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湖心亭看雪》第二课时学案
《湖心亭看雪》教案两课时汇总

《湖心亭看雪》教案两课时汇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湖心亭看雪》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学习文中生字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分析课文的结构,掌握文章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如何运用文言文进行写作,提高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学习作者在面对困境时,仍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理解课文主题,把握文章结构。
学习文中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展示湖心亭的景色,激发学生兴趣。
介绍作者张岱及其创作背景。
2.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解释生字词。
3.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湖心亭雪景的感受。
分析课文中的表现手法,如对比、拟人等。
4.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
深入阅读课文,准备第二课时的讨论内容。
第二课时1.课堂复习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分享课后作业的心得。
2.课堂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
深入探讨课文主题,理解作者的情感。
3.课堂练习学生模拟写作,运用文言文描绘一幅雪景。
教师点评学生作品,指导写作技巧。
4.课堂小结强调文言文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较高,能较好地把握文章主题。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提高了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教学改进在课堂讨论中,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提高创新能力。
在写作练习环节,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写作效果。
3.教学拓展可以结合其他文言文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湖心亭,实地感受雪景,增强审美体验。
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技巧,同时培养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湖心亭看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写景时运用的白描手法,体会其作用。
2、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感情,体会“痴”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感情,体会“痴”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品读句段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自唐朝以来,西湖的美丽就被众多的作家和艺术家所称颂。
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景观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申遗文本中四湖被描述为“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明末清初,有位文学家他曾经写过一句话:“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对他而言西湖不仅是他的精神家园,更是他多情的恋人。
你知道他是谁吗?(板书课题、作者)张岱生于明朝,明朝灭亡后,他满怀沉痛,以遗民身份入山隐居不出,写文著书,寄情山水。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堪称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
游记小品文清新流丽。
其中《陶庵梦忆》中的《湖心亭看雪》便是以诗为文的典范。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去感受领略冬天西湖苍茫空阔的雪景。
二、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写景时运用的白描手法,体会其作用。
2、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感情,体会“痴”的含义。
三、齐读课文。
四、复习检测1.知识回顾。
2.重点字词检测。
3.重点句子翻译。
五、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请用文中词句概括课文张岱在()时候去()赏雪,在那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而且还偶遇了()。
张岱与他们痛饮之后又独归。
六、轻声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文中的哪句?1.学生轻读课文。
2.赏析句子:(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理解白描手法的特点。
4.齐读这两个句子,再次感受雪后西湖的苍茫空阔。
七、人物分析1.小组合作探究:(1)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从文中什么地方可看出?(2)舟子是怎样评价湖中的金陵人?为什么作这样的评价呢?(3)你是如何理解这个痴字的?八、感悟诗情如此美景,如此痴人,如此美文,作者想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 品味文章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 学习白描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的含义。
(2)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赏析文章的写景语句,学习白描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2)感受作者独特的心境和人生态度。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展示西湖的冬日雪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自己的感受。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最美的雪景是怎样的在雪景中,你们有过怎样特别的经历或感受"明确:学生可能会描述雪景的美丽、寒冷,以及在雪中玩耍的快乐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1. 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如掌握生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学习写作手法等。
2.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希望达到哪些目标呢”明确:学生可能会回答希望能够读懂文章、欣赏雪景描写、了解作者的情感等。
(三)知识链接1.介绍作者张岱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2.复习相关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如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句式等。
3. 提问:“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张岱的生平他的创作背景对这篇文章有什么影响"明确:张岱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早年生活优越,明亡后不仕,隐居著书。
他的经历使文章可能蕴含着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四)整体感知1. 教师朗读全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 提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明确: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在大雪之夜独往湖心亭看雪以及在湖心亭遇到金陵人的事,可分为看雪和遇人两个部分。
4. 提问:“文章的开头部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明确:开头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营造出一种寂静寒冷的氛围。
湖心亭看雪获奖教案

湖心亭看雪获奖教案(总12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湖心亭看雪获奖教案湖心亭看雪获奖教案湖心亭看雪获奖教案有着什么精彩的教学内容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湖心亭看雪获奖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篇:湖心亭看雪获奖教案【教学目的】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教学内容解题。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手法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弄清写景、抒情、叙事、写人之间的关系。
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
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检查预习同学交流资料,汇集所提问题。
弄清作者、作品及本文。
介绍作者,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侨寓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
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
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 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
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
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
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
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二、整体感知:a.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反复诵读,力求成诵。
湖心亭看雪(第2课时)_教案2

《湖心亭看雪》(第2课时)教案2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导入文中记叙的要素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事件——看雪。
品读赏析(一)看雪的时间——更定时分,冬天的凌晨,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冷到什么程度呢?——“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二)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的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他为什么不把舟子拉上一块看呢?——他认为舟子看不懂。
)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吗?——有,湖心亭对坐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能懂。
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读出来。
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
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金陵人”,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
知道明朝开国时定都哪里吗?(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
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
)作者点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
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
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纪年,身在清朝还念念不忘明朝时候的事情。
《湖心亭看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在诵读中品文、悟情、明理,由景到情,再由情入文,理解情景交融,进而体悟中国文人的山水观。
【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跟随明末的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场雪吧。
二、走进文本1. 初读,正字音请大家放开声音自由地吟诵课文,边读边圈点批注难读的易读错的字。
请看大屏幕,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思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屏显】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 )砀(dàng ) 铺毡(zhān)是日更(gēng )定矣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解释“更”,板书篆书“更”。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支曲子;脑海中会隐隐约约闪现相关的画面,或朦胧或清晰。
现在,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你怎样的艺术感受。
配图配乐朗读。
吟诵得真好,老师被大家婉转动听的声音陶醉了。
读文言,除了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下面我们来看看屏幕上的这两句话该如何断句呢。
2.再读,明句读。
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解读第一句:人群散去,天地大静。
从人的哪一种感觉来描写的呀?听觉。
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此时的环境吗?寂寥无人,空无一人,人迹罕至,万籁俱寂。
解读第二句:“焉得”什么意思?哪能。
这句标点与前面不一样,应该读出什么语气?惊讶惊喜。
我们试着读一读,读出惊喜的语气。
鲁迅在三味书屋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不是教孩子们读书的时候把脑袋拗过去再拗过去吗?也许这样就能体会出节奏感来,下面我们就摇头晃脑的再来吟诵一遍全文。
3.三读,晓文意。
同学们吟诵得很投入,真的读出了“金石声”,读出了文言味儿,真是底蕴深厚啊!我们体会了文言的音韵美,还要理解文言的意蕴美,下面我们试着用现代汉语来翻译一下全文。
先前后或左右的同学互译,有疑问的组内交流,一会儿全班交流啊。
初中语文_《湖心亭看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熟练、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感知人物形象,感受作者的“痴”。
(二)、能力目标: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并正确的对待作者痴迷于山水的闲情逸致,也有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更有深沉的故国之思。
二、教学重难点: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和闲情雅趣。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第一课时学习的内容。
解释重点词语;翻译重点句子。
(二)赏读课文,整体感知自读课文两遍,思考:文中有一个字是对张岱的真性情做了概括,看看是哪个字?“痴”“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傻,笨,举止异常。
那张岱是个“痴”人,他的“痴”体现在哪里?明确:“独往”、“大雪三日”、“俱绝”、“拥毳衣炉火”“是日更定”指导朗读,注意重音。
提问:什么叫“人鸟声俱绝”?张岱一生热爱西湖,为什么要在冬天去赏景呢?雪有什么深意呢?为什么是在“更定”看雪呢?明确: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三)赏析雪景,体味白描1、痴心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是什么样的雪景吸引了张岱呢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反复读。
这样的雪景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明确:“苍茫”“辽阔”“孤寂”A.分析“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提问:“与”字显得拖沓,能否去掉?学生展开讨论。
明确:“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天地苍茫的浩大景象。
B.分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
提问:只是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如果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学生展开讨论。
明确: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景物的渺小。
体现了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湖心亭看雪教案一等奖

湖心亭看雪教案一等奖篇一:优秀教案例文《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熟读、美读课文;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想像、揣摩关键字词等方法,咬文嚼字地赏奇景、议“痴”人,悟“痴”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性格,理解作者深层次的“痴”。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赏雪景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深层次的“痴”。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工具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引入“痴”人,导新课屏幕展示张岱的《自题小像》,提问:你觉得这个人对自己的评价是什么?【投影展示】“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之人耶有用没用?”——张岱《自题小像》明确:这样一个看上去几乎一事无成的人,他却能身兼诸君之长,成为了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
这个人就是张岱。
有人说,没有看过西湖冬景的人,看看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够了,也有人说,张岱笔下的《湖心亭看雪》,百读不厌,诵读之,品味之,言有尽而意无穷。
那么,张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名篇《湖心亭看雪》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朗读课文,寻文眼1.教师范读。
请同学们正音,注意句读。
思考:在文中找一个最能评价张岱的字。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思考:作者为了去看雪景有哪些“痴”举?明确:天寒地冻、三更半夜一个人出去看雪。
(三)小组合作,赏奇景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雪景?这样描写雪景有没有特别之处?(分小组讨论,要求用朗读的形式展示讨论成果。
)明确:这是一副冰雪弥漫、气势恢宏的雪景图,在这样一个天大地大自我渺小的境界中,作者最终将自己融进苍茫浩瀚的宇宙中。
(三个“与”连用,量词用得非常小)(四)咬文嚼字,议“痴”人过渡: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课题。
如此美景,张岱为何不写“赏”雪而写“看”雪?不着急,我们往下看,张岱应该会在这段写人的文字中给我们一些暗示。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一等奖文言文3篇

1、《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一等奖文言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
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
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学生诵读课文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
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三、学生分组探究1、语词破译组:负责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四、交流探讨的结果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⑴词语: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一等奖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湖心亭看雪一等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一等奖 1【教材分析】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散文,是文人学士所钟爱的一种体裁,他们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山水本是无情物,因他们融入了自己的细腻情思,山水便有了性情,自然便有了生命,人与自然可以亲切的交流对话。
《湖心亭看雪》就是明代散文家张岱所作的散文,它以简洁凝练的笔墨描写了雪后西湖的独特风光,在苍茫广袤的冰雪世界中,写出了超凡脱俗的高雅情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相关情况,积累文言文词汇,培养阅读能力;了解文字叙事、景物写作、抒情性的写作特点。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甚至背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生动、传神、细腻的语言特征,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技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教学重、难点】1、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手法2、理解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1、诵读法、猜读法。
2.讨论法和拨号法相结合。
这篇课文简单详细,学生自己读课文,掌握课文意思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
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通过绘画展示文中美景,也可选择与美文相配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一)导语: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
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湖心亭看雪学案设计(2)

湖心亭看雪学案设计(2)湖心亭看雪学案设计湖心亭看雪学案设计篇二:一、教学目标: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
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
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
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
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顺,读通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桡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强饮(幻灯)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
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
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想到了哪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天太冷。
13《湖心亭看雪》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3《湖心亭看雪》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赏析本文的白描手法。
3.联系本文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赏析本文的白描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故国之思。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导入:说起西湖我们知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说起雪我们知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今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展示文本探究齐读课文,从中找出一个可以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明确:痴师:大家非常敏锐地找到了这个词语(板书)舟子为什么要说张岱“痴”呢,自由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痴"的地方。
生:独往湖心亭看雪师:独自前往湖心亭去看雪就是“痴”吗,文中还有哪些信息?生: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具绝听觉角度交代了背景是日更定矣交代了时间。
正是张岱这一异于常人的行为让舟子觉得他“痴”,所以张岱的“痴”首先体现在行为痴,透过他的痴行,我们也可以看出张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高雅脱俗,有闲情逸致,志趣高洁,特立独行,不随俗流……2、师:既然是去看雪,张岱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大家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初看这段文字,不觉其异,细细品读,觉得字字句句皆异,请从用词,写法,修辞等多角度赏析此句景色描写。
“与"连续出现时,天云山水都融为一体了,还有张岱,当一个人与天云山水融为一体时,这就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天人合一板书)量词的运用:“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只几个字,传神地勾画出了雪后西湖的绝色佳景,让人顿时对“一字胜千言"有了深刻感悟。
初中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13《湖心亭看雪》一等奖创新教案(共2课时)

初中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13《湖心亭看雪》一等奖创新教案(共2课时)湖心亭看雪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疏通文意;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并疏通文意;教学难点: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导语杭州西湖,作为千古名胜,自古以来就获得无数文人的赞美。
白居易用“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写出了春天里生机勃勃的西湖,杨万里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出了夏天里妖娆妩媚的西湖,孙锐用“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写出了秋天里如画般的西湖。
有人说,西湖是“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乾隆五年的那场大雪,因了文学的魅力而经久不化。
今天我们就跟着清代文人张岱的脚步,去赏一赏冬天里如梦幻般的西湖——今天我们就学《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简介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碟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
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
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三)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
张岱出身仕宦世家。
明亡之后,他曾经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避居深山,专心从事著述。
他的著作多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课文讲授(一)读准字音拏(ná)崇(chóng)祯(zhēn )毳( cuì)衣雾凇(sōng)铺毡(zhān ) 沆( hàng)砀(dàng )强( qiǎng )饮喃喃(nán )是日更(gēng )定更( gèng )有此人(二)读出节奏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教案2

《湖心亭看雪》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湖心亭看雪》。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
(3)了解作者张岱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美好,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湖心亭看雪》。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课文中某些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张岱及其生活背景。
(2)介绍《湖心亭看雪》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生字词。
(2)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翻译课文,解释难点。
(3)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主题。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美好。
5. 课堂练习:(1)朗读和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湖心亭看雪》。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写一篇关于《湖心亭看雪》的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在朗读和背诵课文方面的表现。
4. 学生完成的课后练习题的质量。
5. 学生写的读后感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湖心亭看雪》第二课时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湖心亭看雪》第二课时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
2、了解作家作品。
3、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4、理解作者的观景的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白描的写景手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练习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二课时一、齐读课文。
二、理解课文内容。
1、用文中的一个字来评价作者。
2、“痴”表现在什么地方呢?(1)天气:(2)时间:(3)人员:3、从作者的行为中能看出他的什么性格。
,而且。
4、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如果有,有没有矛盾?61548; 舟子也同去。
61548; 不矛盾在作者眼里,舟子等人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的心情。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三、体会写景。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特点:(1)。
(2)。
(3)。
2、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天地苍茫,空旷、浩大。
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就显得渺小。
3、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61548; 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61548; 。
四、尝试背诵课文。
五、课堂总结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六、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默写全文。
3、完成发放练习。
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下大雪多天了,湖中的行人、鸟儿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下下下下全白。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毛毯,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沸腾。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一等奖 精品教案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一等奖教案《湖心亭看雪》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内容是《湖心亭看雪》,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之一,本单元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描写雪景的小品文,出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之手。
文中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勒了一个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冰雪世界。
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既有独自赏雪的孤寂,又有偶遇知音的欣喜,还夹杂着作为亡国遗民的痛心与无奈,更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那份“痴情”、“痴性”,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作为本单元最后一篇文言文,本文在前几篇文章的基础上起到深化勾连的作用。
二、说学情《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熏陶“。
九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的深层次分析^p 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在学法上还要加强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目标,这三个目标又应该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方法中。
据此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熟读美读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理解“绝、独、痴”等字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了解白描手法,赏析雪后奇景,初步感受天人合一的境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的“痴”,体会张岱独特丰富的精神世界。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的分析^p ,目标的确定,结合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重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雪后奇景,初步感受天人合一的境界。
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第二课时》学案

1.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熟读、美读课文;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2.通过反复诵读、想像、揣摩关键字词等方法,咬文嚼字地赏奇景、议“痴”人,悟“痴”情。
3.感受作者的性格,理解作者深层次的“痴”。
学习重点:赏雪景学习难点:理解作者深层次的“痴”。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见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①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
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②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
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
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③“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
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白描是文学创作中描写手法之一,是一种常见的传统的描写手法。
用最精炼、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的勾勒2、出人物神情面貌或景物神韵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以白描手法见长的古代山水小品,其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堪称白描中的来神之笔,寥寥几笔,将景物的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的诸多变化简洁概括,宛如一幅清丽淡雅山水写意画,且意蕴无穷。
一、新课导入“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之人耶有用没用?”——张岱《自题小像》这样一个看上去几乎一事无成的人,他却能身兼诸君之长,成为了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
这个人就是张岱。
有人说,没有看过西湖冬景的人,看看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够了,也有人说,张岱笔下的《湖心亭看雪》,百读不厌,诵读之,品味之,言有尽而意无穷。
那么,张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名篇《湖心亭看雪》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文言知识导学1.给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雾凇.( ) 沆砀..( )( ) 毳.衣( ) 长堤.( )一痕.( ) 余ráo( )一小舟 gēng( )定三大 bái( )铺zhān()对坐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下列词义: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舟:雾凇沆砀....: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大.喜曰:焉得更...有此人:强饮..三大白.:莫说相公痴.:及.下船:3、一词多义一:①上下一白()②长堤一痕()更:①更定()②更有痴似相公者()是:①是日更定()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绝①湖中人鸟俱绝()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4、翻译重点句子⑴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第2课时精品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
2.细读文本,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教学重点】1.细读文本,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2.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
上节课,张岱用寥寥数语刻画了西湖雪景,但言简意丰,我们字斟句酌,品读了一番美景,你还记得这一抹景色吗?预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张岱的步伐,一起去领略这绝美风光吧!设计意图:回顾旧知,连接新知。
二、夯实基础1.知识回顾根据上节课所学完成以下人物卡片。
2.朗读检测(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断句和读音。
(2)请同学接力朗读,其他同学从字音、断句等方面进行评价。
崇祯(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文白对译出示重点句子,指名通译,注意对重点字词的解释,确保句意通顺。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译: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第二课时)
班级:八年级( )班 姓名: 授课人:李燕婷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体味文中写事、写景、抒情的独特之处。
2.赏析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的写法。
3.通过资料助读,合作学习,体会作者独特的情趣与情感。
4.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的变换与待人处事的态度。
【课堂学习】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以上是课文的叙述部分,请你说说张岱的行为有何与众不同的地方?
请结合文中的句子、词语进行回答他的“痴行”。
(1)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从这个句子中,你发现张岱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白描:
例文助学: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他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痴景”?
材料一:
人物名片: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
出身于官宦之家,生活于明清鼎革之际,经历了国家的破亡后,立誓不仕,只愿入山著书以终。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材料二:
“少为纨绔(wánkù)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d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
——张岱《自为墓志铭》但是老年时的张岱却戴斗笠,穿草鞋,穿补丁衣服,吃豆叶弃肉食,吃粗粮弃精米,铺草席弃床褥,枕石块弃枕头,用烟熏回报眼睛,用粪臭回报鼻子。
材料三: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文章开头的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即公元1632年,清朝建于公元1616年,身处清朝,却以明朝年号纪事。
从以上的材料中,你对张岱一定有了一些了解,你窥探到他内心怎样的伤痛?
我的探究结果:
【课堂拓展】
收集历代文人一些寄情山水的文章、句子,跟大家分享他们笔下之景,心中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