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笔记

合集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心理健康教育笔记1. 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对个人的幸福感、情绪稳定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 心理健康包括情绪的稳定、自尊心的建立、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 在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普遍,需引起重视和关注。

2. 提高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 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

- 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 学会寻求帮助和支持,引导自己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会与他人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 锻炼倾听和沟通技巧,促进与他人之间的良好互动。

- 发展健康的友谊,建立支持和鼓励的关系网。

4. 寻求适当的心理支持- 面对心理困扰时,主动寻求合适的心理咨询或治疗。

- 倾诉和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 学会运用积极应对策略和心理调适技巧,提高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

5. 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维持良好的睡眠和饮食习惯,保持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 积极参与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如运动、艺术创作等。

- 建立规律的生活节奏,制定适当的时间管理计划。

6.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实践- 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了解更多促进心理健康的策略。

- 培养乐观、感恩和自我肯定的心态,促进自身成长和发展。

- 借助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心理状态。

7. 了解心理健康资源和专业机构- 寻找可靠的心理健康资源,如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书籍等。

- 获取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 如果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医院的帮助和支持。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

第二部分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除此之外,心理学还研究个体行为、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心理学科的性质: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一门中间〔边缘〕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1)个性心理倾向性〔最活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如有的人在物质需要方面追求强烈,有的人更注重精神与成就的需要等。

(2)个性心理特征〔最稳定〕指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等。

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分,气质有好动与喜静、暴躁与温和之别,性格有自信与自卑之差等。

真题: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后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简答〕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等,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第二节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布洛卡心理状态是联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过渡阶段(1) 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或现象〕的主要物质基础。

心理操控术笔记(一)

心理操控术笔记(一)

心理操控术心理操控术(心理控制术)是一门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用技术,它把心理学的知识和规律变成我们可以了解和影响他人的武器。

美国行为科学的奠基人乔治·埃尔顿·梅奥曾经说过:“想要改变或影响一个人的心理,首先就要读懂这个人的心理特征,这是对实施心理操控的制胜法宝。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有可能陷入操控和被操控的关系中,成功的操控者正是借助各种情绪、言行等心理策略和技巧来影响对方,以达到预设的目的。

恰当地使用心理操控术,可以让你在人际交往中无往不利,拥有并自由调控海量人脉资源,让贵人自觉自愿甚至主动地为你排忧解难、创造良机。

利用心理操控术,就可以迅速知晓对方想听的和不想听的、想要的和不想要的、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以及对方担心的和顾虑的等,从而透过显而易见的表象分析其背后隐藏的真实心理,掌握人际交往的主动权,成为人际搏弈大赢家。

第一篇掌握人心要懂得的心理学经典定律之第一章自我:从“心开始,遇见未知的自己皮尔斯定理:意识到无知,是知道的开始【定理阐释】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才能进步。

美国贝尔电话电报公司实验室著名科学家、“卫星通讯之父”约翰·皮尔斯说过:”意识到无知才使我们充满活力。

”做人贵有自知之明,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弥补这一不足。

【经典案例】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孙子兵法》中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说的都是一个道理:人要懂得看清自己,人贵有自知之名。

那些有所作为的人,大多是有自知之明的人。

如果你不想虚度自己的人生,就先从看清自己做起吧。

有一只乌鸦,看到老鹰总是能抓到羊吃,而自己也一样长着翅膀、尖嘴和爪子,于是它就想自己肯定也能抓到羊吃。

可是,当它扑向羊的时候,不但没有抓到羊,还被羊角给扎死了。

【总结】其实为什么把皮尔斯定理放在众多心理学经典定理中第一个讲是有原因的。

一个是它很重要、或者说足够经典,另一个是它是未来操控者实施操控过程中的第一步。

(就是说有可能你所想要操控的人有可能也是一位操控者。

心理学第六版笔记

心理学第六版笔记

心理学第六版笔记
《心理学》第六版笔记可能包含很多内容,因为它取决于您学习的具体课程和教材。

但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个心理学第六版笔记的大纲,供您参考:
1. 心理学简介
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
心理学的分支和应用领域
2. 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
神经元和突触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遗传和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3. 感觉和知觉
感觉的基本原理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
知觉的组织和解释
4. 意识和注意
意识的本质和特点
注意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催眠和冥想等意识状态
5. 学习和记忆
学习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记忆的阶段和系统
6. 思维、语言和智力
思维的本质和过程
语言的产生、接收和理解
智力的评估和影响因素
7. 情感和动机
情感的产生和表达
动机的理论和驱动因素
需要层次理论等
8. 人格和发展心理学
人格的定义和理论
心理发展的阶段和理论
性别的角色和社会化过程
9. 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学
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从众、服从和群体行为
社会认知和态度形成与改变10. 心理障碍与治疗
心理障碍的定义和分类
常见的心理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等)
治疗方法和心理治疗理论(如精神分析、行为疗法等)
11. 应用心理学与未来展望
心理学在教育、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应用
未来心理学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以上大纲仅作为参考,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添加或删减内容。

心理学笔记20篇

心理学笔记20篇

心理学笔记20篇1. 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处理信息时,出现了与自身价值观、信念或行为不一致的情况。

该理论探讨了认知失调对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缓解认知失调带来的不适。

2. 条件反射理论: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刺激引起特定反应的现象。

这一理论解释了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和原理,并提出了条件反射在研究和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3. 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和信心。

该理论探讨了自我效能感对个体行为、情绪和成就的影响,并提供了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4.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研究个体如何通过观察他人来研究和模仿行为。

该理论还探讨了人们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以及如何形成自我认知。

5. 情绪调节理论: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的管理和调整过程。

该理论研究了情绪调节的方式、影响因素以及情绪调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6. 研究理论:研究理论探讨了个体如何通过经验和观察来获得新知识和技能。

该理论涉及到不同类型的研究方式、记忆过程和研究动机。

7.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社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该理论研究了社会认同的形成和变化,以及社会认同对个体自我感知和行为的影响。

8. 情绪智力理论:情绪智力是指个体识别、理解和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能力。

该理论探讨了情绪智力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并提供了提高情绪智力的方法。

9. 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研究了个体对自己行为的动机和意愿的产生过程。

该理论探讨了自我决定对个体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自我决定能力。

10. 人格理论:人格理论研究了个体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模式。

该理论探讨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人格对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影响。

11. 动机理论:动机理论探讨了个体追求目标和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

该理论涉及到不同种类的动机和动机养成的方式。

12. 注意力理论:注意力理论研究了个体对特定刺激的关注和集中程度。

《沟通心理学》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沟通心理学》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面对他人挑衅,机智 应对显淡然
当遇到质疑时,找准 时机再解释
善用逆向思维,棘手 问题巧解决
安慰话掩伤疤,带 给病人正能量
面对尴尬沉默,找 准话题破僵局
勇敢承认错误,给 彼此更多理解
谢谢观看
03
分享个人小 秘密,消除 陌生距离感
04
调整好宽容 心态,体谅 他人心理情 绪
06
正面争执最 无效,迂回 沟通是正道
05
站在他人的 角度想,换 位思考体谅 他人
好汉也提当年勇, 你要学会搭梯子
抓住兴趣切入点, 有效沟通并不难
表达主见有技巧, 谈笑风生见真章
第五章 移情换位,与咄咄逼人 的客户也能谈...
知己又知彼,才能一 招制胜
啰唆和唠叨,让事情 更加南辕北辙
真正的说服,并不仅 依靠口舌争锋
先表达认同,建议更 容易被接受
情况各异时,见风使 舵也无妨
适时的退让,才能让 你反败为胜
无计可施时,不如危 言耸听
当利益一致,说服自 然水到渠成
第六章 柔软对话,优雅而高效 地实现目的
学会示弱,有时更能 得偿所愿
截话之术,在对方 请求前先发制人
提前预判,巧妙把 麻烦挡在门外
第十章 良药不苦口,给批评乔 装打扮一番
01
雅量容忍, 体面退让
02
委婉批评, 保全颜面
03
说在明处, 意在暗处
04
欲抑先扬, 方式得当
06
幽默批评, 增进感情
05
自我批评, 再及他人
第十一章 说得刚好,出色陈述 才能开启职场...
上司频繁点头,并不 意味肯定赞许
主动毛遂自荐,也许 更能得到领导赏识
小心应对上司,从细 枝末节中抓捕信息

关于在人际交往中需要知道的心理知识

关于在人际交往中需要知道的心理知识

关于在人际交往中需要知道的心理知识
在人际交往中,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知识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与他人交流。

以下是一些关于人际交往中需要知道的心理知识:
1. 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感受、需要和目标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表达自己并理解他人。

2. 眼神交流:眼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它可以表达情感和意图。

通过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眼神接触,可以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

3. 身体语言:身体语言也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形式。

通过注意他人的姿势、手势和肢体动作,你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情感和意图。

4. 非言语信号:交流不仅仅是通过口头语言进行的。

了解他人的非言语信号,如微笑、表情和姿态变化,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情感和意图。

5. 聆听技巧:有效的聆听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技巧。

通过专注倾听他人的言语和情感表达,可以促进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连接。

6. 冲突解决:了解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并学会有效地解决冲突是重要的。

通过沟通、表达情感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可以帮助化解冲突并建立更健康的关系。

7. 自尊和他人尊重:了解自尊的重要性和如何给予他人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尊重他人的边界、感受和观点可以加强信任和合作。

8. 情绪智商:情绪智商是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并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的能力。

通过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可以更好地处理情绪冲突和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总之,通过了解以上这些心理知识,你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并建立更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小学教育心理学是指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实践的理论体系。

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小学生的智力、情感、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其研究结果能够指导小学教育实践,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生的智力发展1、感性认识阶段:主要指2-6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其认识特点是凭借感觉、直觉完成。

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较弱,目光短浅,缺乏总体把握。

2、思维发展阶段:主要指7-12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其认识特点包括: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具备自我反思意识、有类比能力等。

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逻辑思维。

1、婴幼儿期: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情感主要体现在亲子关系中。

这个阶段的儿童需要感受到爱以及被重视的感觉。

三、小学生的人际关系1、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对小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和终身幸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亲子关系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的形成及其后的交往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2、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小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关系。

小学生需要建立健康的、亲密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其愿意积极学习,更好地发展学习技能和行为……3、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小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人格塑造至关重要。

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促进小学生的社交技能的发展,同时增强小学生的归属感、安全感以及交流能力。

四、小学生的学习方法1、启发式学习法:启发式学习法通过提问和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促进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2、案例学习法:案例学习法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学习。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通过小组合作,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增加集体实现的快乐感。

小学教育心理学是现代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及其特点,能够更好的指导小学生的学习和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了解自己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自身优势和不足,有助于提高学习态度和促进自我发展。

心理学基础笔记[1]

心理学基础笔记[1]

第一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都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

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给一个概念下操作定义,并且发展测量用的测验和技术。

效度指一个测量工具测量到了所需要测量的东西3.心理学的对象: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同时也要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因为人的行为与人的心理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探知必须开始于对人的外显行为的观察。

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

社会心理不是个体心理的简单相加,它是人们在共同生活环境中产生的,是社会群体内个体心理的典型表现。

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被定义为外部和内部刺激的觉知。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学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学科性质又具有社会学科性质的中间或交叉学科,也称之为边缘学科。

4.心理学的流派:①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他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②⑴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⑵机能主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的⑶格式塔心理学或叫完型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⑷行为主义美国华生后期代表人物:斯金纳⑸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弗洛伊德⑹认知心理学美国奈瑟西蒙认知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言语、思维等。

⑺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国马斯洛、罗杰斯20世纪50年代创立。

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的年代较精神分析学说与行为主义晚,故而称为现代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5.心理学的未来发展:(一)适应实践需要,继续分化(二)提高理论水平,高度整合(三)树立大心理学观(四)开展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五)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多元与整合现代心理学主要有五种研究取向,即神经生物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

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精品10篇)

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精品10篇)

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篇1现代心理学是我很感兴趣的一门学科,我有种不用逼自己去专心听课,而是那种不由自主被老师所吸引的感觉。

可见心理学真的有它的魅力所在!通过这两个学期的心理学学习,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也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改变,可以看到心理学课对我大的影响。

可以毫不夸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

逐渐开始观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的说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还是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

我还学会帮助他人,想别人所想急别人所急。

例如,在我门国家,解决农民问题事关重要,而研究农民的心理特征和需要以及不同地区农民的心理差异,不仅能够因地制宜引导和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而且有助于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接受新科技的兴趣。

在家庭里面,要教育好子女,就得充分了解孩子的个性倾向、兴趣喜好、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从而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综合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古人云:做人“每日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说的是人要不断认识自己。

那么就要分析自己的心理特征、人格结构、能力兴趣、兴利除弊,开发潜能,激发天然创造力,解除烦恼,指导工作和生活。

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某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动机、需要、思维、思想等,分析某个地域人的素质和特征,就会深刻的认识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就会减少误会和冲突,更好地协调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心理健康。

但是,真正对心理学了解的却并不多,包括我与跟我一起来心理学的同学。

大家提到心理学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心理咨询,或是心理医生,脑子里可能会浮现出心理医生医治心理变态的场景,然后病人好了,心理医生自己却变态了。

心理学可以说是大家都比较关心的,但大家都不是十分的了解。

心理学笔记

心理学笔记

《心理学笔记》1.自我求证心理:在他人提出的问题带有暗示或者语意不明的情况下,回答者往往会朝着自己思维认定的方向去推测、思考以及想象。

2.逆反心理: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3.旁观者效应:即在紧急情况发生的时候,当其他目击者在场,人们的责任感就会削弱,成为袖手旁观的看客。

4.责任分散心理:即在责任人数量增加的情况下,责任人的责任感就会相对降低。

5. 情绪冲动心理:当事人在周围环境的或好或坏的刺激下会产生一种非理性的行为,而且是由情绪的波动导致的直接结果。

6.既得优势心理:当某种群体普遍享有了某种优势,那么个体的行为就会收到影响,个体都会纷纷来占有这种优势,一旦占有就不愿放弃。

即使后来这种优势在群体的作用下并不突出,但是个体依旧不会放弃这种行为。

7.囚徒困境心理:它说明每个理智的人都会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顾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倾向。

8.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成见效应):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

它指人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产生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现象。

9.控制错觉定律:即人们对于非常偶然的事情的时候,通常都会以为凭借自己的能力和你离是可以支配的。

10.霍桑效应:是指人们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的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

11.青蛙效应:它强调了习惯对行为的束缚力,而这种束缚力的可怕在于它会对人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

12.权威效应(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地位高、威望大、受尊敬的人,所说的话以及所做的事容易引起别人的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

13.德西效应: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降低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和积极性。

14.詹森效应:詹森效应被视为一种浅层心理疾病,是将现有的困境无限放大的心理现象。

尤其是在关键的场合、紧张的气氛、无形的压力下,会不露痕迹的使自己的内心紧张,进而导致当事人表现发挥失常、错失良机。

心理学读书笔记

心理学读书笔记

心理学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几本关于心理学的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我看到了人类内心的种种奇妙和复杂,也有了不少有意思的发现和感悟。

其中一本书里提到的“认知失调”这个概念,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特别喜欢玩一款手游,每天都要花上好几个小时在上面。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的成绩开始下滑,而且因为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眼睛也变得很疲劳。

我心里很清楚,这样过度沉迷游戏是不好的,可就是放不下。

这时候,“认知失调”就出现了。

我一方面知道玩游戏太多对我不好,另一方面又忍不住继续玩。

为了减轻这种内心的矛盾,我开始给自己找各种借口。

我告诉自己,玩游戏可以锻炼我的反应能力和策略思维,而且学习累了也需要放松一下。

其实我心里明白,这些借口都有点牵强,但就是靠着它们,我才能继续心安理得地玩下去。

现在想想,这真的很有意思。

我们的大脑为了让自己感觉舒服,竟然能想出这么多奇怪的理由来。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情绪调节”。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和朋友吵架的事。

那天我们因为一点小事闹得很不愉快,我当时特别生气,觉得朋友简直不可理喻。

回到家后,我心里还是气鼓鼓的,做什么都没心情。

后来我试着用在书中学到的情绪调节方法来让自己冷静下来。

我先做了几个深呼吸,让自己的身体放松。

然后我试着从朋友的角度去想问题,也许他当时也有自己的难处和压力,所以才会那么冲动。

当我这样想的时候,心里的气慢慢地消了一些。

我又找了个本子,把自己生气的原因和想法都写了下来,这一写,我发现很多情绪其实都是自己过分夸大了。

最后,我决定等大家都冷静下来,再找朋友好好聊聊。

通过这件事,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情绪调节的重要性。

如果当时我一直陷在愤怒的情绪里出不来,可能就会失去一个好朋友。

再来说说“心理暗示”。

有一段时间,我总是觉得自己运气不好,做什么事情都不顺利。

比如早上出门赶公交,每次都差那么一点点就赶上;去买喜欢的东西,总是卖完了。

心理学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心理学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心理学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引言】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对于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心理学科普书籍,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从而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知识摘抄】
在阅读心理学书籍的过程中,我摘抄了许多有价值的知识点,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内容:
1.情绪管理:学会接受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压抑或否定它们。

正确识别情绪,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2.认知心理学: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提高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使用间隔重复法来巩固记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高效学习。

3.人际交往: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如倾听、同理心、非语言交流等,提升人际关系质量。

4.自我认知:通过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制定合适的人生目标和行动计划。

【个人感悟】
在实际生活中,我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以下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情绪管理:遇到挫折时,我会尝试调整自己的心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从而减轻焦虑和压力。

2.认知提升:通过间隔重复法和碎片化学习,我的学习效果和知识储备得
到了很大提升。

3.人际交往:运用倾听、同理心和非语言交流技巧,使我与他人的关系更加融洽,得到了更多的朋友和支持。

4.自我认知:定期进行自我反思,助力我明确人生目标,制定实际可行的行动计划,不断提升自己。

【结尾】
阅读心理学书籍,让我的生活和工作变得更加美好。

我相信,它也能为你的生活带来积极的改变。

因此,我向大家推荐以下几本心理学入门书籍:《心理学与生活》、《人际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

心理学学习笔记(精选多篇)

心理学学习笔记(精选多篇)

心理学学习笔记(精选多篇)第一篇:心理学学习笔记这两天听了xx学院xx教授的《学校管理心理学》讲座,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这里我很赞成他提出的做个正常生活的人、克服自己的情绪化倾向这个问题。

卞教授说,人生活在世界上,世事纷繁,扰人之至,作为生命的个体,很容易导致性格解体现象。

也就是说,你的性格解体为另外的一个很陌生的性格类型,甚至你自己都不认识的那种类型。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克服性格中的情绪化。

他说,要克服情绪化,就要注意几个方面。

一是心理保健。

每个人要有自己的自我保健意识。

作为一个人,要知道被人接纳、认同是很高的境界,同时在这种境界中还要做到让别人觉得不是被服从的感觉,这是最高的境界。

我理解,就是要和别人愉快良性共处,被别人认同,但是不是为了达到让对方屈从于自己的目的,也就是每个人都要有平等待人的良好心态。

二是学会缓解压力。

卞教授说,每个人最好能规定每周或者每天的专门时间,是自己反思、发泄的时间,作为自己认知自己、调解自己的一种方式。

我也觉得,当一个人心情不快时,到野外走走,胡乱的唱唱歌,和大树、小草说说话,也都是能宣泄从而平静的好的方法。

缓解的宗旨就是先反思再调节。

三是建立运用社会支持系统。

他说,每个人都要行善,要有真心的朋友。

当遇到心理问题时,要有人来诉说和支持。

卞教授说,这个问题要重视,要说,不要不好意思说,把什么都闷在心里对人是很不好的。

记得昨天看到一个小文段,就是说一个人的真诚方面的。

四是学会休闲。

卞教授说,一个人在遇到困难和烦恼时,不要一味的去排除它,你可以换一种方式,可以去游玩、唱歌、钓鱼等,用这种方式去遗忘、淡化心里的烦闷。

五是科学用脑。

一个人不能无休止的用脑,大脑用多了,会造成心理的压迫和紧张感,这样对于人的心理影响就很大。

对于卞教授的说法,很多我是支持的。

作为一个人,在这滚滚的红尘中,很容易迷失、很容易消沉、很容易颓废,如果没有一个能够有效解除烦恼的方法,个体就很容易情绪化,很容易走极端路线,很容易把事情做到成为不可调和得事情。

心理学读书笔记摘抄

心理学读书笔记摘抄

心理学读书笔记摘抄最近读了几本关于心理学的书,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这些书中,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超乎想象”。

比如说,你每天早上对着镜子告诉自己“我今天会很棒”,那么这一天可能真的会变得很顺利。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一段经历。

那是一次公司组织的演讲比赛。

说实话,我这个人平时就不太善于在公众场合发言,一想到要站在台上面对那么多人,心里就直发怵。

比赛前的那几天,我简直焦虑得不行,脑子里不停地想着各种可能出错的场景:忘词啦、结巴啦、台下观众嘲笑啦……越想越觉得自己肯定不行。

可就在比赛的前一天晚上,我无意间翻到了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上面就提到了心理暗示的作用。

我心想,反正都这样了,不如试试呗。

于是,我站在镜子前,深吸一口气,大声地对自己说:“明天的演讲,我一定能行!我准备得很充分,我的表现会超级棒!”刚开始说的时候,心里还觉得有点假,可多说了几遍之后,好像还真有了那么一点信心。

第二天,轮到我上台了。

刚站上去的那一刻,心跳得那叫一个快,腿都有点发软。

但就在这时,我突然想起了昨晚的自我暗示,心里默默地又重复了一遍那些话。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居然慢慢地平静了下来,开始按照自己准备的内容讲了起来。

讲到一半的时候,我不小心说错了一个词,当时心里“咯噔”一下,心想“完了完了”。

可就在这一瞬间,那个心理暗示又冒了出来:“没关系,小失误而已,继续加油!”然后,我真的就迅速调整了状态,顺利地完成了后面的演讲。

讲完走下台的时候,我整个人都还有点懵,不敢相信自己真的做到了。

后来,比赛结果出来,我居然还得了个不错的名次。

通过这件事,我算是深刻体会到了心理暗示的强大。

它就像是我们内心的一个小开关,只要你轻轻按下,就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还有一个让我觉得很有趣的心理学现象,叫做“羊群效应”。

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跟着大多数人的选择走。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和朋友去逛街买衣服。

《心理学》经典笔记(超完整)

《心理学》经典笔记(超完整)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现象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魏特海墨等的完形心理学、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西蒙等的认知心理学以及神经心理学的各种研究与发展。

●感知与注意(一)感觉1、什么是感觉:人脑在客观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五种: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

内部感觉: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二)知觉1、什么是知觉:人脑在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是指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反应。

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行觉和自主运动知觉。

错觉:指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

(2)整体性:(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志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恒常性:在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4、知觉的组织原则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

(三)注意1、注意概述(1)什么是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3)注意的功能(选择,整合,维持,调节)2、注意的种类:种类目的性意志努力产生的条件或说规律无意注意无不需要主客观条件有意注意有需要目的、兴趣、组织和意志力有意后注意有不需要熟练和系统化3、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在一瞬间内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

图书阅读郑全全《人际关系心理学》内容简介读书笔记交流分享PPT模板课件

图书阅读郑全全《人际关系心理学》内容简介读书笔记交流分享PPT模板课件
心得体会
在这些关系交往过程中,人们借助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来进行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这些关系因对象不同,也会指向不同的发展方向。良性的关系是吸引与合作的
关系中的当事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去化解由此带来的自己内心的冲突,则会陷入人际关系的危机之中,甚至会出现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从而降低自己生活的幸福指数
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
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因而应该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同时,也应看到,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真正的实在现象
人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俞国良,1963年出生。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暨社会心理学分会副会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心理学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课题。发表论文一百多篇,著作有《社会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十多部。曾获国家图书奖,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语录摘抄
清清楚楚看昨天,扎扎实实抓今天,高高兴兴看明天。向昨天要经验,向今天要成果,向明天要动力
一个人如果抛弃他忠实的朋友,就等于抛弃他最珍贵的生命。
一般不做自我辩护,但可以澄清一些观念、一些选择、一些是非。
如果我们想法交朋友,就要先为别人做些事——那些需要花时间、体力、体贴、奉献才能做到的事。
《人际关系心理学》
励志书籍阅读
汇报人:
作者简介
郑全全,1948年出生。博士。现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副会长,浙江省行为科学学会副会长,浙江省社会心理学会执行会长,浙江省心理学会理事。

人际交往心理学读书笔记

人际交往心理学读书笔记

人际交往心理学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人际交往心理学的书,哎呀,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以前我总觉得和人打交道就是凭着感觉来,想说啥说啥,想干啥干啥,可这本书却告诉我,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书里提到,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超级重要。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

有一回,我去参加一个社团活动,第一次见到了一群陌生的小伙伴。

那天我起晚了,慌里慌张地随便套了件衣服,头发也没来得及好好梳,就风风火火地赶到了活动现场。

一进去,我就感觉到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那一瞬间,我心里“咯噔”一下,暗叫不好。

我看到有些人的眼神里透露出一丝惊讶,还有些人微微皱了皱眉头。

我知道,这糟糕的第一印象算是给定下了。

活动过程中,我试图积极参与,想要改变大家对我的看法。

可不管我怎么努力,总感觉大家对我的热情不高。

后来我和其中一个比较直率的同学聊天,他说一开始看到我的样子,觉得我可能是个不太靠谱、不太注重细节的人。

听到这话,我真是欲哭无泪啊!从那以后,我每次出门见人,都会认认真真地收拾自己,就怕再因为第一印象搞砸了和别人的交往。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观点是,倾听在交往中至关重要。

这又让我想起了和朋友小李的一次聊天。

那天小李心情特别不好,找我倾诉工作上的烦恼。

一开始,我还挺有耐心地听着,可听着听着,我就忍不住开始插话,给她出各种主意,讲一堆大道理。

结果呢,小李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最后直接冲我发脾气说:“你能不能别老打断我,先听我说完!”我当时就愣住了,这才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有好好倾听,只是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后来我改变策略,就安安静静地坐在她旁边,让她把心里的委屈和不满一股脑儿地全倒出来。

等她终于说完了,我才小心翼翼地问她一些问题,表达我的理解和关心。

这时候,我能明显感觉到她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对我的态度也变得温和多了。

从那以后,我明白了,倾听不是简单地听到对方说话,而是要用心去感受对方的情绪,给对方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表达。

另外,书里说赞美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社交恐惧心理学》读书笔记

《社交恐惧心理学》读书笔记

《社交恐惧心理学》读书笔记《社交恐惧心理学》是一部全面且深度的研究社交恐惧的专著,作者从多个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社交恐惧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方案。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社交恐惧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也学到了如何应对和克服社交恐惧的方法。

首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社交恐惧的本质。

社交恐惧是一种强烈的害怕在社交场合表现不佳的心理障碍。

它通常源于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在意,以及对自己能力的低估。

在作者看来,社交恐惧者往往在自我认知上存在偏差,他们过于关注自己的缺点,而忽视了自己的优点和成就。

其次,书中详细介绍了社交恐惧的多种表现形式。

有些社交恐惧者害怕与他人进行眼神接触,有些则害怕在公众场合讲话。

更有甚者,害怕与他人进行近距离的互动,或者害怕参加聚会等社交活动。

这些表现形式各异,但共同点在于都会影响社交恐惧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在探讨了社交恐惧的表现形式和成因后,作者提出了多种应对和克服社交恐惧的方法。

首先,作者强调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社交恐惧者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减少对外界评价的过度在意。

此外,作者还提倡采用心理动力学的方法,通过探索社交恐惧者的童年经历和家庭环境,找到恐惧的根源,并对其进行心理治疗。

除了心理动力学方法外,书中还介绍了行为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等其他方法。

这些方法都旨在帮助社交恐惧者减少对社交场合的恐惧感,提高他们在这些场合的表现能力。

其中,行为疗法强调通过系统脱敏和暴露疗法来帮助社交恐惧者逐渐适应社交场合;而认知行为疗法则注重改变社交恐惧者的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此外,《社交恐惧心理学》还强调了团体治疗的重要性。

在团体治疗中,社交恐惧者可以通过与其他同样有社交恐惧的人交流和分享经验,从而获得支持和理解。

这种支持系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自己的恐惧感,并在团体的帮助下逐渐克服社交障碍。

总的来说,《社交恐惧心理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读物。

它不仅深入剖析了社交恐惧的本质和影响,还提供了多种实用的应对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是比行为更为深层的东西,是个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的行为的关联性和必然性规律。

2、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任务:就是要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同时,也要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即适合中国国情,经过"选择-摄取-中国化"的途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

3、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1)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2)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

(3)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

(4)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5)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4、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关系:(1)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人际关系作为角色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和其他任何一种社会关系一样,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还要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因而应该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

同时,也应看到,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真正的实在现象。

(2)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

当然,社会关系同人际关系是两个级别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概括力。

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而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并不是一回事。

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它一方面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关系还包括意识形态的关系,主要有法律的关系、道德的关系等等。

而人际关系则是人与人直接的心理关系,它受社会关系所制约,是社会关系的反映,但却具有某种相对的独立性。

5、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1)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

(2)人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

(3)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4)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6、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1)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3)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4)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总之,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不但是历史的必然性,更是现实的需要。

7、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接触-融合。

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冷漠-疏远-终止。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1、莱维特的人际沟通模式:(1)圆形传递(无核心,各成员间处于平等距离)(2)轮式传递(以一个成员或信息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递)(3)链式传递(信息一个接一个地传递)(4)Y式传递(先进行链式传递,然后发生变化)2、戴维斯的人际交往模式:(1)单线型(通过一连串的人,把信息传播给最终的接受者)(2)集中型(把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3)偶然型(按偶然的机会来传播信息,有些人未接受到信息,与交际面有关)(4)流言型(一个人主动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3、人际关系结构的类型: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活动型。

4、霍桑实验--梅奥:由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态度调查等组成。

p40-435、符号相互作用论--米德(1)把个体看作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分析单元,强调在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

(2)研究个体、群体、社会是如何发出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对方对此的反应。

(3)从人的心理特点出发,受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启发,提出了一个公式:即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

(4)人与人在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可以用模式图表示。

符号相互作用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中的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要求人们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来行事,并注重行为效果的反馈,认为客观现实是心理反应产生的源泉和内容,所有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它把整个社会关系和文化简单归结为符号,过分夸大了外部行为的影响力,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交往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观性,把社会中人们复杂的交往关系简单化,有机械主义的倾向。

把人的行为仅仅归结为是对符号的理解,过分夸大交际符号的作用,这是不足取的。

6、社会交换论--霍曼斯(1)社会交换论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

(2)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

(3)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上的公平"原则。

这个理论把人与人的交往降低到动物水平,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把人们之间的复杂的关系简单化,用单一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现象,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交换关系,忽视了人们间的相互帮助、支援、无私贡献,甚至献身的行为,贬低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

这是其缺陷。

另一方面,这个理论概念表述明确,可操作性强,强调了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交往中的平衡关系,重视交往中的物质利益,重视交往的效果,这些观点对后来的人际关系研究特别是在遵从行为、竞争过程、社会影响等领域的是有启发的。

7、人际特质理论--修茨修茨的人际反应特质理论,重视人际关系的需要及其变化的分析,人助于我们对人际关系实质的了解,有助于我们预测人与人之间可能发生的交互作用,而采取适当的配合行为,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种理论忽视了阶级关系、社会关系、政治关系及意识形态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巨大作用,在运用这个理论观点的同时,应当引起注意。

8、人际激励理论:(1)需要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奥德弗的E.R.G.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2)归因理论(海德的通俗心理学、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3)期望理论--弗罗姆(4)公平理论--亚当斯第三章态度及转变1、态度的结构:(1)认知成分--基础(2)情感成分--核心(3)行为成分2、态度的功能:顺应功能、认识功能、防御功能、调节功能。

态度的特性:社会性、具体性、协调性。

3、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人际关系、人际影响、个性心理特征、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4、态度转变的方法:参与活动法、登门拜访法、团体规定论、全面宣传法、沟通信息法。

5、态度转变中各沟通要素:(1)沟通者(2)沟通内容(3)沟通对象第四章行动与态度1、认知之间的关系:(1)认知无关: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没有关系(2)认知失调: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3)认知协调:一个认知能推出另一个认知2、认知失调的因素:(1)认知失调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增加。

(2)失调程度随着有差异性认知数目的增加增加。

(3)失调程度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数目成反比。

(4)失调程度还必须考虑各个认知的重要性。

失调程度的公式:失调程度=3、减少失调的方法:改变认知、增加认知、改变重要性。

4、诱导服从的前提因素:自愿选择、承诺、责任感、预期的消极后果。

第五章印象形成1、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三个成分:行动者、知觉者、交往的情景。

2、印象形成的特点:一致性、评估性、中心特质的作用、隐含的个性理论。

3、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4、印象形成的效应:顺序效应(优先效应、新近效应)、晕轮效应、定型、自我实现预言。

5、印象管理的理论:符号相互作用论、自我表现论、情景认同论。

6、自我表现的目的:(1)个体希望在他人心目中树立一个特定的形象。

(2)个体想要建立和维护与他自己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一种公开的形象。

7、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情景因素、参照群体的认同、其他人的影响。

8、印象管理的作用:(1)印象管理是社会交往的一个基本事实。

任何人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着印象管理。

(2)印象管理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心理特点和个性。

第六章人际知觉1、非言语沟通的通道:(1)脸部表情(快乐、悲哀、惊奇、恐惧、愤怒和厌恶)(2)目光接触(3)身体语言(常暴露出一个人情绪状态的许多信息;可以表示某些特殊的含义;暴露出其他人的许多生理状态。

)2、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的三个基本维度:(1)实体的特异性(某个人对不同的刺激或不同的事件作出相同反应的程度)(2)一致性(其他人对这个实体都这样反应的程度)(3)一贯性(个体对于这种刺激在其他时间和其他场合下以同样方式反应的程度)3、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的两个步骤:(1)观察者必须决定归因是内存的还是外在的,即决定控制源。

(2)观察者必须决定成功或失败是稳定地发生的还是不稳定地发生的。

4、控制源理论(罗特):认为知觉者之间存在着一些稳定的个别差异,这些个别差异影响了因果推论。

因果归因的一个基本维度:内控性-外控性。

5、对人的归因偏见:(1)行为中心偏见-"行为"吞没"场"原因:①是社会规范对我们归因的影响,这种社会规范是人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②是当我们观察另一个人的行为时,他的行为成了注意的中心,而行动发生时的情景成了背景,因此行为与背景相比,变得更为突出。

(2)显著性偏见(3)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原因:①是基础概率信息的抽象性。

②是人们认为直接信息要比抽象信息更可信。

了解人们在他人行动的归因中所产生的偏见,有益于纠正这类偏见。

就行为中心偏见而言,我们对其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时人仅要重视行为本身的意义,而且要注意什么样的环境因素促使行动者产生了这种行为,不能脱离环境来评论行为和对行为作出归因。

就显著性偏见讲,我们除了要注意经常出现的事物、现象、议论以及行动,也要对不常见的事物、现象等予以关注。

也就是说,并不常见的事物、现象等也可能有着重要的含义,因此,需要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告诫我们,考察一个人的行为时要放在特定的情景下,并要结合大家的反应,多听取大家的意见。

总之,要辩证地全面地看待人们的表现,切忌犯主观主义的错误。

6、归因理论的应用(1)心理健康(2)绩效评价(是评定员工过去成绩的过程):归因所起的作用:一是它影响了管理人员对下属的评定;二是影响了他们对下属提供的反馈;三是影响了管理人员对下属不良绩效原因的结论;四是影响了管理人员对纠正这些不良绩效所采取的措施。

(3)冲突第七章自我知觉1、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认为人们常常不了解自己的态度、情感和情绪。

认为我们不是从外界获得这些知识的,而是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获得的。

对自我归因过程的限定:(1)自愿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