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晋东南干草会事件述论
心中有国,方可言艺事——从傅山到卫俊秀
100□ 孙稼阜心中有国,方可言艺事—从傅山到卫俊秀格,二是所见者皆赝品。
但真傅山的风格却是王羲之、颜真卿正脉,而且得“真”犹多,看他《逍遥游》《金刚经》《千字文》小楷,及《荀子评注》《大原段帖》即可知。
而他那具龙虎之象的大草,更是参透自然造化之所得,生机勃勃,岂能再以点画短长论之?由此可知,以风格论而否定傅山书法者,亦属皮毛之见,一切根源在赝品横行,而观者不能识真龙所致。
自然,三百年来识傅青主者亦不少,像陈奕禧那样的当时人之外,另如清季的何绍基,就曾恭敬抄录傅山《霜红龛集》,后又有章太炎称傅山书法摧刚为柔,于右任赞傅山草书生龙活虎,吴玉如说傅青主后三百年笔法不传。
此类有高见卓识的书学大家固不少,但全面研究并立志继承傅山精神、书品、人品的,则当首推卫俊秀。
卫俊秀(1909-2002),山西襄汾人。
青少“明”心的傅山说成学贰臣的王铎,自是“诬山”。
在陈以为,二人书品、人品相去甚远;三是因傅山人品孤高绝俗,因而书迹流传少,彼时在傅山故乡虽尚能寻购到,但估计数十年后,便成“晨星落月”之叹,难见真龙矣。
在陈奕禧去世之后这三百余年里,对傅山书法的认识,像他那样深刻的并不多。
傅山在山西被尊为地仙,也有人称他清初第一写家。
但有人认为好,也有人认为其字有“江湖”气,杂音不断。
特别是在江南,似乎如陈奕禧时现象亦一直存在。
如果参照陈奕禧前言论断,内中原因隐约可见。
陈奕禧说“傅青主书学精深,无所不有”,这在近年出版的《傅山全集》中可得印证。
这本书虽赝品无数,但真品亦多,其精妙者虽行草为多,但诸体皆有,篆、隶、章草、大小楷都有超绝近道者。
因而,三百年来否定傅山书法的人,不外两种:一是不喜其风一清初,陈奕禧说:“傅青主书学精深,无所不有,与王孟津较,未见其优劣也。
人见其法度似孟津,便云学王觉斯者,以此诬山,山焉肯受?其人孤高绝俗,故流传者少。
晋中虽可寻购,数十年后,恐成晨星落月之叹矣。
山书今代之大家,未尝渡江而南,故南人未之知也。
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晚清时,我国海防从“该夷傥有近岸相逼之事,即著并力击退,不可入洋究追,误中诡计……”到“若各能制造大号战船,多安炮位,度其力量与逆夷外洋接仗,上之足歼丑类,次亦不失为尾追牵制之计”。
此变化说明了( )A.清朝主动回应对外敌入侵B.海禁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C.中国近代海权意识的萌发D.海防重心在御内而非防外2、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认为,治外法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而协定关税,新的关税比旧有的自主关税还要高一点,最不应该的是开放五口通商。
这说明“当时的人”( )A.认清国家发展的短板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坚守闭关锁国的政策D.突破了固有的华夷观念3、1857年,清政府强烈反对在长江中游设置通商口岸。
其后签署的《天津条约》约定,等到“军务肃清再行酌办”。
1860年底,清政府转而同意开放汉口、九江两地。
这一态度变化主要基于( )A.外交体制调整的要求B.推动洋务运动的考量C.以夷制夷策略的实施D.应对内部危机的需要4、1881年夏,大清驻美副公使容闳给留美幼童带去了出洋局停办、尽撤回国的坏消息。
有人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命令下达,对幼童言乃一忧伤之日,大多数再过一两年即可毕业,中途荒废学业,令人悲愤异常”。
这反映出( )A.中国国内政局动荡B.清廷保守势力强大C.国人求学之路艰辛D.中美关系急剧恶化5、19世纪70年代后,传教士对华译介生理卫生书籍,内容以个人身体健康、西方卫生知识为主。
1894年后,在华出版的生理卫生书籍多为国人编译、撰写,大多数书籍接受了进化论学说,宣称生理卫生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
这些变化折射出( ) A.传教士的影响日渐衰微 B.进化论学说已被普遍接受C.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D.西学传播以医学知识为主6、1900年6月26日,《东南保护约款》拟定并由盛宣怀致电苏、赣、皖、鄂等各督抚。
徐继畲
徐继畲徐继畲,字健男,号松龛,别号康田,书斋名退密斋,乾隆六十年十月二十四日寅时(公元1795.12.4),出生在山西省代州五台县(今属忻州市)东冶镇东街“司马第”的清贫的士宦之家,同治十二年三月初三日辰时(1873.3.30)去世。
他是一位爱国者,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之一,又是近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在文学、历史学、书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
目录徐继畲简介著述与政论徐继畲年表著作的评述徐继畲评价徐继畲:[读音]徐xú 继jì 畲she编辑本段徐继畲简介徐继畲父亲徐润第,进士出身,任过内阁中书,湖北施南府同知等职。
徐继畲自幼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儒学的熏陶,曾随父寓京师,。
师从著名文学家高鹗等名人。
道光六年(1826年)中进士,十年(1830年)授翰林院编修,不久补陕西监察御使,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月外任广西省浔州府知府。
从此他青云直上,历任福建延津道、订漳龙道、广东盐运使、广徐继畲彩色画像东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等职。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十月升任广西巡抚,十二月改授福建巡抚。
后曾多次署理闽浙总督,咸丰元年(1851年)因被人诬告,革职回京,降补太仆寺少卿。
咸丰二年,徐继畲再次被人诬告,彻底落职归里。
咸丰六年他被平遥超山书院董事会特聘为书院山长,于教业之余,倾心写诗作文、从事学术研究。
同治四年(1865年),徐继畲被重新起用,命参通商事务,以三品京堂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协助奕办理洋务。
1866年7月,授太仆寺卿,1867年2月改任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
八年(1869年)三月以老病告归,十二年(1873年)卒于家。
编辑本段著述与政论徐继畲体恤民情,为官清廉。
由于他接受过扎实的儒家教育,“民为贵”的观念在他的思想上有着深刻的烙印。
他在《政在养民论》一文中曾说:“古圣人陈谟赞化,不曰治民,而曰养民”,又说:“富国而不知富民,固不足以曰养。
”在他看来,为官者的主要任务是“养民”而非“治民”,任何伤害百姓的行为都是不能允许的。
中药学习笔记:中药里的和事佬甘草
中药学习笔记:中药里的和事佬甘草甘草的样子甘草,有个很倚老卖老的外号,叫国老。
这味药应用很广,从中药汤剂到干果零食,几乎处处可见,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中草药。
在学习它之前,先见见真颜!看看甘草长什么样。
国老是国之重臣,一般是指朝近中侍奉过两三代君主的老臣。
这种人很多时候多半是和事佬,排解纷争。
药方中加甘草,“它就会像个和事佬一般,居中做协调人,让桂枝做桂枝该做的事,芍药做芍药该做的事……各尽其分而不相争。
(谭杰中语)”显然,古今中医家对甘草的药性是了然于心的,但甘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性却少有人研究,目前多数的依据来源于《神农本草经》里”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的记载。
甘草的药性《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味甘平。
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
久服轻身延年。
生川谷。
清代经方家唐容川在《本草问答》中这样表述甘草:甘草味正甘入脾胃,守而不走,补中气,和诸药。
虽不生于河南中州,而生于极西之甘肃,亦由甘肃地土敦浓,故生甘草。
根深者至四五尺,与黄芪无异,但黄芪中空属气分,是得土中水气,甘草中实纯得土气之浓。
可见,甘草还是甘肃一带的最好。
甘草是甜的,吃进去药味平缓。
正所以《说文》所讲“五味之美好者为甘”,汉代之前多称甘草为美草,蜜甘。
甘甜的东西是对脾胃有作用或影响的(中医叫入脾,也叫主脾)。
不过甘草的药性关键还是它主五脏六腑之邪气,五脏六腑就是心、肝、脾、肺、肾;大肠、小肠、胃、膀胱、胆、三焦。
所以有人认为甘草是通十二经脉的,所以能解各种毒。
甘草为什么能通十二经,能解五脏六腑的毒?自古代以来没有史料可查证。
看来中药的使用还是经验学。
估计甘草这个特性也是神农时代或之前已经试过很多次,试过很多人才得出的结论。
要不,神农本草经早就记录了它的药理过程。
还需要后面的人来注解它为什么解毒吗?当然,后世也有药学家对甘草为什么解毒的药理作出了说明。
《别录》讲为甘草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
简而言之就是说甘草解毒主要还是其甘缓药性所使。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及简答答案
“闭关政策中国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中所执行的控制贸易及隔绝与外国交往的政策。
清建立全国政权之后,厉行闭关政策。
以乾隆二十二年(1757)为界,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
前期禁海的目的主要在于隔绝大陆人民与台湾郑氏抗清力量交通,防范人民集聚海上;后期则着重防禁“民夷交错”,针对外国商人,以条规立法形式,严加限制对外贸易。
乾隆二十二年,清廷针对外国资本主义势力而厉行闭关政策,只准在广州一口贸易。
在对外贸易中,清政府又实行商行制度,即设广州十三行以进行垄断。
清政府只允许少数殷实富商设立“公行”,负责与外商从事进出口贸易,并代表清政府与洋商交涉。
清朝对外实行闭关政策,是封建经济的产物。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人们彼此隔绝,在政治上自然产生闭关自守。
此外,满族统治者对汉族人民防范甚严,他们惧怕外国人支持汉人反抗清廷的活动。
同时,清政府对出洋贸易的中国人也有种种严格限制。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前进起了阻碍作用,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使中国人民与世界潮流隔绝,不明世界大势,而清统治者更是闭目塞听。
1840年,英国终于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虎门销烟在林则徐主持下,自1839年6月3日起,在虎门“就海滩高处,周围树栅,开池漫卤,投以石灰,顷刻汤沸,不爨自燃,夕启涵洞,随潮出海”,将所缴获的鸦片当众销毁。
直到6月25日,全部销毁干净。
各地群众闻讯赶来观看,万众欢腾,无不称快。
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一个重大胜利。
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良反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林则徐福建候官人。
鸦片战争前,主张禁烟,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主持禁烟事宜,严拿烟贩,惩办不法官弁,晓喻外国烟贩,限期收缴所有鸦片,并于1939年6月主持“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1分)。
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积极组织人员搜集和翻译西方国家新闻纸,了解西方,派人编写《四洲志》(1分)。
1883年度事件
1883年度事件:清流领袖张之洞在山西全省禁烟本年,中外瞩目的中法战争呈现出了扩大化和持久化趋势,晚清官僚集团内部清流系领袖张之洞在山西所开展的禁烟运动,在某种程度上被这场战争所遮蔽掉了。
这位新任山西巡抚,面对“几乎无县无之”泛滥全省的鸦片种植业,发出了山西乃是“鬼国”的悲叹。
数年前惨烈的“丁戊奇荒”饿死上千万人,山西受灾最重,鸦片种植业的泛滥即是主因之一,深悉此中原委的张之洞,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忧心忡忡,感慨道:若不禁烟,再过几十年,山西就彻底完蛋了。
故而,本年4月,张之洞决心在山西全省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
这场运动的重要性不在于它的成效——因为它根本就没有任何成效,随着次年张之洞调任两广总督,运动无疾而终——而在于:这位著名的清流领袖、坚定的禁烟者,此后不久却成了本土鸦片种植业的坚定的扶植者。
《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理循清晰地窥见了张之洞这种诡异的转变:“所有总督除张之洞外都反对吸鸦片,张在理论上反对,但实际上并不反对”,因为张自己正在吸食鸦片。
尤其是:他在《劝学篇》中痛陈鸦片之害;却又在给朝廷的奏折里极力描述鸦片税收对兴办洋务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张之洞仅仅是个典型的例子。
为了洋务自强,而不惜放任甚至推广本土鸦片的种植和销售流通,进而获取丰厚的“鸦片税收”,其实已经成为晚清朝野的共识。
几乎无人意识到:这种将国家利益绝对置于民生利益之上的思维定势,会对此后的中国产生怎样的恶劣影响,酿成怎样惨不忍睹的历史悲剧。
伟大胜利:本土鸦片彻底战胜进口鸦片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鸦片之祸的标准化叙述的开端。
这种标准化叙述过份强调了鸦片之祸的外来侵略性质,而刻意弱化甚至遮蔽了两个重要史实:其一,早在1840年之前,中国内地的罂粟种植和鸦片市场即已成型,雍正皇帝和嘉庆皇帝都曾屡次发布上谕严禁鸦片的生产与流通;其二,1840年之后,祸害中国百姓身心健康的鸦片,绝大部分是中国本土所产,进口鸦片所占比例极小。
清朝学者徐继畬的生平简介
清朝学者徐继畬的生平简介徐继畲,晚清名臣、学者,《纽约时报》称其为东方伽利略。
徐继畲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之一,又是近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在文学、历史、书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朝学者徐继畬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徐继畬的生平简介徐继畲(yú),字健男,号松龛,山西五台县东冶镇人。
生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卒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
他是一位爱国者,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之一,又是近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在文学、历史学、书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
1826年中进士,1842年任福建布政使,道光皇帝召见,命他办理厦门、福州两口的通商事宜。
从此,他多方接触欧美人士,了解近代世界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知识。
从1844年到1848年,他用五年之功完成了《瀛寰志略》。
1865年,他被召进京,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兼同文馆总管。
1867年10月21日,他接受了美国政府赠送的华盛顿画像。
1869年,他告老还乡,乡居至死。
徐继畲后人捐297件传家宝换城市户口 26年后仍是农民。
1989年,徐继畲第六代孙女徐惠云作了决定,要将这笔庞大的遗产捐赠给太原的三晋文化研究会。
它们的回报是,三晋文化研究会帮助解决徐继畲七世孙徐进伟等人的城市户口。
26年过去了,当年解决户口的愿望成为泡影,徐家捐赠出的绝大部分文物移交给了山西省博物馆(如今改名为山西博物院)。
还有近30件文物却在此前下落不明,至今无从寻觅。
徐继畬的评价徐继畲的华盛顿论直探我们作为人的内心愿望从我在华盛顿特区所住的白宫往窗外眺望,我们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纪念碑高耸入云。
这是一座很高的方尖碑,但就在这个大碑邻近有块小石碑,上面刻着:米利坚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这些话并非出自美国人,而是由福建巡抚徐继畲所写,1853年中国政府将它勒石为碑作为礼物赠送给我国。
从地道到科学近代甘草产地和形象的变迁
供丰富的药物种类!同时医家不再备药#医药 分业的早期近代化现象 %!为民国间存 药 废 医#
! 参 阅 李 秉 奎 " &民 国 医 界 '国 医 科 学 化 ( 论 争 )!
&历 史 研 究)#)*? 年 第 # 期 $ "H50/ 7640/;GI4/I54!(54835.F%/J5=/%. 7%.65"
材 建 构 谈 论 ***以 肉 苁 蓉 和 锁 阳 的 入 药 史 为 例 )! &安
徽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A 年 第 ! 期 $ % 边 和 " &谁 主 药 室 " 中 国 古 代 医 药 分 业 历 程 的 再
探 讨)! 余 新 忠 主 编 "&新 史 学 ) 第 + 卷 ! +北 京 , 中 华
此间在医药分业进程中传统医药知识本身的 变化!也即药物科学化研究赖以生发的近代以前 本草学自身的发展状况尚未悉数厘清-工业化时 代开始后资本主义市场扩张对国产药物的影响! 也并非近代国内出口货物品类和当下相关研究的 主题$因而本文以传统医学中医家最为常用的药 物 *** 甘 草 为 例 ! 梳 理 医 药 科 学 化 开 始 之 前 ! 医 药分业进程中甘草药物知识自身的发展脉络$以 及近代国际贸易!如何影响了国内甘草采掘区域 和社会意象的变更$
K5L494/54/835H8.-;;&5%M5.234/0N6 K%L5./48=!23490;% 0/LI%/L%/"O/4M5.648=%123490;%P.566!#)*"'
# 汪 燕 平 " 形 成 史 )!
&史 林)#)*? 年 第 ! 期 $ $ 汪 燕 平 ! 余 新 忠 " &宋 元 以 降 本 草 书 写 与 地 道 药
古今运用甘草之相恶相反及研究概述
古今运用甘草之相恶相反及研究概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已经实施了,在中医临床中的选方用药时,会涉及到药物的配伍禁忌的问题。
本文列举以甘草的相恶、相反同用的几首古方,并综合各家评述,以资同道临床应用时,参考借鉴,并在谴方选药时应引起注意。
只要严格掌握其适应症、剂量、用量比例、煎煮方法、服药后的变化等,乃不为害。
标签:相恶/配伍;相反/配伍;甘草成书于东汉末期,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指出:“甘草,术、干漆、苦参为使;恶远志;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
[1]”而甘草的相恶、相反同用,在古方中时有出现。
古人博览群书,妙达精微,在方中灵活运用相恶、相反,使其相得益彰。
故陶弘景言古方亦有相恶相反者,乃不为害。
非妙达精微者,不知此理[2]。
兹就罗列几首古方予以综合评述。
1古方举例1.1相恶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人参养荣汤,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主治劳积虚损,呼吸少气,行动喘息,心虚惊悸,咽干唇燥等。
严用和《济生方》的远志丸,主治因事有所大惊,梦寐不宁,登高涉险,神不守舍,心志恐怯,及心肾不足,梦遗滑精。
用于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健忘等证。
从明代一直沿用至今,主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
症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及妇女月经超期,量多色淡,或淋沥不止等的归脾汤。
明代薛立斋《校注妇人良方》在宋代严用和《济生方》的归脾汤原方中增加了当归、远志。
薛已《外科发挥》的内补黄芪汤,补益气血,养阴生肌。
治疗痈疽溃后,气血皆虚。
溃处作痛,倦怠懒言,胃疲寐少,自汗口干,间或发热经久不退,脉细弱,舌淡苔薄者。
王肯堂《证治准绳》的养心汤,主治惊痫日久,发作无常,惊悸不寐,脉象无力等心虚血少证;以及王肯堂《证治准绳》的镇惊丸,镇惊安神。
主治惊痫。
还有,朝鲜·许浚《东医宝鉴》的定魄丸。
安神定魄。
组成:人参、琥珀、茯神、远志、朱砂、天麻、石菖蒲、天门冬、酸枣仁、甘草各等分,右为末,蜜丸皂子大,朱砂为衣,每丸灯芯,薄荷煎汤化下[2]。
湘医陈老先生甘草为君药治疗经验
湘医陈老先生甘草为君药治疗经验【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甘草又名国老,足见甘草地位之高。
略微懂点中医药的,都知道甘草,以至于这味草药已经成了超市里的“常客”,与普通烧菜调料为伍。
甘草用途之广,为中医者尽知,甘草和百药解百毒,几乎所有的中药处方中都少不了它。
甚或,少了甘草处方就显得不完整。
而甘草在某些中医大夫的处方中往往担当“后卫”的角色,其中,也不乏有的处方用甘草好似画蛇添足。
当然,既称国老,总有其担当。
用甘草做处方中的君子药,也不乏其方。
譬如,张仲景的甘草泻心汤、炙甘草汤等,均以甘草打头阵,率精兵强将病邪打散。
东汉以降,名医辈出,善用甘草取斩关夺将之功的也大有人在。
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个流传千年的四君子汤,把甘草作为君子人参的使臣,扶弱济困。
其功效之强大,备受医患之称道。
中药“十八反“中说“藻戟遂芫俱战草”(原意是那四个家伙和甘草是不能圈在一起的,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海藻配甘草,并未偾事),看看是不是有吕布的强悍。
然而,虽然甘草英武盖世,正能量充足,也不是任何方子任何疾病都可以拿来就用,腹满者单用多用则不宜,甘能令人满也。
本文着重介绍湘医陈老先生对甘草的认知,在分享其经验的同时,又能无偿获得陈老奉送的三个屡试屡验的“斧头方”,岂不快哉!(秦越人)甘草作用之多,归纳起来,有五大作用。
第一:补中益气。
代表方是黄芪甘草汤。
有个妇女腿沉重。
爬到半山腰走不动了,出现脸色苍白,面目虚肿,短气乏力,才40多岁,脉沉弱得很难摸到。
用黄芪甘草汤,药量6:1,黄芪60克、炙甘草10克。
还加了枸杞子15克,牛大力15克,五指毛桃15克。
服用后能够使人脾主四肢的功能加强,运动锻炼后能够感觉到有气力从脚底涌出。
三剂后,一口气能爬上山,原先短气的感觉消失了。
踢腿也很轻快,她说说十几年都没有这种感觉了。
由此可见,黄芪甘草汤补中益气效果确实不一般。
这个方可以作为体虚脉弱者的练功方。
第二:祛痰止咳。
备战2023 高考历史 全程复习 42 医疗与公共卫生 课时训练(教师版)
四十二医疗与公共卫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甲(某人)有完城旦(筑城)罪,未断,今甲疠(麻风病),问甲可(何)以论?当(迁)疠所处之。
”西汉平帝曾下诏“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
东汉延熹五年,军队疾病,名将皇甫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
这表明,秦汉时期()A.疫病频发危及民众的安全B.注重隔离以防止疫情扩散C.统治者重视民间疾病防治D.中国传统中医学成就突出【解析】选B。
从材料中的“当(迁)疠所处之”“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亲入庵庐,巡视将士”等信息可以看出,秦、西汉、东汉对疫病采取了隔离防疫措施,故选B。
2.东汉时,中医发现柳树皮可退烧止痛,而巴比伦、埃及、希腊在更早也有同样记载,但直至19世纪,欧洲科学家提纯柳树皮、绣线菊等得到水杨酸,才最终明了其原理,后又通过化学合成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解决了水杨酸严重伤胃的缺点。
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中医长期领先欧洲医学B.传统医学具有经验性特征C.西药阿司匹林源于中医D.中医药需要现代科学验证【解析】选B。
中医只是发现柳树皮可退烧止痛,但缺乏更深入的探究分析,说明传统医学具有经验性特征,故选B。
依据题干信息“巴比伦、埃及、希腊在更早也有同样记载”可知,中医并不是长期领先欧洲医学,A错误;合成阿司匹林的是欧洲科学家,与中医无关,C错误;材料说明近代医学重视通过理论研究而深入本质,而不是中医药需要现代科学验证,D错误。
3.《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
心“德”管,(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
据此可知《黄帝内经》()A.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B.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C.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D.奠定了传统中医临床学的基础【解析】选B。
依据材料“(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内经》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故选B。
药界国老甘草
御 医盛 寅有一天早晨刚进御 药房 ,感到
国老就是 良相 . 前有 管仲 、诸 葛亮 、 头痛眩晕 ,随即不省人 事。 由于事发 突
狄仁 杰 ,后有 张居 正 、曾国藩等等 ,个个 然 ,周 围 的人 束 手 无 策 。 消 息传 出 ,一 位
都 是 文韬 武略 ,一 人 之 下 、万人 之 上 的 人 民间 医生 自荐 为 盛 寅治 病 ,取 中 药甘 草
则 源 于 高 温 、严 寒 、风 沙 的磨 砺 。 甘 草 实
在 是 当之 无愧 的和 名 副其 实。
(摘 自《遇见 最 美 的 本 草 》中 国 中 医
药 }:版辛 )
您 的 健 康 自助 手 册 \
有最温和平稳的个性 和热药同用,可 以 沙 漠 边缘 ,荒 芜苍 凉 之 地 。在 沙 窝 里 ,一
缓 解 热 药 的过 热 之 处 ;和 寒 药 同 用 ,可 以 丛丛 ,一簇簇 ,耐着高温 ,耐 着风 沙 ,只要
、
缓 和 寒 药的 过 凉之 处 ;和 补 有一丝希望 ,它就顽 强地层开叶片。圆圆
:: 其持 平 ;和 有毒 的 药物 同 足有三四米长 又细又直的根质地 坚实,
用 ,可 以缓 解其 毒 性
柔韧 无 比 ,深 深 地把 自己扎 入 沙 子 之 中
因 为顽 强与 坚韧 ,低 矮 的甘 草 和 高大 的
胡杨一样 ,是 沙漠 里抵抗 沙尘暴最有力
的 屏 障 、
甘 草 的 甘 甜 ,竟 然是 来 自于 这 样 艰 苦 卓绝 的环 境 ,甘 草 内心 的 温 和 与 平 静 ,
养 生 i
翻 开 中 医 院 里 每 天 开 出的 处 方 ,至 少有 三 分 之 二 的 方子 里 ,都 会 看 到 甘草的身影 。甘草入 药,
文“甘草”“谭婆婆":变乱的受益者
时,. l感觉到 了某种尴尬 。 旦 他刻蒽
疏远作 乱的军官梅馨 ,致使 此 人
一
直郁郁不得 志。 同时 , 他埘焦达
峰任 命的都督府人员 , 一律 留任 , 以示安抚 。 为一介 文人 , 一 作 被… 群
军汉捌 戴为都督 ,没有 能力制裁 作乱者 , 大概也就 只能这样 r
当罢督 军 、 司令 、 军长 , 当主席 再
国葬 了 , 葬在 中山陵 , 中山的旁 孙
边 ,一个蒋介石 一直想要却最 终
求之不得 的地方 。
他宁死 也不做 这个都督 。事 已至
此, 军汉们 只能答 他 , 夫家… 起 一 高呼 万岁。 潭延 闽成 '这场变 乱的 r
但是 ,谭延 闽不 系 ,但辛亥年巡抚余 诚格 几次要
-焦达峰和 陈作新 ,但 却拥戴谭 『
延阎做都督 。 日, 军汉 涌人谭 那 众
家, 直入堂奥 , 呼小 叫 : 准是谭 大 “
谭 延 闰的父 亲 , 是个保守 派。 戊 戌维新时 ,拥护 维新的大 吏不
延 闽?” 吓得谭延 闽面色如土 。军
汉不管三七 : 十一 ,将他拥人都 二
督府 ,大有 当年 赵匡胤黄袍 加身 的味道 。作 为外 国人 的长沙税 务
并没有证 据。其实 ,谭 延阎在 当
这场革命 , 可能会是一个 名绅 , 他
或者高官 , 抑或著名的书法 家 , 但 无论如何 , 不会 跟革命扯 上关 系 ,
不会 涉及那 么多场 的 战事 , 会 不
极点 , 因此 , 尽管对革命党 人不明 就里 , 还是 很配合 , 不仅 出面 } 兑服 立 宪 派 士 绅 接 受 焦 达 峰 和 陈 作 新, 而且出任军政府 的军政 部长 。
清末民初晋东南“干草会”事件及其所反映的山西基层社会
"Hay Union Event" in Southeast Shanxi and Its Reflection of Grassroots Society 作者: 翟一帜[1];岳谦厚[1]
作者机构: [1]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出版物刊名: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0-5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干草会”;捐税;士绅;“烧绅士”
摘要:清末民初,晋东南地区的高平县、长治县、长子县等地发生了民众以抗捐税名义焚烧士绅及新式学堂的"干草会"事件。
这一事件是在当时社会动荡、基层控制力减弱、清末新政中加征新捐税等多个客观条件下产生的一场民变。
通过乡村失序情况下暴力的社会动员方式,"干草会"事件实际上是基层民众"反近代化"的一种行为,同时也暴露了国家权力中空后,士绅与基层社会出现了严重冲突,使得传统的乡村关系也逐渐瓦解。
福建医学发展史略_三_
收稿日期:2009-09-02作者简介:刘德荣(1945—),男,教授,主要从事中医医史文献研究。
明代,福建经济在农业生产、手工业技术等方面比宋元时期有显著进步。
由于海外私人贸易活动的兴起,为福建手工业产品的输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福建社会文化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繁荣,中医药学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得到发展,中医理论研究和医学各科均取得新的成就。
1明代福建经济再度繁荣明朝初年,朝廷为了结束元末福建社会秩序极度混乱的局面,采取了偃武修文的政策,招集流亡人员、劝农兴学,缓和阶级矛盾。
在经济上休养生息,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打击豪强,平均赋役,减轻农民的负担,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在手工业、商业方面实行简约商税、扶持工商的措施,较大地刺激了工匠的生产积极性,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
在明初的数十年间,福建社会秩序趋于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福建成为“闽盖八郡,地方数千里,物阜而民众”的国内较重要的省份。
明代福建的农业生产,已从过去的自给自足耕种向商品化生产发展,农产品大多用于市场交换。
因此,农业生产己从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多种经济作物转化,茶叶、烟叶、甘蔗、水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农业生产开始发展多熟制和杂粮的农作物,象番薯、花生、玉蜀黍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引入福建的。
当时已有不少研究经济作物的著作问世,如徐勃的《荔枝谱》,邓庆采的《闽中荔枝通谱》,陆廷灿的《续茶经》等,反映明代福建对经济作物栽培技术的重视。
福建的私人海外贸易有较大发展。
明初郑和七次下西洋不但把福建作为出发地,而且福建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人力、物力和船舶保证[1]。
在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推动下,福建以私人海商为代表的海外贸易迅速崛起。
明中叶以后,漳州月港成为我国与东南亚地区海外交通和贸易的中心,形成了以漳州为起点,经菲律宾至美洲的“海上丝绸之路”[2]。
海外贸易的发展,为福建手工业产品的输出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促进了福建纺织业、制茶业、制瓷业、制糖业、铁冶业、造纸业、印刷业等手工业的同步发展,当时部分行业已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
甘草的传说
甘草的传说在浩如烟海的中药王国里,甘草是本草国里的国老。
我国现今临床常用的700余种中药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当推甘草。
据统计,甘草的处方率在79%以上。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其入药的历史都很悠久,从有文字记载的年代算起,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东西方的古人对甘草的应用有所不同,东方多用作解毒剂,西方则用于祛痰和镇咳。
在我国,甘草始载于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古书《尔雅》中,药用则首见于汉朝的《神农本草经》一书。
早在2000多年前,《神农本草经》就将其列为药之上乘,说其能: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南朝医学家陶弘录将甘草尊为国老,并言: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
国老即帝师之称。
把甘草推崇为药之帝师,其原因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说: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宋朝苏颂的《图经本草》上曾记载:在当时的湖广地区,人们外出旅行,随身必带甘草数段,以备不时之需。
凡就餐前先试服少量饮食,再取甘草嚼汁,若经此不吐者,证明食物无毒,便可放胆享用。
江浙民间常在婴儿手腕上缚一段甘草,任其吮吸,又甜且有益无害。
【甘草的传说】从前,某乡村中有一位老中医,医术精湛,经常救死扶伤,在当地口碑甚好。
一次他赴外地为人看病,临行时给徒弟留了几包事先开好的药,准备应付家里来的病人。
谁知他多日未回,留的那几包药要用用完了。
徒弟只好把院里烧水用的嚼起来甜丝丝的干柴切碎包起来妄称是师傅走时留下的药,谁知那些患了脾胃虚弱的病人、患有咳嗽痰多的病人、患有咽痛的病人、患有痈疳肿痛的病人、患有小儿胎毒的孩童吃了这些甜丝丝的干柴,病都好了。
这种干柴就是甘草。
从此,甘草便开始入药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两和诸药的功效。
用于牌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孪急疼痛,痈肿疮毒,可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名医别录》记载:温中下气,伤脏咳嗽,温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近代中国的中医是如何被日本中医反杀的
近代中国的中医是如何被日本中医反杀的别问冷哥这段时间为什么不更新了,问就是忙。
继续聊中医的历史,之前冷哥说过一个概念,从中医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医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大概是在北宋时期。
元朝以后,中医在中国的发展就呈现一路下滑之势,直到清末民初西方医学大举入侵,中医从此一蹶不振。
当然中医的衰败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期间还经历过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段。
不过的确有一个标志性事件,宣告了中医的彻底衰败,那就是中国的中医已经开始被自己曾经的徒弟——日本中医(汉方)所看不起了。
这就好像中日甲午战争,东亚传统强国清朝,被曾经的藩属国日本按在地上一顿蹂躏,从此宣告了中国在国力上彻底败给了日本一样。
那中国的中医到底做了什么,以至于连日本汉方医都能踩在你头上了?这件丢人的事情当然不会被记录在中国中医的历史上,但在日本的汉方医学历史上,可是尽人皆知的重要事件。
这就是发生在1803年的中日历史上第一次中医交流活动。
1803年,也就是嘉庆8年。
此时嘉庆刚扳倒和珅,吃了个滚瓜溜圆,国事也没有什么波澜。
百无聊赖的嘉庆皇帝正捉摸着怎么打发无聊的时间呢,就在这个时候,日本派了使臣跑来找嘉庆皇帝商量事。
商量什么事呢?日本这个时候还处于幕府时期,当家的是德川家族的第十一代将军德川家齐。
德川家齐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是一个中华文化粉,对中华文化迷恋至极,他当家的时期是日本19世纪中日交流非常频繁的一个时期,也是日本“黑船事件”之前中日关系最好的一段时期。
(黑船事件大家自行百度)1803年的时候,德川家齐派使臣跑到嘉庆面前,提了一大堆的中日交流方案,其中有一个方案很有意思,那就是德川家齐希望天朝上国可以派自己最优秀的中医,到日本做学术交流。
没错,对于德川家齐自己还是一个中医粉,他自己的幕府中就有专门的中医医官和培训机构。
所以他希望能从自己的宗主国清朝,引入更优秀的中医医学资源。
了解清朝历史的人都知道,嘉庆是一个老好人,那时候中日关系还特别的好,所以当嘉庆得知日本想邀请清朝派中医做学术交流的时候,嘉庆非常自鸣得意,他决定向日本派出当时国内最好的中医人员做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民初晋东南干草会事件述论上海大学王倩摘要清末,由于社会的动荡,再加上自然灾害和深重的赋税负担,百姓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1911年在晋东南地区发生了干草会事件。
干草会事件虽然持续时间短暂,但它恰巧发生在封建帝制岌岌可危之时,且事件的处理一直延续到民国政权的上台。
通过描写清末民初晋东南地区干草会事件的起因、过程、政府的应对,能够清晰反映晋东南基层社会,尤其是士绅与基层社会之间的冲突。
干草会事件对晋东南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有:对地方基层政权的覆灭,对基层社会秩序的动摇,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以及人才的流失。
关键词:清末民初;晋东南地区;干草会事件;政府的对策The Government's Response to the Qing Dynasty SoutheastShanxi Stover EventsAbstract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because of the social turmoil, coupled with the natural disasters and deep the burden of taxes, people living in dire straits, so in 1911 in Southeast Shanxi occurred hay events. Hay will events lasted a short time, but it happens in the feudal monarchy in jeopardy and event processing has been extended to the republic regime came to power.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response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southeast of Shanxi Province hay events in the cause, process, government can clearly reflect the Jin southeast grassroots society, especially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gentry and the grassroots society. Hay events in Southeast Shanxi society produced important influence, displays in: the destruction of local grass-roots regime, shaking of the basic social order, 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destruction and talent loss.Keywords: Qing Dynasty; Southeas Region; The Rebellion; Hay Events; The Government’s Response目录一、晋东南地区的干草会事件....................................... - 1 -(一)干草会事件发生的原因 ................................... - 1 -1.劣绅欺压农民............................................ - 1 -2.山西多次发生旱灾........................................ - 2 -3.革命势力的兴起.......................................... - 3 -(二)干草会事件的经过 ....................................... - 3 - 二、政府的对策................................................... - 5 -(一)政府及时的应对措施 (5)(二)民国政府对事件的处理 ................................... - 5 - 三、干草会事件所反映的晋东南基层社会............................. - 6 -(一)士绅与基层社会之间的冲突 .............................. - 6 - (二)干草会事件对晋东南社会的影响 ........................... - 7 -1.对地方封建政权的打击.................................... - 7 -2.对基层社会秩序的动摇.................................... - 7 -3.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 7 -4.人才的流失.............................................. - 8 - 注释............................................................ - 9 - 参考文献........................................................ - 10 -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清末民初晋东南干草会事件述论干草会事件即晋东南地区农民用干草焚烧士绅房屋的事件,该事件自1911年11月12日高平县发生到1912年11月山西高等审判厅宣告判词历时共计一年,真正起事时间仅有起初的三个月。
干草会事件虽然持续时间短暂,但对事件的处理延续到了民国政权上台之后。
通过论述干草会事件的原因、经过、政府的对策以及该事件的影响,可以更清楚看到当时社会士绅与基层社会间的冲突,从而反映出晋东南地区当时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
一、晋东南地区的干草会事件(一)干草会事件发生的原因清末民初,山西行政区划分为省、府(直隶州)、县三级,山西省共领九府、十直隶州。
晋东南地区包括其中的潞安府、泽州府和沁州府。
潞安府辖属长治、长子、屯留、襄垣、黎城、壶关、潞城七县,泽州府辖属凤台(今泽州县)、阳城、高平、沁县、陵川五县,沁州直隶州辖属沁源、武乡两县。
高平县(今高平市)位于泽州盆地北部,太行山西南的边缘,当1911年辛亥革命太原义举的消息传到晋东南地区,高平县首先发生了干草会事件。
干草会事件之所以发生,与它当时所处的大环境有关。
清朝末年封建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
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向帝国主义屈膝投降,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无比愤恨,特别是与侵华的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这不仅充分暴露了清政府卖国求荣的奴才嘴脸,而且由于条约规定给帝国主义巨额赔款,地方豪绅与贪官狼狈为奸,大小官僚政客对人民群众肆无忌惮地压榨与勒索,府县衙门完全成了土豪劣绅鱼肉百姓的帮凶,广大农民民不聊生,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晋东南地区因为种种原因,百姓生活更是苦不堪言。
1.劣绅欺压农民深重的赋税负担,让百姓肩上的单子愈发沉重。
清末赋税繁多,在高平县农民种地喂牲口,要用牲口捐;喂猪养羊,要缴纳猪尾羊头税;若要安一盘磨用来给鸡加工粮食,每月需收若干磨捐;此外还有地皮税、婚书税、开山税、增丁税等等,税收多如牛毛,不胜枚举。
喂牲口的若交不起捐,不是扣车就是牵牲口;喂猪羊的若交不了税,不是牵羊就是捉猪。
有些捐税要按村户摊派,因为农民实在无法承受,村中的劣绅便装出“慈悲”的假模样,先给百姓垫付,然后用尽办法从中盘剥。
地丁钱粮,使得农民忍无可忍。
在长子县,村中的劣绅可任意给农民加小粮。
在当时,农民的粮簿是由县里粮房直接掌管的。
完粮的时间定在每年的二月和八月。
在完粮时,要事先查出农民自己的底据才能交纳。
由于长子县的大多数农民不识字,不得不请村中士绅来代替查据,而士绅与粮房官吏相互勾结。
许多没地和种地不多的农民,钱粮有增无减,而土豪士绅占有大量粮田,而他们的地丁钱却出的很少甚至于没有,真所谓“清白种地,糊涂纳粮”。
长子县的广大农民心中明知士绅有弊,却有口难言,不得不忍气吞声。
在当时的长治县,地丁钱粮是分为二十里二十甲,粮房系八班十六房之一。
农民最害怕的是更换粮簿,然而每隔几年总要更换一次,可每次更换都是种种弊端,农民钱粮换一次赠一次。
差役们每到更换粮簿的时候,天天持票催粮。
如果农民对持票的差役稍有恭维不周,就会被差役传唤到城里,不是扣押在班房里,就是受皮肉之苦。
因此,农民对地方劣绅和住房科的官吏痛恨至极。
劣绅包揽诉讼,乘人之危勒索农民钱财。
在长治县的农民因遇到事情需打官司,为求得官府能够以理公断,不得不求绅士们到衙门送礼求情。
否则的话,上诉的农民不是因为没钱进不了衙门,就是有理有据却难以得到公正判决;被衙门传讯的人还要向差役付鞋底钱;若在公堂上受打,还需交杖钱。
地方上的绅士们趁人之危、敲诈勒索,在有些村的绅士使用民团私设公堂对农民进行严刑拷打,扣押和罚款,屈打成招。
由于农民去诉讼,导致家庭妻离子散,有的甚至因此而丢掉了性命。
2.山西多次发生旱灾在1875年至1878年间,山西省发生了著名的“丁戊奇荒”。
山西巡抚曾国荃曾对山西的灾情有这样的描述:1876年5月,“弥月以来,察访情形,其潞、泽、辽、沁、太,足迹所以经者,固已物产萧条,民气凋疗;其未历之境,询之僚友,曰憔悴更甚。
司库岁入不过三百万有奇,而出款乃逾五百万两,常年已属不敷远甚,矧又连岁不登乎!①72”曾国荃称之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
山西此次灾荒受灾面积很大,持续时间长,影响时间更是长远。
山西遍地大旱,晋东南是此次受灾最严重地区之一。
其影响之深远无法估量,土地长期且大量荒芜,人口大幅减少,流亡人口剧增。
1877年,山西有人口16 433 000人,到了1883年,仅有人口10 744 057人,损失人口达到5 688 943人,损失率为34.62%。
②65在1892年,山西又再一次发生了大灾害,整个山西受灾达到了58个州县,其影响力仅此于丁武奇荒。
在1899年、1900年、1907年、1911年又多次发生程度不同的旱灾。
而晋东南地区是山西省受灾较严重的地区。
鉴于上述多种原因,广大农民与地方劣绅的阶级对立在日益激化。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官吏的横征暴敛,劣绅土豪的敲诈勒索,使得广大农民对他们恨之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