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让数学走进生活
让数学走进生活数学启蒙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但离不开生活。
因此在教学中就应该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生活中处处有教学,而感受到教学的实用价值和魅力所在。
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滨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1 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知识源于实际也服务于实际。
为了能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把所学的知识巧妙、灵活地运用日常生活中,必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从生活实际人手,建筑工人修建的圆形花池,体育教师操场上画圆形跑道……这些圆是怎样画出来的呢?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励起来。
这时我赶快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几件学具让学生自己任选一件画圆:1.圆规;2.三角尺;3.绳子、钉子。
结果呢?有的学生画出了圆而有的学生却没有画成。
这时,我便抓住时机启发学生:为什么有的学生画出了圆而有的学生却画不成呢?然后让学生自己从中总结出圆的三要素: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把抽象的问题简易化。
接着让学生认识圆的各个部分名称,并通过学生动手折一折,画一画。
感知一个圆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的长度。
从中得出同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课后,还可引导学生用绳子画圆。
这样,学生对“圆的认识”就掌握得特别好,可见理论联系实际是何等重要。
又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我让学生用一根绳子摆成一个长方形。
然后,让同学们讨论、汇报,说出摆成一个长方形的绳子的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通过这些活动既巩固民所学的知识又能把书本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
这样,不但激励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
2 拓展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好知识就是这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有目的地开展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
既能深化课内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上学期,我校组织学生去“刀条岭”春游,临行前,我特地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计算:全班46人去出游,门票每人5元,50人开始可以享受团体八折优惠。
让数学教学走近生活、回归生活
让数学教学走近生活、回归生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其基本理念是: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教学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并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善于挖掘教材,让数学凸显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能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教师出示玩具店一角挂图说:“玩具店又新进了一批玩具,如果你有钱你最想买什么?”此时,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师:聪聪跟你一样想买这辆36元的赛车,可只有8元,他还要攒多少钱才能买?谁来帮帮聪聪。
生:我来帮聪聪,他可以用“36-8”就知道还要攒多少钱。
师:到底还要攒多少钱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小棒来摆一摆,可同桌交流。
学生都摆开了,与同桌交流了自己的摆法,通过自己动脑筋汇报了好几种不同的算法。
在帮助聪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体会到了数学就在现实生活中,扎根于生活,从而产生了学习和探索数学的意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我们往往对生活中做过的事情印象最深,学习也一样,自己在生活中感受过的,那种想了解它的愿望非常强烈,然而,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的问题。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生活中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问题,给学生创设“生活数学”情境,为学生展现生活化的课堂,具体有以下两种方法:1.模拟生活假设情境在课堂中模拟生活,也就是创设“生活数学”情境,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空间。
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
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与生活。
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是数学新课标中提出的新境界。
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的学习感到吃力,甚至有时候让他们觉得抽象乏味不感兴趣。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践。
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实践、去体验,教师要给他们提供参与机会及充分活动的时间。
”我觉得数学教学就应该向罗杰斯所说的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了解现实生活,让学生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我十分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数学教学一、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生学会数学。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很多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而广阔的经验背景,将真实的生活与学生的数学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
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都与数学息息相关,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深入生活,注重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一定会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认识数学,并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引入新课题时我就采用了以下策略,用多媒体出示:八月十五中秋节,一家几代人在赏月,老爷爷在分月饼,分的很均匀,每人一样多。
课堂上,老师也来分物品,要求每份分得同样多。
最后教师引导孩子们得出结论: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像这样利用实际的生活现象引入和讲授新课,不断增加了学生实际动手的机会,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的生活息息相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数学兴趣。
让数学走进生活 让生活散发数学魅力
丛 中 飞 舞 的 蝴 蝶 、快 乐 的 小 朋 友 … … 漂 亮 的 画 面 配 上 美 妙
的 音 乐 ,使 学 生 仿 佛 置 身 在 情 景 之 中 。 又 如 ,在 学 习 “ 购
物 ” ( 识 人 民 币 )这 节 课 时 ,笔 者 先 请 学 生 看 一 段 购 物 认 情 境 的 录 像 , 然后 结 合 实 际 说 一 说 对 人 民 币 有 哪 些 了解 ?
《 学 数 学 课 程 标 准 》指 出 : 数 学 是 人 类 生 活 的 工 小
具 ;对 数 学 的认 识 不 仅 要 从 数 学 家 关 于 数 学 本 质 的观 点 去
以 及 学 生 的 生 活 环 境 ,让 学 生 在 情 景 中 学 习 ,在 情 景 中 掌
握 ,就 成 为 激 发 学 生 学 习 兴 趣 和 求 知 欲 的 有 效 手 段 及 方
虽 然 买 东 西 是 学 生 日常 生 活 中 比较 熟 悉 的事 情 , 但 是 把 它
数 学 规 律 往 往 是 人 们 在 实 践 中 发 现 问 题 后 提 出猜 测 ,
并 通 过 科 学 实 验 加 以验 证 的 。 如 果 学 生 能 经 历 同 样 的 实 践
活 动 , 或 许 也 能 发 现 并 提 出 大 胆 猜 测 和 假 设 。 在 此 基 础
数 学 教 学 生 活 化 ,把 学 生 的 生 活 经 验 数 学 化 ,化 抽 象 的数 学 为 有 趣 、 生 动 、易 于 理 解 的 事 物 ,让 学 生 感 受 到 数 学 其
3数 学 教 学 和 学 生 的生 活 经 验 相 结 合 ,从 学 生 已 有 的 知 . 识 背 景 出 发 ,选 取 生 活 中 的 例 子 作 为 数 学 课 堂 教 学 情 景 素 材 , 引 发 学 生 浓 厚 的 兴 趣 , 让 学 生 在 动 手 操 作 中 获 得 知
让数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体会数学 心得体会
让数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体会数学心得体会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发生在身边的实例作为课程资,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兴趣,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并不单调枯燥,而是与我们时刻相伴。
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学,让数学知识走进日常生活。
一、太阳和地平线中的数学在学习直线和圆位置关系时,这样设置问题情境:清晨起床后,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太阳的轮廓线就像一个运动的圆,从地平线下升到空中。
让学生进入想像中,这时如果把太阳当成数学中的一个动圆,地平线当成数学中的一条直线,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从清晨到中午,太阳与地平线的不同位置关系: ■从而很容易得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
既形象、生动,又印象深刻。
还可让学生尝试用一个橘黄色乒乓球当作太阳,把桌面边缘当做地平线进行演示。
这样使学生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学习数学,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国旗中的数学在学习相似形时,可以这样引入:天安门广场每天升国旗,我们学校每周一也要升国旗,同学们对此并不陌生。
尤其是在奥运赛场上,运动员夺得世界冠军,国旗就会徐徐升起,民族自豪感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油然而生,请同学们观察:① 国旗中四个小五角星形状之间有什么关系(形状相同,大小也相同)② 国旗中大五角星与小五角星形状之间有什么关系(形状相同,大小不同)这样既复习了全等形,进而又引出了相似形。
在学习了相似比之后,发动学生动手测量一下,学校常升的那面国旗的长、宽,大小五角形的尺寸以及在国旗中的位置。
请学生自己按照一定的比例,自制一面小国旗,并涂上颜色。
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脸上还洋溢着自豪感。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灵巧性,又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孕育着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运动赛场上寻找数学的身影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时,请同学们画出在跳高、跳远过程中,运动员从起跳、最高点、落地,身体所运行的路线。
如果将运动员的身体看成一个点,那么这就是二次函数图象。
让数学走进生活
让数学走进生活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数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
于是数学成为枯燥、乏味的代名词。
学生根本感受不到数学的乐趣和作用,最终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的把数学问题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生活数学”的兴趣。
一、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虽然抽象,但其来源于生活,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觉其自然、亲切、易懂。
例如,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课前我要求学生到超市或商场了解商品的价格,选择两种自己感兴趣的物品,并记录下它们的价格。
上课时,学生急不可待地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在班内交流,待同学们充分交流后,教师加以总结:这些数我们称之为“小数”。
这种贴近生活的导入形式,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兴致勃勃的进入学习过程;再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教师请学生猜谜语:“弟弟长,哥哥短,天天赛跑大家看,弟弟跑了12圈,哥哥一圈才跑完?”这样的导入设计,紧紧抓住了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顺利地获得了相关知识。
二、例题生活化,学生易懂易会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乐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
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实际,转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观念,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
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的生活
0 6 6 4 0 0 )
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 走入生活轻松学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反过来数学又服务 于
这样从 学生的生活出发 .引导学生结合 自己
的生活实 际 , 去探究 、 观察 , 感 悟数学 就在我
们身边 . 从 而体会 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重
要性 . 这种亲切感也 容易拉近学生和数学学
生在深化对数学的理解 .感受数学 的魅力 的
无穷魅力 。 通过在生活 中学数学 . 使学生对数
学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 的认识 .愿 意亲 近数
从学生实 际出发来安排 和设 计教学就是在发
挥学生 的主体地位 小学 阶段 的学生 . 知识储
学、 了解数学 、 谈 论数学 , 对数学 现象保持 一 定 的好奇心 学生通过学 习沟通数学与生 活 之间的联系 . 感受数学在 日常生 活中的作用 .
四、 走进其他学科最大限度地全方位让 学
生获取信息
生活是个万花筒 . 处处有数学 丰富多彩
的实际生活 .为学生提供 了极 其丰富的数学
认识 、 感性材料 , 因此 , 在教学 活动中 , 要设计
一
实践能力 的培养 . 不能只局 限在某一个学 科之内 . 开展跨学科 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实践 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理想的课堂是让学生尽 可能地获取各种综合信息 . 以利 于学生的全面
生活 “ 数学的生活化 . 让学生学习现实 的数
学” 是新课程理念之一 小学生学 习的数学应 是生活 中的数学 。 是学生 自己的数学 。 教师从 学生 的生活人手 , 联 系生活 , 贴近生 活 . 从而 缩短 了学生与学习 内容之问 的距离 .激发 了
弱. 在数学学习上感觉困难重重 . 甚 至部分学 生觉得怎么学也学不会 .因此 而产 生畏难 情
让数学走进生活
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数学,从生活中提出问题,运用生活中的经验分析问题、探索研究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一、联系生活。
创设情景,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又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现实生活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归宿。
课本中的数学内容绝大多数都可以找到与生活实际相对应的联系点,这些内容蕴涵着许多奇妙的知识。
在教材的处理上,尽量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例如,初中数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中,教材创设了这样的情景: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在形象、直观的生活场景下,借助太阳在不同时刻的位置以及它与地平线的关系,学生很快理解并掌握了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即相交、相切、相离。
不用教师过多地讲解,学生已经借助生活经验对学习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在老师的引领下探究它的数学本质,加深理解。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易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是学生喜欢和乐于接受的,教学效果肯定不错。
同时,这种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加强实践,注重体验,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一堂好课,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重视构建知识的意义,还应该注重体验,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也许会相信教师所说的,但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所经历的事,他们更需要一种亲身的体验。
这种体验远比教师的讲解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以,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要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研究的对象,认识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让数学走进生活
让数学走进生活《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不应该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应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理念。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那么,只有让数学走进生活才变得更精彩。
现结合本人数学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
五花八门的生活中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能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积极回忆有关知识点。
一节课的开始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例如:我在教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
师:在本届县中小学生运动会上,我校体育健儿努力拼搏,为校争光。
其中杨平图同学获得了中长跑第一名,这跟他平时刻苦训练是分不开的。
你们想知道杨平图同学每天训练要跑多少米吗?生:想。
师:杨平图同学只告诉老师,他每天至少要绕操场跑7圈,校操场每圈是250米,那你们知道他每天至少要跑多少米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师板书: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学生一听到这个题目,学习兴趣就来了,课堂学习气氛非常浓厚,个个都想知道答案,因此,学生也很快弄懂了计算方法,学习重难点也迎刃而解,从中他们还了解了学校的“小英雄”。
二、采撷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价值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贴近生活,在课堂中采撷生活实例。
其中,以应用题教学与生活实例最为密切,让学生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此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和探索之中。
例如:在教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中。
我将课本例题“老寿星每天要步行3圈,每圈508米,他每天要行走多少米?”改为“数学老师每天从家到学校来回4次,每次要走906米,谁能帮老师算一下,老师每天一共要行走多少米?”学生对能帮助老师解决问题,他们很高兴,学得也特别认真,从中体验到了数学的魅力和应用的价值,当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数学对自己有价值时,他们最容易形成持久的探究欲望和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促使自己以更大的热情和坚定的毅力去努力学习和探究。
让数学走进每一名学生的生活
边长 为 5 0厘 米 的 止 方 形 地 砖 。 块 7元 ; 种 : 长 为 4 每 丙 边 0厘 米 的 正 方 形 地 砖 , 块 9元 . 能 为 父 母 做 参 谋 , 到 适 合 你 每 你 买
家 的地 砖 吗 ? 买 地 砖 , 键 是 要 搞 清 楚 所 买 地 砖 应 符 合下 列 关
j l
赫
藏
.
。
.
●
| -● 一
●
证 数学 也 鸟一名 学生 生
◎杨 培 飞 ( 州 省 遵 义 市 汇 川 压 礼 智 小 学 贵 530 ) 6 0 3
【 要 】生 活 离 不 开 数 学 , 学 更 离 不 开 生 活 ; 学 知 识 摘 数 数
源 于 生 活 , 它最 终 服 务 于 生 活. 小 学 数 学 教 学 中 . 生 活 而 在 把
脉 搏 、 绳 、 皮 球 等 活 动 . 过 这 些 活 动 , 生 能 亲 身 感 受 跳 拍 通 学 到 、 验 到 1分 钟 、 秒 钟 的 长 短 . 抽 象 的 时 间 概 念 变 成 学 体 1 使 生 看 得 见 、 得 着 的 东 两 . 后 , 学 根 据 生 活 经 验 填 一 填 摸 尔 让
源 于 生 活 , 于 小 学 数 学 , 能存 生 活 中 找 到 其 原 型. 此 . 对 更 为 了 能 给 学 生 今 后 的可 持 续 发 展 打 好 基 础 , 们 必 须 开 放 小 课 我
堂 。 生 活 走 进 数 学 , 数学 网归 生 活. 让 计 从 生 活 中来
条 件 : 1价 格 适 巾 , 价 在 10 () 总 0 0元 以 内 .2 质 量 较 好 . 么 () 那
究 竟 哪 一 种 地 砖 符 合 条 : ? 有 尽 快 地 算 算 才 知 道 . 先 算 呢 只 首 出家 里 铺 甲 、 、 三种 地 砖 分 别 需 要 几 块 : 房 间面 积 除 以 乙 丙 用 甲( 乙或 丙 ) 地 砖 面 积 . 分 别 箅 山铺 一 种 地 砖 各 需 的 费 用 . 的 再 最 后 通 过 比较 知 道 , 种 价 格 太 贵 , 、 规 格 相 同 , 格 均 丙 乙 价 存 10 0 0元 以 内 . 乙 的 价 钱 _ 便 宜 , 能 质 量 不 够 好 . 以 但 太 可 所
让数学走进生活,让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让数学走进生活,让课堂因生活而精彩《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要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来学习、理解数学。
”这就要求我们应当突破原有的课堂教学的限制,努力把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连接起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它们的相互碰撞中,获得清晰的认识,感受数学的生活价值。
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拈取生活中的素材,以充实我们的课堂,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精彩。
一、感受生活,培养数学意识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有人认为,数学只是在课堂上用得上,课堂外就用处不大,顶多就是买东西的时候算算多少钱而已。
针对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白到数学的作用,我就让学生通过画面去发现生活中有什么地方要用到数学:生活中买东西的时候要用到数学知识,银行职员在帮助人们算利息时、结算一日的存款率时要用到数学知识,医院要统计病人的康复率时要用到数学知识,就连农民伯伯施肥时都要用数学知识去计算一下水与药的比例。
看完这些,我还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上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数学知识,学生们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月缴纳电费,去市场买菜,以及医疗、教育,凡是日常生活中的吃、穿、用、行,都与数学有关。
最后学生明白:每一个学科都很重要,尤其是数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把它学好。
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稳定的兴趣,有了这些,数学的教学也可以就顺利地开展了。
二、联系生活,引出数学问题儿童心理学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相容,学生接受、理解的效果就越好。
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景:早晨,小明和爸爸去吃早饭,来到了小吃店,只见食物单上写着:馒头0.3元、包子0.4元,面条1.5元、馄饨2.2元。
爸爸问小明:“你吃什么?”小明说:“吃一碗馄饨和一个包子。
让数学走进生活——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个生活化案例
2019第9期上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让数学走进生活———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个生活化案例杨洁数学知识单纯理解起来有难度,抽象的概念可以借助生活知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好奇心,从而理解教材中的内容,让数学走进现实生活,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其实小学数学所学的知识内容,多数内容都可以借助生活中的知识,让学生去探究。
以下是我在教学中运用生活事例解决所学内容的几个生活化案例。
案例一:在学习《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我首先设置一个生活事例,让学生去分析对错。
父亲节要到了,小刚想送给爸爸一个礼物,就拿出了自己存钱罐里的硬币,他数了数5角的有10个,1角的有20个,他拿着这30个硬币有点不方便,于是找隔壁大哥哥想办法,隔壁大哥哥说这好办,他收了小刚的30个硬币,于是给了他一张5元的纸币和一张2元的纸币。
小刚当时心里不高兴,觉得自己有点吃亏。
教师创设问题:你们觉得小刚拿了5角硬币10个和1角硬币20个换来一张5元的钱和一张2元的钱亏还是不亏?有的学生将5角的硬币10个一个一个的数,得出5角的硬币10个是5元,一角的硬币是20个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一角是1元,然后20个是2元,最后告诉大家10个5角和20个1角加起来是7元,小刚没有吃亏。
虽然步骤有点繁琐,学生借助生活知识能判断出题目中的对错。
此时教师简单引导元和角的关系,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1元等于10角,也就是说10个1角就是1元,同时1元还等于两个5角,也就是说2个5角是1元。
这样借助生活中的知识,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实际联系,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内容,充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案例二:根据儿童喜欢玩积木和做游戏的特点,结合儿童的生活事例,渗透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学统计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清楚看到最后的结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玩积木的游戏,如统计本小组最喜欢吃的水果,水果有苹果、香蕉、橘子……每一种颜色的积木代表一种水果,比如红色表示苹果,黄色表示香蕉……各组同学在玩积木的过程中,拼出了本组同学的积木情况,有的组红色的积木多,有的组蓝色的积木多这……这样哪种颜色积木搭的越高,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就最多。
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喜爱数学
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喜爱数学摘要: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数学生活情境兴趣思维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适应生活。
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这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采撷生活数学实例,创设生活情境,为课堂教学服务。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以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为他们创设情境。
由于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目的尚未树立明确的认识,全凭好奇和新鲜感,他们的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
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我在讲台上摆出了形状各异的钟表。
形象的语言,精美的实物展示,使学生感到很新奇,马上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钟表的面时,不一会儿,生1说:“我看到钟面上有三根粗细不一的针,最粗的叫时针,几乎看不到它在走。
而那根较细的叫分针,它走得很慢;那根最细的叫秒针,它走得很快。
”生2说:“我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
”生3说:“老师,我还发现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这样整个钟面就有60个小格。
每个小格就是1分钟。
”生4说:“我爸爸告诉我1小时是60分钟。
”……紧接着,我出示“我们赢了”这一情境图,让学生观看挂图感受2001年7月13日晚上10时零8分北京申奥成功的喜悦场面。
如何让数学走进生活
如何让数学走进生活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数学生活”,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以此强化学生的“自我体验”,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习生活,磨砺人生。
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数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以实现“让数学走进生活”。
一、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学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途径。
老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例如:在数学“加法的简便算法”时,我创设这样的情景:营业员原有113元,一个顾客买了59元的商品,顾客付给营业员60元,营业员找给顾客1元,营业员现在有多少元?让学生轮流当营业员,开展小组活动,把枯燥乏味的简算生活情景化,使学生乐于感知接受,易于理解。
接着让学生讨论怎样列式计算,从而引出加法简算的过程,理解了简算的算理,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主动去学。
二、改变例题形式,引导学生大胆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努力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研究对象,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具体感知,切身体会的数学事实,如教学“简单分数加减法”时,我把例题这样进行改编,孙悟空摘了一个大西瓜,猪八戒吃了这个西瓜的2/5,沙和尚吃了这个西瓜的1/5,根据这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顿时活跃起来,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类板书。
①猪八戒和沙和尚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②猪八戒比沙和尚少吃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或沙和尚比猪八戒少吃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③沙和尚再吃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与猪八戒同样多?④它们吃完后还剩几分之几?……我及时抓住学生激情高涨这一时机,依次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新知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学生身边喜欢的事物引入课,激发学生大胆想。
让数学走进生活
让数学走进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到学习数学枯燥乏味,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也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一、备课生活化,捕捉生活素材小学数学中的内容都是可以在现实生产、生活和学生熟悉的事物中找到原型的,数学学习活动就应在这里找到支点和始点,只要我们勤于动脑、努力寻找资料,是不难做到的。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
但遗憾的是,有的教师往往不注意对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分析,而是视教材为“圣经”,不敢越“雷池”半步,导致所教的学生拥有知识却不会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从商店门口的8折优惠牌讲起,再讲公园买团体票如何优惠,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
这里的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
以生活的数学问题作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讲“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这节课时,我是这样进行的: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比”,在我们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如:将拳头翻滚一周的长度与脚的长度比大约是1:1,身高与胸围长度的比大约是2:1,脚长和身高长度的比大约是1:7……你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途吗?比如你到商店买袜子,只许将袜底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还有我们同学在电视或电影中看到侦察人员在破案时特别注意脚印,只要发现了罪犯的脚印,就能判断罪犯的身高。
让数学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实践
让数学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实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到底要培养孩子什么?我认为,归根结底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核心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想让学生获得这种能力,关键要让他们感悟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欲望。
因此,数学学习要回归于儿童的生活,要在学习中时时关注儿童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经历了什么?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创造性地挖掘课程资源,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将数学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存在,抽象出数学知识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
例如,我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在课始导入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生:(非常高兴地齐答):愿意。
师: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吗?生:(兴奋地齐答):可以。
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特别喜欢穿我的鞋子和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是这样呢?生:是的。
师: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生a:很大。
生b:非常肥大。
生c:像裙子一样。
......师: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学生感到很好笑。
)师:你们笑什么?生1: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
生2:爸爸会把我的衣服撑破的。
......师:你的衣服,你爸爸为什么穿不上?像这样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通过学习,你们会更深入地知道爸爸为什么不穿你的衣服。
“穿不穿爸爸的衣服?”这一学生都体验过的,颇具人情味的问题让儿童深切感受到数学实际就在我们身边,“一不小心”就会用到它。
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
所以我们要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儿童数学经验的积累。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结合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意识。
让学生走进生活,学好数学
让学生走进生活,学好数学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已经有几十年了。
数学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怎样让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一直是我多年以来思考的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只有把数学教学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才能真正学好数学,数学才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一、在生活中认识数学数学,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思考,它的目的是发掘现实生活中所蕴含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
我们可以在数学教学中自由探索数学的美,给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组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对数学有更为深刻地理解。
(一)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就是大海,数学就是生活在大海里的鱼。
离开了现实生活,数学将失去活力。
为了使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学生在数学日记中体现着他们对数学的发现、应用和理解。
(二)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是思维与线条的文化。
它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
数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并成为探索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
作为数学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社会价值,并在生活中学会运用数学思想。
数学有着深刻的思想性和人文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发掘数学中蕴涵的宝贵的东西,结合生动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教书重要,育人更重要。
二、在生活中感悟数学数学学习是生动有趣的活动,它有着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
以前的数学学习,常常偏离生活太远,枯燥乏味。
其实,数学学习完全可以拓展到广阔的生活中来,将教学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的智慧和美。
学习数学,悟性非常重要。
悟性,是联系感性认识与理性体验之间的桥梁。
可以说,没有悟性的点醒,数学理论将是一些僵化的,没有生命的教条。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悟性呢?(一)、创设生活情境,感悟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让生活融入数学 让数学走进生活
作者单位 :辽宁省彰武县彰武镇郊 区
小 学
】 2一 4
经 验 和 已有 的 知 识 出 发 ,创 设 生 动 有 趣 的 系 , 在教学要求增加了“ 使学 生感受数学与 常 遇 到 的 问 题 , 而要 准确 地 说 出结 果 , 需 就
情境。小学生 的兴趣 , 是从对具体事物和具 现 实生 活 的联 系 ,初 步 学 会 运 用 所 学 的 数 要 我 们 量 一 量 、 一 称 、 一 算 , 些 都 离 称 算 这 体活动 中获得的 ,将富有生活气息 的内容 学 知识 和 方法 ,解 决一 些 简单 的 实际 问 不开数学 。 引进课程 ,教师应 创设一种贴近实际 的生 题 。” 因此 , 在教 学 中 , 们应 该从 学 生 的 生 我 活化情境 , 利用学生 的生 活经验 , 设计生 动 活 经 验 和 已有 的知 识 背 景 出发 ,联 系 生 活 3课外延伸生活化 , . 应用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 , 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
学生 经 常用 数学 的 “ 光 ”看 身边 的 事 的 , 跟 学生不但会失去对数学 的学 习兴趣 , 而 容易接受数学知识。又如学 习了长度单位 , 物 。让 孩子对 自然和社 会现象 的好奇 心 、 且 也无法将数学 与生 活联 系起 来 , 以, 可 以测 自己和父母 的身高 ,从家到学校的 所 在
兴趣 , 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新 的课程标 准 的人又在 干什么 等等 , 我还 注意定期 让学 把 日常生活 中的问题数学化 ,使学生在我 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 中捕 生进行生 活小凋查 , 从学生熟 悉 的生活情 们的引导下 ,逐步具备在 I常生活和社会 S 捉数学的问题 ,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 景和 感兴 趣 的事物 出 发 ,为他 们 提供 观 生活 中运用数 学的 “ 本领 ” 使他们认 识到 ,
让数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让数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开生活。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为此,课堂上,我与孩子们让数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1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
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从而激发他们的浓厚学习兴趣。
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时,课的开始,我伴随课件展示货架上的玩具说:“六一儿童节到了,小朋友们来到玩具店买玩具,你们看,货架上的玩具的价格是多少?”随后,又问:“你们能根据玩具的价格和所带的钱,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吗?”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再现学生生活中购玩具的情景入手,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也使学生在购物的情景中,自然地提出有关两位数减一位数的数学问题。
这样的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
再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我创设了学生喜欢的游园会活动情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课的开始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又如《找规律》一课,我利用课件让学生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如:斑马线,霓虹灯,衣服中有规律的图案,房间的方砖有规律地排列……,让学生亲临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2选取生活素材,感受密切联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让数学走进生活走近学生的教学反思
让数学走进生活走近学生的教学反思
教育心理学研究说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历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
同时又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 这一要求提醒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即数学生活,数学又应用于生活,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因此,强调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辩证统一,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最终归宿。
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生活处处皆数学。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出发,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解释周围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价值,体验学习成功的最正确选择。
如此数学教学一定能绽放出生命的活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能力也将不断增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如何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美”,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从事小学数学教育二十二年,我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一直都在做各种尝试,从中获得了一些经验,现在整理出来,与各位同行共勉。
一、问题情境“生活化”
“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指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巧妙地设置问题,创设出能激活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氛围和环境。
这样的问题情境使新知识的学习不再是教师的要求,而是孩子们的自身需求。
例如我在教学“按比分配”这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A. 你父亲和王叔叔合伙开公司,需要100万元做成本。
你父亲出资60万元,王叔叔出资40万元,三年以后,公司盈利,王叔叔要求把所得利润平均分。
你认为公平吗?
B. 师徒二人到工厂做工,师傅每小时加工20个零件,徒弟每小时加工12个零件。
如果是你这个工厂的老板,发工资时是否把工资平均分给师徒两人?
设置以上的问题情境,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原先学的“平均分”的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怎样分配
公司盈利和师徒俩人的工资成为学生急切想解决的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知识应用“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到发展。
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上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体会到数学的实践性、应用性、趣味性。
例如,近期教了“比和比例”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并计算操场边的旗杆的高度。
旗杆的高度有十几米高,测量不到。
怎么办?在少数同学的提议下,学生量出旗杆旁边的小树的高度和影长以及旗杆的影长,用所学到的新知识计算出旗杆的实际高度。
通过知识的应用生活化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习题设计“生活化”
教学小学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时,常有类似这样的题目出现:一个水池有一条进水管和一条出水管,单独打开进水
管需20小时把空水池注满,单独打开放水管需24小时放完整池水。
问:同时打开进水管和放水管,几小时可以把水放满?有些人认为,像这样的教学内容,无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因为这一问题情境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存在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采用同时打开进水管和出水管来把水池放满的。
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没有进水管和出水管同时打开的情境呢?上学期,当我在课堂上把这个问题交给六年级的学生讨论时,学生们的回答很是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他们发现,现实生活中“同时打开进水管与出水管”的现象几乎十分普遍,如:
A. 班里学生0的转入转出。
我们班原有40人,本学期转入4人,转出2人,现班中有42人。
B. 银行。
不断存入的钱和不断被客户取出的钱。
C. 人体的新陈代谢。
不断的补充和不断的消耗。
D. 社会人口的增减。
不断出生的人和不断死亡的人,出生的人多于死亡的人时,人口就增加;反之则减少。
E. 零花钱。
还没花完,父母又给了一些。
……
从学生们的回答中可以发现,在学生的理解体系里,进、出水管同时打开是表示有进有出的一种动态平衡。
这种对动态平衡意识的感悟,是一种多么有价值的数学体验!这样设计数学练习题,能够让孩子身临其境,增强应用数学的
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四、日常生活“数学化”
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对于小学生,他们还不大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这个陌生而又神奇的世界,作为他们的数学教师,我们责无旁贷地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生活中来。
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更是要给孩子们一双“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
当学生把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当他们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生活、熟悉世界,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近。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