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教案
微课《论语》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11 《论语》十二章知识与技能:1.掌握常用的白话虚词,能用古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1.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解注释,说译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提升思想品德涵养程度,践行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1.积累白话文词语,培养浏览白话文能力。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残缺地表达。
白话文词语、句子的理解与积累。
1.板块式教学思绪。
2.培养先生的创新认识,突出先生的理论活动。
1.搜集材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次要内容。
2.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10分钟介绍孔子及其《论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章;研读第一章内容。
一、导入新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君子喻于义,君子喻于利。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君子坦荡荡,君子长戚戚。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些名言都是出自于哪里?《论语》二、全体感知1孔子及《论语》作品简介:教师用多媒体展现搜集整理的材料。
明确: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明的整理、研讨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言语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次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涵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朗读感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章解: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按必然的工夫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无情投意合的人从远方来(与我讨论学问),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本人而本人又不生气发怒,不也是道德上有涵养的人吗?”三、课堂练习1、解释以下字的意思。
论语十则教案高中教材分析
论语十则教案高中教材分析这是论语十则教案高中教材分析,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论语十则教案高中教材分析第1篇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教学设想1.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
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
教学过程 1.简介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宋国贵族。
少年时家境衰落。
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
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
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
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2.教师范读课文。
3.正字正音。
愠yùn罔wǎng说yuè--不亦说(悦)乎4.教学第一则。
《论语》十二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一、课时:3课时二、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3.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1.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2.难点:文言实词、虚词,课文翻译,对每章要点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五、教学过程:第1课时1、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孔子简介(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①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②30—50岁,欲仕不能。
③50—55岁,在鲁从政。
④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⑤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3)孔子思想:①、政治思想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②教育思想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4)后世这样评价孔子: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3、《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十二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试讲稿—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导入新课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历史。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然而他也曾周游列国,被人讥笑,“惶惶如丧家之犬”。
伟大的思想在诞生之初都倍经磨难,斯人已逝,思想永存。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先秦儒家思想,回顾经典,与伟大的灵魂和思想再度相遇。
二、知人论世老师: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尊为圣人。
他通晓六艺,弟子众多,著有《论语》等经典著作。
我们来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讨论一下孔子的生平和他的著作。
学生1: 孔子是哪个国家的人?他在哪个时期活动?老师: 很好的问题!孔子是鲁国人,活动在春秋时期。
学生2: 孔子是什么身份?他有哪些职务和成就?老师: 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通晓六艺,如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有许多弟子,其中贤者七十二。
他还在晚年修订了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和《春秋》。
学生3: 孔子的教育理念是什么?老师: 孔子倡导有教无类,收徒讲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惯例,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他强调仁义礼智信,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规范。
学生4: 《论语》是什么?老师: 《论语》是一部记录了孔子及他的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
它共有20篇,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也包含一些叙事内容。
学生5: 《论语》的作者是谁?老师: 《论语》的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他们根据孔子的讲述和记忆编写了这部著作。
学生6: 《论语》的重要性是什么?老师: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它记录了孔子及他的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论语》,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
老师:大家都提出了很好的问题和回答。
你们对孔子的生平和著作有了清晰的认识。
同时,你们也能够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对后世的重要性。
继续保持好奇心和积极思考,这对你们的学习非常重要。
三、小组合作,研讨思想内容老师:课前在导学案上,我们已经完成了这课文言字词的相关学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人物形象;3、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主张。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并准确翻译文中语句。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跨越千山万水,打破几千年的时间阻隔,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
古老而年轻的孔子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
正如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时发出的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由此可见,唯有认识孔子、了解孔子、读懂孔子,我们才能更好地去理解这个时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来领略圣人孔子及其弟子的风采。
2、作者介绍生: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他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4、全文分析1、文章开篇孔子的讲话有几层意思?它反映了孔子在教学上的什么态度?明确:有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感到拘束)就不说了。
”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论个人的志向。
这反映出孔子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另一层意思是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
因此孔子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要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从而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反映出孔子在教育学生时,循循善诱。
2、公西华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明确: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有以君子自居之嫌,他先谦虚番,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
高中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教案
名著导读《论语》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意图: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阅读古诗文名著名篇。
但在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可以说是儒家学说,包括《论语》这部经典。
《论语》等书是读书人求仕做官的必修课本,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基础,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体制、民间习俗等方面的思想。
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必要读一读《论语》。
教学设计: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思想上的解读。
可由教师从《论语》中概括出几点与生活、现实相关的要点,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透彻的学习和领会,如“小人与君子”、“学习的方法”、“教育的理念”等等。
教学重点、难点:读《论语》知儒家思想。
教学方法:讲解启发、探究梳理、拓展延伸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畅所欲言学生自由谈所知道的孔子和《论语》,老师补充介绍孔子生平和《论语》。
二、文本阅读,合作学习1、学生阅读课本中“名著导读--《论语》”内容,并圈点批注。
2、划出有关孔子的言论,并作简要分析(翻译)。
3、归纳孔子在《论语》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及对后人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三、创设氛围,探究梳理1、学生介绍合作研究成果,解读孔子的言论,尤其是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其他同学补充。
2、归纳孔子在《论语》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1)《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希望建设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而为政者最主要的责任就是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2)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
从治学角度,主张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规律;从教育的角度,注重因材施教,进行启发式教育。
(3)格言警句极富哲理性和启发性。
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诚实,讲信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提倡为人正直,光明磊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突出要向贤人学习,不断自我反省等。
论语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教案:论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论语,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意识。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选择论语中的重要篇章进行教学,以学习孔子思想为中心,重点讲解《学而篇》和《为政篇》。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利用多媒体展示孔子的介绍和思想简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2.引导学生谈论孔子的思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展现一段相关的电影片段,加深学生的理解与共鸣。
3.提出问题: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是什么?你认为孔子思想对现代社会还有意义吗?步骤二:理解与分析(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论语文本的阅读,了解文中的重点思想观点,同时分角色朗读。
2.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和解读文中语句的意思,并用简单的语言概括表达孔子的思想主张。
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与分析。
步骤三:拓展与引申(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辩论,讨论课文中的观点:是否应该尊敬长辈?为什么?学生们可以引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论证。
2.教师组织学生发表辩论观点,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3.教师对辩论进行总结,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拓展与引申,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中的伦理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
步骤四:输出与总结(2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对论语的理解,用课本中的对话、故事等进行表达。
2.学生进行作文写作,以“我的理想与论语思想”为主题,通过对孔子思想的理解,表达自己的理想,并说明理想与论语思想的关联。
3.学生互评作文,对彼此的作文进行点评,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四、教学方法1.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辨能力。
2.探究式学习法:通过问题导入和辩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名著导读《论语》—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子贡(孔子的学生)问道:是否有一句话可以终 生奉行? 孔子答:那大概就是“恕(道)”吧,自己所讨 厌而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施加在他人的身上。
体会:孔子主张“以宽恕之心待人”,“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成为了千百年来流传的佳句,表 明了孔子儒家之道“仁”的主张。反映了孔子 “仁”的学说的一个方面,也是谈思想品德修养, 强调“修己”。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 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 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 会服从的。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 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 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 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 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意译: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想管理好一个团队或组织,从行为上,自己必须身体 力行,成为表率;从思想和战略上,自己要明白这个团队的使命和任务并且坚定 不移,就像天空中的北斗星,处在他应在的位置,永远是那么的从容和淡然。白 天,大家见不到他;而当夜晚大家看不清前面的路时,就会看到灿亮的北斗星, 指示着自己前行的方向。
• (5)《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有四种体式:格言体、 答问体、对话体、议事体。
文本阅读,合作学习
• 1、学生阅读课本中“名著导读-《论语》” 内容,并圈点批注。
《论语》十二章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 把握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本内容。
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教学重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有什么智慧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今天一起学习他的《<论语>十二章》。
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其先为宋国贵族,至孔子时家道已经衰落。
年轻时,曾经做过管理仓库和牲畜的小官。
中年以后,主要时间都用来整理诗书礼乐,授徒讲学。
一度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为司空、大司寇。
因不满季桓子的所作所为,遂周游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共历十四年,皆不被重用。
最后仍回到鲁国,整理文献,教育弟子,直到去世。
孔子是中国传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其理论的核心在于维护封建的等级制度,宣扬仁政。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他曾经整理过《诗》《书》等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现存《论语》一书,主要是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所记孔子的言论。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论语一则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论语一则
教学目标:
1. 了解《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
2. 学习并理解《论语》中的一则语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通过讨论和互动活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和流程:
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以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2. 学习:教师给学生分发材料,让学生阅读并理解《论语》中的一则语录(例:学而篇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 讨论:教师带领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语录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和意义。
4.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则语录进行深入研讨,讨论语录中的思想,解释其背后的道理,并准备一份小组报告。
5. 报告与分享:各小组轮流进行报告,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论和提问,促进交流和合作。
6. 总结:教师对本课进行总结,强调《论语》中蕴含的优秀思想和价值观,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其中的原则。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篇目(一)《论语》十二章教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
《论语》十二则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孔子,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联系旧知,温故而知新。
联系之前所学的有关孔子的思想内容,结合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文学价值。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付诸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
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写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
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
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
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三、作者介绍《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
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四、题目解说《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本课节选的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称之为“《论语》十二章”。
五、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十二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高中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
高中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精神,能够将《论语》中的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并背诵《论语》十二章。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难点(1)体会孔子思想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论语》中的智慧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解法:对重点字词、句式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论语》中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归纳法:引导学生归纳孔子的思想观点,形成系统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关于孔子的视频或讲述一个与孔子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程度,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文学常识介绍(1)简单介绍孔子的生平、思想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讲解《论语》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文学价值。
3、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停顿和重音。
(3)学生再次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4、文意理解(1)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对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讲解。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愉快的意思;“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指多次。
(3)全班共同翻译课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文意。
5、内容分析(1)引导学生逐章分析《论语》十二章的内容,概括每一章的主旨。
例如:第一章“学而时习之”强调了学习要经常复习;第二章“吾日三省吾身”讲的是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2)组织学生讨论每一章所表达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1《论语》十二章 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论语》十二章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对《论语》十则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教学难点:从文本中提炼、概括“修身”的方式。
教法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同学们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吗?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赵普为太祖出谋划策,发动兵变,拥立太祖赵匡胤,被任命为宰相。
宋太祖死后,赵匡义当皇帝,别人认为赵普一生只读《论语》,不学无术,当宰相不恰当。
赵匡义问是不是,赵普说我是以半部《论语》帮助治天下的。
那么,《论语》又是怎样一本书呢?二、人物及作品简介三、朗读课文疏通课文,积累词语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重点字词解释:(1) 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 而:连词,表顺接。
时:名词做状语,时常。
之:代所学知识(3) 说:通“悦”,音yuè,愉快.(4) 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古今异义词,今义为朋友)亦:副词,也。
(5) 人不知:别人不了解自己。
而:连词,表转折。
却,但是。
高中语文教案论语经典名句解读
高中语文教案论语经典名句解读高中语文教案-论语经典名句解读作者:XXX一、名句引言论语作为我国古代经典之一,涵盖了众多经典名句。
通过深入解读论语中的经典名句,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文化传统的了解,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
本教案将通过对论语经典名句的解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内涵,并将此次解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论语的理解与应用。
二、名句解读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学而篇》中的名句。
其中的“学而时习之”强调要不断地学习,并且在学习中注重“时习”,即根据自身情况和学习进度,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时间安排,做到持之以恒。
而“不亦说乎”则传达出学习的快乐与满足感。
通过这个名句的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持之以恒地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帮助他们从中获得成就感。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论语·颜渊篇》中的名句。
其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仁爱之道。
它告诉我们,应当以身作则,对待他人时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通过这个名句的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人际关系及社会责任意识。
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是《论语·述而篇》中的名句。
其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告诉我们,只有对学习怀有兴趣,有强烈的愿望去做,才能够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
通过这个名句的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4.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是《论语·为政篇》中的名句。
其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告诉我们,君子在为人处世时坦率真诚,善于接纳他人的批评和意见,而小人则常常心怀戒备和恐惧。
通过这个名句的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他们的平等待人、开放包容的心态。
同时,也能让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不同态度和行为,进一步认识道德与人性之间的关系。
《论语》十二章+教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课程目标:1 .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
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勤于归纳。
借助相关工具书,掌握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把握其规律,活学活用。
2.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论语》的知识,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
3.联系旧知,温故而知新。
联系之前所学的有关孔子的思想内容,结合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高考导航:1 .本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重点,考生应注意总结和把握。
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要求。
2.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对《论语》的相关内容多有涉及,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多加关注。
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半部论语治天下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
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二、作者作品1 .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敞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仓ij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高中语文《论语》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论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二、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教学重点1.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四、教学难点1.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五、教学过程(1)、导入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
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
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页)(2)、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3)、析读课文。
(12分钟左右)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
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4)理读课文。
(20分钟左右)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论语》七则高中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 2.了解孔子的“仁”的根本意义 3.驾驭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和实词 4.引导学生阅读、背诵《论语》的有关章节 5.对判定句有必须的相识与了解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思想 2.仁的意思的解读 【教学难点】 孔子言论中提出的加强人格修养方面的重要观点。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走进文言写就的历史,与古人晤对一堂,孔子呈此时此刻我 们的视野中,在你的想象中,或许他是一个可望而不行及的人物, 对他敬而远之,也可能觉得他是封建礼教的源头,对他加以批判。
孔子思想介绍:孔子对于当时的“礼坏乐崩”的时代有深刻 的感受,他自认为“斯文〔即古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在我”,所 以始终在为复原志向中的社会秩序而奋斗,这就是孔子所行之 “道”,孔子认为自己是“述而不作”——只是在绍述先代的礼 乐典章制度,其实并非如此,在绍述的同时,他为旧的礼教制度 找到了内在的情感依据,即“仁”,“仁”首先指示一种情感, 即“爱人”,首先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启程,由此推己及人, 即所谓“忠恕之道”,由此到达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孔子对 于仁,赐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实现了仁,也就完成了完满的自 我人生。
四.课文讲解 〔一〕先请一位学生朗读引言 〔二〕让学生照书下注解,标好字音,默读课文,提示留意 句读 〔三〕全班朗读 ,订正字音和句读。 〔四〕讲解 第一那么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②也。君子去仁, 恶乎③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④仁,造次⑤必于是,颠沛⑥必 于是。” 【注解】 提问:每句话开头的“子曰”中“子”指的是谁? 答复:孔子 ① 处:置身,居住,引申为享有 ②去:离开,这里指躲避
第4页 共9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与《论语》2识记孔子名言孔子、《论语》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后世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作《春秋》。
由于他知识渊博,开始授徒讲学,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篇名为后人所起,多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
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
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子姓。
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下孔子。
孔子的伟大思想与孔子母亲很大关系,其母颜征在和他的外祖父颜襄对孔子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
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仲、叔、季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长的(大哥或大姐)为“孟”。
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
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
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第二课时教学时间:孔子名言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释义】孔子说:“有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看作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检查自己,加以改正。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释义】孔子曰:“对于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而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从中深感快乐的人。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释义】孔子说:“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的质朴,又未免有些浮华。
只有文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得上大雅君子。
”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释义】孔子说:“君子团结人而不搞勾结拉拢,小人只搞勾结拉拢而不团结人。
” 5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释义】孔子说:“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 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释义】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
聪明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
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容易长寿。
”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释义】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没有他那样的毛病。
”8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释义】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9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季氏》【释义】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戒:青少年时期,血气还未养成,要警惕不可迷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在旺盛,要警惕不可争强好胜;等到年纪变老,血气已经衰退,要警惕不可贪得无厌。
”10子曰:“过而不改,是为过矣。
”——《卫灵公》【释义】孔子说:“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误呢。
”11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颜渊》【释义】孔子说:“君子喜欢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喜欢促成别人的坏事。
小人却与此相反。
1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释义】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小人经常忧愁。
”1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释义】孔子说:“不怕别人部料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14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卫灵公》【释义】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一个人有几句正确言论就推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品德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言论。
”15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志仁者。
”——《卫灵公》【释义】孔子说:“工匠要搞好他的工作,一定要事先修好他的工具。
我们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为那些卿大夫中的贤人服务,与那些士人中的仁人交友。
”16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季氏》【释义】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三种。
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
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17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释义】孔子说:“花言巧语,又伪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啊!”18子曰:“君子道者有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宪问》【释义】孔子说:“君子达到的三个方面,我都没有做到:仁德的人遇事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子贡说:“这三点正是老师的自我评论啊。
”19子曰:“吾十有五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释义】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上立身处世站稳脚跟,四十岁上学识多起来遇事不致迷惑,五十岁上知道了上天赋予我的使命,六十岁上对听到的言论能辨别真假是非,七十岁上怎么想就能怎么做,而不会越出规矩。
”2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释义】孔子说:“只一味读书而不知思考,就容易受骗;只一味思考而不去读书,仍然不能解除疑惑。
”2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释义】孔子说:“对学得的只是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到,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怒,不是个有修养的君子吗?”2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释义】孔子说:“温习旧有的知识时,能有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2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释义】孔子说:“有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看作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检查自己,加以改正。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释义】孔子曰:“对于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而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从中深感快乐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