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3湖北省高中语文 第6课《杜甫诗三首》 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第6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3、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预习案
一、作者简介——见《长江作业本》P28“作者名片”
二、写作背景——见《长江作业本》P28“背景资料”
三、鉴赏方法指导
1、鉴赏诗歌方法
①读懂题目和诗句的意思,把握诗歌内容。
②找出诗中的意象,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体会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③看看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
3、赏析咏史怀古诗的步骤:
①弄清史实:要写的古人古事是怎么样的?
②体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古事,诗人表现出什么态度?
③分析技巧: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来表达?
四、预习检测——见《长江作业本》P27“课前自主导学”
探究案
《秋兴八首》
1、写出诗句的字面意思。
2、找出《秋兴八首(其一)》前两联中的意象,并体味这些意象的特点及其寓意。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萧森气氛: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
心情的阴沉郁闷。
3、颈联重在抒情,抒写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与前两联的哪些内容进行呼应?
由景生情,抒发感慨。
“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
“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章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
4、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何在?
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
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迟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
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
尾联则在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5、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
试以《秋兴八首(其一)》为例说说杜甫是如何锤炼语言的?
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①“凋伤”更能表达伤心、伤感;②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所以,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
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就极为练达而传神,“波浪”在下而说“兼天”,“风云”在天而说接地,气势十分雄壮,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
颈联之遣词造句更佳,上句的“两开”既前应“从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表春秋;又下启“泪”,暗示两年之中归故园的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放就会潸然泪下。
6、情与景的和谐密洽、融汇无间,是历代论者众口一致所强调的问题。
本诗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请你谈谈本诗在情、景方面是如何交融的。
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
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
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
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
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
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
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7、总结本诗内容。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
《咏怀古迹(其三)》
1、写出诗句的字面意思。
2、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怨恨
3、这首诗第一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4、试解析中间两联所运用的对比手法。
颔联“一去”与“独留”对比,生不能归来,死后永葬荒漠,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写出昭君远嫁荒漠的孤寂与冷落,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颈联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5、“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6、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
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7、《咏怀古迹(其三)》是咏史诗,重在抒情,但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来实现的,试分析诗歌是运用哪些手法塑造王昭君形象的。
8、诗人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
贬。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
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登高》
古人用江水往往比喻时间。
举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江水的流逝往往让我们想到年华的流逝,青春的流逝,岁月的流逝。
“滔滔”只强调水势很大,而“滚滚”强调翻滚向前,“滚滚”似乎是年复一年,有一种圆润绵长不绝的味道在里面,更能够表现出时间的流逝。
本诗是他暮年的作品,他看到江水的时候就想到,唉,老了,岁月不待人呀!因此这个地方用‘滚滚’,我们就可以想到杜甫悲凉的心情。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两句诗从大处落笔,意境开阔深远,情景交融,落叶的“萧萧”之态,长江的“滚滚”之势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
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让人感到韶光易逝,人生短促;而长江不尽,更古如斯,会觉得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联想到历代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曾就这两句诗分析出八层意思(杜甫当时的处境),你能读出几层呢?请写一写。
“万里”,这两个字写出了距离自己故乡之远,身在万里之外,远隔千山万水,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这是第一层意思。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
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所以屈原的弟子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宋代的柳永在《雨霖铃》中也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而清代的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假如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
这是第二层意思。
“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到别人家里当客人,到别人家里当客人,应写成“做客”,诗中的“作客”是寄居他乡,而寄居他乡的人,当然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
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
这是第三层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
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
这是第四层意思。
“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
当时作者已经五十五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
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
这是第六层意思。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
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
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会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是第八层意思。
大家看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除了杜甫还能有谁写得出?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在一起,叠加在一起的。
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疾病缠身的老人,在一个冷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孤单单一个人,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慨然长叹。
此情此景,多么悲凉。
只有一层意思已经十分沉重了,两层意思加起来就更加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所以这两个诗句,就使诗人那种十分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4、联系写作背景谈一谈是什么让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
苦,是极度的意思。
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心有余而力不足。
“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
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
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
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