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制约资源依赖与公共选择大学自治悖论的实践逻辑
大学自治与政府治理权能关系的演进与趋向
1 8世纪末 1 9世纪初 ,欧洲社 会
家法律 与制度 之外 , 正成为享 有 ・ 期待着 “ 真 新型大学 ” 的诞生 , 国家的 为 定限度 的 大学 自治 和 学 术 自由的探 强盛和 民族的复 兴服务 。1 1 8 0年 1 O 月, 洪堡 第一 次站在 现实的土壤 中来
理 解高等教 育 , 在柏林 大学进行 了意 他 进入 1 5世纪 , 国 、 国等欧 洲 义深远 的改革 , 强调 大学是 国家事 英 法
他们能自由往来于各大学之 财政和物资上牢牢控制这些大学, 甚 态千差万别。国家职能在不同时期的 效保障,
不 免 介入 教师 的聘 任 、 课程的设 置等大 特点 和政 府治 理在 不 同时 期 的成 熟 间 , 受干 扰 和侵 袭 , 除赋税 和 服 致使大 学不得 不 度在诸 影响因素 中居于主导地 位 , 它 兵役 的义务 t审 订教 师资格 的权利 。 学传统 的学 术事务 ,
应 教 会 往 往 就 是 把 他 们 当 作 基 尔 特 家的形成 和 国家权 力的进 一 步膨 胀 , 都是一 种错误 , 将其对大学 不得 已 ( ul , G i 行会) d 来特许对待 , 没有 把这 政府 管理 社 会 生活 的愿 望 得 到 _ r迅 的T预 作尽 量 的 限制 , 决 不能 要 求 “
没有过 多的依赖 , 们善于抓住 当时 是 力求 冲破 教 会和 经 院哲 学插 手和 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 l 他 9世纪 以来 , 不 各派政 治力量 争权夺 利的机会 , 巧妙 控 制 , 牢牢操纵精 神领 域的责任 和使 少国家都 以柏 林大学 为榜样 , 改造传
利用教 会 和世俗 政 权之 问 的矛 盾冲 命 , 教育方 面清 除 &期统治 人们精 统 大学 , 建新 的大学 , 国 大学 基 从 创 各
公共权力_悖论_异化与制约_张振华
公共权力:悖论、异化与制约张振华(南开大学 政治学系,天津,300071)摘 要:作为权力的一种类型,公共权力不仅继承了权力的强制特征,而且对这一特征做了某种程度的强化:强制具有了垄断性与普遍性。
与私人权力相比,公共权力又具有公共性。
公共权力这两方面的特征,如果配置失当,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就会导致公共权力的异化。
公共权力的私化、滥用都是这种异化的具体表现形态。
由此,权力的分立与制衡在制度层面上便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权力;公共权力;悖论;异化;制约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681(2004)03-0034-04 强制性是权力的本质属性,它源于权力对暴力的占有与使用。
公共权力是权力的一种类型,是权力在政治领域的特殊表现。
这种特殊性体现为公共权力是对权力强制特征的强化:强制具有了垄断性与普遍性。
与私人权力相比,公共权力又具备了公共性的特征。
公共权力的这两方面的特征如果配置失当,也即公共权力不能通过有效地服务于公共目标而使其对暴力的使用与垄断获得正当性,就会造成公共权力异化的后果。
由此,权力的制约便是必要的。
作为权力的一种主要类型,公共权力是权力在政治领域的特殊表现。
这种特殊性表现为相对于权力而言,公共权力是对权力强制特征的强化:强制具备了垄断性与普遍性。
强制的垄断性与普遍性使公共权力所拥有的强制具有彻底强迫的特征。
“那些不愿屈服于家庭控制的人可能被从亲属团体中逐出,那些抵抗雇主的人或许会丢掉挣取面包和黄油的手段,那些拒绝神圣权威的人也可能被驱逐出教会。
如果这些人除了留下外还有其他出路,这些制裁就不是彻底强迫性的。
在一些社会中人们没有家庭照样能生存,还可以找到新的糊口方式,建立新的信仰或干脆什么也不信。
然而一般来讲,国家的最终制裁是暴力。
如果这个国家垄断了暴力,除了屈服或死亡外就别无选择。
”正是基于公共权力所拥有的这种彻底的强制,使人们对公共权力抱有极大的警觉。
因为公共权力一旦失控,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将是巨大的。
理性审视政府干预与大学自治——政府与大学关系的知识社会学解释
其 生产 方 式在根 本 上影 响 着政府 与 大 学间的 关 系。通过 考 察知识 与权 力的 关 系可以发 现 :政 府 干预 大 学有其 合
洳} 生;这 种合 法性 又会 因为政府 干预 过度 而发 生危机 ;这 种危机 的产生 又客观 上 决定 了政府 干预 与 大 学 自治 间
的冲 突 ;这种 冲 突必 然 引致 大 学与权 力 间的博 弈 ,在博 弈 中大学获得 了 自治的 可能性 或 空 间。政 府与 大学在 平
大学 自治究竟是何意蕴?它 同政府干预之间的矛盾 是绝 对 的 吗? 这是 我 国改 革 大 学 治 理 结 构 、建立 现
代 大学 制度 所 必 需 观 照 的 基本 问 题 。对 此 ,知识 社
知识 在 人 类 认 识 、改 造 世 界 中 的功 用 不 断 被 强 化 , 基 于外 在需 求 的新 知识 生 产 方式 逐 渐 成 为 知识 生 产 的主流 方式 。 斯 宾 塞 之 所 以 强调 科 学 知 识 的 价值 , 正 缘于 科学 知识 的 巨 大外 在 功 用 。在 新 知 识 生 产 模 式 下 ,知识 的生 产 与 传 播 是 一个 被 选 择 的结 果 ,相 对 于知 识本 身 ,政 治 、经 济 、科 技 、军 事 、社 会 等 外 部需 求在 更 大 程 度 上 引导 着 知 识 发 展 的 方 向 ,决
收 稿 日期 :2 0 1 5— 0 3—1 2
系 中确 立 霸权 ,致使 人 文 与 社 会 科 学 知识 沦 为 “ 被 压 迫 的知识 ” ,以及 大学 中主导 性课 程 由古典 人 文变 为 自然 科学 ,都 是知 识选 择 的结果 。
按 知识社 会 学 理 论 ,知 识 的 生产 、组 织 及 交 换
我国公立大学治理变革的困境与破解——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分析
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 自主办学 的法人实体” 19 ;9 8年《 高等教
收 稿 日期 :2 1-51 0 10 —2
基金项 目:华 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大学治理视野 中的大学章程研究”2 0 0 7 [090] 作者简介 :郭 卉( 9 9)女 , 17 一, 湖南常德人 ,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 院副教授 , 博士 , 博士后。
然而 ,与第一层面密切相关的第 二层 面问题在同时期实 践中发展却相对滞后。 最初 ,9 8年教 育部发布的《 17 全国重点
高等学 校暂行工作条例 ( 试行草案 ) 中指出“ 》 高等学校实行党
委领导下 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取 消校务委员会 , , 设立学术委
政府 完全控制大学两个 端点之间 的平衡; 第二层 面是 , 大学 自
问题一
表明“ 要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 自主权 ”为了贯彻落实该原则 , , 18 9 6年国务院颁 布了《 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 将大学 ,
办 学 自主权 充 实 为 教学 、 研 、 生 、 事 、 务 、 建 、 科 招 人 财 基 职称 评
人无论是校党委还是校长 , 主要是执行政府 的决策 , 都 大学内 只有很少的 自主决策空 间。 在政府还权给大学后, 大学依然沿
学 内部权力结构却基本保 持不变 ,由此使得大学治理呈现 出
一
量会规范制度变迁 的路线 : 一种是报酬递增 , 一种是 由显著 另
的交 易 费用 所 确 定 的不 完 全 市 场 ” 4 【] 中 , 酬 递增 来 自于 。其 报
种矛盾状 态 : 首先 , 大学 依法获 得办学 自主权 , 这意味着大
自 主权 , 然而, 大学内部治理依然沿袭 旧制度 , 形成 了大学办学 自主权被 大学书记和校长垄断的集权化 治理模式 。我 国大学治
公共权力悖论解释
一、公共权力的“悖论'公共权力指的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经由全体公民的委托和授意,行使对整个社会事务实施公共管理的权力。
对公共权力的理解,我们应该把握它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共权力“公属”和“私掌”的分离,二是公共权力“善”的目的和“恶”的可能的矛盾。
恰恰是这两者,构成了公共权力的“悖论”。
从公共权力的来源看,在原始社会,公共权力即部落统一支配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权力大多是以不成文的风俗习惯来维持的。
那么,进入政治社会以后,这一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专制政治的秩序下,其基本原则是主权在君,其理论基础是君权神授论,主张国家起源于神,认为专制君主的权力即公共权力来源于人类社会以外的外在力量而不是人类社会本身。
君主是替天行道,依照神意来治理国家,服从君主就是服从神意。
这种思想在中外政治思想中都存在。
在我国古代,君主就是天子,“天生民而立之君”,“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在古埃及,法老自称“太阳的儿子”,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王自称“月神的后裔”。
当然,最完备的神权论还是欧洲中世纪,神学家们系统地论证了君权神授论。
其基本主张是国家一切权力来源于神,宗教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就宣扬,“没有权柄不出于神。
”在现代民主政治的社会里,公共权力无论是名义上还是实质上都来源于人民权利的让渡。
在理论上深刻地表达这种“主权在民”思想的莫过于社会契约论。
格劳秀士认为,国家产生于社会的契约,人类建立国家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谋求公正,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为了运用公众的力量,并征得公众的同意,保证每个人使用自己的财产。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保障个人的人身安全,让人们能过上和平安宁的社会生活。
所以,“国家是一群自由人为着享受公共的权利和剌益而结合起来的完善的团体。
”霍布斯认为,为了摆脱“自然状态”,寻求和平与安全,人们在理性的指引下共同约定,大家都放弃自己的全部权力并把它交给最高权威主权者,“把大家所有的权力和力量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能够通过多数的意见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的多人组成的集体”,“这一点办到之后,像这样统一在一个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就称为国家,在拉丁文中称为城邦。
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实践意义_公共资源-论文网
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实践意义_公共资源-论文网论文摘要: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提出的公共资源自主治理思想,从理论上探讨了市场和政府之外自主治理公共资源的可能性,拓宽了制度分析的视野,对公共事务治理理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不仅如此,建立在自主治理思想基础上的公共资源管理模式,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激发公民意识以及发展民主政治等方面均具有突出的实践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奥斯特罗姆,公共资源,自主治理,制度一、引言2009年12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Ostrom),以其在经济管理分析,特别是在公共资源管理分析方面的卓越贡献,成为历史上首位女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奥斯特罗姆教授在四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创作了20余部著作和近200篇学术论文,其中代表作是1990年出版的《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一书,已经于2000年译成中文出版。
此书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一群相互依赖的委托人如何才能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收益。
”奥斯特罗姆教授通过长达15年对美国各大洲公共池塘资源的研究以及对警察服务的研究,发现了在斯密和霍布斯的主权理论之外存在“第三只看不见的手”,从而创建了自主治理理论。
该理论的提出,对于公共事务的治理、解决公共事务困境,提供了全新的分析思路和制度架构,对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自主治理研究的热潮。
西方的治理思想最早集中在对政权形式的探讨,如霍布斯、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孟得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以及圣·西蒙的专家(技术官僚)治国理论。
但公共治理理论正式产生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它主要探讨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的管理方式,核心问题是权力的多中心化。
一般而言,治理是指“权力的运用”,其中权力是指责任和控制体系。
公权与私权的博弈与制衡
公权与私权的博弈与制衡作者:杨婷雅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05期摘要:寝室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休憩调整的温馨港湾,是大学生最重要的私人领域。
与其重要性相对应的是学校对学生公寓管理的高度重视:其一,宿舍作为大学生聚居的基础单位,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环节,可以说,公寓乱则校乱;其二,公寓作为大学生群居的重要场所,是生发各类安全问题的高频场域。
因此学校对学生公寓管理势必常抓不懈,不敢怠慢。
一方面是学生竭力维护寝室这块在校唯一的私人领域所容纳的个人一切不愿与外界接触、分享的私人信息,及其所代表的个人隐私权、住宅权、财产权等公民个人私权力;一方面是学校从全局出发为维护学校安全稳定所必要行使的公权力。
这一公权力与私权力的博弈导致近年来普通高等学校频频以被告身份暴露在法律诉讼案中,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如何平衡这一公权与私权的博弈?本文将从法理角度出发,探究高等学校公寓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寻求高等学校公寓管理中高校与学生、公权与私权的平衡。
关键词:高等学校;公寓管理;公权;法制一、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现状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主要涉及宿舍分配、安全管理、卫生检查、公寓文化建设管理、奖惩等。
“高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虽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行政机关,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赋予高校的权利中却有许多属于行政权”①,譬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八条规定:“高校有权按照章程自主管理,享有管理权”。
但高校在行使管理权的过程中,由于度的把握困难,造成许多纷扰,这在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中体现尤为明显,公寓管理所涉内容中引发学校与学生冲突与争议的主要是安全管理、卫生检查和奖惩。
具体体现为:(一)公共管理权与个人住宅权的冲突所谓住宅,是指自然人长久或暂时居住的场所。
从法理上来,供人居住和生活的场所都应视为住宅。
②大学生宿舍是学生在支出费用后才拥有的用于居住的、和外界相对独立的在校住宿场所,因此从法理上说,大学生宿舍应视为住宅。
权力悖论
走向民主
权力制衡
1
2
1 增强权力来自群众的认识
增强权力有限的意识 2
1 2 3
加强权力监督,合理分 解与制约权力 广泛分配权力,整合 行使权力
3
增强接受监督的意识
3
优化权力结构
掌权者“自律” 掌权者“自律”
社会和群众的“他律” 社会和群众的“他律”
权力悖论的积极意义
权力悖论
集权
分权
走向民主
推动人类从专制走向民主的神秘力量——权力悖论
权力悖论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
权力的“悖论”具体又表现为政府与社会 关系问题上的“悖论”
一方面,理论上的政府 就其实质来说,是公共 力量的实体化,政府掌 握着公共权力和代表着 公共利益。 另一方面,实际中的政府 又都是社会的异化,是作 为社会的一种异己力量而 存在的,它总是凌驾于社 会之上,作为一种高高在 上的力量统治或管理着社 会,社会不再是孕育政府 的“母亲”,反而,政府 却成了支配社会的“父 亲”。
权力悖论的表现
权力悖论
一方面,社会要 保持良好的秩序 ,就需要公民让 渡私权力以形成 公共权力来安排 和管理社会,这 表明社会对公共 权力的需要和期 待,是权力与社 会的统一状态。 矛盾
另一方面,公共 权力的“私掌” 又有可能使其失 去控制,而异化 为危害社会的强 权力量,这表明 公共权力对社会 的背叛和侵犯, 是权力与社会的 对立状态。
什么是权力悖论?
也就是说权力本身越是牢固,掌握的越多越大越 好,但是恰恰相反,权力要想掌握的牢固,就必 须不断地与竞争者分享权力和放弃部分权力,这 样看似矛盾,其实它存在于权力本身,这就是权 力悖论。
权力悖论反应了一对矛盾,一对权力与权力让渡之间 的矛盾,一对集权与分权之间的矛盾,一对抽象权力 与具象权力的矛盾,一对赋权与用权的矛盾,一对权 力行使与对谁负责的矛盾。双方既此消彼长,又相互 影响相互促进。 权力悖论是由于公共权力的强制性与公共性的不恰当 配置而造成的。 个人拙见
论大学自治及其实践
教 师行会 。学校 由教 师和学 生共 同治理 。中世 纪 行会 组织 的产 生 , 是早 期 大 学 自治 的萌 芽 。 由 便 于 当时社会 的法 律 不 够健 全 , 师 组 织起 来 成 立 教 专 业 行会 , 为 系 或 教 授 会 , 生 则 组 成 同乡 行 称 学
胡锦 涛 总书记重 要讲话 和 《 划 纲要 》 规 精神 , 当 担 人 才培 养 、 科学研 究 、 社会服 务 、 文化传 承使命 , 建 设创 新 型 国家 的迫切 要求 和战 略抉择 。
综 观大 学发展 的历史 , 大学 自治 的基本 旨意 , 是大学 自主 决 定 和 处 理 学 校 内部 事 务 J 大 。
很 多 国家 的重视 , 同时立法 予 以保 障 。 美国大学具有高度 自治 的传统¨ 引。美 国是 典 型地方 分权制 国家 , l 从 7世纪 至今一 直是高 度 的地方分权 制 , 国各州议 会均有 立法 权 , 美 自主决 定 各州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事 务 。各 大 学 设 立 教 授 协
成 都 纺 织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un l o ra o f Ch n d egu Tete xi l Co e e l g l
第 2 卷 第 2 ( 第 1 4 ) 2 2 4 9 期 总 期 0 年 月 0 1
文章编号:C 8 5 8 ( 02 0 0 1 0 10 - 5 0 2 1 )2— 0 — 5
1 大学 自治的基本意蕴
以知识 的传播 和创造 为 己任 , 不受 外来 侵扰 , 保守 自治和学术 自由的传统 , 是大学的必然选择。 大学 自治是现 代高 等教育 管理 最普遍 的价 值信念 和基本 原则 , 是法 治社 会 坚 持 依 法 治校 的必 然选
网格化社会治理 理论逻辑、运行机制与风险规避
本文二维码单篇扫描下载网格化社会治理:理论逻辑㊁运行机制与风险规避祁文博(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ꎬ苏州215123)[收稿日期]2019-09-26[作者简介]祁文博(1991-)ꎬ男ꎬ河北沧州人ꎬ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ꎮ[基金项目] 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 国家基金重大专项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18VSJ032)[摘㊀要]㊀网格化治理是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探索方向ꎬ如何认识㊁理解以及评价网格化治理ꎬ将影响到国家基层治理的发展走向ꎮ从权力运行的向度建构 纵向权力 横向权力 的分析框架ꎬ运用此分析框架ꎬ对苏南N镇网格化治理实践进行剖析ꎬ结果发现:纵向权力强化的力度大大强于横向权力的扩展与参与ꎬ以致这种 权威依赖型治理 会带来社会空间挤压㊁技术凌驾于价值以及治理目标抵牾等风险ꎬ造成基层治理体制内在的结构性紧张ꎮ化解网格化治理风险的关键在于将服务功能与管理功能统合起来ꎬ加强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联动的共治模式ꎬ以社区协商促进基层治理公共性增长ꎮ[关键词]㊀网格化治理㊀权力重构㊀分析框架㊀秩序生产[中图分类号]D035㊀㊀[文章编号]1002-3054(2020)01-0119-10[文献标识码]A[DOI]10 13262/j bjsshkxy bjshkx 200112一㊁网格化实践起源与理论研究进展㊀㊀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流动和高度复杂的社会ꎬ这种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给基层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ꎮ那么ꎬ基层治理如何应对这种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ꎬ就成为党和政府重要的时代课题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㊁法治化㊁智能化㊁专业化水平 ꎮ[1](P49)而后又指出 拓展网格化服务管理ꎬ加强城乡社区治安防控网建设 ꎮ[2]网格化治理在国家宏观层面的提出ꎬ意味着已经得到党和国家的认可ꎬ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探索方向ꎮ自2004年北京市东城区首创网格化管理模式以来ꎬ网格化治理就一直为学界所关注ꎮ有学者指出:作为处理基层治理中政社关系的典型模式ꎬ地方政府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从 网格化管理 走向 网络化治理 ꎬ再走向 网络化服务 的新路ꎮ[3]在理论选择方面ꎬ有学者基于911协同理论ꎬ着力研究政府㊁市场㊁社会公众等在社会治理精细化中的协同互动模式ꎬ探讨网格化治理精细化的理论框架与实现路径ꎮ[4] 基层治理的社会化 逻辑成为网格化管理在基层治理实践中的核心机制ꎬ重构着国家与基层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ꎮ[5]有的学者则用 权力吸纳秩序 的解释框架对网格化治理实践进行理论阐释与解析ꎮ[6]也有学者用重构社区内国家社会权力关系的理论ꎬ构建共治型城市社区治理机制ꎮ[7]还有学者运用 无缝隙政府 (SeamlessGovernment)理论ꎬ指出网格化治理是一种以公众需求为导向ꎬ精细化㊁个性化的公共服务模式ꎮ[8]在视角选择方面ꎬ对网格化治理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两种视角ꎬ一种是公共管理视角ꎮ公共管理视角主要关注技术嵌入基层治理带来治理流程的细化与优化ꎮ作为一种技术手段ꎬ齐国生等人以北京 万米网格 创新为例ꎬ探讨了从城管监督员的网格化巡查到政府部门的网格化管理ꎬ再到企业的网格化服务与经营ꎬ最后到公众的网格化互动的过程ꎮ[9]一方面ꎬ网格化治理作为一种城市治理体制变革过程中的技术治理路径ꎬ[10]通过系统整合㊁信息集成㊁流程再造㊁绩效评价㊁合作治理和诚信管理等手段构建一种新型的㊁无缝隙的社会管理系统ꎻ[11]另一方面ꎬ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基层的创新实践形式ꎬ网格化治理应克服某种程度的行政管理 回归 ꎬ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与治理生态多样性的有机结合ꎮ[12]然而ꎬ由于行政管理体制缺乏相应变革ꎬ网格化管理出现了悖论ꎬ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基层社会治理的改革之路ꎮ[13]其实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ꎬ能够明晰网格化治理的构成要素与运行机制ꎬ剖析网格化的治理困境ꎬ如 科层制 延续带来的条块分割㊁职能越位与缺位等问题ꎬ但是缺少微观视角ꎬ不能在细致描述其具体运作逻辑的基础上分析网格化治理的风险与治理路径ꎮ另一种是社会学视角ꎬ即网格化治理作为一种基层治理体制创新与社区治理范式ꎬ其关注的要点在于网格化治理的制度体系㊁运行逻辑以及实践特征等ꎮ刘安认为ꎬ网格化管理导致国家的 内部分化 以及国家与基层社会联结的 非均衡性 与 不稳定性 ꎬ制造了城市治理体制的结构性紧张ꎮ[14]童星指出ꎬ网格化管理在衔接单位制与社区制㊁推动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方面起了重要作用ꎮ[15]文军认为ꎬ网格化管理的关键是整合各类管理资源和管理力量ꎬ实现城市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从单一被动到多元联动的转变ꎮ[16]总之ꎬ审视网格化管理ꎬ不但要从组织结构着手ꎬ还要覆盖管理理念㊁管理人员㊁管理技术㊁管理目的㊁管理成效等层面ꎮ[17]清晰化是网格化管理的目标ꎬ也是网格化管理成功的关键ꎬ但是要有一定的限度ꎮ[18]上述两种视角下的网格化治理研究ꎬ为深入探讨网格化治理提供了宏观视野与中观格局ꎬ并指出了其存在的非预期性后果ꎬ且大多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ꎬ但现有研究中对网格化治理微观运作逻辑的关注并不多ꎮ在行政主导的合作治理趋势下ꎬ网格化治理运用于实践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ꎬ但是也出现悖论ꎮ有学者指出: 在网格管理模式走向规范化和精细化的同时ꎬ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 内卷化 倾向ꎮ [13]从中国的行政生态来看ꎬ中央集权式的各层级政府的纵向权力运行呈现出 自上而下 的特征ꎬ社会组织发育不充分以及治理资源㊁规则匮乏等现象带来社会横向建构不足ꎮ这种复杂局面决定了网格化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ꎬ它必然会涉及纵横权力机制双向运行的问题ꎮ因此ꎬ构建 纵向权力 横向权力 的分析框架来审视网格化治理的内在属性及根本问题ꎬ为完善网格化治理提供某些有益的思路ꎬ是一个有价值的尝试ꎮ二㊁网格化社会治理:一个纵向权力 横向权力 的分析框架㊀㊀基层社会作为权力运行与作用的重要场域ꎬ常常伴随着一系列处置㊁监督㊁巡查㊁考核等涉021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1期及到权力运作的具体形式ꎮ其实ꎬ无论权力的具体形式如何复杂化和多样化ꎬ都可以归纳为纵向 横向 两个权力(权利)运行向度ꎮ 权力的运行向度是多元治理主体间关系的一种表现ꎬ [19]成为研究基层治理的主线ꎮ从横向形式来看ꎬ基层治理主体ꎬ如居民㊁社会组织以及居委会等自治性质的主体依靠资源与信任构成权力运行的横向向度主要以社会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形态表现出来ꎻ从纵向形式来看ꎬ基层网格还涉及传统政府管理的 科层制 治理形式与 压力型政府 体制ꎬ区政府㊁镇政府与基层网格单元的权力互动关系表现形式ꎬ主要以行政权力的形态表现出来ꎮ事实上ꎬ目前中国的网格化治理模式仍然表现出对层级组织的高度依赖ꎬ这也成为影响治理理论深度嵌入社会领域中的重要限制ꎮ基层社会治理仍然是在政府主导㊁社会推动及社会发育不充分的形势下推进的ꎮ以此推断ꎬ横向权力机制的缺乏是否是造成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的症结所在呢?现实表明ꎬ横向建构不足难以概括中国网格化社会治理的复杂性ꎮ在执政党和政府与社会㊁市场互动关系格局中ꎬ党和政府的纵向权力机制仍在网格化社会治理中占据着主导地位ꎬ但是ꎬ纵向权力整合不足及规则不正式健全使得纵向权力机制难以达到最优状态ꎮ由此观之ꎬ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的症结体现在横纵两个向度上ꎮ根据权力作用的强度ꎬ可以构建一个纵向权力与横向权力组合的二维分析框架ꎬ如图1ꎮ第一种ꎬ强横向权力与强纵向权力构成 强治理 状态ꎮ这主要是行政权力与社会权力双向展开的结果ꎬ既有纵向权力的规范有效行使ꎬ比如规范的制度㊁正式的规则以及有效的公共政策等治理手段的展开ꎻ也有横向权力的有序拓展ꎬ比如社会团体与公民的监督㊁参与㊁协商等互动过程ꎬ有效的信息交流㊁制度化的参与渠道㊁有力的外部监督形成一个良性互动机制ꎮ第二种ꎬ强纵向权力与弱横向权力构成 权威依赖型治理 ꎮ在这种状态下ꎬ强调依托行政权力的组织形态展开治理ꎬ政策工具的选择大多是制度㊁规则与权威性命令ꎬ缺乏社会权力的有效嵌入ꎮ第三种ꎬ弱纵向权力与强横向权力构成 资源依赖型治理 ꎮ在这种模式下ꎬ行政权力的控制与渗透乏力ꎬ但是社会与公民的权力较大ꎬ依靠资源㊁信任㊁关系等方式ꎬ通过协商㊁对话㊁沟通展开治理ꎮ第四种ꎬ弱纵向权力与弱横向权力构成弱治理 状态ꎮ这种模式恰与 强治理 状态相反ꎬ纵向权力方面缺乏制度整合力与规则约束力ꎬ横向权力方面缺乏社会团体与公民的有效参与ꎬ基层治理呈现无序状态ꎬ称之为 弱治理 模式ꎮ图1㊀ 纵向权力 横向权力 分析框架三㊁ 纵向权力 横向权力分析框架下的网格化治理机制:以苏南Y社区为个案㊀㊀(一)来自苏南N镇Y社区的个案Z市是苏南地区较为发达的一个县级市ꎮN镇Y社区于2010年5月份经Z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ꎬ下辖两个集中居住区ꎬ分设12个园区ꎬ建筑面积79万平米ꎬ其中常住人口12000多人ꎬ外来人口约9000人ꎮ该社区努力创新社会管理方式ꎬ建立 网格化管理 机制ꎬ打造组团式服务体系ꎬ实行 三社联动 (社区㊁社会组121网格化社会治理:理论逻辑㊁运行机制与风险规避织㊁社工)的工作机制ꎬ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ꎬ警务室㊁工商㊁卫监㊁城管㊁消防㊁交警等执法部门进驻社区ꎬ实现了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城乡均等化ꎬ如图2ꎮ整个镇辖区共划分为一级网格1个ꎬ二级网格20个ꎬ三级网格10个ꎬ三级基层综合网格58个ꎬ共配备网格长58人㊁专职网格员58人ꎬ配备网格电动巡逻车㊁工作牌㊁工作包㊁工作记录本㊁雨伞㊁电筒等工作装备ꎮ图2㊀N镇Y社区网格化服务流程图(作者自绘ꎬ根据调研收集的资料编制)㊀㊀N镇Y社区网格化治理通过 技术嵌入的形式ꎬ将治理资源㊁权力下沉到基层ꎬ重新将社会组织起来ꎮ为保证网格化治理模式的有效运转ꎬ建立大联动工作机制ꎬ主要包括:情报信息分析研判机制㊁处置调度机制㊁情况反馈机制㊁联动运作机制ꎬ并相应设计了工作处理流程ꎬ如图3ꎮ通过信息收集汇聚㊁问题研判㊁分流交办㊁处置反馈㊁监督考核形成完整的回路和闭环ꎮN镇为了规范网格化治理ꎬ积极构建 6+5 的网格化治理格局ꎬ即六大工作制度ꎬ包括网格岗位公示制度㊁网格工作例会制度㊁网格巡查走访制度㊁事件上报制度㊁业务培训制度㊁网格奖惩考核制度ꎻ五张网ꎬ即在N镇的网格化治理中ꎬ将行政服务网㊁党员服务网㊁专业服务网㊁物业服务网以及业主监督网引入ꎬ通过 一格五网ꎬ五网合一 ꎮ实现资源㊁信息㊁数据的共建共享ꎮ这一系列的管理办法㊁工作机制与工作制度的建立ꎬ实现了对基层社区的统一规划㊁全天候无缝隙的管理与服务ꎬ提高了基层治理绩效ꎮN镇还通过成立一系列的社会组织ꎬ比如 老倪调解事务所惠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发挥专业社工在基层治理的重要作用ꎮ自实行网格化治理以来ꎬ党员㊁干部㊁村民以及各类社会组织㊁企业均纷纷成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力量ꎮN镇的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6%ꎬ居民法治建设满意度达98%ꎮ(二) 纵向权力横向权力 分析框架下的网格化治理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ꎬ就是一个放权与让利的过程ꎮ其中ꎬ又以权力下沉为主线ꎮ进入新时代ꎬ以公共秩序再生产为目标的网格化治理实际是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双向嵌入的过程ꎮ行政权力作为公共场域中关于权威性价值分配与交互活动中核心资源ꎬ其配置与运行受到有效与有限的双重制约ꎮ行政权力的有效运行㊁有序行使㊁有221 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1期图3㊀N镇Y社区网格化治理联动运作机制与工作制度(作者自绘ꎬ根据调研收集的资料编制)限作用是影响国家社会秩序的重要变量ꎮ在亨廷顿看来ꎬ行政权力的发挥是一个内含集中与均衡扩散的过程ꎬ是稳定政治秩序㊁获取政治绩效的关键ꎮ政府改革与政策创新的核心问题在于优化权力结构ꎬ在控制与整合社会的均衡逻辑中不断演进ꎮ在基层治理中表现为国家权力的集中与渗透ꎬ社会权力的有限扩展与参与强化ꎮ在这样的权力结构下ꎬ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便可能以网格化的治理形式展现出来ꎮ1.纵向权力(国家权力)的集中与渗透 没有权力和强制存在的社会是不可能的ꎬ没有强力作用的世界也是不可能的 ꎮ[20](P218)政府与社会主体的权力关系运动构成了权力日常实践形塑与发展的重要内容ꎬ也构成了基层社会权力博弈的基本主线ꎮ通过治理链条的延伸与拉长ꎬ不断实现行政权力的下移ꎮ原有的 区-镇(街道)-社区 三级治理层级被延伸为 区-镇(街道)-社区网格 四级治理层级ꎬ国家权力触角延伸到基层的每一个角落ꎬ以基层网格为单位收集㊁汇总信息ꎬ进一步掌握社会动向ꎬ实现社会稳定ꎮ伴随着治理权力的下移ꎬ治理资源也在逐渐向基层集聚ꎮ在这一过程中ꎬ政府自始至终都扮演着重要角色ꎬ如从网格的发起㊁管理㊁运行以及有关人员的绩效考评等方面ꎮ(1)网格划分 责任田 化ꎮ街道或社区是传统城市管理的基本单位ꎬ这样的划分存在着界限模糊㊁任务不均㊁管理重叠以及推诿扯皮等问题ꎮ通过网格的形式划分 责任田 ꎬ能够重新规划城市治理地图ꎬ打破原有行政区划ꎬ运用 技术嵌入 的方式依据行政规划㊁属地管理㊁人口规模以及空间便利等条件划分网格ꎬ并以此作为基础的管理服务单元ꎮN镇Y社区划分四个级别的网格ꎬ并相应派驻网格员与责任人实行责任管理ꎮ(2)资源整合联动化ꎮ通过对 条块 的资源进行整合ꎬ在 派单首问责任制 的基础上ꎬ以综合指挥室为指挥中枢ꎬ综合指挥室在对事件进行简单的处理㊁识别之后ꎬ通过部门间联合协调机制以及职责划分安排ꎬ精准地将有关事件输送到相应的责任部门ꎮ这极大地缓解了部门之间对于一些治理事项识别不清㊁效率低下㊁推诿扯皮以及治理真空的问题ꎮ通过对资源整合联动机制的细化与优化ꎬ不断明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责任边界㊁权力边界ꎬ提高基层政府整合 条块 资源的能力ꎮ(3)工具运用标准化ꎮ 标准化的治理工具有助于简化认知ꎬ减少重复劳动ꎬ提升服务水准ꎮ [18]通过调研发现ꎬN镇的网格化治理主要是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实现系统整合的治理模式ꎮ这种系统整合的网格化治理模式在网格的划分㊁信息的识别以及事件的编码以及对相关人员的考核规范等方面ꎬ都具有一套相匹配的标准化工具ꎮ工具运用的标准化将城市治理的部件㊁事件等要素分门别类ꎬ并有针对性地提321网格化社会治理:理论逻辑㊁运行机制与风险规避供不同的操作办法ꎬ提高了城市治理的专业化㊁精细化水平ꎮ(4)绩效考核规范化ꎮ 网格划分并不止于一种空间关系的重置ꎬ而是责权利的再落实ꎮ [21]在此情形下的绩效考核方式也当然要相应再完善ꎮN镇Y社区网格化治理的绩效考核方式是一种新型的目标责任制考核方式ꎬ包括绩效指标㊁绩效标准㊁考核过程以及评估反馈等环节ꎮ为了使绩效考核真正落地ꎬ镇政府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办法ꎬ统一监督㊁管理和考核ꎬ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ꎬ考核范围的扩大ꎮ所有的网格员㊁网格长以及相关工作人员都要接受考核ꎻ第二ꎬ考核指标的量化ꎮ综合指挥中心对各社区㊁各网格㊁各平台的结案率㊁投诉率㊁满意率等指标进行量化考核ꎬ并定期通报ꎬ遴选出优秀的网格长㊁网格员进行表彰ꎬ并与物质奖励挂钩ꎻ第三ꎬ以时间节点为依据定期收取各级网格的报告ꎬ催办未完成事项并予以问责ꎮ2.横向权力(社会权力)的有效嵌入在基层治理中ꎬ社会权力的有限扩展与有效嵌入到基层政府有两种方式ꎬ一是主动吸收新的社会团体或个人参与政策制定和基层治理过程ꎻ二是旧的社会团体或个人的参与意识觉醒ꎬ主动参与政策制定与基层治理过程ꎮ这两种方式均在现有的权力框架下展开ꎮ通过N镇的网格化治理过程ꎬ可以看出纵向的国家权力与横向社会权力呈现双增强态势ꎬ但是ꎬ社会权力的扩张是有限的ꎮ(1)公民参与的多元性与可及性ꎮ充分发挥居民自治作用ꎬ丰富志愿者活动载体ꎬ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网格化治理中ꎬ引导市民参与监督ꎬ形成 共建共治共享 的良好治理模式ꎮ在N镇ꎬ除了作为政府工作人员的网格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譬如消防㊁公安㊁交警等之外ꎬ还成立志愿者协会以及其他各种社会团体ꎬ这些都能够通过 城市e管家 的形式参与到城市治理工作中ꎮ这种社会主体参与的多元性和真实性ꎬ能够大大降低城市治理的成本ꎬ同时也能够有效避免社会成员解决问题的极端化ꎮ从中可见ꎬ社会权力的有效嵌入是城市治理善治的重要构成力量ꎬ社会权力的扩展在实现社会自主性增长的同时ꎬ公权力机关还可以借此随时掌握社会动态ꎮ社会权力的扩展通过民主参与的方式实现ꎬ而以社会自主性增长为依归的社会权力扩展也离不开对于公权力的依附性ꎮ这种依附性表明ꎬ社会权力的扩展是在良治政府的 掌控 之内ꎬ以社会权力的有效㊁有序嵌入为主要途径ꎬ同时尽量避免社会权力 脱嵌 情况的出现ꎮ(2)各类社区组织积极融入网格化治理ꎮN镇在网格化的基础上ꎬ结合网格员与志愿者协会的力量ꎬ在合理发挥网格员职能的同时ꎬ大量培育㊁发育各类社会组织㊁经济组织ꎬ并使其共同参与网格化治理ꎮ譬如ꎬ志愿者协会㊁书籍漂流会㊁法律天地等各类社会组织的大量出现ꎮ尤其是惠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ꎬ在优化基层自治㊁解决各类治理问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ꎮ该社会组织通过组建由网格长㊁专业社工以及居民构成的居民议事委员会ꎬ将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居民ꎮ居民议事委员会就高空抛物㊁楼道安全以及家庭安全等方面召开各类议事会ꎬ有力地促进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ꎮ但是ꎬ大多数的社会组织都是在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及镇政府的领导下参与社会治理ꎬ借助其优势化解基层社会矛盾ꎬ辅助政府实现社会治理有序化㊁精细化的目标ꎮ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ꎬ在网格化治理模式中纵向权力渗透与强化力度远远大于横向权力的扩展与参与ꎬ这在更大程度上属于 权威依赖型治理 ꎬ这也回应了学界提出的 行政吸纳 式网格化治理的解释范式ꎮ那么ꎬ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镇政府采取这样一种策略开展网格化治理ꎬ换言之ꎬ基层政府开展网格化治理的动机是什么?细思之ꎬ这既是对压力型体制的回应ꎬ也有政府 控制导向 的基层治理路径依赖与制度惯性使然ꎬ更是基层政府打破条块分割㊁责权421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1期不清的弊端ꎬ是社区赋权增能㊁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举措ꎮ四㊁ 纵向权力 横向权力 分析框架下的网格化治理风险及其规避㊀㊀毋庸置疑ꎬ网格化社会治理作为一种基层的政社互动模式与权力整合方式ꎬ对于优化基层治理体制与实现秩序整合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ꎮ在上述案例中ꎬ网格化治理有利于N镇的社会稳定ꎬ提高了治理的回应性ꎮ这种治理模式立足于基层社会的分割性特征ꎬ重新整合并下放资源㊁权力ꎬ 形塑了秩序整合过程中国家与社会和市场间的关系及其制度与组织表现形式 ꎮ[14]但是网格化治理仍然受到 科层制 与 压力型政府 影响ꎬ导致社会空间挤压㊁技术凌驾于价值以及治理目标抵牾等风险ꎬ带来了基层治理体制内在的结构性紧张ꎮ(一)风险呈现1.行政权力扩张ꎬ挤压社会自治空间通过治理链条的延伸与治理层级的增加ꎬ网格化治理 吸纳 社会力量到政府行政体制之内ꎬ加强了纵向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渗透ꎬ提高了国家整合社会的能力ꎮ在治理实践中ꎬ 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更多是作为管理对象ꎬ参与公共治理的空间有限 ꎮ[14]以 行政化 方式运行的网格化治理ꎬ居民成为权力监控的客体ꎬ社区成为权力肆意挥洒的场所ꎬ这就意味着社区具备了更多 社会 而非 共同体 的意蕴ꎬ网格化带来高效治理的同时ꎬ也弱化了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ꎮ 行政化 带来社会组织的 边缘化 ꎬ刚性的网格边界与行政手段也会阻碍社区社会资本不断累积ꎬ进而影响公共秩序的生成ꎮ2.过分迷恋技术ꎬ功能与价值割裂伴随着城市网格化治理的逐步深入ꎬ技术悖论逐渐显现ꎬ功能与价值的合一性会因为技术的过度使用而呈现分离的趋势ꎮ互联网㊁大数据㊁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是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ꎬ实现城市社会治理善治的重要途径ꎮ在网格化治理中ꎬ通过 技术嵌入 的形式ꎬ实现对城市治理现象和内容的精准判断㊁对城市治理对象和事项的精准锁定以及对城市治理手段的精当运用ꎬ以提升城市治理效率ꎮ但值得关注的是ꎬ对技术的过分迷恋会带来对人的驱离和反叛ꎬ甚至会对人带来 戕害 ꎮ一方面ꎬ 技术化 治理会造成治理目标的异化ꎬ比如在绩效考核过程中ꎬ网格化治理主管部门的工作重心在于对各级网格的考核ꎬ运用 查 (查台账) 审 (审报告) 看 (看现场)的考评方式考核各级网格员是否实现目标与完成上级要求ꎬ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资源集聚㊁权威分配以及工作重心围绕着考核目标ꎬ存在着偏离治理实质目标的风险ꎮ另一方面ꎬ 技术化 治理在基层的充分延伸以及公民权利意识的增长ꎬ加上父爱主义的政府选择ꎬ使得公民在网格中利益表达更为便捷㊁成本更加低廉ꎮ但是基层治理资源与人员有限ꎬ故而在网格化治理推及的前期ꎬ无法全方位地承接涌现的大量问题ꎬ这会使基层治理问题存在进一步激化的可能ꎮ网格化治理作为一种 技术化 治理形式ꎬ需要一整套规范㊁健全甚至繁琐的流程去保证目标的实现ꎬ但是过分强调技术的形式ꎬ可能会耗费更多的治理资源ꎬ使得功能与目标偏离价值ꎮ这就需要在技术嵌入的同时ꎬ也要有人文情怀的倾注ꎬ注重人的自由度㊁获得感㊁舒适度的提升ꎬ最终实现人的 自在自觉 ꎮ3.职责异化ꎬ网格化治理目标抵牾(1)选择式治理ꎮ以目标责任制为主要约束方式的考核ꎬ能够对网格化治理各部门㊁各环节实现全方位㊁立体化的评价与监督ꎮ在考核类型上ꎬ分为内评价与外评价ꎮ前者指的是网格系统㊁云端系统所显示的实时通报ꎬ通过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的后台记录㊁数据所自动生成的季度考核㊁月考核以及周考核报告ꎻ后者指的是以基层网格为中心ꎬ针对系统无法实时反馈的信息数据ꎬ通过新闻媒体㊁外界舆论等所通报的信息ꎬ521网格化社会治理:理论逻辑㊁运行机制与风险规避。
公共服务下沉创新:理论框架、实践样态与支撑逻辑
2021.636摘要:为实现公共服务从悬浮到落地,基层治理领域围绕破解公共服务“下而不沉”难题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创新。
现有实践和创新主要集中在制度结构和数字技术两个维度,根据这两个维度可将公共服务下沉创新划分为简单放权型、结构调整型、技术驱动型和混合采纳型四种类型。
按照典型性和可获得性原则,选取吹哨报到机制、网格化管理和政务服务改革三个创新案例进行样态分析,发现其在治理结构、治理要素、治理关系和治理绩效层面具有许多共性,而且这些共性背后隐含着协作治理、权责平衡、支持机制和技制互嵌四种支撑逻辑,厘清这些支撑逻辑对如何更好地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放管服”改革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关键词:公共服务下沉;基层治理;吹哨报到;网格化管理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21)06-0036-07公共服务下沉创新:理论框架、实践样态与支撑逻辑 文/李利文 王 磊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层减负视域下城市公共服务下沉机制研究”(20CZZ021)作者简介:李利文,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广州市,510006;王磊,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广州市,510632。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未来政府将更加关注公共服务质量和社会平衡发展。
这同时也意味着基于经济发展指标而进行的考核和排名将逐渐淡化,而围绕公共服务展开的创新和竞争将日益重要。
虽然传统的标尺晋升、层层加压和锦标赛模式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基于软性公共服务考核的基层治理创新在新时代公共治理中表现越来越亮眼。
近年来,诸如区域联动执法、政务服务中心、吹哨报到制度、网格化管理等治理创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很多改革和创新都直指公共服务下沉,即公共服务从悬浮到落地的问题。
目前关于公共服务下沉的专门研究还较少,大多聚焦于与服务下沉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
我国公共资源产权界定的路径依赖及其对策
收稿 日期 : 2005- 11- 27 作者简介: 王艳 ( 1982- ) ,女 ,江苏南京人 ,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 究生,研究
果。
向: 政府职能、第三部 门。
基金项目: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 “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权务监督机制研究” ( 编号 05AZZ002) 中问成
这种担心, 削弱了人们为了 未来使用公共资源而 减少今天 使用量的动机, 所以经济动因和忧患心理刺激理性经济人 过度使用公共资源, 这两种原因 是属于人性的范畴, 是不 会被消除的, 所以有观点认为, 界定公共资源产权是徒 劳, 根本没有这种必要。 (二) 公共资源产权界定在现实中的 路径依赖 1. 在界定模式方面, 传统的公共资源产权界定途径 在一定程度上对创建新的 公共资源产权界定模式起阻碍作 用。 传统公共资源产权界定主要有三种途径: 第一, 新古 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可以使私人物品 配置实现高效率, 但对公共物品的配置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只 有引人政府管 理才能克服公共物品配置的市场失效[3 。因此,主张由 [] 政府来确定公共资源的 范围和 边界, 及有权利 公共 以 使用 资源的经济主体, 并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外部性问 题。第 二, 对所有公共资源强制实行私有产权制度, 用私有财产 制度来终止公共财产制度。 这种观点认为如果将资源当作 公共财产来对待, 就会被锁定在无法改变的毁灭之中,只 有市场才能高效的 解决问 题, 把公共资源的产权出 卖或租 给私人, 建立公共资源的产权市场, 让公共资源像私益物 品一样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按照市场规则流动。 第三, 制 定法律, 强行界定公共资源产权。 在任何大规模的交易现 实中, 都不存在这样的情况: 产权纯粹是一种私人间的 合 约, 可以有私人信守来得到履行,国 家并不构成产权安排 的 要件。所以只要涉及到产权的 “ 排他性收益权利”时, 通常都要强调产权是被强制实施的,因 此以国 家暴力为基
政权“内卷化”与国家建设的悖论——从“文化权力网络”的理论逻辑出发
强 化 : 一 方 面 . 家 对 各 级 政 府 机 构 和 官 员 的 约 束 能 另 国
力 不 断 衰 退 . 制 度 化 行 为 横 行 . 后 导 致 政 权 的 全 面 非 最
瓦 解
生活 . 权 机器 消耗 的 资源与 人 力的数 量 越来 越 庞大 . 政 最终 导致 国家 财 政无 力 承 担 政权 扩 张 所 需 的 资源 . 政
重 要 环 节 . 规 范 、 调 人 们 的 行 为 , 而 有 效 地 满 足 它 协 从 人 们 的 多 种 需 要
社 会 学 关 于 社 会 组 织 与 控 制 理 论 认 为 :特 定 的 社 “
控 制 ” 怪 圈 . 到 政 权 陷 入 瓦 解 的 直 对 这 一 现 象 的经 典 解 释 来 自印 度 裔 美 国学 者 杜 赞
奇 , 在 《 化 、 力 与 国 家 :9 0 9 2 的 华 北 农 村 》 他 文 权 1 0 —1 4 年
一
书 中 描 述 了 晚 清 以 来 中 国现 代 国 家 政 权 建 设 过 程 中
力并 不是 一 味地 加强 , 反 在很 多层 面还被 削弱 了 . 相 晚 清 政 权 的 瓦 解 并 不 如 我 们 以 往 所 认 为 的 是 盲 目拒 绝 现
代 化 的 结 果 . 是 政 权 扩 张 引 发 的 “ 纪 化 ” “ 卷 而 经 与 内
历 史 实 践 表 明 . 内卷 化 ” 是 发 展 中 国 家 现 代 化 进 “
治 制 度
所 谓 “ 权 扩 张 的 内 卷 化 ” 是 指 特 定 社 会 或 文 化 政 . 模 式 在 达 到 特 定 阶 段 . 成 一 种 同 定 形 式 后 , 止 步 不 形 便 前 .无 法 进 一 步 转 化 为 更 完 善 形 态 的 现 象 , 一 旦 发 生 “ 卷 化 ” 国 家 权 力 运 转 的 方 式 和 本 质 就 会 异 化 其 表 内 . 现 是 : 方 面 , 家 对 基 层 群 体 的 掌 控 和 管 理 职 能 不 断 一 国
教育语境中的“政府悖论”——兼论大学自治与政府干预
迁 不 论 是 在 制 度 变 迁 的 安 排 上 还 是 教 育 资 源 的 配 置 上都 需要 一个 职 能更 大 、 复杂 的政 府 , 在计 划经 更 但
济 惯性 作用 下 , 存 在 着诱 发政 府 以计 划 方 式 行使 又
悖论 与政 府悖 论 : 念 的厘清 概
2 0
20 0 8年 簪 6期
育 制 度 , 低 效 教 育 制 度 的约 束 下 , 不 仅 压 抑 和 剥 竞 争 。 在 它
夺 人 的 自 由 、 的 自 由发 展 , 仅 无 力 建 立 有 效 的 教 人 不 这 一 过 程 导 致 的结 果 是 学 校 对 于 教 育 资 源 利 用
破 解 。而 在 本 文 中 并 不 认 为 它 会 构 成 真 正 哲 学 、 预 高 等 学 校 又 往 往 不 是 中 性 的 , 利 益 驱 动 下 , 导 逻 在 会
辑 学 意 义 上 的 无 法 破 解 , 是 取 其 大 致 含 义 。“ 府 致 学 校 管 理 的 低 效 率 。 用 诺 斯 的 话 来 说 就 是 “ 有 而 政 没
育秩 序 , 即便是 能够建 立 相应 的教 育秩序 , 会 因为 效率 的漠 视 , 然 教 育投 人 的政 府 主 渠 道 必 然 导致 也 虽
更加 扑朔 迷离 , 此本 文 从 教 育 制 度 变迁 的角 度 探 因
诺 斯 所 提 出 的 “ 府 悖 论 ”问 题 不 仅 存 在 于 政 政
同 讨 政 府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的 行 为 选 择 , 期 在 大 学 自治 府 在 经 济 增 长 的 过 程 中 , 样 存 在 于 政 府 在 教 育 制 以 和 政 府 干 预 之 间找 寻 一 种 “中 间 路 线 ”, 建 和 谐 的 度 变 迁 过 程 中 。 简 单 地 讲 , 是 我 国 的 教பைடு நூலகம்育 制 度 变 构 就
公共管理改革及其悖论:以英国的实践为例
公共管理改革及其悖论:以英国的实践为例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O10.4国际学苑公共管理改革及其悖论:以英国的实践为例科林?泰博着,张春颖摘译(1.英国曼彻斯特大学;2.北京物资学院,北京101149)[摘要]通过对20世纪最后20年英国的新公共管理(NPM)实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公共管理中存在两种根本性的悖论:第一种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和参与的问题;第二种是理性选择与决策和妥协的问题.这两种悖论的共存源于新公共管理的四个悖论模式:让政治家来作决策,让管理者来进行管理,让客户来选择,让相关主体来参与.[关键词]新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改革;悖论体系[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314(2010)04—0123—0520世纪末的公共管理改革主要体现在新公共管理(NewPublicManagement,NPM)的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许多学者认为新公共管理实际上包含许多完全矛盾的方面.我们认为建立在"悖论理论"基础上的分析框架可以解释新公共管理改革中存在的某些矛盾和问题.虽然本文研究的主要是英国在这方面的实践,但我认为文中的理论可能也适合英国以外的国家.新公共管理的悖论首先要明确新公共管理中明显存在的两种根本性悖论.第一种是中央集权与问责,地方分权和参与之间的矛盾对立.官僚体制和行政管理的传统观念强调等级控制的模式,而选择与问责则通过这种模式来进行.但是最近关于民主复兴的思想则强调地方分权,参与和干预的作用,以缓解冷酷和傲慢的官僚制.第二种是选择和决策的理性与个体评判和妥协之间的对立.最近人们又提到公共管理中应当强调决策的合理化,即使这种决策包含某些含糊不清的地方.但是,另外一些传统观点则以不同形式强调决策过程中评判和妥协的重要性.如果将这两种悖论集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得到新公共管理的四种悖论模式:政治领导人负责决策,管理者负责领导管理,消费者来选择,股东(相关主体)来参与.决策权属于政治家20世纪80年代的理论家对公共选择的批评主要针对传统的官僚体制模式,这种模式严重束缚了生产者并且使政府丧失了制定公共服务决策的能力.这种情形在英国的经典政治讽刺喜剧《是,大臣!》(《Y esMinister})和《是,首相!》(《Y esPrimeMinister>>)中得到充分体现.剧中的影子内阁成员JimHacker被SirHumphreyAppleby代表的公务员任意摆布.这部讽刺剧引起了巨大反响,SirHumphrey也因此成为了白原文发表于法国国立行政学院主办的《法国公共管理杂志》第105期.[收稿日期]2010—05—11[作者简介]科林?泰博(ColinTalbot),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曼彻斯特商学院公共政策与管理学研究中心主任,英国财政部公共支出委员会顾问.[译者简介]张春颖(1979一),女,河北人,北京物资学院外语系法语教师.l23-I-I-I-I-I-I-I-I-I-I~1家行政学院学报2O10.4国瞎学掘厅(英国政府)的同义词.解决这种"政治无能"的办法体现在寻求重建政治权威的机制中.这种意识主要体现在1979年玛格丽特?撒切尔上台后,这位"铁娘子"决心大刀阔斧地进行行政改革.撒切尔夫人明确反对公职机构的文化和道德观,她认为这是一种自满的,侵犯式的文化和道德观,从而窃取了民选代表的权力.撒切尔夫人委任负责其政策小组的约翰?霍斯金(JohnHoskyns)与一位原政府高官道格拉斯?沃斯(DouglasWass)之间曾发生过交锋.霍斯金根据与当时美国相近的模式倡议任命20多位高官进入白厅的每个部门,以此确保对整个公职机关的控制.沃斯则坚持按照传统观点来构建一个公正客观的公职机关.两人之问的交锋反映了撒切尔及其支持者面对的困难: 如何对白厅的官僚体制进行彻底改革?与这种官僚体制相连的干预主义和法团主义正是撒切尔决心改变的内容.撒切尔夫人的第一个也是最着名的倡议就是"行政效率改进行动",具体行动由德里克?瑞勒(Derek Rayner)负责指挥.瑞勒原来只是一名商人,撒切尔当选首相后将其安排到政府中,并指望他能够将改革付诸实践.效率小组在瑞勒主持下,经由"效率稽核"对政府进行诊断.但是这个行动不单纯是效率问题,更主要的是通过削减编制人数和建立强化部长角色的机制来削弱公职机关.1984年英国政府公务员人数从732000人削减到630000人.英国政府在撒切尔和梅杰主政期间最特殊的变化就是触及了体制本身.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弓l入了"部长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加强了部长对所属机构和公务人员的控制.这个想法的第一位实践者是迈克尔?赫塞尔廷(MichaelHesehine),他率先在环境部和国防部中引入了这种部长信息系统.虽然其他部长对撒切尔和赫塞尔廷的这种系统的响应并不是很积极,但部长管理的模式逐渐扩大,最终覆盖了所有政府部门.第二种强化部级控制的措施就是"续阶计划" (NextSteps),该计划主要是在执行机构中创建半自治的机构.最终设置了140多个这种机构,80%的公务人员在其中服务.这些机构的一个最显着特征就是执行长(ChiefExecutive)直接对部长负责.部长负责批准机构的上报文件(规定其任务和职能范围)以及它们的业务执行,预算和收益计划.机构应至少三个月向部长报告情况,而部长每年要对机构的工作做出评估.这种方式至少在理论上表明了权力从政府高层到部级的流动,而这种权力流动在实际中的效果则是另外一回事.1997年布莱尔执政以来也延续了这种强化部长权力的做法."特别顾问"(这些顾问不是公务员,但直接听命于部长)的数量增加了一倍,这也体现了布莱尔政府增强部级权力而弱化公务员权力的思想.但是, 与撒切尔和梅杰主政期间不同,布莱尔政府时期的大部分新工党政府人员被认为带有浓厚的干预主义和极端主义色彩.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新工党政府在1998年引入的一个新机制:每两年要审查政府支出和《公共服务协议》执行情况.我们可以认为新政府的这种举措是意图引入更加战略化和政治性的改革.另外一个关于赋予政治参与者更多权力的例子体现在地方层面.这种改革旨在引入一种'内阁"式的领导模式,或是普选市长领导模式,亦或是两者同时领导的模式,以加强地方政治领导者的角色.尽管我们只举出一些例子,但是所有这些改革都是朝一个方向进行:决策权应当属于政治家,即将制定决策的权力赋予政治参与者而不是赋予那些终身制的公务员.管理权属于管理者上述模式强调的是政治家与官僚之间的权力关系,这种模式突出了公共部门内部管理者与办事人员和专业人员(尤其是他们的代表者——工会和专业组织) 之间的竞争.从某种视角来看,尽管其目标多种多样, 但这种模式的论据的主要基础则是"公共选择"对决策的制约.这种论据表明公共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官僚主义的束缚:官僚体制的规则使管理和行动变得软弱无力,并阻碍了服务生产的效率和灵活性,同时也约束了这种服务对消费者需求的敏感性.例如工会和行会组织在公共部门中的权力变得越来越大,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来削减它们的权力.管理者为确保领导权力的一个最常用工具就是分权和创建更加独立的机构.例如,英国国家健康中心(NHS)被分成几百个具体部门;学校实行"地方管124?理"体制;公职机关重组为许多半自治机构;高等院校变得更加自主化等等.除了这些结构性变革,一些管理职能的权力也被分散,如金融和人力资源,另外, 负责处理具体问题的管理者也要遵循责任制原则.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央一级的管理改革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行动"中;到90年代初时,中央一级的办事机构的分类以及薪酬制度都被明显削减;到90年代末时,又通过各种措施引入计划编制和商业会计技术.在社会关系层面上,撒切尔和梅杰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许多都获得了成功)来限制公共部门的薪酬和改变工作方式.在教育领域,两届政府做了大量长期的工作来推动国家教育纲领的实施,根据标准化考试来评价学生,严格要求学校巡视和教育实践的标准,创建更加自主化的学校.公共部门的许多工作者都面临涉及自身的改革行动,这些改革不仅对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进行严格控制,同时还加强了一部分管理干部队伍的权力.更加艰难的改革是医疗系统内部的专业组织和工会的权力改革.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宣告失败后,英国政府于90年代初在医疗卫生系统中建立了许多分散的机构,如同一个系统内部的市场,这种措施一方面强化了系统内部的管理权力,同时也削弱了专业人员(尤其是医生)和工会组织的权力,另一方面,它刺激了内部的竞争.但是新工党政府需要采取更加直接的做法来引入对医务人员的实质性变革,并赋予医院的管理者以更多的权力.这种铁腕手段至今仍在延续.以上所有这些努力都体现了一些共同目标:加强管理者对公务员和专业人员的管理权力;赋予管理者更多的权力来管理预算,组织和人事;创建组织机构以及明确任务和预算;使管理者真正对自身和所辖组织的效益负责.这些改革执行起来很困难,而且持续时间很长,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改革遭遇到被触及自身权益的专业组织和公务人员的反对,更主要的问题是系统性的问题:由于中央部门不想真正放松过度集中的控制权,管理者自身更不愿意承担决策的责任,例如管理者很难对工作人员的问题做出个人决定,而这本应当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O.4国际学苑这里举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财政部将薪酬,分类和补偿制度的控制权移交给执行部门和办事机构, 但同时(20世纪8O年代中期)财政部又引入更加挑剔的"行政开支"(或"日常开支")管理制度,即财政部批准每个部门根据本单位的人员情况以及其他开发费用所支出的款项.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种制度产生的效果,"分权"肯定不合适,我们可以用"战略集权"和"操作性分权"来描述这种效果.事实上,这些变革反而强化了财政部对公职机关的整体工资水平的控制.在过去,一些实践性的决策,例如不同级别的办事机构的数量和质量,造成了等级爬升现象以及工资的相应增长.对编制的控制无法满足日常支出,以至于必须大幅度缩减开支.单位或部门的负责人可以决定预算的分派,但他们无法对本单位或本部门的整体工资划拨金额做出决定.选择权属于消费者新公共管理的第三个模式属于"市场化机制"在管理改革中的应用:选择权属于消费者.这种模式建立在两种前提上:竞争机制更适合于用作官僚体制在制定决策和分配服务资源时的有效工具;只要有可能,要通过私有化来达到效果,在私有化策略无法实施的情况下,即使公共部门内部的服务资源也要通过引入市场化机制来解决.私有化是第一选择.撒切尔政府是这一浪潮的先行者:私有化政策首先被运用到公共住房,然后是国有企业和公共部门.至于根据市场规律运作的国有企业,撒切尔的私有化政策其实并没产生很大的震动,因为这些企业的产品已经具备很强的竞争力并且可供消费者选择,例如英国航空公司,英国钢铁公司,英国利兰汽车公司等.但是其他一些国有公共部门的情况则不同,例如电信,水,电,煤气,铁路等.私有化政策本身并不能改变客户的选择,尤其是涉及那些天然垄断的行业, 一些潜在的竞争者几乎无法进入这些领域(电信行业比较特殊,这种垄断情况正在逐渐改变).英国政府采取了两种解决措施:实行私有化的行业被迫参与竞争,但通常是在本行业内部(水,电,煤气行业),或是接受调控机构的监督,这些机构负责约束被私有化的行业的垄断权,直到它们完全参与竞争.而在社会领域(健康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等)125?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O1O.4国际学苑的完全的大规模的私有化则很难实现.这些领域的改革企图引入内部市场竞争或市场化机制.这些机制旨在扩大消费者的选择,但是在许多情况下,事情往往不是这么简单.20世纪9O年代初在健康卫生领域实行的改革(当时的口号是"一切为了患者")在实际中取得的结果则是出现了更多的官僚主义者和受患者委托的医生.事实上,在新的内部市场出现后(国家健康中心NHS),患者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力.恰恰相反,那些地区医疗管理机构,甚至那些作为"股东"的医生(当然这种情况很少),扮演了购买者的角色,他们决定了NHS各种新设机构提供给患者的医疗.而患者本身根本无法选择要采取什么样的医疗.在其他一些领域,如小学,中学和大学,"客户"已经有许多选择,所以给他们提供选择权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这些机构的改革相对来说成效甚微.对提供给消费者的选择最深刻的做法来自新右派政府,即使用政府赠券(vouchers).这种机制实际上赋予消费者拥有选择"供应商"的权力:或者在公共部门或者在私营部门(无论是营利性与否).这种制度有很大的商榷余地,它在英国的具体实施中也鲜有成功范例.例如大学生可以拿着国家的奖学金去选择大学,但是大学财政委员会却严格控制划拨给学校资源的竞争,财政委员会要根据学校和学科来制定录取目标.招收太多或太少学生的大学要在财政上受到惩罚,这完全不是一种开放和竞争式的市场.当然,大学生确实有很大程度的选择空间,但是实际情况就是上面所说的.在其他一些领域,如中小学和医疗行业, 关于政府赠券的激烈争论也并没有产生什么效果.既然"内部市场机制"和"政府赠券"都没有真正成功地提供一种让消费者选择的机制,梅杰政府又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公民宪章.即使消费者没有选择的权力,他们也有权提出投诉并取得满意的答复.公民宪章运动被具体运用在整个中央管理系统及其办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私有化部门.除了在这些机构实行的宪章外,作为公共部门消费者权力宣言的一项奖励制度也随之出台,这种奖励就是宪政标志(Char一【erMark),主要颁发给提供优质服务的部门.这种奖励最初在数量固定的优胜者中间竞争产生,后来就演变成一种根据某些固定标准而颁发的奖项.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宪章运动和宪章标志并没有给消费者提供的选择范围带来改变.参与权属于股东(相关主体)鉴于公共部门事务中存在诸多复杂的参与者——资助者,供应商以及公共事业的用户,公共服务部门应当实行网络化管理或以股东参与形式管理,而不是只为了某一固定团体(政治家,管理者,消费者或其他人)的利益.这种理论的源泉可以追溯到后福特制的社会形式,全球化思想,当代社会日益出现的复杂性以及公共政策网和网状治理思想.从更务实的角度讲,这种理论源于对1997年英国政府提出的"协同政府"理论及其他政策和规划遭遇挫折的失望.从1997年开始,这种观点引发了一系列明显的政策和实践的调整.在地方层面上,地方政府鼓励相关主体参与决策的努力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 虽然这些努力遭到某些人的批评,认为这种行为导致了一种法团主义.这种分析最新的一种版本就是"地方治理"思想,它倡导各种主体(政府人员,公共事业的用户,公民以及民间社会的成员)以不同形式参与到决策的制定中.实际上,到2O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一种新的运动在地方政府中兴起.地方政府主要借鉴了《追求卓越》(InSearchofExcellence)一书中的主要观点:股东(参与主体)的承诺,文化的转变以及面向消费者.即使在新公共管理前三个模式主导的中央政府中也存在一些广泛咨询的案例.但是这些案例与大趋势是背道而驰的,这个大的潮流就是取消了二战以后引入的许多商讨机制.例如撒切尔夫人很快取消了国家经济发展委员会以及其他类似的咨询机构.新工党则毫不犹豫地将这种趋势逆转过来,新工党政府在第一届任期内就进行了许多这方面的实践. 自此,这种侧重协商的新观点在中央到地方的不同层面付诸实施.而地方层面采取的措施更加正式化,地方政府机关坚持与其他公共机构,民问社会和公众就各种问题(安全,医疗卫生,经济发展等)进行正式协商和咨询.变革的浪潮保罗?莱特(PaulLight)在对美国联邦政府的改革历史分析中总结了四大改革浪潮:科学管理,反对126?浪费,批判审视,自由管理.他随后分析了这些改革思潮在历史发展中的起伏.如同新公共管理中的悖论模式一样,这些改革浪潮也是矛盾性的,虽然它们经常是同时存在于改革中. 例如英国创建的许多办事机构实际上同时包含了四个悖论模式.这些新的办事机构的部分创建主要是为了赋予政治负责人以更多的权力,因为部长们在对框架文件,预算和效益指标作出决定的同时,也避开了英国政府传统的等级体制约束.办事机构的领导者直接对部长负责,这就出现了"政治家作决策"的情形.这些机构的创建也是为了给管理者们创造更多的管理空间.然后,这些机构被赋予更多的决策权来处理组织,运营,筹资以及人事问题.这个过程中还应当有绩效契约的形式,即政治行为的结果使政治负责人满意的同时,管理者又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和自主权. 然而,这些机构也可以面向"低层"或"外部",即面向消费者.在这些机构向公众直接提供一项服务的情况下,他们必须要改变做事的方式,提高服务的质量以及通过各种宪章为顾客提供明确的标准.在许多情况下,办事机构要通过大量的工作和努力来摸清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至少要能够保证服务的形式,或是在服务内容上让顾客满意.当这些办事机构为其他部级单位提供服务时,或者公用事业的用户为享受到的服务支付酬金时,这些机构必须要增强自身竞争力并将服务方向朝客户倾斜.提供服务的机构要自筹资金,在多数情况下,他们都走向私有化道路.这些机构不仅要将自己视为对一个既定消费团体的服务供应者,同时也是整个网络中拥有诸多"股东"(主体)的组织.例如原来的就业服务处每年举办对本部门"绩效计划"的咨询,而参与咨询的股东或主体是多样化的:职员,失业者组织,慈善组织,压力集团等.显然,公共管理改革中的这四个不同部分是矛盾性的.这些矛盾有时会直接体现在表面,即通过危机或运转障碍体现出来.因犯人越狱而被免职的监狱管理处的总负责人曾揭露了政治领导者的决策权和管理者的管理权之间存在的纠纷.在这个具体案例中,争端主要是围绕政治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O1O.4国际学是决策和执行决策之问的划分方式.最终决策权属于政治家,他们的想法是最终占领上风的.引导这些新设办事机构的机制提供了更加明确的范例.在定义政治负责人,管理者,消费者,甚至某些相关主体的权力和角色时缺乏明确性最终导致了诸多决策方的出现.在许多情况下,办事机构负责人的既定目标往往与部长们制定的目标是相冲突的,而后者又是与宪章中规定的目标相冲突,尽管这些宪章制定了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标准.典型的一个事例就是关于绩效和目标的争论.大部分的目标都是由政治负责人制定,但是具体事务的管理者们强烈要求建立适合自身的目标或者引人一种包括消费者在内的竞争形式.在对组织和管理的悖论研究工作中,罗伯特?奎因(RobertQuinn)和吉姆?卡梅隆(KimCameron)以及他们的同事都认为这些悖论会同时产生消极和积极的结果.最糟糕的情况就是那些组织或管理活动只是偶然地和不适宜地使用悖论体系或形式,从而导致了破坏性的冲突.仅仅依靠一种理论,或是忽视对立压力的存在,只能取得相对的成功.但是奎因和卡梅隆认为最理想的结果要依靠组织和个体接受矛盾体系和使之运转的能力,以及制定悖论决策使之产生创造性压力的能力.在从最糟糕情况到最理想状况的演变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要充分认识所管理体系的悖论性质.但是如同布朗松(Brunsson)所说:大部分的机构都会有"组织化的虚伪".如果我们总结一下英国在2O世纪最后20年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的特点,可以称之为"政策的系统化虚伪".改革中的所有悖论性和矛盾性因素都被堂皇巧妙的政治宣言掩盖.然而事实则是:我们在以上讨论中挖掘出的悖论因素并不是抽象的,而是确实存在的事实,也是可能永久性存在的.四个模式(决策权属于政治家,管理权属于管理者,选择权属于消费者,参与权属于股东)之间的紧张对立状态不会像变戏法似的突然消失.唯一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矛盾.承认这些悖论和矛盾的存在至少表明已经朝正确的改革方向迈出了一小步.127?责任编辑杨海洋。
现代大学的治理逻辑及其在中国大学实现路径
治理逻辑的要素
现代大学的治理逻辑包括 三个方面,分别是价值理 念、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 。
治理逻辑的特性
现代大学的治理逻辑具有 历史性、文化性和系统性 。
现代大学治理逻辑的演变
01
西方大学的起源与治理逻辑的形成
西方大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其治理逻辑也经历了从教会治理
到世俗政府治理的演变。
Hale Waihona Puke 02 03中国大学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治理 结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学 术委员会、学生会等机构,明确 职责和权力,实现科学决策和民 主管理。
加强学术权力建设
学术委员会应成为大学的最高学 术机构,负责学术评价、学术决 策和学术规范制定等事务,确保 学术独立和自主性。
推进校企合作和创 新创业
大学应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 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创新 创业,同时建立科技园区、孵化 器等机制,支持师生创新创业。
人才保障:培养高素质的大学治理人才
加强人才培养
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锻炼等方式 ,培养具有现代治理理念和治理能力的高 素质人才。
引进优秀人才
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素 养的优秀人才,为学校治理提供人才保障 。
05
案例分析与实践探索
国际知名大学的治理经验及其启示
牛津大学
作为世界顶级学府,牛津大学在治理方面建立了独特的 学院制和导师制,强调学术独立和自主性,同时注重学 术传承和跨学科交流。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内部 治理体系。
明确界定校、院、系三级管理 责权。
推进学术组织建设,发挥其在 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的 主体作用。
加强民主管理,发挥教代会、 学代会等组织的作用,广泛听 取师生意见。
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考研真题参考:论述区域公共事务跨界治理面临的挑战
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参考业务课名称:公共管理专业考生须知: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其他纸上无效。
2.答题时必须使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做答,用其他答题不给分,不得使用涂改液。
论述区域公共事务跨界治理面临的挑战一、区域公共事务跨界治理的内涵区域公共事务是指跨越单一行政区管辖范围,给相邻辖区带来外部效应,需要相关地区共同应对的公共事务。
包含以下三大特征:内容的跨界性,即公共事务的内容超出了单一行政辖区的边界范围。
区域公共事务跨界所涉及的边界,则主要是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界定的行政边界。
从空间范围上看,行政边界主要表现为相邻行政辖区在横向上的管辖权限划分界线。
而从组织层级上划分,行政边界则属于纵向政府间划分的层级边界。
从组织功能来看,行政边界往往划定了某一具体行政组织的功能实施范围。
不同政府部门都会在行政边界确定的行政辖区内行使所属部门的特定职能,发挥相应的组织功能。
我国的公共事务管理遵循“属地管理”原则,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公共事务的管理范围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行政边界划定的管辖范围对等的。
因此,行政边界的划分将明确某一地方政府公共事务的治理范围,对于公共事务治理权限的分配具有决定性影响。
影响的外溢性,即某一行政辖区出现的公共事务会影响在地理位置上临近的行政辖区。
区域公共事务的外溢性,决定了特定公共事务带来的影响可能超出单一辖区行政边界划定的区域。
例如,一个地方行政辖区内某些高污染产业带来的污染可能超出辖区行政边界,外溢到相邻辖区并对后者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负面效应。
为了解决公共事务外溢性带来的影响,单一地方政府可能缺乏足够的能力,也可能缺乏足够的动力,为此需要受公共事务外溢性影响的区域内相关地方通过协商合作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
这就体现了区域公共事务的另一个特征,即治理的整体性。
治理的整体性,即对公共事务的应对需区域内不同地方行政辖区的整体性努力。
虽然区域公共事务可能首先在域内某个辖区出现,但随后往往超出了单一辖区的范围,带来了区域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6期清 华 大 学 教 育 研 究 Vol.33,No.62 0 1 2年1 2月TSINGHUA JOURNAL OF EDUCATION Dec.2 0 1 2权力制约、资源依赖与公共选择:大学自治悖论的实践逻辑任增元(吉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12)摘 要:大学需要自治,但是作为组织首领的大学校长却不采取行动争取更多的自治权,这种知行不一的矛盾现象即大学自治悖论。
解释这种广泛存在的悖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权力制约、资源依赖和公共选择机制是大学自治悖论存在的重要成因和现实逻辑。
中国不是缺乏具备教育家素质的人才,而是缺乏有利于教育家生存的制度架构和制度环境,优化制度环境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抉择。
关键词:大学自治悖论;行政化;现代大学制度;权力制约;资源依赖;公共选择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12)06-0111-082012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2期刊载的王世权的论文《大学治理中的行政权力:价值逻辑、中国语境与治理边界》描述了一个高等教育管理中广泛存在、意味深长的矛盾现象:“令人费解的是,从国内各大学校长的公开言论中,我们似乎可以清晰地看到校长们的共同愿景———‘大学自治’,以及所给出的若干‘良方’,但是缘何作为高等教育实践者的校长们仅是将‘大学自治’停留在口头上?是‘不愿,还是‘不能’?如果‘不愿’,是哪些因素在背后影响?如果‘不能’,又是哪些因素在背后阻碍?无论是何种原因,大学校长们‘行与知的不一致’都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①本文把这种大学校长们需要自治但是没有极力争取的矛盾现象定义为“大学自治悖论”。
众所周知,大学自治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时代性、境遇性和相对性,不同国家和时代,大学自治的形式、性质和限度各不相同。
没有唯一、确定和共同的标准判定他国的大学是否实现了“自治”状态。
承认大学自治的相对性,另一方面也不能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沼。
大学是否实现“自治”,主要标准是大学独立的行为空间与自我裁量权是否满足于大学健康发展的需要。
在承认大学自治具有相对性的前提下,“大学自治悖论”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真命题。
本文将从权力制约、资源依赖和公共选择三个角度分析大学自治悖论的主要成因与内在逻辑。
一、权力制约的视角大学校长的行为是在一定政治与行政权力环境中展开的,校长权力的来源、政治权力的特点和政治权力的运动方式对大学校长的行为都有直接影响和形塑作用。
收稿日期:2012-07-06项目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重大委托课题“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发展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2JZDW00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项目“高校行政和学术权力的运行机制研究”(CIA100167);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完美现代大学制度的深层问题研究———去行政化的视角”(2012BS036)作者简介:任增元,辽宁朝阳人,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①王世权.大学治理中的行政权力:价值逻辑、中国语境与治理边界[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2):100-106.1.校长的权力来源决定其首先必须遵守行政逻辑“在认识现代生活中的权威和权力的过程中,关键问题是谁掌握统治权,以什么方式进行统治。
谁掌权,用什么方式统治,正日益受到各团体在组织结构中所处地位的制约。
”①在高等教育领域也是如此,权力来源基本决定了权力主体主要向谁负责,他主要代表和反映谁的意志,执行谁的命令。
中国大学校长既不是由全体教师或者教授会选举产生的,也不是代表产权关系的董事会任命的,校长的权力和职位来自于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教育厅)单方任命。
可以说,校长选拔和产生机制决定了校长是代表政府来管理大学的,其职权合法性关键在于上级行政授权,权力性质是行政权,因此首先要遵守行政逻辑。
虽然校长是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协调人,会平衡不同方面的关系,但是最终要对政府负责。
总之,大学校长的权力主要是国家教育行政权力的向下延伸,而不是民主权力的向上集中,这决定了校长要遵守“与上面合作”的逻辑。
因此教育行政机构的上下级之间有严格的指挥与服从关系,校长必须把向上负责作为首要原则。
2.教育行政权力具有自我膨胀的内在特点根据公共选择理论代表人物威廉·尼斯坎宁的研究,行政人员的目标有薪金、职务津贴、社会名望、权力、人事权、较大的影响力、轻松的工作负担等。
②任何行政人员要想保持和扩大影响力,都要通过扩大自己的“职权”和领地范围来实现,只有更多的公共权力、公共资源属于这一群体,他们才能保持和扩大影响,才能满足他们的控制需要。
升职可以给行政人员带来安全感和自我实现的感觉,但如果没有职务升迁,那么扩大自己管辖范围、抓住应该下放的权力不放都是行政人员获得安全感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手段。
校长的上级所拥有的权力是行政权力也是政治权力,本身具有自我膨胀的特点。
政治权力不断地为自己开疆扩土,不断地扩大自己的控制权和势力范围。
这就埋下了校长和大学受控于行政与政治权力的根源和基因。
和平时期在政治权力势力范围内基本没有对立面,因为每一级政治权力背后都有一个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国家权力。
国家级公共权力成为下面各级行政权力行使者的强大后盾,没有人敢于公然违背国家权力和意志。
因此,权力来源和制度框架决定了校长的行为空间,同时校长面对的政治权力具有自我膨胀的特点,且政治权力主体控制欲天然性地强烈。
那么在这一权力架构中,校长没有积极采取行动争取自主权,既有不能的成分,也有不敢的意味。
3.政治权力制约和影响大学校长的行为基本方式校长是在一定的政治权力环境中工作的,其行为特征不可避免的受到政治权力的影响和制约。
政治权力可分为强制性权力、功利性权力、操纵性权力以及权威性权力。
③(1)强制性权力在中央集权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大学校长按照指令办学,校长命令处长采取行动,如果下级客体违背上级权力主体就要受到威胁和制裁,这都是强制性权力。
例如在面对是否支持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的某项决策时校长要考虑的问题是:首先,受制裁是不是比上级要求我做的事情代价更大?其次,上级政府有能力制裁我吗?第三,这种威胁可信吗,如果拒不执行,领导肯定要采取措施吗?虽然会考虑威胁的真实性,但是权力客体通常持“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因为上级发出每一指令的同时,也发出了潜在的威胁。
现实中挑战领导权威的权力客体很少见,不仅如此,下级还要时时揣摩领导心思,不断学着“识相”、“看风”、“听话听音”;不仅要“认真”落实领导明确表达的意思,还要挖掘领导潜意识中存在但是没能明确表达的意思。
服从于上级权力主体不仅是行政人的生存智慧,也是行政人必须遵循的范式和硬规·211·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①②③约翰·范德格拉夫.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等编著[M].王承旭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16.William A.Niskanen,Bureaucracy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Chcago:Aldine-Atherton,1971),38.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7.则。
从这可以发现校长角色行政化已经高度固化、制度化了。
(2)功利性权力功利性权力基本与强制性权力相反,权力主体承诺如果权力客体服从权力主体的意志和命令,就会给权力客体某种好处。
领导一般会把财富、更高的职位、荣誉等当作表彰的内容来让下级服从。
此时政治客体也会产生类似的心理活动:上级领导给予的承诺会大于我为了配合政策而付出的代价吗?上级领导有能力兑现承诺吗?上级领导的承诺可信吗?一般来讲,下级都会“无条件”的服从上级,因为除了功利性的诱惑之外,领导还拥有强制性的权力,难道自己还会愚蠢到“敬酒不吃吃罚酒”的地步吗?民间盛传的“跑部钱进”普遍现象也说明功利性政治权力也是影响与控制校长行为的重要方式,服从于功利性权力虽然不必然会有额外奖赏,但至少不会招致损失。
校长为了组织和个人能够顺利从政府争取到利益,也要服从既有制度安排,试图打破权力格局是不明智的。
(3)操纵性权力与权威性权力与强制性权力和功利性权力不同,操纵性权力是通过改变权力客体的价值观实现的,如果能够改变权力客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使其能够按照上级的方式去思维和思考,即使不给予威胁或者奖励,权力客体依然会无条件地执行命令。
这种高度的政治素养不是天生的,党和政府已经通过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改造了校长这一政治客体的世界观、价值观,使其认同政治主体的政策或意识形态,在大局上与中央政府的利益和思维方式保持一致。
通过意识形态进行组织成员控制和社会控制绝不是中国的特例,在世界范围内“政党也是意识形态价值的承载者和推动者,它通过政党宣言和政党意识形态对其成员输入一套‘适当性逻辑’,并且如果政党顺利赢得选举或通过其他方式执掌政权,它会把这一输入活动扩大至全社会”①。
在权威性权力关系中领导不仅拥有权力,更重要的是拥有权威,权威就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认同和支持。
权威性权力主要是依靠信仰体系、实际政绩、道德正义与专家权力等方式获得的。
有了权威性权力,决策者就不用威胁、许诺和操纵而颁布和执行他们的决定,权力客体将会感知和认同决策者的权威。
具有权威性权力的主体还拥有“解释”的权力,尼采说得好:“解释本身是成为主宰万物的手段,征服万物并赋予其新的意义”②,每一政策和指令做出后,政治主体一般都会做一项工作,就是对政策本身进行解释、解读。
大学校长的权力来源决定大学校长这一职位实质上是行政序列成员之一,要遵循的规则主要是行政规则,其行为特征更多的是行政人的范式。
不管是谁、不管具备怎样的管理思想和才干,只要进入既定的制度空间和架构之中,其行为必然要符合行政逻辑和行政范式。
可以推测,中国不是没有具备教育家素质的人才,而是行政化的制度安排约束、同化、改造了校长行为。
概言之,是制度封杀和捧杀了“教育家”。
二、资源依赖的视角大学本性上是要求自由自治的组织,可是为什么大学组织不去竭力对抗外部行政力量,为什么学术主体不去竭力对抗行政力量呢?还可以从组织的资源依赖角度进行分析。
1.资源左右校长行为资源依赖理论是当前影响力较大的组织理论,该理论认为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不能实现自给自足,它必须依赖外部环境为其提供资金、人力、信息、社会与政治合法性的支持等资源。
资源依赖理·311·权力制约、资源依赖与公共选择:大学自治悖论的实践逻辑①②B·盖伊·彼得斯.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第二版)[M].王向民,段红伟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123.塞西尔·G·米斯克尔,韦恩·K·霍伊.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第7版)[M].范国睿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11-244.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是组织的外部控制,即组织会对外部环境中掌握重要资源的其他组织的需求做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