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套中人》与《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形象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分析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分析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分析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形象深刻的人物,他的一生几乎被困在茶馆和监狱两个狭小的空间里,注定了他的命运悲惨。

然而,尽管他是一个底层社会的小人物,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忍辱负重的态度,使得他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学中一个代表性的形象。

首先,孔乙己的外表形象给人一种不起眼的印象。

他长相平凡,面黄肌瘦,衣衫褴褛,毫无特色可言。

他坐在茶馆里,沉默寡言,时而轻叹一口气,时而无言地低着头。

他并没有显眼的衣着和外表特点,跟茶馆里的其他人没有太大的区别。

正是这种平凡的外表,使得他在茶馆里变得无关紧要,被当做逗乐的对象,失去了人格和尊严。

其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他的悲剧命运。

他是一个乐观、善良、纯洁的人,对人对事都抱着一种友善的态度。

他不计较得失,能忍辱负重。

他在面对茶馆老板的刻薄和茶客们的调侃时,总是谦卑地低下头,微笑着忍受。

他从不向别人诉述自己的苦难,也不抱怨生活的不公。

还有一点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坦荡直爽的人,他不懂世故的做作,从不主动沟通,但是对别人的提问总是坦坦荡荡地回答。

然而,正是因为孔乙己固执的性格,他的命运被定格在茶馆里,无法逃脱。

孔乙己的幸福生活只持续了短暂的一天,他被陷害进了监狱,再也无法回到那个属于他的茶馆,甚至无法再有自己的个人自由。

因为他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不向别人低头,甚至不愿向警察妥协,才导致了最终的悲剧结局。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给人的感觉是可悲的,但是孔乙己的坦然面对不幸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洞察力也给人以启示。

他并没有抱怨和怨恨,只是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当他被关到监狱里的时候还有幸能看见阳光,他说:“我终于可以看见太阳了”。

这句话虽然简单却显示出他对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的渴望。

孔乙己的形象可谓是“阿Q之前对面滚过的一个和尚”,他代表着那些社会底层的无名之辈,他们经历着社会的边缘和压迫,处于弱势地位。

虽然他们的生活艰辛,被人忽略和小觑,但他们有自己的尊严和坚持,他们愿意活出自己的人生,表达自己的价值。

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

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

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底层社会的短打手,他的形象描写了当时社会底层人群的困境和心态,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关注和批判。

本文将从孔乙己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以及他在小说中的角色定位等方面对他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孔乙己的外貌特征给人一种落魄、憔悴的感觉。

小说中描述道:“那一个半大的男子,当真是个凄凉的可怜虫:容貌黧黑而粗糙,犹如一块死灰色的土坯;七八岁的孩子溜泼的头发总弄得稀稀拉拉的,露出许多的后枕骨,笑时候,他用那带着恶意的眼睛里往外看。

”这描述了孔乙己黧黑、瘦弱的面容和不好的发型,这些外貌特征给人一种印象,使人觉得他是一个不起眼的人物。

其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也与他身份地位相符。

他为人懦弱、寡言,内心缺乏自尊和自信。

小说中提到他“常常神色恍惚,好像下了一个决心,可是又没有下决心似的。

”这一描述凸显了他内心的矛盾和不安定。

此外,孔乙己的心地善良,对待他人友善从容,但与此同时也带有一些天真、易受伤害的特点。

这在小说中可以看到,当他忍受着别人的羞辱时,仍然能够保持善良和宽容。

在小说中,孔乙己的角色定位是底层社会人群的代表。

他的生活常被欺凌、排挤,处处受到歧视和压迫。

他的命运和社会地位无法改变,他被迫接受了这种现实,变得更加消沉和无奈。

鲁迅先生借助孔乙己的形象,探讨了底层人民的生存境遇和心境,暗示了社会中阶级划分和不公正现象的存在。

同时,孔乙己的角色也具备了担当是非的责任的一面。

通过对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所代表的社会群体面临的境遇和心情。

孔乙己不仅仅是个体,更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典型代表,他们在社会中经历着无尽的困境和压迫。

这种形象的描绘,引起了读者对社会底层群体的关注和思考,引发了对社会阶级差异和不公的反思。

总的来说,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他的角色和形象,作者揭示了社会的阶级划分和不公正现象,同时也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浅析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浅析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浅析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在鲁迅众多的小说中留给读者不少人物形象,诸如阿Q、祥林嫂等,但是最令鲁迅先生自己满意的人物却为数不多,唯独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为喜欢的人物。

究其原因,我想小说《孔乙己》的最大成功之处正是完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塑造是小说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技艺。

作家往往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一种是通过直接描写的办法写出这个人物的外貌特点甚至是心理特点。

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在小说开头介绍鲁镇的咸亨酒店时的第一句话中就表述出来了: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

一个落魄的穷书生形象用极少的语言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取名字这样的事的惟一情在小说创作中也是很有讲究的,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很有帮助,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名字正蕴含着他生活和性格的某种特点。

一、善于从人物描写入手塑造人物形象孔乙己一上场,就因为一句简短却不简单的外貌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让人忍俊不禁。

从前面三节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下层劳动人民的“短衣帮”们喝酒只能靠柜外“站着”,穿长衫的上层地主阶级喝酒则是“踱进隔壁的房子里”“坐喝”。

而孔乙己却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且是“唯一”的人,这说明他既不属于短衣帮也不属于长衫客,与他们都有一定的距离。

孔乙己刚一亮相就以他的穿着和喝酒方式显示了他的特殊身份和与众不同。

其实,从他“站着喝酒”这一点来看,他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与短衣帮没两样。

但他偏又不肯脱下标志着知识分子身份的“长衫”,说明他死要面子,硬摆“读书人”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这无疑会使他与周围的人孤立起来,因而成为他们取笑的对象。

另外,“又脏又破,似乎十年多没有补,也没有洗”让读者看到了穷困而又懒惰的孔乙己;常遭欺辱,“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可见他常遭欺辱,,但偏又自视清高,好卖弄学问,“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而被人取了个“孔乙己”的绰号。

关于孔乙己形象的分析

关于孔乙己形象的分析

关于孔乙己形象的分析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位标志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形象不仅在小说《孔乙己》中深入人心,也成为了代表中国社会底层的象征。

本文将对孔乙己的形象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首先,孔乙己是一个地位低微、贫穷而又善良纯朴的人。

这一形象通过小说中对孔乙己生活状况的描写得以展现。

他是个衣衫褴褛的酒保,工资微薄,平日里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

虽然社会地位低下,但孔乙己并没有因此而丧失自尊和善良品性。

他待人真诚友善,从不以自己的困境为借口去伤害他人。

这种善良的形象使得读者们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与共鸣。

其次,孔乙己的形象也具有自我调侃和自嘲的特点。

他常常以自嘲的口吻形容自己“衣服又破,排场又小,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

这种自嘲的调侃不仅表明他对自身状况的深刻认知,也意味着他对社会的无奈和对命运的嘲讽。

在这个底层人物的善良与自嘲中,鲁迅通过孔乙己的言语和举止,刻画出了一种明亮且信任的内心。

进一步地,孔乙己的形象也反映了社会不公和人情冷漠的现象。

小说中,孔乙己在喧闹而繁忙的酒家工作,周围的人们对他并没有太多的关注。

他只是众多底层劳动人民中的一个普通存在,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

孔乙己的遭遇使人不禁思考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漠视与忽视,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阶级之间的巨大鸿沟。

通过孔乙己这个形象,鲁迅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残酷,唤起读者对社会不公的思考与反思。

最后,孔乙己的形象也具有强烈的反抗意志和对自由的向往。

尽管孔乙己的地位低微,但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对自由的追求。

无论是拒绝被莫须有的告发,抑或是在狱中以自己的方式独自喝完酒,孔乙己都表现出对自己不屈的反抗精神。

这种与命运抗争、对自由心灵的追寻,使得孔乙己的形象更加鲜活而有力量。

总的来说,孔乙己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具有多重意义和内涵。

他是一个地位低微贫穷、善良纯朴的人,也是社会不公和人情冷漠的反映,更是一种强烈的反抗意志和对自由的向往。

对于孔乙己形象的细致剖析

对于孔乙己形象的细致剖析

对于孔乙己形象的细致剖析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经典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备受歧视和固化观念束缚的社会边缘人物。

本文将对孔乙己的形象进行细致剖析,探讨他所代表的意义和形象塑造。

首先,孔乙己的外貌和穷困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小说中描写他的破旧衣衫和黝黑的脸色,以及他年迈、骨瘦如柴的身材,都表现了他生活贫困和辛酸的一面。

这样的形象让人对孔乙己产生了同情和怜悯之情。

其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也是他形象塑造中的重要元素。

他是一个懦弱、胆小的人,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艰辛,常常选择逃避和沉默。

在酒店里唱歌是他唯一能够找到自身存在感的方式,这也暗示了他内心的空虚和对社会不平等的无奈。

孔乙己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那些在社会边缘生活的人们,他们被冷漠和不公对待,难以得到他们应有的尊重和机会。

此外,孔乙己的形象还蕴藏着一种讽刺与批判。

鲁迅通过他的塑造,揭示了社会的阶级固化和不公现象。

孔乙己所面对的歧视和
嘲讽,凸显了社会中人们对于贫穷和底层人物的忽视和歧视。

作者透过孔乙己来表达他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呼吁,同时也对社会现象进行了一种讽刺和批判。

在总结中,孔乙己的形象塑造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不公和人性的脆弱。

他是一个被边缘化的个体,既代表了贫穷底层人群的悲剧,也象征了社会对于不同群体的歧视和不公。

通过对孔乙己形象的细致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创作意图和社会思考。

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善良还是迂腐

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善良还是迂腐

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善良还是迂腐孔乙己是会使动笔的一个小说人物。

关于他的性格特点,可以说他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一些迂腐的特点。

下面将对他的性格特点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孔乙己是一个善良的人。

在小说中,孔乙己是一个孤独的酒店小二,他性格内向,但心地善良。

他对待生活中的挑衅和侮辱,总是用宽容和温和的态度来应对。

在小说中,孔乙己接受了客人的挑衅和歧视,但他从不追究他人的过错,也不回应他人的辱骂。

他安静地承受着伤害,他没有报复的想法。

这种善良和宽容的态度,使得他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好感。

其次,孔乙己也展现了一些迂腐的特点。

迂腐是指思想意识、习惯或行为固执、保守,不愿意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特点。

在小说中,孔乙己对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有一种执着的追求。

他倾向于把自己看作是“底层人民”的代表,具有一种固守传统价值的倾向。

他不屑于为自己的利益或幸福主动争取,而是遵循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他没有勇气去追求他真正想要的东西,宁愿选择忍受和默默承受,这种迂腐的特点,使得他在其中一种程度上成为了社会的边缘人物。

此外,孔乙己还展现出一种愚笨的特质。

他的反应迟钝,思维简单,对待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

他不辨是非,容易轻信他人的话语和行为。

他容易被他人以权威的身份欺骗和操纵,特别是当他们恶意地想要损害他的时候。

这种愚笨的特质使得他容易受人陷害,没有自保的能力。

总的来说,在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是比较复杂和矛盾的。

他既有善良和宽容的一面,也有迂腐和愚笨的一面。

他的善良和宽容使得他在社会中受到一定的尊重和赞赏,但他的迂腐和愚笨也限制了他在社会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和幸福。

小说通过孔乙己的形象塑造和描写,表达了对底层社会人物的关爱和同情,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压迫对个体的伤害和损害。

通过对孔乙己的描写和刻画,小说表达了对底层劳动者的关注和呼吁,呼吁社会中更多的关怀和关爱。

虽然孔乙己有些迂腐和愚笨的性格,但他的善良和宽容却使他成为这个以酒店为背景的小说中最值得尊重和敬佩的人物之一、总而言之,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是复杂而丰富的,他既有一些不足之处,也有一些可敬之处。

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

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

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篇1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这句话是对孔乙己总体的形象描写。

“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经济贫困,社会地位低下,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是读书人,长衫是他的身份和象征;“唯一”表明孔乙己身份地位的特殊性,他和短衣帮、穿长衫的人都有差距。

这句话表明孔乙己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贫穷而又清高的读书人。

2、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两句话是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

“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东西被人打伤的标志,。

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萎顿颓唐。

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3、“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这两句话是孔乙己语言和动作的描写。

“温两碗酒”表明他嗜酒如命,“排”说明他对酒店分文不欠,是个规矩人,同时在短衣帮面前炫耀自己,掩饰自己被嘲笑的窘态。

这两句话表明孔乙己是个很诚实却又迂腐的人。

4、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这句话是神态和语言描写。

“睁大眼睛”说明他要面子,怕别人嘲笑;“‘你怎么凭空污人清白’”表明他又极力为自己争辩(内心里想要别人尊重)。

两句话写出他内心的痛苦。

5、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从《套中人》与《孔乙已》看契诃夫与鲁迅

从《套中人》与《孔乙已》看契诃夫与鲁迅

辽 宁 师 专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U N LO IO IGTA H R O LG SCA CE C S D O ) O R A F A NN E C E S LE E(O ILSIN E m N L C E
N . 06 O 32o
Gnr o4 eel .5 aN
从 《 中人 》 孔 乙已》 契诃 夫与鲁迅 套 与《 看
一、Βιβλιοθήκη 一宁掾这个 时期为 : 一种肆无忌惮 、 毫无理性 和残暴 至极 的反动。沙皇政府残酷地 侦察革命活动和追捕 俄国的优 秀人物 。监狱人满为患 , 许多报
刊杂志被 封闭。但在 马克思 主义思想影响下 , 工人逐 渐觉醒 , 纷纷成立了各种秘密的和公开 的组织 , 契诃夫受 到这种社会氛 围的感染 , 社会 责 任感 日 益增强 。随着社会观察能力及创作思想的提 高, 他创作的题材和主题也 日益广泛、 严肃 , 民主倾向更 为明确 , 开始反映被侮辱 、 损害的 被 下层劳动人 民的痛苦生 活, 小人物” 对“ 的悲愁寄予深切的同情。一八 九 。年 , 页岛旅行归来后 , 库 新的题材和新 的人物在契诃夫 的创作 中渐 渐出现 。 所接触 的生 活渐渐广 泛和深刻 , 加深了他对 沙皇专制制度的认识 , 从而使他 的创作 产生 了新 的飞 跃。这样 , 统治 阶级的奴才 的专横无 耻, 没落贵族 的腐朽 、 资产 阶级 的贪婪 、 地主富农 的剥 削、 劳动人 民的贫困和痛苦、 小市民的庸 俗和丑恶、 不甘随 落者 的苦闷与追求 、 醒的青年 觉 对新生 活的向往 以及知识分子 的空虚无为等 , 各种现象纷纷被他揭示 出来 , 成为屡 看不厌 的作 品。高尔基在给契诃夫 的一封信 中, 曾经 这样 写 道 :您拿的; J “ J , v 的短篇小说进行着巨大的事业——在人们心中唤起对 这种醉 生梦死 和半死不活 的生 活的憎恶。 ( 文学书简> 上) 6页 ) ”‘ ( 6 可 见契诃 夫创作 的“ 为人生 ” 原则之明确。仅 以塑造知识分子形象而言, 契诃夫把俄 国十九世 纪末 的各种知 识分 子群象都纳人 了他 的画廊 之中。 如: 以< 对 第六病室> 中伊凡 ・ 德米特 里奇 ・ 格罗莫夫为代表的探求 真理 、 追求光 明、 不畏权势 的知识分子的热情歌颂 ; 以< 对 姚尼奇 > 中的斯 达 尔采夫 和‘ 醋栗> 中的尼古拉 ・ 伊凡内奇为代表 的被铜臭腐蚀了灵魂的知识分 子的辛辣嘲讽 ; 以‘ 中人> 对 套 中的别里科夫 为代表 的死 心踏地 维护沙皇统治 、 扼杀新生事物 的反动知识分子的深刻 揭露 。这些作品对于我们认识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 面貌是 十分有价值 的。 作为 当时俄 国“ 为人生” 文学的重要介绍者之一的鲁迅 , 3 年 回顾 自己早年的创作时说过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吧 , 1 3 9 “ 我仍然抱着 十多年前 的启蒙 主义 , 以为必然是 为人生而且要 改良这人生 。 鲁迅 之所 以也 “ ” 要改 良这人生” 是 因为做 为 中国封建社 会最后一个知 识分子 , 中国封 , 对 建传统力量 的严重性 , 认识最深刻 , 佑计最充分 。也仅就刻画知识分子形象而 言 , 在鲁迅 的笔下 , 不但描绘 了以< 狂人 日记> 中的狂人和 < 长明 灯) 中的疯子为代表早期 的社会改革者、 步觉醒起来的进步知识分子 的挣扎和 斗争 , 初 而且 以憎恶和嘲弄 的笔法 , 无情地揭露了四铭 、 高尔础这 些不学无术老谋深算却横行于文化教育界 、 厚颜无耻 的伪君子和封建余孽的代表 ; 还让人们从 吕纬甫、 魏连 殳、 涓生和子君等人 的身 上, 看到那 些 为人正直 、 向往光 明, 但在强大的黑暗势力 面前 , 又显得十分脆弱和无力 的小 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 的彷徨 、 动摇 、 苦闷及梦 醒 了无 路可走 的命 运 ; 塑造 了孔 乙己、 更 陈士成这一类备受科举制度摧 残以至完全变成废物的旧知识分子形象。 以上说明 : 同或相近 的历史事实或现实生活, 相 常使得 同一阶级的相同或相近世界观的作家 , 在题材 选择 、 审美评判等方面产生 相似之处 , 进 而在作品 中亦会出现共 同之点。 二 、 小人物” “ 的形象刻画 正如 同别里科夫这个形象 , 是契诃夫讽刺作品的高 峰一样 .孔乙己) ‘ 也是鲁迅最喜欢 的作 品。这两篇作 品, 都从一 个角度体现 了作者 “ 为 人生” 的创作原则 , 也反映了两位大师在“ 小人物” 题材开掘上 的一致性 。朱光潜先生在论及批判现实主义特征时指出 :现 实主义派抛 弃过去 “ 专 写伟大人物和非凡事迹 的习俗 , 有意识地描写下层人物 , 在俄国现实主义作家 中, ~ 写小人物是作 为一个正式 1 号提出来 的。 ( 2 1 ” 朱光 潜 ‘ 西 方美学史> 契诃夫 不但注意“ ) 小人物 ” 中那种有悲惨命运 的悲剧人物 , 之 而且通过 日常的 、 琐碎的、 大量的平 凡生活去反映 “ 小人物 ” 的思想 、 精 神、 生活的各个侧面。高尔基说契诃夫“ 拥有他 自己特有的对生活的看 法 , 因此就站 得比生活更高。他从更 高的观点上 阐明它的沉 闷, 它的荒 谬 , 的挣扎 , 它 它整个的混乱。……在他的短篇小 说里 , 越来越经常地可以听到一种忧虑 的, 却是沉重 的和准确的针对人们 不善 于生活这一 但 点 而对他们发出的责备。 ( ” 高尔基< 论文学> 集) 套中人> 续 < 的主人公 别里科夫 的形象就体现 了契可夫的创作 意图 , 是他致力 刻划 的一 个 “ 小

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

他是一个身无分文、颓废落魄的酒店流浪汉,以饮酒为生,形象特点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孔乙己的外貌给人一种颓废、凄凉的感觉。

他是一个瘦削的男子,身子弯弯曲曲,手臂像雁翎。

他没有一丝光彩,整个人的形象与生活环境相互映衬,他饱受贫困的煎熬,没有一件干净整洁的衣服,头发散乱无章。

正因为他的这种形象,使得他在酒店里没有人愿意和他交往,任何一个不瞧得起他那副样儿。

其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是善良、单纯。

虽然他经历了很多失败,但他没有变得狡猾阴险,反而对世间深怀憧憬和好奇。

他希望有朋友,希望有人来陪他喝一杯;他闲坐在往日的废墟上清唱着南音,表达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他的单纯善良使得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境,都不会去伤害别人,一直以来,他都是坦诚地以最真实的自我待人。

再次,孔乙己的乐观、憨厚也是其形象特点之一、他没有被现实所压垮,哪怕平时周围酒客对他指指点点,看不起他,他依然能笑嘻嘻地面对生活。

在书中,他总是以一颗真心对待他人,他天真地认为,只要有心人,总能获得幸福。

他对鲁镇的赞美中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企盼:“且如我的命运使我迷途,不知迷途入归径,我既能善唱南音,偶应然不是南音它自己赞美自己也未可知。

”最后,孔乙己的形象特点还可以从他所处的环境中体现出来。

他是一个属于底层社会的人,那是一个贫穷的、陈旧的社会环境。

他往往在理亏的情况下默默地忍受,使人惋惜。

他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对他本人的同情,更是对当时社会阶级固化的忧虑。

总之,孔乙己这个形象特点鲜明的人物代表了鲁迅先生对于当时社会阶级固化、贫穷底层人群的关注,他通过孔乙己这个角色向人们传达出善良坦诚、乐观向上的人格力量,同时也唤起了对与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

通过描写一个鲜活的形象,鲁迅先生成功地将孔乙己这个角色和社会现实相结合,在读者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和深入的思考。

对《套中人》与《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形象比较分析

对《套中人》与《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形象比较分析

112现代交际·2019年9期作者简介:刘秋彤,苏州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

对《套中人》与《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形象比较分析刘秋彤(苏州大学 江苏 苏州 215006)摘要:俄国作家契诃夫与中国作家鲁迅都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虽然国别不同,但二者都以擅于刻画一系列反映社会现实的人物形象而著称。

以《套中人》和《孔乙己》为例,两部作品都创作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此时的俄中两国都处于变革的关键时期,文学的变革成为这一时期文化变革的亮点,主人公别里科夫和孔乙己则分别是契诃夫及鲁迅笔下在这一变革中产生的同一类人物。

对他们的形象进行类比和对比,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俄中两国历史,还能在思想上凸显出文学创作应有的社会和学术价值。

关键词:《套中人》 《孔乙己》 主人公形象 比较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9-0112-03一、引言世界上不同的民族间不仅种族不同,生活水平、生活习惯、宗教礼仪、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所以就形成了多种多样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但是不同的民族因为具有相似的思维意识、情感表达以及道德评价,所以它们在文化上又有共性。

而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也既有差异性,也有相似性。

中国著名的文化及文学学者钱钟书曾说过,中西文学的平行研究不仅是可能的,还具有重大的意义。

[1]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末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之一。

他密切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疾苦的生活,猛烈抨击了黑暗的沙皇专制制度,渴望俄国光明的未来。

在1898年创作的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套中人》中,契诃夫刻画了生活在沙皇时期的主人公别里科夫形象。

作者向读者讲述了别里科夫的日常生活以及主人公死亡的结局。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对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和社会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写了一系列揭露中国腐朽封建制度的小说。

短篇小说《孔乙己》创作于1919年,小说主人公孔乙己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变得迂腐而又麻木不仁。

浅析《套中人》中的次要人物形象

浅析《套中人》中的次要人物形象

浅析《套中人》中的次要人物形象发表时间:2016-06-17T10:30:14.003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1月作者:道晓蕾[导读] 本论文先概括介绍国内对《套中人》中人物形象的研究现状,然后借助叶辛对人物形象划分的理论详细论述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形象。

道晓蕾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摘要:《套中人》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和广泛社会影响的作品,作者用讽刺的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别里科夫这一沙皇专制制度的忠实卫道士的形象,通过这一形象我们也看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丑陋以及这种社会对人性的压迫与歼灭。

本论文先概括介绍国内对《套中人》中人物形象的研究现状,然后借助叶辛对人物形象划分的理论详细论述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形象。

关键词:套中人;次要人物;叶辛在近几年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对《套中人》中的人物形象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对主人公别里科夫的形象研究:如2012年发表在《北方文学(下半月)》的王峙月的文章《“套中人”之别里科夫形象特点》以及2005年刊登在《名作欣赏》上的靳义增的文章《僵化的悲剧,自由的渴望——对“套中人”别里科夫形象解读》都表达了别里科夫是当时黑暗社会的牺牲品,并对那个吃人社会提出了犀利的指控。

(2)人物形象比较研究:例如2007年发表在《渭南师范学院学报》上的朱正平,赵前明的文章《阿Q与“套中人”之比较》从人物的性格特点,社会地位等方面比较了阿Q与别里科夫的相似点与不同点,另外李兰宜于2006年发表在《中国俄语教学》上的《两个不同文学世纪的人性拷问——索洛古勃的“卑劣的小鬼”与契诃夫的“套中人”之比较》中从“小人物”形象的变异,主人公不同的悲剧性质以及文体风格的衍变三个方面揭示了人的存在悲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对《套中人》中着墨不多的其他人物形象研究较少。

细读文本不难发现这些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不容忽视,如:讲故事的中学教员布尔金,兽医伊凡?伊凡内奇,与别里科夫形成鲜明对比的柯瓦连科以及他的姐姐瓦莲卡等。

《孔乙己》《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 文学作品中的奴性人物形象探读 联读课件

《孔乙己》《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 文学作品中的奴性人物形象探读 联读课件

恪守职业道德,不忘青春,芳林新叶吐翠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北大参军女生宋玺,深知军人的职责,克
服重重困难,万里赴戎机,与战友们远赴亚丁湾护航,践行了“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的承诺;大学毕业生郁竹君,深爱“针尖上舞蹈”,毅然做了苏
绣接班人,一根细针,几缕丝线,变幻出唯美画卷,世象万千,让非遗登上
别里科夫的反抗
• 别里科夫与华连卡谈恋爱,说明别里科夫 这类守旧胆小反动的人也试图走出套子, 摆脱困境。
• 祥林嫂的奴性:
• 祥林嫂初来鲁镇,在鲁四家里干活,虽然工
作繁重,但她“很满足,也白胖了”,生活处境 不好,但只要有一席安寝就满足,暂时做稳了奴 隶,满足现状是奴性的表现。后来,祥林嫂被婆 家带走,她也反抗过,她逃跑、撞香案、沉默失 神迟钝、质问灵魂的有无,争一个做奴隶的安稳 日子。她不满于想做奴隶而不得。这是她奴性的 再次体现。她拼命争取的只是生存的权利,反抗 的意义仅在于此。作者“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
念叨人心不古。
• 3.好吃懒做,四体不勤,什么都不会做。 • 4.死要面子活受罪,不屑于放下身子从基层、从小事做起。 • 5.不懂如何与别人交流与相处,只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小
圈子。
• 现代孔乙己形成的原因:
• 1.家长、学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的思想认识和教育方式。
• 2.社会急剧变革,尤其是人工智能的来临, 更是打破很多固有行业和固定收入,不断 破旧立新,击穿了很多人自以为旱涝保丰 收的蜜汁自信。

总之,祥林嫂的反抗是带有一定的自
发性与盲目性的。她从始至终都没有摆脱
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束缚,是深受封建
礼教和封建思想坑害的可怜人。这也注定
了她没有办法真正摆脱自己的人生悲剧,

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呐喊》里的经典人物形象一、《孔乙己》里的孔乙己一个悲剧的读书人形象。

但孔乙己在这里则是异物,因为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身份定会遭受人们的讥笑,不光“长衫”瞧不起他,连“短衣帮”也嘲笑他。

他不被社会所融合。

这也注定了他今后的悲剧的必然性。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场悲剧。

他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好吃懒做,相当于一个废人。

他穷因潦倒、自命清高,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他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地位,是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人。

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孔乙己应该是很喜欢小孩的,从他教“我”写字,给孩子们茴香豆吃可以看出。

这也体现了孔乙己内心的善良。

但是作为孩子的“我”却对他爱理不理,瞧不起他,吃茴香豆的小孩也嘲笑他,这也为孔乙己增添了一丝悲凉气息。

“我”即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看,孔乙己是一个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的喜剧人物,以喜写悲,使悲更悲。

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

孔乙己遭受了那么大的欺侮,在熟识的咸亨酒店里竟然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关切、同情,受到的仍是讥笑;对于丁举人的凶残行径,却也没有谁站出来表示一点愤慨和不平。

中国封建制度下社会里人们之间的关系冷漠到了何等触目惊心、令人颤栗的地步!二、《阿Q正传》里的阿Q(略)三、《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单四嫂子,一个年轻寡妇形象。

单四嫂子丧夫之后,恪守妇道,把儿子看做自己的希望。

三岁的儿子宝儿得了病,单四嫂子为他四处求医,盼望着“明天”宝儿的病就能好,但“明天”带给她的却是绝望,是丧子的更大不幸。

单四嫂子的悲剧令人痛心。

导致她悲剧原因是:第一,神经的麻木。

几千年的封建礼教麻木了她的神经。

她唯一明白的,就是把宝儿抚养大,以防老送终。

第二,世人的冷漠。

人们之间没有关爱,愚昧、冷漠、损人利已成为社会的通病。

鲁迅《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下面为大家带来鲁迅《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快来看看吧。

一.孔乙己人物塑造的背景小说《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白话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题材的选材背景是清朝末期,在鲁镇的咸亨酒店中塑造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通过对孔乙己生活中与周边人所发生的事情进行了叙述,进而以孔乙己悲剧的人生来反映出封建腐朽制度下封建思想对人们精神的摧残与毒害。

孔乙己作为小说的人物主人公,作者通过对这一人物的生活状态的描写,从人物的穿着、语言、神态等的细致描写,将人物的形象刻画的可谓是栩栩如生,性格特点格外的鲜明,进而以孔乙己悲剧的人生来影射出封建制度下人情淡薄、思想腐朽麻木的一种生存状态。

二.孔乙己人物赏析在这一白话小说中,作者鲁迅在进行人物性格刻画上,主要是通过对小说主人公孔乙己的穿着、语言、肖像以及动作神态的描写上来实现的,通过对孔乙己穿着的描写来突出人物整体上的性格特点,即邋遢、懒惰;在肖像描与神态的描写上,能够将主人公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那种深入骨髓中的麻木不仁、顽固不化的思想真实地影射出了那一时代下人们的精神状态。

具体的性格分析如下:从孔乙己这一人物的出场说起,作者为孔乙己的出场搭建了一个舞台——鲁镇咸亨酒店,在这一舞台上展现出了孔乙己的全貌。

小说中写到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穿着长衫站又站着喝酒的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则反映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站着喝酒则是因为其没有社会地位、穷困潦倒,本属于“短衣帮”的他却又穿着长衫,从他爱摆出读书人架子的表现看,说明他对上层社会有着无限的向往,而且也很要面子。

从孔乙己外貌的描写上,则能够看出孔乙己是一个身材高大的人,但是,他的脸色青白且有伤痕,胡子花白且长衫破旧不堪,在“我”的眼中就好像有十多年都没有洗过、补过一样。

这种邋遢的形象下,能够让我们看到孔乙己好吃懒做的性格。

小说《孔乙己》人物形象赏析 (另两篇)

小说《孔乙己》人物形象赏析   (另两篇)

小说《孔乙己》人物形象赏析内容摘要:孔乙己是中国现代文学画廊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人物形象.他生活在清朝末年,深受封建教育思想毒害,又没有进学,是一个既不幸又很不争气的人.小伙计是小说中的线索性人物,也是孔乙己悲剧的见证人.小说以一个12岁的孩子的口吻叙述故事,反映生活,更能体现情节内容的真实性.围绕在孔乙己身边的一群人中,掌柜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他以取笑孔乙己为乐,把孔乙己的遭遇当做笑料,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制造孔乙己悲剧的还有残忍狠毒的丁举人,他和孔乙己都是读书人,在科举考试的阶梯上,他爬上去了,成为残酷的压迫者,就肆意毒打没爬上去的孔乙己,以致”打折了腿”,所以笔者认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的归罪于封建科举制度,诸如当时社会,国民对孔乙己的不接纳,孔乙己自身鄙视劳动,不会营生等.关键词:孔乙己,人物形象《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是一篇典范的白话文作品。

小说以清朝末年鲁镇的咸亨酒店为背景,成功的塑造了孔乙己,“我”,掌柜,丁举人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斑斓多姿的<孔乙己>人物画廊,一睹他们的风采.一,可悲又可叹的孔乙己小说以”孔乙己”为题,无疑,孔乙己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即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生活在清朝末年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由于深受封建教育思想毒害,又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后来无以为生计,越来越穷,以致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咸亨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从而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许多问题,诸如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社会的人情冷漠,等等.为了孔乙己的出场,作者在一开始就为他搭起一个”表演的舞台”:鲁镇的咸亨酒店.你可不要小看这酒店,它可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宿影,真可谓小酒店,大社会.光临酒店的酒客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短衣帮,一类是穿长衫的.喝酒的方式也不同:前者是”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钱,买一碗酒…….靠柜台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而穿长衫的则”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的坐喝.”这不但显现了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背景,同时也巧设悬念:孔乙己属于哪一类人呢?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孔乙己出场了: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句承上启下,也揭示了孔乙己特殊的社会地位.”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则含蓄的说明他还要硬摆”读书人的架子,羡慕阔绰的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他喝酒的方式和衣着的矛盾:”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成了他特殊社会地位的标志”.唯一的”说明他和酒店的上层人和下层人都有距离,身份很特殊.在这一段里作者集中笔力描摹孔乙己的外貌:”……..他身材很高大,清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作者为他画像,旨在叫这个年岁已老,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的孔乙己走出来,好让观众先睹为快.从这里我们初步能感受到孔乙己的不伦不类.总之,初见孔乙己,给我们的印象就是:邋遢,懒散.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还有一次就是在他被打折了腿之后最后一次到酒店的时候,两相对照,更见悲哀.另外,作品还通过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主要是抓住孔乙己脸色的变化来写的.小说共有四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第一次是在第四段,”孔乙己”清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困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加之好喝懒做,(也不愿去以劳动求生存)致使其生活连温饱也不保,穷的”将要讨饭”了.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贵人的”满面红光”,只能是”清白脸色”.这”清白脸色”的描写,再配之以”又脏又破”的长衫,不仅形象的刻画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下文进一步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铺垫.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孔乙己本是清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取笑他,揭他短时,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这”涨红了脸”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遭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不得已偶尔为之.第三次描写”脸色”是在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时候:”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脸上为什么呈”灰色”?如果说孔乙己因偷东西被打的鼻青脸肿,那是肉体上的伤疤,那么没有考取功名,便是他精神上的伤疤.酒客取笑他偷东西时,他还与之争辩,可酒客取笑他”捞不到半个秀才”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就充分表现了孔乙己灵魂深处的疮疤被戳痛时的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第四次描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时侯:”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这”黑而且瘦”的脸色,加上用手”走”来,可想而知他是怎样在受尽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当掌柜取笑他时,他只是低声应答掌柜的讪笑,露出恳求的眼色,显现出他横遭摧残后那种畏宿,害怕,绝望无告的心境.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牺牲品的悲惨画面.孔乙己的脸色由清白而红,再到灰而黑瘦,是孔乙己性格的逻辑发展.作者通过对人物神态变化的描写,形象的刻画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同时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都起着重要作用.孔乙己的形象之所以历久不衰,受人喜爱,还因为对他独特的语言,动作的描写.顺便讲一下小说情节设计的巧妙:通过孔乙己在酒店的四个生活片段展开情节,即:(1)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2)酒客讥笑孔乙己没有进学.(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4)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我们来看看孔乙己都说了哪些话.当酒客取笑他偷东西时,他争辩:”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君子固穷”……可是,当人们嘲笑他”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这时他嘴里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即使跟孩子说话,也是”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迂腐不堪,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后来,被丁举人打折了腿,酒客取笑他,他却说是”跌断,跌,跌……”用谎言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自欺欺人,并恳求掌柜不要再提.可见,封建制度无情的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他却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当然,我们从孔乙己的语言动作中也能看到他诚实的一面.总之,”小说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知识分子.”是一个苦人形象.他穷困迂腐,满口”之乎者也”,卖弄自己的一点知识,以致被人嘲弄.同时他又染上了一些恶习,好喝懒做,偶尔干些偷窃的事,以致被人打折了腿,贫苦寂寞而死.作者对他是寄予同情的.孔乙己的悲剧理应归咎于封建科举制度,归咎于他生活的那个社会,(国民对孔乙己的态度:取笑,冷漠,没有丝毫的同情,还把他是为笑料,从大人到孩子都不接纳他.)但笔者认为孔乙己本人也难辞其咎.试想,当时在封建科举考场上名落孙山者,何止孔乙己一人也,虽然说,封建思想宣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可是做不了劳心者,还可以回过头来做个劳力者嘛,凭着孔乙己”很高大”的身材,完全可以实现自食其力,可他就是不争气,口头上说”君子固穷”背地里却干起偷窃的勾当.难怪作者在哀其不幸的同时,又怒其不争.动作神态描写方面,如通过孔乙己手酒客戏弄时动作神态的先后变化,极传神的刻画了他始终吧往上爬,追求功名当做人生第一要义的思想.通过描写孔乙己教”我”识字和给孩子们茴香豆吃的动作,神态,刻画了他心地善良的本质.二,穿针引线的小伙计--------“我”据鲁迅先生的同学孙伏园回忆说,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片小说里,你最喜欢那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孔乙己>的作者,把创作的镜头,放在一个小酒店学徒的身上,凭他来摄取一个酒店顾客(孔乙己)的肖像.”(孙伏园<鲁迅回忆录>) 小说选取的视角独特,以第一人称”我”------一个12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使情节内容显得真实可信,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俗话说:”童言无忌”,又曰:”小孩嘴里讨实话”,以一个12岁的小伙计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人和事,没有偏见和顾忌,因而行文比较自由,便于表达作者冷峻而又热烈的思想感情.文中的”我”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是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见证人,通过”我”的见闻,写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围绕在孔乙己周围的是一片嘲弄的笑声,没有丝毫的同情和关心.你看,当孔乙己受尽成人的嘲弄之后,”孔乙己知道自己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当孔乙己教我茴香豆的茴字的写法时,小说是这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小伙计的心理活动,一方面反映了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之低,说明了人们鄙视孔乙己的原因,另一方面作者是用少年的心态反映社会,更显出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连”我”这个12岁的孩子的幼小心灵都受到等级观念的侵蚀,可想而之当时社会的冷漠何等严重.这里多少也寄托着作者的悲和叹.三,一副凶脸孔的掌柜. 这个咸亨酒店的掌柜,虽然不是小说中着力描写的人物,但作品通过他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幅社会风情画:第一幅:卖酒羼水.文中写道:”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伺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这事”就是指在酒中羼水一事.由此可见,掌柜对长衫主顾唯恐伺候不周,对短衣帮则能欺则欺.人心何等势利冷酷啊.第二幅:和顾客谈起孔乙己.时间是中秋前的两三天,因结账看到粉板上写着孔乙己的名字,引出这一番对话,掌柜是因为”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才想起他,掌柜和顾客之间一连串的问答中,可见丁举人的凶残,更见掌柜的冷酷,这一段最后写道:”…….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他念念不忘那十九个钱,孔乙己都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了,而掌柜却用漠不关心,事不关己的语气谈到孔乙己,这不禁令人气愤和悲哀,当孔乙己用手爬到酒店要酒喝时,掌柜依然向他要欠下的十九个钱如同掉进钱眼里.在掌柜的眼里,孔乙己的全部身价还不值十九个钱呢.之后掌柜又调侃取笑说道: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接着,掌柜又说:”取笑,要不是偷,怎么会打折腿?”………掌柜不但不给一点点的关心,还要抹杀孔乙己最后一丝尊严.在掌柜的眼里.孔乙己是如此不幸,掌柜又是何其冷漠.第三幅: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此时的孔乙己腿被打折,爬到酒店,已经穷途末路,即将走到他人生的尽头,他多么需要同情和关心,他最忌讳的是偷,窃一类的字,然而掌柜全然不顾,不但如此,还以此拿孔乙己开心,以博得店内外阵阵笑声,这阵阵笑声,进一步反映了掌柜和酒客们的冷漠,麻木.这简直就是魔鬼的笑声,它敲响了孔乙己走向死亡的丧钟.语气事不关己的谈到孔乙己,这不禁令人气愤和悲哀.凶狠毒辣的丁举人丁举人是通过科举考试的阶梯,爬上统治阶级宝座的封建阶级知识分子形象.丁举人和孔乙己,他们都是读书人,或许当年他们曾一起参加科举考试呢,若干年后,考取功名的丁举人仗着封建制度赋予他的特权,随意拷打落榜的孔乙己,既不受任何法律的约束,也不承担打折腿的后果,小说将这两个人物彼此对照,相互补充,是对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的绝妙讽刺,从而强化了作品反封建的思想意蕴.参考文献:1,黄中海<鲁迅小说的背景和主题>2,孙伏园<鲁迅回忆录>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参考书>要注重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法很多,除了写作前的指导,写作过程中的指导以外,文章写成后的修改也很重要让学生参与到其中,目的是使学生在批改中认识到自己本次作文中的优点与不足寻找写作方法,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古人云:授之以渔.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批改的方法.我曾做过如下尝试,感觉效果很好--------作文课上,我先明确的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批改作文,之后,介绍一些批改的方法,诸如:修改作文主要指运用增,删,调,换等手段,使文章在原来基础上更好些.(以下板书)增,即添加上必要的字,词,句,使文章通顺,明确,充实,生动;删,即删除多余的不必要的字,词,句,段.使文章简练精要.调,就是调整改动字,词,句,段的排列次序,使句子通顺,段落连贯合理;换,即更换文中不恰当的字,词,句,段.然后我出示一张作文批改评价表(准备好的材料):在引导学生认真领会后,把全班44名同学按前后相邻两排4人为一组,分组修改(原则上本组成员不改自己的作文.批改过程中,如果遇到棘手的问题,可与本组同学讨论或询问老师解决.)对于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病句等现象,可直接在原处修改,同时按表中的要求进行分项打分,并将总分填入下表中(准备好的材料):说明:姓名,指作文的作者.1,2,3,4,是本组成员编号.在小组同学批改作文的同时,我穿行于各小组之间,巡回指导批改,我手拿一支红笔和一张备课纸,以备在批改时记录一些典型问题.当时,同学们改作文的热情特别高, 有互相讨论的,有查阅字词典的,还有举手问老师的……随着批改的深入,问题也越发多起来,尤其是问老师的问题多起来了,这时,我内心窃喜,可四面八方都在举手提问,我焦急了,有:”虽有百口,口有百舌,难名一处”的感觉.更有成功的喜悦.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第一阶段的批改完成了.接下来,我进行总结引导,分两步:第一步,要求各组选出优秀作文或文中的优美文句,准备朗诵,目的是让全班同学学习.当然,对文中出现的问题,也要指出,以便今后纠正.第二步,在各组学生发言后,我对刚才的记录进行梳理归纳,作总结.最后,布置作业:主要是订正自己作文中的错误,如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调整句段等.当然,让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自改.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批改的原则,要求,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批改,学生自改后,教师要及时收回自改习作检查,讲评.还有一种:师生共改.具体做法是:从学生作文中挑出一篇或几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上课前先抄写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呈现出来,也可打印成材料发给学生),同时准备一些彩色粉笔.之后引导学生发表修改意见,并分组分批到黑板前进行修改.教师以”平等者中的首席”身份参与讨论,与学生一道修改,评价,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整篇文章改好后,指名同学朗诵修改文,让学生感受修改的效果.老师要抓住机会,适时总结,强调一点:修改作文至关重要.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要不厌其烦的修改,要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参考文献:(1)叶圣陶<关于语文教学>(2)李宇新<语文教学与研究>(3)普通话教学中的几个问题现在,”说普通话光荣”,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人们还是认为,推广普通话的任务在学校.而在学校的各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学中的推广普通话工作尤为突出.几十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使我认识到,普通话教学,必须解决一下几个问题.一是创设良好氛围.说普通话要从我做起,教师身体力行,不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课外活动中,都要坚持说普通话,并向学生宣传说普通话的作用,意义等,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说普通话的好处,端正态度,从而有所行动.由于教师的有意为之,时间长了,一个”大家都说普通话”的良好环境就形成了.第二,定期开展说普通话比赛活动.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比如,诗文朗诵,模拟电视节目主持人,国旗下讲话……也可以通过黑板报,画廊等形式展示优秀者说普通话的风采.把推普工作渗透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在课堂上,每当教到语言文字时,我就结合地方方音与普通话进行比较教学,以帮助学生纠正读音,激发学习普通话的兴趣.比如,我们家乡方言中F,H不分无F声母,飞机FEIJ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套中人》与《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形象比较分析作者:刘秋彤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09期摘要:俄国作家契诃夫与中国作家鲁迅都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虽然国别不同,但二者都以擅于刻画一系列反映社会现实的人物形象而著称。

以《套中人》和《孔乙己》为例,两部作品都创作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此时的俄中两国都处于变革的关键时期,文学的变革成为这一时期文化变革的亮点,主人公别里科夫和孔乙己则分别是契诃夫及鲁迅笔下在这一变革中产生的同一类人物。

对他们的形象进行类比和对比,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俄中两国历史,还能在思想上凸显出文学创作应有的社会和学术价值。

关键词:《套中人》《孔乙己》主人公形象比较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9-0112-03一、引言世界上不同的民族间不仅种族不同,生活水平、生活习惯、宗教礼仪、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所以就形成了多种多样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但是不同的民族因为具有相似的思维意识、情感表达以及道德评价,所以它们在文化上又有共性。

而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也既有差异性,也有相似性。

中国著名的文化及文学学者钱钟书曾说过,中西文学的平行研究不仅是可能的,还具有重大的意义。

[1]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末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之一。

他密切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疾苦的生活,猛烈抨击了黑暗的沙皇专制制度,渴望俄国光明的未来。

在1898年创作的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套中人》中,契诃夫刻画了生活在沙皇时期的主人公别里科夫形象。

作者向读者讲述了别里科夫的日常生活以及主人公死亡的结局。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对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和社会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写了一系列揭露中國腐朽封建制度的小说。

短篇小说《孔乙己》创作于1919年,小说主人公孔乙己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变得迂腐而又麻木不仁。

他过着悲惨的日子并最终死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下。

本文将以《套中人》和《孔乙己》文本为基础,运用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方法,类比及对比两主人公形象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尝试探究导致主人公形象异同的原因。

二、对别里科夫与孔乙己形象的比较(一)形象相似性1.主人公性格特点的相似性别里科夫和孔乙己同属于小人物范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们都迂腐、麻木不仁、保守、懦弱。

契诃夫运用夸张和荒诞的手法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将自己装在“套子里”,终日惶恐不安,唯恐“闹出什么乱子”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拒绝一切新事物和新思想,迂腐又麻木不仁,甘愿成为沙皇政府封建统治的爪牙。

他看似一个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2]然而,这样一个看似强大的人,却又经不起生活的波折:一画便怒,一推就倒,一笑即死。

外强中干的背后反映的是懦弱的本性。

孔乙己没有考中进士,流落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经常被周围人嘲笑、戏弄。

而他却麻木不仁,安于这种生活。

在古代中国“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下,孔乙己依旧认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高于身边那些短衣帮,依旧认为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虽然身材高大却不想干别的营生,思想保守又懦弱。

而满口“之乎者也”,甚至“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无不体现了孔乙己迂腐的性格。

2.主人公悲剧命运的相似性别里科夫和孔乙己有着相似的悲剧命运:死亡。

别里科夫被柯瓦连科推下楼梯的过程被华连卡看到,她不由自主发出爽朗的“哈哈哈”声结束了别里科夫预想中的婚事,也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

在别里科夫的葬礼上,所有人内心都很开心,甚至是躺在棺材里的别里科夫,仿佛很高兴自己终于被装进套子里,从此再也不用出来了。

而他命运的悲剧性也在此刻达到顶点,即他至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死于沙皇专制统治的毒害。

孔乙己偷书被丁举人毒打后去咸亨酒店买酒,他不但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反而在一片嘲笑声中拖着一双断腿回去,于是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虽然没人知道孔乙己后来怎么样了,但大家内心都确定他已经死了。

周围的人不约而同地遗忘了孔乙己,虽然他曾经给他们带来了许多欢笑。

别里科夫至少还和周围的人生活在同一世界,别人还能送他最后一程,而孔乙己则已经被动脱离了这个世界,没有人去关心他的生活,甚至生死。

我们无法得知孔乙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能否看清封建制度的黑暗本色,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命运悲剧性正是在人们的漠视中不断被渲染扩大。

(二)形象差异性1.主人公社会角色的差异性鲁迅曾说过奴隶有两种:一种是处于奴隶地位,想反抗挣扎,仅是奴隶而已;另一种是安于奴隶地位,并且要别人也安心于奴隶地位,这是奴才,是万劫不复的奴才。

《套中人》主人公别里科夫就是奴才形象的典型代表。

别里科夫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处于小人物地位,但他却常常以大人物的姿态,以政府法令的代表出现。

他因循守旧、顽固不化,阿谀奉承,拼命维护沙皇统治,把统治阶级的利益当作自己的利益。

他借助于打小报告、告密,不仅管辖着他所在的中学,甚至管辖着他所在的整个城市人们的思想、行动,使得这个城市在整整十五年当中都处于一种静止状态,人们过着胆战心惊的生活。

别里科夫实际上是长期高压政策下产生出来的一种畸形儿,他已不再是可笑的小人物,更不是可怜、可悲的小人物,而是可憎、可恶的小人物,是施暴者的忠实爪牙。

而孔乙己则扮演了一种奴隶的角色。

几十年耳濡目染的封建教育早已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渗入到孔乙己的心灵深处。

他那“满口之乎者也”的说话方式,那“窃书不能算偷”的歪理谬论,都足以显示出他对自己读书人“身份”近乎疯狂般的固守与痴迷。

但孔乙己却没有幸运考中进士,流落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

虽然被短衣帮嘲笑,却又不屑于和他们为伍。

笔者认为孔乙己有过反抗,但他并没有反抗封建思想以及科举制度对他的压迫与毒害,因为他已经麻木不仁,他反抗的只是自己所认为的不公平的命运,即他和丁举人同为读书人,甚至认为学识不在于后者之下,但却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命运。

从他偏偏要到丁举人家偷窃,而且单单只偷几本书的细节可以看出,孔乙己在发泄自己的不满,这一行为也可以看成孔乙己在对丁举人与自己不同命运的挑衅。

2.主人公行为准则的差异性别里科夫是一个封闭的人。

他的种种行为都是为了躲避现实生活。

一方面,他的生活一团糟。

他竭力把自己的身体、情感、思想装进“套子里”。

另一方面,别里科夫不喜欢与人交往。

他认为中学是一个可怕的地方,因为那里到处都是人。

甚至和同事走在一起,他也觉得心情沉重。

别里科夫会定期去同事家串门,他把这一行为称为“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但他却坐着一言不发,让人不寒而栗。

谁又能说这里没有监视的目的?他总是在背地里向上级打报告,周围的人因此都很害怕他。

但对于自己的这种无耻的行为,别里科夫总是有理由:“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不出什么乱子。

”[3]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并不害怕或排斥与人交往,尽管他一直都是周围人的笑柄。

当别人嘲笑他又偷东西的时候,他涨红了脸:“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4]孔乙己的“据理力争”,说明他敢于把自己敞开在别人面前。

孔乙己还是一个善良、热心肠的人,他热心且耐心地教店小二“茴”字的四种写法,愿意把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

从某方面来说孔乙己还是一个诚信的人,他是店里品行最好的食客,从不赊账,即使没有现钱,不出一个月他也会把欠的钱还上。

在临死前孔乙己用自己仅剩的最后一点钱买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碗酒。

虽然孔乙己有性格上的缺陷,但文中的这些小细节却表现了他人性中的善良、热心及诚信的亮点。

这和别里科夫为了“不出什么乱子”,避免与人交往以及为了维护沙皇政府的统治,不惜损害群众利益形成鲜明对比。

三、对主人公形象异同的原因分析(一)形象相似性的原因1.相似的社会环境每个作家都与他所生活的时代相联系。

所以他的作品总是能折射出当时的一些历史事实和社会变革。

小说《套中人》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

当时担任宗教院检察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5]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民主变革之风,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年,距辛亥革命10多年,鲁迅创作这篇小说是在孔乙己生活年代的20多年之后,五四运动前夜。

当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通过其他地方推行,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

《孔乙己》虽然反映的是中国封建阶级统治时代的事,但其影射的是封建腐朽制度下的封建思想对国人精神的摧残与毒害。

《套中人》与《孔乙己》创作之时俄中两国的社会环境相似,在压抑的社会风气中酝酿着思想及生活变革之势。

新的世界观和现实主义原则在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文学作品中得到蓬勃发展。

在国内许多学者如鲁迅、郭沫若虽然在日本等国家接受过教育,但他们却着眼于俄国,中国读者通过俄国文学“看见了被压迫的灵魂,的辛酸,的挣扎”,把俄罗斯文学看作“导师和朋友”。

[6]由上述可知,别里科夫和孔乙己的形象相似性与他们所处社会环境以及中国文学界对俄国文学的推崇不无关系。

2.相似的人生经历郭沫若曾评价:“鲁迅的作品和契诃夫的极相类似,简直可以说是孪生兄弟。

假使契诃夫的作品是人类无声的悲哀的音乐,鲁迅的作品至少可以说是中国无声的悲哀的音乐。

他们都是平庸的灵魂的写实主义。

”[7]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鲁迅不愧被喻为中国的契诃夫。

契诃夫在文学上的成就一方面得益于他的医生职业。

因为“行医大大开阔了他的视野,大量积累了他在其他条件下未必能获得的素材”。

[8]1899年,在给友人信中,契诃夫写道:“我不怀疑研读医学对我的文学活动有重大影响;它大大扩展我的观察范围,给我丰富的知识……这种影响的真正价值只有作家自己兼做医生的人才能体会……大概多亏接近医学,我才能避免了许多错误。

由于熟悉自然科学,熟悉科学方法,我总让自己小心在意,凡是在可能的地方总是尽力用科学根据考虑事情,遇到不可能的地方宁可根本不写。

”[9]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两年间,系统学习了医学理论知识,接受了医学的专业训练。

但后来鲁迅毅然决定弃医从文。

好友问其原因,鲁迅便以“中国的呆子,坏呆子,岂是医学所能治疗的吗?”的反问作为回答。

[10]1933年,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