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

合集下载

城镇化与城市化区别

城镇化与城市化区别

城镇化与城市化区别城镇化和城市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它们经常被混淆使用。

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和其他形式的城市社会过渡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化。

而城市化则更加专注于城市这个具体的概念,包括城市所涵盖的地区和其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城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涵盖了城市和小城镇两个维度。

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广泛的服务。

城镇化还带来了更好的教育、医疗和文化设施等公共服务,并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机会进入非农部门的就业机会。

城市化则是更加集中于城市的概念,涵盖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包括城市规划、土地使用、交通、污染和住房等问题。

城市化的目标是创建一个更为宜居、便利和可持续的城市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居民可以享受更多的文化和娱乐活动、更好的公共交通和更好的医疗和教育服务。

两个概念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城镇化强调了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以及对人口流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

而城市化则更关心城市建设和发展,包括城市规划、景观设计、设施建设、社区服务等方面,以促进城市的正常运营和发展。

而从历史来看,城镇化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中更具重要性,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村贫困和资源不足,导致大量劳动力亟待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机会。

而城市化则在发达国家和高度城市化地区更加重要,这些地区需要应对全球化和城市化增长的挑战,包括人口增加、住房短缺、交通拥堵、环境破坏以及社区健康和公共安全等问题。

总的来说,城镇化和城市化都是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一部分,但是两者有着不同的目标和重点。

在解决国家的城市化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两个概念,以确保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满足人们对更高质量生活的需求。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措施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措施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措施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往城市居住和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出现了一些问题,同时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城镇化出现的问题1.人口过度集中。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导致城市人口密度过大,人口聚集的压力增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无法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

2.城市人口流入,带来了就业问题。

许多农民工进入城市,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种种就业问题,包括低收入、不合理的劳动安排和不稳定的工作。

3.城市发展不平衡。

城市的发展不平衡,一些小城镇发展缓慢,而一些大城市过度发展,导致了资源过度荒芜和土地资源的浪费。

4.城市污染严重。

城市化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影响了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5.农村人口减少。

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社会稳定受到威胁。

二、解决城镇化问题的措施1.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政府需要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包括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2.改善农民工就业状况。

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同时提供平等的劳动条件和社会保障。

3.促进城市发展均衡。

政府应加强对小城镇和中小城市的支持,鼓励其经济发展,减少大城市的人口压力,促进城市化的均衡发展。

4.加强环境保护。

政府应采取措施减少城市污染,包括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环保监管、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和循环利用技术,改善城市空气和水质。

5.保护农村人口。

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保障,提高农村生产力,吸引农民留在农村,保护农村社会稳定。

6.加强城市规划管理。

政府应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控制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城市发展,保护耕地资源,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7.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政府应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和投资,并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的互补性和发展。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新型城镇化是指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注重城市品质、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镇化模式。

相较于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让我们来看看新型城镇化的新在哪里。

一、注重生态优先新型城镇化强调生态优先,追求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营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例如,建设生态园林、绿化景观,推广绿色建筑和新能源科技,打造绿色低碳的城市。

二、推动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消除城乡二元对立。

通过城市扩大、农村改造、乡村振兴等措施,促进城乡资源要素有机流动,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模式。

例如,发展特色小镇、农业观光、乡村民宿等产业,吸引城市人口回流农村,促进城乡资源共享。

三、强调社会公平新型城镇化注重社会公平,促进城市居民和农民都能分享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成果。

通过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城乡基础公共服务水平等途径,让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

例如,推进义务教育一体化、医疗卫生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倡导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倡导智慧城市建设,运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手段,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优化城市运行效率。

通过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等方面的应用,打造智慧高效的城市生活方式。

例如,推动城市互联网+政务服务、智慧交通系统建设,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

五、强调文化传承新型城镇化强调文化传承,保护和弘扬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塑造城市独特的文化品牌和精神内涵。

通过文物保护、非遗传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手段,传承和发展城市文化,为城市增添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例如,修缮古迹、保护传统手艺、打造文化名街等举措,让城市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

总之,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更是一种全面的城市更新和改造,体现了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从而使城镇化更具可持续性和综合性。

城乡结构与城镇化

城乡结构与城镇化
快速发展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 进步,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城镇化快速发 展。
成熟阶段
20世纪中后期至今,随着信息技术和交通的发展 ,城市与农村的界限逐渐模糊,城乡一体化成为 趋势。
城镇化的未来趋势与挑战
未来趋势
未来城镇化将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成为吸纳农村转移人口 的主要载体,同时城市群和都市圈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形态。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人口流动和融合发展
总结词
破除壁垒、保障权益、提供多元化公共服务
详细描述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城乡之间的壁垒和限制,保 障城乡居民的基本权益。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户籍管 理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 平等权益。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和服务供 给,包括子女教育、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方面。同 时为进城农民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服务,包括就业指导 、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
城市产业结构调整
城镇化过程中,城市产业结构得到 了调整和优化,服务业、制造业等 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 的现代化进程。
城镇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流失
01
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短
缺,不利于农村产业的发展。
农村土地流转
02
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土地流转得到了推动,有利于实现农业规
THANKS
感谢观看
城乡结构的类型与特点
根据城乡之间的经济 联系和人口分布特征 ,可以将城乡结构分 为极核型、点轴型、 网络型和复合型等四 种类型。
极核型城乡结构以一 个或多个大城市为核 心,周边分布着大量 小城镇和农村地区, 这种结构类型通常出 现在工业化和城市化 初期。

第二节城镇化

第二节城镇化

鲅鱼圈旅游景点分布图
本节随堂练习
下表为武汉市大型零售商场、超市分布统计表(单位:个)。读图,完成问题。
区域(①到⑦距市中心变远)④



0
11
4
4
2
0
0
0
7
13
17
15
4
0
1、武汉市中心无商业区分布,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有( c
)
A.自然、经济 B.社会、资源
C.历史、行政 D.社会、自然
2.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但速度快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问题 1.环境问题:
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一定限度,城镇环境质量下 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 2.社会问题:
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增加,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 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失业率高,贫困,秩序混乱等现象
B
2、影响②~⑥超市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便利度 B.居住人口密度
C.地价差异
D.环境质量
美国
(二)不同国家的问题
1.发达国家: 曾出现环境问题,大部分得以解决
2.发展中国家: 城镇化问题较多,有的国家城镇化畸形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1.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存储、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 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
第二节 城镇化
一、城镇化的意义
• (一)城镇化的概念: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 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 (二)城镇化标志 • 1.城镇人口增加 • 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城镇化与中国城镇化基本内容

城镇化与中国城镇化基本内容

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
化进程滞后
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受城乡 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2.34亿 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 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 服务,产城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 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 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日益凸显,
四、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 突出
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 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交 通拥堵问题严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 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 剧,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 足,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等外来人口集聚区人居环 境较差。
五、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 一些城市景观结构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协
调,部分城市贪大求洋、照搬照抄,脱离实际建设国际 大都市,“建设性”破坏不断蔓延,城市的自然和文化个 性被破坏。一些农村地区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区模式 建设新农村,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 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
• 中国城镇化道路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1.东部沿海地区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中部地区不断加速, 城市数量和等级都有较大提升。 2.以大城市为主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城镇化战 略的主要选择。 3.城市群、城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 4.在沿海的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社会居住分化、 “郊区化”趋势。 5.未来城镇化不仅仅是人口的城镇化,更应是产业、人口、 土地、社会、农村五位一体的城镇化

城市化与城镇化的区别

城市化与城镇化的区别

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区别“城市化”容易被与城市有关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科研部门所接受,并可较好地体现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

“城镇化”便于与城镇人口增长和城镇体系发展直接相联系,且有助于防止忽视发展小城镇的倾向。

因此我们在理解这两个概念的时候,不能把“城市化”片面理解为主要发展现有大中城市,也不能把“城镇化”片面理解为重点发展小城镇,这都是对“城市化”或“城镇化”本意的扭曲。

狭义上来理解,“城镇化”与“城市化”是有区别的。

“城镇化”着重强调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以致城镇人口增加、城镇数量增多、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城镇初级产业相对发达、城镇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城镇景观逐步推进的过程;“城市化”则指与大中城市有关的规划、建设、管理等进一步优化的过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往往出现逆城市化。

城市化一般指发展成地级市规模和经济程度城镇化一般指发展成县级市规模和经济程度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没有过去的城镇化,就没有今天的经济成就。

我们比一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快,直接原因是我们的城镇化步伐快。

因此,对于有人提出的“能否不去大力推进城镇化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的区别城市化与城镇化有所区别,分别代表城市化的两个不同阶段:农村城镇化和城镇城市化(城镇自身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以城镇化替代城市化,实际上是把城市化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混为一体。

农村城镇化作为整个城市化过程的重要侧面,是城市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过程,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主要为农村小城镇)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表现在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的增强。

从实践角度看,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两者的相同点是指人口从分散到集中,农村人口到城镇人口,农村地域到城镇地域,农业活动到非农业活动,农村价值观念到城镇价值观念,农村生活方式到城镇生活方式的多层面、宽领域、纵深化的综合转换过程。

城市化与城镇化的区别

城市化与城镇化的区别

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区别“城市化”容易被与城市有关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科研部门所接受,并可较好地体现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

“城镇化”便于与城镇人口增长和城镇体系发展直接相联系,且有助于防止忽视发展小城镇的倾向。

因此我们在理解这两个概念的时候,不能把“城市化”片面理解为主要发展现有大中城市,也不能把“城镇化”片面理解为重点发展小城镇,这都是对“城市化”或“城镇化”本意的扭曲。

狭义上来理解,“城镇化”与“城市化”是有区别的。

“城镇化”着重强调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以致城镇人口增加、城镇数量增多、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城镇初级产业相对发达、城镇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城镇景观逐步推进的过程;“城市化”则指与大中城市有关的规划、建设、管理等进一步优化的过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往往出现逆城市化。

城市化一般指发展成地级市规模和经济程度城镇化一般指发展成县级市规模和经济程度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没有过去的城镇化,就没有今天的经济成就。

我们比一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快,直接原因是我们的城镇化步伐快。

因此,对于有人提出的“能否不去大力推进城镇化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的区别城市化与城镇化有所区别,分别代表城市化的两个不同阶段:农村城镇化和城镇城市化(城镇自身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以城镇化替代城市化,实际上是把城市化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混为一体。

农村城镇化作为整个城市化过程的重要侧面,是城市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过程,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主要为农村小城镇)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表现在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的增强。

从实践角度看,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两者的相同点是指人口从分散到集中,农村人口到城镇人口,农村地域到城镇地域,农业活动到非农业活动,农村价值观念到城镇价值观念,农村生活方式到城镇生活方式的多层面、宽领域、纵深化的综合转换过程。

城镇化、工业化

城镇化、工业化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

中共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

这是近50年来中国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城镇化”。

镇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人口在城市中聚集会产生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使私人和公共投资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得以大幅度降低,产生更大的市场和更高的利润。

随着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的集中,市场需求将会迅速增长和多元化,这会促进专业化分工,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的效率(世界银行,200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新型业态,特别是研究开发、现代服务业,如金融和保险业、信息和计算机服务业等,必须依托城市发展才能得到扩张。

不仅如此,城市产业的繁荣和高回报吸引了更多的资本、技术和知识的流人,这些要素的整合将会进一步诱发新的技术创新和流动,并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OECD,2010 )。

因此,城市是现代经济中最具有活力的区域。

城镇化有助于普及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从而促进人民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人口在城市的集中,大大降低了公共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供给的平均成本。

与农村相比,城市在公共服务质量上的优势也是明显的,这种优势不仅是因为城市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还因为城市集中了优秀的相关人力资源。

城镇化有助于促进政府治理的改善。

当农民离开农村聚集在城市之后,会从多方面影响政府治理。

城镇化使政府与民众的距离空前的拉近了,政府及其官员的一举一动变得更容易观察和监督。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措施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措施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措施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必然结果,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影响着城市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城镇化问题1.土地资源浪费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量的农田被征用用于建设城市和城镇,这导致了农田资源的浪费。

而且城市的扩张也导致了大量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

2.城市交通拥堵城市的人口增加和车辆增加导致了城市交通拥堵,这不仅增加了人们的出行成本,同时也对环境和城市生态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

3.厦市居住成本增加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城市的人口增加,导致城市住房资源紧张,房价上涨。

尤其是一线城市和热点城市,住房成本大幅上升,带来了居民的生活压力。

4.农业人口流失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导致农村的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成本上涨。

这种现象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5.各地资源失衡城镇化的过程中,人口和资源向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集中,导致了全国资源的失衡,一些地区的资源利用率低,经济快速下滑。

二、城镇化问题的解决措施1.合理规划土地资源政府应该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保护政策,合理规划土地资源的利用,保护农田资源,减少农田征用,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2.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交交通、地铁、城市道路等,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3.完善城市规划通过完善城市规划,避免城市扩张过度,合理控制城市人口密度,提高城市环境品质。

4.调整产业布局政府可以通过引导产业分流,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一些产业园区,吸引劳动力返乡就业,缓解城市人口压力。

5.落实农村振兴战略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减少农业人口流失。

6.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政府可以通过一些政策措施,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吸引更多城市居民回乡创业就业。

中国城镇化

中国城镇化

第四,转变城镇发展模式,促进城 镇发展在集聚人口方面的效应最大 化。首先要从“以大管小”转向以 大带小。今后,要通过改革不断弱 化城市行政级别,将公共资源和公 共权力均衡用于不同规模的城镇发 展方面,特别在资金配置、行政许 可、财税政策等方面,要考虑和照 顾中小城市(镇)的发展需要。
美国城镇化建设的措施
加强基础建设 推进技术革命 健全社会保障 协调城乡发展
完 善 基 础 设 施 , 推 进 农 村导 郊 区 发 展
修 建 铁 路 网 , 带 动 西 部 城 镇 建 设
省 级 产 业 结 构 , 振 兴 老 工 业 区
中国城镇化的现状
1.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2.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严重失衡现象初步得到扭转
3.城镇化的区域差异较为显著 4.人口流动促进了各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美国的城镇化建设
美国是当今世界城镇化水 平最高的国家之一,美国政府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政策、 社会福利机制和统筹城乡发展 等措施引导和推进城镇化进程, 使城镇化水平由1970年的5%提 高到现在的80%。目前中国城 镇化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 期,美国促进城镇发展的各项 政策措施非常值得研究和借鉴。
返回
现代化程度不同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 滞后于工业化水平,1998年我 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 达42.1%,城乡从业人员中从 事二、三产业的非农劳动力占 社会劳动力总数的50.2%,而 城镇化水平仅为30.4%。目前 我国已经走到城镇化起飞的阶 段,一个城镇化发展的高潮期 将要到来。必须看到,我国的 城镇化是在我国市场化还没有 完成,国际化又即将到来,新 技术革命和信息化浪潮一浪高 过一浪的形势下推进的。
美国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工业 现代化背景之下同时实现城镇化的。 农业生产率的迅速提高解决了粮食和 原料问题,并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 的国内市场。同时,美国农产品的出 口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了大量积累 资金。工业化又带动了交通革命,并 对国土面积广阔的美国的城镇化发挥 着巨大作用。美国依靠修筑收费道路 的方式从陆路开始了交通革命,19世 纪40年代又形成了世界最发达的运河 网。1828年美国开始修筑铁路,到 1887年,全国数以万计的大小城镇已 由铁路网连接起来。铁路运输不仅促 进了西部开发和城镇发展,而且大大 刺激了工业革命,对工业化和城镇化 起了关键作用。

城镇化的好处

城镇化的好处

城镇化的好处
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乡镇发展成为城镇的过程。

城镇化带来了很多好处,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加快经济发展。

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城镇化使农村和城市融合,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形成城乡联动的发展格局;
二是提升城镇质量。

城镇化可以促进城市绿色发展,改善城市交通水平,提高居民居住环境;
三是改善公共服务配套。

实施城镇化,可以建立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更多公共服务,提高农民人口生活水平;
四是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城镇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模式,从而改善了农业经营,提高了农业技术水平,促进农多结构调整。

城镇化发展目标

城镇化发展目标

城镇化发展目标
城镇化发展目标通常涉及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目标:
1. 经济发展: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

目标可能包括提高城镇的生产效率、吸引投资、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产业升级等。

2. 社会发展:城镇化也有助于社会进步和福利改善。

目标可能包括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住房和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水平。

3. 环境可持续性:城镇化应该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目标可能包括减少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推动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城市规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和碳排放等。

4. 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应该促进区域内的协调发展。

目标可能包括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协同发展。

5. 社会包容性:城镇化应该是包容和公平的。

目标可能包括提供机会和资源,减少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确保弱势群体能够受益于城镇化进程。

6. 治理和公共参与:城镇化需要有效的治理和公共参与。

目标可能包括建立透明、负责和有效的城市治理体系,鼓励居民参与城市规划和决策过程。

城市地理学精品教学课件:第3章城镇化

城市地理学精品教学课件:第3章城镇化

1第3章 城镇化2主要内容1.城镇化的概念及衡量指标2.世界城镇化进程的特点3.世界城镇化水平的地域差异4.城镇化过程曲线5.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6.各种各样的城镇化7.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特点8.中国城镇化的地区差异3城镇化的概念及衡量指标•几个名词•城镇化一词来自Urbanization •在中国,名词概念的异化:•城市化(Citification )•城镇化(Urbanization ,Small-townization ) •都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 )•正确的说法:城镇化(Urbanization )4城镇化的概念不同学科的定义•社会学:城市性生活方式发展和扩展的过程;人们不断被吸引到城镇中,被纳入城镇的生活组织中来;随城镇的发展,城镇生活方式的强化;•人口学: 人口向城镇迁移和集中的过程;人口集中场所的增加;每个集中场所人口规模的扩大;•经济学: 从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集中的过程;•地理学: 非农业区位向城镇的集中;劳动力和消费区位向城镇的集中;新城镇的形成;已有城镇的扩展;已有城镇向更集约的方向的发展各种定义的共同点:都承认是一个过程。

5城镇化的概念⏹参考定义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稳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日益向城镇型转化和强化。

这一个过程即城镇化过程。

⏹相关概念实体的城镇化(直接的城镇化);抽象的城镇化(间接的城镇化)之说,还有人口城镇化、乡村城镇化6反映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人口统计学的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数量和质量指标问题? •复合指标的问题 ——普遍采用的可行性?可探讨。

•关键•反映一个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和过程?•反映一个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和过程?•在用人口统计学的指标时,要区别“城镇化”和“城镇发展”•城镇化的关键是要有人口迁移的过程,有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

城镇化定义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城镇化内涵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

中共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

这是近50年来中国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城镇化”。

笔者以为,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

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

这一历史过程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第四,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概括起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

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

对城镇化的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对进一步理解其本质特征是有益无害的。

从农村城镇化的角度而言,城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时间特征,表现为过程和阶段的统一,以渐进为主;二是空间特征,表现为城镇结合,以镇为主;三是就业特征,表现为亦工亦农,非农为主;四是生活方式特征,表现为亦土亦“洋”,以“洋”为主,亦新亦旧,以新为主。

城镇化与城市化关系

城镇化与城市化关系

城镇化与城市化关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城镇化和城市化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趋势。

然而,城镇化和城市化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城镇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两者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镇化的概念与特征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即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城镇化的特征包括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农业现代化等。

城镇化的推进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产业结构、改善居民生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城市化的概念与特征城市化是指经济社会发展引起人口对城市聚集,城市的建设扩大以及城市功能不断增强的过程。

城市化的特征包括城市人口增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建设与管理等。

城市化对于推动现代化进程,提高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城镇化与城市化关系的探讨城镇化和城市化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城镇化是城市化的基础,是城市化的前提和动力。

城市化则是城镇化的结果,是城镇化的集中体现。

城镇化和城市化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表现出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经济方面,城镇化和城市化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提高就业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城镇化通过人口流动和聚集,为城市注入了活力,带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城市化则为城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在社会方面,城镇化和城市化在改善生活品质、提升社会服务和完善社会管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城镇化使农民进城工作,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

城市化则提供了更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在环境方面,城镇化和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挑战。

城镇化过程中的大量土地开发和建设活动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

城市化过程中的工业化和交通发展也带来了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

因此,在推进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同时,要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寻求生态文明与城市建设的统一。

城镇化与城乡融合的关系

城镇化与城乡融合的关系

城镇化与城乡融合的关系
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的规模扩大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过程,而城乡融合是指城市与农村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互动、融合与发展。

城镇化和城乡融合是紧密相连的,并且相互促进和影响。

首先,城镇化是推动城乡融合的重要动力。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经济资源。

这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加速了城乡融合的进程。

其次,城乡融合也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

城乡融合不仅仅是农村向城市转移人口,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互通。

通过城乡互动、合作和交流,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够得到城市的支持和引导,同时城市也能够从农村地区获得农产品、劳动力和传统文化等资源。

此外,城镇化和城乡融合的关系还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的发展上。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也得到了加强,这进一步促进了城乡融合的发展。

城市规划的合理布局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有助于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城镇化和城乡融合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城镇化推动了城乡融合的进程,而城乡融合又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只有有效推动城镇化和城乡融合的结合,才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全体人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与解决方案

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与解决方案

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与解决方案城镇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它对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城镇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1.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破坏: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田被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导致农田减少、自然生态系统破坏,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现象日益严重。

2. 城市污染问题:城镇化带来了大量工业和交通等污染源的集中,城市环境受到重度污染的威胁。

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源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3. 资源消耗和能源浪费: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对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大量水、土地、石油等资源被浪费和过度开采。

同时,城市建设和生活方式也对能源的消耗造成了巨大压力。

二、解决方案1. 加强土地利用与环境规划:在城镇化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好农田和生态环境。

应优先选取已开发的区域进行城镇化,减少对农田的占用,推行节约用地政策。

2. 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力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鼓励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清洁能源、高效节能等环保技术的应用。

3. 推动可持续发展:提倡绿色建筑和生活方式,鼓励居民节约用水、垃圾分类、低碳出行等环保行为。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4. 加强环境监管:完善环境监管机制,严格执法,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加强环境监测和数据收集,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5.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减少城市化进程中的二元结构。

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减少农民对城市的迁徙需求。

三、结论城镇化对环境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但通过合理规划和可行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有效应对这些问题。

只有在注重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推进城镇化,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城镇化名词解释

城镇化名词解释

城镇化名词解‎释(二)发布时间20‎14-04-21 稿件来源:发改委发展规‎划处 [ 大中小 ]7、城市群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群‎为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群是相对独立的‎城市群落集合‎体,是这些城市城‎际关系的总和‎。

城市群的规模‎有一定的大小‎,都有其核心城‎市,一般为一个核‎心城市,有的为两个,极少数的为三‎四个,核心城市一般‎为特大城市,有的为超大城‎市或大城市。

要使城市有较‎强的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其城区人口规‎模应在200‎万以上(才能以合理的‎税费,提供较好的公‎共服务,否则服务不足‎或腐败;这也正是人们‎都涌向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的根源),最好是300‎万以上(才能支撑较发‎达的公共交通‎业,比如地铁和航‎空等)。

但城区人口超‎过1600万‎人口时,会有较严重的‎城市病;城市群的人口‎超过5000‎万时(200公里范‎围内),也会有较严重‎的城市群病,尤其是环境问‎题(城市废弃物难‎以就近消纳)和交通问题等‎。

中国有13亿‎人口,至少将会有1‎0亿城镇人口‎,只有均衡布局‎更多的大都市‎区(中心城市20‎0-1600万人‎口,200公里范‎围内1000‎-5000万人‎口),建设更多(50个左右)的大都市区(可增设新省或‎直辖市),才能使中国的‎人口相对均衡‎分布,使城镇废弃物‎就近消纳(200公里内‎),并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化与城‎市病的矛盾。

“城”辐射带动“镇”的合理半径以‎不大于200‎公里为宜(方便乡镇(或城区)人员到城区(或乡镇)办事能当天来‎回);所以,现有特大城市‎(特别是省会)200公里之‎外,如果有较大的‎区域(3万平方公里‎以上)和较多人口(1000万以‎上/容易培育20‎0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均应培育新的‎中心城市(比如增设为新‎省的省会、建设交通干线‎枢纽(尤其是是高铁‎)、建设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等‎),以实现全国城‎镇的均衡合理‎分布,从根本上防止‎全国的人口只‎集聚在现有的‎省会或直辖市‎(使城市病和城‎市群越来越严‎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
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中西部地区的内陆省份,在推进这一进程中发挥土地管理政策的指导、调控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市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与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城中村”改造以及扶贫项目相结合,城镇化率逐年提升,走出了一条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子。

一、推进城镇化土地利用的原则
坚持从全市土地利用现状、人口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土地利用与管理,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统筹协调和整体控制,其土地利用的战略重点是:
——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统筹安排农用地。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实现从单纯的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的全面管护转变;
——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为重点,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合理确定建设用地总规模,从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严格划定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防止城市用地无序扩张;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形成城乡协调的用地新格局;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开展城乡建设用地置换和增减挂钩,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
——以加强国土综合整治为手段,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充分发挥各类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生态功能,构建良好的土地生态基础,探索建立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相适应的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
——以优化结构和布局为主线,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加强对不同区域土地利用方向、结构和布局的调控和引导,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

二、推进城镇化土地利用的战略方针
(一)发挥农用地的多重功能
发挥农用地的生产、生态、景观和间隔等综合功能,建设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大力加强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以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和水面等共同构建和谐的城乡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

(二)促进城市用地理性增长
立足存量建设用地集约挖潜,加快城镇范围内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不断提高城市用地集约化水平。

(三)土地利用符合环境容量要求
在维护和强化自然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维护良好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依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开
发规模、开发方向和开发时序。

土地利用更加关注健康、安全、便利、效率、协调、环境、景观和美学等公共利益元素。

(四)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共建战略
切实维护地质地貌、自然风景、历史文化遗产等宝贵资源,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我国13亿人口,农民占大多数。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更高水平的小康,城镇化无疑是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统筹城乡发展,破解发展中的城乡“二元结构”,我市主要是抓住了“六个抓手”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是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城乡统筹配置公共资源,推进城镇化建设。

主要是以建制镇为中心,在教育、卫生、交通等公共资源配置上给予倾斜,建制镇建立了中心卫生院、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建立了村卫生所,实现了水泥路“村村通”,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也开始起步。

我们在用地保障上主要是以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为主、新增建设用地为辅。

二是以扶贫开发为抓手,推进城镇化建设。

阳高县的做法是:整合扶贫、水利、以工代赈和土地复垦等有关资金,将人口不足50人、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山区村庄,整体移民搬迁至城镇周边的地域,开发整理土地1000亩,建成塑料大棚,用于解决搬迁农民生产生活。

三是以“设施农业”建设为抓手,推进城镇化建设。

近年来,阳高县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大力实施”设施农业”建设,先后在县城周边、其它建制镇建成以塑料大棚为主的农业设施数千亩,带动了人口向建成区积聚。

四是以调整经济结构为抓手,推进城镇化建设。

阳高县以白登、罗文皂、古城等建制镇为中心,利用其区位、交通和自然风俗的优势,推进商业网点建设,为城镇化助一臂之力。

五是以“城中村”改造为抓手,推进城镇化建设。

阳高县已经对县城内三条主要街道进行了“城中村”改造,吸纳农村人口进程务工、经商。

六是以整合教育资源为抓手,推进城镇化建设。

阳高、天镇、灵丘等县加大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在条件较好的建制镇加快建设优质中小学,带动了城镇化建设。

同时,为山区落后村庄的新婚家庭迁入县城、建制镇居住提供便利。

四、制约城镇化进程的土地政策瓶颈
一是城乡建设用地管理中的“二元制度”不利于农民进城。

根据现行法律,农村宅基地为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所无偿占用,由于宅基地的退出激励机制缺失,这就使得许多农民已经进城却不愿退出占用的宅基地,造成农村常住人口持续减少,但农村建设用地面积却不降反升。

而且到城镇居
住的农民由于得不到宅基地,所以只能购买“城中村”农民住房,形成了又一种形式的“小产权房”。

二是农村集体土地村组分割的管理制度,制约了城镇化进程。

主要表现在移民搬迁的农民生产、生活设施用地,无法依法得到解决。

三是在开展设施农业建设中,生产、生活用地“一体化”是一条农民易于接受的办法,但宅基地与耕地“一体化”,存在不符合规划、占用耕地等土地审批中的“瓶颈”。

四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中的种种限制使农村土地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如:宅基地审批,由于在审批中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要有年度计划指标等等。

实际上土地利用规划对农民建房预留的建设用地远远赶不上发展的需要,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经省、市、县层层“截留”更是难以落到农民头上,造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审批制度形同虚设,农村集体土地占用几乎放任自流。

看似十分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却因严重脱离农村实际而无法实施。

五、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1、加快推进《土地管理法》修改步伐,把有利于推进城镇化,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制度作为修改的重要内容,全面修订。

2、完善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农民宅基地退出激励机制,增加集体建设用地保有环节成本。

对于进城农民主
动放弃其宅基地和承包地的应当给予合理补偿。

3、减少集体建设用地审批条条框框,下放审批权限。

特别是在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统筹安排农民建房、农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用地,年度用地计划切块下达,以避免层层“截留”,促使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工作步入依法依规管理的轨道。

4、完善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或者置换政策措施,逐步解决城镇建设用地不足,农村“空心村”的问题,同时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5、加强基层国土所建设,在技术人员、财力、办公条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发挥其在农村土地管理中应有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