二

推动科普教育:电磁铁实验的教学案例—教案二

推动科普教育:电磁铁实验的教学案例—教案二教案二引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深地了解到科普教育的重要性。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但科技并不仅是高深的数理化学知识,它包含了很多看似简单却又深奥的原理,而学习这些原理除了在课堂上学习之外,实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

在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学到了许多有关科普教育的知识,我也想分享一下我所掌握的教学案例,这次我要介绍的是电磁铁实验的教学案例。

一、前言本次电磁铁实验教学方案是学生们在习物理和电学时学习电磁铁的成因和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验证的一种方法。

本次实验主要包括材料准备、实验方案和实验过程。

二、材料准备1.铁芯(硬铁)N个,长度大约为5cm,直径大约为0.5cm。

2.导线若干条,长度为20 - 30cm,直径为1mm左右。

3.活动电路板1个。

4.蓄电池1个。

5.电流表1个。

6.磁体N个,直径大约为2cm,厚度约为0.6cm。

三、实验方案1.准备一个铁芯,在铁芯的顶部通电线圈,通电时产生的磁场便会使铁芯成为一只电磁铁。

2.把一块硬铁和一条电线捆绑在一起,让电线绕在硬铁上,在硬铁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根电线。

3.使用活动电路板连接铁芯和电线,使电流可以通过电线和铁芯。

4.将活动电路板插入蓄电池中,使电路正常工作。

5.做好测试,查看实验结果。

四、实验过程1.将一块硬铁与电线捆绑在一起,让电线绕在硬铁上,在硬铁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条电线。

2.将电线连接到活动电路板上,并将活动电路板插入蓄电池中。

3.轻轻地触摸硬铁上的磁体,在触摸过程中,牢记磁体的方向和旋转方向要相反,如果相同,那么磁体的角度会减小。

五、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如果在硬铁上绕上电线,当通过电线时,会在绕线处产生磁场,这个磁场会将硬铁变成一只电磁铁。

电磁铁之所以具有磁性和吸附力,是因为在电流通过电线时,会产生一个磁场,这个磁场会影响铁芯的磁性,使其吸附在铁芯上。

六、总结电磁铁实验是一种非常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电磁铁的原理和应用。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2课时教案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2课时教案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理解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03
教学内容
豌豆杂交实验的背景和意义
背景:孟德尔为了探究生物遗传的规律,选择了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意义:豌豆杂交实验为孟德尔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使他能够更好地研究生物遗传的规律,并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
影响:豌豆杂交实验成为了遗传学中的经典实验,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掌握豌豆杂交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05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教具准备
豌豆植株和种子
实验器材:镊子、剪刀、培养皿等
图表和幻灯片:展示杂交实验过程和结果
黑板和粉笔:用于讲解和演示实验步骤
多媒体资源
豌豆植株和果实的图片
孟德尔的生平简介视频
豌豆杂交实验的动画演示
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的图表
06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定义: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案
目录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教学目标
03
教学内容
04
教学重点与难点
05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06
教学方法
07
教学过程
08
评价与反馈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性状分离和遗传规律
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
收集豌豆杂交实验的相关资料,加深理解
拓展作业
豌豆杂交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豌豆杂交实验改进方案:提出改进实验的方法和措施,提高实验效率和准确性。

溶解性实验教案二:探究温度对溶解性的影响

溶解性实验教案二:探究温度对溶解性的影响

溶解性实验教案二:探究温度对溶解性的影响探究温度对溶解性的影响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加深学生对温度和溶解的关系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溶解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溶解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分子之间的引力越小,溶解度就越大。

反之,温度越低,溶解度越小。

三、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相同重量的不锈钢杯。

2.将两个杯分别加入相同数量的葡萄糖和同等的水。

3.将一个杯子放在冰箱里,另一个杯子放在室温下。

4.等待一定时间后,取出杯子,观察两个杯子中葡萄糖的溶解情况。

5.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原因。

四、实验注意事项1.确保葡萄糖和水的质量和温度在两个杯子中相同。

2.应使用相同大小的容器。

3.实验时应注意保持室温稳定,不得有风扇或空调影响。

4.实验中应注意安全,禁止学生私自取食实验品。

五、实验结果取出两个杯子,分析两个杯子中葡萄糖的溶解情况。

室温下的杯子中的葡萄糖完全溶解,而在冰箱中的杯子中葡萄糖只有一部分溶解,其余部分未能溶解。

六、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温度对溶解度有显著影响。

室温下杯子中葡萄糖的溶解度高,因为温度相对较高时,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引力越小,溶解度就越大。

而在冰箱中的杯子中,温度相对较低,葡萄糖无法充分溶解,部分葡萄糖停留在冰箱底部。

七、实验延伸1.可以探究其他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

2.可以尝试在不同温度下,定量比较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差异。

3.可以通过冰箱、热水壶等不同的加热手段探究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八、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温度和物质溶解度的关系,加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实验过程中注意了安全和环保的要求,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这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案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案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案教案标题: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案【教案主题】理解和应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学目标】1. 理解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培养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3. 能够解释实验结果,理解遗传规律。

【教学重点】1. 学习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

2. 探讨实验结果,理解遗传规律。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豌豆杂交实验相关文献资料、展示图片、实验器材和种子等。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孟德尔的杂交实验》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遗传学的兴趣。

Step 2:知识讲授(10分钟)1. 讲解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2. 分析实验结果,并解释孟德尔遗传学定律。

Step 3: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

2. 教师辅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记录相关数据。

Step 4:结果讨论(1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小组内部的数据交流和分析。

2.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班级讨论。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遗传规律。

Step 5:知识拓展(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孟德尔的杂交实验对现代遗传学的影响。

2.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以小组形式完成相关问题。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相关实验,拓宽对遗传学的理解。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践操作,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2. 引导学生开展与孟德尔实验相关的课题研究,深入了解遗传学的前沿知识。

【教学评估】1. 学生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报告。

2. 学生学习笔记及课堂参与情况。

【教学资源】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相关文献资料。

2. 实验器材:豌豆种子、玻璃培养皿、苯酚红试剂等。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的教学安排,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强调学生对遗传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实验活动2教案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实验活动2教案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的思路和方法。

2.使学生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制备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方法、检验方法。

3.通过实验使学生熟练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的过程以及教师演示的有关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归纳能力以及相互交流协作能力.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与之有关的化学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

2.在设计实验装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收集、检验及验满。

难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了解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准备烧杯、集气瓶、量筒、玻璃导管、胶皮管、单孔橡皮塞、铁架台(带铁夹子)、试管、试管夹、玻璃片、酒精灯、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紫色石蕊溶液、蜡烛、木条、蒸馏水、火柴等.教学进程一、引入新课师:今天的新课开始以前,大家先来看一下2014年的一道中考题。

(通过中考题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实验室制法的实验装置是如何确定的:1、发生装置的确定:药品状态和反应条件2、收集装置的确定:气体的性质二、讲授新课师:我们可以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原理等来讨论如何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

学生回忆,复习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所使用的药品以及反应原理。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CaCO3 + 2HCl ==== CaCl2 + CO2↑+H2O ,进行详细分析,确定实验装置。

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以下问题:1. 怎样组装仪器?怎样检查装置气密性?加人药品?(教师演示并讲解)2. 通过蜡烛燃烧试验,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体现了二氧化碳具有怎样的性质?3、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用酒精灯加热以后又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4、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三、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小结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2)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产物——碳酸,可以使石蕊变色; CO2 + H2O ===== H2CO3但是碳酸不稳定,加热会分解。

《2.3熔化和凝固》教案二:实验探究熔化与凝固现象

《2.3熔化和凝固》教案二:实验探究熔化与凝固现象

《2.3熔化和凝固》教案二:实验探究熔化与凝固现象。

熔化和凝固是固体和液体之间转化的过程。

这些过程是物质的重要特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行为。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探究熔化和凝固的原理和实验现象。

一、实验器材1.电热器2.烧杯3.铝箔4.热计5.塑料容器6.盐7.硅胶球二、实验操作步骤1.实验一:熔化冰a)用电热器加热烧杯里的水直到水开。

b)用硅胶球把碎冰放进水里。

c)等待碎冰融化。

2. 实验二:凝固盐水a)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盐和水,搅拌均匀。

b)将烧杯置于冰水中进行降温。

c)观察盐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

3. 实验三:凝固硅胶球a)在塑料容器中加入适量的硅胶球,然后用锅加热直到硅胶球熔化。

b)将塑料容器置于冰水中进行降温。

c)观察硅胶球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

三、实验结果分析1.实验一:熔化冰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冰放到热水中,使其熔化。

我们可以看到,当冰融化时,它变成了液体。

这是因为热量传递到冰,使其分子动能增加,从而突破它们之间的结合力,导致冰变成液体。

2.实验二:凝固盐水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盐加入水中,然后降温。

当水温度降到特定温度时,水和盐之间的化学反应产生晶体,导致液体变成固体。

这种现象叫做凝固。

3.实验三:凝固硅胶球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加热硅胶球,使其熔化。

我们将其置于冰水中降温。

当温度降低时,液态硅胶逐渐失去热量,分子动能减小,变得有序,形成固态。

四、实验结论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熔化过程是由于固体向液体的转变,这是因为加热会使物质分子动能增大,从而打破越来越强的分子之间的结合力。

当结合力被完全破坏时,物体的形状消失,而变成液体。

2.凝固过程是液体向固体的转变。

液体在逐渐降温下,它内部的分子不再运动,由有序无序变为有序排列,从而形成固体。

在本节课的实验中,我们深入了解了熔化和凝固的原理,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特性和行为。

希望大家通过本次实验,对这两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物理实验教案二:小学生制作简易浮力器

物理实验教案二:小学生制作简易浮力器

物理实验教案二:小学生制作简易浮力器为了让小学生对物理学的概念有更深入的认识,不仅可以通过理论课的教授,还可以通过实践来学习。

我们为小学生设计了一门物理实验教案,让他们能够制作自己的简易浮力器,并从中学习浮力的原理。

一、教学目标1.理解浮力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2.掌握浮力和物体重力直接的关系;3.了解几种常见的制作浮力器的方法并加以运用;4.提高小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及动手能力。

二、教学准备1.实验室或课堂;2.制作浮力器所需材料:小塑料瓶、吸管、彩纸、胶水、剪刀;3.实验器材:计量杯、量筒、水。

三、教学过程1.导入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白浮力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来体验浮力。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将一只小塑料瓶放入水中,学生们注意观察水面上升的情况。

(2)教师借助课件或者白板解释浮力的概念,让学生们理解为什么瓶子放入水中会上升。

2.实验部分(1)制作浮力器给每个小学生发放一个塑料瓶、剪刀、吸管、彩纸和胶水等材料。

让他们使用这些材料来制作自己的力器。

具体步骤如下:a.用剪刀将瓶盖剪掉b.将吸管剪成长度相同的两条,分别粘在瓶口的两侧。

c.将彩纸剪成适合瓶子大小的形状,再用胶水粘在瓶子的表面上,让其看上去更美观。

d.将制作好的浮力器放入水中,观察瓶子浮在水中的情况。

(2)研究浮力在学生成功制作出自己的浮力器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浮力的研究过程,让他们知道如何测量浮力。

具体操作如下:a.先测量瓶子的重量。

b.将瓶子放入水中,测量水的体积。

c.计算浮力大小,即浮力为瓶子排开的水的重量。

(3)灵活运用在学生们理解了浮力产生原因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自己制作的浮力器。

教师可以提供几种可能的场景,让学生们设计如何使用浮力器来完成任务,这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多乐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四、巩固与延伸1.巩固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巩固所学的内容。

实验教案二:探究二氧化碳制备的化学反应

实验教案二:探究二氧化碳制备的化学反应

实验教案二:探究二氧化碳制备的化学反应探究二氧化碳制备的化学反应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制备的化学反应过程,并加深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

在进行实验前需要掌握化学式、平衡反应等基础知识,并完善化学实验记录。

材料与仪器:氢氧化钙(Ca(OH)2)、醋酸(CH3COOH)、滴定管、圆底烧瓶、燃气灶、橡皮塞、试管、连通口、导管、万能电表、温度计、称量器等。

实验步骤:1.在烧瓶中加入10克氢氧化钙和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制成石灰水。

2.在另一个烧瓶中加入适量的醋酸,并设置导管,将导管的一端插入石灰水中。

将两个烧瓶连通,注意两个烧瓶的连通接口应该处于室温下。

3.在两个烧瓶连通口之间设置一个橡皮塞,塞中间插入一根导管,将导管的另一端放入试管中,并点燃燃气灯。

4.观察试管中的气体:慢慢从试管中流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为石灰水与二氧化碳放生反应生成了CaCO3沉淀和水。

5.在反应结束后,将试管中的气体收集起来,并将气化灯接到容器上,通过气化灯点燃气体并用导电计测量其电量。

6.记录实验数据:例如实验前和实验后醋酸的质量、收集到的二氧化碳的体积、温度等。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了二氧化碳制备的化学反应式:Ca(OH)2 + 2CH3COOH → Ca(CH3COO)2 + 2H2O + CO2 。

在反应过程中,石灰水和醋酸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和水以及二氧化碳。

在实验中,我们得到了以下数据:实验前醋酸质量为1.5克,实验后为0.4克;实验前试管中水的质量为4.2克,实验后为3.3克,因此二氧化碳的体积为0.9升。

实验室温度为22℃。

结论:通过实验探究,我们得出了二氧化碳制备的化学反应式,进一步加深了对化学原理的理解。

实验结果也证明了,通过醋酸和石灰水的反应可以制备出二氧化碳。

在日常生活中,二氧化碳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而且还是地球上的重要气体。

二氧化碳在地球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到地球温度,是涉及到许多地球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

实验揭示氧气的特性:教案二

实验揭示氧气的特性:教案二

实验揭示氧气的特性:教案二教案二导语:氧气是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物质之一,是燃烧的基本物质,也是许多化学实验的必要条件。

那么氧气有哪些特性呢?我们该如何实验探究它的性质呢?本文将介绍实验揭示氧气的特性:教案二,带领大家了解氧气的性质。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探究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

实验原理: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对燃烧和生物性质有着重要作用,是生命、燃烧和化学反应中的重要物质。

实验步骤:1.装置制备:取一个玻璃瓶,装上通气的橡皮塞,用小块的火焰净炭块将橡皮塞的一侧燃烧,使其上面密封起来。

2.装置实验:将装好的装置沉入水中,使其封闭一侧进入水中,比较观察器材两侧的炭块,比较其变化。

3.实验操作:(1)将一根点燃的木条进入玻璃瓶内,慢慢搅动,直到燃烧停止,观察炭的变化。

(2)把玻璃瓶放到水槽中,缓慢将瓶口向下,观察气泡的产生。

(3)用火苗加热瓶口,观察瓶内气体的变化。

实验结果:(1)点燃的木条被氧气燃烧,热量释放后,炭化成净炭。

(2)将瓶口缓慢向下,气体向外泡出,玻璃瓶内的气体可以推测为氧气。

(3)用火苗加热瓶口,气体的体积增大,气体中的氧气被激活后反应更加活跃。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知,氧气具有促进燃烧的作用,并且可以使物品燃烧更加迅速和激烈;在水中,氧气的密度小于水,具有向上的浮力;热量可以促进氧气分子的激活,使其更主动地参与反应。

实验结论:氧气是一种促进燃烧的气体,可以使物品燃烧更加迅速和激烈。

在水中,氧气的密度小于水,具有向上的浮力。

热量可以促进氧气分子的激活,使其参与反应。

实验延伸:我们可以利用氧气的促进燃烧的作用,设计更多的实验,如:氧气的制备方法、氧气的从空气中分离方法等。

结语:通过本次实验,相信我们已经对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也为我们更深入地研究氧气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希望大家在实验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思考和探究,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车运动实验教案二——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和距离

小车运动实验教案二——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和距离

近年来,环境艺术教育越来越被重视。

作为艺术教的重要分支,环境美术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观察能力和审美水平。

而人物与环境美术教育则更加注重将人物融入自然环境的表现,体现出大自然与人物的完美结合。

一. 教学目标1. 以难以置信的方式表现人物和大自然间的协调和相互作用。

2. 加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水平。

二. 教学方法1. 观察法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自然景观的观察。

让学生仔细观察各种自然环境中的景物,比如树、草、云、海、山等,了解它们的颜色、形状、质地、光影变化等,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 讲解法教师配合幻灯片讲解有关人物与环境美术的知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通过讲解,学生可以了解哪种颜色和线条可以更好地表现自然环境。

3. 实践法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绘画实践。

比如让学生描绘一个红色过山车在浩瀚的大海中飞行的情景,让学生描绘一个女孩在黄昏中沿着草丛走的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人物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 教学步骤1. 观察自然景观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各种自然环境中的景物,学习自然环境中的颜色、形状、质地、光影变化等。

2. 讲解人物与环境美术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人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掌握哪种颜色和线条可以更好地表现自然环境。

3. 绘画实践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绘画实践。

比如让学生描绘一个红色过山车在浩瀚的大海中飞行的情景,让学生描绘一个女孩在黄昏中沿着草丛走的情景。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四. 教学案例学生使用素描和油画进行创作,用颜色和形状以及线条表现自然环境中的景物和人物。

在素描作品中,学生运用水墨画技法,将扶树的姿态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观众不仅看到了树的形态,更能感受到树的温度和柔韧度,给予人某种柔和、轻松的感觉。

在油画作品中,学生尝试使用更多的色彩熏染表达情感,让大自然中的元素动人心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题目 首次授课时间
实验二
数据的定义
授课类型 学时
实验课 2
2014 年 9 月 26 日
教学目标
1.掌握利用 SQL 语句进行数据的定义。

2.掌握企业管理器中进行数据的定义。

3.学会使用如何使用 SQLServer2000 的帮助主题 创建语句。

上机辅导
重点与难点 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过程: (包括授课思路、过程设计、讲解要点及各部分具体内容、时间分配等) 导入新课:本次实验了解 DDL 语言的 CREATE、DROP、ALTER 对表、索引、视图的操作, 学会 SQL Server 2008 的查询分析器中用 DDL 语言进行对表、索引、视图的增加、删 除和改动。

(5 分钟)
一、实验项目名称:数据的定义 二、实验内容: 第一部分: 1.建立数据库 s_t 中的基本表 (1)创建学生表 student,由以下属性组成:学号 sno(int 型,主码),姓名 sname(char 型,长度为 8,非空唯一),性别 ssex( char 型,长度为 2),所在系 deptno(int 型) (2)创建课程表 course,由以下属性组成:课程号 cno( int 型),课程名 cname(char 型, 长度为 20,非空),授课教师 tno(int 型),学分 credit(int 型)。

其中(cno,tno)为 主码。

(3)创建学生选课表 sc,由以下属性组成:学号 sno,课程号 cno,成绩 grade.所有属性均 为 int 型,其中(sno,cno)为主码。

(4) 创建教师表 teacher,有以下属性组成: 教师编号 tno(int 型, 主码), 教师姓名 tname (char 型,长度 8,非空),所在系 deptno( int 型) (5)创建系表 dept,由一下属性组成:系号 deptno(int 型,主码),系名 dname(char 型,长度为 20,非空)。

2.修改基本表 (1)在 student 表中加入属性 sage(int 型)
alter table Student add sage int
(2)将 student 表中的属性 sage 类型改为 smallint 型
alter table Student alter column sage smallint
(3)删除基本表 (1)在所有操作结束后删除 student 表 drop table dept2 (2)在所有操作结束后删除 course 表 (3)在所有操作结束后删除 sc 表 (4)在所有操作结束后删除 teacher 表 (5)在所有操作结束后删除 dept 表 4.索引操作 (1)建立索引 <1>在 student 表上建立关于 sno 的唯一索引 stusno CREATE UNIQUE INDEX stusno
on Student(sno)
<2>在 course 表上建立关于 cno 的升序的唯一索引 coucno


CREATE INDEX coucno on course(cno asc )
(2)删除索引 <1>删除 student 表上的索引 stusno drop index Student.stusno1 <2>删除 course 表上的索引 coucno drop index course.coucno 5. 输入表中的数据 (该部分的数据由学生本人设计) insert into teacher values ('155','ha','20') 6.单表查询 (1)查询所有学生的信息 select * from Student (2)查询所有女生的信息 select * from Student where ssex=’女’ (3)查询成绩在 80 到 89 之间的所有学生记录,查询结果按成绩的降序排列。

(4)查询各个系的学生人数。

第二部分 1. 建立数据库 w_s 基本表(表中的主码和外码由学生本人完成) (1) 创建仓库表,由以下属性组成:仓库号,城市,面积。

仓库号 WH1 WH2 WH3 WH4 仓库号 WH2 WH4 WH1 WH2 WH3 WH3 WH1 供应商号 S1 S2 S3 S4 S5 S6 职工号 E3 E1 E7 E6 E3 E1 城市 北京 上海 广州 武汉 职工号 E1 E2 E3 E4 E5 E6 E7 供应商名 利民电子元件厂 联华电子公司 振华电子厂 华通电子公司 607 厂 爱华电子厂 供应商号 S6 S4 S4 NULL S5 NULL 订购单号 OR67 OR73 OR76 OR77 OR79 OR80 面积 370 500 200 400 工资 1220 1270 1210 1250 1200 1230 1250 地址 上海 武汉 西安 北京 郑州 北京 订购日期 20020623 20020728 20020525 NULL 20020613 NULL
(2) 创建职工表,由以下属性组成:仓库号,职工号,工资。


(3) 创建供应商表,由以下属性组成:供应商号,供应商名,地址。


(4) 创建订购单表,由以下属性组成:职工号,供应商号,订购单号,订购日期。




E3 E3
NULL S3
OR90 OR91
NULL 20020713
2.修改基本表 (1)在订购单表中增加一个新的属性“完成日期” ,date 型,并且允许为空值。

(2)将职工表中的工资属性类型改为 smallint 型。

(3)删除刚才在订购单表中加入的“完成日期”属性。

alter table dingdan drop column cdate 3.删除基本表 4.建立索引 (1)在订购单表上建立关于供应商号的普通索引 (2)在订购单表的多个字段建立索引,先按照供应商号升序索引,然后按照职工号升序索引。

5.删除索引 6.单表查询 (1)查询工资多于 1210 元的职工所在仓库的仓库号 (2)查询尚未确定供应商的订购单 (3)先按仓库号,后按工资排序输出全部职工信息 (4)查询至少有两个职工的仓库的职工平均工资


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教学后记
掌握 CREATE、DROP、ALTER 语句。


创建表 CREATE TABLE Persons ( Id_P int, 设置主码 (Id_P int)primary key
LastName varchar(255), FirstName varchar(255), Address varchar(255), City varchar(25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