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及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生物制剂在狼疮性肾炎治疗中的应用

生物制剂在狼疮性肾炎治疗中的应用
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州,510080) (陈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 第一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卫健委肾脏病重点实验室主 任。现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第十届常委、副秘 书长等)
(LUNAR),是一项阴性结果的研究,并未能在其样 本量及方案设计的条件下,证明糖皮质激素及吗替 麦考酚酯的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RTX在主要终点 上有更好的疗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阴性结果的 研究并不意味着失败的治疗药物。目前认为lu­ nar 研究阴性结果的可能原因可能是联合治疗的 标准方案已足够强,其中包括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及 高剂量的吗替麦考酚酯。这个方案基础上增加 RTX对于病情程度不重的LN患者,很难在有限的 样本量内达到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研究预估的组 间差异是23%,实际的组间差异是11%,研究估算 的样本量不足以实现统计学显著性的差异。
一些针对难治性SLE及LN患者的观察性研究 显示RTX对这部分患者有较好的疗效,能改善患者 的疾病活动、提高缓解率和减少复发等。一项纳入 300例RTX治疗难治性LN的荟萃分析显示,74% 的难治性LN使用RTX治疗后能获得完全或部分缓 解。KDIG0指南也建议RTX用于LN的治疗。笔 者单位使用RTX治疗难治性LN,取得了较好的临 床疗效及安全性经验。RTX使用总体安全性较好, 用药过程需高度RTX用药前 使用地塞米松等预防过敏,缓慢逐渐增加输注速度, 输注过程中的严重过敏反应较为少见 。用药前及整 个治疗过程中需严密评估患者感染风险,特别是巨 细胞病毒肺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结核等风险。目前 推荐的RTX的给药方法主要有2种:第1、15天各 使用1 000 mg;每周1次,每次剂量375 mg/n?,连 续4周,后续治疗可根据临床疗效及监测外周血B 细胞计数给予调整给药方案。
利妥昔单抗(RTX)

C-反应蛋白及临床应用综述

C-反应蛋白及临床应用综述
其中APP生理学功能涉及抑制蛋白酶, 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抗感染,抗损伤 及结合运输等。
3
4
CRP特征反应
在钙离子存在的条件下特 异性结合磷酸胆碱基团。
5
CRP--急性时相反应的一个极灵敏的指标
各种组织损 伤
急性心肌梗死 栓塞 创伤 感染 炎症
外科手术 肿瘤浸润 风湿病
炎症:
6~12h可检测升高
– CRP也可诱导炎症反应。 CRP向上-调节内 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刺激许多细胞释放 IL-8, 增加血浆纤维蛋白酶原催化剂抑制剂1的表达和活性、增加IL-1, IL-6, IL-18, 和 肿瘤坏死因子的释放.
CRP诱导或抑制炎症反应依赖于环境。
18
CRP功能
识别和启动靶效应细胞及其产 物并将其从组织中清除。 吞噬溶解入侵微生物。 抑制血小板凝集和血块收缩。
34
寡聚腺苷合成酶
是干扰素抗病毒、抗细胞增生过程 中的关键酶。由它催化合成的寡聚腺苷, 能激活细胞中的RNase L降解病毒mRNA 及细胞rRNA,从而起到抑制病毒增殖与 细胞增生的作用
35
炎症初期较白细胞升高快,不受放疗、 化疗、糖皮质激素治疗、性别、年龄、 贫血、高球蛋白血症、妊娠等因素的影 响。
CRP动力学反应:CRP值的升高滞 后于炎症活动变化12小时左右。但重 要的是比临床症状的变化发现要早,如 类风湿关节炎中早4-6周。因此CR P值可为临床快速决定提供一种方法。 持续升高的CRP值一般证明治疗无效, 应更换治疗方案。
31
临床意义
1. 器质性疾病的筛选
– 急性或慢性炎症如伴有细菌感染。 – 自身免疫或免疫复合物病。 – 组织坏死和恶性肿瘤。
急性/慢性下腹部 疼痛

狼疮性肾炎常用的免疫学化验指标临床意义

狼疮性肾炎常用的免疫学化验指标临床意义

狼疮性肾炎常用的免疫学化验指标临床意义(1)抗核抗体(ANA):是自身对各种细胞核成分产生相应抗体的总称。

一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ANA。

敏感度达90%以上,但特异性较低,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均可呈阳性结果。

因此,本试验不能作为诊断唯一指标,可能作为疾病活动参考指标,但其滴定度与肾脏受累与否及严重程度无关。

(2)抗脱氧核酸(DNA)抗体、可分为抗天然或参链脱氧核糖酸(n?DDNA或ds?DDNA)抗体和抗变性或单链脱氧核糖核酸(d? DDNA或ss?DDNA)抗体。

抗ds?DDNA在未治疗患者抗体阳性率50-80%特异性高,仅偶见于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活动肝炎呈阳性,用间接发免疫荧光法测抗d s?DDNA抗体荧光核型显示周边型,最具特异性,揭示患者有肾损害,预后差。

抗ss?DDNA抗体特异性差。

除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其它弥漫性结缔组织疾病中亦可见到。

(3)抗Sm抗体:抗原为小牛胸腺抗原(ENA)采用琼脂扩散法或对流免疫电泳检测。

近来也有用免疫荧光检测的。

抗Sm抗体在SLE的阳性率为20%-50%,特异性高,为SLE的标记性抗体,与疾病活动性无关,可作为回溯性诊断的参考指标。

有报道抗SM抗体阳性患者的肾脏受累轻,呈良性过程。

(4)抗SSA(Ro)和抗SSB(La)抗体,前者阳性率:3 0%-39%,后者;0-13%,两种抗体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和SLE合并干燥综合征以及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呈高阳性率和重要参考价值。

抗SSA (Ro)抗体是新生儿红斑狼疮的重要血清学标记,与光敏相关。

(5)抗心磷脂抗体:IgG型的阳性率为64%,IgM型为5 6%,抗体阳性者,呈复发性,多发生动、静脉栓塞,血小板减低流产等。

部分病人肾脏严重受累呈栓塞性微血管病,易出现急性肾衰。

(6)循环免疫复合物:在活动期升高。

(7)血清补体测定:SLE有明显的补体消耗现象,尤其在活动期,以C3、 C4为著。

血浆蛋白C和蛋白S联合检测诊断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价值

血浆蛋白C和蛋白S联合检测诊断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价值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22年4月第8卷第4期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Vol.8, No.4, Apr 2022•临床研究•血浆蛋白C和蛋白S联合检测诊断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价值黎世贵1,高荣理1,叶辉21三亚市中医院检验科,海南三亚 5720002三亚市中医院普外科,海南三亚572000摘要:目的探讨血浆蛋白C(PC)和蛋白S(PS)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20年5月三亚市中医院收治的82例VT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疾病类型分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组(n=59)和肺血栓栓塞症(PTE)组(n=23),选取同期住院的非VTE患者30例为对照组。

分析PC、PS活性与DVT、PTE的关系,评估两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对DVT、PTE的诊断价值。

结果 3组患者PC、PS活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DVT组、PTE组患者PC、PS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C、PS活性与DVT、PTE的发生均呈负相关(P<0.05)。

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C、PS两者联合诊断DVT、PTE的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各单项指标。

结论 PC、PS活性在VTE患者机体血浆中呈下降趋势,其活性与VTE的发生率均呈负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对DVT、PTE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形成;肺血栓栓塞症;蛋白C;蛋白S;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418/ki.issn2096-0646.2022.04.23Value of combined detection of plasma protein C and protein S in the diagnosis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Li Shigui1, Gao Rongli1, Y e Hui21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Sany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Sanya 572000, Hainan, China2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Sany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Sanya 572000, Hainan,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plasma protein C (PC) and protein S (PS) in patients with 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 Method The clinical data of 82 patients with VTE admitted to Sany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8 to May 2020 were collected and divided into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group (n=59) and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 group (n=23) according to the type of disease. A total of 30 non-VTE patients hospitalized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C and PS activities with DVT and PTE in the three groups were analyzed,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the two indicators alone and combined for DVT and PTE were evaluated. Result The PC and PS activities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activities of PC and PS in the DVT group and PT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ctivities of PC and P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DVT and PTE (P<0.05).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curv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AUC) of PC and PS for the[作者简介] 黎世贵,主管检验师,主要从事医学检验方向的研究,三亚市中医院[通信作者]黎世贵(Li Shigui,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495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Vol.8, No.4, Apr 2022近年来,动静脉血栓栓塞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影响全球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中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医院患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当前诱发医疗纠纷的根源之一[1-3]。

医学检验·检查项目:血栓调节蛋白活性_课件模板

医学检验·检查项目:血栓调节蛋白活性_课件模板

医学检验·各论:血栓调节蛋白活性 >>>
相关症状: 血栓肌化、水肿伴蛋白尿、口干、浅静脉 有一发红低热的索状物、蛋白尿、血栓扩 展。
医学检验·各论:血栓调节蛋白活性 >>>
相关疾病:
II型糖尿病、I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 疮伴发的精神障碍、糖尿病、妊娠合并系 统性红斑狼疮、小儿系统性红斑狼疮、系 统性红斑狼疮性关节炎、狼疮肾炎、小儿 狼疮肾炎、小儿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妊娠合 并糖尿病。
医学检验·各论 血栓调节蛋白活性
内容课件模板
医学检验·各论:血栓调节蛋白活性 >>>
简介:
血栓调节蛋白是一种单链糖蛋白。由 巨核细胞和内皮细胞合成,广泛分布于血 管内皮细胞表面,是凝血酶活化蛋白C的 辅助因子。测定血栓调节蛋白活性对某些 疾病的诊断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医学检验·各论:血栓调节蛋白活性 >>>
谢谢!
临床意义: 升高:见于糖尿病、弥散性血管内凝
血、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心肌梗死、原 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脑血栓等。
医学检验·各论:血栓调节蛋白活性 >>>
正常值: 0.82~1.13;(发色底物法) 20~35。
(放射免疫法)。
医学检验·各论:血栓调节蛋白活性 >>>
相关检查: 尿血栓素B2、血栓素B2、餐后2小时血葡 萄糖(2HPG,PBG)、血葡萄糖、肾脏超声 检查、血糖测定。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的研究进展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的研究进展
m P R不 同 。 EC
趋化移动 , 而且显示其在抑制炎性 因子释放中有 重要 作用 。新
近研究 已证实 中性粒 细胞 上 有 E C m N P R R A及其蛋 白的表达 , A E以 E C P P R依赖性方式 抑制单 核 细胞 和 中性粒 细胞的 趋化
性, 这种作用 可被特异 性 E C P R单 抗逆转 , 说明单核 细胞 和中 性粒 细胞 表 面的 E C P R与 炎症的关 系。这进一步提示 了蛋白 c或 A C在 中性粒 细胞介导 的疾病状 态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 P 征、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等方 面有着潜在的治疗作用 。 最近 ,i L 等 成功 复制 转基 因 ( i -P R) Te E C 鼠模型 , 2 与野 生 鼠对照组相 比, 在所检 测的组织 中 E C P R蛋白表达 水平 最少 在 肾增高 了 86倍 , 高在肺 组织增 高 了 14倍 , . 最 5 而肝脏 和心
[ 关键词】 内皮细胞 ; 白 c受体 ; 究 蛋 研
[ 中图法分 类号 】 R3 9 1 4 .2 [ 文献标识码 】 A
蛋白 c途径是机体抗凝 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凝血酶在激 活凝血过程与活化血小板 中起着关键作 用 , 当凝血酶与 内皮 但 细胞 表面血栓调节蛋 白( M) T 结合 即启动蛋 白 c抗凝 系统 , 活 化蛋白 c A C 与辅因子蛋 白 s结合 , (P ) 灭活 因子 Va和Ⅷa从 , 而限制凝血 酶 的进 一 步产 生。 内皮蛋 白 C受 体 ( n o e a edt l l h i
E C P R 途 径还 可以进 一 步激 活 环氧 化 酶- 与抗 凝 抗 P R-A 1 2 , 已成 为 当前医学研 究领域 一
个新的热点 。

狼疮性肾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代谢物硫酸吲哚酚分析

狼疮性肾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代谢物硫酸吲哚酚分析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1, 11(1), 235-242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21 in Hans. /journal/acmhttps:///10.12677/acm.2021.111034狼疮性肾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代谢物硫酸吲哚酚分析苏晗1,邢倩2*1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山东青岛2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风湿免疫科,山东青岛收稿日期:2020年12月25日;录用日期:2021年1月19日;发布日期:2021年1月26日摘要目的:分析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 LN)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的结构及代谢产物差异,探讨肠道菌群在LN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51例,分为狼疮性肾炎组(LN组) 27例和狼疮非肾炎组(N-LN组) 24例,另选取53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H组)。

基于Illumina MiSeq平台分别对SLE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粪便样本进行Alpha多样性分析、Beta多样性分析以及属水平上的菌群差异性分析,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SLE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硫酸吲哚酚(IS)浓度,对LN患者的24h 尿蛋白定量与其血清IS浓度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根据最佳敏感性和特异性确定IS诊断界点。

结果:LN组较健康对照组血IS浓度和肠杆菌含量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在LN患者中,24 h尿蛋白定量与血清IS浓度呈正相关(r = 0.86, P < 0.01)。

结论:狼疮性肾炎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肠杆菌含量明显增加,相关代谢产物血清IS异常,可能参与LN发病。

关键词狼疮性肾炎,肠道菌群,24 h尿蛋白定量,硫酸吲哚酚Analysis of Intestinal Flora and IndoxylSulfate in the Patients with Lupus NephritisHan Su1, Qian Xing2*1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2Department of Rheumatic Immunity, 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通讯作者。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与脓毒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与脓毒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与脓毒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梁燕冰(综述);廖品琥(审校)
【期刊名称】《重庆医学》
【年(卷),期】2016(045)027
【摘要】脓毒症是临床常见、由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易发展成为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M ODS )。

其病情发展迅速、治疗费用高,医疗资源消耗大,病死率高[1‐2]。

在脓毒症病情发展过程中,凝血系统的紊乱、尤其蛋白C系统功能的异常尤为突出。

蛋白C系统主要包括蛋白C(PC)、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蛋白S(PS)血栓调节蛋白(T M )及凝血酶,其终产物均为活化蛋白 C (APC)。

EPCR参与了PC的活化和脓毒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下文简述EPCR的一般性质及其在脓毒症中的作用。

【总页数】4页(P3867-3870)
【作者】梁燕冰(综述);廖品琥(审校)
【作者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科,广西百色533000;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科,广西百色5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31
【相关文献】
1.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与脓毒症的研究进展 [J], 常文秀;曹书华
2.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脓毒症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 [J], 冯清;张丽娜
3.高密度脂蛋白与脓毒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J], 许智坤;郑标林;许小泽;刘雪燕
4.Treg/Th7平衡与脓毒症的关系研究进展 [J], 张改君;龙细雨;靳露露;贾建伟;郭丽颖
5.钙卫蛋白与脓毒症关系研究进展 [J], 高榕悦;韩玉珍;李文雄;黄立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栓与止血相关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

血栓与止血相关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
➢FIB含量减少 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 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溶栓治 疗的监测 低或异常原发性纤维蛋白血症
5.血浆D-二聚体(D-Dimer,D-D)
D-二聚体 的产生
交朕纤维蛋白(Fb) 特异的降解产物
临床意义
➢参考范围 0-0.5μg/ml
➢临床意义 ★继发性纤溶(如DIC)标志物; 在原发性纤溶为阴性。
IV
III withoutIII源自IIIII
I
Extrinsic System
III IV
VII III
Ca2+, PL X
Ca2+, PL
V
II
37癈
I
Fibrin
Tissue Factor Calcium (Ca2+)
Measure Clotting Time
Normal Range 11-14.5 sec
➢PT缩短 先天性因子Ⅴ增多 DIC早期(高凝状态) 口服避孕药、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in Blood
in Plasma
试 验 原 理
without
XIII
XIII
XII
XII
IX
凝血因子及凝血 功能检验
抗凝物质检验 纤溶活性检验
常用检验
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粘附试验 血小板聚集试验 血小板相关抗体
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凝血酶时间(TT) 出血时间(BT) 血浆凝血因子
AT测定 血浆蛋白C测定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 血浆D-二聚体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补体C3、C4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补体C3、C4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补体C3、C4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李文兴;王一丁;石楠【摘要】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补体C3、C4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122例SLE患者以及同期80名健康体检者,分别纳入患者组、对照组进行前瞻性分析。

按照SLE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2000(SLEDAI-2000)将患者分为轻度活动组(5~9分)、中度活动组(10~14分)、重度活动组(>14分)。

比较患者组、对照组以及患者不同亚组SLE患者补体C3、C4以及白蛋白(AL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变化,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计算补体C3、C4与各类实验室指标及SLEDAI-2000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患者组C3、C4、ALB、HDL-C、LDL-C、IgA、IgM低于对照组,其IgG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患者病情活动度上升,其C3、C4、ALB、HDL-C、LDL-C、IgA、IgM逐渐下降,IgG逐渐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3、C4与ALB、HDL-C、LDL-C、IgA、IgM均呈正相关,与IgG均呈负相关,且C3与SLEDAI-2000呈负相关(P<0.05)。

结论:SLE患者补体C3、C4水平的下降与病情进展与病情活动度的上升有着密切关联,C3在反映SLE病情活动度方面的价值更为理想。

【期刊名称】《现代仪器与医疗》【年(卷),期】2018(024)001【总页数】3页(P67-69)【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补体C3;补体C4;疾病活动度【作者】李文兴;王一丁;石楠【作者单位】[1]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检验科,四川遂宁629000;;[1]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检验科,四川遂宁629000;;[1]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检验科,四川遂宁62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与激素、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主要病理生理改变包括淋巴细胞异常活化、补体系统过度激活、免疫复合物清除障碍、自身抗体大量产生、免疫调节紊乱等[1-2]。

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浆中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的变化及意义

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浆中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的变化及意义
N op a 0 0 ) T epam vl o M dsP R i p N p t ns ee i e a oei p 1 Cg u ( l r l P< . 1 . l al e f T a C t e1 L a e t w r g r h t s t e1 h s e s s n E ny V i hh tn h n y 1 adV N pt nsP< .5 .nL ru , M w s oivl cr lt i P R( 0 0 ) T epam vl o n L a et( 0 0 ) I N g p s a sie or ae wt s C P< .5 ;h l a l es i o T p t y e d h E s e f sM ads P R w r bt oivl cr l e t ss m cl u rte tssdsaeat i dx S E A 、ad T E C e o p sie or a d } yt i u s y ma u i s c vt i e ( L D I n n e h t y et l e p e h o e i yn
【 bt c】 O jc v T vsgt t s c tno p s al e f o b r bm dl (T A s at r b t e o ne i eh as i i l m vl o l l t o o ou n sM)ad ei i ta e o ao f a e s su e h m i n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5 - 0 (0 2 0 - 0 - 23 3 2 1 )6 76 3 44 0 0
C a g so ls r eso n oh l l nu yi h n e f amaMa k r f d tei j r P E aI n

MAC的形成、作用机制及其病理生理意义

MAC的形成、作用机制及其病理生理意义

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小球肾炎为肾炎发病的主要机制之一,补体系统在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沉积从而引起细胞凋亡的清除障碍及组织损伤占重要地位。

补体系统及细胞凋亡细胞清除机制也较复杂,本文就补体的激活途径及免疫复合物的清除,补体的病理生理意义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一、补体系统激活途径补体系统是人体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破坏及清除抗原、免疫复合物及凋亡细胞,吸引吞噬细胞,调节吞噬等。

补体系统通过3种途径激活,即经典途径、替代途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annose-binding lectin,MBL)途径[1]。

1.经典途径参与经典途径活化的第一个补体成分是C1,C1由两个主要的亚成分组成:C1q和C1r2C1s2。

C1q至少有2个结合位点,可以与IgG、IgM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结合,从而激活经典途径。

C1q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后,C1r和C1s分子构象发生改变而活化,活化的C1s将C4、C2分别裂解为C4a、C4b、C2a、C2b。

C2b与C4b结合形成C4b2b复合物即C3转化酶,后者裂解C3为C3a和C3b。

C3b则与C4b2b结合形成C5转换酶,使C5裂解产生C5a、C5b,C3a与C5a均为一种很强的过敏毒素,介导血管通透性增高及炎症细胞浸润,此外,还有趋化因子的作用,它们能使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向病变肾小球聚集从而加重肾脏损害。

C5b则接下来与C6、C7、C8、C9结合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

一些补体成分缺陷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如C1q缺陷患者中90%会发生系统性红斑狼疮。

2.替代途径也叫旁路途径,经典途径中产生或自发产生的C3b与B因子结合,血清中D因子继而将结合状态的B因子裂解成Ba和Bb,当血浆中存在活化表面时,例如细菌细胞壁、内毒素和损伤组织等,Bb与C3b附着形成旁路途径C3转化酶C3bBb,再作用于C5,最终形成MAC。

血栓检测意义

血栓检测意义

4、检测原理
发色底物法:
将待测血浆中加入蛋白C激活剂(铜斑蛇的蛇毒)。活化的蛋 白C(APC)可水解随后加入的发色底物,释放出显色剂pNA, pNA的量与血浆中APC的量成正比。
2013 | 携手发展 | Growing Together
(二)游离蛋白S(FPS)
2013 | 携手发展 | Growing Together
PC缺陷症需要有其他的辅因子缺陷(如蛋白S)或风险因素同时存在
时,才会导致血栓形成。新生儿重度PC缺陷症的发生率约为
1/500000~1/700000。
2013 | 携手发展 | Growing Together

临床表现:
90%以上表现为静脉血栓,发病部位以下肢DVT与肺栓塞常见; 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肠系膜静脉及脑静脉血栓也较多见,少数患 者可出现动脉血栓形成。 50%的患者有血栓形成的家族史,80%患者的首次血栓形成的发病 年龄在45岁以前。
2013 | 携手发展 | Growing Together
获得性蛋白S 缺陷还被发现与肾病综合征相关,其结合蛋白-高分
子量的C4BP 不能从肾小球滤过,反而游离蛋白S 从尿中大量丢失,
导致血浆中具有活化功能的蛋白S 水平显著降低,从而提高了肾病综
合征血栓形成风险。获得性蛋白S 缺陷亦可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
(3)DIC时蛋白S可正常。
(4)ARDS时游离蛋白S降低。
2013 | 携手发展 | Growing Together
(5)雌激素可使蛋白S释放减少。绝经前妇女有生理性降低(正常的
80%)。
(6)肝病可引起蛋白S 中度降低。
(7)应用雌激素或口服避孕药可引起蛋白S 活性显著降低。

血栓与止血六项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栓与止血六项检查的临床意义

生理状态下,机体血液循环的流动状态, 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调节和动态平 衡:
1、血管壁的完整性(结构完整、管壁顺应性和光滑平整性 ) 2、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3、凝血系统 4、抗凝系统 5、纤溶系统
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1、内皮的止血作用
① 血管收缩 血流减慢、损伤处闭合、血管断端回缩、反应速度最快。 ② 激活血小板 vWF与其暴露的胶原结合并介导血小板粘附于内皮下,
• 血小板数量减少 • 血小板功能异常 • 血小板无力症
出血
• 血小板数量增高或活化------易形成血栓
凝血系统的止血作用
血液凝固系统 包括12个经典的凝血因子
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Ⅱ Ⅶ Ⅸ Ⅹ。 接触因子: Ⅻ、 Ⅺ 、激肽释放酶元(PK)、 高分子量激肽原
(HMWK/HK)
对凝血酶敏感的因子 :Ⅰ、Ⅴ、Ⅷ、ⅩⅢ。 不是蛋白质的凝血因子: Ⅳ(Ca2+) 不存在于血液组织的凝血因子:Ⅲ /组织因子(TF)。 除Ⅳ(Ca2+)和Ⅲ /组织因子(TF)外均由肝脏产生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3》:我国脑血管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血 管



患 病

年份
• 脑血管病患病率(总体、农村及城市)均呈上升趋势 • 脑血管病主要为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
• 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 • 卒中患者至少有700万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3
血栓性疾病的社会问题 老龄化社会 血栓性疾病的年轻化 血栓形成和出血性疾病几乎涉及到临床 各专业
检验目的:
1、评价机体出血的可能性 出血原因:1)血小板数量减低/功能低下 2)凝血功能减低(凝血因子缺乏) 3)抗凝功能增强 4)纤溶功能亢进

2_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TM、PIC、FIB、D-D_水平及临床意义

2_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TM、PIC、FIB、D-D_水平及临床意义

DOI:10.16658/ki.1672-4062.2023.10.014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TM、PIC、FIB、D-D水平及临床意义郭天扬,高峰江苏省中医院检验科,江苏南京210029[摘要]目的探讨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2022年11月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104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晨尿检测结果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分为3组:正常白蛋白尿组(UACR<30 mg/g)40例、微量白蛋白尿组(UACR 30~300 mg/g)33例、大量白蛋白尿组(UACR>300 mg/g)31例;选择正常体检者30名作为对照组。

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浆TM、PIC、PT、APTT、FIB、TT和D-D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正常白蛋白尿组FIB水平升高,微量白蛋白尿组TM、PIC、FIB水平升高,大量白蛋白尿组TM、PIC、FIB、TT、D-D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正常白蛋白尿组相比,大量白蛋白尿组TM、PIC、FIB、TT、D-D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微量白蛋白尿组相比,大量白蛋白尿组TM、FIB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糖尿病患者的TM、FIB和D-D水平均与UACR呈正相关关系(r=0.574、0.475、0.457)。

结论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TM、PIC、FIB、D-D水平升高,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治疗,判断病情进展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血栓调节蛋白;纤溶酶-α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2[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23)05(b)-0014-04Plasma TM, PIC, FIB and D-D Levels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ic NephropathyGUO Tianyang, GAO Feng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Jiangsu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210029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level of plasma thrombomdulin (TM), plasmin-α2-plasmininhibitor complex (PIC), fibrinogen (FIB) and D-dimer (D-D) in diabetic nephropathy patient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04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nephropathy admitted to Jiangsu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December 2021 to November 2022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morning urine test, the microalbumin/creatinine ratio (UACR) was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40 cases in the normal al⁃buminuria group (UACR<30 mg/g), 33 cases in the microalbuminuria group (UACR 30-300 mg/g), and 31 cases in the large albuminuria group (UACR>300 mg/g); selected 30 normal examinees as the control group. Detected the plasma TM, PIC, PT, APTT, FIB, TT, and D-D levels of all study subjects and conducted statistical analysis, while also conducting 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FIB level in the normal albuminuria group increased, the TM, PIC, and FIB levels in the microalbuminuria group increased, and the TM, PIC, FIB, TT, and D-D levels in the high albuminuria group increased,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albuminuria group, the high albuminuria group showed an increase in TM, PIC, FIB, [作者简介]郭天扬(1996-),男,本科,检验技师,研究方向为临床医学检验。

狼疮性肾炎

狼疮性肾炎

狼疮性肾炎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r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肾脏并发症。

我国SLE及LN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是一常见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SLE是一免疫介导性炎症疾病,病人血循环中存在着多种自身抗体,是哪些自身抗原与抗体参与LN致病尚欠清,不过已肯定其中双链DNA与抗双链DNA抗体具有致LN作用,致病途径包括肾脏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及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此外,细胞免疫也起一定作用。

病理表现光镜检查:LN主要累及肾小球,并据肾小球病变特点LN被分成如下6型,即肾小球轻微病变型(I型)、系膜增生型(Ⅱ型)、局灶节段型(Ⅲ型)、弥漫增生型(Ⅳ型)、膜型(V型)及硬化型(Ⅵ型)。

LN虽然主要累及肾小球,但是其肾小管病变(变性及萎缩)、肾间质病变(炎症及纤维化)及肾脏小动脉病变(坏死性血管炎及硬化)也常十分明显。

免疫病理学检查:常呈“满堂亮”现象,即IgG、IgA、IgM、C3、C1q 及纤维蛋白相关抗原均阳性。

电镜检查:常于系膜区、内皮下、上皮下及基底膜内见到高密度电子致密物,内皮下大块电子致密物提示病变活动。

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表现SLE病人肾脏几乎全部受累,但是,早期可能只有轻度免疫病理学改变,而无临床表现。

病变进展至LN出现临床症状时,其表现亦多种多样,几乎各种类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表现均可见到(详见本章第一节)。

不过,一般而言,LN的临床表现仍有一定规律可供参考:非肾病综合征患者主要为Ⅱ及Ⅲ型;呈肾病综合征者主要为Ⅳ及V型,也有少数Ⅲ型;I 型常为亚临床型;Ⅵ型主要见于病程久呈慢性肾功能损害者。

而且,肾病综合征患者也能参考表87-3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对其病理类型作一初步推断。

诊断确诊SllJE是诊断LN的必备前提,国内风湿病学会推荐诊断SLE可用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SA)标准(arthiitis rheum,1982,25:1271)或1987年上海分会标准(中华内科杂志,1987,26:533),前者11条标准中4条阳性或后者13条标准中4条阳性,SLE诊断即成立。

C-反应蛋白在狼疮性肾炎患者中的意义

C-反应蛋白在狼疮性肾炎患者中的意义

C-反应蛋白在狼疮性肾炎患者中的意义什么是狼疮性肾炎?狼疮性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在多种病理状态下。

它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最常见和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

据统计,约有50%至70%的SLE患者会患上肾炎。

狼疮性肾炎是一种紫色狼疮肾小球肾炎,以显微镜下的肾小球坏死、亚急性或急性肾炎病理改变为特征。

C-反应蛋白是什么?C-反应蛋白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炎症标记物。

它是在肝脏中合成的一种蛋白质,可以通过血液检测来评估炎症状态。

在炎症反应发生时,肝脏会释放大量的C-反应蛋白,其水平可以在数小时内达到峰值,并可以在炎症退去后迅速恢复正常。

因此,C-反应蛋白是衡量炎症反应的一种敏感指标,被广泛用于临床医学和疾病监测中。

C-反应蛋白在狼疮性肾炎患者中的意义狼疮性肾炎是一种免疫反应介导的疾病,其病理过程中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

因此,C-反应蛋白在狼疮性肾炎患者中的意义备受关注。

研究表明,狼疮性肾炎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往往高于正常人。

这是因为狼疮性肾炎患者的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引起了一系列的炎症反应,从而导致了C-反应蛋白的大量释放。

此外,C-反应蛋白的水平也可以用来监测狼疮性肾炎患者的病情变化。

一项研究发现,对于狼疮性肾炎患者来说,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可以在治疗前后24小时内反映出来。

因此,定期检测C-反应蛋白水平可以帮助医生及时监测患者的病情。

C-反应蛋白检测在狼疮性肾炎诊断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C-反应蛋白的检测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狼疮性肾炎的诊断中,C-反应蛋白检测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项研究显示,对于初次诊断的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升高可以成为诊断其肾炎的一个重要依据。

此外,对于已经确诊的狼疮性肾炎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监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结论总之,C-反应蛋白在狼疮性肾炎患者中的意义非常重要。

它可以作为一种炎症标记物来评估狼疮性肾炎患者的病情,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血浆活化蛋白C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血浆活化蛋白C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血浆活化蛋白C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全球每年因创伤死亡的患者人数达580万,创伤后出现急性凝血病所引起的出血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通过过去十年的临床、动物模型以及体外研究[1-2],研究者们普遍认可了活化蛋白C(APC)途径是ATC的中心驱动机制。

在本文中,我们将回顾蛋白C的生物学,蛋白C活化机制以及APC在ATC中的临床重要性。

标签:血浆;活化蛋白C;急性创伤性凝血病1 活化蛋白质C的作用1.1 APC的抗凝作用蛋白C酶原的活化是通过凝血酶介导的Arg169重链的裂解实现;在这个过程释放了一个12残基活化肽并导致APC的形成。

内皮结合的血栓调节蛋白和内皮蛋白C受体(EPCR)显著加速了该反应。

APC分子的丝氨酸蛋白酶结构域还可介导凝血因子V和Vlll的高度特异性失活[3],APC通过这样的方法实现抗凝作用。

另一方面,APC促进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同时抑制PAI-1和TAFI,从而激活纤溶系统[2]。

1.2 APC的抗炎作用APC调节人内皮细胞基因表达,导致主要凋亡和炎症途径的抑制[4]。

此外,在炎症状态下,APC通过下调炎性蛋白mRNA转录水平,从而减少炎性因子及趋化因子。

还能抑制IL-6、IL-8、IL-1B及TNF-α产生[5]。

1.3 APC的细胞保护作用APC—EPCR复合物激活PAR-1,这一过程诱导内皮细胞骨架重组,稳定内皮细胞的结构,并加强内皮细胞间缝隙连接,维持血管内皮屏障的稳定性。

2 APC与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旧金山综合医院研究了208名创伤患者,他们发现凝血功能障碍只发生在明显的碱缺失(>6mEq/L)的情况下,而与凝血酶形成的总量无关。

研究人员认为创伤复苏中逆转休克可能比补充足够凝血因子具有更重要的治疗意义[6]。

三年后,该团队重新在203例严重创伤患者的研究中,建立了蛋白C激活的确切证据[7]。

他们使用酶捕获测定法测定活化的蛋白C水平。

重度损伤和休克患者APC 水平显着升高。

儿童活动性狼疮性肾炎标准治疗早期和晚期应用贝利尤单抗对比观察

儿童活动性狼疮性肾炎标准治疗早期和晚期应用贝利尤单抗对比观察

儿童活动性狼疮性肾炎标准治疗早期和晚期应用贝利尤单抗对比观察彭倩倩,杨焕丹,邱闪,陆倩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肾内风湿免疫科,江苏徐州 221000摘要:目的 对比观察标准治疗早期和晚期静滴贝利尤单抗(BLM )治疗儿童活动性狼疮性肾炎(LN )的效果。

方法 22例儿童活动性LN 患儿按照BLM 治疗时间不同分为早期组(12例)和晚期组(10例),两组均采用标准治疗,早期组于标准治疗0.65(0.50~1.00)个月后应用BLM 治疗,晚期组于标准治疗6(6.00~7.25)个月后应用BLM 治疗。

比较不同时点(BLM 治疗0、4、8、12、24、32 w )尿微量白蛋白、24 h 尿蛋白定量、血清学指标(Alb 、Cr 、C3、C4、IgG )、CD19 + B 细胞计数、SLEDAI -2K 活动评分及糖皮质激素用量、不良反应。

结果 两组治疗0、4、8、12、24、32 w 尿微量白蛋白和24 h 尿蛋白定量比较,两组治疗4、8、12、24、32 w 尿微量白蛋白和24 h 尿蛋白定量较同组治疗0 w 比较(P 均<0.05)。

与同组治疗0 w 比较,早期组治疗4 w 血清学指标Alb 、C3、C4水平升高,血Cr 、IgG 水平降低(P 均<0.05);与同组治疗0 w 比较,两组治疗4、8、12、24、32 w 的CD19 + B 细胞计数及SLEDAI -2K 评分均降低(P 均<0.05)。

同组治疗4、8、12、24、32 w 的GC 剂量与治疗0 w 比较,两组间治疗0、4、24、32 w 的GC 剂量比较,P 均<0.05。

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无过敏反应,肾功能均无恶化,均未继发机会感染。

结论 活动性LN 患儿早期静滴BLM 治疗可尽快达到临床缓解,可减轻蛋白尿,改善血清学指标,降低疾病活动度,减少糖皮质激素使用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晚期静滴BLM 治疗虽不如早期应用效果,但仍可使患儿蛋白尿下降缓慢,延缓疾病进展。

狼疮性肾炎伴血清ANCA阳性的临床意义探讨

狼疮性肾炎伴血清ANCA阳性的临床意义探讨

狼疮性肾炎伴血清ANCA阳性的临床意义探讨狼疮性肾炎是狼疮综合症(SLE)最严重的表现之一,血清ANCA阳性是其伴发的常见现象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狼疮性肾炎伴血清ANCA阳性的临床意义。

摘要:狼疮性肾炎是狼疮综合症最常见的严重表现之一,血清ANCA阳性是其常见表现之一。

血清ANCA阳性在狼疮性肾炎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检测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及时发现疾病的发展趋势,加强对狼疮性肾炎的早期干预和治疗管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狼疮性肾炎;血清ANCA阳性;临床意义;治疗管理一、狼疮性肾炎的概述狼疮性肾炎是狼疮综合症最常见的严重表现之一,它会引起肾脏结构和功能的损害,以肾单位的局限性病变为主要特征。

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浆中总抗体和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多,导致肾脏局部和系统性炎性应答和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加重了肾小球毛细血管管腔的狭窄和增强了肾小球的脆弱性。

二、狼疮性肾炎伴血清ANCA阳性的临床意义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ANCA的检测结果在诊断和治疗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ANCA是抗神经孤细胞质抗体的缩写,是一类针对中性粒细胞胞浆抗原的自身抗体。

常见的ANCA分为两种类型:抗MPO(myeloperoxidase)ANCA和抗PR3(proteinase-3)ANCA。

抗MPO ANCA与微血管炎相关,而抗PR3 ANCA与荨麻疹性肾小球肾炎相关。

狼疮性肾炎伴血清ANCA阳性的患者预后较差,病情加重的速度较快。

临床医生需要对这类患者进行更加重视和细致的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止病情加重、并发症的发生和生命危险的出现。

ANCA阳性提示狼疮性肾炎患者存在中性粒细胞的过度激活,这样的情况可以通过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等药物的治疗来预防和控制。

三、狼疮性肾炎伴血清ANCA阳性的治疗管理狼疮性肾炎伴血清ANCA阳性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大量的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首选药物。

对于狼疮性肾炎患者,应及早用糖皮质激素大剂量冲击治疗、控制病情发展,同时加强支持疗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栓调 节蛋 白
系统性 红斑 狼疮 ( s y s t e m i c l u p u s e r y t h e ma t o s u s , S L E ) 是一 静脉血 , 取4 m l 置 于柠檬 酸盐 抗凝 管抗 凝 , 3 0 血浆 置于 一 8 0℃ 冰箱 冻存 待测 。 种 多发 于青 年女性的 累及 多脏器 的 自身免疫 性 的炎症性 结缔 5 组织病 。狼疮性 肾炎 ( 1 u p u s n e p h r i t i s , L N) 是 S L E累及 肾脏所 3 血浆中 s E P C R及 s T M 水平 测定 可溶 性 内皮细 胞蛋 s E P C R ) 及 血栓调 节蛋 白( s T M) 试剂 盒购 于上海 西 引起 的一种免疫复合物性 肾炎 , 是S L E主要的合并症和主要 的 白 C受体 ( 采 用 酶联 免 疫 双夹 心法 ( E L I S A) 检测 死亡原 因。狼疮 性肾炎有血管病变 的预后 比无血管病 变者差 , 唐生物科 技有 限 公 司 ,
( P< 0 . 0 1 ) 。( 2 ) 与S L E D A I < 9分 比较 , S L E D A I ≥9分 s E P C R及 s T M水平显著增 高( P< 0 . 0 1 ) 。( 3 ) 与L N I V型比较 , Ⅲ型 的 s T M水平显著 降低 ( P< 0 . 0 5 ) , Ⅲ型的 s E P C R及 Ⅱ型的 s E P C R及 s T M水平显著 降低 ( P< 0 . 0 1 ) ; 与 Ⅱ型 比较 , Ⅲ型 的 s T M 水 平显 著增高( P< 0 . 0 5 ) 。( 4 ) 血浆 s E P C R与 s T M 呈正相关性( r :0 . 4 1 9 , P< 0 . 0 5 ) 。结论 : ( 1 ) 血浆 s E P C R与 s T M 呈正相关 ,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 0 1 3年 7月第 1 4卷第 7期
C J r 聊 N, J u l y 2 0 1 3 , V o 1 . 1 4 . 7

6l 5・
狼疮 性 肾炎 患者 血 浆 可溶 性 内皮 细胞 蛋 白 C 受 体 及 血栓 调 节蛋 白水平 变 化 及 临床 意义
叶建明① 封建华① 卢国元② △ 郁丽霞① 董晓红① 顾晓霞① 陈文君①
[ 摘 要] 目的: 比较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狼疮性 肾炎患者与正 常对 照组血浆 可溶性 内皮细胞蛋 白 C受体( s E P C R ) 及血
栓调 节蛋 白( s T M) 水平 变化 , 初 步探讨其在 系统性 红斑狼疮及狼 疮性 肾炎 中的临床 意义。方法 : 收 集单 纯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 患者 3 2例 , 狼疮性 肾炎患者 3 8例 , 狼疮性 肾炎患者根据 肾活检 结果病理分型 Ⅱ型 9例 , Ⅲ型 6例 , Ⅳ型 2 0例 , V型 3例 。 系
E P C R及 s T M含 量。 狼 疮性肾炎伴栓塞性 微血管病 变者 预后最 差… 。 由于血管 病 s 4 各I 临床指标 的测 定 病 例组 及对 照 组均 经禁 食 1 0 h 变 在狼 疮性肾炎患者发病 中有着重要作用且 与预后密 切相关 ,
空腹抽 取静 脉血 , 由化 验室检 测尿 常规 、 血糖 、 因此检 测患者血管 内皮 细胞损 伤标志 物对 疾病 的诊断 及治 疗 左右后于清晨 、 肝肾功能 、 血脂 分 析 等相关 项 目, 放 射 免疫 法 检测 2 4 h尿 蛋 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 究初 步探讨 了 s E P C R、 s T M在狼疮性 肾炎 和系统性红斑狼疮 中的临床意义 。
s E P C R可作为反映 内皮功 能损伤 的新指标 。( 2 ) 单纯性 系统性红斑 狼疮 患者和狼疮 性 肾炎患者血 浆 s E P C R和 s T M 水平 明
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 与 D一 二聚体、 E S R 、 S L E D A I 呈正相关 , 提示 s E P C R可能参与 了系统性 红斑狼 疮及狼 疮性 肾炎的病理 生
统性 红斑 狼疮 病人 共 7 O例根据 S L E D A I 评分分组 , S L E D A I >9分 3  ̄ 7例 , S L E D A I <9分 3 3例 。正 常对照组 2 O例 。采 用酶联 免疫 双抗 夹心法( E L I S A ) 检测血浆 s E P C R及 s T M含量 。同时常规检 测血凝 常规及 D一二 聚体 , 并收集所有病例 的临床资料 及 实验室数据 。结果 : ( 1 )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 单纯S L E组及 L N组 s E P C R水平均显著增 高( P< 0 . 0 5, P< 0 . 0 1 ) , 单纯 S L E组 及L N组 s T M 水平均显著增 高( P< 0 . O 1 ) ; 与单 纯 S L E组 比较 , L N组 s E P C R水平显 著增 高 ( P< 0 . 0 5 ) , s T M 水平显 著增 高
资料与方法
白; S T A— C o m p a c t 全 自动血凝仪检测 凝血 酶原时 间、 部分凝 血 活酶时间等 ; 免 疫 比浊法 检测 血浆 D一二 聚体 、 E S R。抽 血前 2周内未服用任何影 响凝血及 纤溶功 能的药物 , 同时行 肾脏 B 超等影像学检查 。 5 统计学方法 计量 资料 均用 ( 4 - s ) 表示, 组 间比较采
理过 程 , 可能能作为狼疮 活动的预 测指标 。( 3 ) Ⅳ型狼疮 患者 的 s E P C R和 s T M 水平明显 高于其他病理 类型 , s E P C R和 s T M 可能能作为狼疮性 肾炎病情严重程度 的预 测指标 。
[ 关键词 ] 系统性红斑狼疮
狼疮性 肾炎 血浆 可溶性 内皮细胞蛋 白 c受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