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帝陵陪葬墓盛衰原因新探_英卫峰
《大唐帝陵》纪录片解说词第八集:李唐中落
《大唐帝陵》纪录片解说词第八集:李唐中落在今天,陕西省富平县以北20公里处,一座山脉由东西排列的三个石灰岩山峰组成,极目远望,恰似像是一只矫健的鸷鸟振飞天宇,故名凤凰山。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这座大山之中深藏着一位大唐帝王诡异跌宕的一生谜团。
他两得立储,两次登基,但在位时间却不足六年。
在他短暂的帝王生涯中更被诸多身居高位、权倾朝野的至亲女性支配于股掌之间,左右着他的人生轨迹,他就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七子,女皇武则天的第三子,大唐王朝,第四位皇帝中宗李显。
有人说,他是大唐王朝的中兴之主,但更多的观点认为他不过是个昏于治国、慵于齐家的无能之辈。
历经千年风雨之后,历史的真相已然莫衷一是,不复当初。
只有这座庞大的山林之中,依旧隐藏着当年的风云故事,这就是大唐的第四座帝陵唐定陵。
景龙三年,公元709年,深冬时节,长安城郊的晨雾尚未退去,但明德门外的圜丘上已是旌旗招展,弥亘原野,一场隆重的典礼即将举行。
自从永淳元年,公元682年,武后携高宗东赴洛阳之后,原本帝国礼祭天地的国事大典便一度沦为女主临朝,窥窃神器的政治秀场。
如今,时光之轮,走过十几个春秋之后,这处遗落多年的巍巍庙坛终于再次成为大唐,受天明命,泽州八荒的国礼重地。
但当此刻,一个身着华服的妇人赫然高举祭酒登上圜丘时,在场的朝臣们才不无遗憾地发现,帝国绕了一个圈似乎又回到了那个令人不堪回首的原点。
一个拨弄乾坤的女皇武曌刚刚入葬乾陵,一个野心勃勃的韦氏又再度粉墨登场。
更不会有人知道,短短半年之后,她就将再次紧紧扼住帝国的咽喉,并将中宗李显无情且决绝地往墓穴推去。
韦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李显为太子时,韦氏因姿色美艳被立为太子妃,弘道元年,公元683年,李显于高宗灵柩前即位,韦氏则被立为皇后,然而,短短一个月后,李显便被武则天废黜,贬于房州。
失去后位的韦氏虽身怀六甲,却也只能饱受舟车劳顿,与李显远赴贬所。
正是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年月,武则天走出帷幕登上帝位,李唐宗室子弟被杀戮者不可胜数。
唐代墓葬形制
唐代墓葬形制唐朝,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墓葬形制也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繁荣与特色。
唐墓,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唐代社会风俗、宗教信仰、艺术审美等多方面的珍贵资料。
一、唐代墓葬的地理分布与特点唐代墓葬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尤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两京及其周边地区最为集中。
这些墓葬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规模宏大,形制多样,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丧葬习俗。
从地理位置上看,唐代帝王陵墓多选址于山水环抱、地势险要之地,以体现皇权的威严与永恒;而贵族、官僚及平民的墓葬则多分布于城郊或乡村,呈现出较为平实的风貌。
二、唐代墓葬的形制与结构帝王陵墓唐代帝王陵墓多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即利用自然山体作为陵墓的基础,再在其上建造封土、祭祀建筑等。
这种形制的陵墓不仅气势恢宏,而且具有很好的防盗效果。
其中,以唐太宗昭陵、唐高宗乾陵等为代表的陵墓更是成为了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典范。
帝王陵墓的内部结构也极为复杂,一般由墓道、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
墓道多呈斜坡状,宽度逐渐收窄,以增强墓室的封闭性;甬道则是连接墓道与墓室的通道,其两侧常绘有精美的壁画,描绘着天神、瑞兽等神秘图案;墓室则是放置棺椁及随葬品的地方,其规模大小因墓主人身份地位而异。
贵族、官僚墓葬唐代贵族、官僚墓葬的形制与结构较为灵活多样,既有仿照帝王陵墓的“因山为陵”式,也有平地起建的“封土堆”式。
这些墓葬在规模上虽不及帝王陵墓宏大,但在建筑工艺和装饰艺术上却毫不逊色。
贵族、官僚墓葬的墓室内部结构也较为复杂,常设有多个耳室、侧室等,用于放置不同种类的随葬品。
平民墓葬唐代平民墓葬的形制和结构则相对简单。
一般采用“竖穴土坑”的建造方式,即在平地上挖一个长方形的土坑,再将棺椁放入其中,最后用土填埋。
这种形制的墓葬虽然简陋,但却体现了唐代平民阶层朴素、实用的丧葬观念。
三、唐代墓葬的随葬品与葬俗唐代墓葬的随葬品丰富多样,既有陶俑、瓷器、铜器等日常生活用品,也有金银珠宝、玉器、丝绸等珍贵物品。
唐代帝陵的发展阶段
唐代帝陵的发展阶段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帝陵的建设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初期阶段(618年-705年)唐朝建立初期,由于国力的恢复和统一的局面,帝陵的建设开始有了新的发展。
这一阶段的代表性帝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昭陵。
昭陵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具有规模的帝陵之一。
昭陵以大型的地宫为特色,地宫内设置了各种宫殿、神道和祭祀设施,供奉着太宗和皇后的陵墓。
昭陵的建设充分展示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威严和帝王风范,对后世的帝陵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盛期阶段(705年-755年)唐玄宗时期是唐代帝陵建设的盛期。
这一时期,唐玄宗在长安附近修建了多座陵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唐玄宗自己的陵墓——乾陵。
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与昭陵相邻。
乾陵规模宏大,包括有神道、墓室、宝塔等建筑,体现了唐玄宗的雄伟气势和帝王之尊。
乾陵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唐玄宗追求奢华和富丽堂皇的风格,也标志着唐代帝陵建设的高峰。
三、中期阶段(755年-907年)唐朝晚期,安史之乱的爆发对帝陵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随着动荡局势的持续,帝陵的建设相对较少,且规模较小。
但仍有一些帝陵得以建成,例如唐代最后一位皇帝——唐昭宗的陵墓——陵寝。
陵寝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规模较小,但仍有一定的陵园和陵室。
陵寝的建设标志着唐帝陵建设的暂时终结,也预示着唐朝的衰落。
四、后期阶段(907年-907年)唐朝在907年灭亡后,帝陵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由于五代十国时期各个政权的更迭,帝陵的建设相对较少,规模也较小。
五、总结唐代帝陵的发展经历了初期阶段、盛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
初期阶段的代表是昭陵,盛期阶段的代表是乾陵,中期阶段的代表是陵寝。
在这些阶段中,帝陵的建设规模和风格不断变化,但都体现了当时帝王的威严和尊贵。
唐代的丧葬观念习俗与礼仪制度
家人要前往墓地扫除坟墓上的杂草和尘土,以保持坟墓的整洁和美观。此外, 还要进行修坟、立碑等活动,以示对死者的缅怀和敬意。
综上所述,宋代的丧葬习俗虽然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但随着社会经济 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其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和发展。这些习俗反映了宋代人 们对生死问题的和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态度。
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推动现代殡葬业的发展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人民的期望。
参考内容
丧葬习俗与殡葬文化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与人类文明的历史有 着密切的。在中国,丧葬习俗和殡葬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中蕴 含着许多哲学、伦理和情感方面的因素,对于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有着深刻的影响。
夫妻合葬习俗是唐代丧葬礼俗文化中引人注目的一部分。在这个时期,男性 和女性在丧葬方面的待遇存在明显的性别等级差异。本次演示将从唐代夫妻合葬 习俗入手,探讨其中反映出的性别等级差异及其文化意义。
在唐代,丧葬礼俗文化受到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在这个背 景下,男性和女性在丧葬方面的待遇并不平等。男性在丧葬礼俗中享有更高的地 位,而女性则往往受到一定的忽视和歧视。这种性别等级差异在夫妻合葬习俗中 表现得尤为明显。
以示对死者的缅怀和敬意。在到达墓地后,要进行安葬仪式,将棺材埋入墓 穴中。在安葬完毕后,家人和亲友要离开墓地并返回家中,为死者的逝去而悲伤 哀悼。
五、后续礼仪
在安葬完毕后,家人还要进行一系列的后续礼仪,以示对死者的缅怀和敬意。 首先是要进行祭奠仪式。家人和亲友要在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等节日前往墓地 祭奠死者,以示不忘先人之恩德。此外,还要进行扫墓活动。在清明节等节日时,
宋代丧葬习俗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厚葬之风盛行。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宋代丧葬习俗逐渐发生了变化。本次 演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宋代的丧葬习俗进行探讨。
唐代帝陵陪葬墓盛衰原因新探
渐 r‘ 唐 杜 渐 ”、 晋 卿 】 旧 书‘晋 传 颜 真 ‘ 书’鸿 传 苗 ]旧 ( 唐 苗 卿 "、 ‘ 卿 】旧 书。真 传 崔 损 r( 商 椤 损 ”、 陆 ‘ 唐 _ 婶 "、 ‘ ‘ 剖 崔 传 】毒
西北大学 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O 年 7 , 3 卷第 4期 , 1, O ,o 3 ,o4 O9 月 第 9 J .2 9 V1 9N . u O . Junl f ot et nvri ( h ooh n oi c ne dtn o r r w sU i sy P ispyadSca Si csE io ) a 0N h e t l l e i
( ) 社 会风 尚转变 说 ” 一 “ 笔者认 为: 唐初设立陪葬制度是对所有功 臣而
氏集团的矛盾 , 酷吏政 治的残酷镇 压等。据《 资治 通鉴》 记载 :太后 自 “ 垂拱 以来 , 任用酷吏 , 先诛唐宗 室贵戚数百人 , 次及大臣数百家 , 其刺史、 郎将以下 不 可 胜数 。 [( 治 鉴卷0, 都 说 明 统 治 阶 级 的 内 ”8‘ 通 )2 这 ]资 5
【 历史研究】
唐代帝陵陪葬墓盛衰原 因新探
英卫峰 霍雅琴 ,
(. 1 西北大学 文博学院 , 陕西 西安 7 06 ;. 10 92 西北政法 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陕西 西安 70 2 ) 112
摘
要: 为了进一步探讨唐代帝王陵墓陪葬制度盛衰的原因, 通过比对、 剖析不同学者观点, 并
为什么在唐太宗昭陵的陪葬墓数量达 到峰值 后, 唐帝陵功臣陪葬制度没有得 到很好 的继承和发
期社会风 尚的嬗递——由前期 尚武 向后期轻 武崇 文——不无关系 ” 由于朝廷 已改变 了对军功的 。“
浅析唐昭陵陵园形制中蕴含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
浅析唐昭陵陵园形制中蕴含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在古代时,帝王的陵寝建筑形制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反映,同时也是王权和社会文明的象征。
“陵”字在《诗经?小雅?天保》中就有记载,“如冈如陵”,陵者,高起之土也。
[1]帝王陵寝又称山陵,在《水经注?渭水》中记载“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故通称山陵矣”[2]。
诸多帝王陵墓中,唐朝帝王陵墓又是中国古代陵墓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30余座唐陵就是唐朝289年的历史缩影,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值得国内外学者挖掘。
本文拟从中国古典美学的角度运用艺术史的研究方法,浅析昭陵墓葬形制背后所体现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
一、唐陵简介唐陵为唐代帝王陵墓,陕西关中地区的唐十八陵墓区主要分布在唐长安城周围。
唐朝是继秦汉之后中国古代第二次陵墓建造的高潮,最大的特点就是“因山为陵”,昭陵开创了唐陵“因山为陵”的先例,放弃了之前人工夯筑地面封土的形制,改为了气象更加广阔的山陵。
在十八座唐陵中,仅献陵、庄陵、端陵位于平原,其余均利用天然山体修建皇陵,很能体现帝王的宏大气派,而且还能在一定的程度上防止盗掘。
始于唐初的陪葬制度也是唐代皇室丧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陪葬者多为皇族及名臣,这是封建帝王给予皇室成员和文武大臣的一种奖励,也是笼络人心和巩固政权的一种手段。
其中以昭陵的陪葬墓为最多,实际陪葬人数超过200位,以后各代逐渐减少。
二、昭陵的陵园形制说到唐陵,就不得不提到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昭陵,昭陵陵园的修建历时107年之久,陪葬墓多达180余座,除了主陵、墓道、地宫以外,还在陵山周围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其形制规模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最大的一座,远超后世,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
自然地理环境昭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22公里,依九■山主峰而建,昭陵的选址据《旧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上》记载,长孙皇后临终留言说“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且唐太宗之前就属意九■山,故太宗在皇后去世后,把她临时安厝在九■山的石窟中,同时决定把昭陵也作为自己的身后之地。
宫墙之内——探究唐代墓葬俑背后的大唐盛世
宫墙之内——探究唐代墓葬俑背后的大唐盛世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的时代,与之相关的文化、艺术和历史遗产更是具有重要价值。
其中,唐代墓葬俑被认为是研究唐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之一,因其在形制、工艺、材料和意义等方面都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唐代墓葬俑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的陪葬制度,它是历史上一种习俗,将人在死后所需的物品随葬入墓中,以供其在来世中使用。
由于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加之唐代的陪葬制度兴盛,唐代墓葬俑得以迅速发展。
唐代墓葬俑的种类丰富多样,主要有文武俑、官员俑、侍女俑、乐舞俑等。
文武俑是唐代陪葬制度的一种体现,也是唐代陪葬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种。
文武俑的意义不仅是在后世保存下唐代的文物,还表达出唐朝皇帝对兴盛文化和武装力量的极度关注和追求。
唐代官员俑在形制、姿态上常常与文武俑相似,通常带有官职标志和服饰,且都保留了唐代官员的形象。
侍女俑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墓葬俑,它们都是唐朝宫廷内的女性,陪葬于唐朝的皇族、贵族墓中,以帮助和保护主人。
乐舞俑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文艺性俑品,表达了唐朝乐舞文化的繁荣,也揭示了唐人追求生命的欢乐和享受的一种文化精神。
唐代墓葬俑的制作技艺非常高超,其工艺水平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墓葬俑的鼎盛时期之一。
唐代墓葬俑采用了各种材料制作,主要包括彩陶、青铜、泥塑,彩陶俑是唐代陶俑的主体,具有色彩缤纷、形态多样、装饰丰富的特点;青铜俑则在金属制品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平,不仅形象逼真,而且工艺精湛;泥塑俑则在形象上表现出了唐代精湛的技艺。
由于唐代经济的繁荣,唐代墓葬俑对于材料的采用量非常大,因此其制作工艺相当高超。
唐代墓葬俑背后反映了大唐盛世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它们的制作是依据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是为了陪葬在唐代皇家和贵族墓中而设计的。
唐朝盛世下的文化和艺术,反映了唐代社会文化程度的充分发展,同时展示了唐代人民对自己文化和历史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唐代“号墓为陵”相关问题研究
唐代“号墓为陵”相关问题研究作者:杨晓静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8期【摘要】号墓为陵是唐朝一种特殊的葬制,始于唐中宗时期。
它涉及到当时上层皇族之间的政治斗争及各种复杂的社会背景。
这种葬制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是永泰公主墓及懿德太子墓,还有规格相似的章怀太子墓。
对这几座墓的研究及与其他同身份太子公主墓、相同规格品官墓的比较,可以探讨有关唐代皇族葬制的问题。
另外,将号墓为陵的墓与帝陵相比,也可以推测尚未发掘的唐帝陵埋葬情况。
【关键词】号墓为陵;政治斗争;太子公主墓;唐皇族葬制;唐代帝陵【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一、三墓概况(一)懿德太子墓懿德太子,名李重润(本名重照,避武则天名讳武曌而改名),唐中宗长子。
大足元年被人陷害窃议张易之兄弟,被武则天杖杀,年仅十九岁。
唐中宗即位后,被追谥懿德太子,迁入乾陵陪葬。
懿德太子墓封土高17.92米,长56.7米、宽55米。
整个陵园呈南北向长方形,面积为256.5×214平方米,四角各有一个夯土堆,推测当时此处曾有房屋建筑。
该墓全长100.8米,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前墓室、后墓室等组成。
初步统计各类出土的文物1000余件。
(二)永泰公主墓永泰公主是中宗第七女,名仙蕙,字秾辉,与兄懿德太子李重润同死于大足元年,时年十七岁。
神龙二年陪葬乾陵。
永泰公主墓陵前石刻有:石狮一对、石人两对、华表一对。
封土呈覆斗形,陵园长363米,宽200米。
这座墓出墓道口至后室长达87.5米,宽3.9米,最深16米。
该墓可分墓道、甬道、前室、后室四个部分。
后室西侧有庑殿式石椁一具。
(三)章怀太子墓章怀太子名李贤,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皇帝二子。
被贬后死于巴州,后迁入乾陵,初以雍王礼葬,后追谥曰章怀太子。
章怀太子墓封土呈覆斗形,底部长宽各43米、顶部长宽各11米、高约18米。
封土堆南尚有残存一对土阙,南面现存石羊一对。
陵园四周原有围墙,平面为南北向长方形,面积为180×143平方米,西、东、东北三面的墙脚仍残留于地面。
唐太宗的180余位陪葬者——昭陵陪葬墓群
唐太宗的180余位陪葬者——昭陵陪葬墓群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唐陵陪葬是沿袭了汉代制度:皇陵余地赐亲属、功臣、将相陪葬,给东园秘器。
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八年业佐时者,如有薨亡,宜赐茔地一所。
”后又准许功臣自请陪葬,而且这些大臣的子孙也可以随父、祖葬于昭陵据《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载:“九嵕山下陪葬诸王七、嫔妃八、公主二十二、丞郎三品五十有三、功臣大将代帝王陵寝之冠。
从而以昭陵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陪葬墓群,向南辐射成扇面形状,列传两侧,益发衬族外,大部分是文武功臣,他们是李世民父子统一中国,创设大唐帝国的重要人物,此外,有些少数民族首领昭陵的陪葬墓有四种类型。
第一类是依山为墓,如魏徽墓和新城公主墓;魏徵墓第二类是覆斗形墓,如长乐公主和城阳公主墓等,墓前均存有石人、石羊、石虎、石望柱;长乐公主(李丽质)墓第三类是圆锥形墓葬,此类陪葬基所占比例最大,文武大臣们的陪葬墓大多是这种形制;房玄龄墓第四类是像山形,如李靖墓等,象征阴山、铁山、乌德镕山,同样在墓前有石人、石虎、石羊、石碑,这种臣的特殊奖赏。
李靖墓而这些陪葬墓的排列位置,总体上是依据死者的身份、政治地位及其与皇帝的亲疏关系而周密布置的。
据《左右而排列,坟高四丈以下,三丈以上。
由此可见,唐代的陪陵制度有着严格而周密的规划,它反映了“主尊是,唐朝的陪葬制度到了昭陵就发展到了顶峰,昭陵以后的陪葬墓就急剧减少。
据《资治通鉴》和《唐会要》泰陵只有太监高力士一人陪葬;颇有作为的唐肃宗建陵也只有郭子仪将军一人陪伴;有小太宗之誉的唐宪宗的葬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但跟陵主在位期间的政治气氛和死后的政治背景有关,还与唐朝中后期国力的系。
昭陵陪葬墓180余座,陪葬人物上至皇亲国戚、嫔妃公主、下至王侯将相、文武大臣。
而昭陵目前已开发仅仅的39座墓葬就出土了8000余件文物。
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000余件。
足可见整个昭陵陵园的雄伟气势。
下面为已知陪葬昭陵墓主。
看看您知道多少位?越国太妃燕氏赵国太妃杨氏纪国太妃韦氏贤妃郑氏昭容韦尼子才人徐氏郑国夫人彭城国夫人刘娘子(唐太宗乳母)恒山王李承乾蜀王李愔蒋王李恽越王李贞子琅琊王李冲子常山公李倩纪王李慎子嗣纪王李澄(李铁诚)赵王李福曹王李明子千金王李俊清河公主驸马程处亮(程知节之子) 晋国公主驸马韦思安豫章公主驸马唐尚识(唐俭之子)新兴公主驸马长孙曦兰陵公主驸马窦怀哲(窦德素之子) 高密公主驸马段纶(段文振之子)长乐公主驸马长孙冲(长孙无忌长子) 遂安公主驸马王大礼南平公主驸马刘玄意(刘政会之子) 衡阳公主驸马阿史那社尔新城公主城阳公主驸马薛瓘长广公主驸马杨师道(杨雄之子)襄城公主驸马萧锐长沙公主驸马豆卢怀让(豆卢宽之子) 安康公主驸马独孤彦云(独孤谌)临川公主驸马周道务(周孝范之子) 普安公主驸马史仁表虞国公温彦博褒国公段志玄郢国令宇文士及郑国公魏徵子卫尉卿魏叔玉右武卫将军李思摩国子祭酒孔颖达礼部侍郎孔志约工部侍郎孔元惠晋州刺史裴艺芮国公豆卢宽子芮国公豆卢仁业邠国公豆卢贞松将军豆卢承基琅琊郡公牛进达梁国公房玄龄申国公高士廉太常卿薛收礼部尚书张胤卫国公李靖英国公李勣子梓州刺史李震鄂国公尉迟敬德子卫尉卿尉迟宝琳嘉川郡公周护冠军大将军许洛仁左戎卫大将军杜君绰卢国公程知节胡国公秦叔宝汉东郡公李孟尝洪州都督吴黑闼内侍张阿难内侍王波利(王涛)中书令马周子吏部侍郎马载薛国公阿史那忠莒国公唐俭子殿中少监唐嘉会太常卿褚亮左金吾大将军梁仁裕(梁敏)中书令崔敦礼兵部尚书房仁裕郕国公姜行本(姜确)子吏部尚书姜遐子郕国公姜简邢国公王君愕凉国公安元寿将军乙速孤晟子右武卫将军乙速孤行俨孙将军乙速孤神庆中书令岑文本并男岑方倩子秘书监岑曼倩宋国公萧瑀高阳郡公许敬宗赵国公长孙无忌兵部尚书李大亮礼部尚书虞世南工部尚书阎立德(阎让)紫符观道士薛赜散骑常侍姚思廉江夏王李道宗夔国公刘弘基观国公杨恭仁子右屯卫将军杨思训邳国公长孙顺德幽州都督长孙敞郯国公张公谨虢国公张士贵西平王李琛丹阳郡公李客师雁门郡公梁建方同安郡公郑仁泰朔方公执失善光左戎卫大将军杜君绰右武侯大将军丘行恭右武卫大将军公孙武达河南县公元仲文皖城郡公张俭(张世师)范阳郡公张延师大将军史大奈衡州刺史萧邺太学博士王恭原州都督李正明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步真大将军阿史那德昌宁州刺史窦义节大将军史奕将军贺拔俨清河恭公斛斯政则潞国公薛万均左屯卫大将军阿史那道真(阿史那社尔之子) 凉国公契苾何力右武卫大将军薛咄摩(薛延陀伊特勿失可汗) 于阗王尉迟光(伏阇信)宗正卿李芝芳光禄卿房光义并男原州别驾房晖咸阳县丞房曜卫尉卿房光敏并男阆州刺史房诞左金吾将军房先忠清河郡主婿赠鸿胪卿窦廷兰金州刺史虞正松吏部郎中马觊临淮公李规中山王李琚汝州别驾房渐左清道率房恒雍州长史李弼原州都督史幼虔陕王府司马史为谦大将军苏泥热大将军贺兰整大将军怀德公于伯亿大将军李森大将军公孙雅靖横野军都督拔拽都督浑大宁将军仇怀古将军麻仁靖将军何道将军徐定成将军康野将军元思玄将军李承祖将军薛承庆右卫郎将军尉迟昱中郎将段存爽萨宝王赞普新罗王女德真。
宫墙之内——探究唐代墓葬俑背后的大唐盛世
宫墙之内——探究唐代墓葬俑背后的大唐盛世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隋朝的灭亡,唐朝的建立,使得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而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大唐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这些都体现在唐代的墓葬俑中。
唐代墓葬中的陪葬品,尤其是陪葬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经济和宗教状况,揭示了唐代社会的丰富多彩的一面。
一、唐代墓葬俑的出现与发展唐代墓葬俑主要指的是随葬在唐代贵族、士大夫、官员、将军等墓葬中的各种陪葬品。
这些陪葬品中,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唐代墓葬俑的出现,首先是受到了先秦时期的影响。
先秦时期,墓葬中的陪葬品早已有了陶俑的存在。
唐代时期,陶俑的制作工艺更加精湛,种类也更加丰富,不仅有人俑,还有马俑、车俑等多种形态。
以人俑为例,唐代的人俑形象生动,造型优美,服饰丰富,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生活习俗和时尚潮流,充分展现唐代社会的繁荣与活力。
二、反映唐代社会风貌的墓葬俑唐代墓葬俑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品。
人俑是唐代墓葬中最为常见、最具代表性的陪葬品之一。
唐代的人俑形象生动,姿态优美,服饰华丽,头饰繁复,反映出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
从唐代墓葬俑中可以看到,唐代社会的人们生活富足,追求华丽的服饰,喜好各种娱乐活动,这一切都反映出唐代社会的繁荣和丰富多彩的生活。
在唐代墓葬俑中,还可以看到各种武器、铠甲等军事用品,这些陪葬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军事风貌。
唐代社会是一个战争频繁的时期,唐代的许多将领、军事统帅都有丰富的战争经历,因此在墓葬中随葬各种军事用品也就成为了一种时尚。
这些陪葬品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军事强盛,也展示了唐代士人对军事的崇尚和向往。
三、唐代墓葬俑的文化意义墓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看做是人们对生死的关怀和敬重的一种体现。
唐代的墓葬俑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生死的关怀和敬重。
唐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礼仪的时期,对于逝者的追思和祭奠是非常重要的,唐代的墓葬中随葬的各种俑就是对逝者的一种祭奠和纪念。
唐朝的皇家陵墓与帝王葬礼
唐朝的皇家陵墓与帝王葬礼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繁荣的时期,其皇家陵墓和帝王葬礼更是体现了当时帝国的庄严威严。
在唐朝,皇帝一旦驾崩,就会进行隆重的葬礼,并将其埋葬在雄伟壮丽的皇家陵墓中。
本文将从皇家陵墓和帝王葬礼两个方面,探讨唐朝帝王们的冥土之道。
一、皇家陵墓唐朝的皇家陵墓虽然数量众多,但有几处最为著名。
其中,最为重要的要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内的秦始皇陵。
这座陵墓在唐朝时,被唐高宗创立并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
这反映了唐高宗对秦始皇的崇敬之情。
另一座著名的陵墓则是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的渭南杨家岭文物保护区,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成公主的合葬陵墓,规模宏大,雄伟壮观。
在皇家陵墓的建造过程中,唐朝注重选址和设计布局。
选址通常会在山水优美的地方,环境独特且气势雄伟,以彰显帝王的尊贵与威严。
同时,唐朝还注重陵墓的设计布局,通常包括主墓、副墓、神道、墓门等建筑,以及典型的山墙、石马、石狮等雕塑作品,从整体上展示了唐朝帝王的权势和尊严。
二、帝王葬礼唐朝的帝王葬礼以庄重隆重著称,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帝王地位的高度尊崇。
一位皇帝驾崩后,会进行一系列的悼念仪式和后事处理。
首先,百官会立即进宫朝拜驾崩的皇帝,表达对其的哀悼之情。
接着,会为皇帝遗体穿上陵寝服饰,并进行防腐处理,以保持尸体的完整。
同时,还会在一定的时间内禁止百姓举行娱乐活动,以示对皇帝的哀悼。
在帝王的葬礼仪式上,唐朝仿效古代的礼制,整齐划一地进行丧葬。
一般来说,从帝王驾崩到下葬之间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为期三年。
这三年内,会进行丧礼的各种活动,如纪念文集的编纂、丧服的制作和分发、祭祀活动的举行等,以示对帝王的敬意。
在帝王葬礼的最后,会举行盛大的下葬仪式。
这一仪式通常在夜晚进行,持续数日,并且会邀请名士和文武百官参加。
仪式中,会有瞭望人登高,吹响号角等乐器的表演,以及祭祀舞蹈和宴会等活动,彰显了唐朝皇室的盛世繁荣。
总结唐朝的皇家陵墓与帝王葬礼展示了其帝王统治的权威和辉煌。
唐代皇家陵墓的发现与考古研究
唐代皇家陵墓的发现与考古研究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
唐朝的皇室陵墓在历史和文化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考古技术的发展和对历史价值的重视,唐代皇家陵墓的发现和考古研究备受关注。
一、唐代陵墓概述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代表着中华文化的顶峰。
唐朝皇室有大量的陵墓,从开元陵到襄阳白帝陵,有数十座陵墓分布在全国各地。
其中,最为著名的陵墓是位于西安的秦陵和河南的郑州洛阳的龙门山。
唐代的陵墓规制比较严谨,墓穴一般碑刻有石碑,墓室内还有殿堂和神像,此外还常常有舞台、机关等。
二、唐代陵墓的意义唐代的陵墓在文化意义上具有极高的价值。
首先,它们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荣耀和繁荣。
其次,唐代陵墓的规制和形制一直延续到明朝,证明了唐朝文化的深远影响。
此外,唐代墓葬的形制和陈设也有机会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宗教、艺术等方面的特征,为研究唐朝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物和考古资料。
三、唐代陵墓的发现近年来,唐代陵墓的发现屡见不鲜。
西安宝鸡的太白山就有一个唐代露天陵,名叫皇帝遗址公园,三座石凭躺卧于长约百米的山腰上,相距几何,形成一个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宇宙万物构成。
郑州也有一个唐代的陵墓博物馆,展示了一些僚隶墓葬和地下宫殿的遗迹。
2019年,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域的唐时期地宫、宣德楼遗址被发现,距今1400多年。
地宫面积4700平方米,比故宫和大明宫的地下宫殿面积都要大。
据考古学家介绍,该地宫地下弥漫着巨大的水晶闪耀,宛如繁星闪烁。
四、唐代陵墓的考古研究唐代陵墓的发现,使得人们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促进了考古学研究的加强。
考古学家们对唐代陵墓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旨在探究唐代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方面的特征。
目前,考古学家们在对唐代陵墓的研究中,遍及墓葬形制、流传文献、雕刻、陶器等多个方面。
此外,对于考古学研究的技术与方法也不断的提升和完善,数字化考古技术、高精度无人机三维探测等先进技术也被应用于唐代陵墓的发掘和研究工作之中。
唐代帝陵陪葬制度的盛与衰
唐代帝陵陪葬制度的盛与衰展开全文在学习唐史的过程中,有四个字经常出现在武德、贞观以及唐高宗时期大臣的结局里,频率相当之高。
可是在唐中宗、唐睿宗以后,这四个字就很少出现,到中唐、晚唐几乎完全消失。
究竟是哪四个字呢?我们来看看四段墓志铭:“宜被哀荣,以旌幽隧。
可赠司徒、使持节大都督,扬滁和润常宣歙等七州诸军事、扬州刺史。
所司备礼,册命陪葬献陵。
賻绢布二千段,木粟一千石,并赐东园秘器。
葬日,给班剑卅人,羽葆鼓吹及仪仗,送至墓所往还。
葬事所须,并宜官给”。
(节选自《虢王李凤墓志铭》)“而田豫鸣钟,庶优游于杖国;史慈嗟剑,遽冥漠于高泉。
以六月三日终于河南县之显义里第,春秋七十有二。
帝造深于寿器,鼓鼙之恨无追;朋情结于生刍,李桃之悲何已。
赠辅国大将军,使持节都督荆、硖、岳、郎等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缚绢布七百段,米栗七百石;陪葬昭陵;赐东园秘器,并给鼓吹往还”。
(节选自《张士贵墓志铭》)“以麟德二年二月七日遘疾,薨于怀德里第,春秋七十有七。
宸情震悼,饰终加礼,册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赠绢布一千匹、米粟一千石,陪葬于昭陵。
丧葬所须,随由官备,仍务从优厚。
赐东园秘器,仪仗鼓吹,送至墓所往还”。
(节选自《程知节墓志铭》)“还京之日,为造灵辇,给传递发遣,以垂拱元年岁次乙酉四月景子朔廿二日丁酉,诏陪葬于乾陵,礼也。
惟公享阴德,承大名,渐之者甘露醴泉,训之者辎车四乘马。
杜称武库,积庆高于五岳;崔号文宗,宏才掩于三代”。
节选自《薛元超墓志铭》)生前大红大紫,高官厚禄;死后陪葬皇陵,千古流芳。
这是初唐时期,许多官员朝思暮想的事情,像张士贵、程知节、薛元超等人都做到了,仅凭这一点,他们已经打败了同时代99.99%的人。
虢王李凤虽然也生荣死哀,主要因为投胎投得好,他根本没有后面几个人那么多功绩,但因为是皇子,又赶上了好时候,所以也能陪葬皇陵,享受很高的待遇。
陪陵制度从唐太宗贞观中期开始实施,贞观末期至唐高宗时代最为鼎盛。
唐朝陵墓论文总结范文
摘要: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其陵墓文化独具特色。
本文通过对唐朝陵墓的形制、建筑风格、陪葬品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唐朝陵墓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价值。
一、引言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其陵墓文化在我国古代陵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朝陵墓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研究唐朝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唐朝陵墓的研究,总结其特点及其历史价值。
二、唐朝陵墓的主要特点1. 形制多样:唐朝陵墓的形制包括土丘、地宫、宝顶等,其中以土丘陵最为常见。
此外,还有石室、砖室、土洞等形制。
2. 建筑风格独特:唐朝陵墓的建筑风格以雄伟、壮观、华丽为主,体现了唐朝的繁荣与昌盛。
在建筑装饰上,广泛运用了雕刻、壁画、彩绘等手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陪葬品丰富:唐朝陵墓的陪葬品包括金银器、瓷器、玉器、铜器、陶器等,品种繁多,工艺精湛。
这些陪葬品反映了唐朝的物质文明和工艺水平。
4. 墓志铭丰富:唐朝陵墓的墓志铭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对于研究唐朝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唐朝陵墓的历史价值1. 研究唐朝社会历史:唐朝陵墓是研究唐朝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通过对陵墓的形制、建筑风格、陪葬品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状况。
2. 研究唐朝建筑艺术:唐朝陵墓的建筑艺术具有很高的水平,通过对陵墓建筑风格、装饰手法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了解唐朝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
3. 研究唐朝丧葬文化:唐朝陵墓的丧葬文化反映了唐朝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通过对陵墓的研究,可以了解唐朝丧葬文化的特点及其演变过程。
4. 丰富我国古代陵墓文化:唐朝陵墓作为我国古代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我国古代陵墓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唐朝陵墓是我国古代陵墓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形制、建筑风格、陪葬品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对唐朝陵墓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唐朝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为我国古代陵墓文化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西安地区唐代墓葬的等级制度
西安地区唐代墓葬的等级制度一、引言西安地区是中国唐代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唐代墓葬的重要分布区域之一。
唐代墓葬的等级制度是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体现,通过对西安地区唐代墓葬的研究,可以了解唐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从墓葬形制、随葬品数量和质量、壁画和雕刻、墓志规格等方面,探讨西安地区唐代墓葬的等级制度。
二、墓葬形制唐代墓葬形制多样,根据墓主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土坑墓、砖室墓、石室墓等多种形式。
其中,土坑墓是最简单的墓葬形式,一般无任何装饰;砖室墓则是在土坑的基础上用砖砌成墓室,有的还设有甬道和耳室;石室墓则是在山崖中开凿出墓室,用石材砌成,较为坚固。
从这些形制可以看出,唐代墓葬的等级制度是根据墓主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的。
三、随葬品数量和质量唐代墓葬中的随葬品数量和质量也是等级制度的重要体现。
一般来说,高等级的墓葬随葬品数量较多,质量也较高。
例如,在西安地区的一些高等级唐墓中,随葬品包括陶俑、瓷器、玉器、金银器等,其中不乏珍贵的文物。
而一些低等级的唐墓则可能只有简单的陶器或瓷器等随葬品。
四、壁画和雕刻唐代墓葬中的壁画和雕刻也是等级制度的重要体现。
在一些高等级的唐墓中,壁画和雕刻精美绝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艺术水平。
例如,在西安地区的一些唐墓中,壁画描绘了人物、动物、山水等场景,雕刻则包括石雕、木雕等多种形式。
这些壁画和雕刻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观念。
五、墓志规格墓志是记录墓主生平事迹和逝年等信息的铭文石刻,也是唐代墓葬等级制度的重要体现之一。
一般来说,高等级的唐墓墓志规格较大,文字也较为详细,而低等级的唐墓墓志规格则较小,文字也较为简略。
此外,一些高等级的唐墓还可能使用特殊的字体或刻工来制作墓志,以彰显其身份地位。
六、结论通过对西安地区唐代墓葬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从墓葬形制、随葬品数量和质量、壁画和雕刻以及墓志规格等方面来看,西安地区唐代墓葬的等级制度具有明显的特点。
唐朝墓葬棺床位置变化原因初探
唐朝墓葬棺床位置变化原因初探
王源;郭丽云
【期刊名称】《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6(000)004
【摘要】从初唐开始,墓葬棺床位置发生变化,从之前的正中转移至墓葬西北处.这样的变化带来了墓葬整体格局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目前已发掘唐墓的分析和梳理,对棺床位置的变化作出分析.唐朝城市布局规整,等级森严,作为都城的长安城宫城位置居北,与其他城市宫城居于西北的布局完全不同,体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唐朝帝陵如昭陵仿照长安城而建,是"事死如生"观念的直接反映.笔者推测其棺床居北,与两京地区其他等级墓葬棺床居西北完全不同,这正是等级观念的反映.不同地区棺床位置的不同步变化从侧面反映出唐王朝的控制力.
【总页数】5页(P92-96)
【作者】王源;郭丽云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山西太原0300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
【相关文献】
1.论伊和淖尔墓葬出土棺钉铺首衔环 [J], 柏嘎力;孙晓梅
2.郭里木吐蕃墓葬棺版画(上) [J], 许新国
3.战国船棺墓葬惊现世人 [J], 颜劲松;陈云松
4.汉代非单棺墓葬的考古学意义观察--以中小型墓葬为观察对象 [J], 徐承泰
5.四川成都青白江船棺墓葬群再次出土精美器物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代的皇帝丧葬与山陵使
唐代的皇帝丧葬与山陵使
吴丽娱
【期刊名称】《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正>唐代自从高宗朝李义府、许敬宗等定《显庆礼》取消'国恤'后,皇帝的凶礼仪注在国家的正礼中便被付之阙如,而皇帝丧事的举办也成为大臣和史书撰作者讳言的内容。
这种情况,虽然由于德宗朝颜真卿《大唐元陵仪注》的撰写而有所改观,但是有关唐朝皇帝凶礼的问题却仍显得扑朔迷离。
长期以来,日本学
【总页数】28页(P110-137)
【作者】吴丽娱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辽代丧葬礼俗补遗——皇帝为臣下遣使治丧 [J], 张国庆
2.辽道宗时期接待宋使的饮酒礼仪探究\r——基于陈襄《神宗皇帝即位使辽语录》[J], 刘凯妮
3.北宋与唐朝皇帝丧葬礼仪的关系及其对南宋的影响 [J], 叶春芳
4.北宋皇帝丧葬礼仪的性质及其对北宋社会的影响 [J], 叶春芳
5.东汉皇帝即位礼、立皇后礼及皇帝丧葬礼时代考--以《续汉书·礼仪志》为中心刘晨亮 [J], 刘晨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维冷门诗词
王维冷门诗词《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诗题:《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作者:王维(唐)诗文: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送殷四葬》诗题:《送殷四葬》作者:王维(唐)诗文:送君返葬石楼山,松柏苍苍宾驭还。
埋骨白云长已矣,空馀流水向人间。
《叹白发》诗题:《叹白发》作者:王维(唐)诗文: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诗题:《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作者:王维(唐)诗文:暮持筇竹杖,相待虎谿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送友人归山歌二首·其二》诗题:《送友人归山歌二首·其二》作者:王维(唐)诗文:山中人兮欲归,云冥冥兮雨霏霏。
水惊波兮翠菅靡,白鹭忽兮翻飞,君不可兮褰衣。
山万重兮一云,混天地兮不分。
树晻暧兮氛氲,猿不见兮空闻。
忽山西兮夕阳,见东皋兮远村。
平芜绿兮千里,眇惆怅兮思君。
《戏题盘石》诗题:《戏题盘石》作者:王维(唐)1. ◦ ◦ ◦2. ◦ ◦ ◦3. ◦ ◦ ◦4. ◦ ◦ ◦5. ◦ ◦ ◦6. ◦ ◦诗文: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春园即事》诗题:《春园即事》作者:王维(唐)诗文:宿雨乘轻屐,春寒著弊袍。
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
草际成棋局,林端举桔槔。
还持鹿皮几,日暮隐蓬蒿。
《送孙秀才》诗题:《送孙秀才》作者:王维(唐)诗文:帝城风日好,况复建平家。
玉枕双纹簟,金盘五色瓜。
山中无鲁酒,松下饭胡麻。
莫厌田家苦,归期远复赊。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诗题:《送丘为落第归江东》作者:王维(唐)诗文: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第39卷第4期,J u l.,2009,V o l.39,N o.4J o u r n a l o f N o r t h w e s t U n i v e r s i t y(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收稿日期:2008-05-11;修回日期:2009-04-11 作者简介:英卫峰,男,陕西兴平人,西北大学博士生,从事隋唐考古研究。
【历史研究】唐代帝陵陪葬墓盛衰原因新探英卫峰1,霍雅琴2(1.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2.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122)摘 要:为了进一步探讨唐代帝王陵墓陪葬制度盛衰的原因,通过比对、剖析不同学者观点,并采用文献解析与梳理的方法,认为唐代帝陵陪葬墓数量自昭陵达到鼎盛后遽然衰落的原因是陪葬制度的自身设计导致其迅速衰亡。
关键词:唐代;帝陵;陪葬墓;盛衰原因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09)04-0059-05一唐代帝陵陪葬墓的数量,在《唐会要》、《长安志》、《文献通考》、《关中陵墓志》等文献里都有记载。
具体数目虽然略有差异,但明显存在着献陵、昭陵兴盛,乾陵开始衰微,建陵以后时有时无,庄陵后则完全废弃的状况。
这一点在姜宝莲绘制的唐代帝陵陪葬墓数量的曲线变化图(图1)中能直观地反映出来[1]。
图1 唐代帝陵陪葬墓数量的曲线变化图 为什么在唐太宗昭陵的陪葬墓数量达到峰值后,唐帝陵功臣陪葬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数量突然衰减,甚至有些陵墓连一座陪葬墓也没有了呢?针对这一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起学者们就开始了探讨。
目前,主要代表性观点有:第一,以任士英为代表的“社会风尚转变说”。
其观点认为:“唐代帝陵陪葬墓的盛衰与唐代前后期社会风尚的嬗递———由前期尚武向后期轻武崇文———不无关系”。
“由于朝廷已改变了对军功的尊崇政策,那么主要以优宠军功为初衷的陪葬之制也就徒有其名,对功臣生荣死哀的殊荣也就难以依然如故了”[2]。
第二,以姜宝莲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说”和“神道石刻替代说”。
她认为:“乾陵以后陪葬制度迅速走向衰落,其原因:①唐中宗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加剧,对陪葬制度起到了破坏作用;②从乾陵开始,陵园的形制模式基本上已确定、神道两旁排列有序、组合规整的神道石刻,代替了陪葬墓对陵区的装饰作用及地位等级的表现。
”[1]第三,以沈睿文先生为代表的“家族葬转变说”。
其观点认为:“(帝陵陪葬墓)从盛唐以前以功臣密戚为主渐次成为功臣与皇族对等,盛唐以后已全为皇族陪葬。
”[3]姜捷先生也持相似的观点:“如果说昭陵陪葬墓代表了前期唐陵以功臣密戚陪葬的特点,那么乾陵陪葬墓中,功臣与皇族成员几乎对等,而定陵则完成了家族式聚族而葬的转折。
”[4]二就以上研究来看,各家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有些地方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一)“社会风尚转变说”笔者认为:唐初设立陪葬制度是对所有功臣而言还是特地倾向于对获军功者的褒奖仍值得商榷。
毕竟在唐初———国家初定过程中,征战是必不可少的,陪葬官员都经历了这一历史时期,其中获军功者多应该是很正常的现象。
如果褒奖军功是唐初设立陪葬制度的初衷,那么唐前期的帝陵陪葬墓中就不应该出现非军功大臣,但实际上陪葬者中仍有不少未获军功的大臣。
正如任士英指出的:“昭陵陪葬者中获军功者占62%”[1],即便如此,仍然有近一少半未获军功者陪葬。
而且,如果褒奖军功是唐初设立陪葬制度的初衷,那么在唐中后期中央与藩镇的争斗中,建立军功者也不乏其人,也应该在陪葬墓中体现出来,如:两唐书中记载的众多“蜀郡灵武元从功臣”[5](《旧唐书·肃宗本纪》)、“宝应功臣”[5](《旧唐书·代宗本纪》)、“奉天定难功臣”[5](《旧唐书·德宗上》)、“兴元元从功臣”[5](《旧唐书·宪宗上》)等等。
而事实上,文献中除了高力士[6](《新唐书·宦者传上》)、郭子仪[5](《旧唐书·郭子仪传》)、李怀让[7](《文苑英华·华州刺吏李公墓志铭》)陪葬帝陵外,其余都没有明确的陪葬记载。
其次,如果社会风尚会对陪葬制度造成影响,当“科举入仕成了极荣耀的事,军功大臣的无尚荣光已成为昨日黄花。
唐代社会风尚的前后大相异趣,使帝陵陪葬墓逐渐减少以致消失”[1],那么,科举这种“新”社会风尚就可能导致陪葬墓中科举入仕的文臣比例增高现象。
在两唐书单独有传的人物当中,科举及第者数量相当多。
例如:杜鸿渐[5](《旧唐书·杜鸿渐传》)、苗晋卿[5](《旧唐书·苗晋卿传》)、颜真卿[5](《旧唐书·颜真卿传》)、崔损[5](《毒商剖椤崔损传》)、陆贽[5](《旧唐书·陆贽传》)等等,然而他们均未陪葬帝陵。
因此,就唐代社会风尚的变化而言,很难和帝陵陪葬制度直接关联起来。
(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说”和“神道石刻替代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对陪葬制度的破坏性是十分巨大的,这一点笔者十分认同,但是是否应该从唐中宗时期来划界来说明陪葬制度衰落值得商榷。
因为,从唐高祖建唐之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就没有停息过,例如:高祖时期的玄武门之变,太宗时期的废太子李承乾事件等。
特别是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已经很严重,例如:李唐宗室与武氏集团的矛盾,酷吏政治的残酷镇压等。
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后自垂拱以来,任用酷吏,先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
”[8](《资治通鉴》卷205,这都说明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从建唐伊始就存在。
对于“神道石刻代替陪葬墓”的观点,笔者认为:既然石刻有替代陪葬墓的作用,就不应该两者同时并存。
此观点显然无法解释乾陵既有大臣陪葬墓,又有官员石刻的现象。
并且事实上在乾陵以后的帝陵中依然有功臣陪葬。
例如:魏元忠陪葬定陵[6](《新唐书·魏元忠传》),郭子仪陪葬建陵,这种替代陪葬墓的说法显然无法令人信服。
(三)“家族葬转变说”家族式葬法并不起源于唐代,“家庭墓地制度自东周时期兴起后,长久不衰。
……聚族而葬已成为世家大族的风尚,皇族亦然”[9],即早在魏晋时期家族墓地制度已经在世家大族中兴起,并广为流行。
到了“汉唐时期除了最常见的夫妇葬、夫妇和早夭子女共葬一墓外,三代人甚至四代人多世同堂的家庭也在墓葬上有所反映。
……墓葬也成为这种家庭结构模式的缩影”[10]。
因此,唐代帝陵的家族葬是一直存在的,而不是从定陵才开始的。
从陪葬墓看,唐初的各帝陵中一直就有皇室家族成员陪葬的现象,并且占有很大比例。
按《唐会要·陪陵名位》卷21记载:“献陵陪葬墓中(诸王墓16座,太妃墓1座,公主墓1座,大臣墓6座)宗室占72%;昭陵陪葬墓中(诸王墓7座,嫔妃墓7座,公主墓18座,大臣墓116座)宗室占21.6%;乾陵陪葬墓中(诸王墓5座,公主墓4座,大臣墓7人)宗室占56%[13](P412-414)。
这一数量远大于唐中后期的帝陵陪葬墓中皇族成员的数量。
其次,从昭陵陪葬墓中姜行本、姜遐、姜简,宇文士及、宇文崇嗣,李勣、李震,豆卢宽、豆卢仁业,唐俭、唐嘉会的子袝父葬的情况,以及高士廉、褚亮、裴艺、唐俭、王君鄂、薛收、阿史那忠、李勣、程知节等的夫妇合葬来看,唐初帝陵陪葬墓表现出明显的家族葬痕迹,只不过是在皇帝的陵园内而已。
再次,如果说唐中后期帝陵陪葬制度向家族墓地转变,那么帝陵陪葬者中就应该有大量的帝王家族成员出现。
从两唐书中,我们可以发现,唐中后期帝王多子女者不少,见表1。
表1 唐代帝王子女数量统计表①帝号皇子人数公主人数合计人数唐高祖221941唐太宗142135唐高宗8311唐中宗4812唐睿宗61117唐玄宗302959唐肃宗14721唐代宗201838唐德宗111122唐顺宗271138唐宪宗201838唐穆宗5510唐敬宗538唐文宗246唐武宗5712唐宣宗111122唐懿宗8816唐僖宗224唐昭宗171128 但是,事实上唐中后期陪葬墓中并没有出现大量皇族陪葬的现象,因此说定陵后向家族葬转变,显得论据不足。
这一现象只能说明唐中后期不仅没有大臣愿意陪葬,而且皇族也不愿意陪葬了。
正如:《唐代公主丧葬研究》中所论述的“唐代公主陪陵的大致状况是:高祖献陵3座,太宗昭陵18座……公主陪陵主要集中在唐前期,睿宗之后就没有公主陪葬的情况了”②。
三那么到底陪葬制度的衰落原因如何呢?从历史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管窥唐代帝陵陪葬制度的初衷和设计思路。
《唐大诏令集》卷76《九嵕山卜陵诏》:“佐命功臣,义深舟楫,或定谋帷幄,或身摧行阵,同济艰危,克成鸿业,追念在昔,何日忘之!使逝者无知,咸归寂寞;若瑩魂有识,还如畴曩。
居止相望,不亦善乎!汉氏使将相陪陵,又给以东园秘器,笃全终之义,恩念深厚,古人之志,岂异我哉!自今以后,功臣密戚及德业尤著,如有薨亡,宜赐茔地一所,及给以秘器,使窀穸以时,丧事无阙,所司以此营备,称朕意焉。
”[12](《唐大诏令集·九嵕山卜陵诏》)《唐大诏令集》卷63《赐功臣陪陵地诏》:谋臣武将、密戚懿亲“自今以后,身薨之日,所司宜即以闻,赐以墓地,并给东园秘器,事从优厚,庶敦追远之意,以申罔极之怀。
”[12](《唐大诏令集·赐功臣陪陵地诏》)《功臣陪陵诏》“与昭陵南左右厢,封境取地,仍即标志疆域,拟为葬所,以赐功臣,其父祖陪陵,子孙欲来从葬者,亦宜听许。
”[12](《唐大诏令集·功臣陪陵诏》)《唐会要》卷21《陪陵名位》:“旧制:凡功臣密戚,请陪陵葬者听之,以文武分为左右而列。
若父祖陪陵,子孙从葬者亦如之。
”[13](《唐会要·陪陵名位》)从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在陪葬者中“功臣”与“密戚”或“谋臣武将”与“密戚懿亲”在文献表述中是并列的,看不出有突出“军功大臣”的倾向性。
应该说,唐太宗试图建立一套帝陵陪葬制度,使德业尤著的“将相”能和有亲缘关系者———“密戚”,同样享受陪葬皇陵的荣耀。
并且,在陪葬制度设计中,明确给出了“赐以墓地,并给东园秘器,事从优厚”以及“其父祖陪陵,子孙欲来从葬者,亦宜听许”的优厚条件。
在陪葬墓址的选择上体现有意识的规划行为“以文武分为左右而列”。
那么,如果要建立这样一种陪葬制度并保证其能延续下去,我们可以推断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君臣之间或情甚厚,必须达到“义同舟楫”、“生死不忘”。
如果君臣关系紧张,互不信任,则不可能选择其为陪葬者。
因为,自魏晋以来,家族葬已成为社会主流的情况下,一旦成为帝陵陪葬者,那么“夫妇合葬”、“子孙袝葬”就必须通过皇帝的批准,尽管在制度中“亦宜听许”,但陪葬者自己生前是无法做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