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本是同根生 魏文帝曹丕为何想对曹植痛下杀手?
名人兄弟之二十:曹丕与曹植
名人兄弟之二十:曹丕与曹植名人兄弟间之二十: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与曹植一曹操一生好色,对于各式各样的女人似乎都喜欢,即使是人家的老婆,只有稍有姿色,被他看到了也逃其手。
好色的曹操,自然是女人多,女人多了,所生的孩子也自然是多的。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皇帝,一统天下,权倾四海,后宫美女如云,他的儿子有二十个,而曹孟德虽然没有当皇帝,死时也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一个丞相,可他的儿子比秦始皇的还多,达到二十五个。
曹操的那二十五个儿子,有不少在他生前就早早死去,有的死于战争,有的死于疾病。
这二十五子,是好多夫人所生,按出生时间来排列,分别为:曹昂,年轻时曾举孝廉,为张绣所杀。
曹丕,公元220年迫汉献帝禅让帝位,是为魏文帝。
曹彰,绰号黄须儿,为一勇将,曾大破代郡乌丸。
公元225年封任城王。
曹植,擅长文学,曾作《洛神赋》。
虽然得到曹操宠爱,但最终与其兄曹丕争位失败,从此在政治上无从施展抱负。
公元225年立为陈王。
曹熊,早薨。
曹铄,早薨。
曹冲,为著名神童,传说曾根据浮力的原理为大象秤重。
曹据,公元232年封为彭城王。
曹宇,公元232年封为燕王。
曹霖,公元232年封为沛王。
曹衮,公元232年封为中山王。
临终病重时魏明帝曹睿对其爱护备至,死后又获厚葬。
曹玹,公元211年封为西乡侯。
曹峻,公元232年封为陈留王。
曹矩,早薨。
曹干,公元232年封为赵王。
曹上,早薨。
曹彪,公元232年封为楚王。
公元251年与太尉王凌谋反事泄,被赐死。
曹勤,早薨。
曹乘,早薨。
曹整,公元217年封为郿侯。
曹京,早薨。
曹均,公元217年封为樊侯。
曹棘,早薨。
曹徽,公元232年封为东平王。
曹茂,素来与曹操及曹丕不和。
公元232年封为曲阳王。
二在这二十五子中,曹操最爱哪一个?据说不是曹丕,也不是曹植,而是曹冲。
曹冲是一个罕见的天才,这样的天才一般多少年都难遇到。
史书上说这个曹冲在五六岁时,其智力就达到甚至超过成年人,“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曹植七步诗的由来
曹植七步诗的由来曹植七步诗的由来曹植的《七步诗》是中国古代最为短小的诗之一,本文就来分享一篇曹植七步诗的由来,欢迎大家阅读!曹植七步诗的由来史上有故事传说曹操入棺时,曹植因为喝酒忘记了时间,曹丕便抓住这个机会要杀曹植,而这时候曹丕的母亲卞氏为曹植求情,曹丕就卖了个面子给他母亲。
曹丕让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否则就要处死曹植。
曹植临危不乱作下传世名篇《七步诗》。
诗中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曹丕对自己的残害与紧追不舍,曹丕听后,也觉得自己对曹植逼迫地太狠,心中惭愧便免去曹植的死罪。
一首小小的七步诗,却暗藏无限的杀机,体现当时权势斗争的激烈和残酷。
全诗语言浅显易懂,无需多加的解释便道出了“本是同根深,相煎何太急”的深刻含义。
又让读者深刻体会到,曹植在当时的时势下是何等地凄凉和无奈,曾经被自己父王曹操所喜爱的`文采,今日竟成了保命的杀手锏,不知曹植心中是何种感想。
虽然曹植的《七步诗》暂时让曹植逃过一劫,但是曹植日后的日子并没有多好过,曹丕及其后代依然对曹植怀有深深的猜忌,常常给曹植施加压力,最终导致曹植忧郁而死。
曹植的这首《七步诗》不像他早期的作品那样处处充满着激情乐观和浪漫,而是表达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和对这些矛盾所引起的悲愤与无奈。
《七步诗》两汉: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菽一作:豉)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译文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一)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二)注释⑴持:用来。
⑵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⑶漉:过滤。
⑷菽(豉):豆。
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论曹丕和曹植相煎何太急之原因
论曹丕和曹植相煎何太急之原因作者:曹艺琳来源:《卷宗》2014年第09期摘要:“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来自于三国时期曹植的《七步诗》,反映出了曹丕、曹植两兄弟骨肉相残、同室操戈的情形。
本文从政治斗争的客观原因、曹丕狭隘多疑软弱的性格、曹植处心积虑的谋划、甄宓暗中的推波助澜四个方面分析了曹丕和曹植不和的原因。
关键词:曹丕;曹植;甄宓;原因1 政治斗争的客观原因:曹操对曹丕的不喜历史上的王位之争少不了手足残杀。
先是争夺太子之位,这时,曹操的意见就十分重要了。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曹植拥有了曹操的赏识,离太子之位进了一步,自然成为曹丕仇视和打压的对象。
刘克庄在其《后村诗话》中说:“当操无恙,植以才,仓舒以惠,几至夺嫡,谓之多忧可也。
”曹丕之忧,显然是夺嫡之忧。
在现实的环境里,曹丕面对的是一系列的冷遇。
在曹操众多的儿子当中,曹操对曹丕很明显是不喜欢的:曹冲病亡后,曹丕去宽慰曹操,曹操悻悻地对他说:“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这种明显的不喜欢,以致后来的刘克庄都说曹操的这种行为是“失父德矣”。
在曹冲死后,曹操又经常说:“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颇有废传统的“立嫡以长”原则,而属意于曹植的意思。
例如在建安十九年,曹操在南征孙权时,委派曹植留守邺城,谆谆教之曰:“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
”隐隐已经有放重任于曹植身上的意思。
《魏志·陈王传》还明确记载:“……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翼、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
”可见曹操对曹植的喜爱以及对曹丕的冷落。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曹丕不使劲打压曹植,王位就会遥不可及。
现实的客观原因逼迫曹丕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与曹植为敌,开始“相煎”。
2 曹丕的性格:狭隘、多疑、软弱那个五岁就开始学习射箭,八岁已通晓骑射,十一岁即随父亲出征的曹丕,早早地把自己的青春给予了戎旅,给予了政治。
中考优秀作文范文:本是同根生
中考优秀作文范文:本是同根生本是同根生_750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是曹植《七步诗》中的一句。
本诗主要是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得哥哥惨害自己的弟弟。
本诗是曹丕为杀曹植,让他七步作诗不然就杀了他,曹植就是在七步中做出了《七步诗》,此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
泣字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了曹植被压迫的心情。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同是兄弟,为必自相残杀。
在海边抓螃蟹的人们都知道,竹篓里只有一只螃蟹时,一定要将竹篓口紧紧盖住,否则螃蟹会沿着竹篓壁,爬出竹篓。
但是,假如竹篓中有两只以上的螃蟹时,即便不盖竹篓盖,螃蟹也逃不出去。
因为只要其中一只螃蟹想爬到竹篓口,另一只螃蟹为了让自己顺利逃生,就会死命地将前一只往下拖,因此没有任何一只螃蟹可以逃的出去。
本都为螃蟹一族,为必要在乎逃出前后呢,一起逃出不是更好。
同根同源生的有许多,在现代,也许会有这样的情况。
小时候,你有兄弟与你为伴,同你一起玩,同你一起长大。
长大后,你只有父母,只有朋友。
兄弟姐妹会因为成家,步入社会,使你们之间的感情慢慢变淡。
可能由亲情,转为利益,转为恨意。
比如说我们家差不多就是这个情况。
小时候我爸爸和我叔叔,姑姑他们关系很好。
可是现在,姑姑因为钱,利益关系而和我们产生疏远。
而叔叔也变了,开始分利益大小利益好坏,人都是自私的,而他更自私。
我的叔叔和我的爸爸完全不像是兄弟,每次爸爸见了他都会和他打招呼,可他却爱理不理,每次爸爸都气到不行。
本是兄弟,为必如此。
而且叔叔不止对我爸爸如此,还因为老家宅院的归属权和爷爷奶奶的产生矛盾,断绝关系。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人生百年,兄弟之情才是重要的,父母之情才是重要的。
不管是曹植,曹丕,还是螃蟹,还是我叔叔。
其实利益并没有那么重要,一个人一生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老话常说:多个朋友多条路。
当然多个兄弟,多个保障。
兄弟不笑言,谁没几个过命的哥们儿,谁没几个知己朋友,谁没几个闺中蜜友。
关于曹丕曹植七步诗的真相
关于曹丕曹植七步诗的真相关于曹丕曹植七步诗的真相《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曹丕曹植七步诗的真相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曹丕真的逼迫曹植写过《七步诗》吗?曹操去世后,长子曹丕继位。
据说曹丕因为害怕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夺了曹彰的兵权,还逼曹雄自杀,又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不能现“兄弟”二字,不成便要处死他。
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脱口而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以后潸然泪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
那么,历史上真有曹植七步成诗的事吗?从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看,曹植不可能写出如此感情直露,矛头直指曹丕的诗作。
曹丕即位后,作为曾经和曹丕争夺嗣位的曹植,处境之难可想而知,明里暗里都会受到曹丕的排斥和打击。
身在屋檐下的曹植只能选择把不满的情绪藏在心里。
并且,表面上还要表现出对曹丕诚惶诚恐。
被贬为安乡侯的时候,曹植写了《谢初封安乡侯表》。
黄初四年,又写过《封鄄城王谢表》。
这些诗里虽然流露出难掩内心的苦闷,但还是努力把话说得很委婉、含蓄。
在《赠白马王彪》中,曹植曾借手足离别之情来表达对当局的不满,但仍然措辞讲究,把矛头指向别处,对曹丕保持着恭敬的态度。
从这些可以看出,曾遭受过多次迫害的曹植,已经变得非常谨慎。
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之句显然是对曹丕的不顾骨肉亲情的揭批,是对他残害自己亲兄弟的强烈指责。
这样的表达,与他一贯忍气吞声、低头做人的风格大为不符。
正史《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都没有记载曹丕让曹植七步成诗的事情。
“七步成诗的”的说法源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发;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三国历史】曹丕为何残暴曹丕残暴是因为皇位“来路不正”
【三国历史】曹丕为何残暴曹丕残暴是因为皇位“来路不正”【三国历史】曹丕为何残暴?曹丕残暴是因为皇位“来路不正”在《三国演义》中,曹丕的王位来得最容易。
这与孙权不同,他是在面临危险时被任命的。
通常情况下,凡是官位来得容易的人,智商和情商大都不是很优秀。
很明显,论文韬武略,曹丕较之乃父相去甚远;而要论起残暴来,却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
曹操死后,曹丕自然成了曹操的继承人。
梦想成真了。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他哥哥开始。
为了扫清障碍,曹丕先把带队的“冷头清”曹章臣带走,然后把矛头指向与他竞争的曹植。
曹操英勇无畏,而曹植的文学才华正在飞扬,这一直是曹丕的潜在威胁。
曹丕将曹操送走后,立即命令徐楚带着胡维的军队到殿前捉住曹植。
从这个姿势看来,他显然想杀死曹植。
危急关头,母亲卞氏从中阻拦,苦苦哀求。
这一来,搞得曹丕左右为难。
最后听从华歆建议,让曹植七步成诗,否则格杀勿论。
亏得曹植出口成章,才让曹丕动了恻隐之心放过一马。
试想,曹丕对亲兄弟尚且如此,对待别人还有什么下不了手的呢?果然,曹丕平静下来后,想废除韩先帝,自己当皇帝。
曹操想打一辈子仗,托着皇帝命令诸侯,直到死了才过雷池。
曹丕刚登上王位,想接替他的位置。
与曹操生前的隐匿相比,曹丕更加放肆鲁莽。
汉献帝虽然胆小,但如果他想轻易废除它,就不可避免地会留下篡夺汉朝的名声。
但曹丕就是曹丕,既然动了这个心思,自然就有解决的办法。
心里想当皇帝,自己就是不说出口。
最后在手下那些爪牙的一再暗示和威逼下,汉献帝终于以“禅让”的名义让出了皇位。
皇帝变成了山阳公,到底还是被害了性命。
先废后杀,曹丕之狠毒可见一斑。
曹丕当皇帝后,因母亲压着不敢杀曹植,那他是怎样打击曹植的
曹操去世,曹丕继位后,他打击曾与他争夺世子之位的曹植了吗?关于曹丕打击曹植的事,我们耳熟能详的是《七步诗》。
说曹丕要求曹植在七步之内写成一首诗,否则将以欺君之罪重处。
结果曹植真的在七步之内写下了“煮豆燃豆萁”一诗。
(曹丕剧照)不过,我倒是认为,这个故事很可能是假的。
为什么说是假的呢?其一,曹丕让曹植七步成诗,否则就杀他这件事,是授人以话柄的,曹丕有这么弱智吗?其二,曹植诗才敏捷,曹丕是非常清楚的。
七步成诗,对于曹植来说,太小儿科了。
曹丕明知道曹植七步成诗易如反掌,偏偏让他这么干,那不是自讨没趣吗?其三,曹植写的“煮豆燃豆萁”如此具有讽刺和教育意义,这也太应景了吧?明显具有后人附会上去的痕迹。
不过,就算曹丕没有通过这种方式打击曹植,他打击曹植也是一定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曹植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虽说曹植最后没有被立为世子,是曹植自己不争气。
但是,毕竟曹操在几年的时间里,有过想培养曹植的想法,因此,曹植自己心里必然明白,王位曾经与他隔得那么近。
同时,曾经还有不少人看出了风向标,跟着曹植混过。
因此,就算曹丕当了皇帝,掌控了绝对权力,有人拥戴曹植夺位,也不是不可能。
(曹植剧照)第二,曹植对曹丕称帝表示反对。
在曹丕继承曹操的王位的时候,曹植写了《上庆文帝受禅表》《魏德论》这样的文章表示祝贺。
但是,当曹丕称帝的时候,曹植却穿着丧服痛哭。
曹植这样做,是他对汉朝有很深的感情吗?显然不是的。
他这样做,一是为了讨好汉朝的旧臣,二是为了讨好他的姐姐曹节(汉献帝的皇后),三是为了表明曹丕不德。
总是都是为了增加自己的人气。
这样做,显然让曹丕非常生气和忌惮。
第三,曹植写《洛神赋》表达政治理想。
曹植写《洛神赋》,想表达什么意思?现在已经成为公案。
甚至有人据此,认为是曹植喜欢曹丕的夫人甄宓,搞出一个三角恋爱出来。
不过,我倒是觉得朱东润先生说的很有道理。
朱先生认为,曹植这样做,表面上是对洛神的爱慕,实际上是对“君王”的思慕。
也就是说,曹植心中想当皇帝的心,还一直存在着。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七步诗曹植名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导读】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想要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作一首诗,作不出来就杀头。
结果曹植走不到七步,就吟出了这首《七步诗》。
诗人以萁豆相煎为比喻,暗示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迫害,使曹丕“深有惭色”。
此诗原为六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流传最广的为四句。
【原诗】煮豆燃豆萁①,豆在釜中泣②。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③!【解释】①萁(qí):豆茎,豆秸。
②釜(fǔ):古代一种平底锅。
③煎:煎熬,暗喻迫害。
用萁豆的同根相煎暗讽曹丕骨肉相残。
【译诗】煮豆子燃烧的是豆萁,豆子正在锅里面哭泣:“我俩本是同条根上生,你煎熬我为何这样急!”【赏析】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诗人在短短走七步路的时间,使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用同根生长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母生的亲兄弟。
开头“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两句就描述了萁豆相煎的现象,让人产生联想:本是同根相生的萁和豆,为什么会成为敌对两方,一方无情摧残,一方受尽煎熬?从而暗示自己受到哥哥残酷迫害的事实。
一个“燃”字,一个“泣”字,形象地刻画出一方的凶残和另一方的惨痛。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两句写作为弟弟的“豆”发出的悲愤控诉,语意双关,揭示主旨。
表面上是“豆”指责“豆萁”,实际上是控诉曹丕对自己的迫害。
这两句言在此而意在彼,语意警切,感情激愤,含而不露。
这首诗歌使用比兴手法,语言浅显,寓意明畅,充分体现了“才高八斗”的曹植的才气。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两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诫避免兄弟反目、骨肉相残的普遍用语。
历史趣谈:曹植抑郁而死 不怪曹丕父子只怪他自己作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曹植抑郁而死不怪曹丕父子只怪他自己作死
导语:以前每读到曹植的七步诗“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都感觉好伤感。
记得语文老师说,曹植做这首诗是因为,他的兄长曹丕命他用走七步的时间
以前每读到曹植的七步诗“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都感觉好伤感。
记得语文老师说,曹植做这首诗是因为,他的兄长曹丕命他用走七步的时间来作一首诗,做不出,就严惩他。
那时好庆幸曹植作出诗,不过他的哥哥好坏,亲弟弟都欺负。
现在想想,其实也不能全怪曹丕,只能算曹植自作自受了。
为什么这么讲?来给您分析分析。
曹植是曹丕的亲弟弟,自幼就聪明无比,在知识文化层面上,绝对力压他亲哥曹丕。
为此,颇受他爹曹操的喜爱看重,即使在那立嫡立长的时代,曹操也多次产生过把曹植作为他下一代的接班人,直接忽视曹丕这个老大的存在。
可惜,出现了点小插曲,曹植最终抱憾而终。
自我感觉,曹植其实是毁在自己手里。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靠武力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
而曹植恰恰是败在了这方面,曹植自身的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为,目光短浅,不注意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堪比酒鬼,甚至光明正大的做出了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的事。
尤其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间,趁着酒足壮人胆,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自作主张打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时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畅玩到金门。
那个时候,恐怕他早就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
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规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
生活常识分享。
曹丕为什么要杀了曹植
曹丕为什么要杀了曹植曹丕是卓越的政治家,也是曹植的哥哥,那曹丕为什么要杀曹植?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曹丕为什么要杀曹植,希望对你有帮助!曹丕杀曹植原因南北朝山水诗第一人谢灵运道:“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
然而纵然是诗才无双的曹植,在权力相争的时候,也是那样的苍白无力。
在老大曹昂死后,开始了长达将近十年的世子之争。
在曹操临死之际方才结束。
期间记载在史书中的,也就几件。
而且都是以曹丕获胜而告终。
最后一次交锋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值关羽进攻曹仁所部,曹操命曹植前去救曹仁。
曹植因酒误事,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而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就去世了。
大家注意到没有,曹植的谋臣是杨修,杨修厉害之处是小聪明。
曹丕的谋臣是司马懿,厉害之处在于隐忍。
那么在这场权力的斗争中,至少大部分时间,可以推测曹植都是处于优势地位,可以肆无忌惮的发起对曹丕的攻击,而曹丕只能小心翼翼防御,以防被抓到把柄。
然而最后坐在龙椅上的是曹丕。
本来就招到曹丕的妒恨。
再加上曹植非常的有才华,后人评价曹植,李白,苏轼拥有的是“仙才”。
必然拥有很多崇拜者。
在那个时代,曹植的崇拜者们都是士族,大部分都是地主阶级。
在曹植身边很容易团结一股巨大的力量。
这样,会威胁到曹丕的皇位。
对于威胁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铲除,但是碍于母后卞氏和舆论的压力,不能直接杀死。
只好让他不停的换封地。
不能让他积蓄属于他自己的力量。
文章憎命达,历史就是如此神奇,或许对曹植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幸运的事,但是对整个中国的文化而言,却是一大幸事。
在经过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名垂千古。
曹丕曹植介绍同父异母的曹丕与曹植,为了获得曹操的认同,互相竞争,因此失去了兄弟之间的血脉亲情。
他们各自聚集了文人谋士,为自己谋划策略,为争取曹操死后的继承权而彼此斗争。
两人个性不同各有优劣。
在文学造诣上,曹操气魄昂然,曹丕却文风婉约,字里行间始终带有一丝公子哥作派,曹植则文采过人,字词透露着壮志报国的傲骨。
难忘的诗句背后的故事诗歌典故
难忘的诗句背后的故事诗歌典故难忘的诗句背后的故事诗歌典故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难忘的诗句背后的故事诗歌典故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pī)和曹植是曹操的两个儿子,兄弟俩都很有文学才能,但弟弟曹植的才学更为突出,非常受曹操的宠爱,差点被立为太子,所以哥哥曹丕一直很嫉妒。
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在一次宴会上,又听到许多大臣称赞曹植的才华,心里很不高兴。
他想起父亲在世时总是夸奖弟弟聪明,便气不打一处来。
他皱着眉头,心生一计,决定这回要好好治一治曹植。
曹丕当着大家的面,对曹植道:"大家都说你才思敏捷,不知是真的还是假的。
现在我要你当众试一试,从你站着的地方跨出七步,在七步之内必须作诗一首——"说到这里,曹丕顿了一顿,随后加重语气,恶狠狠地警告道:"如果诗作不成,嘿嘿嘿,那就要杀你的头!"曹植知道哥哥忌恨自己已久,但没想到骨肉同胞竟会如此心毒手辣。
他很镇定地扫了大家一眼,应声道:"遵皇上之命,我就来试一试吧。
"然后他离开席位,边走边念:"煮豆燃豆萁(豆秸),豆在釜(古代的炊事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
)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走完,诗也作好啦!曹丕(魏文帝)心里明白,曹植是巧用豆和豆萁的关系,比喻自己和弟弟骨肉相残的狠心,不由得满脸通红,只好将曹植放了。
2、千金之剑挂墓地春秋时期的吴国,锻制宝剑的技艺非常精良,各种宝剑名声远扬。
人们都以能有一把吴国的剑而满足。
吴国太子季札,人称“延陵季子”。
一次,他出使晋国,途中路过徐国,便去拜见徐国国君。
“大王,请接受我转达父王对您的问候!”季札行礼毕,习惯地握住腰间的剑柄。
徐君的眼光也自然地落在那金光耀眼的剑鞘上。
徐君对宝剑的注意虽是一刹那间的事,可还是让季札感觉到了,他一边饮酒,一边想:此剑送给徐君,对加强吴、徐友谊很有作用……可是,我出使晋国,身上无剑又不合适……他决定从晋国回来时再把宝剑献给徐君。
关于曹丕的民间故事
关于曹丕的民间故事
曹丕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国皇帝,关于他的民间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两个:
煮豆燃萁:这个故事来源于曹植的《七步诗》。
相传,曹丕在一次宴会上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否则就会杀了他。
曹植在七步之内写出了《七步诗》,其中有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句话用豆子和豆萁的关系比喻了曹丕和曹植兄弟之间的关系,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怨恨和不满。
曹丕听到诗后,深感惭愧,从此对曹植的态度也有所改变。
曹丕善击剑骑射:曹丕不仅善于诗文,还擅长击剑和骑射。
有一次,他和将军邓展一起喝酒,两人谈论起剑术。
曹丕自信地说自己的剑术高超,邓展不服气,两人便以甘蔗为剑,比试起来。
曹丕三次击中邓展的手臂,邓展不服,要求再来一次。
曹丕故意卖了个破绽,让邓展攻来,然后迅速闪过,一击打中邓展的额角。
这个故事展现了曹丕的文武双全和机智过人的特点。
以上两个故事都反映了曹丕的不同面貌,一个是他作为兄弟的冷酷无情,另一个是他作为武士的英勇善战。
这些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也成为了后人研究和了解曹丕性格和才华的重要参考。
三国里,曹丕是故意饶了曹植吗?从七步成诗看出曹丕的真正苦衷!
三国里,曹丕是故意饶了曹植吗?从七步成诗看出曹丕的真正苦衷!七步成诗一直是我们热议的焦点,很多人都认为曹丕是故意出难题杀曹植的,我反倒不这么认为。
曹丕如果真的想杀曹植,什么方法都可以,为什么非得采取作诗的方法?这不是故意放水吗?要知道作诗可是曹植的强项啊!让我们从七步成诗的起源开始讲起:我们知道,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曹植从小就聪明伶俐,10多岁就能言出于论,下笔成章,还能诵读《诗经》、《论语》还有先秦的两汉辞赋,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八斗之才”。
曹操因为也是诗歌爱好者,所以对曹植的诗歌非常赞赏,由此对曹植异常宠爱,曾经几次要立他为世子。
由于曹操的过分宠爱,导致曹植肆意妄为,屡屡触碰法禁。
但是他的哥哥曹丕却显得颇矫情自饰,所以最终曹丕当上了魏王。
没多久,曹丕称帝,称帝后,非常怕自己的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
首先二弟曹彰手握兵权,是最有威胁的,所以把他的兵权夺了。
其次又逼他的四弟曹熊上吊自杀。
而对曹植呢?因为曹丕非常嫉妒当年曹操对曹植的宠爱,所以处处针对曹植,限制他的行动,从此,曹植从最初悠哉悠哉的公子哥,成为了处处被限制的对象。
由于曹植非常喜欢喝酒,但又没什么酒品。
所以经常被人告发喝酒骂人,甚至把曹丕派来的使者都扣押起来。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大罪,这又不是在招兵买马,你用阴谋反叛的罪名处罚他,这也不能成立,而且还不能服众。
由此曹丕就想出一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来治曹植的罪名,你不是作诗厉害吗?一天,曹丕把曹植召到了洛阳,指着一幅水墨画,让曹植七步之内作诗。
这幅画上面有两头牛相斗在墙下,一头牛却坠井死掉了,曹丕的要求是诗中不能带画中的任何一物,但是却能形容画中的场景。
曹植想到没想就答应了,走了不到七步就作成一首诗:“两肉齐道行,头上戴凹骨;相遇块山下,欻起相搪突;二敌不惧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诗一出,曹丕和群臣都感到吃惊,这时曹丕又说:”七步成诗太慢了,我要你应声而作。
闲侃三国之一:本是同根生,相煎和太急
闲侃三国之一:本是同根生,相煎和太急魏王曹操死了,世子曹丕与百官聚哭于殿上。
忽一人挺身而出曰:“请世子息哀,且议大事。
”众视之,乃中庶子司马孚也。
孰谓大事,司马孚又说:“魏王既薨,天下震动;当早立嗣王,以安众心。
”百官犹豫不定。
名不正则言不顺,朝廷还有一个名义上的天子,好歹总要给他点面子吧。
权力的真空出现了,觊觎者众。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大位不保,一帮攀龙附凤的人也要遭殃。
兵部尚书陈矫说:“王薨于外,爱子私立,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
”爱子何人也?曹丕的弟弟曹植。
都是曹操的儿子,谁做了魏王,社稷还是曹家的社稷,何危之有?攀龙附凤者和他们的主子“危矣”才是真的。
当此存亡危急之际,陈矫当机立断,拔剑割下袍袖,厉声说:“即今日便请世子嗣位。
众官有异议者,以此袍为例!”百官不一定都拥护曹丕,否则大家正求之不得,何须“以此袍为例”。
此时此刻,若有异议就要血溅当场,就要头颅落地。
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只有“众皆踊跃称贺”。
争权夺利,就是如此杀气腾腾,势不两立。
争权夺利的主角,是不但同父而且同母的曹丕曹植兄弟。
曹丕曹植的暗战已经持续了很久。
到底谁做继承人,曹操也举棋不定。
曹丕是老二,老大曹昂阵亡,曹丕递补到长子的位置,是理论上的继承人。
老四曹植才华出众,深得曹操喜爱,但不合规矩。
袁绍刘表败亡,都与立幼造成兄弟阋墙有关。
曹操爱曹植的才华,但更爱江山,只能忍痛割爱。
曹操杀杨修,与杨修喜欢卖弄没有多大关系。
曹操胸怀天下,岂会容不下区区一个杨修。
杨修与曹植私交甚深,一旦兄弟争夺大位,必定为曹植出谋划策。
以杨修的聪明,将对曹丕的位置构成威胁,甚至导致曹氏江山的败亡。
不为我用,越是聪明的人,越是只有死路一条。
杨修死于“鸡肋”,是偶然中的必然。
曹丕即日登位。
尘埃落定,兄弟间应该一笑泯恩仇了吧。
正宴会庆贺间,忽报老三鄢陵侯曹彰率领十万大军来到。
曹丕大吃一惊:“黄须小弟,平日性刚,深通武艺。
今提兵远来,必与孤争王位也。
如之奈何?”这回贾逵挺身而出。
七步诗曹植的故事
七步诗曹植的故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我曹植站在这里,心中满是悲愤与无奈。
想我自幼聪慧,深得父亲曹操的喜爱,可为何如今却与兄长曹丕弄到这般田地。
曾几何时,我与曹丕一同在父亲的庇护下成长,我们也曾有过兄弟间的情谊。
那时的我,一心沉浸在诗词歌赋之中,用我的才华抒发着内心的情感。
我以为,这样的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可世事难料啊。
父亲离世后,曹丕继承了王位。
从那以后,他对我便充满了猜忌与提防。
我知道,他担心我会威胁到他的地位。
可我曹植,从来就没有过争夺王位的心思啊,我所追求的,不过是那自由自在的创作生活。
但曹丕却不这么想,他不断地给我施压,找各种理由想要除掉我。
我就如同那案板上的鱼肉,任他宰割。
还记得那次,他命我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否则就要治我的罪。
在那短短的七步之中,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我们曾经的点点滴滴,心中的悲愤化作了那首《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我用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兄弟相残的痛心与无奈。
我多么希望曹丕能够听到我的心声,能够放下对我的成见,可他并没有。
他依然对我处处为难,让我在这世上举步维艰。
后来,我的生活越来越艰难,但我始终没有放弃我的文学创作。
我把我的痛苦、无奈、悲愤都融入到了我的作品之中,希望后人能够理解我的心境。
像我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也并非独一无二。
比如唐朝的李建成与李世民,他们也是兄弟,却为了皇位而争斗不休。
最终,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了李建成,自己登上了皇位。
虽然李世民后来开创了贞观之治,成为了一代明君,但兄弟相残的悲剧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再看看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有这样的例子。
有些家庭为了争夺财产,兄弟反目,姐妹成仇,亲情在利益面前变得如此脆弱。
这让我不禁感叹,难道人性真的如此经不起考验吗?我曹植的故事,是一个悲剧,但我希望它能够成为一个警示,让人们珍惜亲情,珍惜身边的人。
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而忘却了自己的初心,忘却了那血浓于水的亲情。
称帝后的曹丕真的想要加害曹植吗?真相可能不是如此
称帝后的曹丕真的想要加害曹植吗?真相可能不是如此时至今日曹植的一首七步诗让我们始终相信登基称帝后的曹丕一直想要找各种理由除掉曹植。
那么曹植和曹丕的关系真如如我们想象中那么不和吗,既然如此那曹丕当上皇帝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对曹植痛下杀手呢?这里需要先说明一点,后人之所以一直认为曹丕有加害曹植之心的原因有二。
第一个原因,黄初元年曹操因病去世,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退位自己登基称帝。
而曹丕当上皇帝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让曹植的亲信丁仪自裁。
丁仪不从,不久之后曹丕更是直接下旨将丁仪满门抄家。
除掉了丁仪就相当于是斩断了曹植的左膀右臂,不可谓不损失惨痛。
第二个原因则是曹丕称帝后,曹植的文学作品的风格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我们都知道曹植是历史上有名的才子,出口成论下笔成章。
早期的曹植意气风发,每天吟诗作对饮酒作乐生活很是悠哉。
直到曹丕就位后,曹植的诗歌作品中就再也找不到从前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情难自禁的苦闷和悲哀之情。
由此推测曹植当时的生活处境很是艰难,而这一切都是源于曹丕对于曹植的刁难和排挤。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让我们都坚信曹丕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地位而不顾兄弟之情,蓄意加害曹植是铁定的事实。
历史的真相往往需要我们剥开层层迷雾,才能透过表象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
而对于曹丕有意暗害曹植一说,也许正是我们被表象所迷惑而产生的观点,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首先单从曹丕杀丁仪就断定曹丕是有意加害曹植显然是有点不够严谨,不够有说服力。
其实曹丕和丁仪之间很早就已经结下了怨恨。
事情还要从曹操看重了丁仪的才华,有意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丁仪。
然而这件事却遭到了曹丕的反对,曹丕对曹操说丁仪眼睛有毛病,把公主嫁给丁仪还不如嫁给大将军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
夏侯楙不仅自己有本事,把公主嫁给他也更能拉近和大将军之间的距离,所谓亲上加亲岂不是更好。
曹操一听觉得有道理,就改变主意把清河公主嫁给了夏侯楙。
如果丁仪娶了清河公主,就等于正是攀上了皇权,那身份地位就是水涨船高,然而曹丕的一句话就直接粉碎了丁仪的好事,说丁仪对曹丕恨得咬牙切齿也不过分。
曹丕怎样对待曹植的
曹丕怎样对待曹植的曹丕怎样对待曹植的孙权杀了关羽后,怕刘备来报复,干脆与曹操修好,劝他早点当皇帝。
曹操一直把汉献帝控制在手中,要废掉他让自己做皇帝还不容易?但他考虑到汉朝有个正统的名义,自己把皇位夺过来有人会心中不服,所以宁肯自己不当皇帝,如果将来条件成熟,就让儿子当皇帝,自己只称魏王。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曹丕怎样对待曹植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魏王曹操有二十几个儿子,他最宠爱的是曹丕和曹植两个,他想在他们中间选一个立为太子。
曹丕从小在军营中长大,跟着父亲南征北战,十岁不到就已经会骑马射箭,并且在父亲的影响下,对于诸子百家、古今经传也有较深的研究。
曹植小时候就聪明过人,才华横溢,长大后精通文学,是当时有名的诗人。
曹操在立谁为太子这个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
他打心底里喜欢才华出众、激情澎湃的曹植,他曾经多次当面试探过曹植是否真有才华,结果曹植都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曹操就准备将曹植立为太子,但是不少大臣反对说:“自古以来,王位理应传给长子,若传给次子的话将会引起朝中混乱不安。
”曹操听了,觉得也有道理,就暂时把这事搁了下来。
曹丕虽然文才也不错,但无论是才气还是名气都比不上曹植,因此他一直对曹植嫉妒在心,尤其是听说父王有立曹植为太子的念头之后,更是想尽办法在父王面前贬低曹植,抬高自己。
他利用曹植爱喝酒的弱点,背地里做手脚,让曹植误了带兵出征的大事,从而使曹操对曹植产生了不满;他还在曹操面前表现出自己的忠厚仁爱,处处讨曹操欢心。
渐渐地,曹操就觉得曹植虽有才华,但不及曹丕宽厚仁慈,再加上一些大臣受曹丕的指使,在曹操面前替他说好话,因此,曹操就立了曹丕为太子。
曹后,曹丕继位,做了魏王和丞相,掌管大权。
但是,曹丕心里还是害怕曹植会跟自己争夺王位,处心积虑找了个借口把曹植抓了起来,向他兴师问罪。
曹丕的母亲卞太后不愿看到兄弟残杀,赶紧替曹植求情。
曹丕无法违抗母命,就另想办法刁难曹植。
曹植知道曹丕一向对自己有敌意,现在曹丕继承了王位,更不知会出什么花招来整治自己。
曹丕:七步诗的故事
曹丕:七步诗的故事话说曹操死后,将王位传给了长子曹丕。
曹丕的弟弟曹彰,封任城王,是智勇双全的名将。
曹丕虽然坐了王位,担心弟弟的才能盖过自己,日后要把自己拉下来,于是心怀忌恨,找机会要除掉弟弟。
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内部集团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斗争是很激烈的,往往导致兄弟相残。
那曹丕继承了曹操多疑残忍而又虚伪的性格,干起杀人的勾当从不明目张胆。
曹丕曾经对他聪明伶俐的弟弟曹植也动过杀机。
他找了个“莫须有”的罪名将曹植抓了起来,但碍于群臣对他残暴性格的不满,就下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如果作不出来,那就格杀勿论,怪不得自己不念兄弟手足之情。
那曹植又气又急,本来就很聪明,焉能作不出来?不到七步就作出了一首诗,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这里附“七步诗”于后,以供人玩味。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了诗,曹丕没有办法,只得放曹植一条生路。
他想曹植今后就不敢与自己争夺王位了。
曹丕称王后又对弟弟曹彰心存杀机,思忖很久,想出了一个“神不知鬼不觉”的奸计。
一日,曹丕召曹彰到太后屋里来下围棋,事先准备了一盘枣子,其中有的有毒,有的无毒,有大小明暗之分。
曹丕和曹彰一边下棋一边吃枣子,曹丕专捡无毒的`吃,曹彰心中是无备的,当然就随意捡食。
棋盘上正杀得天昏地暗的时候,曹彰毒性发作,痛得在地上直打滚。
太后一看是中了毒,急忙找水要救他。
但曹丕已经事先让人把能装水的坛坛罐罐都打碎了。
太后急了,连鞋都没来得及穿就拼命往水井边跑,到了井边却找不到能打水的器具。
由于抢救不及,曹彰一会儿就死了。
太后欲哭无泪……以上便是曹丕兄弟相煎的故事,仅供参考!。
曹丕真的想弄死曹植吗?
曹丕真的想弄死曹植吗?
曹丕与曹植之间的情天恨海、恩恩怨怨,多为后人杜撰。
反观正史就不难发现,二人的关系平静如水、波澜不惊,根本没有什么刀光剑影。
曹丕如果真想弄死曹植,曹植已经死了十回。
本集为您揭秘,为什么曹丕不想置曹植于死地。
曹植的《七步诗》依最早的《世说新语》内是五言六句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又有四句诗的版本出于《文选》卷六十〈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李善注引《世说》『萁在灶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到了宋代的《漫叟诗话》改为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而被明代的《三国演义》采用,因为《三国演义》的流行,于是六句体反而不流行了,《三国演义》的四句诗反而成了众口一辞的所谓曹植的《七步诗》。
相煎太急典故
《相煎太急典故》嘿,咱今天来说说“相煎太急”这个典故。
这可是个老有名的故事啦。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俩兄弟,一个叫曹丕,一个叫曹植。
这俩兄弟呢,都是有大本事的人。
可后来呀,曹丕当了皇帝,这地位一高,心思就有点复杂了。
曹植呢,那也是才华横溢,名声在外。
曹丕看着曹植这么有才华,心里就有点不踏实了。
他怕曹植会威胁到他的皇位。
这当皇帝的嘛,总是想得多。
有一天,曹丕就想了个招儿。
他把曹植叫过来,对他说:“你不是很有才华吗?那你在七步之内给我作一首诗,要是作不出来,嘿嘿,那就有你好看的。
”曹植心里那个苦呀,这不是为难人嘛。
可没办法,谁叫人家是皇帝呢。
曹植就开始走步子,一步、两步、三步……心里那个急呀。
不过曹植到底是有真本事的人,还真就在七步之内作出了一首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一出来,那可真是厉害啦。
你想想,煮豆子的时候用豆秸来烧火,豆子在锅里哭泣呢。
本来都是从同一根上长出来的,为啥要这么急着互相煎熬呢?这诗明着是说豆子和豆秸,其实就是在说曹丕和曹植这俩兄弟呀。
都是一家人,干嘛要这么狠呢。
曹丕听了这首诗,心里也有点不是滋味。
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了。
可皇帝嘛,面子还是要的,也不能马上就改变主意。
但从那以后,他对曹植也没那么狠了。
这个典故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咱现在说起“相煎太急”,就会想到这俩兄弟的故事。
这也告诉咱呀,一家人就应该和和睦睦的,别为了一点利益就互相争斗。
不然最后受伤的还是自个儿。
咱可得吸取这个教训,好好对待自己的家人,别弄出“相煎太急”的事儿来。
嘿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本是同根生魏文帝曹丕为何想对曹植痛下杀手?
导语:同父异母的曹丕与曹植,为了获得曹操的认同,互相竞争,因此失去了兄弟之间的血脉亲情。
他们各自聚集了文人谋士,为自己谋划策略,为争取曹
同父异母的曹丕与曹植,为了获得曹操的认同,互相竞争,因此失去了兄弟之间的血脉亲情。
他们各自聚集了文人谋士,为自己谋划策略,为争取曹操死后的继承权而彼此斗争。
两人个性不同各有优劣。
在文学造诣上,曹操气魄昂然,曹丕却文风婉约,字里行间始终带有一丝公子哥作派,曹植则文采过人,字词透露着壮志报国的傲骨。
文才上曹丕始终比曹植略差一点。
建安十五年,曹操带领子臣们游玩铜雀台。
心情一高兴叫曹丕曹植各自写文助兴,曹植文思敏捷,挥笔而就,所写之文为臣子里最优秀的。
曹操很是为之骄傲,想好好栽培曹植,希望他除了能写诗作赋之外还能具备治国才能。
因此曹植被封为平原侯,赐予招纳人才的资格。
曹丕则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虽然没有被封爵位,可是却因此进入朝政,由此积累了治理国家的经验。
杨修、丁仪是曹植的拥护者。
然而曹植等人始终缺乏政治斗争经验,不善权谋,没有到达政治家的高度。
曹植在为人处世方面任性为之,不加约束。
接待邯郸淳时竟然顾着梳洗,轻慢他,乘公车又不守规定,只为好奇,故意从禁令的司马门出宫,行天子礼,虽然是无意为之却仍然胆大妄为。
曹操因此大怒,斩杀公车使,对曹植也心存不满。
曹植团队中的杨修也恃才傲物,作风得罪曹操。
在这场夺位之争中,暴露了曹植不善权术的性格缺点,说明他不具备政治家的能力。
曹丕颇有心计权谋,得到了贾诩,司马懿和吴质的支持。
自身性格又善于矫饰;为了权力能够隐忍而不择手段。
曹丕处心积虑,最终得到了曹操的继承权。
曹操死后,曹丕心狠手辣,意欲杀害曹植,当面逼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