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的概念及消化方式
消化
28
头期胃液分泌机制(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由食物刺激头面部感受器引起的胃液的分泌。
口腔机械、化学刺激 视觉 嗅觉 味觉 延髓迷走核团
刺激分泌 迷走神经 胃泌素
29
胃期胃液分泌的机制:由食物进入胃,对胃的
机械和化学刺激引起。
延髓
迷走神经
刺激分泌 胃扩张引起的局部反射 胃
30
肠期胃液分泌的机制:食物由胃进入小肠后,
促进胃液分泌 加强胃肠运动 营养作用
促进胰液(水、 NaHCO3 )分泌 促进胰酶分泌 促进胆囊收缩
14
促胰液素 (胰泌素)
缩胆囊素
小肠粘膜S细胞
小肠粘膜I细胞
(二)胃肠激素作用
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运动
2.营养作用(刺激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生长) 胃泌素促进胃粘膜生长,缩胆囊素促进胰 腺生长。 3.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抑胃肽刺激胰岛素分泌
11
自主神经作用
平滑肌 交感神经 运动减弱 腺体 分泌减少
副交感神经
运动加强
分泌加强
12
四、 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一)胃肠激素(gastrointestinal hormone)概念 :消化道粘膜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的总称。
13
激素
来源
生理作用
胃泌素 胃窦、十二指 (促胃液素) 肠粘膜G细胞
A 蠕动
B 蠕动冲
C 集团运动
D 分节运动
E 容受性舒张 3 促进胃排空的因素为( )
A 促胃液素
C 肠—胃反射 E 交感神经兴奋
B 肠抑胃素
D 脂肪进入十二指肠
59
4 胰液缺乏时,下列那种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不受影响
【寒假预习课】《消化和吸收》(解析版)
第09讲消化和吸收目标导航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描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4.分析小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其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知识预习知识点一食物的消化1.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
2.消化系统的组成: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
3.食物的消化过程:牙齿舌唾液腺麦芽糖收缩和蠕动胃腺蛋白质肠腺胰腺葡萄糖氨基酸4.食物消化的两个方面:(1)将食物切断、磨碎、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2)食物中大分子有机物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能被细胞吸收的小分子有机物。
知识点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不变蓝变蓝变蓝知识点三营养物质的吸收1.主要器官: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2.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1)成人小肠长5~6米。
(2)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
(3)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4)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对点训练知识点一食物的消化【例1】丽丽在吃杨梅时将核咽了下去,杨梅核在体内的“旅行”路线是( )A.口腔→咽→胃→大肠→食道→小肠→肛门B.口腔→食道→小肠→胃→咽→大肠→肛门C.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D.口腔→小肠→胃→咽→食道→大肠→肛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消化道的组成顺序。
人体的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杨梅核在体内“旅行”的顺序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例2】下列有关人体消化和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消化道中的器官都具有消化功能B.糖类都可以直接被吸收C.消化和吸收都在小肠D.胰液中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消化和吸收。
消化道中的咽、食道和肛门等器官没有消化功能;糖类中只有葡萄糖可以直接被吸收;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场所,胃等也有消化或吸收功能;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其中包括消化蛋白质的酶。
生理学课程ch6 消化与吸收
乙酰胆碱
组胺
胃泌素
腺苷酸
磷脂酰 环化酶
肌醇
cAMP
Ca2+
磷脂酰 肌醇 Ca2+
H+
第四节 小 肠 内 消 化
Digestion in small intestine
一、小肠的机械消化
小肠运动的形式:
(一)分节运动
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 主要作用:利消化:促进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利吸收:增加食糜与肠壁的接触 助血循:挤压肠壁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推食糜:推进肠腔内容物下行 (二)蠕动 自上而下顺序收缩和舒张的运动。 蠕动速慢,蠕动波弱,传播距离近 蠕动冲:传播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的蠕动,可由于进食时 的吞咽动作、食糜进入十二指肠或由于泻药的作用而引起。
物 机械扩张及蛋 胃窦 胃
紧张性↑肠内压 空
白质分解产物 →G.C →秘素
②十二 高渗溶液 肠-胃反射 胃蠕动↓ 胃内压 胃排空
指肠 ────→
→
→∧ →
食糜 盐酸、脂肪 肠抑胃素 紧张性↓ 十二指肠压 暂 停
抑制因素解除 胃蠕动↑ 胃内压 再次
③食糜在肠内吸收──────→
→∨→
紧张性↑ 十二指肠压 胃排空
抑胃液分泌
抑胃、肠运动
G细胞
蛋白质分解产物 迷走神经兴奋 组织胺 ACh
S细胞 盐酸〉蛋白质产物〉脂肪酸钠 迷走神经兴奋
I细胞 蛋白产物〉脂肪酸钠〉盐酸 迷走神经兴奋
K细胞
脂肪及分解产物 糖 氨基酸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与食管的功能 Digestion in the oral cavity and function of
分泌量:基础排酸量:空腹时,正常人约0-5mmol/h 最大排酸量:20-25mmol/h(组织胺试验)
消化系统
消化道平滑肌特性:兴奋性、 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①消化道平滑肌的兴奋性比骨骼肌低; ②消化道平滑肌在体外适宜环境内,仍能保持良好的 节律性运动; ③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一定的紧张性收缩,以维持 消化道的形状和位置,并使消化道管腔保持一定的基 础压力,产生平滑肌的收缩活动; ④消化道平滑肌具有较大的伸展性,从而使消化道能 够容纳几倍于自己原初体积的食物; ⑤消化道平滑肌对电刺激不敏感,而对牵张、温度和 化学刺激特别敏感。
十二指肠因素抑制排空 (1) 肠-胃反射:酸、脂肪、渗透压、机械扩张→ 相应感受器传出 冲动→抑制胃的运动,收缩幽门(对酸最敏感); (2) 十二指肠产生的激素 :酸、脂肪 十二指肠肠抑胃素(促胰液 素,抑胃肽等) 抑制胃的运动。
三、小肠的运动
(一)小肠的运动形式及其作用
1、紧张性收缩:是其它运动形式的基础
蠕动 :消化道平滑肌顺序收缩所引起的 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 食管-胃扩约肌:4~6cm高压区, 5~10mmHg , 生理性扩约肌,机械感受 器兴奋→迷走神经→中枢→迷走神经 →VIP →舒张。食物入胃后→胃泌素→ 收缩 。放止食物逆流。
蠕动
是消化道的基本运动 形式,是由神经介导 的,可使消化道内容 物向下推进的反射活 动。 其由两部分组成: 食物团块后面→收缩 食物团块前面→舒张
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 其幅值为-60~ -50mV,波动较大。 其形成原因主要为K+外流和Na+-K+泵的 生电作用,还有Na+内流、CI-外流。
2、慢波电位(SW,基本电节律,BER)
概念: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可在静息电位的基础
人体的消化和吸收
人体的消化和吸收
人体的消化和吸收是指食物在我们的消化系统中被分解和转化为有机物质,以便身体能够吸收和利用这些营养物质。
这个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口腔消化:食物进入口腔后,经过咀嚼和混合唾液的作用,食物开始被分解。
唾液中的酶开始分解淀粉,并将食物变为容易吞咽和消化的浆状物。
2.食管:食物通过咽喉进入食管,然后通过食管向下滑入胃。
在食管中,没有消化器官的特定消化发生。
3.胃消化:食物进入胃部,胃蠕动将其搅拌和混合。
胃壁分泌胃酸和酶,帮助分解蛋白质。
胃酸还有助于消灭细菌和其他微生物。
4.小肠消化:当食物离开胃进入小肠时,胆囊释放胆汁,胰腺释放胰液来分解食物。
小肠壁分泌酶,包括葡萄糖酶、脂肪酶和蛋白酶,它们进一步分解食物,使得营养物质可以被吸收。
5.吸收:小肠壁上有许多绒毛,它们增加了表面积,有助于吸收营养物质。
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和甘油等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液和淋巴系统,然后被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供能和维持生命。
6.大肠: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余物经过小肠后进入大肠。
在大肠中,水分被吸收,将粪便变得浓缩。
7.排泄:粪便储存在结肠中,然后经过直肠和肛门排出体外。
这就是关于人体消化和吸收过程的基本概述。
注意,这仅是一个简单的描述,并不包括所有细节和细微的变化。
人体的消化和吸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器官和酶的相互作用。
消化生理
2. 胆汁的成分和作用: 胆汁的成分和作用:
成分:水、胆盐、胆色素、胆固醇、脂肪 成分 水 胆盐、胆色素、胆固醇、 酸、卵磷脂及一些无机盐。 卵磷脂及一些无机盐。 为弱碱性,其中胆盐为结合的胆汁酸所 为弱碱性, 形成的钠盐;胆固醇为胆汁酸的前身, 形成的钠盐;胆固醇为胆汁酸的前身, 肝脏内脂肪代谢的产物; 肝脏内脂肪代谢的产物;胆色素为血红 蛋白分解的终产物。 蛋白分解的终产物。
胃窦 幽门 十二指肠
胃 排 空 过 程
2. 调节因素: 调节因素:
(1)胃内压的作用 胃的紧张性收缩和蠕动是产生胃内 胃内压的作用: 胃内压的作用 压的主要原因,也是动力 压的主要原因 也是动力. 也是动力 排空是间断性的.胃排空后数小时, 排空是间断性的 胃排空后数小时,胃体出现节律性蠕 胃排空后数小时 动收缩,这种收缩为饥饿性收缩, 动收缩,这种收缩为饥饿性收缩,使到动物体有饥饿 感。 (2)当胃内压大于肠内压时,食物易进入十二指肠 当胃内压大于肠内压时, 当胃内压大于肠内压时 (3)食物的理化性质与食物的质与量对胃排空速度的影 食物的理化性质与食物的质与量对胃排空速度的影 响 液体>固体 液体 固体 糖类>蛋白质 脂肪 糖类 蛋白质>脂肪 蛋白质
3、胃液分泌的调节:按进食时食物刺激部位的先后, 胃液分泌的调节:按进食时食物刺激部位的先后, 胃液分泌的调节
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三个时期。 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三个时期。
• 头期胃液分泌由进食动作,头部的咀嚼吞咽引起,其 头期胃液分泌由进食动作,头部的咀嚼吞咽引起, 传入冲动来次头部感受器。经迷走神经传至胃。 传入冲动来次头部感受器。经迷走神经传至胃。 • 特点: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量多酸度高。 特点: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量多酸度高。
生理学课件-消化和吸收
2.消化期的胃液分泌
(1)头期胃液分泌 食物刺激头部感受器引起。 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①食物的形象、气味、声音剌激了视 、嗅、听觉感受器。 ②食物剌激了口、咽部的化学和机械感受器通过胃液分泌(直接较重要)
→胃窦部G细胞→胃泌素↑→胃酸分泌↑
第七章 消化和吸收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胃肠的神经支配
口腔内消化:唾液
消化
胃内消化:
胃液 消化期胃运动的主要形式
胃的排空
小肠内消化 胰液、胆汁、小肠液
小肠的运动形式
吸收
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及其原因 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形式、主要部位、途径和机制 水、钠、铁、钙吸收的主要部位、途径
返回
第七章 消化和吸收
1.掌握胃容受性舒张、胃排空的概念。 2. 熟悉消化期胃运动的主要方式。 3.熟悉三大营养物质在胃内排空的特点。 4.熟悉消化期小肠的运动形式。
一.胃的运动
1. 胃的运动形式
※ (1)胃的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ion) 胃特有形式
1)概念:
进食动作和食物刺激咽、食管等处感受器反 射性引起胃底、胃体部肌肉的舒张,胃容积 扩大胃内压基本不变,称。
一、唾液
(一)唾液性质与成分 性质:无味,近中性PH 7.0 成分: 水:99%
有机物:粘蛋白、唾液淀粉酶、 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等
㈡唾液的作用
1.湿润口腔和食物,利于吞咽 2.溶解食物,引起味觉 3.清洁和保护口腔 4.抗菌作用 5.消化作用: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为麦芽糖 6.排泄功能
㈢唾液分泌的调节
副交感神经 兴奋时,末梢释放ACh↑ →作用于 唾液腺细胞膜M受体→唾液分泌↑(稀薄)
二、胃液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2.紧张性收缩
• 胃壁平滑肌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持续收缩状 态, 称为紧张性收缩(tonic contraction)。
• 这是消化道平滑肌共有的运动形式。胃的紧 张性收缩使胃腔内具有一定的压力, 这种压力 有助于胃液渗入食物, 促进化学性消化。
3.胃的蠕动
作用:
① 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 合,有利于化学性消化
十二指肠黏 膜内分泌细 胞
肠-胃反射
胃
胃运动减弱 排
• 化学结构----肽类 • 分子量-----2000~5000 •它们不仅存在于消化道内, 还存在于神经组织内。
主要的胃肠激素
激素
分泌 刺激物
功能
促胃液素
促胰液素
缩胆囊素 (CCK) 抑胃肽
G cells
S cells
I cells
•迷走N(GRP) •蛋白质消化产 物 •胃扩张
•盐酸 •蛋白质分解产 物 •脂肪酸
(三)唾液分泌的调节
完全由神经反射引起。
非条件反射: 诱发因素: 食物对口腔的物理、化学刺激 产生机制: 感受器(口腔、舌神经末梢)→ 传入神经纤维→中枢
(延髓、下丘脑、皮层) → 传出神经(副交感为主,末梢 递质为乙酰胆碱,对抗药: 阿托品) → 腺体
条件反射: 就餐环境、食物形状、颜色、气味引起唾液分泌。
1.分类
1)肌间神经丛 (位于纵行肌和 环行肌之间)
主要参与对消 化道运动的控制。
内在神经丛:
交感神 经
副交感神 经
肌间 神经 丛
黏膜下 神经丛
2)黏膜下神经丛 (位于黏膜层和环 行肌之间)
主要参与消化道 腺体和内分泌细胞 的分泌, 肠内物质 的吸收以及对局部 血流的控制。
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的激活
(自身催化 )
肠激酶 ↓
胰蛋白酶原 → 胰蛋白酶 ↓
糜蛋白酶原 → 糜蛋白酶
胰液分泌的调节
神经调节 迷走神经促进胰液分泌 体液调节
——促胰液素(secretin) 由小肠上段粘膜的S 细胞分泌;促进胰腺分泌水分和碳酸氢盐;胃酸、 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引起促胰液素的释放 ——缩胆囊素 (cholecystokinin, CCK) 由小肠 粘膜的I细胞分泌;促进胰腺分泌胰酶和促进胆 囊收缩;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胃酸、脂肪 引起CCK释放
图6-4 胃肠激素分泌方式示意图
A.内分泌 B.旁分泌 C.神经分泌 D.腔分泌 E.自分泌
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
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营养作用 促进消化道组织代谢和生长的作用 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5种胃肠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唾液
唾液(saliva)由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和小唾液腺分泌; 1~1.5L/d; pH6.6~7.1
胆汁
胆汁由肝细胞分泌; 800~1000ml/d
胆汁分肝胆汁(金 黄色,pH7.4)和 胆囊胆汁(颜色较 深,pH6.8)两种
胆汁的主要成分: 水、无机物、胆盐、 胆色素、胆固醇、 脂肪酸、卵磷脂、 黏蛋白
胆汁的作用
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消化分解 促进脂肪的吸收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其他作用
MMC)
从胃体中部开始,向尾区推进 1次/90min, 3min/次 起“清道夫”作用
图6-10 从胃窦和十二指肠记录到的消化间期移行性 复合运动 (MMC) 的时相变化
呕吐
呕吐 (vomiting) 是机体将胃及小肠内容物 从口腔驱出体外的过程。
呕吐中枢位于延髓
吸收的概念和消化的方式.
交感及副交感传出
交感及副 交感传入
肌间神经丛
粘膜下神经丛 局部传入
消化道管壁 内的化学感 受器和机械 感受器
平滑肌 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 血管
㈠外来神经: 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唾液腺——分泌增加(少量)
胃
1.交感神经传 肠 抑制运动
出纤维(NE)
肝 胆囊
抑制分泌
胰腺
使奥迪氏括约肌收缩——阻止胆汁排出
㈠小肠运动的形式及作用 1.紧张性收缩:
意义:与胃的类似。 2.分节运动:
一种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舒缩运动。 意义: ①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利于化学消化; ②增加食糜与小肠粘膜的接触,促进肠壁血 液及淋巴液回流,助吸收; ③对食糜推进作用弱。
食糜
舒张 收缩
3.蠕动 意义:将食糜推进,在新的肠段开始分节运动。
十二指肠 11~12次/min; 回肠 末端 8~9次/min。
⑶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数目越多收缩的幅度越大。
慢波、快波及平滑肌收缩之间的关系: ①动作电位在慢波的基础上产生,而 平滑肌的收缩继动作电位之后。 ②慢波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是其收 缩节律的控制波。
三、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中枢神 经系统
①润湿和溶解食物,以便于吞咽并引起味觉; ②保护和清洁口腔;
③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为麦芽糖。 二、胃液的分泌
胃粘膜的外分泌腺: 贲门腺、泌酸腺、幽门腺。 多种内分泌细胞:
㈠胃液的成分和作用
胃液为无色强酸性液体, pH为0.9~1.5。
1.盐酸: 毛细血管
壁细胞
胃腔
也称胃酸,
由壁细胞
分泌。
壁细胞分泌盐酸模式图
盐酸的生理作用: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肠壁的神经支配及其对内在神经丛活动的影响示意图
支配肠道的植物性神经系统
五.胃肠激素
(一)胃肠内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单个、不均匀分布在黏膜上皮 细胞之间。 ◆胃肠激素:胃肠道内分泌细胞所分泌激素的 总称,与神经系统共同调节消化器官的活动。 ◆脑-肠肽:即由消化道和脑部肽能神经系统 释放的肽类激素。
分泌主要是由食物直接刺激胃而引起的。
6. 鱼类胃内消化较哺乳类慢,肉食性的鱼类 胃的排空时间需2-5天,原因是鱼类胃的蠕动 极弱,没有使食糜充分搅和的能力,胃酸和 消化酶仅能浸渗食物的表层进行消化,且环 境未能达到消化酶的适宜温度。
7. 鱼类的消化酶种类与食性有关。肉食性鱼 类的蛋白酶较多,非肉食性的鱼类蛋白酶 较少,而糖酶如淀粉酶、糖元分解酶、麦 芽糖酶等较多。
比格犬
头期胃液分泌是由动物进食或食物的 形状、颜色、气味的刺激作用于头部的 感受器引起的。
迷走神经是唯一能使胃液分泌的传出 神经,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胃液不 分泌。
特点:分泌延续时间长,胃液的分泌量大, 胃蛋白酶含量高,消化力强。
头期刺激胃液分泌的调节
2. 胃期(60%)
食物直接刺激胃粘膜而引起的分泌。 分泌特点:分泌量大,消化力弱。
(二)胃肠道激素及其作用
1.调控消化道运动、消化腺分泌 2.营养作用 3.对其他激素分泌的调控
第二节 摄食
一. 摄食方式 滤食(鲢),吸食(蚊子),采食和捕食 (大多数草食,肉食和杂食性动物)
二. 动物采食的调控 摄食中枢——下丘脑外侧区 饱中枢——下丘脑腹内侧区
鱼类的口和咽没有明显界限,出现鳃的部位 为咽,前方为口腔,一般合称为口咽腔。
第三节 口腔消化
一.唾液的分泌 (一)唾液的成分及生理作用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都在不断的演绎着消化和吸收,我们的身体能够正常的工作,就离不开消化和吸收,但是大家对于具体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有了解吗,我们身体能够正常的消化和吸收,才能够正常的进行每一天的工作。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具体的关于消化和吸收的概念吧。
消化(Digestion)是机体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腺分泌物的酶解作用,使大块的、分子结构复杂的食物,分解为能被吸收的、分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化学物质的过程。
其中,通过机械作用,把食物由大块变成小块,称为机械消化;通过消化酶的作用,把大分子变成小分子,称为化学消化。
消化消化有利于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管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吸收,从而为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消化过程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前者指通过消化管壁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如口腔的咀嚼,胃、肠的蠕动等)把大块食物磨碎;后者指各种消化酶将分子结构复杂的食物,水解为分子结构简单的营养素,如将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脂肪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多糖水解为葡萄糖等。
吸收是机体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到体内的过程。
单细胞动物直接从生活的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多细胞动物消化管内,各种食物的消化产物和水分、盐类等物质通过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以及脊椎动物肾小管中的物质重新转运到血液,都属于吸收。
吸收的方式多种多样,但都是为了供应机体营养和保持机体内环境的恒定。
吸收的机制不论单细胞生物和高等动物,营养物的吸收过程都是物质分子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或再由细胞内穿过另一侧的细胞膜离开细胞,进入组织液或血液。
随着生物的进化,对不同物质的专一性的特殊吸收机制占有更重要地位。
现以哺乳动物的小肠吸收为例,说明吸收的一般机制。
单纯扩散一种纯物理现象,即物质的分子从浓度高的区域进入浓度低的区域。
细胞膜是处于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之间的一层脂质膜,因此,只有能溶于脂质的物质分子,才有可能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也叫弥散)。
消化系统学习顺序
消化系统学习顺序消化和吸收一、消化和吸收的基本概念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食物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消化的方式: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
机械消化依赖消化道平滑肌的运动,化学消化依赖消化液中所含消化酶的作用。
消化液由各种消化腺分泌,主要成分是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无机盐调节消化道的酸碱环境和渗透压、以便一些重要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有机物中最重要的是消化酶。
其次是粘液,粘液由空腔脏器分泌(所以胆汁和胰液中不含粘液) ,对消化道粘膜具有保护作用。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1.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兴奋性较骨骼肌低、不规则的节律性、紧张性、伸展性、对刺激的特异敏感性即对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敏感而对切割、电刺激等不敏感。
2. 消化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1) 静息电位主要由 K+外流的平衡电位形成,但 Na+、 Cl-、Ca2+等离子在安静时也有少量通透性,加之生电钠泵也发挥作用,故静息电位值较低且不稳定。
(2) 慢波电位又称基本电节律 ,是消化道平滑肌特有的电变化,是细胞自发性节律性去极化形成的。
慢波起源于纵行肌,它是局部电位, 不能直接引起平滑肌收缩, 但动作电位只能在慢波的基础上产生,因此慢波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控制平滑肌收缩的节律。
消化道平滑肌慢波有如下特点:①慢波是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缓慢的节律性去极化波; ②胃肠道不同部位慢波的频率不同; ③它的产生与细胞膜生电钠泵的周期活动有关; ④不能引起平滑肌收缩;⑤慢波的波幅通常在 10~15mV之间。
(3) 动作电位是慢波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产生的,动作电位引起平滑肌收缩。
参与平滑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主要是Ca2+和 K+。
慢波、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的关系简要归纳为:平滑肌的收缩是继动作电位之后产生的, 而动作电位是在慢波去极化的基础上发生的。
三、胃肠激素1. 概念:在胃肠道的粘膜内存在有数十种内分泌细胞,它们分泌的激素统称为胃肠激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进胃液分泌和胃的运动,促进胰液、胆汁分泌 促进胰液、 胆汁中水和碳酸氢盐分泌, 抑制胃 运动和分泌 促进胆囊收缩、胆汁排放,促进胰液中酶的分泌 抑制胃的运动和分泌,促进胰岛素释放
2.组织胺 促进胃粘膜壁细胞,分泌胃酸 3.盐酸 4.胆盐 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肽也出现在胃肠道中,这种双 重分布的肽类激素被称为脑—肠肽。
三、胃肠道激素
调节胃肠道活动的体液因素主要是胃肠激素。 胃肠道粘膜中存在着多种内分泌细胞,能合成和分泌 多种肽类激素──胃肠激素 主要生理作用: ①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 ②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③促进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生长(营养作用)。
1. 四种胃肠激素的主要作用
胃肠激素 促胃液素 促胰液素 缩胆囊素 抑 胃 肽 主 要 作 用
第二节 口腔内的消化
一、唾液
(一) 唾液性质,成分,作用 来源: 三对唾液腺和口腔内小唾液腺分泌的 性质:无色无味,近于中性,分泌量:1.0 ─1.5L;
成分:粘蛋白、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等。
主要作用: 1.湿润和溶解食物; 2.清洁和保护口腔——清楚残渣、溶菌酶杀菌 3.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二)唾液分泌的调节 完全是神经反射性调节,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成分:碳酸氢盐,多种消化酶等。
主要作用: 1. 碳酸氢盐——中和胃酸;为小肠内的各种消化酶提供最适 宜的PH环境 2. 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彻底分 解糖、脂肪和蛋白质
二、胆汁——由肝细胞生成,胆汁中无消化酶
(一)胆汁的成分和作用:
成分:胆色素、胆盐、卵磷脂、胆固醇,无机盐等。 主要作用─胆盐 1 .乳化脂肪促进脂肪分解: 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可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其乳化为 微滴,有利于胰脂肪酶的作用,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2. 胆盐与不溶于水的脂肪分解产物结合而形成水溶性复合物 (混合微胶粒),有利于脂类物质的吸收和脂溶性维生素的 吸收。 3. 胆盐可直接S.肝细胞分泌胆汁。 4.中和部分胃酸。
(一)一般生理特性
1.兴奋性低、收缩缓慢 2.自律性 3.紧张性 4.富有伸展性 5.对化学、温度、机械牵张刺激敏感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
55 - -60mv,主要K+的外流
2 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胃肠纵行肌在RP基础上记录 一种缓慢,自动节律性的去极化波。 特点:波幅低(5~15mv),持续时间长(1~4s) 各部节律不同(胃3次/分,十二指肠11~12次/分, 回肠末端8~9次/分) 产生机制:细胞膜上的生电性钠泵的活动引起的.
二、咀嚼和吞咽
(一)咀嚼 磨碎、搅拌食物;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形成食团,便 于吞咽。 食物对口腔的刺激可反射性地引起消化管下段的运动和消 化腺的分泌,为食物的进一步消化准备条件。 (二)吞咽 反射性动作,将食团从口腔经咽、食道蠕动送入胃 的过程。
第三节
胃内的消化
一、胃液的分泌 胃液是胃腺和胃粘膜上皮C分泌的. (一)胃液的性状,成分和作用:
性状:无色透明,酸性(pH 0.9 -1.5),分泌量:1.5-2.5 L; 成分:盐酸、胃蛋白酶、粘蛋白、内因子、无机盐等.
主要作用: 1.盐酸——泌酸腺的壁细胞分泌
盐酸的作用: 1)激活胃蛋白酶,并提供胃蛋白酶发挥作用所需 的酸性环境; 盐酸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 2)使Pr变性易于分解; 3)抑制、杀死胃内的细菌; 4)引起小肠内促胰液素的释放,促进胰液、胆汁
四、小肠的运动
1.紧张性收缩——是小肠其它运动的基础
紧张性 食糜与消化液的混合
食糜的推送加速
2.分节运动——以环行肌为
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活动 作用:1)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 混合; 2)↑食糜与肠壁的接触 面积; 3)挤压肠壁促进血液和 淋巴液回流.
3、蠕动 产生肠鸣音 a
静态的小肠 b c d e f g
口腔、食道:食物不吸收,但某些药物可吸收(如 亚硝酸盐) 胃 :只能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胆盐、维生素B12在回肠 吸收) 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
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
1.小肠长,面积大
小肠长约4m,粘膜上有环状皱襞、绒毛 微绒毛,使小肠粘膜的吸收面积达200m2; 2. 食物在小肠停留时间长(3~8 h),具有充 分的吸收时间; 3. 小肠内有绒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4.小肠内食物已被消化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 质.
消化管运动加强,胆汁排放 + 消化管 M 受体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释放 ACh + 消化管括约肌舒张 消化腺 M 受体→消化腺分泌增多
释放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NA
+ +
消化管β2 受体→消化管运动减弱 消化腺β2 受体→消化腺分泌减少
+
括约肌α受体→消化管括约肌收缩
( 二)壁内神经丛 当食物对消化道的机械或化学刺激仍可通过壁内神 经丛的局部反射,引起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 泌。
脂肪酸
载脂蛋白
乳糜微粒
淋 巴 管
4.无机盐的吸收:
单价碱性盐吸收快。如钠、钾、铵盐等。 多价碱性盐吸收慢。 凡与Ca2+结合生成沉淀物的不被吸收。如磷酸盐、草酸盐等 1) 钠的吸收——小肠主动转运 Na泵
肠腔 小肠上皮细胞
顺浓度梯度的易化扩散
耗能的主动转运
2) 铁的吸收—— 进食量的10%被吸收。吸收量与机体对铁 的需要量有关。
3. 动作电位(AP) 慢波基础上产生,去极化由Ca2+内流引起,并引 起肌肉收缩. 慢波上动作电位的频率多,肌肉收缩幅度大。
R P→
慢波
AP
肌肉收缩
肌肉收缩 AP 慢波
二、消化的神经调节
(一)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除口腔、食管上段及肛门外括约肌外, 整个消化道都受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双 重支配。 副交感神经 迷走神经(为主) 盆神经 面神经和舌咽神经副交感纤维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 概述
消化、吸收的概念及消化方式 • 消化:食物经消化道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 吸收: 消化后的物质进入血液、淋巴液的过 程 消化的方式:
机械消化 通过肌肉运动完成,如磨碎、混合、推送等 化学消化 通过消化液完成,如酶解
消化系统还有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非条件反射
迷走神经
胃液分泌 G-细胞 胃泌素释放
食物中的化学成分刺激 特点:量多、酶稍少于头期,酸度高,消化力强
3. 肠期:食物进入小肠,肠粘膜释放胃泌素、肠泌酸素
特点:量少、酶少、消化力弱,体液因素明显作用。
(三)胃粘膜的自身保护机制
1.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第一道防线 概念:覆盖在胃粘膜表面的粘液,能与胃粘膜 上皮细胞分泌的HCO3-共同形成抗损伤屏障。 作用: 1)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侵蚀; 2)保护胃粘膜不受粗糙食物的机械损伤作用; 3)↓胃液酸度. 2.胃粘膜屏障:第二道防线 概念:由胃粘膜上皮细胞顶部的细胞膜相互间紧 密连接,形成一层脂蛋白层。 作用:防止H+侵入胃粘膜,并阻止胃粘膜内Na+扩 散入胃腔。
二 、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1.糖:以单糖(主要葡萄糖)的形式,与Na+耦联,通 过 继发性主 动转运的方式吸收入血。
小肠上皮细胞
2.蛋白质:以氨基酸的形式吸收,与糖相似。
3.脂肪 :被动,入血和淋巴(为主)
甘油三酯 胰脂肪酶 脂肪酸、甘油一酯 混合微胶粒 胆盐 胆盐
小肠上皮细胞
甘油一酯 甘油三酯
ab bc cd de ef fg gh abc bcd cde def efg fgh
(三)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化学性消化过程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内分解过程综述如下:
淀粉 唾液淀粉酶口腔 麦芽糖 葡萄糖 双糖酶小肠 胰淀粉酶小肠
胆盐乳化 脂肪 脂肪微滴 甘油 甘油一酯 脂肪酸 小肠 胰脂肪酶小肠
胃酸 3) 钙的吸收—— 进食量的极少部分被吸收。 结合钙 Vit. D 脂肪、酸度 主动转运
Fe3+
Vit. C
Fe2+
被吸收
Ca2+
被动
被吸收
4) 负离子的吸收:Cl- 和 HCO3-
5.水的吸收:被动吸收(渗透,滤过) 6.维生素的吸收:
脂溶性维生素(A、D、E、K)——与脂肪相似; 水溶性维生素——以易化扩散方式在小肠上段被吸收. 维生素B12与内因子形成复合物在回肠被吸收。
盐酸 蛋白质
胃蛋白酶 、胨、少量氨基酸
3.粘液 胃壁粘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和胃腺中粘液C分泌.形成 粘膜屏障和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4. 内因子——泌酸腺的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 作用:保护维生素B12并促进维生素B12在回肠处的吸收
Vit B12
Vit B12
Vit B12
被破坏 水解酶
Vit B12
Vit B12
(二) 胃液分泌的调节(分为三期)
1. 头期:食物作用于头部各器官感受器
非条件反射 刺激口、咽等处的感受器 迷走神经
食物
中枢神经系统 G-细胞 刺激视、嗅、听等感受器
条件反射
胃液分泌
胃泌素释放
特点:量多、酶多、酸度高、消化力强
2. 胃期:食物进入胃
机械性 刺激作 用于胃 壁、幽 门等部 中枢神经系统 壁内神经丛
三、小肠液——由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所分泌
(一) 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质: 弱碱性(pH 7.6),分泌量:1 ~ 3 L; 成分:肠致活酶(肠激酶)、粘液蛋白、多肽酶、二糖酶等。
小肠液的作用:
1. 消化作用
肠致活酶
胰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2. 保护作用 弱碱性的粘液能保护肠粘膜免受机械性损伤和 胃酸的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