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优质课教案

合集下载

河中石兽优质教案

河中石兽优质教案

河中石兽优质教案
教案标题:河中石兽优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河中石兽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掌握观察和描述河中石兽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了解河中石兽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难点: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准备:
1. 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河中石兽;
2. 实地考察河中石兽栖息地;
3. 课堂展示相关模型或标本。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引入河中石兽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学习:通过讲解和展示,介绍河中石兽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3. 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并描述河中石兽的生活环境;
4. 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描述,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河中石兽的特点,并讨论如何保护它们的生态环境;
6. 拓展: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实地调研,拓展学生对自然生态的了解和关注。

五、教学反思:
1.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结合实地考察和课堂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在学习中关注自然生态,积极参与保护行动。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12篇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12篇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河中石兽》教学设计12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1知识与技能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2.遇事不可随意主观臆断,应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分析。

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方法:教师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1.本课涉及石头运动的原理图。

2.多媒体课件。

3.总课时:2课时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世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1.朗读课文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是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

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3.就课文不理解处提出质疑。

4.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人教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5.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核心素养:
1.提升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增强语文学科素养,提高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提高思维品质。
3.深化学生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认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4.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符号的理解,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修辞练习的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石兽在古代文化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修辞手法运用:学生可能难以把握修辞手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修辞的妙处。
-文化背景理解:学生对石兽等传统文化符号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阅读理解迁移:如何将课内学到的文言文阅读策略迁移到课外,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举例:
-在讲解句式结构时,以“石兽,河中物也”为例,解释“也”字在句中的用法,表示判断或强调。
-针对修辞手法的难点,通过分析“石兽怒目而视”中的拟人手法,让学生理解其如何赋予石兽以人的情感,增强表达效果。
-在文化背景的理解上,教师可提供有关石兽在古代建筑、雕刻中的运用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石兽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到一些古老的建筑或雕塑中的石兽形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石兽在古代文化中的奥秘。

河中石兽教案2

河中石兽教案2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河中石兽》全文;(2)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有关石兽的传说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描绘的石兽形象;(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专家等方式,深入了解石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与传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全文背诵《河中石兽》;(2)掌握文中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分析文中描绘的石兽形象,了解石兽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与运用;(2)石兽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的深入了解;(3)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石兽的传说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2)引发学生对石兽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僻字词做好笔记;(2)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访问专家等方式,深入了解石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描绘的石兽形象;(2)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生僻字词的含义;(2)详细解析石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3)分析文中描绘的石兽形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与传统。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石兽的理解和感悟;(2)选取一篇与石兽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全文《河中石兽》;3. 选择一篇与石兽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综合素质:通过课后访谈、学生互评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素质表现。

2021年初一语文《河中石兽》教案四篇

2021年初一语文《河中石兽》教案四篇

初一语文《河中石兽》教案四篇以下是职场的给大家的关于初一语文《河中石兽》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能准确地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___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将相同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中冷冻,你觉得哪杯水会先结冰(生答)有人说是冷水,有人说是热水,也有人说是一起结冰,那么实验证明是热水先结冰。

发现这个现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所以世界上将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为姆潘巴效应。

其实,生活当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大才子纪昀带给我们的故事《河中石兽》,看看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二、疑读正其音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读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板演生僻字)圮木杮学生自由朗读,用批注法在文中标出生字难句,并记下疑惑。

2. 指名朗读,读出提高。

请学生评价(评价可从正音、停顿两个角度进行)正音:看黑板划一划:师: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感。

僧/募金重修是/非木杮盖/石性/坚重棹(zhào)/数小舟教师:请你发现,该如何停顿呢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体悟。

目的是教给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一般方法:注重文言语感按意义划分,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句首发语词、关联词、时间副词后需停顿等等,让学生在文中划出朗读节奏。

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完成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3.齐读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以及停顿的基础上注意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

4.感知文意。

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得出了怎样的道理(原文)。

故事: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

道理: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

三、译读明其意(一)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一些古老的物品或建筑?”(举例说明)这些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河中石兽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奥秘。
举例解释:
-在阅读理解方面,重点讲解文章中“石兽在河中沉浮,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一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石兽表达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
-在语言表达方面,强调词语“沧桑”、“斑驳”的用法,让学生通过造句等方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行实际运用。
-在写作技巧方面,以文章中的景物描写为例,讲解如何通过具体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指导学生在写作时运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学习《河中石兽》,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丰富文化底蕴。
2.增强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3.培养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文章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升审美素养,激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写作技巧和历史文化背景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句子解析和文化内涵,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河中石兽相关的历史文化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4.强化人文关怀:通过了解河中石兽的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教学教案 优质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教学教案 优质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教学教案优质课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作者在童年时期听到的一则有关河中石兽的故事。

通过讲述这个故事,教材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文章篇幅适中,内容富有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生僻字词、句式结构等方面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学会文言文的断句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学会文言文的断句方法。

2.难点:理解文章寓意,体会作者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准备相关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生僻字词的释义,了解文言文断句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童年时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讨论答案。

河中石兽教案六篇

河中石兽教案六篇

河中石兽教案六篇河中石兽教案六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河中石兽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河中石兽教案篇1【导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

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圮(pǐ)募(mù)棹(zhào)杮(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2)词义一寺临河干(靠近)山门圮于河(倒塌)阅十余岁(经过,过了)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规律、道理)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求石兽于水中(寻找)如是再啮(这样)竟不可得(终于,到底)但知其一(只)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以为顺流下矣(认为)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3)通假字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家具)不亦颠乎(“颠”同“癫”,疯狂)(4)古今异义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一为与“湿”相对,二为做)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遮住或有遮蔽作用的器物)(5)一词多义之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十余里这件事)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如如是再啮(副词,像)如其言(介词,按照)学法指导:词语的作用分析法词语的作用一般有:1.精确性作用。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河中石兽》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分析并评价石兽在河流中的象征意义。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解读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认识石兽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培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简要介绍《河中石兽》的作者、作品背景和主要内容。

强调石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2 课文解读:深入解读文本,理解石兽在河流中的象征意义。

分析石兽与河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石兽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石兽的好奇心和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石兽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意义。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石兽在河流中的象征意义。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互动。

3.4 探究学习: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深入解读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学生展示探究成果,进行分享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写作和口头表达,评价学生的表达和创造能力。

4.2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石兽的象征意义。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解读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河中石兽》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5.2 图片资料:提供石兽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石兽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5.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和文献,供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导入活动:通过展示石兽的图片和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对石兽的好奇心和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石兽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意义。

【推荐】河中石兽教案四篇

【推荐】河中石兽教案四篇

【推荐】河中石兽教案四篇【推荐】河中石兽教案四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河中石兽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河中石兽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能力目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作者意图。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预习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三、正课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作者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朗读课文。

3.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全班讨论。

四、课堂小结1.古今异义。

井: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阅十余。

今义:阅读。

是:古义:代词。

今义:判断词是。

盖:古义:发语。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设计范文3篇

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设计范文3篇

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设计范文3篇我们小时候都学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吧,今天小编带来的是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设计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划分二课时教学投计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三、正课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作者纪的,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朗读课文。

3.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现在小组内质疑小组不有解决的交全班讨论。

四、课堂小结1.古今异义井: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阅:古义:代词这是非木柿今义:阅读是:古义:经历阅十余今义:判断词是盖:古义:发语词盖石性坚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但:古义:只但矢其一今义:表转折但是,却2.一词多义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去西蜀之去南海距离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为其来也在3.词性活用棹名词用为动词划船4.汉字能假同“癫”,疯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第三题。

河中石兽的优秀教案(精选10篇)

河中石兽的优秀教案(精选10篇)

河中石兽的优秀教案河中石兽的优秀教案(精选10篇)引导语:《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是纪昀,记载的是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下面是有关文章的教学教案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河中石兽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河中石兽》记载的是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结合注释,读准字音,积累词语,理解大意。

一、读准字音圮(pǐ) 募(mù) 棹(zhào)柿(fèi) 湮(yān) 啮(niè) 溯(sù) 欤(yù)二、在阅读中积累下列词语:1. 古今异义并: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阅:古义:古义:经历阅十余岁今义:阅读是:代词这是非木柿今义:判断词是盖:古义:发语词盖石性坚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但:古义:只但矢其一今义:表转折但是,却2. 一词多义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去去西蜀之去南海距离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为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为其来也在3.词性活用三、探究结构第一层:和尚重修庙门难寻石兽;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兽已深埋;第三层:按老河兵指引找到石兽;第四层:阐述遇事不能主观之理。

【热门】《河中石兽》教案三篇

【热门】《河中石兽》教案三篇

《河中石兽》教案【热门】《河中石兽》教案三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河中石兽》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河中石兽》教案篇1教学目标1. 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 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1. 借助故事阐述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 寻找石狮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结果。

3. 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认识、评价。

学习内容整体感悟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24岁便中进士,31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

官至礼部尚书。

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

在他的作品中,纪昀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河中石兽》对于我们的思维和认识具有较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阅历和经验不同,其思维方式必然也会迥乎不同,对于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也难免受种种条件的局限,但我们人类的认识毕竟在一步步接近真理。

只是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经常因为某些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造成谬误,有时甚至是集体的长期把谬误当作真理顶礼膜拜,尤其是由于某些当事人的特殊身份或地位使这些谬误神圣化后,人们想要再推翻它就更要承受更大的压力。

传统的认识丰富了人们的思想,但它同时也束缚了对事物的认识更新和发展。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万象,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一次次的打破旧的思维或认识模式,仔细审察并研究客观世界的规律。

《河中石兽》叙事简约,与他一贯的写作风格相同。

全文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

寺僧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是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讲学家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就一定正确吗?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是松散而轻浮,石狮沉到泥沙上,就会越陷越深。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学会倾听、尊重他人观点,共同探讨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阅读:课文《河中石兽》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词汇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如“捞”、“寻”、“溯流”、“顺流”等,以及它们的用法和词义。
-句式运用:特殊句式的掌握,如“何以……为”、“不知其……也”,并能在口语和书面表达中正确运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文学素养,使其能够理解并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文化自信,激发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意识。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学会推理、论证,形成批判性思维。
4.提。
首先,对于文言文断句这一难点,虽然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示范,但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感到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分组练习来掌握断句技巧,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语感。
其次,在讲解古代文化背景和石兽象征意义时,我发现学生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代文化了解有限,导致难以理解石兽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实物图片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石兽的文化内涵。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河中石兽》中讲述的故事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这篇课文通过寻找河中石兽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方法论。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推理和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如“捞”、“溯流”等。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代用语和古代文言文,以及举例说明来帮助大家理解。

《河中石兽》优质教案设计

《河中石兽》优质教案设计

《河中石兽》优质教案设计在河中,有一种神秘而神奇的生物,它的外形酷似石头,被称为“河中石兽”。

许多人对这种生物充满好奇,而且它的存在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奇的想法。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个关于“河中石兽”的优质教案设计。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 认识和了解“河中石兽”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2.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热爱;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通过教师讲解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河中石兽”的外形特征,比如颜色、形状等;2. 利用实物模型或手工制作,让学生亲自感受“河中石兽”的质地和重量;3. 带领学生到河边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河中石兽”的生活环境和习性;4. 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共同发现“河中石兽”的奥秘,并整理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河中石兽”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这种神秘生物的兴趣;2. 学习活动:教师介绍“河中石兽”的外貌特征,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提问,激发他们的好奇心;3.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河边进行实地考察,“河中石兽”的生活环境和特征让学生亲身体验;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探究“河中石兽”的奥秘,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对这次活动进行总结,激发他们对自然界更多生物的兴趣。

第四部分: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观察细致等方面;2. 收集学生的研究成果和展示作品,评价学生对“河中石兽”的认识和理解;3.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以上教案设计,我们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河中石兽”,同时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为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希望这个教案设计能够为大家带来启发和帮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河中石兽》教案6篇

《河中石兽》教案6篇

《河中石兽》教案6篇《河中石兽》教案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河中石兽》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河中石兽》教案篇1一、积累运用1.“斗酒诗百篇”是指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__________请你写出本学期你学到的他的一首诗。

2.短文修改。

①人活着要吃饭,人活着也要读书;吃饭是人的本性,读书也是人的本性。

②读书可以有目的地读,也可以无目的地随便翻翻。

③书海无边,只能有选择地读一些代表作。

④读得好不好,要看_________(实验、实践、实力)。

⑤读死书,死读书,结果造就了两脚书橱,“百无一用是书生。

”⑥但是如果是个“读书种子”,带着乐趣读书,就能兴味盎然地吸收书中,长成大树,成为栋梁之材(l)文中第⑤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写出修改方法。

(2)从第④句的括号内有三个备选词语,请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

(3)第⑥句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方法。

二、拓展阅读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3一6题。

农夫耕田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

行者①见而哂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②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未及移时③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④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行者服而去。

注释:①行者:过路人。

②所以:用什么方法。

③未及移时:还没过多少时间。

④术:方法。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l)农夫耕于田于:(2)欲速则不达速:(3)行者服而去服:2.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农之惰也!(2)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6.这则寓言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河中石兽》教案篇2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河中石兽优质课教案

河中石兽优质课教案

河中石兽优质课教案河中石兽优质课教案(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2)求之地中,不更傎乎?译文:答案:(1)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2)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五、反馈延伸:1. 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

2. 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

小结本文通过寻找倒塌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才能出真知。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

板书设计河中石兽纪昀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第二课时一、示标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查学诊断:1.通假字曳铁钯“____”通“____”,_________答案: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2.一词多义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为众服为确论 (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答案:被/认为/成为3.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古义:________ 今义:并列(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_______ 今义:一种学科(3)是非木柿古义:________ 今义:判断词是(4)阅十余岁古义:________ 今义:阅读(5)盖石性坚重古义:________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6)但知其一古义:________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答案:(1)一起(2)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3)代词,这(4)经历(5)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6)只,仅仅三、导学施教:1. 朗读课文。

2. 质疑: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河中石兽》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基础过关全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上以松脂、蜡和.(huò)纸灰之类冒之B.持就火炀.(chánɡ)之C.木格贮.(chǔ)之D.更.(gèng)互用之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则以.纸帖之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B.自冯瀛王始印.五经欲印.C.不若.燔土若.止印三二本D.又为.活板未为.简易3.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板印书籍B.已后典籍皆为板本C.药稍镕D.庆历中,有布衣毕昇4.下列对句中词类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火.烧令坚(名词作状语,用火)B.则以纸帖.之(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出)C.用讫再火.令药镕(名词用作动词,烘烤)D.木格..贮之(名词用作动词,用木格)能力提升全练5.(2023河北唐山期末改编,7—9)阅读下文,完成(1)—(3)题。

(10分)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唐人尚未盛为之.不以木为之.者B.其.印自落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C.则以.纸帖之以.手拂之D.持就.火炀之瞬息可就.(2)(★★☆)翻译下面的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优质课教案河中石兽优质课教案大家阅读《河中石兽》了?文章中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1、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课型:两课时课内讲读课教学方法:串讲法诵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示标导入1、讲一小故事:有关纪晓岚的儿时的趣事说明这一“满清第一大学士”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其才华了。

也组织学生讲一讲,引出《阅微草堂笔记》2、作家作品简介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二、查学诊断:1、给下字注音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山门圮于河()(2)阅十余岁()(3)曳铁钯()(4)湮于沙上()(5)尔辈不能究物理()(6)如是再啮()(7)不更颠乎()(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答案:(1)倒塌(2)年(3)牵引,拖着(4)埋没(5)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6)冲激(7)颠倒(8)按照三、导学施教: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1)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2)标出疑难字词。

2.疏通文意(1)学生自由朗读,齐读,男女生轮读。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并标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

(3)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互相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应掌握的重点句子(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文: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4)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译文: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4、朗读课文。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答案: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四、练测促学: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一寺临河干()(2)竟不可得()(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4)遂反溯流逆上矣()答案:(1)岸边(2)最终(3)凶猛的河水(4)于是,就2.翻译句子。

12下一页河中石兽优质课教案(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2)求之地中,不更傎乎?译文:答案:(1)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2)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五、反馈延伸:1.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

2.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

小结本文通过寻找倒塌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才能出真知。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

板书设计河中石兽纪昀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第二课时一、示标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查学诊断:1.通假字曳铁钯“____”通“____”,_________答案: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2.一词多义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众服为确论()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答案:被/认为/成为3.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古义:________今义:并列(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_______今义:一种学科(3)是非木柿古义:________今义:判断词是(4)阅十余岁古义:________今义:阅读(5)盖石性坚重古义:________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6)但知其一古义:________今义:表转折但是,却答案:(1)一起(2)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3)代词,这(4)经历(5)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6)只,仅仅三、导学施教:1.朗读课文。

2.质疑: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

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

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4.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5.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6.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四、练测促学:1.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答:【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答案:讲学家是一个虽一知半解但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的人。

2.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答:【解析】从老河兵的身份出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方面考虑作答。

答案: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5.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答:答案(示例):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五、反馈延伸: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学生畅所欲言。

明确: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示例:遇到问题要具体考虑,不能想当然。

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小结: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出真知。

希望同学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少闹那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讲学家一样的笑话。

布置作业:1熟读背诵本课。

2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