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完整word版)《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00668—0课程学分:3。

0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位课)课程名称(中/英):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课程总学时:51讲授学时:51实验学时:0授课对象:应用心理学专业开课学期:第五学期主讲教师:何华指定教材:王甦和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一版一、课程目标:(1)课程设置知识要求使学生系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特别是要学生弄清楚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学会认知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的实验设计。

(2)课程设置能力要求使学生了解人是如何获得客观环境中的信息,即信息是如何作为知识得以再现和转换、如何被储存、以及如何被用于指导人的心理和行为;了解从知觉到思维范围内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与规律,运用这些知识,使人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认知能力。

(3)课程达成目标师生共同组建学习导读小组组成学习导读小组,小组成员自主确定研究主题,通过查阅资料、文献,撰写学习心得或研究报告,主要探讨信息加工的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

模式识别、选择性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高级心理活动是其主要研究内容。

(4)课程简介认知心理学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性很强的深化课程。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1、教学内容认知心理学的对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和争论。

2、教学要求熟悉和理解认知心理学的对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和争论。

3、重点认知心理学的对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和争论.4、难点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知觉1、教学内容知觉的概念和理论;知觉的过程和组织;模式识别.2、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知觉的理论、知觉的组织、模式识别理论。

3、重点知觉的理论、知觉的组织、模式识别理论。

4、难点模式识别理论。

第三章注意1、教学内容选择性注意;注意的资源分配理论;自动化加工。

2、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选择性注意;注意的资源分配理论;自动化加工。

认知心理学教学大纲

认知心理学教学大纲

认知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认知心理学英文名称:Cognitive Psychology课程编码:14117D课程类别:拓展提高课总学时:32(理论学时)总学分:2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认知心理学是教育与心理科学系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认知心理学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性很强的深化课程,主要探讨信息加工的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

模式识别、选择性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高级心理活动是其主要研究内容。

认知心理学也是一门方法论课程,它之所以能作为一种范式而影响到心理学其他分支的研究取向,就在于它精密、科学、巧妙的实验设计。

而这些也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所要学习的科学研究方法。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特别是理解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式,熟知认知心理学中一些主要的实验设计。

第一章绪论(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初步的了解认知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方法及其发展。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第二章知觉(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和掌握知觉领域中的一些重要的研究和存在的问题。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知觉的概述第二节自下而上的知觉(教学重点)第三节自上而下的知觉第四节直接知觉第三章注意(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从信息加工角度了解注意的作用过程,掌握注意的模型来理解注意的机制。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选择性注意(教学重点)第二节分配性注意(教学重点)第四章记忆结构(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记忆的结构及其特征,掌握三级加工模型及其特点,理解加工水平说。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两种记忆说第二节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教学重点)第三节加工水平说(教学难点)第五章形成新记忆(3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特点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感觉记忆第二节短时记忆第六章长时记忆(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长时记忆的类型,重点掌握语义记忆的模型。

《认知心理学》教案

《认知心理学》教案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可以分析A、B、C三种反应的辨别和选择心理操作所要求的时间。这种分析,称之为唐德斯的减数法。减数法顾名思义,其A、B、C三种反应是按减法规律进行的。
减数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
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但是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内部心理过程,只能通过观察输入和输出的东西来加以推测。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所用的方法就是从可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为会聚性证明法,即把不同性质的数据会聚到一起,而得出结论。
第二节 认知心理学的方法(1课时)
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化模拟等 方法。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也得到了发展。
一、减法反应时实验 (重点掌握)
唐德斯把反应分为三类,即A、B、C三种反应:
第一类反应称A反应(A-reaction),又称简单反应(simple reaction)(见图3-15)。A反应一般只有一个刺激和一个反应,例如被试者对—个灯亮,作一个按键的反应。唐德斯称这种反应为基线时间(baseline time),一方面它是最简单的反应,另一方面它又是更复杂反应的成分或基本因素。

《认知心理学》教案
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专业 :心理学
主讲教师:鲁忠义
第一章 绪论(4学时)
第一节 认知心理学的对象(1课时)
一、什么是认知 (重点掌握)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指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包括知、情、意等活动过程。

认知心理学教学大纲

认知心理学教学大纲

认知心理学教学大纲认知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6058课程名称:认知心理学英文名称:Cognitive Psychology学分:3总学时:54实验(上机)学时: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心理学专业三年级一、课程说明(一)编写本大纲的指导思想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是心理学系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本大纲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为指导,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兼顾理论性和应用性。

内容上深入浅出,尽可能全面深入地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方法和各种认知理论以及国内外有关的新近研究成果。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人是如何获得客观环境中的信息,即信息是如何作为知识得以再现和转换、如何被储存、以及如何被用于指导人的心理和行为;了解从知觉到思维范围内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与规律,运用这些知识,使人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认知能力。

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比较认知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对于同一种心理现象在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上的本质差异,重点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实验技术。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主要涉及对认知理论及新近研究成果的评介。

主要包括:知觉、模式识别、注意、记忆、言语、概念形成、推理和问题解决等。

教学难点主要涉及对各种认知模型的深入理解及应用。

(四)知识范围及相关课程的关系认知心理学涉及的知识范围主要包括以信息加工观点对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的理解。

相关课程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

认知心理学认为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于一组现象的了解有助于说明另一组现象,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很可能会发现人类认知过程的统一加工模式。

认知心理学不仅要把认识过程统一起来,而且要把普通心理学各个领域统一起来,也就是要用认知观点研究和说明情绪、动机、个性等方面。

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还进一步扩展到了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等领域。

《认知心理学》教学大纲

《认知心理学》教学大纲

《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认知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是心理科学、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专业课,是在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性很强的深化课程,主要探讨信息加工的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人类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和知识表征方式,并学会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式。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理解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特别是要学生弄清楚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学会认知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的实验设计。

具体目标如下:1. 教学过程中,在传授基本课程知识的同时,还将认知心理学与心理学科其它课程相结合,为学生的心理学专业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增强整个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2.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将传统经典研究与当前较新研究相结合,让学生在了解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挥独立思考、多向思维的潜能,培养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将基础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去分析、解决新问题,掌握认知心理学基本研究范式,能够进行基本的实验设计来解决实际问题。

3.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信息加工内部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心理观。

三、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注:毕业要求为1.师德规范 2.教育情怀3.保教知识 4.保教能力 5.班级管理 6.综合育人7.学会反思8.沟通合作四、课程学时分配建议课程学时分配五、课程内容及要求六、教学方法本门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强、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学生必须要有生物学、心理学实验设计、心理统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认知心理学的教学主要采用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师结合实验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应该积极结合实践思考问题。

为了加强学生记忆和理解课程内容的理解,可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看相关认知神经科学的视频了解不同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及脑机制,还可以结合实验让学生亲手尝试各种实验范式,在实践中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锻炼学生综合、系统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07《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07《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061807 适用专业:心理学专业学时数:54 学分数: 3执笔人:编写时间:2004年8月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认知心理学》是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它主要阐述认知心理学的实质、核心、基本观点、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基本理论以及认知心理学如何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去研究人类的心理认知过程。

认知心理学是学习心理学专业其它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重要的先行的核心基础课。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实质、核心、基本观点、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基本理论以及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认知过程的信息加工观点。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4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认知心理学的实质、核心、基本观点、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基本理论以及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认知过程的信息加工观点。

(二)教学内容:重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核心、信息加工观点。

难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认知心理学的对象。

认知(课堂讨论)认知心理学的方法。

反应时是字母间隔的函数(课堂讨论)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影响关于认知心理学的争论第二章知觉(4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模式识别。

(二)内容:重点:模式识别。

难点:模式识别。

第一节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模式识别。

模式(课堂讨论)结构优势效应第三章注意(6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反应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型(二)内容:重点:过滤器模型难点:反应选择模型第一节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

第二节反应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型。

反应选择模型(课堂讨论)第三节中枢能量理论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加工。

自动加工(课堂讨论)第四章记忆结构(6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感觉记忆、两种记忆说、记忆信息加工模型。

(二)内容:重点:两种记忆说难点:感觉记忆第一节两种记忆说第二节感觉记忆第三节记忆信息加工模型。

认知心理学教案_大学

认知心理学教案_大学

课程名称:认知心理学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认知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 让学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研究领域。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展示生活中的认知现象(如记忆、注意力、问题解决等),引发学生对认知心理学的兴趣。

2. 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二、认知心理学概述1. 认知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 认知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联。

三、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 认知图式理论:介绍认知图式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其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应用。

2. 认知模型理论:介绍认知模型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其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应用。

3. 认知发展理论:介绍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其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一、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 认知过程:介绍认知过程的基本内容,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问题解决等。

2. 认知神经科学:介绍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其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应用。

3. 认知障碍:介绍认知障碍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治疗方法。

二、案例分析1. 选取一个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案例,分析其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

2. 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的认知心理学原理,并探讨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讨论1. 针对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领域,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领域。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认知心理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3. 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掌握程度。

心理学教学大纲

心理学教学大纲

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导论1.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

1.2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会掌握心理学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教学内容本课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历史、研究方法、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第二部分:课程大纲2.1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理解心理学的定义和范畴- 了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2.2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 认知过程的基本原理- 认知发展和思维模式的研究2.3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成人和老年人的心理变化2.4 第四章:社会心理学- 个体与群体的相互关系- 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学现象的研究2.5 第五章:心理健康与心理治疗-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维护方法- 常见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第三部分:教学方法3.1 教学策略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形式,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2 评估方式学生的评估将主要通过考试、作业、论文等形式完成,以检验学生对于心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提升。

第四部分:教学要求4.1 学习态度学生应认真对待本门课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学习并勤于思考、探讨。

4.2 知识要求学生应熟悉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理论,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学习效果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结语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制定,希望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心理学学习计划,帮助他们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更好的提升,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学生能够珍惜这个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感谢大家的参与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认知心理学2、课程类别:必修课3、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4、课程地位:专业主干课程5、总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18学时)6、总学分:3学分7、先修课程:预修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二、课程目标认知心理学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性很强的深化课程,主要探讨信息加工的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方法论课程。

它精密、科学、巧妙的实验设计是心理学专业学生所要学习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特别是要学生弄清楚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学会认知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的实验设计。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使学生对认知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方法及其发展有初步的了解。

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对象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二、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方法一、减法反应时实验二、相加因素法实验三、“开窗”实验四、出声思考五、计算机模拟第三节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影响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1.内部原因:2.外部因素: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第四节关于认知心理学的争论一、关于人与计算机的类比二、关于加工方式第二章知觉(6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和掌握知觉领域中的一些重要的研究和存在地问题。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一、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二种对立的知觉理论:假设考验说和刺激物说三、知觉加工(一)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二)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四、模式识别(一)模板说(二)原型说(三)特征说“鬼城”模型(四)优势效应1.词优势效应2.客体优势效应第三章注意(6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从信息加工角度了解注意的作用过程,掌握注意的模型来理解注意的机制。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一、过滤器模型二、衰减模型第二节反应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型一、反应选择模型二、两类注意模型的比较第三节中枢能量理论一、双作业操作二、中枢能量及其分配第四节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加工一、两种加工过程二、特征整合理论第四章记忆结构(6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记忆的结构及其特征,掌握关于加工过程的模型及其特点,对记忆结构有一定的认识。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两种记忆说一、两种记忆说的内容和核心二记忆存在的证据临床和动物实验自由回忆实验第二节感觉记忆一、图像记忆(一)部分报告法实验Sperling经典实验(二)记忆的特性容量大,保持时间短。

二、声象记忆第三节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一、Atkinson-Shiffrin记忆系统模型二、模型的扩展三、典型的记忆信息三级加工第四节加工水平说这个学说是由Craik和Lockhart最早提出的。

一、加工水平二、关于复述三、加工一致性四、关于加工序列第五章短时记忆(6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短时记忆的容量,掌握短时记忆信息的编码、提取及遗忘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短时记忆容量一、有限容量:7±2(一)组块(二)知识经验与组块(三)分组分组是指把时间空间上接近的一些项目分成一组。

二、容量有限的性质第二节短时记忆信息编码一、感觉代码(一)听觉代码与AVL单元(二)视觉代码(三)感觉代码与感觉记忆信息的区别二、语义代码第三节短时记忆信息提取一、实验范式(一)平行扫描与系列扫描(二)从头至尾的扫描与自我停止的扫描二、Sternberg模型的批评三、直通模型四、双重模型五、加工速率与记忆容量第四节短时记忆中的遗忘一、遗忘进程二、消退与干扰第六章长时记忆(6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长时记忆的类型,重点掌握语义记忆的模型。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长时记忆的类型一、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二、表象系统与言语系统第二节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一、层次网络模型(一)模型的结构(二)模型的验证:范畴大小效应(三)对模型的批评1.熟悉效应2.典型性效应3.否定判断二、激活扩散模型(一)模型的结构(二)语义交叉模型此模型是集理论模型的一个具体实例。

(三)模型的验证和评价第三节集理论模型和特征比较模型一、集理论模型(一)模型内容(二)语义交叉模型此模型是集理论模型的一个具体实例。

(三)模型的验证和评价二、特征比较模型(一)两类语义特征(二)语义空间(三)两阶段加工过程三、关于语义记忆模型研究方法的困难第四节 HAM ELINOR 一、HAM 模型(一)命题与联想(二)4阶段操作过程二、ELINOR 模型(一)信息模型(二)命题表征第七章表象(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有关视觉表象的研究。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表象知觉表征一、表象与知觉得机能等价(一)定位实验(二)敏锐度实验(三)McCollough 效应实验(四)选择性干扰实验二、表象与表征(一)关于表象的争论(二)两种编码说关于表象的论证第一节心理旋转一、心理旋转概述Shepard 的实验研究。

二、字符旋转实验(一)R字符实验结果(二)心理旋转的验证三、心理旋转的连续性四、心理旋转研究的理论概括第二节心理扫描心理扫描的实验主要涉及:一、距离效应二、大小效应三、表象的计算理论第一节表象的功能一、表象对知觉得促进作用二、表象对学习记忆的作用三、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第八章概念(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和掌握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概念的结构。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概念形成一、假设考验说(一)基本观点:(二)人工概念形成实验:材料及过程。

(三)策略应用(四)概念形成过程的特点1.学习的方式2.记忆的作用二、假设考验说的发展(一)空白实验法(二)假设库大小(三)策略类型第二节概念结构一、特征表说(一)基本观点(二)特征学习和规则学习的阿区分(三)规则学习的研究二、原型说(一)基本观点(二)原型的实质及编码(三)原型与转换第九章问题解决(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问题解决的过程、策略及其计算机模型。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一、问题的心理学描述(一)归纳结构问题(二)转换问题二、问题解决的特征1.目的指向性2.操作序列3.认知操作第二节问题解决过程一、问题空间与问题解决(一)问题行为图(二)树形图二、问题解决的阶段(一)问题表征(二)选择算子(三)评价当前状态三、问题表征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第三节问题解决的策略一、算法和启发法二、几种重要的启发式策略(一)手段-目的分析(二)逆向工作(三)计划第四节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型一、《逻辑理论家》和《通用问题解决者》二、计算机模拟的贡献与存在的问题第十章推理(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和掌握推理的过程及其形式。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三段论推理一、气氛效应理论二、换位理论三、心理模型理论第二节线性三段论一、操作模型和空间表象模型二、语言模型三、语言-表象混合模型第三节命题检验一、证真和证伪二、选择作用困难的理论解释第四节概率推理一、形式化模型二、启发式策略第十一章言语(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要求学生了解言语的结构、言语的理解和产生。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语言的结构一、生成转换语法(一)短语结构语法(二)短语结构的心理真实性(三)转换语法(四)转换规则的心理真实性二、语义的心理学理论第二节言语的理解和产生和言语的理解一、言语的理解(一)系列模型与相互作用模型(二)言语理解的策略(三)言语理解中的信息整合(四)推理在言语理解中的作用二、言语的产生第三节双语一、双语及其类型二、共同存储说三、单独存储说四、有关两种存储说的矛盾结果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五、课程考核考试或考查六、教材及参考书教材:王甦、汪安圣编《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参考书:乐国安著《当代美国认知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彭聃龄等著《认知心理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Aderson,J.R.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 Worth Publisher. Parkin,A.J. Essential Cognitive Psychology. Psychology Pres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