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一012-国家、乡村社会与村民自治 (肖唐镖)

合集下载

政治信任

政治信任

政治信任、社会资本和村民选举参与——基于全国代表性样本调查的实证分析提要:基于一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大样本调查数据,本文将定量研究中国村民选举参与的主、客观影响因素,特别是分析村民对农村基层乡镇党委、政府的主观政治信任对其村级选举参与行为的影响。

通过定量分析村民对基层乡镇党委、政府的“政治信任”、村民“社会信任”和社会网络的影响,特别是处理了村民“政治信任”和“社会信任”的内生性问题。

本文旨在揭示我国特定政治体制中“政治信任”对村民选举参与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并探讨在一个“压力型政治体制下推行基层民主选举所可能存在的内在矛盾及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政治信任;社会资本;中国村民选举参与一、引言自1982年宪法确认了由部分农村地区自发组建的“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下文简称《村委会组织法》)对村民委员会组织、功能和选举方式给出明确规定,1998年该法律正式颁布以来,村民自治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日益成为在当今中国农村扩大基层民主和提高农村治理水平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组织法规定的框架下,村民投票选举村委会是实行村民自治的基础,它为村民提供了实现选择自己领导的基本权利以及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机会。

在广大农村,村委会选举已经成为村庄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基层村民选举已经对中国农村的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徐勇,1997;Zhang et al .,2004),村民对村委会的选举倾注了很大的热情(Wang,1997)。

显然,对于村庄选举和村民自治的制度完善和健康发展而言,保持和激励村民村庄选举和治理参与的积极性至关重要。

近10多年来,围绕村民参与选举状况及影响他们参与选举的主、客观因素,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在客观因素方面,一些学者主要通过案例分析研究了村庄内部特征,特别是村庄历史、社会、经济乃至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对村民选举参与行为的影响,其中包括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前任村干部的表现、选举的公正程度、村庄的宗族结构和派系结构以及农村社区内部的人际关系等(胡荣,2001;肖唐镖,2001b ;贺雪峰,2000,2001;仝志辉,2004;Lawrence,1994;Oi Rozelle,2000);这些研究对认识和理解村民参与选举的社会、经济乃至政治背景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略述揭西钱坑宗族的历史变迁

略述揭西钱坑宗族的历史变迁

17区域历史一、引言所谓家族,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由家庭房派结成的亲缘集团或社会群体单位。

同宗同族之人集结成为宗族,宗族乃家族的扩大,故宗族常常也可以代称家族。

典型的家族通常有五个基本组织,即族谱、族祠、族规、族产、族长。

宗族作为一种血缘社会群体和组织存在于国家社会之中,与国家政权密切联系,在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中一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不可忽略的作用。

关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实质,一直存在争议。

项继权认为,乡村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自治”状态,国家权力主要是依靠家庭组织并以亦官亦民的乡绅为中介而行使的。

[1]54马克斯韦伯则将中国形容为“家庭结构式的国家”。

王玉亮认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在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下,皇权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有效地将宗族权力划入国家权力管理的范畴,乡村社会仍是集权式“官治”,地方民众处于“治于人”的政治地位,没有实质意义上的村民自治。

实质是王权专制下国家政权与族权、绅权共同统治的“官治”。

[2]3唐军、侯红蕊、陈午晴等认为中国社会很早就进入了有着提要:家族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由家庭房派结成的亲缘集团或社会群体单位。

钱坑寨古系揭阳县金山洞的村寨,有着充沛的自然水资源,既可开垦耕种,又是处于安全隐蔽的丘陵地带,收守自如,能有效避免匪患战乱,是致寨谋生的理想之地。

钱坑在历史上曾是宗族势力强大的乡村,曾经长期拒险对抗官府,民风彪悍。

自元代以来,钱坑以林姓为多,人丁兴旺,经济发展,至清中叶尤称盛族。

晚清以后,风光不再,钱坑境内民不聊生。

20世纪90年代,钱坑宗族有复兴的迹象。

但实际上复兴的只是家族的若干形式而已,更多的是体现为一种文化共同体,体现一种乡土家族文化现象,文化上的意义远远大于社会政治组织功能及功利上的意义。

关键词: 钱坑;宗族历史;乡绅阶层;民风彪悍作者简介:林翠双(1984—),女,广东揭西人,普宁市梅峰中学教师。

略述揭西钱坑宗族的历史变迁林翠双 尔 迟别,不同的学者各自关注的地区不同所致。

“宗族社会”与“公民社会”的变奏-2019年文档

“宗族社会”与“公民社会”的变奏-2019年文档

“宗族社会”与“公民社会”的变奏“村民”与“公民”,“宗族社会”与“公民社会”,概念言辞将它们分离,而它们本身又纠结在中国的农村和农民问题上。

肖唐镖先生通过“村治权力网络”这一分析框架为它们之间搭起了被言辞强行隔断的联系。

宗族政治――村治权力网络的分析肖唐镖著,商务印书馆,2010“村民”与“公民”一字之别,但却相去甚远。

在《说文解字》中,无法查找到村字的确切说法,只言:?,今俗做村。

“?”在《康熙字典》集韵中被定义为:聚落也。

由此,“村民”便可被认为是聚落而居的百姓。

中国的村落多是由于血缘而聚合在一起的,即是一种以姓氏为标志的宗族为标志的自然聚合。

这种村落形成的方式是传统的和非现代的,但是却有着极大的生命力,肖唐镖先生根据一手的调查资料发现,农村宗族在经历了20世纪以来的冲击和打压之后,〔1〕33近些年又逐渐得到恢复、重建,不仅在宗族内部问题的解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在乡村治理层面上,也与国家政权产生互动,以“非现代化”之身,行“现代化”政治之实。

在中国的宗族逐渐恢复的当口,20世纪后期,一场全球性的“结社革命”正在发生。

这场革命所掀起的浪潮,以其兴盛的程度与重要性,被萨拉蒙(Salamon LesterM.)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创新之一,不亚于民族国家的兴起相对于19世纪而言。

在此背景下,中国能否就如同搭上“民族国家”潮流一样顺应“结社”浪潮,成全这一“结社”革命的“全球性”美名,在目前看来还未见其端倪。

诸多学者将目光定焦在中国的城市的变化,如权利意识增强、民主观念加深、参与精神成长等问题,事实上这只表明了一点,“公民社会”理论“被”僵化了和“城市中心化”了。

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这样的事实,“传统宗族在现代化潮流中仍有其生命力,对于现代社会仍有其重要价值,或者说,宗族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够实现‘传统的现代转换’,从而融入现代公民社会”,而众多的“公民社会”理论者却忽视了这些,忽视“宗族”的小调也可以回响在“公民社会”的金色大厅之上。

主姓村落中的家族与治理——基于三个村落的比较分析

主姓村落中的家族与治理——基于三个村落的比较分析

145区域治理THE BASIC LEVEL主姓村落中的家族与治理*——基于三个村落的比较分析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袁青摘要:随着现代治理理念的逐步渗入,伴随的是传统治理资源——家族的重建,这将给乡村治理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对比分析三个典型的主姓村落样本村,厘清家族特点及家族与治理的关系,对传统资源的走向提出预测与建议。

关键词:主姓村落;家族组织;乡村治理中图分类号:K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44-0145-0003在现代治理制度和理念逐步渗入乡村治理的今天,传统社会治理资源——家族也呈现了某种意义的重建与复兴,这会给乡村治理带来怎样的影响?基于当前家族在乡村的复兴,学术界涌现出一大批有价值的实证研究,如肖唐镖主编的《村治中的宗族——对九个村的调查与研究》等为我们了解中国农村家族提供了大量直观的真实案例,还原了当前家族的历史发展和现实风貌。

不过,正如不少学者所指出的,我国家族的分布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村落家庭组织及其结构具有明显的多样性。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家族对乡村治理有着不同的影响。

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的农村进行分类梳理,在不同类型的个案中寻找共性,厘清不同村落中的家族组织与乡村治理的关系。

一、家族聚落的类型及主姓村落的特点(一)家族聚落的类型关于当前家族村落的划分,有学者认为,可以分为三类:单性村落、势均力敌的多宗姓村落和强弱有别的多宗族性村落。

肖唐镖认为,可以分为单一宗族聚居村、单姓异族村、一强余弱村和多姓杂居平衡村[1]。

在这些分类的基础上都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也有两点不足:一是标准还需要细化;二是以家族的力量作为分类依据还需斟酌,这需要调查者对村庄家族政治布局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林美容在《一姓村、主姓村与杂姓村:台湾汉人聚落型态的分类》一文中提出,若一村中有一优势姓,且其比例在百分之五十以上者,为一姓村;若一村之前五大姓在百分之五十以上且有优势姓,但无一优势姓达百分之五十以上者,为主姓村,即有主要姓氏之村庄;若一村之前五大姓在百分之五十以上,虽村中并无优势姓,即各姓比例相差无几,难分轩轾,是为多姓村;若一村之前五大姓比例不及百分之五十,此类村庄均无优势姓,为诸小姓并存之村庄,名为杂姓村[2]。

华东理工大学第五届县乡干部论坛议程

华东理工大学第五届县乡干部论坛议程

第五届县乡干部论坛暨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前景研讨会议程(2011年11月18日—19日)华东理工大学一、开幕式时间:18日上午8点45分地点:逸夫楼演讲厅主席台就坐:校领导、温铁军、曹锦清、李昌平、刘志仁、毛啸岳。

主持人:熊万胜(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程序:1、主持人介绍与会嘉宾,包括外籍嘉宾。

2、校领导致辞。

3、李昌平代表与会者致辞。

4、合影留念二、主题发言时间:9点30分-10点40分,每人35分钟。

地点:逸夫楼演讲厅。

主持人:李昌平(县乡干部论坛组委会主任)发言人:温铁军、曹锦清。

1、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2、曹锦清(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三、茶歇5分钟四、上海经验专题时间:10点45分-11点45分,每人20分钟。

主持人:贺雪峰(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发言人:唐晓腾、丰东升、黄辉云。

1.唐晓腾(上海市委政研室社会处处长):上海地区农村社会管理的几点经验2.丰东升(上海市农委城镇规划处副处长):上海与全国各地区土地置换做法的比较研究3.黄辉云(上海市金山区农委党工委书记):金山区农业现代化的经验五、午餐地点:校内二食堂六、十八日下午专题(一)农业现代化与农村金融专题时间:18日下午2点—5点30分地点:逸夫楼演讲厅第一段:农业现代化(2点-3点50分)主持人:陈文胜(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点评人:徐旭初(浙江大学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博导),马怀礼(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发言人:孙大午,向家春,余培发,田雨露,杨刻俭,智广俊,何平,马光臣。

(每人十分钟)1.孙大午(河北大午集团监事长):国家经济重心应向乡镇转移2.向家春(安徽省广德县农委农经科科长):现代农业发展中组织化的实现与思考3.余培发(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政协常委、经济委主任):西部丘陵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初探4.杨刻俭(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人民政府副乡长)、叶苏:是销路不畅还是生产过剩——关于农民买菜难及土地经营制度的思考5.马光臣(中国三农网网站站长):农产品价格暴跌与政府作为6.智广俊(内蒙古卓资县农牧业局高级农艺师):贫困地区农村变局与出路7.何平(山西省代县县委党校常委副校长):“十八大”前的感言——来自新型集体化与家庭经营的对比茶歇(10分钟)第二段:农村金融(4点-5点30分)主持人:周立(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导)点评人:常伟(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伏玉林(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发言人:姜柏林,陈爱巧,张君生,孙君,禹明善、潘林。

模板 论文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模板 论文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1.1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对广东省湛江市近年来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治”的实践进行研究,通过对湛江市部分乡村的实地考察,分析出湛江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在“村民自治”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深入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并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新农村建设关于“村民自治”的经验,为湛江市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建议和对策。

1.2研究意义:“村民自治”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障。

湛江市作为粤西的一个临海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却始终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基层的民主政治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湛江市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通过对湛江市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治”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同时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国家和地区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在理论上可以丰富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民自治”的内涵,因而在这个角度,本研究又具有理论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1.3.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没有专门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村民自治”[1]的文献和理论,但一些学者通过对于传统农业和农村的研究,也提出了一些建设和发展农村的理论,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城乡融合理论:城乡融合理论思想的提出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城乡融合理论认为,在社会未出现分工之前,是不存在城乡之分,城乡之分的出现是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导致。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只有城乡之间的相互融合才能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和城市发展难题(人口压力、就业压力;环境污染等)。

19世纪后期,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具体改变城乡分工的具体路径和方法,即通过政府的力量,加大对农村财政的投入力度,同时运用先进的工业技术实现农村的跨时代发展。

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认为城乡融合需要漫长的时间,它是一个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发展而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

首先,“城乡融合”必须借助于高度发达的农业,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换而言之,必须提高农业的现代化程度,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生产。

乡村人类学参考书目

乡村人类学参考书目

乡村人类学参考书目乡村人类学是研究农村社会和文化的学科领域,它关注农村社会的结构、经济活动、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一份乡村人类学参考书目,包含了一些经典的著作和重要的研究成果,供您参考。

1. 《乡村人类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Rural Anthropology)作者:约翰·麦克纳尔(John McNaughton)出版年份:2010年内容简介: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乡村人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涵盖了乡村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政治、家庭、宗教等。

2. 《乡村社会学》(Rural Sociology)作者:弗雷德·布特勒(Fred Buttel)、哈里·G·鲍尔(Harry G. Cisler)出版年份:2004年内容简介:本书介绍了乡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重点关注农村社会的结构、变迁和发展,涵盖了农村经济、社会关系、社区组织等方面的内容。

3. 《农民与农村社会》(Peasants and Rural Society)作者:琼·万·德尔瓦尔(Joan Vincent)出版年份:1997年内容简介:本书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村社会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了农民的生活方式、社会地位和变迁,分析了农村社会的结构和变化。

4. 《乡村社会与文化变迁》(Rural Society and Cultural Change)作者:米尔顿·C·克卢克(Milton C. Kloet)出版年份:2009年内容简介:本书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了乡村社会的文化变迁和社会变革,探讨了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和全球化对农村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5. 《乡村发展与社会变迁》(Rur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作者:玛丽·伯恩斯(Mary Beckie)、格雷厄姆·斯特鲁瑟斯(Graham Throne)出版年份:2016年内容简介:本书研究了乡村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探讨了农村发展的理论、政策和实践,分析了农村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趋势。

乡村选举行动策略的社会学叙事

乡村选举行动策略的社会学叙事

乡村选举行动策略的社会学叙事本文通过对一个西北农村村长选举的实地观察,描述了柏树村村长选举程序道路的确定始末,分析了选举过程中候选人行动和村民态度,根据选举结果归纳出关系网、家族霸权、个人经济地位及姓氏因素影响选举。

而个人素质和人口流动对选举的影响较少。

本人认为,应该完善现行村委会选举制度,才能充分发挥基层民主。

标签:乡村选举叙事一、引言国家在农村推行村委会民主选举,由广大村民群众自主决定自己的当家人,这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际步骤,是还权于民的伟大举措,是落实党的基本路线、群众观点的具体体现,是改善农村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有力措施。

(虞烈东,肖唐镖,2001)学者们认为,竞选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对民主进行明确的定义,通常要求选举有竞争性。

然而,有时无序和失控的竞争反而会引发社会矛盾,如村级精英小集团以瓜分村级集体经济为目的,利用村委会选举制度中民主监督等利益协调机制的缺失等漏洞来进行村委会竞选,而利用贿选和暴力相结合的方式便成为最高效的方式,从而直接导致了冲突的发生。

这种选举的混乱过程打破了乡村社会原有的人情网络,而选举的结果导致村级精英对村级资源掠夺式利用,最终的结果是村庄经济生活受到严重打击,由此积聚的不满使得村民开始抵制村委会选举制度,并与制度的供给者——乡镇等基层政府发生冲突,造成冲突的转移和升级。

(郎晓娟等,2012)再加上现行法律法规赋予了村委会相当大的权力,即对农村集体资源的支配权力,包括宅基地的分配、土地的承包和出让、集体经营项目的承包、工程招标、村办企业的经营和利润分配等。

如此大的权力及其利益回报,使得很多村民向往成为村委会成员。

这也就加剧了选举的激烈程度。

(陈伟等,2009)如上述学者对村委会激烈竞争的选举现象研究不同,另一些学者却描述了这番景象:“受到传统政治、历史文化影响,农民缺乏政治参与热情。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制约了农民参加选举。

选举制度不健全、程序不规范挫伤选民的参与积极性。

农村社会组织和村民自治概述(PPT 73张)

农村社会组织和村民自治概述(PPT 73张)

• 2、村民自治的实际意义 • 党国英说:“中国农村正在进行村民自治 制度改革,村委会主任由农民直接选举。 官 方和知识界的一部分人似乎比农民对这场 改革更为热心,与20年前的农村经济改革 形成鲜明对比。” • 徐勇称村民自治是“平静的民主化‘革 命’”;辛秋水认为村民自治是在政治改 革上 的又一次“农村包围城市”。
• • • •
四、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 1、村民自治的初步发展阶段(1878-1988) 2、村民自治的探索试验阶段(1888-1998) 3、村民自治的进一步完善阶段(1998至今)
五、村民自治的理论探讨
• 1、村民自治何以产生? • 沈延生认为:村民自治可用来作为一个政治改革 的样板,证明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民主承诺,驳斥 西方对中国没有人权的攻击。曾任中央书记处书 记、统战部长的阎明复说:“梨树县的事迹(村 委会”海选“)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 可……它对我们回击西方诋毁中国人权状况的问 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四、当前农村民间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与政府联系过于紧密 2、具有某种过渡性 3、发展不平衡
第二节
村民自治
• 一、村民自治概念 • 村民通过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 关的村内事务,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 自 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 主体:农村居民 • 地域范围:村 • 自治内容:村务 • 自治目的: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 自我教 育和自我服务
• 二、 村民自治的发展背景 • 三、 村民自治的内容 • 1、 民主选举
河北迁西县洒河桥镇三村选举现场
封票箱
张贴的选举宣传材料
讲解选票
等待投票的选民
发表竞选演讲
填写选票--屋省东平县水河镇柳村选举
• • • • •
选举大会 竞选演讲 秘密划票 依次投票

近70年来乡村治理体制与政策实践的反思

近70年来乡村治理体制与政策实践的反思

2020年第5期总第195期治理研究GovernanceStudiesNo.5,2020GeneralNo.195近70年来乡村治理体制与政策实践的反思收稿日期:2020-06-08作者简介:肖唐镖,南京大学公共事务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公民政治价值观的实证研究”(编号:16AZZ0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研究专项“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编号:18VZL002)。

① 陈锡文、赵阳、陈剑波、罗丹:《中国农村制度变迁60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 肖唐镖 摘要:近40年来我国乡村建设与发展的巨大进步,直接来自于体制与政策改革所释放的强劲活力,但“三农”依然被一些基础性社会体制与权力结构所桎梏。

乡村社会一直坚持着“革命”的主体性遗产,乡村土地、户籍与社会福利等基础性体制、资源配置体制和集权性体制仍然在继续运行,农村各类资源依然被源源不断抽离,由此,持续性的惠农政策仍难以有效扭转乡村衰落的总体格局。

乡村发展与振兴已到一个历史性的新阶段,需要驱动机制与动力的“除旧布新”;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应当走出技术型治理的局限,迈向以民主、自治、法治和文明为方向的治理创新。

关键词:乡村治理;社会体制;资源配置体制;集权体制;技术型治理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20)05-0057-013 本文拟以政策实践为中心,考察近40年来我国乡村建设与治理的变迁。

对这一变迁的阶段性,学界有不尽一致的论断,但其依据多是制度和政策文本,如有研究者将其分为“改革以来的乡政村治”“探索新型乡村治理机制”的二个阶段论。

①笔者以为,对于乡村建设与治理的变迁分析,不仅应注意政策文本,更应注意政策实践及其效应。

众所周知,作为全方位社会变革的革命,1949年后“前三十年”的政策实践对于乡村建设与治理的影响是彻底的、全方位的。

如何理解和评价城乡基层民主的新发展?——新近研究的争论与进步

如何理解和评价城乡基层民主的新发展?——新近研究的争论与进步

如何理解和评价城乡基层民主的新发展?——新近研究的争论与进步肖唐镖;杨莉;刘云香;罗兴佐【期刊名称】《江淮论坛》【年(卷),期】2011(000)005【摘要】近些年来,作为中国政治研究显学的城乡基层民主建设研究,取得巨大进步与成就,这不仅表现在众多的理论成果上,更表现在它对中国政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发展和成长的人才推动和学理支持上,表现在它对中国基层民主实践本身的理论支持和舆论推动上.但客观而论,该领域研究还存在种种不足,如研究目标偏失、研究领域失衡、研究方法缺失,制约着其整体研究水平.因此,该领域尽管已成研究热点,但研究空间依然巨大.【总页数】8页(P98-105)【作者】肖唐镖;杨莉;刘云香;罗兴佐【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稳定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重庆 400031;西南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稳定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重庆 400031;西南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稳定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重庆 400031;西南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稳定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重庆 4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93.62【相关文献】1.评价社会进步的标准是什么?——从“两个三十年”的争论引起的思考 [J], 沈宝祥2.基层民主与体制创新——从"太石村事件"看城乡基层民主发展路径 [J], 刘润华3.关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争论——对波兰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奥任霍夫斯基·马利安《进步》一书的评价[J], P·雅诺夫斯基;江东;4.处理解释一体化在渤海黄河口凹陷新近系勘探评价中的应用——以A构造为例[J], 陈平; 秦童; 谭辉煌; 姜本厚5.新发展理念下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J], 时方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乡村治理创新的动力、理念和空间分析

乡村治理创新的动力、理念和空间分析

乡村治理创新的动力、理念和空间分析
肖唐镖
【期刊名称】《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在当今中国,乡村民主管理与治理创新已有着越来越强的社会基础.应当按民主、科学和法治的理念,从体制、机制与技术等层面,全面推进乡村民主管理与治理的多元化创新.笔者主张,乡村民主管理与治理创新,应当有宏观体制变革的密切配合,并纳入国家建设战略同步谋划.积极推进.
【总页数】3页(P89-91)
【作者】肖唐镖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60
【相关文献】
1.乡村治理创新理念的选择 [J],
2.乡村治理创新理念的选择 [J],
3.用自主创新理念培育“竞争原动力” 用创新价值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华为3Com的创新价值观 [J],
4.协同共治:新时代乡村治理的\r理念创新与实践路径 [J], 汪恭礼
5."动力-结构"视角下乡村治理创新模式案例比较分析
——以潮州市A村与B村乡咨委为例 [J], 罗珞峻;刘循跃;洪荧荧;吴颍媚;林子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集一012-国家、乡村社会与村民自治 (肖唐镖)

集一012-国家、乡村社会与村民自治 (肖唐镖)

国家、乡村社会与村民自治*——村民自治中乡村社会的心态和行为研究及其它作者:肖唐镖来源:《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5期本站发布时间:2003-3-28一、问题的提出与理论预设自1988年6月1日试行《村委会组织法》以来,村民自治的实际进展状况如何?对此,人们的看法莫衷一是。

据国家民政部公布的数据,全国已有80%的村委会开展了直接选举。

但在1998年香港中文大学服务中心主办的“中国大陆村级组织建设”研讨会上,有位学者介绍他在大陆村民自治开展得较好的七省调查发现,在他所调查的数百个村中仅有24%的村进行了直接选举,依此推测全国的实际比例看来要大大低于20%。

还有学者据在云南、广东等省的实地考察,发现直接选举实际上进展更为缓慢(李连江、熊景明1999)。

直接选举情况尚且如此,那么全面的村民自治状况又如何呢?据杨子立对曾首创“村民代表会”和“村务六公开”的国内村民自治“先进县”——河北省赵县的亲自考察,在被走访的8个村委会中除个别村尚好外,其他村情况甚不乐观,诸如村民代表会不起作用、给农民“打白条”、加重农民负担、村干部胡作非为等问题也依然严重存在(杨子立1999)。

再以江西省为例,村民自治这一工作也一直是启而难动。

表现为:一是村委会选举初上轨道,但民主化程度不高。

全省1996年全面推开了民主选举工作,但多是“保证性选举”,存在搞形式、走过场等问题。

选举后,乡镇不尊重民选结果,违反法律随意撤换村委会干部的事件,在各地仍频频发生。

二是村务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开始起步,但规范化程度较低。

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各地普遍建立了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60%的村还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但能较好地实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村仅是少数。

全省每年能召开一次以上村民会议的村不到20%,能坚持每年召开两次以上村民代表会议的只有30%左右。

一些村即使召开了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也难以讨论和决定村内重大事项,并保证会议决定的执行。

当前中国农村宗族及其与乡村治理的关系——对新近研究的评论和分析

当前中国农村宗族及其与乡村治理的关系——对新近研究的评论和分析

当前中国农村宗族及其与乡村治理的关系——对新近研究的
评论和分析
肖唐镖
【期刊名称】《文史哲》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在当今中国乡村研究中,宗族"重建论"与"瓦解论"同存;对宗族在乡村治理中的功能的"肯定论"、"负面论"与"中性论"同在,至今尚未形成关于宗族重建及其与乡村治理关系的清晰图像与理解.这种状况与近年来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缺失密切相关.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已在深入田野,以抓取第一手资料,且研究的规范性增强,学术对话意识和累积意识大步提升,但多数人所作的只是个案研究,尚未延伸为多个案例的比较研究,更未有较大面积的抽样调查;既缺乏明确的分析框架和讨论标准,也缺乏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资料收集和分析的视角也不够多样化.
【总页数】8页(P156-163)
【作者】肖唐镖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社会稳定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重庆40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相关文献】
1.乡村治理中宗族与村民的互动关系分析 [J], 肖唐镖
2.从代际关系角度看当前中国农村高额彩礼问题——基于黑龙江M村的调查研究
[J], 刘凡熙
3.家支在当前凉山彝族乡村治理中的功能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分析视角[J], 罗章;赵声馗
4.农村宗族与村民选举的关系分析——对赣、晋两省56个村选举的跟踪观察和研究 [J], 肖唐镖
5.当前中国农村宗族与乡村治理互动关系探讨 [J], 尹利民;本刊编辑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会稳定格局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社会稳定格局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0年第2期(总第187期)学 习 与 探 索St udy &Explorati onN o .2,2010 Seria.l N o .187#政治发展研究#社会稳定格局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以近30年来农村稳定为例肖 唐 镖(西南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稳定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重庆400031)摘 要:近30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的稳定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

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很多,一些研究已经从某一层面较好地进行了解释。

但从/结构)行动0的角度出发,农村社会稳定格局变迁的影响因素还应包括:乡村利益格局的变化、农民的观念及其组织因素、国家涉农的宏观政策和体制。

关键词:农村社会稳定;农民的公民意识;农村治理体制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 (2010)02-0054-03¹ 参见裴宜理,R ural V iolence in Socialist Ch i na ,C H I NA QUARTERLY,1985,NO.3.º 参见肖唐镖520余年来大陆农村政治稳定的变迁6,载5二十一世纪6(香港)2003年第2期。

» 参见王国勤5当前中国/集体行动0研究述评6,载5学术界62007年第5期。

¼ 参见刘能5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有关中国都市地区集体行动发生可能性的分析6,载5开放时代62004年第4期。

½ 参见赵鼎新5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6,载5社会学研究62005年第1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转型时期的群体性事件研究0(05BS HH 009)的阶段性成果收稿日期:2009-12-20作者简介:肖唐镖(1964)),男,江西泰和人,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和乡村治理研究。

近30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稳定格局发生了两个显著的变化:第一,农村冲突由20世纪80年代主要围绕社区公共资源之争¹的民间性冲突转变为90年代以来主要发生在农民与政府、干部之间的政治性冲突;第二,农民向政府表达意见和不满的方式,在90年代初期以前以沟通性方式为主,90年代中期以后则以施压性(或迫逼性)方式为主,与此同时,对抗性方式也已开始出现。

国家和社会关系视眼下的村民自治

国家和社会关系视眼下的村民自治

国家和社会关系视眼下的村民自治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课题组
【期刊名称】《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02(000)004
【摘要】随着村民自治的推行,国家行政权力从农村基层政权的撤出,村级治理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迁.这种治理模式的变迁必然影响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构建.构建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必须在明确政府职能、加强村委会建设以及培育成熟理性的社会主体三个方面加以努力.村民自治应以价值理性主义、法制主义及充分自治为自身的发展取向.
【总页数】3页(P61-63)
【作者】中共宁波市委党校课题组
【作者单位】中共宁波市委党校课题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8
【相关文献】
1.国家和社会关系视野下的村民自治
2.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期望与回归——对甘肃省村民自治中权力社会化问题的思考
3.从现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看村民自治的未来走向
4.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村民自治
5.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村民自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乡村社会中的选举--对江西省40个村委会选举的一项综合调查

中国乡村社会中的选举--对江西省40个村委会选举的一项综合调查

中国乡村社会中的选举--对江西省40个村委会选举的一项综
合调查
肖唐镖;董磊明;邱新有;唐晓腾
【期刊名称】《战略与管理》
【年(卷),期】2001(000)005
【摘要】@@ 1999年10月至12月底,江西省在全省范围的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依法全面推行了"直选".此间,我们课题组29位学人,选择了该省C、T两县[1]10个乡的40个村,进行村委会直选的现场观察研究.从2000年起,课题组先后完成了39个村的选举观察报告[2],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综合性的比较研究[3],本文即为研究结论的概要.
【总页数】11页(P49-59)
【作者】肖唐镖;董磊明;邱新有;唐晓腾
【作者单位】中共江西省委政策研究室;江苏省委党校科社教研室;江西师范大学;中共江西省委政策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相关文献】
1.基层政府在村委会选举中的角色----对江西省40个村委会换届选举的综合分析[J], 肖唐镖;唐晓腾
2.村级民主的成本和效益——对浙东南Z村村委会选举的一项分析性叙述 [J], 施
彬彬
3.村干部在村委会选举中的角色与行为特征——对40个村委会选举观察的综合分析 [J], 肖唐镖;邱新有
4.村委会选举竞争的普遍性分析——对杨集镇21个村村委会选举的一项考察 [J], 罗兴佐;欧阳杰
5.村委会选举对现实乡村关系的影响——对经济不发达地区村委会选举的实地考查[J], 魏星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乡村建设:概念分析与新近研究

乡村建设:概念分析与新近研究

乡村建设:概念分析与新近研究
肖唐镖
【期刊名称】《求实》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欲深入研究乡村建设与发展,必先厘清相关的基本概念.近一个时期来,尽管乡村建设研究所涉及的方面目益扩张,讨论日益活跃,但国内学者对乡村建设的基本概念尚未进行基本的讨论、进而建立相应的共识,基于对当代中国乡村建设实践观察与反思的理论性论著也尚未出现.即便就当今中国乡村建设实践本身的观察而言,有待厘清和深入研究的问题尚多.
【总页数】4页(P88-91)
【作者】肖唐镖
【作者单位】江西行政学院,江西,南昌,33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
【相关文献】
1.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加快推进福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研究 [J], 张武;杨德水
2.论乡村建设理论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和乡村建设运动研究 [J], 张利群
3.回望与前行:边疆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总结与探索——中央“马工程”重大项目“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研究”西南林业大学分课题研究
综述 [J], 吴松
4.基于图则控制引导的地域化乡村建设模式研究与实践——《厦门市美丽乡村建设图则》编制与“厦门乡村建设实践” [J], 黄庄巍
5.拓展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研究视野的力作——评刘重来教授《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 [J], 张守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乡村社会与村民自治*——村民自治中乡村社会的心态和行为研究及其它作者:肖唐镖来源:《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5期本站发布时间:2003-3-28一、问题的提出与理论预设自1988年6月1日试行《村委会组织法》以来,村民自治的实际进展状况如何?对此,人们的看法莫衷一是。

据国家民政部公布的数据,全国已有80%的村委会开展了直接选举。

但在1998年香港中文大学服务中心主办的“中国大陆村级组织建设”研讨会上,有位学者介绍他在大陆村民自治开展得较好的七省调查发现,在他所调查的数百个村中仅有24%的村进行了直接选举,依此推测全国的实际比例看来要大大低于20%。

还有学者据在云南、广东等省的实地考察,发现直接选举实际上进展更为缓慢(李连江、熊景明1999)。

直接选举情况尚且如此,那么全面的村民自治状况又如何呢?据杨子立对曾首创“村民代表会”和“村务六公开”的国内村民自治“先进县”——河北省赵县的亲自考察,在被走访的8个村委会中除个别村尚好外,其他村情况甚不乐观,诸如村民代表会不起作用、给农民“打白条”、加重农民负担、村干部胡作非为等问题也依然严重存在(杨子立1999)。

再以江西省为例,村民自治这一工作也一直是启而难动。

表现为:一是村委会选举初上轨道,但民主化程度不高。

全省1996年全面推开了民主选举工作,但多是“保证性选举”,存在搞形式、走过场等问题。

选举后,乡镇不尊重民选结果,违反法律随意撤换村委会干部的事件,在各地仍频频发生。

二是村务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开始起步,但规范化程度较低。

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各地普遍建立了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60%的村还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但能较好地实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村仅是少数。

全省每年能召开一次以上村民会议的村不到20%,能坚持每年召开两次以上村民代表会议的只有30%左右。

一些村即使召开了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也难以讨论和决定村内重大事项,并保证会议决定的执行。

在大多数村,村务的决策和管理仍然是由村干部作主,多数是由村支书个人说了算。

三是以村务公开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监督已有进展,但尚待规范提高。

至今,全省已有90%的村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这一工作,但能较规范地公开村务的村大约只有40%,能民主评议村干部的村则更少。

多数村的“村务公开”,并不是全面的、有深度的公开,而是搞有选择的公开,有的甚至是假公开。

四是村民自治示范活动起步较早,但进展缓慢。

早在1990年,该省就确定永丰县为村民自治示范县,起步不晚。

但实际上,多数地方并不重视,没有真抓实干,个别地市甚至连村民自治示范点都还没有确定。

至今,全省仅建成了1个村民自治模范县,初步达标的也才3个县。

经过十年的努力,村民自治工作为什么一直难以推动?对此,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在此,笔者试图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一角度来作分析。

按较一致的看法,村民自治的过程,实际上是国家与乡村社会彼此互动的过程。

本文的理论预设为:两者的互动若呈现为良性特征,则能顺利地推进村民自治;反之,村民自治则势必困难重重。

对两者间的互动状况,目前人们较一致认可的事实和看法是:(1)村民自治首先是在农村自发产生的,但这种自发产生的村数量极少,对绝大多数村而言,村民自治主要表现为外来的制度安排;(2)村民自治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国家通过立法等形式予以有力的推动。

那么,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是:在村民自治中,国家往往被视为“推动者”,这一角色是她的真正角色或唯一角色吗?她是否还兼具有其他角色?另一方面,对多数乡村而言,村民自治作为外来的制度安排,它与乡村的“本土环境”是否相适应?乡村社会对它怀有怎样的心态行为呢?等等,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

然而,在迄今关于村民自治的研究中,多数人在强调国家自上而下推动村民自治的同时,却对国家是否兼具其他角色研究不够;对乡村社会怎样回应这种推动也研究不够。

此外,在注重文本和制度研究的同时,对乡村社会的“非正式制度”,如乡村干部和农民的心态行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等也关注不够,尤其是对乡村干部这一群体的角色和作用的研究甚为缺乏。

为此,本文拟从“农民群体”与“乡村干部”的分析入手,研究国家与乡村社会在村民自治中的互动状况,并进而解释村民自治的现实处境。

二、主要研究资料及其来源本文研究将引用和借鉴其它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但主要是依据本人数年来在农村实地调查所取得的大量第一手实证材料。

除了个别访谈等资料外,主要资料及其来源为:1、1998年春组织110来名研究生返乡开展的百村调查,有效回收80个村2085个农户的调查问卷(简称A 卷)。

80个村中除安徽、山东各有一村外,其他村皆分布在江西省内。

调查抽样方法是:每村选一个组中的20—30个农户,进行入户调查。

在2085个农民中,现为村干部的占4.9%,曾经当过村干部的占11.5%,从来没当过村干部的为82.3%。

中共党员占11.1%,非中共党员为88.2%;男性占65.7%,女性为34%。

没上过学的占8.4%,小学占37%,初中占39.9%,高中和中专(及以上)的为14%。

此次问卷以农村综合性调查为主,其中有涉及村民自治的问题。

2、1998年夏组织《当前中国农村宗族势力与村级自治问题研究》课题组成员对10个村400个农户的问卷调查(简称B 卷)。

在完成A 卷调查后,本人在80个村中再选择10个村,以宗族与村级治理为主题,设计B 套调查问卷,每村选择30—50户进行入户调查。

10个村中有1个村在安徽省,9个村在江西省。

在接受调查的400个农民中,现为村干部的占5.25%,曾经当过村干部的有8.5%,从来没当过村干部的占82.75%。

中共党员占12%,非中共党员为85.5%;男性占74%,女性为25.5%。

没上过学的有8%,小学占35.75%,初中占41.75%,高中与中专(及以上)的为14.25%。

3、1998年10月—11月,对江西省7个县市29个乡镇536名乡镇干部的问卷调查(简称C 卷)。

这7个县市分布在该省的6个地市(该省共11个地、市)。

在536名乡镇干部中,男性占80.4%,女性为19.03%;中共党员占71.46%,非中共党员为28.17%;初中以下的有8.02%,高中和中专的占54.85%,大学专科有31.16%,大学本科以上为4.85%;乡镇党政一把手占7.84%,一般干部占55.78%,副科级干部有23.88%。

此次调查以乡镇工作状况为主,其中也涉及村民自治中的问题。

以上调查问卷均由电脑作数据处理,不过本文对其中的相关问题仅作了简单的频次统计和分析。

三、农民群体的心态与行为1、农民群体对村民自治的参与意识和要求这些年来,国内学者越来越重视对农民在村民自治特别是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心态和行为的研究。

目前,尽管仍有学者坚持认为,农民对村委会选举的态度是消极的,并没有村民自治的自发要求,他们的现实需求是渴望“贤人”与“强人”(李连江、熊景明1999),但越来越多来自农村一线的研究成果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新华社记者包永辉、李新锐对河北省石家庄市在八十年代末试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情况考察,辛秋水1998年2月在安徽省来安县农村亲自主持的村委会选举实践都表明:广大农民对于直接选举自己社区领导人不但十分关心,还十分积极认真,他们十分珍惜自己手中的每一份民主权利(包永辉、李新锐1991,吴理财1998)。

李慷1990年在宁夏中卫县对900个农民和乡村干部(其中农民39.1%)的问卷调查发现,61%的人表示“愿意主动自荐或推荐选举中的候选人”,只有7.7%的人表示“不愿意主动自荐候选人”(李慷1992)。

中国基层政权建设研究会《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研究课题组》的一项问卷调查也表明:80.4%的农民认为“村委会干部需要经过直接选举产生”(中国基层政权建设研究会《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研究课题组》1994)。

笔者对江西省大鹿村的实地访谈也反映:在1996年该村民主选举中,村民们起初的态度是消极的,但在毛遂自荐的村主任候选人出现后,村民的热情被大大激发,都积极关心并参与本村选举(肖唐镖1998)。

所有这些都说明:只要是真正的民主选举,农民大都抱有高度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如表A1显示,多数村民甚至要求村支书也应通过全体村民来选举产生,民主自治和参与的意识和要求已相当高涨。

问卷调查表A1*:您认为村支书是否应该让全体村民选举产生?村民的态度占被调查者总数的百分比1、不应该15.32、应该65.33、说不清17.1(*对表A1的说明:“A”表示本调查表在笔者三套调查表中的归类,阿拉伯数字“1”表示本调查表在本文所引用的表中的序号。

其它表皆同此)2、农民群体参与行为的理性程度至今仍有人以为,农民文化低,素质不高,难以理性地适用和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并且往往会受到宗族、宗派势力等因素的影响,缺乏必要的参与能力。

但安徽省来安县和江西省大鹿村等多数地方的选举实践表明,在选举社区“当家人”的过程中,村民更注重的是候选人的德行和才干,所谓“自家人”的宗族观念等因素已经退居到自身经济利益之后(吴理财1998,肖唐镖1998)。

那么,更大范围内农民的参与行为又如何呢?下面,我们可从农民对村干部的选择偏好和对宗族宗派的认识上作出检测。

问卷调查表A2:如果让您来选举村干部,在以下条件中您最重视哪个?农民的选择占被调查者总数的百分比1、办事是否公道39.32、是不是自己一家子3.33、能否带领大家致富37.64、敢不敢代表村民说话8.95、是否廉洁7.06、其它2.5问卷调查表B3:在您村的主要干部中,您希望有您宗族的人吗?农民的选择占被调查者总数的百分比1、希望都是10.52、希望至少有一个31.253、有没有无所谓37.754、不希望有5.255、说不清13.25问卷调查表B4:如果让村民直接选举村干部,那么村干部特别是村主要干部将会从大家族中产生吗?农民的选择占被调查者总数的百分比1、完全有可能15.752、有较大可能27.253、不一定,因为村民不一定会选本家族的人32.54、说不清22.5问卷调查表B5:有的地方往往让大家族的人来当村干部特别是村主要干部,您认为这样好吗?农民的选择占被调查者总数的百分比1、好8.752、不一定273、不好29.54、说不清29.55、其它3上述几题充分显示,农民选择村干部的原则和标准已经走向公正无私,尽管相当部分农民(B3:42.3%)希望村主要干部中能有本家族的人,但只有8.75%的人明确赞同让大家族的人来当村干部特别是村主要干部。

他们更重视的是“公道”、“能力”(能带领大家致富)和“廉洁”,而“是否一家子”已经摆在各项标准之后。

可见,绝大多数农民的参与行为已经趋于理性化。

3、农民群体的参与动机和背景关于农民参与选举的动机,李慷1990年的问卷调查发现,55%的人参加选举活动是因为“想行使自己神圣的权利”,20.4%的人是因为“干部叫去的”,14.1%的人是因为“大家都去我也去”(李慷19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