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篇一: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分析事件经过 2003 年下半年,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

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开始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从事石油期权

交易。陈久霖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格理银行等在衍生品市场外市场签订期

权合约,进行场外期权交易。2003 年底,新加坡公司的仓位是空头200 万桶,因为石油价格的短暂下跌,公司有所盈利。然而,进入2004 年之后,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新加坡公司逐渐由盈利变为亏损。到3 月28 日,新加坡公司已经出现580 万美元账面亏损。为

了掩盖账面亏损,陈久霖决定对合约进行展期,致使交易仓位放大。至6 月,公司因期权交易导致的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 万美元。此时,受赌徒心理的影响,陈久霖不仅没有止损,反而将期权合约展

期至2005 年及2006 年,并且在新价位继续卖空。到2004 年10 月,中航油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200 万桶之巨,超过公司

每年实际进口量的3 倍以上,公司账面亏损已达1.8 亿美元,公司

现金全部消耗殆尽。10 月10 日以后,石油价格不但没有下调,反

而继续一路走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久霖不得不向母公司中

航油集团写报告请求援助。在接到新加坡公司的求助请求之后,中

航油集团不仅没有责令新加坡公司迅速斩仓,反而决定对其实施救助。10 月20 航油集团以私募方式卖出手中所持15%的股份,获资1.08 亿美元,立即交给新加坡公司补仓。此举愈发使新加坡公司泥

潭深陷。2004 年10 月26 日和28 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约的保证

金而强行平仓,从而蒙受1.32亿美元实际亏损。

接着,11 日到25日,公司的期权合约继续遭逼仓,截至 25 日的实

际亏损达3.81 亿美元。2004 年12 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新加坡

公司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中航油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根源积弊已久的国企公司治理问题,即内部控制问题。

控制环境分析(1)股权结构中,集团公司一股独大,股东会、董事

会和管理层三者合一,决策和执行合一,最终发展成由经营者一人

独裁统治。

(2)法治观念淡薄,没有对外披露期货交易将会导致重大损失这一

重大信息。

(3)管理者素质方面,陈久霖有很多弱点,最明显的就是赌性重,

其次是盲目自大。

(4)企业文化方面,国企外部监管不力、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尤

其是董事会虚置、国企管理人过分集权。

风险评估分析(1)集团公司竟没有阻止其违规行为,也不对风险进

行评估,由部门领导、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组成的三层“内

部控制监督结构”形同虚设。

(2)控股股东没有对境外上市子公司行为进行实质性控制,既没有

督促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建立富有实际效力的治理结构,也没有做好

日常的内部监管。

控制活动分析(1)“事实先于规则”,成为中国航油(新加坡)在期货

交易上的客观写照。

(2)中航油的董事会形同虚设。

信息与沟通分析中航油(新加坡)通过做假账欺骗上级。

监督分析(1)中航油(新加坡)董事兼中航油集团资产与财务管理部

负责人李永吉身为董事,没有审阅过公司年报。

(2)由于监事会成员绝大多数缺乏法律、财务、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和素养,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内部审计平时形同

虚设,这种监管等于没有。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违规之处有三点:一是做了国家明令禁止做的事;二是场外交易;三是超过了现货交易总量。

我国内控环境发育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长

期影响,国企经营管理的理念并不成熟。2、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协调、不完善。

3、外部监督的乏力使企业缺少健全完善内部控制的压力。

4、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所有者缺位。

5、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

6、监管乏力,国企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执行不力。

启示和建议 (一)管理层更应关注企业存在的整体风险,而非一些细节控制。提高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将风险控制升华为企业文化 (二)管理者也应该成为内控的对象 (三)国际市场竞争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系统 (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实行“控制自我评估”,加强自

我监督。

(五)加强信息与沟通在内控中的地位,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与披露的

平台。

(六)对策要增强企业风险意识,设置风险管理评估机制。参考文献【1】鲁晨光,中航油事件深层剖析,2007. 【2】蒋晓亮,从中航油巨亏事件再看金融衍生产品,论文天下论文网,2007. 【3】黄庭钧,投

机帆船敲响警钟—中航油境外石油衍生品交易巨亏事件分析,新华网,2004. 【4】袁小文,智慧的缺失—对中航油事件的深度剖析,期货日报,2005.

【篇二: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以中航油事件为例探讨了中航油集团破产原因,并以此为基础阐明投资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与风险特征。最后针对

当前衍生金融工具投资制度的存在缺陷,提出对投资风险合理控制

的建议。

关键词:投资衍生金融风险风险控制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国航

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成立于1993年,由

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均位

于新加坡。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后在总裁

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

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于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

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公司经营

的成功为其赢来了声誉,2002年公司被新交所评为最具透明度的上

市公司奖,并且是唯一入选的中资公司。

中航油通过国际石油贸易、石油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其净

资产已经从1997年16.8万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35亿美元,增

幅高达800倍。但2004年11月,中航油因误判油价走势,在石油

期货投机上亏损5.5亿美元。这一事件被认为是著名的巴林银行悲

剧的翻版:十年前,在新加坡期货市场上,欧洲老牌的巴林银行因

雇员违规投机操作,令公司损失13亿美元并导致被一家荷兰银行收购。曾经在7年间实现资产增值800倍的海外国企中航油,缘何短

短几个月内就在期货投机市场上背负5.5亿美元的巨债?2003年底,由于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

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为了避免亏损,中

航油新加坡公司在2004年1月、6月和9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挪盘,

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

期权。每次挪盘均成倍扩大了风险,该风险在油价上升时呈指数级

数的扩大,直至公司不再有能力支付不断高涨的保证金,最终导致

了破产的财务困境。应该说中航油能够在7年间实现净资产增幅800倍,到巨亏5.5亿美元,都是缘于创新及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

衍生金融工具的诞生本来是为了规避风险的保值作用,但中航油却

是毁于过度的投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