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摆手
少儿音乐教学《摆手舞》课件
通过播放摆手舞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孩子了解摆手舞的历史、特点和基本动作,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在课件开头设置情景导入,引导孩子进入学 习状态。
02
摆手舞基础知识
摆手舞简介
摆手舞是一种起源于中国湖南、湖北和贵州等地区的传统舞 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
摆手舞表达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具有 广泛的群众性和娱乐性。
教学总结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摆手舞的基本舞步 和节奏,让孩子们能够了解和欣赏摆手舞所蕴含 的文化内涵,同时培养孩子们的舞蹈兴趣和团队 合作精神
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分解 示范法、情境代入法、小组合作法等,使孩子们 能够更好地掌握摆手舞的要领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
小组合作
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学习和交流, 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3
表演展示
让孩子们在班级或学校进行表演展示,增强他 们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05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安排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传授摆手舞的基本舞步和节奏,同时融入了民族文化元素,使孩子们 能够了解和欣赏摆手舞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摆手舞的特点
1 2
动作简练大方
摆手舞的动作多以大臂带动肘部和手腕,再以 手腕和手掌带动手指,使整个身体随节奏摆动 。
节奏明快有力
摆手舞的节奏明快、有力,多以“一二一二” 的节拍为基本节奏。
3
表情丰富传神
摆手舞表演时,舞者表情丰富、传神,与观众 产生互动,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氛围。
摆手舞的技巧
动作协调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
土家族摆手舞的介绍
土家族摆手舞的介绍土家族摆手舞的介绍土家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两千年以前,他们就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他们自称“毕兹卡”,是本地人的意思。
主要分布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吉首、泸溪等县,以及湖北省恩施地区,与汉、苗等族杂居。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光辉灿烂的民族艺术文化,古老的“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
“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流行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摆手舞”流传广泛,名称不尽相同。
有叫“舍巴日”或“舍巴格资”,意思是甩手或玩摆手;有叫“舍巴”的,意思是摆手;有叫“舍巴骆驼”,意思是跳摆手;有叫“跳年”(汉语),名称虽多,但表演形式和内容基本相同。
每逢庆贺新年,纪念祖先或是团圆联欢中,土家族人民都要跳“摆手舞”。
“摆手舞”历史悠久,在永顺县城郊石壁上刻有一首古诗:“千秋铜柱壮边陲(注),旧姓流传十八司,相约新年同摆手,看风先到土王祠。
”另外,在过去“梯玛”(土家语领头人之意,是组织跳摆手舞的领头人)。
念诵的叙述土家族人民史诗《迁徙记》中,也有若干处提到摆手舞的。
如:“摆手的人们啊,咱们的萝卜无论是大的还是细的,都放到背篓里,摆手用的东西,全部放到背篓里。
”据了解土家族人民的这次迁徙约是五代前后的事了,这表明出现较完整的摆手舞的时间已有千余年了。
在《永顺府志》中,对当时的摆手舞活动曾有这样的记载:“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相聚,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此俗犹存。
”每逢摆手时节,人们披着绚丽的被锦(被面),擎着数百幅乃至上千幅绣有龙凤,绘画着鸟兽的彩旗,同时木鼓声、锣钹声、上百枝鸟枪声、人们的欢笑声,汇成一派节日的喧闹声,震荡山谷。
成千上万的人聚在“八部庙”前的“摆手堂”,围成圆圈,男女相携,蹁跹进退,迈开粗壮健美的步伐,摆动着双手,可以一连跳上几昼夜。
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交界的酉水河流域,以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湖北恩施自治州的来凤、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为主要传承地。
摆手舞它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
小摆手,土家语叫“Sevbax (舍巴)”或“Sevbaxbax(舍巴巴)”。
大摆手,土家语称为Yevtixhhex(叶梯黑)。
它集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
[1]摆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产生活。
如狩猎舞表现狩猎活动和摹拟禽兽活动姿态。
包括“赶猴子”、“拖野鸡尾巴”、“犀牛望月”、“磨鹰闪翅”、“跳蛤蟆”等十多个动作。
列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快速导航•1历史渊源•2流行区域•3活动规律•4表现形式•服饰道具•动律特点•舞蹈内容•表演方式•音乐乐器•5演奏打法•6非遗保护•非遗信息•传承价值•传承情况大事记光影集锦图册集锦花絮视频1 历史渊源土家族摆手舞源远流长。
据同治本《来凤县志》卷三十二转载《湖广通志》记载说:五代时,“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树,普舍者华言风流也。
昔覃氏祖于东门关伐一异木,随流至那车,复生根而活,四时开百种花。
覃氏子孙歌舞其下,花乃自落。
取而簪之。
他姓往歌,花不复落,尤为异也。
”这段文字,生动地记述了一千多年前,漫水土家人围着普舍树摆手的情景。
它是来凤土家族摆手舞最早见于史书的记载。
一说摆手舞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
土家人尊敬祖先、热爱自己的领袖人物,为不忘祖先的功绩,便创造了纪念他们的摆手舞。
这在来凤等摆手舞流传区域仍保存着摆手祭祀的习俗,祭祀对象除个别地方祭八大神外,大部分祭土司王,如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这都是五代至宋朝时期土家族历史有名有姓的人物,“生而为英,死而为灵”[来凤县河东乡中寨庙堡摆手堂碑刻,嘉庆五年(1800)]。
《蛮书校注》卷十载:“巴氏祭祖,击鼓而祭。
”以此认为摆手舞是土家人祭祀祖先的一种舞蹈。
二说由白虎舞、巴渝舞演变发展而来。
《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
花球啦啦操的36个基本手位
花球啦啦操的36个基本手位广场舞中的花球啦啦操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运动,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锻炼协调性和表演能力。
花球啦啦操中的手位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准确地掌握36个基本手位,可以让舞蹈更加流畅、动感和美观。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花球啦啦操中36个基本手位的表演方法。
1. 大手圆:将双手绕成圆形,向前伸直,手臂尽量平抬。
2. 小手圆:将双手也绕成圆形,向前伸直,但是手臂比大手圆时略微下垂。
3. 摆手:将双手伸直向上摆,掌心向前,手腕放松晃动,呈现出摇摆的感觉。
4. 扭背:左手向前伸直,右手向后拉扯,臀部朝左侧摆动,呈现出旋转的效果。
5. 搓手:双手互相搓揉,也可以是单手搓,手腕放松发力。
6. 托腮:将左手托在右腮,右手托在左腮,眼神专注,像在深思熟虑。
7. 换手:将手从一个位置移到另一个位置,过程要流畅自然,不能有生硬感。
8. 做镜:左手向左侧,右手向右侧,手臂互相平行,像在望镜子。
9. 拍肚:把双手放在肚子上,拍击几下,可以帮助身体放松和呼吸调整。
10. 撑天:将双手向天上伸,手臂尽量平抬,像在撑天。
11. 推推:左右手在胸前交错,相互推拉,身体微微晃动。
12. 摸头:将左手放在右侧头部,右手放在左侧头部,做出互相摸顶的动作。
13. 抱球:将双手交叉托在腹前,手臂微微弯曲,就像抱着一个球。
14. 拍胸:将双手拍在胸前,声音要用力,力度要掌握好,不能太过。
15. 拳击:将双手握成拳,向前交替挥打,像在打拳击比赛。
16. 抖手:将双手高高举起,快速摆动,像在发抖。
17. 伸臂:将双手向两侧伸开,手臂略微上扬。
18. 捏空:将双手手指并拢,向前伸直,快速捏空。
19. 摸鼻:将左手放在右侧鼻子,右手放在左侧鼻子,像在摸鼻子。
20. 仰天:将双手向天上伸直,面对天空,手臂尽量放松。
21. 捧心:将双手叠放在胸前,暗示心怀感激。
22. 张臂:将双手向两侧伸开,手臂下垂,像在欢迎、感谢和拥抱。
23. 手心朝前:将双手掌心向前,手臂放松,身体稳定,呈现出自信的姿势。
中外14种手势含义大比拼
⼿是⼈⾝体上活动幅度、运⽤操作最⾃如的部分。
因此⼈们在⽇常⽣活中时时处处忘不了它。
事事处处离不开它。
即使在社交场合也要尽情发挥它的功能。
于是五彩缤纷的⼿势语也就应运⽽⽣。
⼿势语是⼈体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声语⾔。
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们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具。
世界不同的国别或相异的民族,同⼀种⼿势语表达的意思可能⼤体相同或相近,也可能截然相反。
下⾯介绍⼏种常见的⼿势语: 向上伸⼤拇指:这是中国⼈最常⽤的⼿势,表⽰夸奖和赞许,意味着“好”、“妙”、“了不起”、“⾼明”、 “绝了”、“”、“顶呱呱”、“盖了帽了”、“登峰造极”。
在尼⽇利亚,宾客来临,要伸出⼤拇指,表⽰对来⾃远⽅的友⼈的问候。
在⽇本,这⼀⼿势表⽰ “男⼈”、“您的⽗亲”。
在南朝鲜,表⽰“⾸级”、“⽗亲”、“部长”和“队长”。
在美国、墨西哥、荷兰、斯⾥兰卡等国家,这⼀⼿势表⽰祈祷幸运;在美国、印度;法国,则是在拦路搭车时横向伸出⼤拇指表⽰要搭车。
在印度尼西亚,伸出⼤拇指指东西。
但在澳⼤利亚,竖⼤拇指则是⼀个粗野的动作。
向下伸⼤拇指:世界有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都使⽤这⼀⼿势,但含义不尽相同。
在中国,把⼤拇指向下,意味着“向下”、“下⾯”。
在英国、美国、菲律宾,⼤拇指朝下含有“不能接受”。
“不同意”、“结束”之义,或表⽰“对⽅输了”。
墨西哥⼈、法国⼈则⽤这⼀⼿势来表⽰“没⽤”、“死了”或“运⽓差”。
在泰国、缅甸、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拇指向下表⽰“失败”。
在澳⼤利亚,使⽤这⼀⼿势表⽰讥笑和嘲讽。
在突尼斯,向下伸出⼤拇指,表⽰“倒⽔”和“停⽌”。
向上伸⾷指:世界上使⽤这⼀⼿势的民族也很多,但表⽰的意思不⼀样。
中国⼈向上伸⾷指,表⽰数⽬,可以指“ ⼀”,也可指“⼀⼗”、“⼀百”、“⼀千”……等这样的整数。
在⽇本、南朝鲜、菲律宾、斯⾥兰卡、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墨西哥等国,⾷指向上表⽰只有⼀个(次)的意思。
在美国,让对⽅稍等时,要使⽤这个⼿势。
摆手舞的PPT
土家摆手舞得以延续的条件---人合
• 土家人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土家族语言属汉 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在“改土归流”以前一直是 土家人的主要交际工具,在语言的传承上还因地域的不 同而呈现出某些细小的差异。但由于土家族只有本民族 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民族文化的传承大多依靠口传心 授,而这种传承方式又是极为有限的,那么,要更好地 延续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就必须创造或依赖一种更为 有效的方式,作为庞大的土家文化载体的摆手舞便自然 地成了这种方式的承担者,用歌舞的特殊形式向后人讲 述本民族的历史和生活,让土家人在祭祀和娱乐活动中 ,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和获得某种生产生活技能知识, 因此摆手舞才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历经千年而不衰。
百里“(《汉书?地理志》)的酉
水河被誉为”土家文化的摇篮“,
把地处酉水河中游地带的酉阳与
上游的鄂西和下游的湘西连成一
片,形成了山同脉、水同源、民
同俗的格局。原始摆手舞中所展
现的”围山狩猎“、”捕鱼捞虾“的
场景,世居在酉水河畔的土家人
,背靠武陵山,面向酉水河,出
门是山、开门见山、开口唱山,
挥之不去山水情结。
挖掘推广性
• 自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立以来,酉阳 县委、县政府将土家摆手舞这一宝贵的民 族文化遗产提炼、升华和普及,推出了集 观赏性与普及性于一体的广场壁手舞和相 关舞蹈精品,使酉阳广场摆手舞成为一个 极具民族特色的群众性广场舞蹈。2008年 6月7日国务院把酉阳土家摆手舞列为第二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祖、敬神驱邪、治病消灾、祈求 幸福吉祥等社会活动中,承 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
梯玛跳神
“巫文化”色彩
土家摆手舞强大的功能(下)
• Ⅲ酉阳土家摆手舞的民族性
摆手舞
摆手舞——土家族文化的核心第一节从“摆手”到“摆手舞”上文提及,摆手舞俗称“摆手”,“摆手”土家语叫“舍巴日”或“舍巴格痴”。
具体而言,“舍巴”意为“摆手”,“日”即“做”,土家语动宾倒置,汉语直译为“做摆手”。
尽管很多文献中,将土家族的摆手和摆手舞等同而语,但是在汉语中作为动作形式的“摆手”,和作为一种舞蹈艺术名称的“摆手舞”有着明显的区别。
同时,两者之间也有着鲜明的前后相继的关系。
1.摆手舞的基本动作源自“摆手”广义的“摆手”,是摆手舞的重要内容。
其中,土家族人热爱生活、勤劳乐观的性格,是摆手动作形成的重要因素。
据调查,土家族摆手舞摆手动作的基本要求是:下不过膝,上不过肩,身体下沉而微有颤抖。
原始摆手舞的动作主要包括八个部分,即左摆、右摆、左右摆、拜菩萨、岩鹰展翅、叫花子烤火、抖蚚蚤、螃蟹伸脚1。
还有民间考察搜集来的摆手动作包括:赶牛,拔秧,扯秧,洗秧,栽秧,褥草,割谷子,打谷子,搓谷子,挑谷子,放谷子等土家族人劳作的真实写照。
22.“摆手”演变为摆手舞的专门表述汉语中关于土家族摆手舞中的“摆手”,多出现在清代后期的文献中。
光绪四年(1878)续修刻本《龙山县志·风俗志》载:“土民祭土司神,有堂曰摆手堂,供土司神位,陈牲酸,至期即夕,群男女并入,酬毕,披五花被,锦帕裹首,击鼓鸣钮,舞蹈唱歌。
……歌时男女相携,翩跃进退,故谓之‘摆手’”。
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永顺府志》载:“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相聚,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此俗犹存。
”同治版《来凤县志》卷二十三录《湖广通志》载:“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树。
普舍者,华言风流也。
昔覃氏祖于东门关伐一异木,随流至那车,复生根而活……覃氏子孙歌舞其下,花乃自落,他姓往歌,花不复落……”3.从“摆手”动作发展到摆手舞尽管摆手舞的起源一直处于争论之中,但是,并不能否认摆手动作到摆手舞的发展与演变。
土家族是一个有民族语言而无民族文字的民族。
摆手舞动作分解
摆手舞动作分解:
(1)三礼三参拜四方(4/4节奏),第一拍左脚向左前方跨半步。
第二拍双手从右下方向前划动,抬平于胸前。
第三拍右脚向前与左脚并拢。
第四拍双手抬平双脚曲膝蹲一次。
(2)犀牛望月(2/4节奏)第一至四拍左脚向前、右手搭在左肩上,右手在右身侧自然摆动。
第五至八拍双脚并拢双手从右身侧向左自然摆动。
双膝曲蹲一次。
(3)亮肘同边摆。
第一拍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半步、右手掌压在左手掌上与胸平,向左上方将肘关节送出。
第二拍与第一拍动作相反。
第三拍双手从右下方划至右上方,右手与胸平,左手伸直在左上方。
同时勾左脚,第四拍相反。
(4)单手同边摆(2/4节奏)第一拍抬脚出右手向前跨出一步,第二拍抬左脚出左手向前跨一步,第三拍、第四拍与前相同,第五拍双手与胸前划至左下方并脚曲蹲一次,第六拍双手从左向上划到前与肩平,第七、第八拍动作与第五、六拍相反。
(5)回旋摆(4/4节奏)。
第一二拍双手臂自然垂直,双脚移动重心,向右再向左摆动两次,第三四拍向右晃动双臂以右脚为轴跳结180度。
七、八拍反复。
(6)踏步同边摆(4/4节奏)。
第一拍勾左脚点踏出去,同时右手摆在胸前,左手舞在左身侧。
第三、四拍双手前后摆动一次,同时双脚并拢曲膝两次。
除了以上小摆手的基本动作外,沿河土家族摆手舞还有表现农事的“撒种”、“纺棉花”、“砍火渣”、“种苞谷”等
动作,反映生活情趣的有“擦背”、“打糍粑”、“水牛打架”、“打蚊子”等动作。
摆手礼的知识
摆手礼的知识嘿,咱今儿来唠唠摆手礼!这摆手礼啊,可真是咱中华民族文化里挺有意思的一块儿呢!你想想,平时咱跟人打招呼,摆摆手,多自然多亲切呀!这摆手礼就像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能传递好多信息呢。
比如说,在街上遇到熟人了,远远地一摆手,嘿,对方就知道你看见他啦,这就是一种友好的示意。
摆手礼还分好多情况呢!有时候轻轻摆一下手,那可能就是简单地打个招呼;要是用力挥一挥,说不定就是在表达特别的兴奋或者热情呢。
这就好像音乐里的不同音符,通过不同的力度和节奏,能奏出不一样的感觉。
咱再说说这摆手礼在不同场合的作用。
在一些热闹的聚会上,大家互相摆手打招呼,那场面多欢快呀!就好像一群小鸟在叽叽喳喳地交流,充满了活力。
而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摆手礼也能体现出礼貌和尊重,不会显得过于随便,但又不失亲切。
你可别小瞧了这简单的摆手动作,这里面的讲究可不少呢。
比如说,摆手的幅度大小,速度快慢,甚至是摆手的方向,都可能传达出不同的意思呢。
就跟说话一样,语气不同,表达的意思可能就大不一样啦。
有时候我就想啊,这摆手礼是不是就像一阵微风,轻轻拂过人们的心田,给人带来温暖和舒适呢?它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却能在瞬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而且啊,摆手礼还特别方便!有时候嘴里正吃着东西呢,不方便说话,摆摆手就行啦,多省事呀!或者在一些嘈杂的环境里,说话听不清,摆摆手也能解决问题。
咱中华民族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摆手礼,都蕴含着这么多的学问和情感。
它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看似不起眼,却能在很多时候发挥大作用。
所以啊,大家可别小看了这摆手礼,要好好去体会它,运用它,让它成为我们生活中传递友好和温暖的小使者。
咱可得把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传承下去呀,你说是不是呢?。
“摆手舞”的艺术特征(1)教程
“摆手舞”的艺术特征(1)内容摘要: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原始的祭祀舞蹈,是土家族人们祭祀祖先、祈祷过年、喜庆佳节等活动中跳的一种群众性舞蹈,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
它是土家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民间集体舞。
关键词: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湖南省的西北部,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界。
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土家族就是“毕兹卡”的意思,摆手舞这种民间歌舞是土家族流行分布最广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也是流行在酉水、沅水地区的湘西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
论文百事通如诗云:“福石城中作锦窝,土王祠畔水生波。
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 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原始的祭祀舞蹈。
我们可以从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与发展,摆手舞的文化内涵,摆手舞的表演形式等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摆手舞的起源与发展摆手歌舞是土家族的传统歌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有关史籍记载中研究发现,它是由土家族的古代先民——巴人的军事舞流传下来的。
巴人天性勇猛、喜好歌舞,世居在古代巴国和楚国交界地区(今湘鄂川黔四省边境)繁衍生息,每遇战事,喜以歌舞振奋士气,迷惑敌人,屡战屡捷。
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时,巴人应召参与巴师,在商丘牧野的灭纣大战中,巴人前歌后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人称为“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灭秦时,募巴人为汉前锋陷阵,巴人亦歌舞振己锐气,迷敌心神,而获胜立功。
高祖喜之曰:“此乃武王伐纣之歌也。
”唐代以后土家族形成,巴人被列入泛称的“武陵蛮”内,在史记中未单记其名了。
其军事舞蹈随之演变为土家族首领的厅堂舞。
据龙山永顺等《县志》记载和《向侣林墓志铭》中说,五代时统治溪州(今龙山县)的土家族老蛮头吴著冲(土家语为“禾撮冲”)的行宫(俗叫“吴著厅”今龙山县洛塔界上)中常以男女相运歌舞作乐。
元代在土家族地区建立土司制度后,歌舞成为群众性的、供土司和各级士官娱乐的一种歌舞。
描述摆手的描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描述摆手的描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概述是文章的开端,用来引导读者对所要讨论的主题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描述摆手的描写,这是一种常见的身体语言行为,经常用于交流、表达情感或吸引他人注意。
摆手是一种手臂的动作,通常通过摆动手腕和手掌的方式来完成。
摆手动作具有很多不同的含义和用途。
它可以用作打招呼或向别人致意的方式,例如在见到朋友或同事时,我们经常会摆手示意,并以此展示我们的友好和善意。
此外,摆手也可以用来吸引他人的注意,例如在人群中找到某个人时,我们会摆手示意他们看到我们。
在情感表达方面,摆手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当我们感到兴奋、高兴或激动时,我们往往会忍不住摆动手臂来释放这些情感。
此外,在一些紧急情况下,例如需要呼救或求助时,我们也会通过摆手来吸引他人的关注。
总之,摆手作为一种常见的身体语言表达方式,具有多种用途和含义。
本文将通过描述摆手的描写来呈现摆手的动态和力度,以及其所传递的各种情感和意图。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重点介绍摆手的细节,并深入探讨其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和影响。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方式和布局,它对于整篇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本文将采用以下结构:1. 引言:在引言部分,将对摆手进行一些概述,并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2. 正文:正文部分将围绕描述摆手展开,主要包括以下两个要点:2.1 描述摆手的要点一:在这一部分,将详细描述摆手的动作和特点。
比如,摆手的速度、幅度、频率等。
同时,还可以描述摆手时手部的姿势和形状等细节。
通过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摆手的样子。
2.2 描述摆手的要点二:这一部分将从另一个角度描述摆手,探讨摆手的含义和作用。
例如,摆手可能表示问候、告别、示意等。
通过详细解释摆手的意义,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摆手的含义和背后的情感。
3. 结论:在结论部分,将对描述摆手的要点进行总结,并强调摆手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介绍酉阳摆手舞作文
介绍酉阳摆手舞作文摆手舞是土家族最主要的标志性文化形态之一。
是以摆手为基本动律特征的祭祀性舞蹈,是土家人祭祀神灵、酬报先祖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
主要分布在西水河中、下游广大地区,民间自古就有“北跳丧,南摆手”的说法。
根据表演形式、内容、规模和祭祀主体的不同,摆手舞可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摆手舞的基本动作有“单强”、“双摆”和“回旋摆”,其基本动律为:手脚同边,下不过除,上不过肩,身体下沉而微有颤抖。
主要表现内容沙及人类起源、神话传说、民族迁徒、古代战争、狩猎捕鱼、刀耕火种、生产劳动、饮食起居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套系列的土家握手舞,实则是一部活生生的土家族民族发展史。
广泛流传在西阳民间的两套表演内容完全不同的原始摆手舞均属于“小摆手”的范畴,其舞蹈语汇自然、古补。
其中一套是以表现民族迁徙为主要内容,展现了土家先民在迁徒途中的苦难历程;另一套则是原始地系仿了生产劳作的全过程。
由于诸多方面的系因,大部分舞蹈动作已失传,今幸存的动作还有:单摆、双摆、抖蛇蛋、叫花子烤火、烯蟹上树、岩鹰展翅、播种、栽秩、菊秘、割谷、打谷、挑谷等。
过去,每逢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土家山民便紧集在摆手堂或土王庙前,以靶靶、豆腐、团撒、刀头为祭品,在土老司或长者的主持下举行盛大的祭祀和摆手活动,气氛十分热烈,常常通言达旦。
在跳摆手舞时,还要件以摆手歌,歌词的内容大多涉及民族历史、祭祀祖先和生产耕作等等。
至今仍立在我县后溪镇长深村西水河西岸的“爵主宫”(小摆手繁),见证了若日“福石城中锦作离,土王宫群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缔摆手歌”的摇况。
摆手舞的产生与发展有共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民族文化内涵。
对于摆手舞的起源说法甚多,目前最主要的有“巴渝舞”起源说。
但通过我们对摆手舞的具体形态、内容的研究和分析,今之摆手舞既不是“巴滴弄”的全部,更不是“巴渝舞”的翻版。
“巴渝养”对以表现古代战争为主题的这类摆手舞影响很大,具有十分明显的传承性、但在流传范出更为广泛,以表现日常生产生活为主题的“小摆手”中,却很难看到“巴渝舞”的痕迹。
上下交替摆手舞蹈教案
上下交替摆手舞蹈教案引言:舞蹈是一种充满艺术性和表现力的形式,可以通过舞蹈让人们展现自己的情感和个性。
上下交替摆手舞蹈是一种简单而又有趣的舞蹈动作,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们参与。
本文将介绍一份,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学习和掌握这个舞蹈动作。
一、舞蹈动作介绍:上下交替摆手舞蹈是一种以手臂为主要动作部位的舞蹈。
通过交替向上和向下挥动手臂,形成一种舒展自如的舞蹈效果。
这个舞蹈动作可以配合音乐进行,让整个舞蹈更加生动有趣。
二、教学步骤:1. 热身准备:在开始学习舞蹈动作之前,进行一些简单的热身活动,如颈部转动、手臂摆动和腿部拉伸等,以减少肌肉受伤的风险。
2. 学习基本动作:先站直身体,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放松自然下垂。
3. 上下交替摆手:先将右手向上挥动至头顶的位置,同时左手向下挥动至大腿的位置。
然后交替挥动手臂,右手向下,左手向上,如此反复进行。
4. 节奏掌握:根据音乐的节奏,掌握挥动手臂的速度和力度。
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轻快的音乐或者慢节奏的音乐进行练习。
5. 舞蹈配合:将上下交替摆手舞蹈动作与音乐进行配合,增加整个舞蹈的艺术感和表现力。
可以尝试将舞蹈动作与旋律或歌词进行呼应,以更好地表达情感。
三、注意事项:1. 注意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避免受伤。
2. 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和舞蹈能力,适度调整舞蹈动作的幅度和速度。
3. 在练习过程中,注意呼吸顺畅,保持身体的放松状态。
4. 不要过度用力挥动手臂,避免肌肉拉伤或扭伤。
5. 在学习舞蹈动作时,可以录像自己的练习过程,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提高舞蹈的表现效果。
结语:上下交替摆手舞蹈是一种简单而又有趣的舞蹈动作,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掌握这个舞蹈动作,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情感。
希望本文提供的上下交替摆手舞蹈教案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享受舞蹈的乐趣。
激动说话摆手
激动说话摆手
激动的时候,摆手是一种很常见的表达方式。
每个人都有过激动的时候,摆手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反应。
比如,当你听到一个令人激动的消息时,你可能会激动地摆手,表达你的喜悦。
当你看到一个令人激动的场景时,你也可能会激动地摆手,表达你的惊喜。
摆手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激动的方式,它还可以表达出你的情绪。
比如,当你感到悲伤时,你可能会把手放在脸上,表达你的悲伤。
当你感到愤怒时,你可能会把手握紧,表达你的愤怒。
摆手也可以用来表达你的感激。
比如,当你感谢别人的帮助时,你可能会把手放在胸前,表达你的感激之情。
摆手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激动的方式,它还可以表达出你的情感。
它可以表达出你的喜悦、悲伤、愤怒和感激之情。
摆手是一种很有效的表达方式,它可以让你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摆手舞教学方案
学跳《摆手舞》教学方案教材分析: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流传在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酉水流域及沉水流域一带,尤以四水流域为甚。
摆手舞是摆手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摆手活动原是土家族祭祀祖先的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祈求村寨兴吐、欢庆丰收的民俗活动。
土家族地区对于摆手活动的名称叫法各异,湖北来风、湖南龙山一带叫做“社巴日”,湖南保靖称之为“调年”,湖南永顺义叫“社巴巴”,其民俗意义都是一致的-----祈镶。
举行摆手活动的时间,除个别地方在二、三月份或五、六月实行外,一般均在正月初三至十七之间举行,且大多在夜晚。
短则三人,长则可达七人。
摆手活动按规模可分为“小摆手”与“大摆手”两种,“小摆手”规模小,仅以一村一寨或一族一姓为主,人数几十或上百,活动时间较短,多在摆手堂内实行,舞蹈动作多以农事和生活动作为主;“大摆手’规模宏大,往往是数十个村寨联合举行,人数多达几千甚至上万,不但活动时间长,而且内容也较丰富,多在野外实行,它包括请神祭祀、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演“毛古斯”、表演军享竟技、游戏等。
摆手舞是集体舞蹈,场而越大越能显示它的精气神。
它的形式比较简单,由一个人在“摆手堂”(或摆手坪)中央的一棵大树下〔多为水杉、柏树或桂花树)敲锣击鼓,其他人围成环形,随着锣鼓的节奏,一边转圈一边跳摆手舞。
有时两人一行,有时四人一行,队形依人数多少而定。
摆手舞最初不分男女,女的在里圈,男的在外圈,后来山于受到汉民族封建礼教影响,女性逐渐退出。
在摆手的行列前有“导摆者”,行列后有“押摆者”,行列间有“示摆者”,“男女相携,翩趾进退”。
队形整齐,动作粗犷。
教学内容:学跳摆手舞教学目标:通过学跳土家摆手舞,让学土感受热闹的劳动场面和土家族的风俗民情,生发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摆手舞的基本舞步教学难点:手臂自然地摆动,同边动作教学过程:一、讲解土家族摆手舞的来历1、摆手舞来历:摆手舞是摆手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土家族摆手舞典型动作形态分析
土家族摆手舞典型动作形态分析据史学家们的考证,舞蹈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
远古时期,人类产生语言以前,用动作、姿态、表情来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并传达各种信息,从而产生了舞蹈,舞蹈艺术号称“艺术之母”,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审美形态。
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进步、变化,它从远古起就与人类猎狩、耕作、战斗、性爱、宗教等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舞蹈还可以说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
但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
另外,属于人体动作范畴的艺术也有许多种,如杂技、哑剧、人体雕塑、韵律操等等。
所以,舞蹈不同于别的人体动作艺术的主要方面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生动、具体、直接、着重地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所难以表观的人内在的、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
舞蹈艺术指的是人们利用肢体将舞蹈的形态展现出来,表达出舞蹈的意蕴和人们内心情感。
而在肢体语言动作上,舞蹈的风格因为地理位置、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都会有不同的特点。
朴永光先生是著名舞蹈理论家,他指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舞蹈之间的差异,首先体现在动作上。
摆手舞有着独特的风格特征,其在舞蹈动作上着重展现了古代土家人民生产、生活的美丽画卷,其基本动作主要有“单摆”、“双摆”(见和“回旋摆”。
本章节中所涉及照片图均为作者进行田野考查,在摆手舞艺人指导下学习动作时拍摄。
“单摆”节奏:2/4拍,两拍一次前进,做四次,共一个八拍。
准备:身体直立,脚下小八字位。
1一:左脚起向前行进,左手前平举与肩平齐,右手向前摆动,同时出左胯。
2一:右脚向前进,右手摆向身体后,同时出右胯。
在做这个动作时,头部随身体自然摆动,眼睛看向行进方向,膝盖松弛屈伸,胯部摆动幅度要大。
摆手舞1
吊脚楼
苞谷饭
打糍粑
茅古斯舞
仗鼓舞
摆手舞
摆手舞
简介《摆手舞》
•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带有浓 烈的祭祀色彩。它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 大摆手3~5年举行一次,有上万人参加。 小摆手,是土家族居住区普遍盛行的一种文 化习俗活动,其特点是摆同边手,躬腰屈 膝,以身体的扭动带动手的甩动。 • 摆手舞其身体动作主要取材于生产劳动、 日常生活和战斗 。
• 你知道吗?
1、歌情绪: 2、唱了几遍: 3、
• 你知道吗?
1、歌曲情绪: 活泼、欢快 2、唱了几遍: 2遍 3、 反复记号。
表示记号内的曲调 反复唱(奏)。如果从头反复,前面 的可省略。
一起学跳《摆手舞》
• 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土家族《摆手舞》, 真是大有收获。希望同学们能感受到土家 人的幸福生活,多宣传我国少数民族的文 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大型舞蹈。
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按其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按其举行的时间分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
大摆手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以祭"八部大神"为主,表演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抵御外患和农事活动等;小摆手活动规模较小,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和各地土王为主,表演部分农事活动。
土家族的大摆手活动非常热闹,在土司时期就被文人形容为:"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湖南龙山马蹄寨的大摆手活动历史悠久,规模庞大,远近驰名,辐射面广,上至鄂西、川东,下至永顺、保靖、大庸、桑植,热衷于摆手活动的土家人,以及客商小贩、杂技艺人等界时纷至沓来,多达数万人,遂成为湘、鄂、川、黔边境文化、经济交流的民族盛会。
大摆手是在摆手堂中举行的。
摆手堂正中央,供奉着八部大王及其夫人"帕帕"的神像。
摆手堂大坪中间立一根高二十四米的旗杆,上面的两面龙旗迎风招展,旗杆顶端的一只白鹤振翅欲飞。
大摆手活动按三年两摆的传统习俗,于正月初九至十一日举行。
界时,各寨依姓氏或族房组成摆手“排”,每"排"为一支摆手队伍,各"排"人数不等,均设有摆手队、祭祀队、旗摆手舞队、乐队、披甲队、炮仗队。
首列为龙凤旗队。
龙旗和凤旗系用红、兰、白、黄四色绸料制成四面各一色的三角大旗。
旗长丈余,边缘镶有鸡冠形花边。
以白龙旗和红凤旗为上承,并排走在队伍的最前列。
次列为祭祀队。
由寨上德高望重的老者组成,多达二十余人。
他们身着皂色长衫,手持齐眉棍、神刀、朝筒等道具,一尊者捧着贴有"福"字的酒罐,率领担五谷、担猎物、端粑粑、挑团馓、提豆腐等祭品的人,随掌堂师行祭事,唱祭祀歌。
祭祀队后面为舞队。
男女老少皆可参加,他们均着节日盛装,手里分别拿着朝筒或长青树树枝,列队入场。
继于舞队的是小旗队。
凡户一面,颜色多彩,有长方形和三角形二种,亦饰有荷叶边。
敬献于"八部大王"坛下,以感祖恩深泽。
接着是乐队、披甲队、炮仗队。
乐队分馏子和摆手锣鼓两种。
再配以牛角、土号、野喇叭、咚咚喹等,奏出土家族节日的独特旋律。
披甲队由身披五彩斑烂"西兰卡普"的青壮年组成。
土家族人天性劲勇,锐气尚武,在摆手舞中以锦为甲,以示威武雄壮。
炮仗队有鸟铳和三眼铳组成,各队按以上程序排列进入摆手堂。
进堂后先扫邪,后安神。
章堂师手持扫帚,以高扬激越的音腔,强烈地谴责那些"大斗进,小斗出,少斤缺两"的剥削者;以道德的铁扫帚,清扫那些"起心害人,行盗为娼"的民族败类,充分表现了土家族嫉恶如仇、纯朴善良的美德。
祭祀时,祭祀人在掌堂师的带领下,依序跪下左脚,舞众亦虔诚跪下,与祭祀队一领一合,齐唱摆手舞神歌,歌词委婉深沉,气氛肃穆庄重。
歌毕,各排将各自的供品呈于神案,其上有"福禄寿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字样。
祭祀完毕后,礼炮三响,撼天动地,摧人起舞,全场沸腾。
人们在掌堂师的指挥下,整齐地变换着舞蹈动作,时而单摆,时而双摆,时而回旋,舞姿优美,动作逼真,刚柔相济,粗犷雄浑。
摆手舞的内容,分别展现出民族迁徙、狩猎征战、农桑绩织等一幅幅富有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的艺术画卷。
摆手舞小摆手小摆手,是土家族居住区普遍盛行的一种文化习俗活动,•在鄂西主要流行于酉水流域。
过去,凡百户之乡,皆建有摆手堂,有的还建有排楼、戏台等。
来凤舍米湖、大河等地现有摆手堂遗迹。
•舞时,男女齐集摆手堂前的土坝,击鼓鸣锣摆手。
其特点是摆同边手,躬腰屈膝,•以身体的扭动带动手的甩动。
表演内容为"拖野鸡尾巴"、"跳蛤蟆"、"木鹰闪翅"、•"犀牛望月"等狩猎动作和"砍火渣"、"挖土"、"烧灰积肥"、"种苞谷"、•"薅草"、"插秧"、"割谷"、"织布"等生产生活动作。
编辑本段摆手舞之乡保护土家族独具特色地方民族舞蹈重庆命名“摆手舞之乡”“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民族特色的舞蹈,重庆市为了保护和弘扬这一独具特色的地方民族舞蹈,日前命名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摆手舞之乡”。
土家“摆手舞”是一种以摆手为基本特徵的祭祀性舞蹈,土语称为“舍巴日”。
它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态,是勤劳勇敢的土家先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及图腾崇拜和土王崇拜活动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摆手舞”以祈求幸福吉祥为主题,是土家人用以酬报先祖的重要形式,是一个庞大的艺术载体。
摆手舞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前者表现古代战争等宏大场面,其舞粗犷劲勇;後者轻柔细腻,主要表现日常生产生活的场面。
摆手时摆手舞,先由土老司主持祭祀祖先和土王,以粑粑、豆腐、猪头等为供品,烧香膜拜,然後在摆手坝中央升起篝火,土家後生在土老司的指导下围绕篝火翩翩起舞、通宵达旦。
据考证,土家“摆手舞”源於渝、鄂、湘三省市的酉水河一带,在那里,“摆手舞”成为人民群众祭祀、娱乐的主要方式。
从1982年起,重庆市开始收集整理酉阳县的土家“摆手舞”,两年後完成了国家“七五”科研项目收集、整理全国十大艺术集成之一的《舞蹈集成》(酉阳卷),将酉阳土家“摆手舞”收入其中。
1999年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项目中,酉阳县土家“摆手舞”获得铜牌,今年,酉阳县又推出了第三套简化土家“摆手舞”,展示了土家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据悉,为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酉阳县十多年来坚持推广普及土家“摆手舞”。
目前,这个县土家“摆手舞”普及率达八成以上,覆盖面达百分之百。
土家“摆手舞”已形成家喻户晓的格局,并成为土家人待人接客必跳的民族舞蹈。
据介绍,酉阳位於重庆、贵州、湖南和湖北边区结合部的武陵山区腹心地带,目前,酉阳县面积5173平方公里、总人口73万,有16个民族聚居此地,是重庆市面积最大、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最集中、最具民族风情特色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其中有土家族43万人、苗族17万不同的服饰,是区分不同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家族服饰虽历经变革,但仍然保留了本民族传统的特点。
男:头包青丝帕或青布,白布帕2.3至3米,包成人字路。
较古老的上衣叫“琵琶襟”,安铜扣,衣边上贴梅条和绣“银钩”,后来逐渐穿满襟衣(多指中年以上者)和对胸衣,青年人多穿对胸衣,正中安五至七对布扣。
裤子是青、蓝布加白布裤腰,鞋子是高粱面白底鞋。
妇女:头包1.7至2.3米青丝或青布帕,不包人字路形。
上衣布:一、大襟,左开襟袖大而短,无领,滚边,衣襟和袖口有两道不同的青边,但不镶花边。
二、银钩,这种衣为矮领,衣襟和袖口镶宽青边,袖口青边后再加三条五色梅花边,胸襟青边则用彩线绣花。
三、三股筋,衣大袖大,袖口镶16.5厘米宽边,领高1.65厘米,镶三条细边。
四、结婚衣,新娘喜穿“露水衣”(即红衣),这种衣长而大。
女鞋较讲究,除了鞋口滚边挑“狗牙齿”外,鞋面多用青、兰、粉红绸子。
鞋尖正面用五色丝线绣各种花草、蝴蝶、蜜蜂。
绣花鞋垫,是姑娘赠给意中人最珍贵的礼物,这种鞋垫的制作,先用面粉糊布壳晾干,再用纸剪出鞋垫式样,画上格子后,以青、蓝、白、红、绿、黄、紫等多色线,手工纳出花纹或字图案。
小孩的服饰突出在帽子上。
按年龄、季节确定帽形: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冬季戴“狗头帽”、“鱼尾帽”、“风帽”等。
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丝线绣“喜鹊闹梅”、“凤穿牡丹”和“长命富贵”、“易养成人”、“福禄寿禧”等花鸟和字外,还在帽沿正面缝上“大八仙”、“小八仙”、“十八罗汉”等银菩萨。
土家族妇女服饰上的衣袖与裤脚图案完全采用“挑花”法,也就是在布上用针刺上连贯的“小十字”,以之联成线条或方块,再组合成花鸟鱼虫等图案。
在构图中,运用色彩变换,体现出律动感觉。
用色彩绿、红、黄或为黄、绿、红,这种形同色异,不换形而换色的方法,促使呆板的、单一连续的纹样丰富起来,艳丽多姿,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些精巧的服饰,可说是土家人的智慧,是民族服饰的珍品。
湖北恩施土家族的经典情歌《六口茶》,这首歌是男女对唱:形象地描写了一个年轻的土家小伙,为了找到向心爱的姑娘表达爱意的时机,借喝茶为由,逐一打探姑娘家人的去向。
????歌词虽然简单,却不乏土家人特有的幽默感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曲调朗朗上口。
土家族哭嫁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
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
过去,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
现在,哭嫁仅在僻偏的山寨还有此习俗。
新娘一船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开始哭的。
娘家人边为她置办嫁妆,边倾诉离之情。
会哭的姑娘一个月内不哭重复,要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
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
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姑娘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
土家姑娘用“哭”这一形式倾诉心中的情感,当然,也有真伤心而哭的,多半是狠心的媒婆乱点鸳鸯谱,害了姑娘的一生。
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日子。
在出嫁的前一天,亲朋乡邻都前来祝贺和哭别。
新娘家要邀请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叫“十姊妹会”。
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无论她们家住远近,无论风雨阴晴,新娘家均要打轿派人去接。
十姐妹聚齐后,新娘家将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摆在堂屋中间,比新娘年长的坐上方,与新娘年龄一般大的姑娘坐两旁,新娘坐在姑娘们中间。
哭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姐妹友情,也有鼓励、劝慰的话语。
哭到半夜,新娘家里摆上夜宵让十姐妹吃,新娘以此为题还要哭一段,以感谢九姐妹的相陪。
在父母之合,媒约之言的婚配年代里,媒人包办婚姻很普遍,因此新娘常借哭嫁骂媒人,表达对旧式婚姻的不满。
哭嫁是土家人婚礼的序曲,他们认为“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好看”。
亲朋好友前来送别,哭是一种友好,哭是一种礼貌。
对于那些坐在度中不哭唱的,新娘认为是瞧不起她而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