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理想政体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58add2a0722192e4536f6ae.png)
财产的一个 部分。由此 , 他认为奴隶的本性 和职能 , 即那种在本性 上不属于 自己而属于 他人的人 , 就是天生的奴隶 , 可以说他是他 人 的人 , 作 为奴隶 。也是一件所有物 ,而且 所有 物就是 一种能 离开所有 者而行 动的 工
具。
三 、对 亚里 士多德政 治思想 的评价
的政治主张。本 文通过分析他的政治主张。辩证地评价 了其政 治思想。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政治主张 ; 评价
政治 思想产 生的背 景 亚里 士多德 生活在 古希 腊的两 个历史 时期—— 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 的交合点 。 公元前 4 世纪 ,既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期 , 有着深刻的社会危机 , 这一危机就是希腊 的 奴隶 占有制国家 ( 城邦 ) 的危机 ,它动摇 了 古希 腊 旧的社会 政治制度并 导致各 希腊 国 家 的灭亡 , 使它们 先后为马其顿王国和罗马 帝 国所吞并。引起 这一危机 的原 因是公元前 4世纪奴隶 占有制社会所具有 的矛盾和这一 社 会 内部 的阶级 斗争 的尖 锐化 以及一些 对 外 的政治事件 ,如持续 了 2 7年之久的伯罗 奔尼撤战争和马其顿王国的人侵 。当时奴隶 和贫 民的多次起 义 以及 在伯 罗奔 尼撒 战争 中奴隶投往敌方的情况 。 都证 明了当时阶级 斗争 的尖锐化 。 除 了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 盾外 , 还产生 了 自由民的富有 阶层 与贫 民阶 层 之问的对抗 。 这一时期 ,战争造成农 民破 产, 城市里挤满了寻找工作的贫民。随着贫 民人数的增加 , 放高利贷所聚敛 的财富也增 加了。 贫 富之 间的矛盾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 度。哲学家柏拉 图说 :“ 每个城市 ,无论是 怎样的大小 ,总有两个互相敌对的城 : 一个 是 穷人 的城 ,另一个是富人的城 。 ” 生活在 这种社 会情况 下 的亚 里士 多德 又是什么态度 , 采取什么立场呢?亚里士多 德不属于雅典社会的贵族集团, 但也不是接 近雅典的民主集 团的人 ,他是斯塔吉拉人 , 即外地人 ,比较接近于社会 的中等阶层。尽 管这个 阶层 随着雅典 民主制 的崩溃 而在政 治生活中失去其作用 , 但 根据他 的见解 , 这 个阶层是希腊国家组织的主要 支柱 。 他也看 到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他认为民主制是 穷人执政 , 寡头制是富人掌权 ,所以民主制 和寡 头制 的斗争实 际上是穷 人和 富人 的斗 争 。亚里士多德在 《 政治学 》 一书中 , 坚决 地维护奴隶 占有制 , 把人分为天然的统治者 和天然的被统治者 ; 他寻找证据 , 以便从哲 学上论证奴隶制、国家和私有财产 ,认为它 们是符合人性的现象 , 而不是人们协约的结 果 。他 反对那种把 国家 看作不是 由于 “ 自 然” ,而只是根据 “ 安排 ”而存 在的学说。 同时他 也在寻求 足 以维 持正趋 于衰落 的希 腊 国家组织的手段 , 他在 《 政治学》一书中 些手段 的。他提出 的许多 政治思 想主要 集中在其 著作 《 政治 学 》中,此著作第一次将政治学 和其他学科 区分开来, 使政治学形成 了独立 的研究领域, 亚里士 多德 由此被公 认为西方 政治学 的创 始人。 二 、政 治 主张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 。 他 和当时许 多科学家一样 , 认为人类社会是 由 简单向复杂、由不完善向完善发展的 。 他认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中产阶级政体理论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中产阶级政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2c56652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83.png)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中产阶级政体理论1. 引言1.1 亚里士多德的中产阶级政体理论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著作中提出了中产阶级政体理论,强调中产阶级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中产阶级是一个相对富裕但不富有的社会阶层,他们既不像富人那样追求奢华享乐,也不像穷人那样为了生计不得已。
中产阶级具有稳定的生活和独立的思想,可以在政治中扮演重要的中间角色。
亚里士多德认为,中产阶级在政治中的作用是平衡贫富之间的矛盾,稳定政治秩序,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
中产阶级政体具有自给自足、公平正义、政治和谐等特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中产阶级政体的优势在于平衡了不同阶层的利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也存在着权力滥用和腐败的风险。
亚里士多德对中产阶级政体持肯定态度,认为其能够实现政治稳定和社会公平。
亚里士多德也指出了中产阶级政体的不足之处,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2. 正文2.1 亚里士多德对中产阶级的定义亚里士多德对中产阶级的定义可以从他对不同社会阶级的区分中找到线索。
在他的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将人们根据其财产和社会地位划分为三个主要阶级:贵族、中产阶级和劳动阶级。
中产阶级被认为是处于富裕和贫困之间的阶级,他们既不是拥有巨大财富的贵族,也不是依赖劳动生活的劳动阶级。
中产阶级通常拥有一定的财产和自由时间,能够从事政治参与和文化活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中产阶级在政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有足够的自由和财富来参与公共事务,同时又不会像贵族一样专注于利益,也不会像劳动阶级那样被生活所累。
由于中产阶级的相对独立性和教育程度,他们更有可能理性地参与政治,为整个政体的稳定和繁荣做出贡献。
亚里士多德对中产阶级的定义是一个处于经济与社会中间地带的阶级,他们不仅拥有一定的财富和自由,还具有相对较高的教育水平和政治参与能力。
这使得他们成为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为政体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2.2 中产阶级在政治中的作用中产阶级在政治中的作用是亚里士多德政体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及其现代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8f56ba0c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c4.png)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及其现代启示摘要:亚里士多德对正义问题的阐述丰富而深刻,其“中庸”正义观思想贯穿于整个思想体系。
为此,本文从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为切入点,阐释了“中庸是适用一切政体的公理”、“给他人之应得,取己之应得”、“法律是中道的权衡”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并总结出中庸思想在政治、经济、法律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所体现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中庸;正义观;时代价值公平正义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美好愿景,是人类最崇高的价值理想。
什么是正义?是人们一直以来孜孜不倦有所考究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对正义作了具有历史性的分析,他系统的论述了中庸正义观的内涵以及中庸正义观的范围,对当代政治、经济、法律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一、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特点所谓中庸正义观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在德性论方面的突出特点,他认为德性是一个人的品性,表现出行为者的一种处境;德性可以通过后天的实践来获得,它要求人在思想上统一,并且人应该过一种善的生活,一种与城邦相一致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把中庸思想贯穿于美德之中,将德性论划分为四种德性,即勇敢、节制、正义、友爱,而正义常常与公平、公正相联系,他主张“德性与情感和行为相关,在这里过度和不及会犯错误,而中道会受到称赞,并达到成功。
……所以德性就是中道,是对中间的命名。
”与此同时“道德品质,自然要被过度与不及所破坏。
……只有适度才能造成、增进和保持它们。
对于节制、勇敢以及其他德性,也是如此。
”所以,过度与不及的节制导致浪费与吝啬都是缺乏德性的表现。
亚里士多德指出:“所谓公正,一切人都认为是一种由之而做出公正的事情来的品质,由于这种品质人们行为公正和想要做公正的事情。
”他认为,公正是一切人的行为标准和追求的价值目标,公正不是德性,公正是全部德性的代表。
他还认为:“城邦以正义为原则。
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
析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析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849b41d59eef8c75fbfb329.png)
护共和政体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国家政治的杠杆和国家最主 其看作是其政治思想的一道闪光,在今天,对我们也有一定
要的职能,他从中等奴隶主阶级立场出发,提出通过教育重 的借鉴意义。
振古希腊公民的四德,培养公民中庸、适度的美德,以防止公
他重视政治与教育的关系而提出的主张,一方面是从维
民在道德上、精神上的堕落、颓废,借以维持城邦制度的精神 护奴隶制国家的秩序和稳定出发,具有其阶级局限性,但另
最后,关于奴隶制的观点,他认为奴隶制是正义的,这一
应的生存手段,就不能产生一个优良的政体;城邦的构成如 点是不科学的。瑞查德.科沃特认为,亚里士多德对奴隶制的
何,是优良政体产生的首要问题;城邦的人口、疆域、海军力 判断首先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其有限的经验判断和被他
量、秉性、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都是城邦构成所必须考虑的 同时代的人都接受的其错误假设之上;其次,他的阶级出身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002—2589(201 0)01 —0076—02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改革家、教 目的,因此而产生了他在政治问题上的经典话语—— —“人天
育家,被后世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生活在希腊奴隶制 生是政治动物”。
正处于危机的时期,当时雅典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尖
有些是值得提倡的,甚至对我们当今的政治生活都还有重大 归纳法,同时将政治观点建立在其已有的理论之上 [7],使政治
意义。对此,我们要辩证地认识。
学与哲学、伦理学有了明显界限,将政治研究在概念上趋于
首先,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自然起源说的理论是非科学 系统,开了西方政治研究体系之先河。
的、反动的政治学说。因为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属
所有城邦都是究使政治学与哲学伦理学区分开来使政治研究初步取得某币噜共同体所有共同体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很自然独立地位下面本文将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既然所有共同体都在追求某种善所有共同体中最高的并且主要内容及评价等方面作一简要分析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公正观浅析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公正观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8b2fe46b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d5.png)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公正观浅析【摘要】本文将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公正观。
在我们将探讨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史上的重要性以及这一研究背景。
在我们将介绍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以及他对公正的理解,探讨亚里士多德公正观的特点和现实意义,并讨论其引起的争议。
在我们将总结亚里士多德公正观的价值,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
通过本文,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亚里士多德对公正的看法,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公正观、生平、理解、特点、现实意义、争议、价值、未来展望1. 引言1.1 亚里士多德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伟大哲学家之一,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对伦理学、政治学、形而上学等领域的贡献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影响深远,对后世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重要性体现在对人类思想史的影响深远,对后世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伦理学领域,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伦理学的基础理论,强调人类的幸福是最终目的,道德行为应当是追求幸福的手段。
他的伦理学理论奠定了后世伦理学的基础,被广泛引用和研究。
在政治学领域,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理想的政治体制和治理原则,对后世政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政治是为了实现全体公民的共同幸福,提出了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等不同政体形式,为后世政治制度的演变提供了借鉴。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领域的贡献无可忽视,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持续至今,成为了人类思维史上的永恒之光。
1.2 研究背景亚里士多德公正观是哲学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其深刻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研究亚里士多德公正观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相关背景知识。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他被誉为逻辑学、自然哲学和伦理学的奠基人。
在古希腊哲学中,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与柏拉图的思想形成鲜明对比,对于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公正观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哲学研究中,对于公正和正义的探讨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亚里士多德的公正观作为传统伦理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吸引了众多学者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亚里士多德理想政体探析
![亚里士多德理想政体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1d815d6d01f69e31433294a6.png)
者指 出 “ 亚里士多德 的政体概念在 内涵上相 当于 当代
体” 的解 释为我们 理解亚里 士多德提供 了一个新 的思 路。 通过这种对 比分析 , 我们发现亚里士多德 的政体观 是一个 内涵 丰富的体 系。
1 . 1中文语 境 中的“ 政体 ”
英语 中的 p o l i t y和 r e g i me 都对应 中文的“ 政 体” 一
或 者共 和政体 是 亚里 士 多德 的最优 政体 , 但 是 由哪 些 因素 的 混合 才是 最优 政体 呢? 这 些 问题 仍有 进一 步探 索的 空间 。通过对 《 政 治学》 主要 文本 的分析和 对相 关论 点 的比照 , 本 文试 图指 出 , 亚 里士 多德 的理 想政 体是 贵族 民
现有 的对 亚里 士多德 政体 的研 究 大体 有两 种情 况: 一是 把亚里士 多德 的政体 当作一个无 需界定 的概
区别 , 或者说 区别 甚微 : p o l i t y侧 重形 式 , 而r e g i m e侧
通过对《 政治学 》 中英文两个版本 的对 比就会发现
这两个单词之间的较大差异 。 在中文 版本 中 , 亚里士多
Ⅱ政 体 内 涵
亚里士多德 的《 政治学》 实际上就是一部政体 学专
著, “ 最佳政体”问题是亚里士多德 政治哲 学的终极任 务 。口 然而 “ 什 么是亚里士多德 的理想政体 ” 这一 问题
一
念, 直接讨论 政体的分类 、 理想政体 的形 态等问题 。这
类研究对政体 的某个具体问题作了细致的分析 .但是
体’ 的概念就是城邦里的统治者” 。 但是同时 , 文 中也承
地 理解亚里士 多德 的政体 内涵 。 首先就 要 了解 现代 的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论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论](https://img.taocdn.com/s3/m/ba62348f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47.png)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论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论是他在《政治学》一书中阐述的政治理论,旨在分析不同政体模式的优缺点,并提出了他自己认为最理想的政体模式。
亚里士多德将政体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众主政体。
他认为君主政体的优点是能够快速、高效地做出决策,并能保持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贵族政体则有利于理性、智慧的统治者来管理政府,以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
众主政体则能有效地表达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更具有民主性质。
然而,亚里士多德也意识到这些政体都有其自身的弊端。
君主政体容易变得专制,贵族政体容易陷入优越感和保守主义,众主政体容易受到民粹主义和暴民统治的影响。
基于这些缺点,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种混合政体的理念,即结合君主、贵族和众主的元素,以实现权力的合理分配和制衡。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理想的政体是一种由广大中产阶级构成的混合政体。
他认为中产阶级具有稳定、保守的特性,能够平衡各方利益并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他还提出了政体发展的周期性理论,即君主政体会逐渐演变为贵族政体,再过渡到众主政体,最后循环回到君主政体。
总体来说,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论强调了政治权力的分配与制衡,提出了一种混合政体的理念,并对不同类型的政体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评价。
这些观点对后世政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论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论](https://img.taocdn.com/s3/m/30819d65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41.png)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论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被誉为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在政治学方面的贡献也无可置疑。
他的政体论对于我们理解不同政体类型、探讨政治组织和治理方式,乃至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本文中,我将重点探讨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论,并分享一些关于这一概念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政体的定义和分类亚里士多德将政体定义为由一群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方式和制度。
在他的政体论中,根据统治者的数量、目标和性质,他将政体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宪政。
1. 君主政体:君主政体是指由一位统治者(君主)领导的政府形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君主政体可以是理想的,如果君主是一个有德行、智慧和善意的统治者,他将追求国家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个人的私利。
然而,如果君主缺乏德行,君主政体就容易变成暴政。
2. 贵族政体:贵族政体是由一小部分富有和有教养的人组成的政府形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贵族政体的统治者是有德行且关心整个国家的人,那么这种政体将是一种优越的形式。
然而,如果贵族只关注自己的私利,贵族政体就会变得不公平。
3. 宪政:宪政是由广大公民参与政府运作的政体形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宪政是最理想的政体形式,因为它可以确保政府的权力受到制约,不会导致专制或特权。
在这种政体中,公民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并参与政治决策的制定。
二、政体的优缺点亚里士多德对于各种政体形式都进行了详细的评估,他指出了每种政体的优点和缺点。
在他看来,君主政体的优点是效率和一致性,因为决策可以迅速实施。
而贵族政体的优点是富有智慧和经验的统治者可以更好地管理国家。
至于宪政,亚里士多德认为其优点在于公民可以参与政治决策,确保政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然而,君主政体的缺点在于君主可能滥用权力,导致暴政;贵族政体的缺点在于富有的统治者可能过分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广大民众的需求;宪政的缺点在于政治权力分散可能导致决策缓慢,人们难以达成共识。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体思想研究共3篇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体思想研究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40627b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c5.png)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体思想研究共3篇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体思想研究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体思想研究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学家,他的著作《政治学》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性地探讨政治学的著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深入探讨了不同政体的特点和优缺点,提出了自己的政体理论,成为后世政治学思想的重要源泉之一。
亚里士多德将政体分为好政体和坏政体,好政体包括君主制、共和制和政治混合制,坏政体则包括暴政、寡头制和民主制。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君主制是最理想的政体,一个合适的君主可以带领国家走向和谐、富足和繁荣。
共和制和政治混合制则是次好的政体,其中政治混合制更是高于共和制,因为政治混合制既有少数精英的优点又有广大民众的优点,更容易达到政治的平衡。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各种政体的根源在于国家的目的和国家的实际状态,因此他将政体的产生归结为国家成员的合理抱负和政府的组织原则,这也是他的政体论中最为核心的思想。
除此之外,在国家管理中,亚里士多德也赞成推行宪法,强调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他认为宪法是国家制度的定位和规范,国家的法律制度应该遵循宪法的要求,避免政治和司法腐败,在构建完善的国家机制、保障国家长足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古希腊时代,但他的政治学思想却在当今政治学领域中仍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启示。
在今天,政府透明度、公正性、专业化已成为现代政治的重要课题,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依然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反思和思考的空间。
当今的政治学都强调人民的主权,尊重民主,建立完善的法制和制度。
民主和法制都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理念,并在其政体论中得到了具体体现。
这就说明,历史可以给我们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而我们也应该因势利导,结合时代的发展特点,制定出更为适合的国家发展战略。
总而言之,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在现代政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他倡导的君主制、共和制和政治混合制成为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模板,政体的分类及其优缺点的分析,也为我们认识不同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3d83d975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76.png)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政治学思想主要表
现在《政治学》一书中。
他认为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门学科,其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以下几点:
一、政治的本质和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本质属性,是指人们
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通过组织和协调来实现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
种活动。
政治的本质在于协作,目的在于实现公正和幸福的条件。
因此,政治学应该研究如何通过制度和规则来保证公共利益,实现个人
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协调。
二、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
亚里士多德认为现代国家的政治体制是由政治制度所组成的。
政
治制度是有关国家形式和组织的规定,它包括政治权力的构成、分配
和运用等方面。
亚里士多德通过对不同政治制度的比较分析,提出了
三种基本的政治体制,即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
他认为君主制是
最好的政治制度,因为它可以保证政治权力的集中和统一,从而更容
易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发展。
三、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共利益是政治制度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他认为
公共利益不仅包括个人利益,还应该包括全体成员的利益。
政治制度
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公共利益,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
他同时也注意到,要使公共利益得到保障和发展,必须要有贪污、舞弊等腐败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以上就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这些政治学原理
在现代政治生活中仍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浅析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书中的政体思想
![浅析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书中的政体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d08be3c5727a5e9856a6142.png)
浅析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书中的政体思想摘要:《政治学》一书是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堪称经典。
西方政治学者们的政体思想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在不断重复这一政体理论。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政体;国家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著作甚丰。
其中,《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之一,被评为专门的政治学研究的“创始之作”。
因此,亚里士多德也被认为是古代希腊政体理论的集大成者和西方经典政体理论的创始人。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后世的让·布丹、约翰·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等著名思想家都深受其政体思想的影响。
直至现在,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依然有着很高的价值,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
一、政体的概念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政体”的概念是和城邦、公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政体是建立在城邦的基础之上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或是为世俗所鄙弃而无法获得人类社会组合的便利或因高傲自满而鄙弃世俗的组合的人—如果他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祗。
”既然脱离了城邦的人已经不再是“人”,那么他们所建立的政体自然就是“非人类”的政体,当然也就不在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研究范围之内。
正如顾准先生所言“城邦制度既是希腊的传统,也是希腊政治思想的不可违背的潮流,是希腊政治学的既存前提,离开了城邦制度就没有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把城邦规定为‘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他的政治学,不折不扣是城邦政治学,离开了城邦就没有什么政治学可言,东方式的专制主义大国,在他看来是一种‘野蛮人’的制度,是摒除在他的探讨范围之外。
”其次,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共同生活所采取的方式就是国家的政体,也就是说公民决定政体,而政体要反过来保障公民的共同生活,促进公民共同生活水平的提高,还要促进国家中“善德”的实现,因此也促进了城邦的发展。
从《政治学》看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
![从《政治学》看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79bb19e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5a.png)
从《政治学》看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从《政治学》看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通过《政治学》,可以看到奴隶制时代伟大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对社会形态,社会制度以及政体的设计,其中包括当今时代热议的“枣弧形社会阶层结构”、民主政治建设、国防事业及对外政策,这些虽不是《政治学》一书的主要论述内容,但也足以显示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对后世的影响。
在此,仅以本人观点选出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念对《政治学》进行学习。
首先,对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念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以下结论:一、法的概念———理性的表现和正义的化身无论是从词源结构、逻辑或者是从法学理论上来说,法和法治都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在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政治学》一书中,法和法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亚里士多德把法定义为“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祉和理智的体现”,在他看来,法律是理性的体现,代表着正义,为世人所公认的公正无偏的权衡。
这也是亚里士多德用来反驳柏拉图人治主张的有力论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以正义为原则,正义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其实质在于“平等的公正”,它以“城邦整个利益以及全体公民的共同善业为依据”。
而由正义派生出来的法律,是可以裁断人间的是非曲直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就是正义的体现,服从法律就是服从正义。
可见在这一点上,他把法律和理性及正义等同起来。
二、法治的内涵法治是什么?它的内涵和外延有多大?至今法律界都无一个统一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尽管也没有对法治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但他却给出了法治的两个必备的要素。
他认为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1、法治的前提是制定良好的法律。
毫无疑问,这点是与他的法律观念一脉相承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善恶的的衡量标准尺度是正义。
恶法尽管也能导致法律的统治,但绝不可能达到法治。
唯有良法是法治的前提。
接着他又提出良法的判断标准:首先,良法必须能够促进建立合于正义和善德的政体,并为保存、维持和巩固这种政体服务;其次,良法不得剥夺和限制自由,在法律、自由的关系上,他提出应将自由限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再次,良法是符合公众利益而非只是谋求某一阶级或个人利益的法。
亚里士多德的“立德树人”思想研究及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立德树人”思想研究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4a31cd97375a417876f8f8f.png)
亚里士多德的“立德树人”思想研究及启示作者:王丽来源:《决策与信息》 2016年第5期王丽[收稿日期] 2016-03-21[作者简介] 王丽(1983-),女,湖南衡阳人,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教师。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定有力地回答了这一事关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最早思考和研究“立德树人”问题的大师之一,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要在整个社会提倡“立德树人”,但如果我们深入研究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等著作,便可发现,“构建和谐城邦”是他思想的理论支点和他本人的现实追求,而作为一个德性伦理学家,他非常重视德性对于个人和城邦和谐的至关重要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和谐的城邦必然首先是道德上最为优良的城邦,而且构成这个城邦的个人及群体,必然是具备基本德性的人,这样的城邦才是真正和谐的、幸福的城邦。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
一、政治上主张“德治”与“法治”并重为了实现“建立和谐城邦”的政治理想,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措施,包括建立优良的城邦,优良的政体,为此,必须实行法治和多数人统治,而且必须建立权力制衡机制等等。
(一)建立优良城邦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一个著名命题即“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1] 7。
他说,人类的目的是实现三种善业: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
其中,良好的道德是最本质的善。
因为人只有实现了良好的道德即灵魂的善,才可能实现人的本性。
而唯有城邦才能使人实现这三种“善业”,除此之外,任何孤立的个人和小规模的社会团体都不能。
所以,人要实现自己的本性就必须过城邦的生活。
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1] 3,人只有成为城邦的一员,在城邦的共同生活中人的本性才能得以充分显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政体思想分析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政体思想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647f159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5e.png)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政体思想分析
《政治学》一书无疑是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政治学作品,但它同时也是一部关于政体的著作,书中既详尽探讨了有关政体组织的一般原则,也考察了众多希腊城邦政体的组织经验并对之予以了高度类型化和理论化。
可见,政体问题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是处于中心地位。
用亚氏本人的话说,“只有具备了最优良的政体的城邦,才能有最优良的治理;而治理最为优良的城邦,才有获致幸福的最大希望”。
政体问题的绝对重要性还可从《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对于“城邦同一性”的辨析中见出。
决定城邦同一性——城邦是否仍为同一城邦的不是土地、人民的族类或者城邦的名称,而是城邦的政体,“凡政制相承而没有变动的,我们就可以说这是同一城邦,凡政制业已更易,我们就说这是另一城邦”。
既然政体关涉着政治团体的存在自身,关涉着城邦实现最大幸福生活的可能,而与美德合一的幸福生活即优良生活又是人类政治生活的目的和全部社会生活的终极目的,关于人类合作生存以追求幸福生活的政治问题最后转化为政体问题,因此,无怪乎政体问题在政治学中居于如此重要的地位。
政治学实际上成为关于政体问题的科学。
因此,作为亚里士多德集中阐述政体问题的作品,《政治学》包含了古典政治理论和政体理论的精要,对其中的政体学说进行全面和细致的探究,对于准确理解亚氏政体理论,理解古典政治科学,理解古典政治生活组织形式,澄清亚氏在若干重要政治问题上的看法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以下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
亚里士多德的优良政体理论初探
![亚里士多德的优良政体理论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016e6bf9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d8.png)
2
城邦的本质。人类不仅仅为了生存而结成政治共同体,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也离不开政 治共同体。正义是优良政体的核心原则。(二)亚里士多德的优良政体理论。这是全文 的核心部分。亚里士多德将城邦的政体分为理想中的优良政体和可能普遍实现的优良政 体。人们把由单独一人来统治的政体确定为君主政体,把由众多善良公民来统治的政体 确定为贵族政体。君主制和贵族制固然美好,但对大多数城邦来说只是一个理想,只有 共和政体才是可能普遍实现的优良政体。本文从正义基础、阶级基础和法治基础三个方 面详细分析了共和政体的优良性。 Community or individual, this is the dominant purpose. But only for their own survival, the human should live together by forming a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then, Aristotle discusses the core principle of polis, i.e. justice. Aristotle holds that the right regime should take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all citizens as a policy goal. A good background, Freeman's identity, wealth and virtue can be used as merited credentials for official competition.
论述亚里士多德理想城邦的设计
![论述亚里士多德理想城邦的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898645f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e0.png)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对理想城邦的设计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考。
理想城邦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代表了一种理想政治秩序和社会组织的设想,对于我们思考和探讨现代社会政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城邦的设计应该是基于人类的本性和目的。
在他的《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人是政治动物”的观点,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并且在社会中才能实现其最高的目的和价值。
理想城邦的设计应当以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为目标,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政治上的权力和利益。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提醒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而不是仅仅追求政治上的胜利和个人利益。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城邦的设计需要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
他主张城邦是由多个社会阶层和群体组成的,这些阶层和群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合作的关系,应该通过合理的政治组织和制度来实现整体的利益。
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提醒我们要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而不是仅仅追求自己或者自己所在群体的利益。
围绕着亚里士多德理想城邦的设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1. 城邦的道德基础。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道德和伦理的重要观点,认为城邦的设计应当以道德和伦理为基础,促进人的道德和品德的提高,建立和谐的社会风气。
2. 城邦的政治组织和制度。
亚里士多德探讨了城邦政治组织和制度的重要问题,如政体的类型、立法的原则、司法的公正等,对于我们理解和探讨政治制度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 城邦的社会结构和阶层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由多个社会阶层和群体组成的,这些阶层和群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合作的关系,城邦的设计应当促进社会阶层的和谐和共同发展。
4. 城邦的教育和文化。
亚里士多德强调了城邦的教育和文化对于城邦的发展和繁荣的重要作用,城邦的设计应当注重教育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和提升人的思想和素质。
亚里士多德政 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 治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7da056d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06.png)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在阅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时,我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位伟大的古希腊思想家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
这本书不仅是对政治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是对人类社会秩序和治理的深入思考。
亚里士多德开篇就探讨了城邦的本质。
他认为,城邦是出于自然而存在的,是人类为了实现美好生活的必然产物。
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只有在城邦中才能充分发挥其本性。
城邦不仅仅是人们共同居住的地方,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在论述城邦的起源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家庭—村坊—城邦”的发展脉络。
家庭是人类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人们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组成家庭。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需求的多样化,家庭逐渐联合形成村坊。
而村坊的进一步发展和整合,最终形成了城邦。
这个过程并非简单的累加,而是一种质的飞跃,城邦具有了家庭和村坊所不具备的功能和特征。
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的分类和分析十分精彩。
他将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六种。
他认为,判断一个政体的优劣,不能仅仅看掌权者的人数,更要看其统治的目的和方式。
一个优良的政体应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通过公正、合理的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
相反,那些以统治者个人或少数人的私利为目的的政体则是恶劣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理想的政体是结合了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优点的混合政体。
这种政体能够平衡不同阶层的利益,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在某一群体手中,从而实现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他强调,政体的选择应当根据具体的国情和社会条件来决定,没有一种政体是适用于所有情况的。
亚里士多德还深入探讨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他认为,公民是城邦的主人,应当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为城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公民也应当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权利,以维护城邦的秩序和稳定。
他指出,教育对于培养合格的公民至关重要,通过教育可以使公民具备良好的品德和智慧,从而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2f39252e7375a417866f8f16.png)
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摘要:德育思想是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西方德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育的前提、德育的特点、德育的目标、德育的方法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德育思想的四个重要维度。
对其加以整理和分析,可以得出对我们当代道德教育富有意义的启示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德育思想;启示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博学的教育家。
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恩格斯称他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兴趣”。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达到了古希腊的最高水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德育思想也是如此。
本文试图对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作一个初步的梳理与分析。
一者为我们较系统、深入分析透视现代西方学校德育提供参考,二者为我国应对当前德育的实践困境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亚里士多德德育思想的前提:道德可教“德是否可教、德是否需教”这是自苏格拉底以来西方无数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标志着希腊道德哲学的开端”[1],亚里士多德对该问题的探讨是建立在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基础上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和智慧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重要标志,并由此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个重要命题。
在分析人是理性的存在物时,他用了潜能和现实这对范畴来解释[2]。
他认为,潜能和现实是事物存在的两种方式。
潜能是指具体事物中处于潜在状态的一种能力,它还没有获得现实;现实是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实现了自己本质或目的的事物。
潜能变为现实,或者说潜能得到了实现,也就是事情完成了、达到了它自身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生成变化不是从无到有,而是从潜在的有到现实的有。
它不只是一种潜能,也不只是一种现实,而是从潜能到现实的过渡,最后要达到的目的已潜在于起点之中。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善是人类生活的目的,而且善存在于人类生活中[3]。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新探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新探](https://img.taocdn.com/s3/m/ffff53c4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38.png)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新探关于政体的理论是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在其主要政治著作《政治学》中所占的篇幅也是最大的。
在开始讨论这个问题时,亚里士多德提出:“依绝对公正的原则来评断,凡照顾到公共利益的各种政体就都是正当的或正宗的政体;而那些只照顾统治者们的利益的政体就都是错误的政体或正宗政体的变态(偏离)。
这类变态政体都是专制的(他们以主人管理其奴仆那种方式施行统治),而城邦正是自由人所组成的团体。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p.132;以下只注页码)依据这一根本原则,他列出了三种正宗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分别是一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和多数人或全体统治;还列出了三种相应的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
僭主政体是一人统治,而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的主要区别不在人数的多少,而是贫富的区别:寡头政体以富人的利益为依归,而平民政体以穷人的利益为依归;通常情况下,一个城邦里是富人少而穷人多,所以寡头政体往往是少数人统治,而平民政体则是多数人统治。
后来他对此作了进一步定义:“'平民政体’一词的确解应该是自由而贫穷、同时又为多数的人们所控制的政体;相似地,'寡头政体’的确解应该是富有而出身较高、同时又为少数的人们所控制的政体。
”(p.185)在具体研究正宗政体时,亚里士多德指出,最优良的政体实际上就是“贵族”和“君主”这两种政体。
(参看p.178-179)他为什么把同为正宗政体的共和政体排除在最优良的政体之外呢?其原因是,他把共和政体视为寡头和平民政体的一种混合制度,而且是“倾向平民主义者”的那一种。
(参看p.198)而在他看来,“最优良的政体就该是由最优良的人们为之治理的政体。
这一类型的政体的统治者或为一人,或为一宗族,或为若干人,他或他们都具有出众的才德,擅于为政,而且邦内受治的公众都有志于,也适宜于,人类最崇高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理想政体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作者:崔静宇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02期摘要亚里士多德的作为政治学领域的标志性人物,对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发展和政体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在对古希腊不同城邦寡头政体、僭主政体、平民政体的的研究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想政体—中层阶级政体。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时期,重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对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体民主作为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在古希腊奴隶制社会危机的背景下,从统治阶级的角度出发,成为剥削阶级政治学的最早著作。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现实政体的研究,结合伦理学的中庸思想,提出了理想的政体模式——中产阶级占主体的共和制。
进一步提出通过教育和一定程度的改革维护政治稳定,以维护占社会人群大多数的中等阶层利益为动力,将政体建设纳入到现代化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总格局,对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古希腊现实政体的类别划分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许多家族及村落的联合体,是为达到完美的和自制的生活而组织的人类团体。
在讨论了现实的政体和理想的政体后,他提出政体选择的个人研究理论,标准有两条。
一是统治者的利益认同问题,二是统治者人数的多寡问题。
他把政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为内容的正宗政体,另一类是以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为内容的变异政体。
1.1僭主政体僭主制最早是由柏拉图提出,是指军事领导人、贵族或任何得到机会的人通过政变或内战夺取了政权,所建立的军事独裁政体就是僭主制政体。
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比了几个城邦僭主政体的联系和差异。
早期僭主政治都产生于工商业发达的城邦,并且早期僭主们延续旧制度中的积极政策,各城邦僭主政治存在时间都很短暂。
它促进了希腊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希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在希腊的科林斯、阿哥斯、麦加拉、西基昂、雅典等城邦,都出现过僭主政治。
亚里士多德指出,僭主政体就不像一个政体,也就是说,其根本就不是城邦正常的组织形式和统治方式。
1.2寡头政体现代政治学对寡头政体的研究比较少,因为寡头政体严格意义上讲只在雅典城邦出现过,寡头政体对早期雅典政府的别称,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雅典掌权的,是极少数奴隶主上层分子。
在雅典掌权的,除了9个执政官外,还有一个真正的权利力机构,叫做贵族会议,由历届卸任的执政官组成,其他成员都是终生任职。
贵族会议权利很大,官吏由它选拔,政事由它处理,法律由它制定和维护,国家大事由它决定。
所以,九大执政官加上贵族会议,就是雅典的政府。
显然,参加早期雅典国家管理工作的,是极少数奴隶主上层分子。
因为参政的人数太少,所以雅典政府被称为寡头政体。
1.3平民政体亚里士多德认为,平民政体为多数穷人的统治,这样的定义现在看来虽然并不符合当时的政体实情,但也初步显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视角和眼光。
令亚里士多德失望的是,多数制下的平民政体只是另一种僭主政体,因为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平民政体选出的公民大会很容易走向贵族阶层,他们也转向对城邦内民众的横施专政。
公民大会本是平民政体的象征,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逐渐走向“变态政体”的公民大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公民大会常常滥用手中的权力,为了自身团体的利益,盲目使用“陶片放逐律”,将持有异见者驱逐,这也为后来雅典的腐朽和衰落埋下了隐患。
2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在分析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之前,必须考虑到亚里士多德提出理想政体的三个主要影响要素。
一是当时的社会背景。
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期为希腊奴隶危机时期,奴隶主和自由贫民、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寡头势力和民主势力为夺取政权激烈斗争,以便实行代表自身利益的寡头制或民主制,两个极端阶级的斗争局面引起了亚里士多德的注意和思考;二是前人的理想政体主张。
伊索格拉底在《致塞伯鲁萨拉密城嗣王尼古克里书》中主张学习拉栖第蒙和迦太基的政体,朴吕波的《史记》认为克里特和曼底涅亚的治理效果最好,但是雅典和忒拜的政体最为优良和理想,柏拉图在《法律篇》中将目光放的更远,认为开奥和意大利的洛克里的政体更加完善;三是亚里士多德的个人实践调查,亚里士多德在158个城邦的调查基础上,也研究了亚平宁半岛的诸多国家的政体差异,在内外互鉴中形成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依据。
亚里士多德在看到奴隶制危机的时候,他认为共和政体是最好的模式,而这一国家形式的主导者是中等阶层。
在分析了政体结构组合的不同类型后,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的功能进行了研究,提出一切政体都要有三个要素:其一为有关城邦一般公务的议事机构;其二为有关公务执行的行政机能;其三为审判机能。
对照每一项机能,富有阶层发挥职能时过分专横,贫穷阶层则根本没有掌握治理智慧,而中等阶层可以在思想压力较少的情况下承担这个使命。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将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分家,使政治学相对独立的人,但他仍然将伦理学的很多思想运用到政治学中。
古希腊伦理学崇尚中庸的美德,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中庸型”政体最为优良,他也把挽救古希腊城邦政体危机的希望寄托在了中等阶层的身上,希望实现共和政体。
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反映了其“温和民主制”的主张,其中庸思想也与中国古代的中庸思想有很大相通之处。
首先,理政的主体,即中等阶层的先天优势,主要体现在财富程度和个体道德方面,在现代文明时代,一个政体有其独立逻辑生命,不会依附任何政体中的人。
亚里士多德认为中产阶级是最好的治理者,因为从财富的论述角度来说,任何过于极端的都将导致败坏,天平一端的极度富有和另一端的极度贫穷都天生不是优秀治理者,唯有中间的中产阶级是最安分守己的。
其次,中等阶层理政下的客体,即城邦公民的财富会趋于中庸化,社会财富分配会趋于合理。
亚里士多德把人的至善作为评判执政能力的标准,要想把所有的公民都教化为善良公民这一目标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社会中它必须以公共利益为依托,这就需要执政者首先是大多数群体,才能更高的开展教化工作。
最后,中等基层理政的优势更在于其相对优势的理政方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不是人治,而是法治,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梭伦、伯里克利都作出了很好的实践探索,陶片放逐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在《法律篇》中对法治理论进行探索,对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城邦建设中,公正立法、合理执法、科学司法的重任由中等阶层承担最为有效,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利益交换和权益冲突。
3亚里士多德政体思想的当代意义现代意义的国家建设始于城邦建设,当代民主政体构建更是与古希腊民主思想和政体实践紧密相关。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政体”的概念是和城邦、公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亚里士多德政体思想对今天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城邦式民主,二是公民式政体。
具体来讲,亚里士多德政体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中庸思想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始于伦理学和哲学,他在探讨幸福与美德的过程中提出了他的中道学说,并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证。
当然,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是对古希腊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与通常所说的折衷调和主义有本质区别,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的火花。
在政治学领域,特别是政体构建的过程中,西方强调共和民主,中国强调和谐,特别是对于中国来说,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和传统儒学中的中庸之道有相通之处,可以更好的为我们所吸收。
在政体的不断完善过程中,坚持中庸思想,始终以占社会阶层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利益为出发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同时,坚持中庸思想,可以避免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道路上犯“右”倾或“左”倾错误。
3.2阶层界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根据《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报告》,基于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可以将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划分为十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要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工人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如果按照社会经济等级划分,中层等级人群最多。
中国的阶层划分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指导下科学进行,但仍然需要借鉴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划分标准和阶层划分依据,细化衡量因子,及时认清不同阶层的利益需求和问题诉求,合理调节不同阶层的矛盾,维护中层阶级的利益。
3.3执政者水平古希腊的政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多次改革,梭伦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主政体的完善。
迦太基、斯巴达政治文明的发展也跟执政者有很大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执政者的能力和水平极大影响政体的优劣性。
现代意义政治改革的主体也往往是政治领导层,由政治领导层发起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
古希腊公民大会推选的执政者主要以道德水平为标准,“善德”的执政者有助于社会稳定,马克思也强调做出正确选择的领导人有助于使“未开化或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
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道路上,执政者的水平发挥了关键作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领导人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在符合科学发展道路上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3.4民主原则回看西方文明,对现代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古罗马法律和古希腊民主,古希腊最早提倡民主,并将民主思想付诸实践,司法、行政、监察权力的分立是现代西方共和民主的源头。
其民主原则,即国家政权组织原则也对社会主义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尽管当前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指导下,在人民政权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但其思想的重要渊源与古希腊民主思想紧密相关。
中国的民主集中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当代意义上对亚里士多德民主思想的最好诠释。
中国的民主集中制在强调民主的同时把握集中,克服了古希腊后期民主滥用的弊端,集中制的科学把握也有效保障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有利于稳固政体和国体。
作者简介:崔静宇(1985-),女,山西吕梁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8.[2] 范镇远.浅析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一书中“政体”的概念[J].法制与社会,2009(6):376.[3]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8.[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