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第3课时认识米用米量导学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 课时 认识米 用米量导学案
用直尺量一量窗户的宽度,你发现了什么?找一找有没有比“厘米”更长的长度单位和更适合量窗户宽度的尺子。
准备一把米尺,或一米长的木棍。
(二)新知自主探究
学习活动一:1.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2.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米。
4.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三)达标测评
课本第6页练习一4——6题。
学习过程
(四)加油站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小组测试立定跳远的成绩,并作好记录。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8( )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五)质疑评学
1、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如果有,请提出来,大家帮你解决。
2、评学:
(1)这本节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或者新方法?
(2)你最佩服谁(或者哪个小组),为什么?
课外延伸
填空
【素材积累】
司马迁写《史记》汉朝司马迁继承父业,立志著述史书。他游历各地,阅读了大量书籍。不料正在他着手编写《史记》时,遭到了李陵之祸的株连。但他矢志不渝,忍辱负重,身受腐刑,幽而发愤,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写成了鸿篇巨著——《史记》
(3)用手势表示1米的长度。
3.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学习活动二:小组合作探究: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2.再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这条1米长的绳子,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时认识米用米量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3 课时认识米用米量人教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我们将通过学习,了解米的长度单位,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来量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米的长度单位,并能够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培养他们的测量和估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米的长度单位,能够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米的长度单位,我准备了一些实际的长度物体,如尺子、绳子等,以及一些测量工具,如尺、量角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让学生们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如桌子、椅子等,并尝试用语言来描述它们的长度。
2. 概念讲解:我会向学生们介绍米的长度单位,并通过实际的长度物体来帮助他们理解米的概念。
3. 例题讲解:我会出示一些实际的例子,如测量一张纸的长度,让学生们用米来量。
4. 随堂练习:我会让学生们自己找一些物体,并用米来量它们的长度,以巩固他们对于米的理解。
5. 小组活动:我会让学生们分成小组,互相量一量对方的身高,并用米来表示。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米长度单位例子:测量一张纸的长度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们用自己的身高来量一量课桌的高度,并用米来表示。
答案:课桌的高度是1米。
2. 请学生们量一量自己的鞋子长度,并用米来表示。
答案:鞋子的长度是0.2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米的长度单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但在换算方面,有些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后继续加强练习。
拓展延伸:学生们可以尝试用米来量一量家里的家具长度,如电视、沙发等,并记录下来。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的设计,是我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实际观察和描述,对米的长度单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第3课时 米的认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第3课时米的认识一. 教材分析《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课时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米的长度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本节课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他们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米的长度概念认识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米的长度,提高他们对米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理解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2.难点:让学生理解米的长度概念,掌握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米的长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物体长度,增强学生对米的认识。
3.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对米的认识。
4.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米的长度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课件、实物等。
2.学具:米尺、练习本、铅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根长度为1米的木棒,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根木棒有多长?”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米的长度概念,并通过课件展示米尺、物体长度等,让学生初步认识米。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用米尺测量教室里的物体长度,如桌子、黑板等,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组数据,让学生上台演示测量过程,并讲解测量方法。
认识米、用米量(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认识米、用米量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米”的概念,知道米是长度单位之一。
2. 培养学生能够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米”的概念。
2. 培养学生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教学准备:1. 米尺2. 学习单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米尺,引导学生观察米尺的特点。
2.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二、新课1.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米”的概念,讲解“米”是长度单位之一。
2. 教师示范如何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讲解测量方法。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体验测量的过程。
三、实践活动1. 教师发放学习单,学生根据学习单的要求,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
2. 学生将测量结果记录在学习单上,并与同学分享。
四、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米”的概念和长度测量的方法。
2. 教师强调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家中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2. 学生可以与家长一起讨论长度单位的应用,增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米是长度单位之一。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实践活动在“认识米、用米量”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活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深对长度单位“米”的理解,并培养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
因此,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确保活动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
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教案标题:认识米,用米量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米的概念和基本用途。
2.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米来量度长度。
3.学生能够运用米的概念进行实际问题求解。
教学准备:1.米和米尺模型。
2.绘图纸和铅笔。
3.课堂活动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导入活动:(5分钟)1.教师出示米和米尺模型,让学生观察和揣摩。
2.教师提问:米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引导探究:(10分钟)1.教师解释米的概念和基本用途,例如:米是一种长度单位,用于量度长度。
2.教师出示一张绘图纸,并绘制一条线段,让学生猜测这条线段有多长。
随后,教师用米量尺正确测量这条线段,并把结果告诉学生。
3.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和讨论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巩固训练:(15分钟)1.教师出示几个实际问题,并让学生用米进行计算和求解。
例如:书桌的长度是多少米?教室的长方形地板有多长米?2.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例如:假设一根木棍的长度是2米,现在需要切成10段相等的长度,每段有多长米?展示分享:(5分钟)1.学生将自己的计算结果进行整理,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2.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
拓展活动:(10分钟)1.教师提供更多关于米的有趣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2.学生可以组成小组,通过测量和计算不同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加深对米的理解和应用。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给予肯定。
板书设计: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模拟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米的概念和用处。
通过实际问题的求解,培养了学生运用米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但是,本节课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机会,下次教学可以增加更多的小组探索活动,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目标:认识米,学习用米量物品的长度,并能够简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长度问题。
教学重点:能够掌握米的换算,并能够简单运用米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米的概念和换算,并能够简单运用米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准备:米尺、绳子、米的图片、米的实物等教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用一张米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话题,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图片,有什么关系等。
2.问一下学生身边有没有听过米这个词,有没有用过米这个词,如果有,那米是什么单位?二、授课1.认识米的概念:教师介绍什么是米,并将米的图片和实物拿出来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他们看看米的实物和其他长度单位的物品有哪些区别。
2.米的换算:针对学生在认识米的概念前,先让学生认识一下厘米和分米,然后再介绍米的换算方法。
教师可以用米尺或者一把绳子来跟学生做演示,让学生自己操作,让他们在测量时感受米的长度。
3.用米量物品的长度:教师可以用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掌握用米量物品的长度。
例如:教师可以拿一张纸,让学生观察它,然后问学生这张纸有多长?教师拿出测量用的米尺,让学生试着量一下,看看能不能量出纸的长度。
4.练习: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
教师可以将问题编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在黑板上回答。
三、巩固通过上述的学习过程,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米的概念和用米量物品的长度的方法。
在巩固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挥所学,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让学生用米尺来测量教室的长、宽、高,并将这些数字记录在本子上,然后用这些数字来计算教室的面积和体积等等。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米尺来量一些小物品的长度,如筷子、橡皮擦、笔等等。
四、总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米的概念、换算,以及用米量物品的长度。
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更注重于实践和操作,让学习更加深刻和系统。
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会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米 用米量-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人教新课标教案:认识米用米量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数学教案中的认识米和用米量这一部分。
我们将通过学习,了解米的定义,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米的概念,能够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米的概念,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掌握米的定义,能够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米尺、实物模型学具:练习本、铅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拿出一条米尺,让学生们观察,提问他们这是什么,他们能够回答出是一条米尺。
2. 讲解米的概念:我会告诉学生们,米是长度的单位,就像我们平时说的“一尺”一样,只是米尺更长一些。
3. 演示用米量物体:我会用米尺来量一张桌子,让学生们直观地看到米尺是如何用来量物体的长度的。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学生们一些练习题,让他们用米尺来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5. 例题讲解:我会出一道例题,比如“请用米尺量出一本书的长度”,让学生们跟着我一起做,讲解解题的步骤和方法。
6. 小组合作:我会让学生们分组,互相用米尺来量对方的身体部位,比如量一下彼此的手臂长度,然后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米定义:长度单位用途:量物体长度用米量方法:选择合适的米尺步骤:量物体一端,移动米尺到物体另一端,读取长度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用米尺量一下你的课桌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用米尺量一下你的椅子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答案:1. 课桌的长度:米2. 椅子的长度: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米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大多数学生能够用米尺来量物体的长度。
但是在实践中,还有一些学生对如何正确使用米尺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练习中多加指导和练习。
拓展延伸:我们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带一些物体到课堂上,比如玩具、书本等,让他们用米尺来量这些物体的长度,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机会,加深他们对米的概念的理解。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人教版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人教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于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人教版有着深入的了解。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一、教学内容:1. 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米的作用和意义。
2. 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用米作为单位进行表示。
3. 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的排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能够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米的长度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
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够准确地用米作为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米尺、绳子、卡片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把尺子、一张纸、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如桌子、椅子、黑板等,注意它们的长度。
2. 知识讲解:讲解长度单位米的概念,用米尺作为示例,让学生了解米的长度。
3. 操作练习:让学生用尺子测量教室里的物体长度,并用米作为单位进行表示。
引导学生注意测量方法和准确性。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用尺子测量其长度,并用米作为单位进行表示。
然后,各组之间进行比较,看哪个组的测量结果最准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米2. 板书内容: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和意义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物体长度的表示方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尺子测量教室里的桌子、椅子、黑板等物体的长度,并用米作为单位进行表示。
(2)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的排序。
2. 答案:(1)桌子长度为1米,椅子长度为0.5米,黑板长度为2米。
(2)桌子 > 椅子 > 黑板。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时为《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时,主题为“认识米”。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理解米的概念,学会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并能够进行基本的长度测量和换算。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1米等于100厘米,能够用米作为单位进行长度测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细心观察和精确测量的习惯。
教学难点1. 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 正确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米尺、教学PPT、练习题纸。
2. 学具:直尺、彩笔、练习本。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一些长度测量的场景,如测量书本、桌子、黑板的长度,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长度应该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呢?2. 新授:介绍米的概念,展示米尺,讲解1米等于100厘米。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1米的长度。
3. 实践:学生分组,用米尺测量教室内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鼓励学生相互检查,确保测量准确。
4. 巩固: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长度测量和换算的题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总结:回顾本课时的重点内容,强调米和厘米的换算关系,以及准确测量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板书将简洁明了地展示本课时的重点内容,包括:- 米的定义- 1米等于100厘米- 长度测量方法- 米和厘米的换算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1. 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用米和厘米表示。
2. 完成练习册上的长度测量题目。
课后反思本课时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操作准确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增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在以上教案中,教学难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障碍或理解上的困难点,它们通常是教学内容中较为抽象、复杂或需要深入思考的部分。
认识米用米量_小学二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以及使用米作为量度食物的单位2.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米进行量度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米的概念2.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米进行量度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米进行量度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米,容器,量杯等2.学生准备铅笔和纸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什么单位来量度食物?”2.学生思考一分钟后,带领学生回答问题,并引导他们思考米是如何被用来量度食物的。
二、呈现(1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米,让学生对米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教师向学生介绍米作为量度食物的单位,并指出我们可以用米来量度谷物、米饭等。
3.引导学生将米倒入一个容器中,并提醒学生观察容器中米的数量。
三、讨论(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当我们说一个杯子里有多少米,我们在说什么?-当我们说一个碗里有多少米,我们在说什么?-当我们说一个袋子里有多少米,我们在说什么?-当我们说一个箱子里有多少米,我们在说什么?2.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告诉学生,当我们用米作为单位量度食物时,我们是在说米的数量。
四、拓展(20分钟)1.教师给每个学生发放一份练习题,并让学生用米作为单位计算每个题目的答案。
2.学生完成题目后,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互相交流并检查彼此的答案。
3.每个小组代表可以向全班报告他们的答案,并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五、总结(5分钟)1.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重点强调正确使用米进行量度的方法。
2.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确认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六、作业(2分钟)1.学生完成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引导和互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使用米进行量度时存在一些困惑,他们很容易混淆量杯和容器中的米的数量。
下次教学中,我会增加更多的实物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三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课时内容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米的概念和学习用米量。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应该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长度单位,比如厘米和米的概念,这节课将延伸到米的应用场景。
教学目标1.认识米的概念,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什么是米。
2.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来测量长度,并能够在实际场景中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测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米的概念和用米量。
•难点:将米的概念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能够准确测量长度。
教具准备1.白板和彩色粉笔2.米尺3.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书、桌子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厘米和米的概念,让他们展示一下自己认识的长度单位。
2.学习米的概念(10分钟)–通过举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米的概念,比如身高是多少米等。
–让学生自己估算一些物体的长度是多少米。
3.测量用米量(20分钟)–讲解使用米尺测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几个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4.实际应用(15分钟)–出示几个实际场景中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描述、测量图片中物体的长度。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长度单位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米和厘米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会用米这个单位等。
作业布置1.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复习今天学到的知识。
2.让学生在家中或周围环境中找一些物体,测量其长度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总结本节课通过认识米的概念和用米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培养了他们观察和测量的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安排,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好这些知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 用米量教案 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米用米量教案人教版认识米用米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认识到“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够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一、复导入1.询问学生上节课研究的内容。
2.请学生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二、新授1.认识米1)导入谈话:老师提出了一个小难题,要求学生解决。
老师给学生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
2)学生提出问题:这把尺子太短了,量长的物体太费劲,有没有比厘米长的单位?3)引导学生认识米作为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m”表示。
4)展示米尺,让学生观察米尺的刻度以10厘米为单位。
5)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
2.用米量1)让学生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自己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等长度,并展示给大家看。
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1)让学生比较1厘米和1米的长度,引导学生认识到“1米=100厘米”。
2)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让学生数一数上面有多少厘米,引导学生认识到米尺上也有100个刻度,每个刻度代表1厘米。
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也有100厘米。
改写后的文章更加清晰明了,逻辑性更强,易于理解。
同时,删除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使文章更加简洁明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三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第三课时主要讲述了认识米和用米量。
这一课时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厘米和毫米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课时,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米的概念,以及如何用米来量物体。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但是,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同时,他们对长度单位的概念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中的实例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际测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米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理解米的概念,能够准确地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米的概念。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米的概念。
3.操作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米的长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米尺、物体、图片等。
2.学具准备:米尺、作业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米的概念。
如:“你们看看这些物体,它们的长度一样吗?我们怎么来量它们的长度呢?”2.呈现(10分钟)介绍米的长度单位,让学生认识米尺,并学会用米尺来量物体的长度。
如:“米尺是用来量长度的,1米等于100厘米,我们来看看这些物体有多长。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用米尺来量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3课时 米的认识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3课时米的认识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上》第三课时“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厘米和毫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进一步理解长度的概念,能够熟练地进行长度测量和换算。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厘米和毫米,对长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对米的长度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测量和换算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米与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长度测量和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米与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2.难点:学生能熟练地进行长度测量和换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
2.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长度测量和换算实践。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直尺、测量工具、课件等。
2.学具:学生自带直尺、测量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度?由此引出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米与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米的长度。
同时,教师讲解米与厘米、毫米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1米=1000毫米。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测量身边物品的长度,并进行换算。
学生分组进行,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长度测量和换算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米,还有其他的长度单位吗?让学生课后搜集资料,了解其他长度单位。
1.2认识米用米量(导学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
1.2认识米用米量(导学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一个单元——1.2认识米,用米量。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一单元的第二个课题,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来量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各种物体,并尝试估计它们的长度。
2. 讲解米的概念:我会用米尺作为教具,向学生讲解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并让学生观察米尺的刻度。
3. 讲解米与厘米的关系:我会用米尺和厘米尺作为教具,向学生讲解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感受米与厘米的差别。
4. 例题讲解:我会用PPT展示一些例题,让学生观看并解释题目的意思,然后我会用米尺和厘米尺作为工具,给学生演示解题的过程。
5. 随堂练习:我会给学生发放练习本,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然后我会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评价。
6. 板书设计:我会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写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米的概念和米与厘米的关系。
7. 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巩固练习。
六、作业设计1. 请用米尺量一量你的桌子,然后用米作为单位记录下来。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2. 请用米尺量一量你的课本,然后用米作为单位记录下来。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学生对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米与厘米的关系还存在着一定的困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对米与厘米关系的讲解和练习,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对于拓展延伸部分,我建议学生在家里可以尝试用米尺量一量家里的家具和日常用品,并用米作为单位记录下来,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人教版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时,主题为“认识米和用米量”。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米的长度单位,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和运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米的长度单位,理解米与厘米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米的长度单位,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让学生理解米与厘米的关系,能够灵活运用米来量物体。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米尺、直尺、绳子、卡片等。
学具:学生尺、练习本、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找出可以用米来量的物体。
2. 讲解米的长度单位:向学生介绍米的长度单位,讲解米与厘米的关系。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米尺来量物体的长度。
4. 示范演示:教师用米尺示范如何量物体的长度,让学生跟着一起操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用米尺量教室里的物品,并记录长度。
6. 成果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测量成果,大家共同点评。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米的长度单位,米与厘米的关系,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米尺量家里的物品,记录长度,并写出测量过程。
答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能有多种答案。
2. 作业题目:用米和厘米画出自己喜欢的水果,并注明长度。
答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能有多种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米的长度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能够用米尺来量物体的长度。
但在测量过程中,有些学生对米与厘米的关系理解不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用米来量物体,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
也可以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量对方的身体部位长度,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课时 米的认识》导学案
米的认识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5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米”,实际感知1米。
2、感受用米尺或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锻炼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自学课本第4页,认识1米。
1米=()厘米2、制作1米长的绳子。
3、亲身感知1米。
用1米长的绳子与自己身高、双臂展开等相比较。
()大约是1米。
()大约是1米。
()大约是1米。
……4、看我的,我会量。
(先估计再测量)(以上各题第二天给全班同学展示展示你的杰作,可请你家长帮忙,表演给你家长看一看)二、合作探究(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交流,展示。
)三、过关检测:四则运算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4.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5.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6.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提前算关于“0”的运算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 0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3课时认识米教案新人教版
第3课时认识米教材第4页的内容。
1.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2.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课件、1米的直尺、皮尺、卷尺、纸。
1.复习旧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成衣服。
)师: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
)教师引导: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课题:认识米。
)1.认识米。
师: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
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师: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
)师: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
(指名上台量一量。
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板书:1米。
) 师: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教师小结: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比较麻烦,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2.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观察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第3课时导学案
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能力训练:
1、基础
P4“做一做”;P8第3、4题
2、延伸:
把下面长度从小到大排列
8米62厘米1米90厘米12厘米
课后反思:
1、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厘米)
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量量黑板的长?
这样的测量你感觉怎样?
谁有更好的办法吗?
指导学习:
测量较短的物体——厘米(cm)
2、自学提问:
我们通常用“米尺”来测量较长的物体长度。
1、你们的尺子和老师的米尺比比,看有什么不同?(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学习内容:认识米、用米量P4
知识
链接: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米、用米量
长度单位换算、
周长计算
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测量物体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兴趣。
2、用你们的尺子量一量老师米尺上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在米尺上你还能不能找出其他的10厘米?
3、比划1米多长,找找身边哪些物体大约1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来表示。
3、讨论问题:
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4、点拨问题:
测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cm)作单位;
【人教版】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3课时 米的认识
【人教版】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3课时米的认识一. 教材分析《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米的长度单位,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米的概念,为后续学习其他长度单位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观念,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和长度单位的认识,学生能够理解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米的实际长度缺乏直观感受,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建立米的直观印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米的长度单位,知道1米等于10分米,1分米等于10厘米。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和实际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米的长度单位,知道1米等于10分米,1分米等于10厘米。
2.难点:让学生能够将生活中的长度现象与米的长度单位相结合,建立米的直观印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米的长度。
2.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米的长度单位的理解。
3.采用生活情境教学法,将生活中的长度现象与米的长度单位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米的长度单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米尺、直尺、绳子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米的长度。
2.准备一些与长度相关的生活实例,如教室的长度、桌子的长度等,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长度相关的图片,如教室、桌子、椅子等,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是怎样计量这些物体的长度的?学生回答:用尺子量。
教师进而提问: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长度单位,你们猜猜是什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米。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米的长度单位,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米等于10分米,1分米等于10厘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题
第3 课时《认识米用米量》导学案
学习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米”,实际感知1米。
2、感受用米尺或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锻炼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重难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用直尺量一量窗户的宽度,你发现了什么?找一找有没有比“厘米”更长的长度单位和更适合量窗户宽度的尺子。
准备一把米尺,或一米长的木棍。
(二)新知自主探究
学习活动一:1.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2.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米。
(3)用手势表示1米的长度。
3.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学习活动二:小组合作探究: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
(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2.再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这条1米长的绳子,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4.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
(三)达标测评
课本第6页练习一4——6题。
学习过程
(四)加油站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小组测试立定跳远的成绩,并作好记录。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8()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五)质疑评学
1、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如果有,请提出来,大家帮你解决。
2、评学:
(1)这本节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或者新方法?
(2)你最佩服谁(或者哪个小组),为什么?
课
外
延
伸
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