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兵文学典型形象塑造方法论辨——以朱老忠、梁三老汉、杨子荣、江姐等形象的塑造为例
人物形象分析

●諶容《人到中年》--------陆文婷1,陆文婷身上凝聚着作者的满腔同情与挚爱,熠熠闪光,栩栩如生。
她身兼三职:医生、母亲、妻子。
2,她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她所从事的医疗事业,毫无怨言,全身奉献,把精力投入病人身上,即使是力所难及的,也自觉竭尽全力。
3,她顾大局,识大体,自愿的克己奉公,承受着无法忍受的牺牲,是表现知识分子悲欢离合的“中年问题”的代表。
4,秦波------“马列主义老太太”,打官腔、拉关系、走后门、破坏社会风气的高干夫人的代名词,和陆文婷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更加衬托出陆文婷的形象。
●莫言《红高粱系列》------我奶奶1.是未经雕琢的定型民族文化心理的原型。
2.是充满张力的,非“贤妻良母”式的中国妇女形象。
3.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充满情欲与野性,体现朴素的自由和解放的本能,体现回归自然的人类本性。
4.对封建礼教的亵渎,是中国民族生命意识的自我反抗,反抗精神重新诠释了对民族生命意识的理解,体现了她“火红般高粱的性格”----我爷爷,余占鳌1.是未经雕琢的定型民族文化心理的原型。
2.性格粗犷、豪放、善良、正直、敢爱敢恨、敢作敢当、怒则大吼、痛则大叫的英雄气概,是那个年代的硬汉形象。
3.为了得到心爱的女人,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为了民族仇恨,他与工人们一起作战抗击日本人侵略,同时他鲁莽、争强好胜、性格棱角分明。
●柳青《创业史》-----梁生宝1.50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创业者的英雄形象,小说轴心人物。
2.强烈进取精神,与党的教育紧密联合,对社会主义有坚定信念。
“他是党的忠实儿子”,作为创业者,坚忍不拔、顽强拼搏;作为劳动者,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务实作风;作为为人处事,他忠厚善良、淳朴真诚、谋求共同富裕,全体幸福。
3.他完全摆脱小生产者私有观念,体现了作家政治理想和美学观念,带有明显英雄化、理想化局限。
-------梁三老汉1.塑造的最精彩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形象2.明显的两重性:一,背负着几千年小生产者私有观念,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带有自私、狭隘、落后、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二,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梁生宝。
3.1950、60年代的小说创作-概述

•农村现实题材小说之所以在1950、1960年代获得重 大发展,也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它在现代文学史上有良好的创作经验,如鲁迅 开创的“乡土”小说,赵树理的解放区小说,它们 自然为新中国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
二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作家们大都来自农村, 对农村生活异常熟悉,没有陌生感和拘谨感。
六、艺术形象塑造情况 主要塑造了两个对立鲜明的序列的人物形象
1)一是英雄模范人物和与之对立的反动阶级的代表——红、黑系列
朱老忠——冯老兰(《红旗谱》);江姐——徐鹏飞(《红岩》);沈振 新——张灵甫(《红日》);林道静——余永泽、戴瑜(《青春之歌》); 杨子荣——座山雕(《林海雪原》);小陈——陈老五(《黎明的河 边》)…… 2)二是社会主义农村新人形象和与之对立的因袭着沉重的精神负担的 “中间人物” ——新、旧系列 梁生宝——梁三老汉、“蛤蟆滩三大能人”(《创业史》);李双双—— 孙喜旺(《李双双小传》);艾艾——“小飞蛾”(《登记》);杨小 四——“吃不饱”、“小腿疼”、王聚海(《“锻炼锻炼”》);王金生、 王玉生、王玉梅——范登高、马多寿、袁天成、“常有理”、“铁算盘”、 “惹不起”、“能不够”(《三里湾》)……
“探求者”是1950年代中期由高晓声、方之、陆文夫等江苏籍青年作家在 “双百”方针指引下自愿组织的一个文学社团。建团之初,便明确提出 “打破教条束缚,大胆敢于生活,严肃探讨人生,促进社会主义”的创作 宗旨。但遗憾的是,该社团还未来得及发展,就在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中 被解散,成员全部被打成右派。当时,高晓声有作品《解约》,陆文夫有 《小巷深处》等。
•反映抗日战争的作品最多。比较突出的有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刘流 的《烈火金刚》、徐光耀的《平原烈火》、冯德英的《苦菜花》、冯志的 《敌后武工队》、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孙犁的《风云初记》、 《山地回忆》、玛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等。
当代文学笔记资料

当代文学笔记资料第一篇:当代文学笔记资料当代文学笔记资料作者: 小小江发表日期: 2006-12-06 18:29 点击数: 728文学界限:人们习惯上把新民主主义历史时期的文学称为现代文学;把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文学称为当代文学。
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可划分四个时期:(1)从1949-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文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开创时期。
(2)从1957-1966年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全面发时期,这个期间文艺的方向、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不断受到“左”的思想的严重干扰,有时也有右的干扰。
(3)从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艺,这个期间林彪、江青等野心家篡夺了文艺办的领导权,把极左路线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4)1976-今,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
文艺领导权又重新回到人民手中。
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文艺事业需要处理的三个关系:(1)文艺和政治的关系,其中包括党如何领导文艺工作的问题。
(2)文艺和人民生活的关系,表现在艺术实践上,这就是文艺创作的现实主义问题。
(3)文艺上继承传统和革新的关系,也就是如何贯彻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问题。
过去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这是一个长期以来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已经习惯地把“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从属于政治”等提法,视为不可移易的真理,其结果对文艺的社会功能,文艺的认识作用和审美作用或加以简单化,或一笔勾销,从而取消了艺术本身的生动活泼的特点。
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3月22日,华北文化艺术委员会和华北文协举行茶会,执行在北平的文艺工作者,郭沫若在会上提议发起召开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成立新的全国性的文学艺术的组织,得到与会者一致同意。
第一次文代会于49年7月2日开幕,7月19日闭幕,出席会议的代表达八百二十四人;大会期间,郭8沫若作了《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报告。
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意义:大会根据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上讲话》为的毛泽东文艺思想,明确了新中国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针,为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论工农兵文学的艺术贡献

作 品 以艺术 的肯定 , 比如有人对 工农兵文 学的代 表 作品 《 红旗谱》评 价说 :“ ‘ 在 红色 经典 ’作 品 里 ,我 个人认为 ,在精深 的程度 ,在文本 的精粹 程
度 ,在 艺术 的概 括 力程度 ,在 人 物刻 画 的丰满 度
产生于 战争年代 的工 农兵文学 的整体 , 准确地 评价 它 的艺术 价值 , 而确定它 的文学地化 ,这 无论是 进
对于历 史还是对于未 来 , 是非常 必要 的 ,冈而这 都 是摆在 我 国学术界面 前 的迫切仟 务 。 在探 讨工农兵文 学 的艺术 贡献之 前, 必须弄清 工农兵 文学 的含义 。笔者认 为,所 渭工农兵 文学 ,
【 红旗谱》 达 到的水准确 实堪称杰 作 ,而 H它 ,《 在 阶级叙 事里 面是最 具代表 性 的作 品 。 贬 _ 它 ” 台 的人 ,则从 “ 文革” 开始至今 2 1世纪 ,尚且抛开 “ 文革”时期 说 ,即就 上世纪 8 0年代而 言 ,不但
边 区的文联副主 席陈荒煤还 写过 《 向赵树理方 向迈
进》 ‘ … 文 。到 了上世纪 9 0年代 下半期 ,特 别是 进入 2 世纪之 后 ,则 是在 政治 的语 境 中,给某 些 l
上世纪 7 0年代 中后期 长达 3 0余年 的丁农兵 文学 ,
究竟有 没有艺术上 的成就和 贡献 ?站 存 2 世 纪今 1 灭 的时间点上 ,以 “ 文学”的眼光米 看待 几 卜 年前
其实,它虽然有着好些文学失误 ,但却又对我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作 出了重要 的艺术贡献:第
一
,
塑造 了一 j崭新 、独特 的典 型形 象,丰 富 了我 国乃 至世 界文 学的人 物 画廊 ;第二 ,确 立 比
了反 映底 层 民众 生 活 ,并表 现底 层 民众 情 怀的 写作规 范 ,为 中 国和 世界 文 学展 示 了表 现底 层 民众生 活 的一种 新 的 内容样 式 ;第 三 ,树立 了大众视 角下 的 中 国作 风和 中 国气派 ,并 与作 家 的不 同艺术风 格相 结合 ,为 中国和世 界文 学提供 了一种 独特 的风格 式样 [ 关键 词] 工农兵 文 学 ;艺术贡 献 ;典型 形 象;底 层 民众 ; 艺术风格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

第二十三章新时期文艺政策对文艺自身发展规律的重视和重新认识,为1980年“二为”方针(“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提出作好了理论和舆论准备。
关于“样板戏”1、“样板戏”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
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交响音乐:《沙家浜》。
样板戏:“样板戏”一词源于《人民日报》1967年5月31日的评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八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后来也包括七十年代初江青指令编演的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等。
(1)革命历史题材方面:A、表现解放战争,如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等。
B、表现抗日战争,如冯德英《苦菜花》、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知侠《铁道游击队》、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等。
C、表现革命斗争,如杨沫《青春之歌》、梁斌《红旗谱》、欧阳山《三家巷》、高云览《小城春秋》、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等。
(2)现实农村题材方面:如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李准《李双双小传》、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马蜂《我的第一个上级》、西戎《赖大嫂》等。
2、塑造出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朱老忠、林道静、江姐、杨子荣、周炳、梁生宝、李双双、严志和、梁三老汉、盛佑亭等。
3、积淀成一种厚重的“红色经典”文化其核心是英雄主义、理想主义、集体主义。
第二十四章50、60年代小说概述(填空选择多)代表作品:《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存在的问题:“话剧加唱”的弊病“样板化”第四种剧本三种剧本:公式化、概念化地表现公“工、农、兵”的剧本“第四种剧本”:由剧作家刘川(笔名黎宏)在《第四种剧本》一文首次提出,它是“不属于上面三个框子的非概念化的戏剧剧作”。
三红一创,青山宝林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文学在社会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什么作用,被提到了政治的高度,中央十分重视文艺的发展方向。
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1949 年后逐渐成为指导全国文学艺术工作的唯一正确的文艺思想。
这时期的文艺路线是:文学为政治服务,文学为工农兵服务。
文学别无选择的充当了生活教科书的任务。
一方面出于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喜悦,更重要一方面出于要符合当时的文艺路线,把政治与艺术统一。
此时的长篇小说的类型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统一的“两结合”型文学。
一方面从革命现实出发,但是另一方面在革命现实中展现的是美好胜利的明天。
所以此时一切批判、暴露社会黑暗,存在消极思想的文学一律没有生存的空间。
此时的文学体现的就是歌颂革命胜利,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将这种美好的革命理想反应在作品中,让人们对美好的胜利的明天充满信心。
所以十七年的长篇小说从题材的摄取,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细节的细节,直至创作的全过程,用革命理想来指导对现实发展的描写,以此来激励人们前进。
在十七年的长篇小说中,作品成就高,称作文学界用八个字来概括了这八个优秀经典长篇“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三红一创”即《红日》(1957)、《红岩》(1961)、《红旗谱》(1957)、《创业史》(1960),“青山保林”即《青春之歌》(1958)、《山乡巨变》(1958)、《保卫延安》(1964)、《林海雪原》(1957)。
柳青的《创业史》写互助合作“带头人”梁生宝领导的互助组的巩固和发展。
比如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写湖南省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
对当代农村生活的反映,对农村中“新人”形象和“中间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大众化风格是十七年长篇小说的重大成就。
对乡村人物形象的塑造。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学作品很多。
但是一个几千年来以农民和农业生活为主体的国家,描绘农民生活,塑造农民形象的作品却基本找不到。
梁启超曾经说过:“英雄、男女、鬼神”这三类题材,“可以赅尽中国小说矣”。
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中国当代文学是指新中国建国至今仍在继续发展中的文学过程,它包括建国后所发生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所产生的优秀的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
◆当代文学是中国新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当代文学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
◆当代文艺指导思想在建国后数十年间,发生了由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向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转变。
◆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发展分三个时期:即建国后十七年文学(1949-1966);文化大革命文学(1966-1976);新时期文学(1976年10月以后)。
◆中国当代文学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艺术风格的培育和艺术形式的探索等方面,都获得长足的进步。
◆正确认识和处理文艺和生活、文艺和政治的关系,正确理解和贯彻“双百”方针,是当代文学积累的最重要的经验。
第一章:五十、六十年代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次文代会是我国革命文艺运动的新起点,是文艺界大统一大团结的盛会;大会确定了新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总方针。
◆建国初期三次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斗争,有助于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但最终转向了群众运动和政治批判,助长了左倾教条主义的风气和简单粗暴的的批评作风。
◆ 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双百方针”后,文艺界出现了思想解放的潮头。
◆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1958年新民歌运动等群众性创作活动在发展中受到“左”倾思潮的严重影响;1959年又掀起对所谓“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当代文学的发展的环境愈见严峻和动荡。
◆六十年代初,党的文艺政策开始调整。
周恩来在“新侨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
邵荃麟在“大连会议”上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和“写‘中间人物’”等著名观点。
◆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后,由于阶级斗争扩大化,文艺界再度卷入政治斗争浪潮。
毛泽东关于文艺问题的“两个批示”的失误和文艺整风的偏差,使文艺界形势日趋紧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名词解释:1.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提倡在文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
双百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2.什么是“三红一歌”。
三红一歌是革命历史题材的代表作品,分别是《红日》《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3.怎样理解《红旗谱》的民族风格:●内容上:鲜明的民族气魄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斗争,将这些战斗都放在传统的民间风俗中体现、●人物:都是土生土长的,继承了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传统和为朋友两肋插刀。
●情节:擅长从那些具有民族风味和日常生活中提炼典型细节。
●语言:渗透着浓郁的泥土味和生活气息,具有民族化、群众化、个性化、多样化,雄浑而细腻,质朴而优美,明朗而深沉。
4.以《百合花》为例,谈谈茹志娟的创作特色:●在选材立意上:小处落墨,以一概全,精雕细刻●在人物塑造上:普通人,人情美,通过一点显示全身。
●在结构手法上:情节单纯明快,结构整齐精巧,布局匀称别致●在语言风格上:风格清新俊逸,语言平实优美5.赵树理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有哪些?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创作风格?《小二黑结婚》《下乡集》《赵树理小说选》《三里湾》⏹创作风格:a.注重现实主义精神,表现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和深刻性,注意人物形象多样化,努力根据实际创作出多种多样的人物来。
b.努力探索文学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c.语言上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明白晓畅建明生动,又耐人寻味,富有表现力,增加了风趣,乐观的生活气息。
d.表现形式上,重视民族的传统艺术技巧,顺当流畅而又曲折有味,在叙事与写景的关系上,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中,富有特色的民族语言,高超的传统艺术技巧。
6.分析梁斌《红旗谱》中朱老忠,严志和,杨沫《青春之歌》中林道静,柳青《创业史》梁三老汉的形象。
《现当代文学》答疑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1答疑题1、第一次文代会召开的内容与意义。
答:第一代文代会是中国当代文学开端的标志。
在此次会议上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同时确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今后全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确定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为全国文艺运动的总方向。
第一次文代会对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工作的总结,实际是为建立新中国的文学范式提供了历史经验。
因此可看到建国初期文学创作始终带着解放区文艺地影子。
2、什么是“双百方针”?它给新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答:“双百方针”指的是毛泽东于1956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这一方针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的背景下提出的。
它的提出是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的。
它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研工作领域的表现,文艺工作者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前提下,可以运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来创作。
它的提出为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文艺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逐步活跃起来。
这种活跃主要表现在理论与创作两方面。
在理论上,努力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对于历来争论很多的问题进行了再认识和新的探索。
出现了较有影响的评论文有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等。
在创作上,则实现了三个突破:①敢于大胆正视人民内部矛盾,揭露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突破了“无冲突”论的禁锢。
如: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②发挥讽刺的积极作用,突破了人民内部不适用讽刺这一文学手段的囿见。
如:秦似的《比大和比小》;③创作题材不断扩大,突破了回避描写爱情或爱情不能作为作品题材的禁区。
如:宗璞的《红豆》。
3、请分别评述建国后三次重大的文艺批判。
答:①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是建国后文艺界第一次重大的文艺论争。
毛泽东认为,全国对《武训传》的热烈赞扬反映了我国思想文化界的严重的思想“混乱”,因而参与修改、撰写了《人民日报》社论。
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你别无选择》《白鹿原》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的较高水平。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一种广阔的文化视野对20世纪中国陕西农村的社会、政治、文化等进行了全景式的关照。
这最集中反映在作品中一系列人物的塑造上。
以这一组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的塑造,作者向我们展示了生命存在和历史存在的沉重。
本文正是试图通过分析这些主要人物形象,来更好地理解生活,评价历史。
《红岩》《红高粱》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刘世吾--性格复杂的官僚主义者典型。
外在性格“就那么回事”,内在性格“我梦想一种单纯的、美妙的、透明的生活”)宗璞《红豆》(江枚,△与齐虹的恋爱——沉湎于个人感情。
△与萧素的友爱——融入时代洪流。
△灵魂的挣扎——揭示人生痛苦的真相。
)《班主任》里面的典型形象:“小流氓”宋宝琦,性格特征是愚昧无知、精神空虚。
团支部书记谢惠敏,显露部分:穿着朴素、品行端庄、正直无私、积极上进。
隐藏部分:头脑僵化、教条古板、愚钝盲从、循规蹈矩古华《芙蓉镇》胡玉音,原是个外貌秀美,性情温柔的乡下女子。
随着当代社会生活的曲曲折折,其命运屡遭不幸,三起三落。
不幸的命运激发了其抗争的性格,即由温柔顺从演变成外柔内刚。
谌容《人到中年》陆文婷,社会性格——默默奉献。
家庭性格——贤妻良母。
秦波,满脑子的特权思想——盛气凌人、自私霸道。
满嘴的马列主义——亲切自然、冠冕堂皇。
王蒙《蝴蝶》(东方意识流作品,特色:1、故事情节的有无,2、作家态度的有无,3、下意识的有无)张思远(印象中,这个人物没说多少,可记可不记吧。
)1、从“公仆”到“主人”2、从“主人”到“罪人”3、从“罪人”到平民4、从平民到“公仆”刘索拉《你别无选择》(第一部现代派小说,反讽手法)人物1、执着的追求者——森森、孟野2、世俗的平庸者——石白、董客、戴齐3、喧闹的徘徊者——李鸣、马力、小个子、聂风、莉莉、“猫”、“懵懂”、“时间”等特色1、象征的主题2、破碎的情节3、卑琐的人物4、特殊的幽默莫言《红高粱》特色1、战争文学的又一次突破2、灵活多变的叙述方式3、奇特的感觉世界1951年开展的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是建国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当代文学中工农兵形象批判与反思(1942-1966)

一
、
“ 颠 倒 的 历 史 再 颠 倒 过 来 ” 文 学 创 作 把 的
为 主 要 叙 事 手 法 的革 命 历 史 与 革 命 现 实 题 材 的 文
早 在 14 年 毛 泽 东 在 给 中 共 中 央 党 校 杨 绍 学 艺 术 。 《 岩 》 《 1 》 《 旗 谱 》 《 业 史 》 《 94 红 、 红 3 、红 、创 、 山 萱 、 齐 燕 铭 的 信 中 就 郑 重 地 指 出 : 历 史 是 人 民创 乡 巨 变 》 《 春 之 歌 》 《 卫 延 安 》 《 海 雪 原 》 “ 、青 、保 、林 、 造 的 。 在 旧 戏 舞 台 上 ( 一 切 离 开 人 民 的 旧 文 学 《 海 的 早晨 》 《 阳 照 在 桑 干 河 上 》 “ 色 经 典 ” 但 在 上 、太 是 红 旧艺 术 上 1 民 却 成 了 渣 滓 , 老 爷 太 太 少 爷 小 姐 的 代 表 . 些 作 品集 中 体 现 了 特 定 的 历 史 时 期 集 体 人 由 这 们 统 治 着 舞 台 , 种 历 史 的 颠 倒 , 在 由 你 们 再 颠 主 义 、 雄 主 义 、 漫 主 义 的 美 学 特 征 。 文革 后 , 这 现 英 浪 由 倒 过 来 ,恢 复 了 历 史 的 面 目 。 从 此 旧 剧 开 了 新 生 于 “ 色经 典 ” 载 了 过 多 的现 实 记 忆 . 赋 予 了 不 红 承 被 同 程 度 的 负 面 意 义 。 以看 出 “ 色 经 典 ” 的 主 人 可 红 中 才 老 而 14 9 2年 5月 , 泽 东 在 《 延 安 文 艺 座 谈 会 上 公 已 不 再 是 帝 王 将 相 、 子 佳 人 、 爷 小 姐 。 是 毛 在 的 讲 话 》 把 “ 最 广 大 人 民 群 众 服 务 ” 为 工 农 “ 造 历 史 的 工 农 大 众 ” 显 然 由老 爷 太 太 少 爷 小 姐 中 为 作 创 兵 文 艺 的 指 导 方 针 :那 末 , 么 是 人 民 大 众 呢 ? 最 们 统 治 着 舞 台 . 在 已 颠 倒 过 来 。 同 时 非 常 醒 目 的 “ 什 现 广 大 的 人 民 , 全 人 口 百 分 之 九 十 以 上 的 人 民 . 是 创 作 主 流 的 “ 心 作 家 ” 五 六 十 年 代 也 大 多 出 占 是 中 在 工 人 、 民 、 士 和 城 市 小 资 产 阶 级 。 … … 这 四种 身 工 农 大 众 他 们 的 创 作 也 非 常 明 显 地 倾 向 于 “ 农 兵 以 人 , 是 中 华 民 族 的 最 大 部 分 , 是 最 广 大 的 人 民 工 农 的 思 想 为 思 想 . 工 农 的 习 惯 为 习 惯 ”1 情 感 就 就 以 [ 4 。 大众 。” 回其 实 毛 泽 东 所 着 力 倡 导 的 是 一 种 新 的 文 上 也 与 工 农 兵 1 趋 认 同 . 产 阶 级 文 学 的 阶 级 特 征 3 无 化 和 政 治 实 践 。 也 即 是 无 产 阶 级 领 袖 们 所 一 贯 倡 也 就 1益 明 显 。 在 《 延 安 文 艺 座 谈 会 上 的 讲 话 》 3 在 导 的 无 产 阶 级 文 学 .这 种 文 学 是 10 年 列 宁 在 中 . 泽 东 明 确 地 指 出 了 无 产 阶级 文 学 应 该 具 有 的 95 毛 《 的 组 织 与 党 的 出 版 物 》 中 所 旗 帜 鲜 明 地 提 出 爱 憎 好 恶 , 以 自 己 的 情 感 的 转 变 现 身 说 法 : … … 党 并 “ 的 , 是 为 他 所 认 为 的饱 食 终 1 贵 妇 人 服 务 . 革 命 了 .同 工 人 农 民 和 革 命 军 的 战 士 在 一 起 了 . 不 3的 不 我 是 为 百 无 聊 赖 、 得 发 愁 的 几 万 上 等 人 服 务 . 是 逐 渐 熟 悉 他 们 , 们 也 逐 渐 熟 悉 了我 。 时 , 是 在 胖 而 他 这 只 为 千 千 万 万 劳 动 人 民 , 这 些 国 家 的 精 华 、 家 的 这 时 . 才 根 本 地 改 变 了 资 产 阶 级 学 校 所 教 给 我 的 为 国 我 力 量 、 家 的 未 来 服 务 的 无 产 阶 级 革 命 文 学 其 实 那 种 资 产 阶 级 的 和 小 资 产 阶 级 的 感 情 。 这 时 , 未 国 拿 毛 泽 东 所 希 望 颠 倒 的 不 仅 仅 是 统 治 着 舞 台 的 老 爷 曾 改 造 的知 识 分 子 和 工 人 农 民 比较 . 觉 得 知 识 分 就 太 太 少 爷 小 姐 们 . 统 治 着 舞 台 的 不 应 该 是 老 爷 太 子 不 干 净 了 . 干 净 的 还 是 工 人 农 民 . 管 他 们 手 最 尽 太 少 爷 小 姐 们 , 而 应 该 是 “ 造 历 史 的 人 民 ” 是 黑 的 . 上 有 牛 屎 . 是 比 资 产 阶 级 和 小 资 产 阶 创 。 脚 还 14 - 1 6 年 间 反 映 无 产 阶 级 文 学 创 作 成 就 的 级 知 识 分 子 都 干 净 。这 就 叫 做 感 情 起 了 变 化 . 一 92 96 由 “ 色 经 典 ” 1集 中 地 体 现 了 毛 泽 东 及 当 时 党 所 要 个 阶 级 变 到 另 一 个 阶 级 我 们 知 识 分 子 出 身 的 文 艺 红 [ 3 求 的 文 艺 主 张 。 “ 色 经 典 ” 上 世 纪 5 — 0年 代 工 作 者 . 使 自 己 的 作 品 为 群 众 所 欢 迎 , 得 把 自 红 是 07 要 就 曾 产 生 巨 大 影 响 的 一 批 作 品 . 是 一 种 以 宏 大 叙 事 己 的 思 想 感 情 来 一 个 变 化 . 一 番 改 造 。 没 有 这 个 来 面 , 以值 得 庆 贺 。 ”1 所 【 1
简析《红旗谱》中朱老忠的形象特征

简析《红旗谱》中朱老忠的形象特征摘要:《红旗谱》是梁斌是得力巨作,作品中朱老忠的形象浓缩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历程的艺术提炼与加工。
作品对朱老忠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在于注重描写了他性格的发展过程,把他的性格特征和崇高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真实地表现了朱老忠在成长过程中的不足与进步,而没有把他写成一个完美人物。
在朱老忠的身上,集中了中国传统农民英雄的美好品质,同时又具备了一个革命者的思想境界,表现出中国农民英雄向一个革命战士转化、成长的历史趋势。
关键词:《红旗谱》朱老忠形象特征《红旗谱》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梁斌精心创作的以部唱片小说,犹如一部中国农村革命斗争的史诗,在中国当代文学殿堂里占有重要的位臵。
在作品中我们也可以隐约看到一个真理,就是:“我国世代农民对地主阶级的斗争,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胜利。
”《红旗谱》成功的塑造了朱家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使得作品提升为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巨作。
在《红旗谱》中,朱老忠是闪烁着夺目光彩的一个英雄,他的形象也是长篇小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
他是一个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革命性的新农民英雄形象,他急公好义,有胆有识,坚忍不拔,具有强烈的人性,在他的身上,体现了深广的历史内容。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里,他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好爽、正直、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传统的农民英雄的性格特点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旧社民主主义革命时代里,他还是一个小孩子,自幼生长在雇农家庭里。
恶霸地主冯兰池张着血盆大口,吞噬者贫苦农民的血肉,无数农民在平困与死亡的边缘上挣扎着,朱家也是正处在冯兰池的权势之下受苦。
那些经受世代残酷压迫的勤劳、善良的农民忍气吞声勉强的熬下去,然而继承农民强烈反抗的传统性格的朱老恐(朱老忠的父亲)却有志气敲了冯兰池的爪子。
在冯兰池要砸掉四十八村的钟拿去卖的时候,挺身而出,为四十八村的农民伸冤除害,进行了大闹柳树林的斗争。
朱老忠走上革命道路的必然性及其形象

朱老忠走上革命道路的必然性及其形象《红旗谱》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梁斌精心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在中国当代文学殿堂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作品以史诗般的彩笔,生动地描绘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到“九一八”事变后,党领导革命农民和革命知识分子向阶级敌人进行殊死搏斗的壮丽图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农民的斗争和成长道路。
《红旗谱》的民族化特征集中、突出地体现在朱老忠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朱老忠的形象浓缩了作家对中国农民革命历程的艺术提炼与加工。
作品对朱老忠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在于注重描写了他性格的发展过程,真实地表现出了他在成长过程中的不足与进步,并没有把他写成一个“高大全”式的人物。
在他的身上,集中了中国传统农民英雄的美好品质,同时又具备了一个革命者的思想境界,表现出中国农民英雄向一个革命战士转化、成长的历史趋势。
朱老忠走上革命道路是具有必然性的。
作品开篇就赋予了老辈农民以无产阶级所特有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品格。
《红旗谱》的开场,朱老巩“大闹柳树林”,是忤逆权势、对于“理”的信仰和维护。
小说开头第一句话便先声夺人:“平地一声雷,振动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狠心的恶霸冯兰池,他要砸掉古钟了!’”冯兰池的伤天害理之举就是要砸掉作为证据的古钟,将四十八村的公产据为己有。
于是就有了朱老巩挺身而出、不畏权势、舍生忘死、保卫四十八村公产的壮举。
他虽然壮志未酬、赍志以没,但他在村民的心中,特别是在他的儿子朱老忠心中播下了仇恨的种子和急公好义、遇事敢为的性格遗传。
作者“把朱老忠从小就放进强烈的阶级冲突的环境中”,其主观用意就是要去培养他的“阶级意识”与“叛逆性格”。
朱老忠被逼离开家乡、闯荡江湖的经历,又使他具有了一般安土重迁、逆来顺受的乡民所没有的侠义色彩和游民性格,重新回到“锁井镇”的朱老忠,其实早已是个“脱胎换骨”后的“新人”形象:“农民”只是他的外在躯壳,“革命”才是他的真实灵魂。
正因为如此,他侠肝义胆、无私无畏,“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
世界格局中的中国工农兵文学——对工农兵文学的总体评说

*
[ 作者简介]刘江 , 广东梅县人 ,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学报副主编, 主要 从 事文 学 理 论 和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 研 究 。
・1 0 3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2 0 1 4年 第 4期
正夫 和松 山树 子 , 还把《 白毛 女 》 改 编 成 芭 蕾 舞 剧 从它诞 生时起 , 就 重视 人物 形象 的刻 画 。早 期赵 树
捷克、 欧美 的 国家和地 区还 有许 多 人 对 贺敬 之 “ 据 不完 全 的 统 计 , 赵树理 的作 品已经在 3 0 利、
多个 国家翻译 出版” , 加上 我 国外 文 出版社 出版 的 十分崇 敬 ” [ 1 。 而 《 白毛 女 》 则“ 登 上 了 世 界 各 国
各种 文 字 译 本 , 它“ 已在 四十多个 国家流 传” l 1 ] 。 的舞 台和银 幕 , 还有 歌剧 、 电影 、 舞剧 , 日本 的 清水
河上和暴风骤雨中前者通过暖水屯的张裕自从阶级社会出现之后世界上的各种文学民程仁等农民形象钱文贵李子俊等地主形象实质上都是在表现阶级的感情正如西方古典主后者通过赵玉林郭全海等农民形象韩老六杜义文学表现的是封建阶级的思想感情把歌颂国善人等地主形象以及两部小说中土改工作队不王维护封建国家利益作为自己的职责2l4
审 察产 生 于 中国几 十年 前 战争 环 境 中 的文 学 思潮 译 阿拉伯 文版《 毛 泽东选 集 》 1 —3卷 , 还 有《 青 春之 、 《 林海雪原》 等十几种 图书, 并 把 中 国 图 书发 和文学 样式 , 对 其 进 行 解 剖 式 或 者 说 切 片式 的 分 歌 》 析 与评 述 , 探 讨 关 于 工 农 兵 文 学 的 理 论 问题 。及 行 到 沙 特 、 卡塔 尔 、 科 威特 、 阿 联 酋 等 国家 和 地 [ 7 3 。“ 全世 界收 藏《 暴风骤雨》 英 文版 一 书 的 国 至现在 , 笔 者 又感 到 , 该 是对 其 进 行 总体 评 说 的时 区-
汉语言文学大二下当代文学复习

汉语言文学大二下当代文学复习当代文学复习1.两次文代会召开的时间:第一次1949年7月,第二次1953年9月。
2.三大文艺批判运动: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3.《洼地上的“战役”》,路翎4.“双百方针”的概念: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1956年4月2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指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
5.“两结合”:指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是毛泽东于1958年指出的。
6.什么是中国当代文学: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中国文学。
7.当代文学的分期:(三分法)1949-1966,十七年文学;1966-1976,文革文学;1976- ,新时期文学。
8.十七年文学诗歌的基本范式:颂歌、赞歌;基本基调:抒情。
9.郭小川代表作:《望星空》、《致大海》、《白雪的赞歌》;诗歌艺术特色:抒情性,充满了革命热情;哲理性,抒情中包含着哲理,用哲理教育人、打动人;艺术探索性,这是其诗歌最可贵之处。
10.贺敬之代表作:《回延安》、《桂林山水》、《十年颂歌》;诗歌艺术特色:重大题材表现时代精神;诗风豪迈,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努力探索诗艺,并取得显著成绩。
11.闻捷代表作:《苹果树下》、《葡萄成熟了》12.“三红一创”:《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山保林”:《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13.山药蛋派:赵树理;白洋淀派:孙犁《荷花淀》14.《红旗谱》,梁斌;人物:朱老巩、朱老忠、大贵、二贵(三代);严老祥、严志和、运涛、江涛(三代);冯兰池(地主)15.《青春之歌》,杨沫;人物:林道静;余永泽、江华、卢嘉川16.《红岩》“革命历史传统的教科书”;人物:许云峰、江姐、华子良、小萝卜头;浦志高17.《百合花》,茹志鹃18.《创业史》,柳青;人物:梁生宝、梁三老汉梁三老汉人物形象分析: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和狭隘小生产者观念的旧中国农民的典型。
六七十年代文艺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多浓眉大眼...

六七十年代文艺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多浓眉大眼...六七十年代文艺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多浓眉大眼文艺作品反映时代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留心六七十年代的文艺作品,不管是戏剧,还是电影,宣传画,年画,在正面人物的塑造上,多是浓眉大眼,浩然正气,这成为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
有人会问,为什么要这样来塑造人物?现实生活的人都是浓眉大眼吗?于是后来就不断有声音指责那时文艺作品的脸谱化,“高大全”,加大马力予以批判,全面去“高大全”化,于是“高大全”就退出舞台了,于是就把好人当坏人写了,就有了“痞子文化”,各种各样的“歪瓜裂枣”成了主流。
“高大全”的历史背景是工农兵占领舞台。
在中国历史上,工农兵是一个被压迫奴役的阶级,处于奴隶地位,日久天长形成了一种奴性文化。
毛主席用革命的手段打破了工农兵被奴役的枷锁,在精神上又力祛“奴性”,消除奴隶心态,让中国人完全站立起来。
他曾在批评奴隶心态的时候拿红楼梦里的人物贾桂做例子,人家让他坐下,他说站习惯了。
毛主席也曾欢呼当家做主的劳动人民“还有一点奴隶气吗?没有了!”他反对文艺作品只反映帝王将相,不反映工农兵,他积极推动工农兵占领舞台。
做奴隶是什么样子?是低眉顺眼,是卑躬屈膝,是摧眉折腰;摆脱了奴隶气的人民是什么样子?当然应是与奴隶气相对的,用浓眉大眼取代低眉顺眼,用昂然挺立取代卑躬屈膝,懂的了这一历史背景,就理解了为什么文艺作品的人物形象要“浓眉大眼”了,它由此来表现的是登上历史舞台的人们的那股子精气神。
“浓眉大眼”的工农兵,代表的是一种劳动人民的立场和情感,“浓眉大眼”走下舞台,审美和立场开始在一些人的心里发生异化,颇像《病梅馆记》里以“病梅”为美的文人画士的“孤僻之隐”,对本来正常生长的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他们对中国人的形象也动辄动起了手术,本来正常的模样被做成了“眯眯眼”,“斑点脸”,完全颠覆了我们的民族性,颠覆了传统的审美观,令人观之无不骇然惊悚。
当代文学人物分析

《芙蓉镇》秦书田:知识分子形象知识分子在新中国经历的样本,他不是一个反抗者,也不是一个归顺者。
在新中国领导者“引蛇出洞”的睿智决策中成为牺牲品,被打入社会的底层,立为革命的对立面,革命在此体现了它反智的一面。
但是他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生存智慧和斗争策略却让人惊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减轻了影片的深刻性。
影片互为对应的开头和结尾,都是近乎同样的一批人在吃豆腐花的场景,好像发生的屡次“运动”只是一阵阵风。
狂风拂过,抹平了困难的痕迹,生活又重归于平静,轻易地宽恕了运动中的罪与恶。
当然导演对此并不确定,他借秦书田之口发出“运动”是否真的过去了的疑问,希望可能终归只是希望,并不必然成为事实。
秦书田以他的知识和智慧周旋于那个艰难的时代,他身上蕴含的文学、音乐这些伟大的人类精神创造拯救了生命,当生命因为外界的境遇变得不堪时,它提供给个体生命最后的庇护,也使生命短暂地抽离出眼前的苦难,迈入更高远的境界。
胡玉音:中国传统女性的化身在她身上体现了一个中国传统女性的所有美德——勤劳、坚韧,她的经历浓缩了一位女性在新中国的全部苦难。
出身的差异成为爱情、婚姻不可逾越的鸿沟,情人弃自己而去。
和桂桂结婚后,以自己勤劳的双手盖起了新房,但是在那个时代只允许普遍的贫穷,尚不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财富成为祸根、原罪。
丈夫被迫害致死,自己也被打倒,成为被社会隔离、孤立、遗弃的“地主婆”。
假设一下,没有秦书田,她还能走出“运动”吗?影片结尾为她定下团圆的结局,可是更可能的结局却是秦书田又一次被迫害致死,她一个人含辛茹苦,和儿子相依为命,孤独下半生。
在此暴露了导演思想的局限性,他肯定普遍人性的善。
毫无政治意义的乡亲乡情,轻而易举使受难者在心灵和生活上获救,但人性恶的那一面在那个年代有着更普遍的出现。
否则看来罪恶好像只是少数人的兴风作浪,为所欲为。
殊不知盲从的大众,也会犯下大量平庸、无知的恶,殊不该轻易放过对普通大众在运动中所作所为的拷问和审判李秋香:投身革命的女性革命者形象,因投身革命成为权力者,在她身上体现着革命者、权力者、女性这三重属性。
从当代文学看农民形象的变化

从当代文学看农民形象的变化在中国四千多年文明社会历史进程中,农民阶级始终是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是精神文明创作的基石。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农民地位日益凸显,他们不仅成为新中国的主人,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走向。
但自《诗经》以来,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们不约而同地对这个特殊的阶级采取了漠视的态度。
这些中国的脊梁保持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态度沉默了千年,鲜少有他们可以发声的时候,直到中国近代社会的到来。
一、中国当代文学的先驱19 世纪20 年代的乡土小说从鲁迅笔下开始。
此后,一系列着重反应旧时代农民麻木不仁的作品陆续出现。
此时代的农民形象带有鲜明的封建残留色彩,“愚昧”“落后”“盲目排外”是他们的代名词。
30 年代之后,随着革命对农村的冲击,农民形象不再单一,表现出异常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们一方面带着旧时代血淋淋的胎记,一方面又对新时代充满了向往。
194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他认为农民、手工业者、小资产阶级都是“我们接近的朋友”。
①此后,大多数文学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开始转向积极健康,并逐步与政治挂钩,致力于表现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文学也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
当代文学没有革命文学的热闹与喧哗,但它就像一部经典的老电影,用它特有的黑白式的无声胶片向我们展示了时代特殊的风情。
二、十七年文学十七年文学是当代文学的第一个阶段。
它用一个简单的时间加名词概述了历史的厚重。
我们无法还原曾经,但透过那些作品,我们还可以清晰的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
那是一个政治凌驾于文学之上的时代,高昂的革命热情硬生生地劈开文学与政治的天然壁垒,将文学特有的浪漫与抒情扭曲为对政治的盲从。
十七年文学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工农兵,为了文学形象与政治的融合,一种模式化的“文学量产”运动开始了,然而文学终归不是工厂流水线上的半成品,我们仍可以透过一些作品的细枝末节看到真实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全部丰营 陛”4 _l ]
之外 , 还有更加明确 的说法 ,
西 方 的文学 大 多尊奉 “ 型论 ” 其 众 多 的典 型 类 ,
比如 : …… 普 遍 性 必 须 在 具 体 的 个 人 身 上 融 会 成 “
人物 , 如莎 士 比亚笔 下 的哈姆 雷特 、 洛克 、 夏 奥赛 罗 ,
辨。
一
管“ 文革 ” 十年及“ 文革” 之后屡遭否定 , 但这些否定
无 法抹 去他 们身 上 的光辉 。直 至进入 2 世 纪之 后 , 1
学术界对此仍然念念不忘。有人说 :《 “ 红旗谱》 还 活着 , 自有 其价值 , 根结底 还是 它 的有些 主要 人物 归
还 活着 , 比如朱老 忠 …… 我觉 得 这 是 作 品 生命 力 的
者 “ 想 化 的现 实 主义 ” 理 创作 方 法 所 支 配 的 。
关键词 : 工农兵文学 ; 典型形象 ; 塑造方法 ; 理想化现实主义
中图 分 类 号 : 2 6 7 H 0 .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64— 3 4 2 1 ) 4— 09—0 17 3 3 (0 1 0 0 6 6 收 稿 日期 :0 1 0 0 2 1 — 5— 9
题 , 他在 谈辩 证 法 问题 时说 过 :一 般 只能 在 个别 但 “ 中存 在 , 能 通 过 个 别 而存 在 。任 何 个 别 ( 论 怎 只 不
作者简介 : 江 , , 刘 男 广东梅县人 ,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
诞 生 于上世 纪 4 0年 代 、 繁荣 于上 世 纪 5 0至 6 0
上去 探究 。笔 者认 为 , 些 典 型 形象 的塑 造 方 法 远 这 远 突破 了一般 写作 理论 和文 艺理论 关 于人物 描写 手
斯 的说 法 , 最 著 名 的 论 述 是 : 每个 人 都 是 典 型 , 其 “
可以说 , 他们 , 特别是朱老忠和梁三老汉 , 是继 阿 Q 、 孔乙己、 骆驼祥子、 高觉新等之后最具有典型意义的 人物形象。对于这些形象 , 众多的评论文章和文学 史著作 , 曾经深入分析过 , 都 但都没有从其塑造方法
确 有一 些正 面 的人 物 , 如杨 子荣 、 保尔 、 云峰 、 许 江雪 琴 等形 象 具有 永 久 的艺 术魅 力 。 l 当然 , 是 就人 ”3 这 物 的典 型性 而言 , 非 指 他 们 的 思想 表 现 。甚 至还 并
的两 种典 型形 象 关 于 文学典 型 的理论 , 国学 术 界 多 引 用 恩格 我
一
个根 源 。 有 人 又 说 : 梁 三 老 汉 是 民 间话 语 的 ” “
审美形 象 … …其 本身 散发 的 民间气息 ……具有 难 以
遮 掩 的艺术 魅力 。 _ 照样有 人 说 : 在 文 学史 上 , ”2 “ 的
、
典型理 论 中的 两种 “ 型 ” 工农 兵 文 学 中 典 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为整体和个体 。这种整体就是具有具体的心灵性及 其 主体 性 的 人 , 是 人 的 完 整 的 个 性 , 就 是 性 就 也 格 。 _l 真正 的 自由的 个性 , 理想 所要 求 的 , ”4 “ J 如 却 不 仅 要显 现为 普遍 性 , 而且 还 要 显 现 为 具 体 的 特殊 性 , 现 为原来 各 自独立 的这 两 方 面 的完 整 的 调解 显 和互 相渗 透 。 _l 宁没有 就人 物形 象谈 过典 型 问 ”4 列 _
● 中国 文 学 研 究
工 农 兵 文 学 典 型 形 象 塑 造 方 法 论 辨
以朱老 忠 、 三老 汉 、 子荣 、 姐 等形 象 的塑造 为例 梁 杨 江
刘 江
(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 院 科研处 , 广西 柳 州 5 5 0 ) 4 0 7
摘
要: 上世纪五六 十年代 的工农兵文学 , 在塑造工农兵典型形象方面取得 了重 大的成就 , 而塑造这些典 型形
但 同时又 是一 定 的单个人 , 如老 黑格 尔所说 的 , 正 是 个 ‘ 个 ’ ”4 与 这 种 意见 相 同 的 当 然 还 有 黑 这 。 [1 ]
一
格 尔 , 格 尔 这 方 面 的言 论 很 多 , 了 “ 是 一 个 黑 除 这 人 !高 贵 的人格 的多 方面性 在这 个人 身上 显 出了它
象的方法 , 也值得 我们 重视 。像 《 红旗 谱》 《 、创业史》 《 、林海雪原》 《 、红岩》 等作 品 , 突破 了一般写 作理论 和文 远远
艺理论关于人物描写方法的范围 , 创造 了 自己的一套典 型形 象的塑造方法 : 在塑造融合型 典型人物 时 , 注意 以个 性 为基础的共性选择 , 意以性格 为起点 的多种 意识 融入 ; 注 在塑造类型性典型人物 时, 注意 以阶级性 为基础 的类 型性 选择 , 注意 以类 型性 为色调 的人 民性 显现 。从创作 思想 的角度看 , 工农兵文学在采用这些 塑造方法 时, 都是受创 作
2 1 年 8月 01
第2 5卷 第 4期
新 乡学 院学 报( 社会科学版 )
Ju a o ixagU i ri ( oi c ne dt n or l f ni nv sy Sc l i csE io) n X n e t aSe i
Aug 2 . 011 V0 . 125 No. 4
年代 的工农 兵文 学 , 曾经 塑造 出一 批 耀 人 眼 目的典 型形象 , 比如朱 老忠 、 梁三 老汉 、 杨子 荣 、 江姐 … …尽
法 的范 围 ( 靠 这 些 手 法 是 塑 造 不 出 像 朱 老 忠 、 单 梁 三老 汉等 人物 形象 的 ) 在这 些 手 法 的基 础 之上 , , 作 家创 造 了 自己的一 套典 型形 象 的塑 造方 法 。这些 方 法对 于我 们 当下及 以后 的小 说 创 作 和欣 赏 , 疑具 无 有重要 的意义 。 下面 , 笔者 就 这些 典 型 形 象 的塑 造 方 法 试 作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