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角度看辜译元散曲之俗文化翻译

合集下载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授曲》原文及翻译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授曲》原文及翻译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授曲》原文及翻译原文:尝怪天地之间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载之于书者,不异耳提而命,独于填词制曲之事,非但略而未详,亦且置之不道。

揣摩其故,殆有三焉:一则为此理甚难,非可言传,止堪意会。

想入云霄之际,神魂飞越,如在梦中,不至终篇,不能返魂收魄。

谈真则易,说梦为难,非不欲传,不能传也。

若是,则诚异诚难,诚为不可道矣。

吾谓此等至理,皆言最上一乘,非填词之学节节皆如是也,岂可为精者难言,而粗者亦置弗道乎?一则为填词之理变幻不常,言当如是,又有不当如是者。

如填生旦之词,贵于庄雅,制净丑之曲,务带诙谐,此理之常也。

乃忽遇风流放佚之生旦,反觉庄雅为非,作迂腐不情之净丑,转以诙谐为忌。

诸如此类者,悉难胶柱。

恐以一定之陈言,误泥古拘方之,是以宁为阙疑,不生蛇足。

若是,则此种变幻之理,不独词曲为然,帖括诗文皆若是也。

岂有执死法为文,而能见赏于人,相传于后者乎?一则为从来名士以诗赋见重者十之九,以词曲相传者犹不及什一,盖千百人一见者也。

凡有能此者,悉皆剖腹藏珠,务求自秘,谓此法无人授我,我岂独肯传人。

使家家制曲,户户填词,则无论《白雪》盈车,《阳春》遍世,淘金选玉者未必不使后来居上,而觉糠秕在前。

且使周郎渐出,顾曲者多,攻出瑕疵,令前人无可藏拙。

是自为后羿而教出无数逢蒙,环执干戈而害我也,不如仍仿前人,缄口不提之为是。

吾揣摩不传之故,虽三者并列,窃恐此意居多。

以我论之:文章者天下之公器非我之所能私是非者千古之定评岂人之所能倒不若出我所有,公之于人,收天下后世之名贤,悉为同调。

胜我者,我师之,仍不失为起予之高足;类我者,我友之,亦不愧为攻玉之他山。

持此为心,遂不觉以生平底里,和盘托出,并前人已传之书,亦为取长弃短,别出瑕瑜,使人知所从违,而不为诵读所误。

知我,罪我,怜我,杀我,悉听世人,不复能顾其后矣。

但恐我所言者,自以为是而未必果是;人所趋者,我以为非而未必尽非。

文化偏至论 翻译

文化偏至论 翻译

译文:中国就是用自己尊称大昭天下,善于骂人欺骗的,都是说他顽固,而且将要抱着死守残缺流失,用来抵抗灭亡。

近代世界的人士,稍稍耳朵听到了新学派的话语,就也引以为愧疚,翻开的样子思考变化,言论不是相同西方的道理不说,事情不是符合西方的政术不实行,挖掘攻击旧时代的物品,仅害怕不够用力,说是将要革命以前的错误来意图富裕强大啊。

中间尝试讨论说:当初的帝王轩辕氏的敌人蚩尤,是定居在中华土地的,编排标准文章用文字写下物品,用来权力众多的人,有苗族的繁衍在这里,于是更改张扬皇帝,一天天达到美好扩大。

他像虫子一样对于四边的,全都是小小的蛮夷罢了,他的种族才能创造成果,没有一个足够成为中国法,因此难以成为发达,全部出在自己并没有取得在人。

降下来到周朝秦朝,西方有希腊罗马起来了,艺术文明思想理性,灿烂的样子可以看,却因为他道路的艰难,波涛的险恶,交通阻碍堵塞,没办法能够选择他的好处用来成为老师的资本。

随着元明时期,虽然有一个两个天主教士,用来教育理学暨学历学算学质学在中国,然而他的道路并不盛行。

因此到了海洋禁令马上打开,白人接踵而至的倾向,中国在天下,看见四边蛮夷的原则效仿上面的国,改革换面的来宾有的,也许野心愤怒发动,狡猾想着卖弄的有的,期盼他的文化昭显文明,诚心补足用来相互上下的,从来都没有。

高耸的样子出现在中央并没有校对,也就他一天天自己尊称伟大,把自己当宝贝并傲视看不起万物,因此是人的感情所喜欢的样子,也不是很背下在理性极度的。

虽说是这样,仅没有校对的缘故,就安乐的日子久了,茯苓凋落用来做胎芽,压迫禁压没有来过,上面的征讨也停止,使人痴呆,使人困难,他极度的看见好处却不思考形式。

有新的国家深林起来在西方,用他特殊不同的方术过来向导,一施行吹拂,大块的样子难走僵硬,人心开始自觉危险,而小小智慧的坏人,因此竟然说要武斗的事情。

后来有学者在特殊地域的,靠近的不知道中国的情感,远离的不观察欧美的实际,用他捡到的尘埃草种子,罗列在人们面前,说是钩着爪子锯尖牙齿,是国家的首要大事,又引进文明的语言,用作自己的文字,征服印度波兰,作为前面的鉴定。

咂酒赋第九段赏析【清代】宦懋庸骈体文

咂酒赋第九段赏析【清代】宦懋庸骈体文

国学 骈体文
咂酒赋
第九段
清代 宦懋庸
作品赏析
• 咂酒,古称筒酒、咂嘛酒、钩藤酒、竿儿酒等,因其用竹管咂饮而得名。它是苗族人民特有的 一种传统饮料。常在重大节日、婚丧嫁聚、宴迎宾客等隆重场合饮用。咂酒的酿制,已有近 2000年的历史。
• 咂酒是苗族自酿的一种原生态传统特色饮料,也算是一种宴酒。咂酒,古称“打甏”。它不是 酒,而是一种饮酒习俗。“咂”即吸吮的意思,“咂酒”指借助一种竹管、藤枝或芦苇杆等管 状物把酒从器皿中吸入杯或碗中饮用或直接吸入口中。清嘉庆李宗昉《黔记》载:“咂酒,名 重阳酒,以九月贮米于瓮而成,他日味劣。以草塞瓶颈,临饮注水平口,以通节小竹,插草内 吸亡,视水容若干,征饮量。”从此可见其饮法颇有情趣和特色。
酣則耳熱,而啜疑鼻勞。殆盤瓠之所始作,而廩君之所 延招者歟(咂酒制沿苗俗,不知所自始)。
………………………………………………………
………………………………………………………
咂酒宴客时,在堂屋正中摆放两张一合的“厢桌”,取出酿存的咂酒,装在专门的坛内,放于厢 桌的下席位,冲上滚开水,插入通节的细竹杆。酒就准备好了。用开水冲兑咂酒,要不欠不溢, 刚满坛口,谓之“正好”,取圆满不亏之意。菜,做成十碗八扣,用莲花大碗盛装。菜的品种, 主要为鸡、鸭、鱼、猪、牛、羊及蔬果之类的当地产品。各样菜的出菜次序和摆法,都有严格的 规矩。最有特色的菜,是一碗“压桌肉”,其片大而厚,两端以盖住碗口为度,称为“过桥”即 现在土家人称的“盖碗肉”。酒、菜上齐后,在上座位和左右两旁放上筷子,然后摆椅请客入席, 在席位。这与土家人一般尊客上座, 主陪旁席的礼节不同。主、客坐毕,主要就请主妇出来敬酒,酒宴正式开始。
作品赏析
• 板屋团团坐,欢呼挈一瓶。白波卷细管,红友吸仙西灵 。户小陴筒醉,魂招 楚泽醒。底须杯在手,曲部未图形。

古诗郭原平传翻译赏析

古诗郭原平传翻译赏析

古诗郭原平传翻译赏析文言文《郭原平传》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已力。

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

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穷,父母有肴味,唯餐盐饭而已。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里中买籴,然后举爨。

父抱抱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

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

每至节岁烝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

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

于母前,示有所啖,在私室,未曾妄尝。

自此迄终,三十余载。

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

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

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

”原平乃拜而受之。

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

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

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

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

邻曲惭愧,无复取者。

又以种爪为业。

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

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

”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

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

太守王僧郎察教廉,不就。

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朱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

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

”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

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终不肯纳。

百年妻亦辞不受。

【翻译】郭原平,字长泰,宋朝会稽郡永兴县人。

他生性孝顺,为人正直宽厚,乐于行善,总是处处先人后己,不贪图计较个人的私利。

黄庭坚《品令·茶词》《次元明韵寄子由》《雨过至城中苏家》原文译文及赏析

黄庭坚《品令·茶词》《次元明韵寄子由》《雨过至城中苏家》原文译文及赏析

黄庭坚《品令·茶词》《次元明韵寄子由》《雨过至城中苏家》原文译文及赏析一品令·茶词黄庭坚凤舞团团饼。

恨分破、教孤令。

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

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

醉乡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作者简介】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译文】几只凤凰在凤饼茶上团团飞舞。

只恨有人将茶饼掰开,凤凰各分南北,孤孤零零。

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

加入好水煎之,汤沸声如风过松林,已经将酒醉之意减了几分。

煎好的茶水味道醇厚,香气持久。

饮茶亦能使人醉,但不仅无醉酒之苦,反觉精神爽朗,渐入佳境。

就好比独对孤灯之时,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

此种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惟有饮者才能体会其中的情味。

【注释】品令:词牌名,双调五十二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四句两仄韵。

凤舞团团饼:指龙凤团茶中的凤饼茶。

团饼印有凤舞图案,北苑御焙产。

宋徽宗赵佶皇帝《大观茶论》赞:“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龙团凤饼为宋代御贡名品,茶中之尊,名冠天下。

分破:碾破磨碎。

孤令:令同零,即孤零。

金渠:指茶碾,金属所制;体静:静通净,整个碾具干净。

汤响松风:烹茶汤沸发的响声如松林风过。

醉:说明茶也能醉人;一个醉字带出下面浪漫主义的想象。

省:知觉,觉悟。

【创作背景】黄庭坚所处的宋代有尚茶、爱茶的历史背景,这为黄庭坚的词作提供了创作素材。

黄庭坚一生辗转沉浮,流浪多地,与家乡渐行渐远,茶的气息中蕴染着作者一腔念旧怀远的沧桑之感。

《红楼梦》中宗教文化负载词翻译

《红楼梦》中宗教文化负载词翻译

《红楼梦》中宗教文化负载词翻译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安全,仅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

但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迅猛发展,国家和民族间文化对话和交往的领域持续扩大,水准持续加深,“现实地存有着国家间的文化力量博弈,文化大国或强国在国际文化博弈中可能表现为文化扩张或文化渗透,而文化弱国则可能面临这种扩张和渗透的威胁。

”[1]外部世界对中国文化的感知与理解,对中国文化的精髓与价值的理解与认同,都会影响到中国文化形象的树立和文化感召力与吸引力的建构。

这种文化形象与文化感召力,构成了一个中国的对外文化实力。

国家的对外文化实力是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的构筑与增强起到了支撑作用。

所以,捍卫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就是构建国家文化安全堡垒,促动国家文化走出去,在外部建立文化安全先锋。

这个思想,已经得到我国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

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明确提出要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工程,这标志着我国将通过建设文化强国、树立国家文化形象、扩展国家文化感召力来增强国家综合文化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内容和目标。

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对外传播。

中国典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不但是中国文化的结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译为外语的中国典籍为外部世界提供了一条了解中国的渠道,在很多场合甚至是吸引国外人士理解中国、注重中国的重要激发者。

中国典籍的对外传播,首要步骤就是典籍的外译。

较好地传递中国典籍中文化信息的译本,能够宣扬本国的优秀思想文化,拉近中华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之间的距离,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为中国展开经济等交流开辟良好的国际环境。

而未能准确、清楚地传递文化信息的译本,则会造成中国文化被曲解和解构,中国国家形象和对外吸引力会消损。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9《窦娥冤(选场)》课文对译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9《窦娥冤(选场)》课文对译

【快活三】可怜我窦娥念被窦官娥府葫糊芦里提糊当涂罪地愆判,了念死罪,可怜 窦娥身首不完全, 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
我窦娥身首异处无全尸,可怜我窦娥多年来操劳家务,婆婆呀,
你只看窦娥少爷无 娘 面。 你就看在我自小没爹没娘的情分上。
糊葫里芦糊提涂:的当意时思的。口语,
当:承受,承当。罪愆qiān:罪恶,罪过。从前已往: 同义复用。以前,既往。干家缘:料理家务。家缘,家计。
哭科,云孩儿放心,这个老身都记得。天哪,这不痛杀我吗! 正旦唱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 正旦唱婆婆呀,你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
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 运,不明不暗, 负屈 这都是做窦娥的生不逢时且没有好运气,糊里糊涂,蒙受委屈
衔含有血冤冤。。烈运:气烧,。命荐运:。祭不奠明,不超暗度:亡糊灵里。糊时涂:。时负机:。蒙运受:。

一煞Βιβλιοθήκη 】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
你以为对苍天不能有期盼,人心不值得可怜,你不知道
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 也只
皇天也会随人愿。为什么三年竟然不见下及时雨?那只是
为东海曾经孝妇 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
因为东海曾经有位孝妇蒙受深冤。如今却轮到你山阳县。这
都是 官吏每无心 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好贤人和愚坏人枉白做做天天!!哎哎,,只只落落得得两我泪两眼泪涟水涟涟。涟。合糊:突应:该同。
“糊涂”,这里是“混淆”的意思。跖:传说是春秋时期一个名字叫 跖的大盗,被称为“盗跖”。颜渊:孔子的弟子,被推崇为“贤人”。 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和好人。寿延:寿长。顺水推船:比喻 乘便行事,此处是“趋炎附势”的意思。错勘:错误地判断。枉:

唐文粹文言文注解翻译

唐文粹文言文注解翻译

1. 《进三大礼赋表》(杜甫)原文:臣甫言臣生长陛下淳朴之俗行四十载矣与麋鹿同群而处浪迹于陛下丰草长林实自弱冠之年矣岂九州牧伯不岁贡豪俊于外岂陛下明诏不侧席思贤于中哉臣之愚顽静无所取以此知分沈埋盛时不敢依违不敢激讦以渔樵之乐自遣而已顷者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窃慕尧翁击壤之讴适遇国家郊庙之礼不觉手足蹈舞形于篇章漱吮甘液游泳和气声韵寖广巻轴斯存抑亦古诗之流希乎述者之意然辞理野质终不足以拂天听之崇髙配史籍以永乆恐倏先狗马遗恨九原谨稽首投延恩匦献纳上表进明主朝献太清宫朝享太庙有事于南郊等三赋以闻臣甫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言翻译:臣杜甫言,臣生于陛下淳朴之俗,已有四十载。

与麋鹿为伍,浪迹于陛下丰草长林之中,实自弱冠之年。

岂九州牧伯不岁贡豪俊于外,岂陛下明诏不侧席思贤于中?臣之愚顽,静无所取,以此知分沈埋盛时,不敢依违,不敢激讦,以渔樵之乐自遣而已。

顷者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窃慕尧翁击壤之讴,适遇国家郊庙之礼,不觉手足蹈舞,形于篇章,漱吮甘液,游泳和气,声韵寖广,卷轴斯存,抑亦古诗之流,希乎述者之意。

然辞理野质,终不足以拂天听之崇高,配史籍以永乆,恐倏先狗马遗恨九原,谨稽首投延恩匦献纳上表,进明主朝献太清宫,朝享太庙,有事于南郊等三赋以闻。

臣杜甫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言。

2. 《恶圆》(元结)原文:元子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

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

及见之,趋焚之。

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不圆为卿,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

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

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

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吾岂次山之友也!翻译:元子家中有一位乳。

《梦溪笔谈·艺文一》全文译文

《梦溪笔谈·艺文一》全文译文

《梦溪笔谈·艺文一》全文译文原文欧阳文忠常爱林逋诗“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之句,文忠以谓语新而属对新切。

钩辀,鹧鸪声也,李群玉诗云:“方穿诘曲崎岖路,又听钩辀格磔声。

”郭索,蟹行貌也。

扬雄《太玄》曰:“蟹之郭索,用心躁也。

”韩退之集中《罗池神碑铭》有“春与猿吟兮秋与鹤飞”,今验石刻,乃“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

”古人多用此格,如《楚词》:“吉日兮辰良”,又“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盖欲相错成文,则语势矫健耳。

杜子美诗:“红飰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此亦语反而意全。

韩退之《雪诗》:“舞镜鸾窥沼,行天马度桥。

”亦效此体,然稍牵强,不若前人之语浑成也。

唐人作富贵诗,多纪其奉养器服之盛,乃贫眼所惊耳,如贯休《富贵曲》云:“刻成筝柱雁相挨。

”此下里鬻弹者皆有之,何足道哉!又韦楚老《蚊诗》云:“十幅红绡围夜玉。

”十幅红绡为帐,方不及四五尺,不知如何伸脚?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

诗人以诗主人物,矿虽小诗,莫不埏蹂极工而后已。

所谓旬锻月炼者,信非虚言。

小说崔护《题城南诗》,其始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以其意未全,语未工,改第三句曰:“人面只今何处在。

”至今传此两本,唯《本事诗》作“只今何处在。

”唐人工诗,大率多如此,虽有两“今”字,不恤也,取语意为主耳,后人以其有两“今”字,只多行前篇。

书之阙误,有可见于他书者。

如《诗》:“天夭是椓。

”《后汉蔡邕传》作“夭夭是加”,与“速速方穀”为对。

又“彼岨矣岐,有夷之行。

”《朱浮传》作“彼扰者岐,有夷之行。

”《坊记》:“君子之道,譬则坊焉。

”《大戴礼》:“君子之道,譬扰坊焉。

”《夬卦》:“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王辅嗣曰:“居德而明禁。

”乃以“则”字为“明”字也。

音韵之学,自沈约为四声,及天竺梵学入中国,其术渐密。

观古人谐声,有不可解者。

如玖字、有字多与李字协用;庆字、正字多与章字、平字协用。

如《诗》“或群或友,以燕天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终三十里,十千维耦”;“自今而后,歳其有,君子有穀,贻孙子”;“陟降左右,令闻不已”;“膳夫左右,无不能止”;“鱼丽于罶,?鲤,君子有酒,旨且有。

李元礼的架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李元礼的架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李元礼的架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李元礼简介】
李元礼,字仁祖,唐代著名文学家。

生于富饶世家,少时便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

其作品以诗、赋、文为主,讲究辞藻华丽,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李元礼的文论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

【架子词原文及翻译】
原文:
仁祖少好学,善属文。

举进士,对策高等。

性孤峭,非其人,虽王公不予顾。

确乎有守,虽在朱门,不改其操。

翻译:
李元礼年轻时就热爱学习,擅长写作。

他参加科举考试,名列前茅。

他的性格孤僻,不合群,即使是王公贵族,他也不屑一顾。

他坚守自己的操守,即使在权贵之门,也不改变自己的品行。

【原文注释】
1.进士:指科举制度中的进士科,是古代中国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2.对策:科举考试中的一种形式,考生根据试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孤峭:孤僻,不合群。

4.朱门:指权贵之门,因朱红色的大门而得名。

【文言文阅读技巧分享】
1.了解背景知识:阅读文言文前,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历史背景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

2.掌握常用词汇:文言文中有很多实词、虚词,掌握常用词汇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注意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关注句子结构有助于把握文章脉络。

4.朗读背诵:朗读文言文,感受文章的韵律美;背诵经典篇目,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5.勤加练习:多做一些文言文阅读练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羊士谔《泛舟后溪》和袁中道《游岳阳楼记(节选)》比较阅读及译文

羊士谔《泛舟后溪》和袁中道《游岳阳楼记(节选)》比较阅读及译文

羊士谔《泛舟后溪》和袁中道《游岳阳楼记(节选)》比较阅读及译文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泛舟后溪[唐]羊士谔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洋士谔:唐朝人,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乙)游岳阳楼记(节选)[明]袁中道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绳头细字,【A】白溪练上①。

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

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②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昔滕子京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

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第以束发③登朝,【B】为名臣,【C】为名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④矣,有何可哭?至若予者,为毛锥子⑤所窘,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亭一障之用。

玄鬓已皤,壮心日.灰。

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注释】①练:白色丝绢。

①揪然(qiǎo):形容神色变得严肃或不愉快。

①束发:年纪轻。

①政最:政绩考核第一等。

①毛锥子:毛笔的别称。

1.请将文言词语“出”“入”“着”准确填入【A】【B】【C】处。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泫然不能自已.也(2)昔滕子京左迁..此地(3)壮心日.灰(4)是.则真可哭也3.用“/”为下面句子断句,共断3处。

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4.根据选文画波浪线的语句和你的理解填空。

古人惜墨如金,却蓄意无尽。

有人认为要解读古人文意,翻译不如品味咀噃。

“炮车云生”,绘尽云之状貌;“猛风大起”极言风之狂烈;“湖浪奔腾”摹写浪涛____________;“雪山汹涌”则描画_____________之澎湃。

5.古诗《泛舟后溪》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歌意象描述。

6.结合《泛舟后溪》《游岳阳楼记》,说说羊士谔、袁中道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古仁人的情怀有何不同?【答案】1.A.着B.入C.出2.①停止①降职或远调①一天天①这3.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4.激荡;浪潮(湖浪、波浪等)5.雨后芳草萋萋,桃花盛开,泛舟而游,如临仙境。

文化偏至论翻译

文化偏至论翻译

鲁迅《文化偏至论》今译一、中国已经是以自尊自大闻名天下了,善于诋毁它的人,或又称之为顽固,并将抱残守缺,直到灭亡。

近代人士,稍稍听了一些新学上的言词,便也引以为愧了,态度翻然而变,话不合西方的道理不讲,事不合西方之法不为,攻击旧有事物,惟恐不力,称将革除以前的错误而图谋富强了。

对此或可试论之:很久以前黄帝勘定蚩尤之乱而定居华夏,制定典章礼乐,文明从此开始。

世代繁衍于此,逐步演变为兴盛之势,达到华美博大。

在华夏周围涌动的,都是一些弱小不开化的蛮夷罢了,这些民族的所创所成,无一值得中国学习,所以文明教化高度发达的成就,都是出于自身而没有吸收别人。

下及周秦时代,西方有希腊城邦、罗马帝国兴起,思想和文化艺术,灿烂可观,但因道路艰难,波涛险恶,阻塞了彼此的交往,未能择取西方文化中好的东西作为师资。

等到元明时期,虽有一、二传教士,以传播教义及历法化学等在中国谋生,但他们所阐述的道理并没有流行起来。

所以直到海禁被打开、白种人接踵而至之前,中国眼中的天下,只看见四方蛮夷效法上国。

其中有彻底改变自己归顺中国的,也有心怀狡诈,欲乘机实现野心的;但说他们具有显著的文化成就,真的足以与中国不相上下,是从来没有过的。

中国屹立于中央而无从对比,就会更加自尊自大,珍爱自有的一切而傲视远方万物,虽说是由于人的情感而如此,但也非完全违背事理。

但也因为没有对象可比较,以致长时间处于安逸状态,便开始衰落了,没有外部的压力,上升的势头就会停止,社会风气使人颓靡迟钝,突出的表现是见到外来好的文化不思效法学习。

崭新的国家在西方纷纷兴起,用极不相同的方式、方法指向中国,稍一施动作,便木然僵倒,人心自感处境危机,而略具小聪明的浅薄之徒,于是竞相谈论武备军事。

后又有在国外学习的人,近不知中国的情况,远不了解欧美的实际,用他们所捡拾到得微尘草芥,罗列在人前,称引进坚船利炮是国家的首务,又引用西方文明中的一些词句,作为文饰以掩盖谬误,拿印度、波兰的亡国相印证,作为中国的前车之鉴。

从中国传统译论看翻译美学的形成

从中国传统译论看翻译美学的形成

从中国传统译论看翻译美学的形成
顾盼盼;祁文慧
【期刊名称】《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年(卷),期】2024()8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历时研究以及中国翻译理论与西方译论的共
时对比研究,发现翻译美学作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有着密切
联系。

回顾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翻译美学的形成经历了“文译”“雅训”“达旨”和“美”四个标志性节点。

【总页数】4页(P7-10)
【作者】顾盼盼;祁文慧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从接受美学角度看辜译元散曲之俗文化翻译
2.从中国传统译论史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3.“翻译”非“译”——浅谈中国传统译论中翻译定义的变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读者反应角度分析中诗英译翻译_以_天净沙_秋思_为例

从读者反应角度分析中诗英译翻译_以_天净沙_秋思_为例
关 于功能 对等 理论, 美国 翻译 家奈达 ( Eugene A. N ida) 的结构主义归化翻 译理论 认为, 翻译就 是 # 再现 最近似 而又 自然的译文 ∃, 其效用和认可度很大程度取 决于读者, 翻译的
宗旨就是以译 文读者为本, 让译文的读 者与原文的 读者获得 大致相同的感受 [ 5]。翻 译研 究的 焦点从 原作、译 作、源语文 化、译语文 化、原作者、译者 转移到 读者身 上, 为翻译 提供了 一个新的标准 , 真正体现了翻译为读者服务的理念。
关于功能对等理论美国翻译家奈达万方数据第期王琦从读者反应角度分析中诗英译翻译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岫锄一眦舢舢枷明啪三从读者反应角度分析翻译形式与意义的关系处理四从读者反应角度分析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选择锄曲地飓璎诵一一阳山劬鹅锄明瑁锄舀岫礴帆岫锄西叩明毛鸵在诗歌翻译中形式与意义是互相关联的两个重要方面
∀ ∀ 三 ∀ 从读者反应角度分析翻译形式 与意义的关系处理
∀ ∀ 在诗歌 翻译 中, 形 式与 意 义是 互相 关 联的 两个 重 要方 面。许渊冲提 出 译诗 要尽 可 能传 达原 诗 的意 美、音 美 和形 美 [ 6] 。奈达也说: # 在诗歌 翻译里内 容与形 式的 矛盾尤 为突 出 & &拘守内容而不考虑形式 常流于平庸, 而失去 原诗的光 彩和魅力。另一方面, 为了再现文体而 牺牲意义只 能制造一 种印象而不能传递信 息。∃ [ 5] 在文学翻译中, 译者有时为了意 义传达而改变形 式可 能会 造成原 文美 学价值 的缺 失。译文 二和三都采用自由译 法, 意义更清晰但 会对译文读 者对其文 体和风格的判断产生 干扰。例 如, 天净沙 秋思 !的译文二 采用的是散体译文, 令译文读者误认为 天净沙 秋 思 !是散 文而不是诗歌。这说明从读者 反应角度, 保留形式 的一致更 能帮助译文读者对 原文 的文体 和风 格作出 与原 文读者 一致 的判断; 相反, 如果 改变 形式则 可能 令译文 读者 产生判 断的 偏差。许渊冲 认为 # 散体 译文 即 令达 意, 风 格已 殊, 慎 而又 慎, 原诗情趣, 转易保存 ∃。只有与原作风格接近的 译文才既 符合奈达的 功能 对等 原则, 又 与刘 重德 的 # 信 达切 ∃原 则一 致。所谓切, 即切合 (或 接近原 文 ) 风格, 因此从 读者反 应角 度来说, 对原作进行复制性翻译能保持 原作与译作 风格的对 等, 给译语读者留下一点张力和审美距 离是文化交 流和审美 要求的需要 [ 7]。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二十三》原文及翻译赏析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二十三》原文及翻译赏析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二十三》原文及翻译赏析
论诗三十首·二十三原文:
曲学虚荒小说欺,俳谐怒骂岂诗宜?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却雅言都不知。

论诗三十首·二十三简析
根据理解,结合注释46及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句「俳优」应为「俳谐」。

曲学,乡曲简陋的学问。

虚荒,虚假荒谬。

小说,无足轻重之说。

欺,欺人骗世。

这首诗是排斥俳谐怒骂的不良习气,体现元好问尚雅的旨趣。

我国自古就有「诗庄」的传统,语言庄重而优雅是古典诗歌的特色。

诙谐游戏和詈骂的文字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的。

把文章当作游戏、调笑的工具,初见杜甫《戏作俳谐体遣闷》、李商隐《俳谐》,到晚唐时倣傚的人便多起来。

严羽《沧浪诗话》称宋诗「其末流甚者,叫嚣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

黄庭坚《答洪驹父书》「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

苏轼却认为嬉笑怒骂可成文章,《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六云:「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常自谓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但是元好问尊奉的是儒家的「温柔敦厚」、「思无邪」、「发乎情,止乎礼仪」的诗教理论,要求语言符合雅正的标准。

因此,元好问不同意苏轼的观点,批评了「俳谐怒骂」的语言风格。

元好问认为「曲学虚荒」,「小说欺」,谨奉儒家诗教,这也体现了他保守的一面。

诗词作品:论诗三十首·二十三诗词作者:【金朝】元好问诗词归类:【评论】、【组诗】。

杨朝英《水仙子自足》全词翻译赏析

杨朝英《水仙子自足》全词翻译赏析

杨朝英《⽔仙⼦⾃⾜》全词翻译赏析杨朝英《⽔仙⼦⾃⾜》全词翻译赏析 ⽔仙⼦·⾃⾜ 杨朝英 杏花村⾥旧⽣涯,瘦⽵疏梅处⼠家,深耕浅种收成罢。

酒新篘,鱼旋打,有鸡豚⽵笋藤花。

客到家常饭,僧来⾕⾬茶,闲时节⾃炼丹砂。

[作者简介]杨朝英,⽣卒不详,号澹斋,青城(今⼭东⾼唐)⼈。

曾任郡守、郎中,后归隐。

与贯云⽯、阿⾥西瑛等交往甚密,相互酬唱。

时⼈赞为⾼⼠。

他选辑元⼈⼩令、套数,编成《阳春⽩雪》、《太平乐府》,⼈称《杨⽒⼆选》,元⼈散曲多赖此⼆书保存和流传。

本⼈亦⼯散曲,《太和正⾳谱》评其曲“如碧海珊瑚”,杨维祯将他与关汉卿、卢疏斋等并提,赞其“奇巧莫如”。

现存⼩令⼆⼗七⾸。

[注解] 处⼠:有才德隐居不仕的⼈。

篘:滤酒⽤的器具。

旋打:现打。

豚:⼩猪。

⾕⾬茶:⾕⾬节前采摘的春茶。

丹砂:朱砂,矿物名,道家炼丹多⽤。

[译⽂] 杏花村⾥过着平平淡淡的⽇⼦,瘦⽵为朋疏梅为友就是我的家。

春天深耕浅种,秋⽇收获庄稼。

喝新酿的⽔酒,尝新打来的.鲜鱼,还有⾃养的鸡、猪,新摘的⽵笋藤芽。

客⼈到来⽤家常饭招待,僧侣造访烹煮⾕⾬时采摘的⾹茶。

闲空时节⾃⼰修炼丹砂。

简析: 这⽀⼩令写⽥园隐居⽣活,表现恬然⾃得的情感和知⾜常乐的旷达思想。

开头三句写出村居的环境风物之幽美和春种秋收的躬耕乐趣;中间三句写⾃享劳动成果的满⾜和喜悦;最后三句写作者远世俗⽽求清净的⽣活情趣。

全曲风格恬淡清新,笔调轻松⾃如,富有⽥园韵味。

写隐居⽥园⽣活的闲适⾃得。

开头两句点出村居的环境风舞,清幽闲雅。

三⾄六句写⾃享劳动成果的满⾜和喜悦,洋溢着丰⾐⾜⾷之乐。

最后三句写交往和赋闲的乐趣,所结皆⾼洁之⼠,来往⽆利禄之徒,远俗虑⽽求清静达到了题⽬所标志的“⾃⾜”境界。

饭罢戏作诗及译文

饭罢戏作诗及译文

饭罢戏作诗及译文诗原文:《饭罢戏作》陆游宋代陆游南市沽浊醪,浮螘甘不坏。

东门买彘骨,醯酱点橙?。

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蟹。

轮囷犀浦芋,磊落新都菜。

欲赓老饕赋,畏破头陀戒。

况予齿日疏,大脔敢屡嘬?杜老死牛炙,千古惩祸败。

闭门饵朝霞,无病亦无债。

译文:饭后闲暇,我开始写诗。

在南市购买了浑浊的醪酒,浮螘也甘美而不会变坏。

到东门买彘骨,用醯酱蘸着橙皮吃。

蒸鸡是最有名的美食,美味不亚于鱼蟹。

轮囷犀浦的芋头和磊落的新都菜。

我想写一篇关于美食的诗文,但害怕违背佛教的戒律。

况且我的牙齿已经松动,大块的食物也不敢多嚼。

杜康老牛肉的炙烤,是千古惩罚邪恶的象征。

我关起门来享受朝霞的美景,无病无债。

诗意和赏析:这首诗词以饮食为主题,描绘了一种对美食的向往和享受,同时也表达了对佛教戒律和道德规范的忧虑。

诗中描述了一系列美食,如浑浊的醪酒、蘸酱的橙皮、蒸鸡、芋头和新都菜,以及杜康老牛肉的炙烤。

这些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美食的热爱和品尝的乐趣。

他将美食的味道和质地描绘得生动形象,表达了对美味食物的向往和赞美。

然而,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作者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违背佛教的戒律,他畏惧自己的欲望可能带来的罪恶和祸害。

这种内心的矛盾和忧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的敬畏和敏感。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生活态度。

他选择关起门来欣赏朝霞的美景,寓意着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他说自己无病无债,表达了一种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的心境。

整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作者对美食和人生的思考,既有对物质享受的追求,也有对道德规范和内心宁静的追求,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二红饭原文及翻译

二红饭原文及翻译

苏轼《二红饭》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
二红饭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乃课奴婢舂以为饭。

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

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

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日:“此新样二红饭也。


【注释】
1.东坡:元丰四年(1081),苏轼故友帮他在黄州请得旧营地数十亩,加以开垦种植。

因其地在东门外,又效自居易的“忠州东坡”之名,命为“东坡”,并作为自己的别号。

2.粳米:粳稻碾出的米。

即今南方大米。

3.课:规定任务,派人劳役。

4.相调:相互调笑。

5.庖人:厨子。

6.新样二红饭:二红饭本红色黏黍米与红小豆合蒸的米饭。

东坡此饭则是大麦与小豆合蒸的米饭,故称新样二红饭。

【翻译】
今年在东坡收获了二十多石大麦,卖价很低贱,而粳米正好吃尽,于是教奴婢把大麦捣去皮壳做饭吃。

嚼在嘴中,
啧啧有声,孩子们互相调笑,说是嚼虱子。

中午肚子饿的时候,用浆水淘了烧着吃,还觉得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

这日又让厨子将大麦、小豆杂在一起作饭吃,尤其有味,夫人大笑着说:“这是新样式的二红饭啊”。

《红楼梦评论》的译文

《红楼梦评论》的译文

《红楼梦评论》的译文《红楼梦评论》的译文我国国民的精神,是现实的,乐天的,所以代表国人精神的戏曲、小说,无处不附带着这种乐天的色彩:开始于悲剧结束于欢乐,开始于离散结束于复合,开始于窘迫结束于通达;(如果)不这样而想满足读者的心意,困难啊。

比如《牡丹亭》中(杜丽娘)还魂(与柳梦梅结为夫妻),《长生殿》中(李隆基与杨贵妃在月宫)重新团圆,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

……所以我国的文学中,那具有厌世解脱的精神的,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罢了。

而《桃花扇》的解脱,不是真的解脱:沧桑巨变,亲眼目击并且亲身经历,不能自己醒悟,却被张道士的一句话点醒;并且(侯方域)跋涉数千里,冒无法预测的危险,被囚禁在牢狱之中,所寻找的女子,才得以见面,却因为张道士的话,一下就舍弃她,如果不是三尺孩童,那谁能相信(会有这样的事)呢?所以《桃花扇》的解脱,是来自外界的约束;而《红楼梦》的解脱,是来自自我内部的约束。

况且《桃花扇》的作者,只是借侯、李的'故事,来写故国的悲戚,而不是以描写人生为主。

所以《桃花扇》是政治的,国民的,历史的(作品);《红楼梦》是哲学的,宇宙的,文学的(作品)。

这就是《红楼梦》大大违背我国国民精神的原因,而它的价值也就在这里啊。

《红楼梦》一书,和一切喜剧相反,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啊。

……按照叔本华的学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的区别:第一种悲剧,是由极恶的人,极尽他所有的能力来互相构陷而成的。

第二种是由于不可知的命运而造成的。

第三种悲剧,是由于剧中人物的位置和关系而不得不这样的,并非一定有蛇蝎的本性与意外的变故,只是由于普通的人物、普通的境遇逼迫它,不得不这样。

他们明明知道悲剧的害处,(却)互相实施并且互相承受它,各自加以力量而各自不承担它的过错。

这种悲剧,远比前两者更为感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它们显示了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例外的事,而是人生所固有的缘故啊。

像前两种悲剧,我们对像蛇蝎的人物和不可知的命运,未尝不悚然战栗,但因为它罕见的缘故,还庆幸我这一生可以避免,而不必寻求躲避(痛苦)之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是一般的俗化 , 而是一种 “ 古所未有 ” 的俚俗 化。它 在语 言上有两个明显的标志 : 一个是 口语化 ; 另一个 就是幽 默、 诙谐 。 但这 类字 词 在 翻译 的时 候却 需 要进 行 不 同 的处
理。

引 言
元散曲是通俗文学 , 用语言 , 所 较诸 诗词 , 更为 接近 口 语 。这 些具有特 色的 口语 、 俗词 、 文化 , 植根于 民众 的肥沃 土壤之中 , 分外鲜 明生动 。按照王 国维的看法 , 元散 曲最独 特之处即“ 自然而 已矣” …。但我们要 注意的是 , 散 曲大 元
收 稿 日期 :0 0 0 -2 2 1 -3 1
取舍程度的把握。
二 、 词层 面 宇
度, 但是 , 了解其基本 意义的基础 之上 , 在 译者 即可对这些 俗字俗词进行很好的把握和处理。本书中常见 的等值俗字 俗词如 “ 岩岩” 可做崖崖 、 捱 、 , 捱 厌厌 等 , 用为 消瘦 或情绪
字词的俗化包括几个前 提 , 首要的就是所谓的俗化 , 这
( ) 二 俗字俗词 王骥德对元 曲中的字词 曾作过这样 评论 : 至于字义 , “ 尤须考究 , 曲者往往误用 , 作 致为识者讪笑” l j “。所 以, 元 曲所采用 的口语俗语 在翻译 时要特别 注意。辜正坤认 为 , 诗歌 翻译大体有 四种 情况 : 全可译 因素 , 半可译 因素 , 大 小
d i1 .9 9j i n 10 5 5 .0 0 0 .6 o:0 3 6/. s .00— 7 7 2 1 .5 O4 s
中图分类 号 : .7 2 I0 . 4 2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0 05 5 (0 0 0 - 6 - 1 0 -7 7 2 1 ) 50 40 0 3
同曲子本 身的可译性 和不可译性程度 。3 不同曲子对汉文 . 化 背景 知识 的依 赖程度 。 在 这里 我们可 以看到 , 散 曲 元
辜译元 散曲中出现的常见 虚字包括 : 了、 、 、 也、 煞 些 罢、 个等。虚字( 助字 ) 的作用在于使散 曲读来 朗朗上 口、 有 饶
韵味 , 根据行文的需要 可 以用得 很活很妙 。故而 在翻译 时 无需细究其 字面意思 , 即使将其省去 , 亦不会影响读者对译 文的理解和接受 。但此时要特别注意再现原文所呈现的语
出 :个体期待视野与他的具体阅读 中存 在着一个 ‘ “ 审美 距
离 ’ 并不断发生变化 : , 当接 收者 与 艺 术 作 品 中 的角 色距 离
者 因而能感受 到“ 字 在此处 所体 现的行 文效果 和情感 煞”
喷发。
为零时 , 接收者完全进入 角色 , 无法获得审美享受 ; 相反 , 当
内容风格层面进行探讨 , 这不 仅可 以丰 富我们对元 代文 学
半 可译 因素 和不可译 因素 , 一些等值词 汇 、 语等是 可 而“ 短 译 因素 ”2 - 。元 散曲中的一些俗字俗词虽然 同现代汉语有
些许 的出入 , 多为 当时 北方 方言 , 给理 解带 来 了一定 的难
作品的理解深度 , 可以加强 翻译时对元 散 曲中俗 文化 的 也
气与感情。 例 1 :
翻译很重要 的一点就是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 。以姚斯和伊 塞尔为代表 的接受美学认为 , 文学作 品是为读者而创作 的 , 读者是文学 活动 的能动主体 。只有通过 阅读过程 , 品才 作
能够进入一种 “ 续性变 化 的经 验视 野” 中。而重视 期 连 之 待视野 和审美距 离是 接受美 学 的重要 特征 。胡 经 之 曾提
原文 : 痛煞煞好难割舍 。 译 文 : o a r at i o , hn ! ] H wh r f t pr wt yu o o [ l d o me o h 2
此处译文运用感 叹句 和叹词 “ hn ” o o 将原文 中连用 两
个 “ ” 所 表 现 的 难 分 难 舍 的 感 情 表 现 得 淋 漓 尽 致 。读 煞 字
洪 斌
( 浙江师 范大学 外国语 学院, 浙江 金华 3 10 ) 2 0 4 摘 要 :元散 曲 , 作为一代文 学元 曲的重要 组成部分 , 着明显 的俗 文学特征 , 向俗 文 学的转变正是 中 国 有 而
古典 文学的一个 重要转折点 , 遗憾 的是有 关元散 曲的译作和研 究甚 少。文章在接 受美 学视界 下 以辜 正坤所 译
( ) 一 虚字
量采用 口语 , 却并没有成为纯粹的 口语 , 尽管它有时辞风显 得十分 泼辣 , 但仍 旧是具有极 强音乐性 的措 辞优 美的诗歌 , 这 就是元 散曲化俗 为美 、 因俗成趣 的奇妙 之处。辜 正坤对 他选 曲的角度进行 了 阐述 :. 1 欧美读 者 的审美情 趣。2 不 .
第2 6卷
V0. 6 12
第 5期
四川 教育学 院学报
J OUR NAL OF SCHU I AN OU GE O DUC I C FE AT ON
21 0 0年 5月
Ma . y 201 0
从 接 受 美 学 角 度 看 辜 译 元 散 曲之 俗 文 化 翻 译
《 曲一 百五 十首》 元 为例 , 讨元散 曲翻译 中根 据读者“ 探 期待视野” 和“ 审美距 离” 等接 受美 学特征 , 对元散 曲翻译 时下俗 字词 、 用典和 内容风格 的把握和 处理进行研 究, 以达 到“ 人类共有” 的功能的审美愉悦。 关键词 : 元散 曲; 俗文化 ; 受美学; 接 期待视 野; 审美距 离
这种距离增大 , 期待视野对接受 的制导作用趋近于零时 , 接
收者则对作 品漠然 。 可见 , 译文 读者 而言 , 种创 造 ” 对 这
性接受有一定的 限度 , 而元散 曲这种 负载着浓厚 中 国范围内对原作
进行一定的取舍和处理 。本文将从 字词层 面、 用典 层面 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