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历史复习备考研讨会启示(适合全国新课标卷)
高考备考研讨会心得体会(共5篇)【推荐】
高考备考研讨会心得体会(共5篇)高考备考研讨会心得体会1通过本次模考,暴露了近两个月以来高三复习存在的问题,这是我第一次带高三学生,对于高考还没有太多的经验,每次模考对我来说都是学习,尤其是这次召开的“师市历史高考备考研讨会”更让我受益无穷,每位发言的老师,对于试卷分析既到位又深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罗老师,考点把握非常准确,而且知识点分析的很细致。
还有常老师对于42题小论文的分析,这道题向来是难题,常老师把这道题解题思路分析很透彻,深入融合所学知识点。
这次考试成绩非常不满意,我也和学生交流了考试存在的问题:首先,对于文言文的题目,学生反应是不会翻译,总纠结翻译的对错,而不会找关键的词句。
此外,学生普遍反应考的和学的知识没什么关系,其实并非如此,说明学生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会联系生活实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还没有掌握。
不仅如此,学生不会利用时间,时空观念不强,找不到对应考察的知识点。
这次考试虽然不理想,但也给了我后期复习的方向,为了尽可能多的帮助学生有效提高成绩现结合本次研讨会中各位老师的建议,以及樊主任和李老师的指导,后期复习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改进:1、研究课程标准和课程说明,复习知识点要有所侧重。
2、研究近几年的高考卷,从中寻找到考试方向,并且要将历史核心素养以及史观融入平时的训练中,让学生有意识的去联系,去理解考什么,怎么考。
3、重视基础知识的提高,不能面面俱到,要抓重点,课堂上反复强调,直到学生接受。
可采取听写方式抓基础。
4、在运用史料时,要选用得当准确的材料,并且问题设置时要注重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历史思辨能力,史料研读能力。
5、在平时考试中,注重时效性,提高学生时间观念,提高做题速度,还要加强文综老师的配合。
高考备考研讨会心得体会2在校领导的指派下,我有幸参加了3月24日在平顶山市八中举行的2019年高考生物备考研讨会,聆听了广东省正高级教师王建春老师的2019年高考生物备考讲座。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I卷历史考试试题评析
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新课标全国卷I)历史部分试题分析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题与往年相比,在试题结构、题型、能力立意等方面都保持了去年的风格,但整体难度有所降低,且稳中求变,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
今年的试题体现了哪些特点和能力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复习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谈一谈本人的看法,与大家一起分享以供参考。
一、整体评价2014年高考伴着清风如约与你我相遇,今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与历届的高考试题比较来看:难度大体相同,考点明晰,重点突出,在紧抓课本的基础之上有所创新。
1.题型稳定:从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题型来看,一如既往顺序展开—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西方思想,西方政治,西方经济的模式进行试题安排。
非选择题40题,采用的仍然是去年的模式,分为两大问的出题模式。
2.创新:非选择题41题的题型跳跃性比较大,与以往历史试题相比是较新颖的题型。
内容上既注重历史知识的重点,紧抓考纲,立足于教材。
同时对学生整体知识体系以及在学习中不断积累的素养有较高的要求。
二、2014年试题结构和题型以稳定为主,但有新特色今年的历史试题仍为18道。
其中,选择题12道,每题4分;非选择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两道共37分,第40题25分,第41题为开放性试题总分12分;选做题共四道,分值均为15分,考生选择任意一题作答即可。
选择题方面, 考查的知识分布合理,中国古代(24题、25题、26题、27题),世界古代(32题),世界近代(33题、34题),中国近代(27题、28题、29题、30题),世界现代(35题),中国现代(31题),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内容都有涉及。
材料新颖,别出心裁,对知识和课本的变式较大,但直击考点,紧抓考纲。
需要考生回归知识点的源头去思考辨析。
针对材料的选项设置迷惑性大,有一定的难度。
考查内容皆为历史主干知识,部分为往年常考知识点。
非选择题方面,在强调学科特色的同时,降低了难度。
2014年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及复习建议
2013年(40题)近代中国与世界文化科学的进步 (爱因斯坦热) (25分,全国Ⅱ卷)
近年历史学科命题趋势
1、与教材的知识联系紧密,紧扣教材 , 回归教材
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基本上是以新材 料、新情景、新问题作为命题切入点的, 命题结果让考生感觉历史高考脱离课本, 远离课堂;2013年高考历史试题发生了明 显的转折性的变化,初步的感觉是,由 “脱离课本”走向“回归课本”。
2014届高考备考复习建议
1、夯实教材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并对主 要知识点做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还要拓 展学生的认知深度。
这项工作可以分配到复习的各个阶段:如 第一阶段复习按照现行教材专题式体例,通过 学生自主复习、教师考点串讲和练习讲评、阶 段测试,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初 步做到基础知识的细化和深化,第二阶段进行 通史意识下知识体系的建构与拓展,帮助学生 查漏补缺,通过讲练结合,强化学生对主干知 识的理解和运用。
2010年(27题)明代土地买卖契约情况(4分) 2010年(40题1问)明代江南手工业发展特点(8分) 2013年(25题)土地私有制发展、小农经济衰退(4分, 全国Ⅱ卷)2013年(41题)涉及汉、唐行政区划的演变 及经济重心南移等知识(12分,部分,全国Ⅰ卷)
2009年(26题)均田制(4分) 2009年(27题)市的变迁(4分) 2011年(25题)南北朝货币使用情况(图表)(4分) 2012年(26题)明后期工商业发展影响(4分) 2013年(26题)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全国Ⅱ卷)
考点33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 2013年(31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建设(意识形态) 学艺术 (4分,全国Ⅱ卷)
考点34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发展历程 2011年(35题)哥白尼、爱因斯坦理论(4分)
2014高考历史备考资料 联系热点 切入情境
关注热点,情境切入————用好热点,提高备考效率对比2012和2013年我省高考《考试说明》,两年都强调“命题重视‘新材料’的运用和‘新情境’的创设,不拘泥于历史教科书的具体表述”。
从近几年安徽省高考文综历史卷看,命题人常会通过政治家、学者言论、图表漫画、社会“花絮”等多种形式,由现实进入历史,铺设新情境,让考生审准题意,凭借所学知识及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这有助于培养选拔创新型人才。
因而,后期复习时,要关注“新材料”、“新情境”,以考纲问题和时事热点问题为载体,把握相关联系,为临界高考的考生增添正能量。
以下是我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对关于热点的运用方面积累的一些心得,与各位同仁探讨,不知是否适当,恳请批评指正!高考涉及的时政热点范围广、内容多,要掌握和利用每一个时政热点是不可能的,特别在高三后期复习中,更要选准热点,有效且有针对性的备考。
一、选准热点,有效备考1、选择那些既能体现国家意志又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热点,如“三农”问题、台湾问题、和谐社会等。
这些问题既是长效热点,又能很好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标重视三维目标,也给考试测量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试题的立意,融入到试题当中去,使考试测量成为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再教育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考纲的题型示例中出现了一些将历史阶段特征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相结合的题目。
非选择题例5选自去年的全国新课标卷,要求考生对“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的冲击和中国的反应”历史模式作出评析。
此题不仅能考查出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和阶段特征的掌握,而且还对学生内心中的爱国主义和理性的观念进行了一次显性的考查,是一道将三维教学目标与历史主干知识相结合进行考查的成功范例。
2、带有战略性的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如创新精神、深化改革等。
一些关于革命精神,包括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精神等都要格外关注。
2014年高考历史备考 艺体生文化课百题突围系列 专题1.7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含解析)
2014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文化课百题突围系列专题1.7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含解析)【知识背一背】夯实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考点突击0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确立——《权利法案》(1689年)1、背景:光荣革命(1)经过: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并统治英国。
这场不流血的政变,历史上称为“光荣革命”,标志着议会取得胜利。
(2)意义:①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②为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确立奠定政治基础①内阁的权力:主要表现为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
内阁对议会或首相负责。
②首相的权力:首相是政府和内阁的最高首脑,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等。
③内阁与首相的关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集体共进退④国王的地位:国王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没有实权。
3、意义:①议会取得对行政权(内阁)的监督与控制;②国王成为“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象征----英国典型君主立宪制正式确立三、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背景:①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激起工业资产阶级不满;②欧洲大陆革命潮流的冲击③英国群众斗争的高涨.④工业资产阶级为谋取参政权进行积极斗争.内容. 放宽对居民财产的限制. 重新分配议席评价:①积极: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加强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地位,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的更为迅速的发展。
②局限: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受到限制.考点突击0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背景(1)必要性:①经济:对外贸易方面无法保护本国工业和美国商人的海外利益;国内市场商品流通不畅②财政:无力偿还8年独立战争所欠的巨额债务。
③政治:国家主权受到威胁;社会矛盾需要解决。
无力维持常备军以解决内忧外患(2)可能性:政治前提: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理论条件:受英法启蒙思想的影响2、内容:①确立联邦体制:联邦政府权力加强,高于各州权力,但各州保持独立性。
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试卷分析
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试卷分析及2015年高考命题趋势与复习策略综观2014 年全国新课程高考文综卷(Ⅱ)的历史试题,可以发现,试题与往年相比题型、难易程度、试卷组卷的顺序(按照先中国后世界,先古代后近现代)基本保持稳定,符合《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
坚持以“材料第一、能力为主,素养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注重提供教材之外的新材料,设定新情境,这有利于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归纳、迁移、分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试题凸显综合性、开放性与探究性,重视创新思维,以鼓励考生有创见性地答题。
试题命制非常灵活,选择题部分难度较大,考查的能力要求深,思维含量高,主观题部分表面看较为平稳,但命题选材精当、角度新颖,设问灵活,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一、各题详细分析如下(一)选择题部分今年的高考历史选择题难度适中,突出特点是考查切入的角度比较新,考点贴近所学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层次认识,注重对历史知识的全面考查,题干内容较往年大大减少,但对基本能力的考查标准没有降低,今年的试题将对以后的历史教学与考试起到指导性作用。
具体分析:24、考查西周分封制涉及的主要区域,强调统治中心的位置,属于史地结合考查内容,难度不大。
平时学生主要学习和复习分封制及宗法制的内涵等层面的内容,对于历史理位的内容置重视不足,可能造成失分。
日后注意充分使用教材的材料(如本题涉及到必修一第3页地图),以教材内容为素材进行学习与复习。
25、考查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
秦时中国强化法家思想,“养子”权益受到法律保护,而西晋时“养子”与“亲子”待遇相同“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种变化说明自汉代思想大一统后儒家思想得以强化,并成为正统思想,法家思想已失去统治地位。
26、考查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出现及功能,难度适中。
从“以便贸易”到“争讼数起”能说明交子作为交换凭证的功能。
材料阅难度不大,选项设置不难,体现了对经济史考查的新角度――货币作用。
2014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特点及启示
思维品质、能力素养的对决——2014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特点及启示陕西省高考文综科目使用的是由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新课标Ⅰ卷,使用Ⅰ卷的还有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西、山西六省。
国家考试中心的高考命题者往往是由高校和研究部门的学科专家组成,“不论是学术水平还是命题经验,都代表了国家最高水平”。
(韩建峰、袁兆桐《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与分省卷》)研究高考试题以指导中学教学和高考备考复课,是中学教师的常态工作。
那么,陕西2014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有哪些特点?我们怎么认识这些特点?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和复习中又要注意些什么呢?一、试题分析1、试卷结构基本稳定从题型结构看,文综历史卷依旧由必做题和选做题构成。
必做题包括12道单选题和2道综合题,选择题每题4分,共计48分;综合题,一道25分,另一道12分,12分的题目为开放性题目,答案具有开放性,不唯一。
选做题15分,通常考生四选一。
从选择题上看,往年至少会有一道图表题,偶尔也会出现排列组合题,2014年12道单选题是清一色的文字型最佳选择题。
这并不意味着明年不会出现图表题和排列组合题,由于高考命题的保密性和时间的制约,使得高考命题会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我们不清楚明年会不会出现图表题和排列组合题,但文字型最佳选择题绝对是选择题的主体。
从主观性试题看,2014年两道必做题延续了1道必做题以古今中外大跨度综合为主,或者纵向联系,或者横向比较,另1道为开放性试题的命制特点。
今年40题以17世纪宋应星和牛顿科技成果为切入点,通过对比17世纪中西(英)科技成果的特点、不同命运,继而探究造成诸多不同的社会原因,就是非常典型的中外历史横向比较的试题;今年的开放性试题41题,依然没有采纳2011、2012年的论文式命题形式,有学者认为此种题型“着重于评析,……侧重史学理论和方法,答案较空泛,拉不开距离”。
(韩建峰、袁兆桐《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与分省卷》)而是延续了2013年41题着重于说明和阐释,有较强史实性,同时也有助于考查学生综合素养的命题特点,但所用材料则更加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的实际。
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历史试题评价与解析(共26张PPT)
•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 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 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 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 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 “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 之义。正如宋应星在 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 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 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 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 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 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 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 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 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 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 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 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试题答案分析
• 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 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 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 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 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 材料二: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 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 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 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 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 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 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 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 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 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 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 ——摘编自詹姆斯· 格雷克《牛顿传》等
2014年高考考前复习材料 高考历史十大命题趋势 解析
2014年高考考前复习材料高考历史十大命题趋势解析强化学科特点——灵活考查主干知识,命题形式多样化高考是国家权威考试,有明确的考查要求,新考纲规定: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是知识层面的考核内容,即考查考生对历史主干知识的掌握的深度和广度。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充分体现了这一命题要求。
如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考查、中共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考查;新课标全国卷Ⅱ对京剧的考查;重庆卷对明朝内阁制的考查等。
值得注意的是,高考试卷中对主干知识的考查都占有较大比重,命题形式多样。
[典例](2013·天津高考)“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解析]本题考查的主干知识是“元朝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产品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明朝中叶以后,棉纺织技术进一步发展,比如当时使用的花楼机,能够织出画师设计的各种花纹。
随着先进技术的推广,棉布日益流行,到明代后期已取代丝、麻等,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故选B项。
[答案] B[备考启示]随着高考的临近,很多同学都忙于模拟训练,自觉不自觉地忽视对主干知识的回扣,这是高三二轮复习的一个误区。
高考虽然是选拔性考试,但毕竟大学教育逐步普及,命题难度逐年降低,尤其须要强调的是:首先有了坚实的基础,才谈得上能力的提高。
请记住,主干知识永远是最重要的![感悟尝试]1.(2013·北京高考)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
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①《春秋繁露》②《四书章句集注》③《儒林外史》④《孔子改制考》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选B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辨别历史事物的能力。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i历史复习备考策略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i历史复习备考策略【摘要】高三历史复习中,备考策略的制定非常重要。
文章试图从备考的依据、备考应对策略两方面,研究备考策略的制定。
【关键词】新课改;备考依据;应对策略随着高考的临近,科学制定高考历史复习备考策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俗话说:“过河要搭桥”,复习要得法。
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备考策略的依据(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生学习和参加考试依据的标准和基础。
新课程强调以课程观取代教材观,高考命题也以课程观取代教材观,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设置新问题的命题方式是新课标要求的体现。
因此,作为教师和学生,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标,这样才能在复习中作到有的放矢。
(二)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考试大纲和说明对考试的性质、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考试内容及题型示例都做了详细的说明,是课标的体现,它是在课表的基础上提出的各项能力要求,而高考将课标通过大纲和说明的操作来完成: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渎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并将之与上一年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进行对比。
如2011年的全国新课标考试说明与2010年的考试说明相比,我们就可以看出:命题的指导思想、考核目标和要求、考试内容、形式和结构没有变化,但题型示例有变化,例4进行了更换;例6由2008年宁夏卷的考封建等级制题更换为2010年宁夏考甲午战争的题;例9由2007年宁夏卷41题更换为2010年宁夏卷对曹操的评价;例12由2008年海南卷26题更换为2010年宁夏卷40题等等,历史教师在组织复习时,一定要注意这些变化,科学制定应对策略。
(三)2007年以来新课标高考试题命题特点2007年开始,宁夏、海南等地进行新高考,随后湖南等省相继进行改革。
新课改背景下,高考呈现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坚持能力立意的主导方向,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地位,看重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引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2014年新课标高考押题卷(历史含解析)
2014年高考押题卷历史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初学记》引《宋百官春秋》说:“周受命,封建宗盟,始选宗中之长而董正之,谓之宗正。
成王时,彤伯入为宗正,掌王亲属,是也秦汉因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文中的彤伯与成王有血缘关系B.秦朝承袭了周朝的封建宗盟制度C.宗正的权力高于周成王D.反映君主专制下对王族的管理1.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始选宗中之长而董正之,谓之宗正”这一信息,可知“宗正”是由同一血缘关系的族人担任的,故A项说法正确。
秦朝实行郡县制,故B项与史实不符;由“掌王亲属”可知,宗正只是管理王族事务,故C项错误;D项错在“君主专制”。
2.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 )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2.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示意图呈现的信息可判断应该是宋朝。
秦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西汉是内外朝制,唐是三省六部制。
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帝权力,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设三司使、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财权和兵权。
故符合题意的是D项。
3. 清朝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往往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经驿马传递直达地方督抚。
这种做法( )A.加强了内阁的权力B.加强了皇帝的权力C.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3.B【解析】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便于皇帝可以不经内阁而通过军机处直接下达诏令,使军国大事直接控制在皇帝手中,并提高了效率。
故B项正确。
4. 1904年驻日大使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奴才现查各学校共有中国学生一千三百余人,其中学文科者一千一百余人,学武者二百余人。
其数不为不多。
”造成学文科者多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中日战争后,国人的救国思潮已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B.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C.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D.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4.A【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1904年”可以看出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各学校学习文科的人远远多于学武者。
2014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总结
2014年高考备考的周年热点讲解注:相关考试知识点会在高考前两星期左右整理出来,请朋友耐心等待哟。
几乎每年的高考题都会考察与历史事件周年相关的考题,今年是甲午年,知识点非常的多,也非常的复杂,给大家罗列出来复习的纲目,请参考复习,另外,在后期的整理工作中,作者还会再接再砺,将考察的相关知识点总结出来,请耐心等待。
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内容考察希腊民主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1689英国《权利法案》,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国方面,清政府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和人物部分康熙一块考察1774年北美第一届大陆会议召开,为独立战争做准备1789年法国大革命,1794年法国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结束1864年第一国际建立,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里程碑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兴中会成立120周年;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95周年;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大革命开始90周年;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及罗斯福新政1934年工农红军长征80周年;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4年豫湘桂战役,欧洲战场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1949年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北平和平解放、政协第一次会议、新中国成立)65周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54年第一届人大召开、第一部宪法颁布60周年;民主和法制进程概况(中外对比),日内瓦会议,中国首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55周年;(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民主的形式)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中法建交50周年1979年中美建交和《告台湾同胞书》35周年;最近台湾政局的动荡1984年《中英香港问题联合声明》、城市体制改革、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30周年;1999年澳门回归,至今十五周年最新热点:马尔萨斯去世,“魔幻现实作家”作品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恶时辰》。
2014年高考大纲版文综历史试题评析及2015届备考指导
可贵的坚守和平稳过渡——2014年高考大纲版文综历史试题评析及2015届备考指导随着2014届高考尘埃落定,延续了30多年的高中历史大纲版教材和测试最后一个坚守者——广西(区)也告别了过去,加入了已经经历了两次改革浪潮,正掀起第三次改革浪潮的新课标教学行列。
2014年高考大纲版文综历史试题从容地完成了最后的坚守,测量知识点的选定和测量能力层次的确定,具有浓厚的传统大纲教学与考试的色彩。
同时,在试题情景设置和问题设置上也明显体现出对新课标和新课程教育与测量目标、方式的接受。
一、整卷结构稳成,全部考查教材主干知识。
中国史: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调整,商人地位的变迁和棉花种植业的发展,古诗风格和理学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后晚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国民政府的农村土地政策;对大跃进的评价;世界史: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和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造;二战的背景和罗斯福新政。
这些没有一个不是常规教学与复习中的重点知识,相信所有的考生和教师看到这样的试卷,会有一种“付出终有回报”的感受。
二、平稳过渡,实现于新课标高考的接轨某种程度上说,大纲版高考和新课标高考历史试题的最终测量目标是没有差别的,只是测量的角度和方式发生了改变。
大纲版高考试题早已经实现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过渡,也是在新情景下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如第12题,体现了引导学生探讨历史真相的意识,重农抑商是这个古代传统的经济政策,汉代尽管了由明文规定,但事实已经在发生改变,这与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第26题(结论: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可以说命题思路是基本一致的,即社会经济和社会意识的发展是完全受政策左右的。
第21、23题,斯大林言论在实践中的表现,罗斯福新政措施在现代美国政治中的反映;都充分体现了运用所学的知识,了解其实质,在新的情境下来解释历史问题。
再如第37题第(2)(3)问的设计,注重纵向和横向对比,引入史学基本素养考查(说明影响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评价的主要因素),尽管相对浅显,但思路清晰,立意高二落点低,考生和教师均能接受甚至为之鼓掌,这样的试题尽管“创新”不足,但没有理由否定它是一道好题!三、情景材料选择和命题手法不以“求新”为目的,但以说明历史问题为宗旨,真正体现“实干兴学”的学术精神。
高三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高三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作者:武文,李娜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年第05期近年来,伴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辽宁文综卷历史部分试题的“脱教材”现象愈来愈明显,几乎在全部试卷中看不到任何教科书的影子。
现在的历史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历史学科考查对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说明提出“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要想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教师与学生在复习和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三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一)学生在复习和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有些文科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都不及格;历史发展的各阶段特征不明确;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不强,看不懂材料;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较弱;没有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思维的能力较弱;语言组织表达不清晰,答题不规范等。
(二)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惑的主要问题(1)历史高考试题越来越偏离了“历史”的轨道,失去了“历史”的味道,材料理解的重要性似乎远远掩盖了历史本身,历史考卷更像是语文材料阅读。
(2)由于高考越来越高于教材,讲与考的天平似乎已经严重失衡,就这种情况而言,复习课还要讲教材吗?如果降低讲解教材的比重,增加试题的数量,就能让失衡的天平回归常态吗?(3)12道客观选择题、48分成为了学生决胜高考的关键。
主观的材料解析虽然在分值上占据优势(52分),但是由于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它还能在我们师生的心目中同样占据优势地位吗?我们在指导学生备考的过程中还需要强化主观试题的重要性吗?同时,客观选择题随意性很大,运气似乎比知识重要,老师们有时也是一头雾水,不知何去何从。
困惑和疑问始终都会存在,只不过在不同时期它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中学历史教学》目录(2014年)
《中学历史教学》2014年第1、2期目录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设计主编:陈伟国第一部分中外历史宏观概述中国古代史韦玉(4)中国近代史(上)韦玉(8)中国近代史(下)韦玉(11)中国现代史韦玉(16)世界近代史韦玉(22)世界现代史韦玉(25)第二部分历史复习关键问题解析韦玉(26)第三部分考点核心知识再认再现中国古代史陈伟国(42)中国近代史陈伟国(44)中国现代史陈伟国(45)世界古代史陈伟国(46)世界近代史陈伟国(47)世界现代史陈伟国(48)参考答案(49)第四部分原创试题设计中国古代史陈伟国(52)中国近代史陈伟国(61)中国现代史陈伟国(70)世界古代史陈伟国(76)世界近代史徐州市历史学科中心组(78)世界现代史徐州市历史学科中心组(88)参考答案(94)珍视伤痕王淦生(1)○学术茶座树立完整的历史观冯一下(100)○教学研究给历史学科做广告:细节的魅力——在全校读书报告会上的发言夏武荣(106)由英语高考改革引发的感想——一位历史教师对高考改革的思索胡欣红(109)分层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性的重要路径江伟(111)○教材分析史学研究成果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运用——从高中新课标教材对“鸦片战争”内容的处理说起胡军哲贺英(113)关于思想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思考与实践——以《百家争鸣》一课的史料运用为例何光明(117)“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史料引用商榷刘建兵(108)首届茅盾文学奖颁于何时?陈敬远(110)“拜上帝会”还是“拜上帝教”?卫凯(119)此处“友好”二字不能少易复官(129)“出神人化”比“出鬼人神”好吴小明褚丽萍(135)《新青年》早期发行量有多大?杨林郭路(142)○高考指导众里寻她千百度——一节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课的启示周凌(120)用建构主义理论打造“五幕四环”学考复习高效课堂——以“从古希腊罗马到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一课为例刘丽珍(124)从“周孔之道”到“孔孟之道”——由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第25题想到的孙英勇(128)○初中园地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教学新时空”初中历史《中古时代的欧洲》教学与点评实录(二)陈伟国(130)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适度原则韩海龙(134)主题揭示四步曲——以《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为例骆增翼(136)○历史博览红卫兵登道歉广告有感徐金卫(139)严贡生的伎俩王峰(141)“酒状元”苏易简陈鹤(143)加人欧元区需达何种经济指标?邓志明(105)“司”、“后”之争仍未了吴小明褚丽萍(138)○图说历史将军的神秘失踪严龙梅(116)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七十九):拿破仑时代(二)黄牧航(144)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封面)广东省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研讨会暨中学历史学科教研组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课题研讨会掠影(封二)《中学历史教学》2014年第3期目录真实的历史对学生更有教育作用贾宏权(1)○学术茶座关于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研究的两点思考——在“共创历史:精英人物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左双文(4)开山之作奠基之功——纪念《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出版110周年冯一下(6)○教学研究当甄嬛走进中学历史教学曾凡亮(9)生动描述莫忘准确定义沈静(12)历史细节的选择与意义生成一一读“历史细节”教研论文有感陈伟壁(15)历史分层教学策略在高三试题讲评课的实践与思考赵星光(19)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促进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刘淑芳(22)○教材分析“就地取材”史料教学:以人教版高中必修3为例周明学(24)叙事与解释的融通一一高中历史选修“改革”专题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丁翀(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答问·中国史部分王峰(33)将史学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用“社会转型”的视角解读工业革命戴世锋(37)洋务运动破产说商榷王凤席(43)刍议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男耕女织”吴树文夏巨富(45)吴阶平不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归国知识分子代表侯智林(5)中国多少劳工参加一战欧洲战场?陈敬远(8)关于王建的一首诗石海龙(14)牛顿出生于1642年陈树志(18)《旋转木马》,逆时针VS顺时针赵含清(27)关于汉字的演变脉络戚明军(32)镇江之战清军伤亡人数考杨林郭路(36)是金圆券形同废纸吗?方配莲(67)攻占冬宫有数小时激战吗?卫凯(69)○高考指导应对高考的三只眼睛胡欣红(46)谈高考历史试题中关于历史认识问题的考查朱庭通(48)常识判断、类比排除、主旨导引:解答选择题的基本技术性方法——以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I为例税光华(50)例说历史信息说明题的类型和解法刘建新薛玉(53)豫时孙摩,长善救失一一浅谈文综备考策略何敬平(56)○初中园地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教学新时空”初中历史《中古时代的欧洲》教学与点评实录(三)陈伟国(58)初中历史教科书文本目录教学及其理论意义焦非非(64)○历史博览“双面人生”霍去病梁金贵(68)卢梭终生未婚吗?张彬(11)民国初年的公务员考试倪杰孔(42)○图说历史妇女亦乘脚踏车之敏捷朱卉群刘玉广(70)保皇还是革命陈伟壁(21)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八十):拿破仑时代(三)·拿破仑法典黄牧航(72)世界文化遗产:纳斯卡和朱马纳草原的线条图(封面)编读往来:既接地气又望星空——我眼中的《中学历史教学》徐金卫(71)教坛人物:吴朝阳(封二)《中学历史教学》2014年第4、5期目录2014年文科综合课标卷历史试题模拟训练谭方亮等(4)我们需要对日本发动核战争吗?胡欣红(1)○学术茶座浅谈微观史学——以《一个女学生日记中的情感世界》为例文建刚(70)○教学研究名师模拟上课助推青年教师执教能力提升陈春露(74)高中历史教学应回归知识生成的教育本质具惠兰(77)理科班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黄庆华(83)教师人际对话在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赖明敬(85)对《严是爱,松是害》一文的一点质疑贺健白(118)○教材分析经济学派的立场,还是历史教学的视角?——关于“应对危机”的补充和说明兼答尹海峰老师徐金超(8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答问·世界史部分王峰(91)中学历史教学应关注中国近代史中的反近代化现象刘建伦(94)中学历史教材应向教学体系切实转化谌凤山孙秋芳(98)人教版必修三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学设计谭方亮(102)结构化设计助力有效教学——以《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为例徐继宽(106)《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拾掇张有堂徐银梅(111)递交投降书的是小林浅三郎阳金平(110)○高考指导形散而神聚·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新格调王邵励车晋晋(113)解读考纲明确目标注重方法——考前百日历史备考方略浅述宋景田(119)勿混淆选择题设问中“这”字的三种代指含义——以2013年新课标全国II卷为例税光华夏仁贵(123)高三要重视国际贸易史的复习刘金军(125)以诗入史须谨慎——浅议“袍中诗”到底该怎样解读?郑毅(128)再谈高三文综历史备考何敬平(130)现代化史观与高中历史专题的复习陈莉(132)浅谈历史作业的设计及评价彭红(134)○初中园地“瘦”、“漏”、“透”——历史中考复习之良策周云华(136)把握有效生成,创造灵动课堂——历史与社会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洪福珍(141)《早期对外开放示意图》有误骆新强(82)○历史博览王羲之贴过春联吗?陈春云(76)“马车铁路”的由来陈冬梅(97)“身毒”的几个读音牛金魁(131)“明夷待访录”的含义胡全俊(140)○图说历史西藏和平解放吴志荣(143)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八十一):拿破仑时代(四)·特拉法加海战黄牧航(144)世界文化遗产:罗马历史中心区(封面)教坛人物:刘玉广(封二)《中学历史教学》2014年第6期目录当“爱国”成为“道德绑架”齐雨(1)○学术茶座提升文化自信,历史教师有责夏武荣(4)○教学研究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赵亚夫《中学历史教育学》与我的课堂教学孙立舟(6)吸纳与镜鉴:美国中学两种“做历史”的方式——以历史主题概念教学与评价为例马宁(10)一本有效提高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好书——读任世江著《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有感林国富(14)鲜活真实的历史,生动高效的课堂刘莉(17)历史教学目标的有效陈述林少媚(19)也谈“真实的历史对学生更有教育意义”邹流芳(22)○教材分析康熙二十三年(1684):一个应该重视的历史年代冯一下(23)“市场经济改革九二共识说”献疑周明学(25)反思改革史教学,寻找缺席的声音——感受“顶层设计”中的改革智慧曹军辉(28)美国如何解读“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以《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为视点李堪珠陈伟壁(31)传统与现代:新文化运动的二重奏——由2013年江苏卷第7题说起梁金贵(34)以学定教,巧编学材潘真荣(36)巧用教学凭借,构建历史课堂教学场李宝霞(39)王阳明死于哪一年?孟凡靠(16)孔子周游列国路线及匡邑归属刘裕强(35)○高考指导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有效路径——以对高考历史试题的运用为例胡军哲(42)关于2010-2013年广东高考文综中国古代史选择题的分析与思考刘金军(47)众里寻他千百度,已在考点踪迹处——以洋务运动为例谈高考备考策略洪伟(51)对史料的解读应力求准确——以201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第27题为例张兆金万维其(55)译文入题须谨慎王涛(50)○初中园地历史课堂也应瘦身——从史实处理说开去史春林(57)初中课堂教学中历史空间概念的构建——以“古埃及”历史空间概念构建为例林红霞郑路(61)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文史结合的实践与思考金霞(63)魔术的悬疑艺术对初中历史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启示李优治(66)让历史与社会课厚重而灵动——以八年级新教材《西方文明的摇篮》为例金月敏(68)○历史博览乌思藏与《西游记》陈鹤(24)使用《清明上河图》教学要注意版本卫凯(27)红夷炮还是红衣炮?刘玉琪(54)李慈铭的科举“履历表”刘振修(60)○图说历史“蛮”清大显身手陈伟壁(21)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八十二):拿破仑时代(五)•奥斯特里茨战役黄牧航(72)世界文化遗产:基日岛的木结构教堂(封面)编读往来:成长路上,感谢有你——我与《中学历史教学》的缘分钱金燕(71)教坛人物:周双宝(封二)《中学历史教学》2014年第7期目录不拘一格识人才徐金卫(1)○教学研究20世纪西班牙之于中国学生的历史教学:比较视野下的教学方案[西班牙]胡安·玛利亚·托马斯著;肖自力、罗水荣译(4)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异质原则与同质原则冯一下(8)历史意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以“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复习为例戴世锋叶燕(10)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史证方法的培养阮巧玲(14)谈史料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黄旭(17)○教材分析也许上得简单点也不错——我上《宋明理学》有感陈春露(20)不宜盲目拔高的“爱国主义”——浅析人民版《历史》必修Ⅰ专题二第二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黎镇(24)是“打倒孔家店”还是“打孔家店”?叶君明(27)关于人民版《百家争鸣》一课若干问题的教学思考蔡孙丹(30)新中国初期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薛伟强(33)美国能走上法西斯道路吗?徐银梅(34)在铜人外遍身涂腊?刘玉琪(9)再话民部改为户部的时间陈卫华(16)中国冶铁起源于何时?卫凯(19)“毅生同志”其人胡全俊(29)梭伦改革是“将自由民分成四个等级”吗?樊兆龙(46)一则关于郑观应言论的材料引用商榷戚明军(70)○高考指导2014年全国文综卷(课标2)历史科41题之管窥张有堂徐银梅(35)在专业化的道路上前行——简评2014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刘金军郭福生(38)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简评2014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谭方亮(42)2014年高考广东文综卷第38题第1问考生答题分析鲁力(41)眼前一亮,不同凡响——2014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评析王峰(45)略谈SOLO分类评价法在近三年安徽高考历史命题中的呈现及启示林桂平(47)○初中园地重读热点大写历史——以《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为例高凌(51)社会课课堂教学活力再现——交互式电子白板在社会课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尉云英(54)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的实践与思考胡士华(59)一个“乡村医生”的感悟骆新强(63)关于玄奘的俗名于卫(26)○历史博览执中贵和虞博士王颖王峰(65)影视材料在历史本科教学中的运用——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黄金凤(67)十月革命的谎言杨富丁(69)“四大发明”说法源于抗日战争时期钱金燕(23)也谈“炮烙之刑”陈鹤(32)布莱德雷没有说过越南战争打错了刘振修(64)梁山好汉为什么爱使用朴刀贺健白(66)○图说历史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核试验陈伟壁(71)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八十三):拿破仑时代(六)·征俄失败黄牧航(72)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封面)教坛人物:赵登明(封二)《中学历史教学》2014年第8期目录从两份清朝人物名单说起胡欣红(1)○学术茶座努力开创中华民族新的历史时代左双文(4)也谈提升文化自信——兼与夏武荣老师商榷徐金卫(6)○教学研究中学史证意识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薛伟强(9)好学好用:好的理论书就该这个样——我对黄牧航教授《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一书的学与用孙立舟(15)历史课的“三韵”刘建伦(19)为什么公开课会出现“不买账”的现象——历史教育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展示课观课反思李应平(21)鼓励学生质疑,培养质疑意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诊断”微型实例欧阳国亮(23)○教材分析基于历史思维能力层次要求的史料教学法初探席长华(25)让习题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基于岳麓版《历史》与美国McGraw-Hill版《世界历史》的比较杨林郭路(28)美国最高法院的最高司法解释权是如何确立的?谢万顺(30)《华盛顿会议》一课教学札记张有堂徐银梅(32)“第三产业的兴起”还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肖杰鸿(35)孙中山史事考辨三题张裕伟(37)木活字印刷术并非王祯创制王海龙薛伟强(14)是“李憕”,而非“李澄”黄智(27)伊尹先后辅佐了汤的几个子孙?何吟(29)牛顿到底生于何年?卫凯(45)“致远”舰的获救者刘裕强(55)○高考指导素养立意: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试题评析与教学启示胡军哲(39)“性善”还是“性恶”——论宋明理学的“人性”,兼析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第26题孙英勇(46)2014广东文综历史试题考察趋势分析、对策刘洪生杨国(48)理清命题思路,提高备考效益——以广东省近5年历史科高考选择题为例林少媚(52)关注命题发掘史料创新史论借鉴史观优化备考——2014年浙江文综高考历史评析吕准能王涛(56)2014年山东文综历史试题简评宋景田(60)○初中园地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教学新时空”初中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专题研讨实录(一)陈伟国(62)信度·厚度·长度:人文学科命题的价值追求——以一则材料题的命制过程为例金明强(65)青铜器是什么颜色?刘玉琪(36)丁云鹏是哪个朝代的画家?赵含清(51)○历史博览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看中国民族意识的缺失孙英勇(68)勿忘日本“文化大屠杀”刘振修(70)景德镇何时成为“瓷都”?聂忠凯(18)《清明上河图》何以称“清明”?张俊海(20)中共党的三大作风的提出胡全俊(34)也说我国最早的春联吴铁官(38)新中国华东海军组建历程钱金燕(47)○图说历史昏头昏脑的把戏严龙梅(8)美国反日宣传画刘玉广(71)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八十四):拿破仑时代(七)·莱比锡会战黄牧航(72)世界文化遗产:申布伦宫殿和花园(封面)教坛人物:张有堂(封二)《中学历史教学》2014年第9期目录历史,让我们拥有人文情怀梁金贵(1)○学术茶座再谈“文化自信”夏武荣(4)○教学研究“慕课”来袭,如何应对胡欣红(7)含义、选择与达成——对历史课堂“教学立意”的几点思考范从华(10)加强历史教学思想性的方法与途径谢良梅(14)让学生在同步中享受成功——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课为例周云华(18)谈谈历史教师说课应该注意的问题林桂平(22)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培养的实践与思考刘敏(26)○教材分析文化史模块教学的几点反思——以高中人民版教材《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为例刘建伦(29)常学常疑,常教常思,教学相长——例说几个历史概念的解读和启示周凌(33)就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答学生问刘畅(36)让学生明晰历史的来龙去脉——“英国公使进驻北京的实现”题的教学启示陈树志岳红芳(39)我的诗词我的课于卫(6)阿古柏死因考杨林(9)是文官还是武官?张巧萍(17)“星火计划”在“863计划”之前万明(25)关于百团大战的规模高晓峰(28)格拉姆发明的是发电机还是电动机?曾凡亮(32)是《抱朴子》还是《武经总要》?石海龙(44)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的基本国策么?陈敬远(54)大亚湾核电站开工时间勘误陈松林(57)○高考指导私人订制——高三备考新思路曾凡亮(41)历史命题与评价需要依照课程标准——以“赤壁之战”题为例李林川(45)命题材料的挑选与加工技艺的磨练——我看2014年浙江省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徐金卫刘小丽(48)2014年高考广东卷文综历史主观题评析李萍(52)挖掘高考试题背后的教学资源——2014年江苏卷第11题的教学启示徐继宽(55)浅析原因分析法在高考历史材料试题的运用詹巧珍吴树文夏巨富(58)○初中园地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教学新时空”初中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专题研讨实录(二)陈伟国(59)《八一宣言》非中共中央发表侯智林(21)瓦特是发明还是改进蒸汽机?陈冬梅(51)辽代究竟有几个都城?刘建新(63)○历史博览以讹传讹的名言名句考辨辑录四则周明学(64)近代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与市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兼析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第30题孙英勇(67)包拯不是“文正公”成荫(38)关于秦始皇的避讳刘剑(47)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校骆新强(69)○图说历史口言立宪而心实致专制刘玉广(70)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八十五):拿破仑时代(八)•兵败滑铁卢黄牧航(72)世界文化遗产:圣吉米尼亚诺历史中心(封面)读编往来:感悟与成长——我和《中学历史教学》的十余年陈荣春(71)教坛人物:欧阳国亮(封二)《中学历史教学》2014年第10期目录公开课到底该公开什么?孙立舟(1)○学术茶座甲午殇思之一:甲午一百二十周年祭胡欣红(4)○教学研究一节好课应当把握的四个度———以四节全国公开课为例薛伟强(6)问题设计:引领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李玉民(12)中国古代书院对当今高中教育发展的启示黄彪(15)打造魅力细节回归简约课堂杨春霞(18)○教材分析人民版《历史》必修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教学设计周凌(21)也说一说斯大林模式张有堂徐银梅(27)预备立宪,怎一个“骗局”了得!沈承尧(30)略述“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概念的形成苗颖(33)唐代儒学地位究竟如何?邢新宝(35)中国民主同盟成立于何时?刘裕强(5)世上第一台柴油机发明于何时?侯智林(14)克利(里)斯提尼改革时间刍议林国富(20)“四大名镇”并非出现于宋朝杨林郭路(26)七大国并非出现于春秋末期李军(32)不该出现的城墙刘玉琪(46)一画三名很不妥胡全俊刘高亮(64)○高考指导略说西方汉学对我国高考历史试题的影响冯一下(37)异质同构形散神聚——2014年全国高考安徽文综卷第36题评析欧阳跃峰唐淑云(41)“弯道超越”与“逆向行驶”——2014年安徽高考历史两大命题走势吴云驾(44)稳中有变,风格依旧——2014年浙江文综卷历史试题评析陈杰(47)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张兆金(51)例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以2014年高考全国卷Ⅱ第41题为例周锐武(53)○初中园地打造“三史”课堂发展史学素养——从省名师课堂《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展示课说开去史春林胡士华(56)以时间要素为依托,提高中考历史复习效率田维浩(60)是“左青龙右白虎”吗?——印反的《贝壳堆塑的龙虎图》赵含清(62)关于《武氏祠汉画像石》李生力(50)关于珍妮机的命名侯智林(67)○历史博览对德日法西斯清除程度不同的原因刘建伦(63)书虽小,收获不小——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徐金卫章银芳(65)“曆史”还是“歷史”?“日歷”还是“日曆”?冯凌妹(11)你所不知的“丈夫守则”刘振修(55)○图说历史山姆大叔的“使命感”陈伟壁(68)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八十六):拿破仑时代(九)·病逝圣赫勒拿黄牧航(72)世界文化遗产: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封面)编读往来:十年相伴一路成长——记《中学历史教学》与我的教学生活金明强(69)教坛人物:戴世锋(封二)《中学历史教学》2014年第11期目录好课由谁说了算?贾宏权(1)○学术茶座甲午殇思之二:一场农民与现代军人的较量胡欣红(4)○教学研究广深佛三地中学历史小组合作学习研讨会专题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提升学习张力的助推器——由“广深佛三地中学历史小组合作学习研讨会”引发的思考吴美娟(6)以合作助学,以评价促学——小组合作学习在历史课堂上的运用袁杏宜(10)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与实质——基于广深佛三地“中学历史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观察的思考姜涵丹(11)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中教师的作用减弱了吗?刘琴(12)中学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度的观察研究刘永红(13)小组学习中学生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梅金娣(16)“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复习课堂上的运用鲍春根(17)由两个“空杯”故事引发的思考汪远飞(19)高中历史课评课要素探析何光明(23)历史教师的继续成长需要“鲶鱼”于水生(51)○教材分析从教学实践谈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体例的调整赵登明(25)探寻中国古代思想史“有效教学”的路径陈辉(30)“地域文化”校本选修课教学的尝试与思考——以《博大精深的余杭本土文化》一课为例陈杰(34)世界历史教学拾零徐银梅(39)对“天雨粟,鬼夜哭”的质疑吴小明褚莉萍(38)课文引文应注意准确性邵长坤(41)彩瓷、青花瓷与珐琅彩刘玉琪(43)战国时郡县以下是“乡镇”吗?陈树志岳红芳(59)亚历山大二世在位期间沙俄共强占中国多少土地?陈荣春(64)○高考指导似曾相识燕归来——略谈高考历史试题与高校历史教材的关系冯一下(42)方向、线索、设计:知识点复习中的三个重要问题——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例鲁东海徐凤文(44)从2014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卷谈高三复习阶段“多元互动”高效课堂的创建赵立多梁静(48)广东高考试题在一轮复习中的运用——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为例黄凌(52)历史不可想当然——四道高考模拟题折射出的四个常见错误认识沙耕耘(56)2014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试题39(1)评卷反思陈旭光(33)○初中园地是学生不理,还是教师无理?——从两道历史试题讲评说起甘长春(60)中学历史教科书难免会有错误和缺漏傅元根(62)课堂教学从关注学生感受开始——以《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人物复习课为例朱桂芳(65)○历史博览浅析《全球通史》对中国史的论述靳滇霞(68)中日关系萌芽的见证——“汉委奴国王”金印刘振修(5)胡佛的不当经济措施李玉龙(47)○图说历史第一次石油危机陈伟壁(71)俾斯麦下台石玉中马霜(22)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八十七):美国的诞生(一)•建立詹姆斯敦黄牧航(72)世界文化遗产:锡吉里那古城(封面)广深佛三地中学历史小组合作学习研讨会掠影(封二)。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含解析版)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1.(3分)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2.(3分)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3.(3分)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4.(3分)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落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5.(3分)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6.(3分)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7.(3分)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
2014高考备考历史 讲座课件 (1)
Ⅰ2014年考试说明综合解读 • 一、山东卷考试说明前言解读 • 1、形式上变。 • 2、内容上稳。 • 3、指导性强。
二、文科综合解读
• • • • (一)命题指导思想不变。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不变。 (三)考试形式不变。 (四)试卷结构变化最大。
• 1、总分增加。 • 2、三科分值比重等同。 • 3、试题数量增长。
实质。每一个历史事物的背后都隐藏 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决 定着历史的性质、变化和发展的轨迹, 只有把这种东西抽象出来,才能更深 刻、更正确、更全面地反映客观的历 史。
• 历史“认识”是历史事物或现象在人 头脑中的反映。它一般分为感性认识 和理性认识两种。对历史本质的认识 应属于理性认识。 • b“阐释”在历史学科中的使用,指的 是对某一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的理解 与说明。认识与阐释的关系是,认识 是阐释的前提,阐释是认识的具体表 明。
• 此项要求强调考生对考题呈现的材料 首先应具有辨别的能力。它包括两种 类型的辨别。 • (1)呈现的材料属于“客观 史实”还是属于“主观认识”。 • (2)判断材料的真伪或可信度等。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 论
• 要求考生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 进而分析历史结论,是考生在考试过 程中,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进一步的思 维活动。 这一过程包含着认识和 提炼题目提供的有效信息、调动和筛 选已有的知识储备、整合及迁移知识、 得出新结论或作出新评判等思维活动, 是历史学科思维与学科方法的体现。
•
是指将历史结论这个整体分为 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 并分别地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 分析的意义在于细致的寻找能 够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 决问题。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 观点
• 在充分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基础上, 调动和应用历史知识的考核目标与要 求。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只有调动和 应用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科 学合理地予以说明。历史观点因时代、 因人物而异,只有掌握充分信息、应 用科学观点和方法才能予以证明。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备考策略
合理安排精心组织科学备考------高台一中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备考策略高台一中历史备课组赵伟吉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好!我就高台一中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备考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与各位专家、老师交流,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2013年是甘肃省新课改的第一次高考,在认真分析新课标高考卷的基础上,通过2014年高考备考研讨暨新课程高考命题分析培训会专家的指导,结合我校学生特点和以往高考复习经验,本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主要有以下做法,供各位同仁分享。
一、一轮复习的总体安排1.时间安排:2013年7月-2013年12月。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具体要求:第一轮复习主要是过课本,以单元复习为主,按课本顺序,先必修后选修。
我们认为第一轮复习不宜打乱课本顺序,不应急于按通史整合教材。
此阶段的复习依据是《新课程高考历史科考试大纲》和《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复习力求全面,重基础知识,复习做到全、细、实,面面俱到。
通过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为全面而准确地记忆打下可靠的基础。
从新的高考改革趋势来看,基本是考查能力,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知识基础更高要求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更加扎实全面。
4.基本方法:读、讲、练、评第一环节——读: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一轮教辅资料,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第三环节——练: 在课时复习结束后,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核对答案,分析总结。
2014年高考历史备考复习对策-高密市第四中学
2014年高考历史备考复习对策
②突出教学重点。 根据高考要点,梳理出主干知识,对重要 概念、原理应适度加深和拓宽,使学生理解、 把握到位。 ③整合和更新课本知识。 转变教材观,不能把教科书当成金科玉律, 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托。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互 补,并适当补充材料,使主干知识更加完整; 更新过时的观点和结论,使学科体系更加完善。
2014年高考历史备考复习对策
考纲强调通史体系
考试大纲从高考的现实需要出发,强调通史 体系,根据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按照通史的 思路对课程标准的内容加以调整,遵循古代、 近代、现代的时序,对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强 调知识的内在关系,打破模块界线,构建起基 本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学科体系。命
2014年高考历史备考复习对策
⑤主观题不按问题的分值组织答案;
⑥不能准确地运用历史学科语言表述答案,不能辩证地评价 历史问题;
2014年高考历史备考复习对策
三、2014年高考复习策略
1、教学目标——考什么就教什么
①明确教学目标。构建知识结构,重新 分配教学时间并改变教学方法。 ②更新史学观念。及时关注史学理论新动 态。
2014年高考历史备考复习对策
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导向。
●图表材料在试卷中每年都有出现。通常是一个表和一幅图。
2014年高考历史备考复习对策
2.考查内容重点突出,凸显学科主干知
识。
突出学科知识的主干,强调对重要事物和概念的 准确理解,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其他学科关系 更为密切的一些内容,如文学史、科技史、当代思 想政治等则极少涉及。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对社会 生活史的考查日益受到高考命题的关注。
③注重史学方法。全视角、多层次地分析和
阐释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复习备考研讨会启示启示1:重视概念,理顺要素。
高考试题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考查学生通过材料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认知,凸显新课程观。
注重使用新材料、新情境,突出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在试题中活化,迁移和上升。
从必修到选修题的设计都提供了新的历史材料,重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认知,从新角度、新情境入手,拓展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注重考查学生认识历史问题的过程。
这些问题不可能在教材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考生必须经过思考、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33.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A. 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 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 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本题考查要点斯大林模式。
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1952年苏联农业产量的增加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并非解决斯大林体制下农业发展长期滞后的问题,故A项错误;工业化在1937年已实现,B项错误;对农业的改革是从赫鲁晓夫开始,在1953年后,故C项不正确;马林科夫以1952年农业产量增加来说斯大林体制下农业发展长期滞后的问题已经解决,说明马林科夫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答案为D。
(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33.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
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
”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C.废除君主立宪制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本题考点美国联邦制的建立。
解题关键为“时间”,1787年“3月”,对“现行制度”进行变革。
当这封信出台时,美国尚不是联邦制,美国宪法是当年9月份通过的,排除A;“三权分立”也不是“现行体制”,排除B;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无关,美国独立时已与英国脱离“母子”关系,排除C。
答案为D。
高考复习必须要重视概念,理顺要素。
历史概念就是反映历史事实、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包括历史知识概念和历史理论概念两个部分。
历史概念的知识部分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概括和评价,包括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时间、地点、原因、人物、内容、经过、结果、影响等,即“事件本身+前因后果”。
历史概念的理论部分就是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共同特征的理论概括,重在对规律、特征、本质的总结。
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个概念史实部分包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个概念的理论部分包括:知识概念是学习的基础,理论概念是深化和提升。
只注意时间、地点、背景、过程、性质、影响等几大要素,没有对几大要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不能把这种联系与几大要素作为整体来看,那么对这一概念的掌握仍是不完整的、不清晰的。
要在全面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简明、清晰地形成知识概念,然后加以总结、分析、评价,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没有知识作基础,理论便是空中楼阁。
没有理论的知识也是不完整的,只有掌握理论概念才能深刻理解历史现象的实质,才能认识历史现象间的内在联系。
启示2:立足教材,理解显性,挖掘隐性。
试题考查新课程教学中的重点知识,选择题考察面广泛,从历史方法到各阶段的特点,以及对现实的影响;从南北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对文化的影响,以及近代外交的变化,在试题中都有具体的体现。
世界史中的要点知识体现也非常明显,从资本主义革命的重大事件,到德国民主化的进程,苏联社会的经济发展等都有考察。
而且选择题选项干扰性较强,对学生逻辑性、发散思维要求提高。
(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本题考查要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搞清楚周代分封制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不同: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地方诸侯分权共同管理国家,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任命郡守县令代表皇帝管理地方;分封制下依靠宗法血缘关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等级关系分明,郡县制下郡守县令都有皇帝直接任免,没有严格等级关系,都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僚。
因此周代到秦国墓葬的变化反映的是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转向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僚政治的政治变迁。
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维系的关键与前提是井田制和大宗小宗的血缘关系,而非经济发展;B项表述错在混淆分封制下诸侯与周天子间分权体制;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
(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30.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
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本题考点,中国近代经济。
解题关键为“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排除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民党还是有意保护“物权”的);“未得肯定”与“阻止”含义不同,排除B(况且仅是“减租”而不是“抗租”);C项与材料及史实无关。
答案为D。
高考复习以“纲”(考试大纲)为纲,以“本”(教材)为本以外,必须在立足教材,理解显性,用够、用足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挖掘隐性,跳出教材,适度拓展和延伸,使知识更加系统完整,提高实用性。
隐性知识是指潜藏于教材中不易为人注意而高考中又常考到的知识。
如人教版第10课“鸦片战争”的“战火再燃”这一目,教材主要叙述了战争的起因,《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俄强占北方领土,战争的影响等。
但由于篇幅的原因,教材叙述很简略,很多内容未涉及,以致于同学们不能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
如:英国为什么要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的要求?美俄在战争中充当了什么角色?俄国强占了北方哪些领土?清政府是怎样被列强控制的?中外反动势力是如何勾结的?等等。
这些问题虽不一定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但如果不了解的话,教材很多知识是无法理解的,不能形成系统而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挖掘教材隐性知识的同时,要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思路和方法,介绍学术前沿观点和新颖的材料及结论。
同时还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大量阅读,拓宽知识面。
如人教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在学生系统掌握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等基础知识的同时,提供如下一些材料,学生会有一些不一样的认识。
新的史学观,主要有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全球)史观、唯物史观、民生史观等。
坚持用这些史观来考察历史,构成隐性知识的组成部分,不但会有不一样的认识,也能较好的突破难点。
如《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无疑是教学和考试的重点,如果用这些史观来研究会有如下一些结论:⑴战争的本质是两种文明的冲突: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较量。
⑵战争打破了中国的封闭,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潮流之中。
⑶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全新的东西,近代化运动思潮开始出现。
⑷战争引起的阵痛带来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变动,各种矛盾加剧,社会急剧动荡。
这些结论有助于我们对“鸦片战争”形成正确的认识,也就有助于解决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
启示3: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高考试题注重历史学科内的综合,稳中求变,稳中创新,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学以致用,资政教化”的社会功用,探究性试题俯拾皆是。
尤其非选择题从横向(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相互影响)、纵向(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发展进程或历史与现实结合),实现学科内的综合考察,围绕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本身的背景,要求学生发现本质问题。
(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
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
魏源认为海运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
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
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
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
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
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
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
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与近代对海洋的利用。
从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从齐国到明清,利用海洋的区域范围、用途的变化,对倭患反映的维护海权的意识或方法的不同,在利用海洋方面使用指南针等工具,从这些方面去归纳概括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从晚清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近代化发展的角度切入分析,结合材料可以得出西方列强侵略时海禁政策破产,中国海洋权益被侵略,洋务派等官僚在西方侵略的影响下主张加强海防建设、发展海外贸易、开发海洋资源、允许国人出国等方面去归纳鸦片战争后的主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