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嵌入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a3648d833d4b14e852468cd.png)
习 与实 际工作 的一致 性, 学生尽快 从 “ 让 准职 业
人 ” 为职业人 。 成
环往复 , 螺旋型上 升 , 培养 企业合用顶 用 的技 术
能人。整合 好文化基 础知识 、 专业基础理 论 、 专
20 0 7年 0 期 5
『I 2牟明, 史义诚. 半工半读、 工学结合教学模
( ) 四 关于依托 行业和 面向社 会 近年来, 国政府 重视引导支持 企业加强 与 我 职业 院校的联 系, 校企 合作, 学结合 , 开展 产 建立
【 】 注 该课题获 中国教 育学会“ 十一五” 科再 规划 重点课 题 名师教 学思 想与 教 法研 究子课是
研究成 果一等奖。课题编号 0 0 7 8A; 7 1 9 8 课题 自 长: 彭奇林 , 云浮市 中等 专业学校校 长、 副教授
强校企合 作, 形成学 校 、 企业 互动, 同合作参 与 共 学生专业技 能的培养, 加强校外 紧密型实训基 地
建设, 大校 内生产性实训基 础建设的校企组 合 加 新模式 的试点力 度, 探索课堂 与实习地点 的一 体 化, 学 生提高 动手 能力 , 使 逐步 做到 学生 校 内学
下厂 实习有 机结 合起来 , 先在校 学 习 、 训 , 培 根 据学生 实际知识 、 技能去 寻找下厂实 习岗位 , 尽
最大努力 为学生 寻找展示— —发展 自我能力 的 平 台 顶 岗实 习—— 再 回校 学 习—— 再进 厂 实 习 , 循
成 员:陈志培 ,云 浮市 中等 专业 学校教 研 室j 任、 高级讲 师。
参考文献 : … 钟其 光, 自连 . 何构 建“ 工半读 、 仵 如 半 j 学 结合 ” 色课 程 体 系 科 技 信 息 ( 术版 ) 特 学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9f01652f4b35eefdc8d333de.png)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摘要】工学结合的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教育模式理念很切合实际。
“六层推进的”的工学结合作为一种新的模式更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推进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也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
工学结合的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教育模式理念很切合实际。
根据美国1961年出版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大学计划》一书中的调查认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给学生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利益:(1)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跳出自己的小天地,与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触,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2)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
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
(3)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
(4)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使他们有优先被雇主录取的机会。
实施工学结合的关键和难点是在“如何结合”上。
近几年来,对“如何结合”这一问题各地做了许许多多有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结出了不少具体的结合方式。
工学结合的模式很多:订单培养式、项目驱动式、学工交替式、校企融合式等四种方式。
“订单培养式”是指用人单位提出人才需求标准、数量和培养期限,由职业技术院校和企业按照协议(甚至以合作企业名称命名“冠名班”)进行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
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既满足了企业的实际需求,也解决了学生的初次就业问题(仅仅是初次就业)。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ec08ad8c8762caaedd33d48e.png)
益的探索。
11 依 托 专 业 办产 业 。 强 校 内实 训 基地 建设 . 加
学试验 ,并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 学生到公司进行实训 和顶 岗实
习, 将产学研有机地结 合起来 , 实现教学 与科研 、 生产 的“ 零距 离 ” 目前相关 的专业教师在这两个公司中开展 的科研项 目达 。
实训基地是产学研结合的基础 , 校办 产业是实 现学院与企 业“ 零距离” 以开展工学结合的最佳选择 。 了进一步加强和完 为 善校 内实训基 地的建设 , 院利用专业人才 和技 术优势 , 学 在校 内原有实习基地 的基础上兴办产业 , 开展产学研相结合 的工学
加生产实践达 2 8 2 7 5 人学时 。
( 以生产为主 的开发公 司产研 、 2) 工学结合 。广西南宁燎
原种业开发公司由专业教 师一边抓生产 、 销售 , 一边开展科研 ,
如何才能实现高职教育 的人才培养 目标 , 这是 高等职业教
育工作者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493ecab7960590c69ec37618.png)
初 步 方案 、 泛 征 求 意 见 的 基 础 上 。 广 确
定 了办 学 方 案 。经上 级 主 管部 门批 准 ,
方案于 20 0 5年秋 季招 生 时 开始 落 实 。 措 施 保 障 为 保 证 新 的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顺 利 实施 , 学院 在招 生 条 件 、 名 报
平 顶 山工 业 职业 技 术 学 院 在 三 十 多年 的办 学 历 史 中 ,有 着 悠 久 的校 企 合 作 和 为企 业服 务 的优 良办 学传 统 。 院 根 据 “ 学 企业 办 高 校 , 好 高 校 为 企 业 ” 指 导 思 想 , 学 院 的 培 养 目标 定 位 办 的 将 为 “ 养 面 向生 产 、 设 、 培 建 管理 、 务 第 一 线 需 要 的实 践 能 力 强 、 服 具 有 良好 职 业 道德 的高 等 技 术应 用 型 人才 ”将 与 企 业 生 产 建设 ; 关 系更 为 密切 的中职 教 育定 位 于 : 为企 业 生 产建 设 一线 培 养 高 素 质 劳 动者 。为此 , 院开 始 探 索更 加 贴 近 企业 的人 才 培养 模 式 学 近 年 来 , 源 产 业 快 速 发 展 , 为 占 能 源 需 求 量 6 % 的煤 能 作 7 炭 行 业 , 是 遇 到 了前 所 未 有 的 发 展 机 遇 。2 0 更 0 5年 全 国煤 炭 产 量 达 2 . 吨 .0 6年 超 过 2 1 9亿 20 3亿 吨 。快 速 发 展 的 煤 炭 企 业 对
学结合 、 工半读 的意 见》 指 出 : 半 中 职 业 院 校 试 行 工 学 结 合 、 工 半 读 . 遵 半 是 循 职业 教 育 规 律 ,全 面 贯 彻 党 的 教 育 方 针 的需 要 ; 坚持 以 就 业 为 导 向 。 是 有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实行半工半读学习制度的思考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实行半工半读学习制度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fb7a409ddd88d0d233d46a9f.png)
、
明确 提出 : 逐步建立和完 善半工半读制度 , 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 学 在 在新形势下应根据学校教学和企 业生产 的实际 需要 , 取灵 活多 采 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 教育 的试点 , 取得经验后逐步 推广 样 的形式开展半工半读。在工 学交替的具体 形式上 , 学生可 以在学 校 的工作要求 , 教育部紧随其后也颁发 了《 教育部关于在部分职业 院校 开 集中学习一段时间再到企业 实习 ; 也可 以在学校和企 业实行 工学多 次 学生边学习边工作 , 直至完成 学业。 目前 , 常见 的半工 半 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 。通知中指 出 :半工半读 是现代职业 教 交替 的方式 , 育的一种学 习制度 , 是工学结 合、 校企合作 的一种人 才培养 模式 , 基 读 形式有 四种 : 其 一是工学交替型 , 即学生 半天 生产实践 , 半天理论 学习 , 本形式是学校与企业等用人 单位合作培 养学生 , 生通过 工学交替 完 工与学交替完成学业。二是校企合一型 , 学 即把工厂办在学校 , 把学 校办 成学业。 这种形式也是国外职业 教育的 先进 经验 , 它有 利于培养 既具 在企业。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目标 , 招生与企业招工 同步、 学校 教 有一定理论知识又 具有实践技能的高素质 技能型人才 。 1 高职院校推行半工半读 , 、 有利于提 高人 才培养质量 学与生产同步、 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同步 、 毕业与就业 同步 。三是校企 契约 型, 即学校与企业建立契约性关 系, 使企业 成为学校的 固定实习基 企 高职院校的培养 目标就 是造就应 用型、 高技 能人 才。如 果人才 培 地和学生的就业基地。学生可 以到企业顶 岗实 习, 业员 工也可 以到 养过程仅局限在学校 , 那将 很难满足 企业 、 社会对 人才素 质 , 特别是 实 学校进修 学习。四是学校 自办 产业型 , 即学校 围绕人 才培 养的需 要创 既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和实习机会 , 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3 _ l J 践性技能的需要。实行半工半读能有 效地提高 学生的 实践操作 能力 , 办产业 , 使其快速实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 转换 , 速胜任工 作岗位 。通过校 迅 企合作 , 开展工学结合 、 半工半读 , 生在工作 中学习 , 学习 中工作 , 学 在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下对教学质量保证的探讨——以天津职业大学眼视光技术专业为例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下对教学质量保证的探讨——以天津职业大学眼视光技术专业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178f503581b6bd97f19ea99.png)
学生恢复 自信心 、自尊心 , 通过 自律 , 从而 克服不 良习惯 。与普通高校的学生比较 , 高 职院校学生的突出优点是思想活跃 , 动手能
力强 , 喜欢群体活动 , 有强烈的展示 自我的 愿望。 这些优势往往与高职的培养目标十分 吻合。因此 , 眼视光技术专业的教学活动 在 中,大力开展各种素质讲座 、 技能竞赛 、 顶 岗实 习等扩展活动 , 并纳入学生综合考评体 系中。 这些举措经过在0 级学生 中一年试运 7
学 生表 现 出 对进 行 系统 、 入 的理 论 学 习 比 深
高等职 业院校 ; 工学结合 ; 学质量 教
德习惯的毛病 ) 往往与此有关。高职院校的 教学及学生工作要以表扬激励 为主调, 树立
“ 人 皆可 成才 , 人 人人 皆能 成 才”的思 想 , 使
教育部 、财政部 关于 实施 国家示范 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 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中明确提 出通过实施国 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要使示范 院校在办学实力 、 教学质量等方面有较大提 高。 天津职 业大学是首批建设的2 所国家示 8 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 , 而眼视光技术专业 做为我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 , “ 在 工学结合 , 半 工半读” 教学管理改革 中有较为丰富的经 验, 作者就眼视光技术专业在示范校建设 中
维。
模式下对教学质量保证的探讨
以天津 职业大学 眼视光技 术专业 为例
朱黎 ’ 王雅静 1 天津职业 大学眼视光工程 学院 3 0 0 0 42 2 、天津职业 大学招生就业 办公室 3 0 0 0 42
、
一
、
30 0 30 4 20 9 25 8 35 0
取数 分 线
38 3 46 0 20 9 31 3 3l 6
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https://img.taocdn.com/s3/m/ec900123453610661ed9f4c5.png)
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作者:杨小军来源:《科教创新》2014年第03期摘要:近些年,由于经济体制转型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已暴露出了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弊端。
笔者以所在高职院校为例,具体阐述了如何对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制定。
在做了大量基础工作的前提下,探索出“模块化”和“任务驱动法”两者相结合的课程体制。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模块化”课程模式“任务驱动法”课程模式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形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说是职教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个类群。
它有多种式样,而且还在不断创新,概述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是1958年5月天津开创的“政府主导,企业办学”职教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曾在过去的历史时期进行过广泛的推广,到今天也仍有某些地区在使用,是我国探索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的先河;(2)学工交替模式学工交替工学合作模式,即一种校企有效合作,学生到企业实践实训与回校进行课堂学习相互有序交替工学结合育人模式。
一般三年制的做法是将三学年分成6至9个学期,某些学期学生在企业,某些学期学生在学校,但最后一个学期一般在企业。
如果前面的时间都在学校,最后一年在企业,则称为“N+1”或“2+1”模式。
学生在学校期间以学习公共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为主,在企业学习期间以参加生产实践为主,并在企业学习部分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
(3)订单式培养模式该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职业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上所介绍的三种模式是目前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所在的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
目前我们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学工交替”模式,这样可以让学生能够快速的适应工作生活,也可以缩短学生从离校到工作之间的周期,让企业和学生获得双赢。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6df34ee219e8b8f67c1cb97a.png)
合, 是一边在职业 岗位 中实践 , 一边在课堂 中学 习。 推行 生产劳 动 和社 会实 践相结 合 的学 习模式 ,把 工 自 20 以来 , 职业 教育 理论 界 , 06年 在 大家 对 “ 工学 结 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
合” 的内涵见 仁见 智 , 体归 纳如 下 。 具 切入 点 , 动专 业 调整 与建 设 , 带 引导课 程设 计 、 学 教
期 间有 很 长一 段 时 间走 出校 门参 加 实 际工 作 训 练 。 导 , 实现 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职业教育 的 ,
由于这一模式像一块肉夹在两片面包中 , 类似于三 改革 与发 展要 “ 坚持 以就业 为 导 向 , 现三个 转 变 ” 实 , 明治,故又称 “ 三明治”教育模式 (ad i r 强调要“ Snwc Po h — 实行产教结合 、 校企合作 ”并再次提到“ , 大
是从 实践层 面上 看 ,仍有 很多 问题 尚待进 一 步探 究 在 19 年 1 91 0月 1 t 7E国务 院颁 布 的《 于大力 发 展 关 明晰 。本文 仅从 工学 结合 的 内涵及 实践 等方 面进 行 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国发[ 91 号 )其 中明确 ( 1 15 9 5 ,
中国冶金教育
20 年第 1 09 期
刘 太 刚 李 金 桥
( 南工业 大学. 南株 洲 4 2 0 ) 湖 湖 10 0
摘 要 : 学结 合是 以培 养 学 生的综 合职 业 能 力 为 目标 , 工 在职 业 岗位 中学 习、 学 习环 境 中工作 , 在
把 学 习与工作 的结合 贯 穿 于整 个教 育教 学 活动之 中的一种人 才培养模 式 工学结 合是 我 国职业教
r m) ga 。
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探析
![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48c7adec524de518964b7d29.png)
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探析[摘要]工学结合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教育部门与产业界或院校与企业相结合。
实施工学结合需要进行校企合作,制订工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一、工学结合模式的提出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职业教育模式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四个服务”要求,即“职业教育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这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职业院校加强了产教结合;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实行工学结合既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又是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既是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又是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合作教育”是得到世界普遍认可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包括所有以学校与企业部门合作为表现形式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涵盖了包括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和日本的“产学合作”在内的各国各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产学研合作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合作教育”的特定称谓。
高职教育“三年八学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高职教育“三年八学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a6ae29fc7c1cfad6195fa754.png)
右着我国 高等教育的 快速发展, 高职
l 教育的规模扩展很快 , 辽 受传统普通
高等教育的影响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
改革未能及时跟进 ,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
人才培养模式未能得到有效改观 ,影响了高 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 ,进而影响到高职
教育 的生存与发展 。 19 年国务 院颁 布了 1 9 《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首次 提 出了“ 产教结合 、 工学结合 ” 的高等职业 教
系, 并在项目合作过 程中完成教学培养工作 。校
企双方根据项 目需要 , 互派人员到对方任教和培
办学方针。可以说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
能够实现企业 、 学生 、 高职院校和社会的多赢 , 是 新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 具体来说 ,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给高职院 校带来 了以下 几方面的作用 : 一是将理论学 习与 实践经验相结合 ,加深 了学生对所 学专业 的认 识, 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 中学习的理论与工
作实践中学习、成长。一边有企业师傅指导 , 一 边有院校教师协助企业对学生进行组织和 管理 , 使学习生涯与将 要进入的职业生涯尽早连接 起
来, 实现学生角色 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 。实施工
二 、我 国 目前 高职 院校工学 结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几 种 典 型 形 式
1 订 单培 养 式 、
训 ,企业为学校提供项 目和学生技能学习场所 ,
学校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 , 同时也 为企业客户提供相关专业毕业 生 , 形成了一种互 惠互利的机制。这 是一种比较好的形 式 , 特别适 合于软件技术等专业 。 这种模式的难点是很难找 到合适的项 目, 很难在所有的专业进行推广 。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研究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aee70611eb91a37f1115cbc.png)
英 语 综合 应 用能 力 。
参考文献 :
[ 1 】 陈振 华 . 高 中英 语 新 课 程 理 念 与 实施 【 M】 . 海 口: 海 南 出版 社 ,
2 00 4.
【 2 ] 陈 时 见 综 合 实践 活 动课 程 设计 与 实施 【 M1 . 桂林 : 广 西 师 范 大
年 级 新 生 中组 建 了“ 大朋 电 子班 ” 。
关键词 : 半工半读 ; 人才培养 ; 模 天: 教 学改革
中 图分 类 号 : G 7 1 2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3 ) 1 2 — 0 2 3 5 — 0 2
【 职业教育】
“ 工学 结合 、 半工半读” 人才培 养模 式应用研 究
孟 俊
2 3 0 0 2 2 ) (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合肥
摘要 : 半工半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 学习方式, 是工学结合 、 校企合作 的一种人才培养模 式。2 0 0 6 年我 系结合社 会人 才需求较 大的 电子信 息技术 专业 , 对英进行教 学改革 , 进行 了“ 工学结合 、 半工半读 ”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 索, 在2 0 0 7
半工半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方式 , 是工学结 合、 校企合作 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 其基本形式是学校与 企业合作培养学生 , 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 。 教学改革背景
一
3 . 政府支持 , 社会舆论 引导。教育部继 2 0 0 5 年8 月在 天津市召开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后 ,于 2 0 0 6年 3 月
学 出版 社 , 2 0 0 3 .
“工学结合”培养高材行业蓝领人才的探索
![“工学结合”培养高材行业蓝领人才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81819d46f7ec4afe04a1df4a.png)
1 6一
子材料改性 ”“ 、高分子材料性能检测” 整合为“ 高 分子材料成 型工 艺及 检测” 四大模块 , 而打破 从
—
维普资讯
塑料加 工
原有的教学模式 , 将整个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工 艺连接起来 , 与实际的生产接轨 。让学生在学习
工教材 ,聘请企业技 术人员作为实践教学 老师 。 实现“ 、 、 一体化教学。 教 学 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培养出符合职业岗
的过程 中讲整个理论知识 串联起来 , 形成一个真 位要求、 满足企业需求 的学生 , 让学生真正 成为 正的知识体系。 将理论课堂搬进 实训室 , 先实训 , “ 得 去 、 得 住 、 得 上 ” 实践 能 力 强 、 有 高 下 留 用 、 具
层次上进行实施 的, 的甚至直接照搬照抄把本 有
科院校的课程体系直接应用于高职院校。 然而现
在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体 系的不断成熟 , 国家对高 职教育的不断提高重视 ,加快改革 的步伐更加 , 我院今年 已经成为 了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 , 高
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是省骨干示范专业 ,工 “ 学结合” 是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 改革 的重 点 , 在必 行 。课 程体 系 的改 革是 手 推 势
1 整合 课程 , 为建 立“ 工学结 合" 教 学模式提供保 障
高职学院原有教育 的课程体系 , 是在本科院 校的课程体 系基础 上进行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
认的“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的典范。
18年我国正式引进合作教育概念 , 95 当时的
上海工程技术 大学纺织学院与加拿大滑铁卢大 学合作 , 采用 “ 一年三学期 , 工学交 替” 的模 式 。
探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探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f309f632376baf1ffc4fadca.png)
创新之路 ,是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 与发 展的
关键 。职业教育承载着为经济社会发 展培 人才培养模 式 , “ 是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 改革与创新 。 养数 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 以千万计 实践相结合 ” 的重要途径之一 , 体现 了职业 多世纪的实践探索 ,工学结合 、 工半读” 展的必然要求 。 的十七大报告 中指出“ “ 半 党 大
课。 能很好地为专业课服务 , 能体现专业 特点 , 如此 , 文教师又何 语
愁 学 生 厌 学 、 难教 呢 ? 课
普 通 话 是 其 专 业 必修 绘 画 是 该 专 业 的 主 科 , 课 , 标 准 的 普通 话 解 运 用 应 用 数 学进 行物 流 用 而 古 建 筑 是 一 种 很 好 说客 观 事 物 是 该 专业 管 理 是 其 专业 培 养 目标 结 的 创 作 素 材 ; 画 是 用 学 生 的 基 本 功 文 的 之 一 ;本 文有 大 量 的 以 绘 本 △ 画 面 描绘 事 物 , 文 是 特 点 是 运 用 书 面 语准 语 言文 字 为 载 体 的数 字 口 本 占 用 文字 描 述 事 物 ; 者 确 、简 洁 、易懂 的 说 明 运 算 ;二 者 共 同 点是 : ' 、 、 二 的共 同 点 是 : 是 让 读 客 观 事 物 ; 都 二者 的共 同 都 体 现 数 字 语 言对 人 们 者 熟 知古 建 筑 。 点 是 : 要 求 准 确 的使 生活 有 重 要 意 义 。 都 用语言。
一、 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 准确把握职业 探索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符合教育规律 的教 职业教育 实行 “ 工学 结合 、 半工 半读 ” 进 “ 工学结合 、 工半读 ” 半 人才培 养模式 的 二、 建立“ 工学结合 、 半工半读” 人才增 推进 “ 学结合 、 工 半工半 读” 的人才 培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存在问题的研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存在问题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5dd19213169a4517723a389.png)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存在问题的研究王得燕(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学院,江苏无锡214073)摘要:目前我国普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工学结合”教育体系改革,随之引起的专业改革建设、课程改革建设也在逐步完善。
从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角度来讲.引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多的好处.但是由于现在都只是在探索阶段.难免会有一些问题出现,急需在以后的工作中探讨、解决。
关键字:“工学结合”教育改革学生活动自我困加入W T O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下学结合”、勤T俭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被批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后,各个院系积极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模式.电子与信息技术分院在2007年下半年派计算机X X班级进行为期半学期的“工学结合”,现在“工学结合”已结束。
学生回到学校参加正常的教学活动。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中是有传统的。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学徒制,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近代的实业教育也强调工学并进。
在国际上,德国的“双元制”实质上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及韩国等较为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的共同特点之一也是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案,并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安排,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和进行技能的训练.另一部分时间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岗位生产实习。
形成了学习一实习一再学习一再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这种模式,对于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
浅谈中职院校“半工半读”实习生管理模式探索
![浅谈中职院校“半工半读”实习生管理模式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2b1407c3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f6.png)
浅谈中职院校“半工半读”实习生管理模式探索发布时间:2022-05-11T01:57:08.416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1月2期作者:杨雅文[导读] 在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后,按照国务院《决定》的要求,2018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开展半工半读的相关政策杨雅文襄阳技师学院摘要:在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后,按照国务院《决定》的要求,2018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开展半工半读的相关政策。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已经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举措。
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在各地实施的同时,也相应需要有针对性的管理模式,实现学生在实习全过程中的有效管理。
关键词:半工半读;中职院校;管理模式;教学模式中职院校与普高学校的教育模式不同,中职院校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偏重于将专业技能能力的提升,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真正的学会一门技术,使学生能掌握专业的就业能力。
因而,“半工半读”的教学管理模式就是适应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培养企业需求人才的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是半工半读教学模式的一种重要方式,最终将是学校、企业、学生的三方共赢、互利。
一、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1.社会层面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近年来,不少地方和职业院校都开始实行校企合作,主动加深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因而使学校招生数量不断增加,毕业就业率逐步上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06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其中也强调了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就业需要,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
2.校企层面职业院校培养的是综合型技能型人才,其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办学。
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70057e6cddccda38376baf37.png)
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初探摘要:工学交替是一种“知行合一、校企共培”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本质角度讲,工学交替人是一种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
学生这种模式,可以将学习生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学习期和工作期,在企业进行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能够与学分相抵,而通过企业实际工作,不仅可以学习一定知识与经验,更能通过工作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
文章,首先阐述了工学交替内涵、工学交替的价值分析,然后分析了其当前遇到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一些利于实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困境途径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27-011 概述1.1 工学交替内涵工学交替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将学生的校内学习和在岗生产结合起来,简单的讲就是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划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工作两部分,并且交替进行。
该模式是在校企合作中发展起来的,其宗旨是产学结合、共同育人,它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资源来促进人才的培养,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1.2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分析(1)它旨在培养高技能的人才,在现有的社会人力资源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一定的社会价值。
该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将服务作为宗旨、将就业作为导向、走产学研共同发展的道路,为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首先,工学交替的实施可以灵活而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适应现代社会的专业,培养出社会所切实需要的人才,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其次,实施工学交替可以是企业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可以使新员工更快地适应企业环境,并降低企业的培养成本。
(2)该模式的实施使得学生的教学过程中贯穿着职业技能及素养的培养,它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习过程中灵活而又有针对性的融入了学生的价值取向,这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将学习和工作加以融会贯通,让他们走出校园到实际的岗位上得到锤炼,不仅可以使他们的技能和素养得到提升,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适应社会的机会,让他们到工作现场去接受指导、经受训练、体验人际关系及了解就业的相关信息和走向,可以使他们的适应力、判断力及责任心等都可以得到提升,有利于他们规划职业理想并促进未来的职业发展。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论研究与探索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论研究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2b15623cf111f18583d05ab2.png)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论研究与探索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
本文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数控专业为例,从分析工学结合理论基础入手,针对工学结合的现状及存在的困境,探讨相应的推进策略,更好地推动高职教育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数控专业工学结合一、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理论基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工学结合”中的“工”指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作为企业员工进行顶岗工作,企业付给学生相应的劳动报酬;“学”涵盖学生在校期间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在企业进行的技术与实践课程学习、职业素质的培养。
“工学结合”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教、学、做合一”理论和技能形成过程,以“工”促“学”、以“工”养“学”,有利于学生的技能形成和全面发展。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教育部直接推动的三大制度建设之一。
但在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困难和问题,阻碍了高职教育的推进。
二、工学结合实施范例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机械工程系的数控团队在深刻理解学院贯彻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精神基础上,制订出数控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
在实施工学结合中,采用了“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双证并举”等多种形式,而在教学安排上,将多种工学结合形式规范为“2+1”模式,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模拟实训、轮岗实训、顶岗生产(工作)纳入科学的、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培养方案,形成严密的教学组织系统,将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贯穿始终并形成长效机制。
1.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思路。
“2+1”模式培养方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两年),在高职学生入学的前两年主要进行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教育,完成中级的职业资格取证,满足学生就业谋生的需要。
实施“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
![实施“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4769214650e52ea55189845.png)
T c n l y N n ig5 0 0 , un x, hn ) eh oo , a n 3 0 8 G a giC ia g n 【 s a t i e vc t n l d ct ni c aat zdb se l m n- r ne Abt cJ g r oai a eu ai h rce e yi mpo e to i d
c n it n y c ri u u o sse c ” u rc l m s se y t m,wh c h s r v d tef t b ef c ie n ae t ih a p o e is l o e fe t i tl n s v tan n ,a h e i n wi iu to mo t e t,id t e n ol g s r i i g c i vnga wi - n st a in a ng sud ns n usr sa d c l e . i e
着严 峻 的挑 战 。围绕着 “ 办什 么样 的职业教 育? 如何 办好 职业教 育? 进行 了广泛 而深 入的探 讨 和实 践 。 ” 当前 , 国职业 教育 的改革 与发 展进 入 了一 个新 的 中
想、 职业道 德的高素质 劳动者和技能 型人才 。 要特别
强调培养学 生的实践 能力 和劳动技能 ,要 让职业学 校 的毕 业生敢动手 、 动手 、 爱 能动手 。这种意识 和能 力是从 哪里来 的?要 从实践 当中来 。要强 化实践环
Ex l r io nd Pr c c fl p e e a i n f“ o k s ud p o at n a a t e o m l m nt to o W r - t y”Tr i i g Pa t r i a n n te n
— —
“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7d6b3440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fa.png)
“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嵌入式系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嵌入式人才需求也随之迅猛增长。
但是,现有的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少问题,如知识结构单一、专业方向狭窄、教育与实际需求脱节等。
因此,如何探索和实践一种新的“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当前嵌入式教育学界和企业界的共同关注和探索的方向。
一、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1.知识结构单一嵌入式教育课程中大多数设备、软件和编程语言等都是比较常规的,而且课程难度较大,缺乏实战教学。
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无法与工业实践接轨。
2.专业方向狭窄嵌入式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应用系统,涉及多个方面: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但现有的嵌入式教育大多专业方向局限在通信、控制、计算机等领域。
3.教育与实际需求脱节嵌入式人才需求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但现有嵌入式教育普遍脱离现实需求,无法满足企业用人的要求。
二、探索和实践“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1.提出方案(1)构建全方位的“嵌入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嵌入式课程必须要面向企业实际需求,不仅涉及到技术层面的挑战,还涉及技术和管理的融合问题,因此必须从课程的体系、结构、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变,以满足企业对嵌入式人才要求的多样性。
(2)采用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和掌握嵌入式系统相关技术,以及学习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实践中,需采用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即让学生基于具体后续任务来创造性实践。
(3)导入合作式学习模式,创造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学习嵌入式系统技术,学校可以导入合作式学习模式,鼓励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相互学习和合作,开放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2.实践效果通过采用该种新型的“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能够更好地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贴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更好地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
三、总结嵌入式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全方位、多元化的教育体系来支持。
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a36173e0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1.png)
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曹二虎
【期刊名称】《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学校兴起,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学校在办学模式上进行了有力探索,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学校发展,适应学生成长的道路,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对接市场开门办学,推行"产销衔接",实现校企合作,推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总页数】1页(P42-42)
【作者】曹二虎
【作者单位】湖北长阳职业教育中心,湖北长阳,443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2
【相关文献】
1.基于"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岗位目标养成培训"教育模式的铁路复退军人职业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J], 程钢
2.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实现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新突破——关于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形式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探索 [J], 刘丽娜
3.“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职业教育形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J], 王夏静;赵风利;
4.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实现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新突破--关于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形式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探索 [J], 刘丽娜
5.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J], 赵秀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嵌入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作者:宋杨
来源:《硅谷》2008年第23期
[摘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在软件人才的培养在新的阶段面临着新的挑战,“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连接,形成一种新的合作办学运行体制。
[关键词]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高职学院软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120160-01
长期以来,我国软件人才结构不合理。
人才市场急需大批量的软件蓝领人才。
对于软件蓝领的程序设计员的培养,应当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为主要任务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强调毕业学生与企业需求的接轨,遵循实用、够用、管用的办学宗旨。
一、“工学结合、半工半读”
“工学结合”是指学生在企业实践与在课堂学习的有机结合;“半工半读”就是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一部分时间由学校统一组织到工厂实习。
两种活动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应该是“学中做,做中学”。
这种办学形式既是国际上的普遍规律,又是中国的职教特色。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
她体现了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是造就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途径;她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工”和“学”(读)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手脑并用、学中做、做中学,有利于人的协调发展;她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是实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她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即从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从学科体系教学转向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她体现了具有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观,是帮助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和成才就业的有效措施。
在新的历史时期,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意义深远。
它是现代职业教育将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的有机结合。
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高职软件人才培养
高职软件专业学生的培养,其培养思路不应是重理论厚基础,而应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追求用较短的时间和正规的教育,系统培养从事编码、测试、系统维护方面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但是目前的高职教育中仍然存在的问题:理论课程相对较多,同类课程重复设置,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满足学生掌握一技之长的求学愿望。
实习实践课程相对较少难以达到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
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具体软件项目的开发。
实习实践没有协同进行项目开发的学习氛围,因此无法从中积累项目开发经验,在实际软件项目开发时就无法解决。
因此高职要想培养出行业需要的“软件蓝领”人才,其前提是正确、精准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关键是改革甚至更新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旧框架,核心工作是要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办法贯穿教学各环节。
(一)制定教学计划
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软件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实施了“实习学习分段式”和“一岗两员交替式”的工学结合形式。
(二)调整课程体系
根据软件行业岗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采用项目化课程体系。
项目化课程则按照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来学习知识,在课程中遇到了新的知识点、新的问题,然后讲解,使学生可以知道具体的用法。
在实习阶段,学生可以根据学过的知识、项目很快用于实践,减少过度的时间。
(三)合理调配教师
在教师管理上,实行评聘制度,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主干课程由本校选派高水平教师担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软件行业的一线技术人才,按要求试讲合格后,聘任为外聘教师。
给予较高的待遇。
利用假期聘请有开发软件经验技术人员培训教师,使其能够快速适应软件开发的不断变化。
(四)严肃管理
为了达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目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由学校颁发了《产学研合作章程》规范了校企产学研合作的工作程序。
企业及其技术管理人员参与学院技术工人需求和预测、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设计,负责学生的现场实习,为双师素质教师培训提供场地。
学院为企业培养和培训各类人才,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
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学院实行督导机制,成立了以学校领导为负责人的督导组,系部选派专职督导员,负责检查督促教学、学生管理工作,协调解决办学中的有关问题。
(五)理顺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工学结合教育最根本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理论学习和工作训练两者缺一不可。
在理论学习中,学生通过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学习提高文化素养,为掌握专业技能奠定良好基础;在工作训练中,学生运用学习的理论知识,“真刀实枪”地掌握、巩固和提高专业技能、技巧和职业素养。
二是正确处理软件企业职工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工学结合教育,学生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职工,这种双重身份把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工作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三、总结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解决了目前高职软件人才培养的困惑,能通过学校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通过项目化实训来增强学生综合专业运用能力,通过在企业实践锻炼打造企业所需的软件技术人才。
实现了企业、学院、学生三方满意。
对企业来说,稳定了一线职工队伍,在工作不会受到影响的情况下,一线职工队伍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对学院来说,办班到企业,节省了校舍和实训设施,培养出的人才与生产结合更加紧密,更受用人单位欢迎;对学生来说,既能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够锻炼实践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了多方受益。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使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向高职其它专业延伸,为企业和社会培养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2006年3月.
[2]谈构建高职软件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与职业.曹邦兴.2006年9月
[3]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现代大学教育.姜华斌、张新民.2006年4月.
作者简介:
宋杨,男,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助理讲师,主要教授课程:SQL、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维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