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课文讲解一、【多音字组词】重:chóng(重复、重新)只:zhǐ(只有、只好)zhòng(重量、重担)zhī(船只、一只鸡)二、词语解释:【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缘】因为。

【莫】不要。

【识】认识,了解。

三、释句导读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这是作者由看到的景象产生的联想,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诗句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它启迪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合理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的意思是,来时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道道水,还以为前面没有了路,可是走着走着,前面又出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村庄,于是悟到一条人生哲理: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突然出现坦途。

这句诗在写景中寓有一定的人生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现在常用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四、课文解读(一)、《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路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睱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荫天蔽日,从近处看则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空间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5 古诗两首 四年级上册

5 古诗两首  四年级上册
5 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状元成才路
庐山:也称匡山,在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鄱阳 [pó yáng]湖畔、长江之滨。庐山中大山、大江、大 湖浑然一体,险峻与柔丽相济,素以“雄、奇、险、 秀”闻名于世。庐山林木葱茏,气候宜人,山中多 悬崖峭壁、清泉飞瀑,具有极高的旅游观赏价值, 其著名胜迹有白鹿洞、仙人洞、三叠泉、五老峰、 含鄱口等。1996年12月,庐山风景名胜区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看庐山,所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 见庐山的景象也不同。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低头俯视
抬 头 仰 望
明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为
认识 、知 道
面貌 、相 貌
因果倒装句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 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层峦叠翠的深山之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先写诗人没看 清庐山的真正 面目。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______________。 诗意: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无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________________。
位远方归来的游子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朗读 这首诗。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游山西村
mò là
[宋] 陆游
hún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14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送别的情景,体会诗人对朋友的真切情意。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王维 唐·王维
安西都护府 阳关
渭城 长安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安西都护府 阳关
渭城 长安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你到安西,这一 路上 __________________
扬州
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江下行
唐·李白
去年下扬州, 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 心逐江水流。
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浥 轻尘, 渭城朝雨 浥 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出阳关无故人。
推荐古诗: 《别董大》——唐· 高适 《山中送别》——唐· 王维 《芙蓉楼送辛渐》——唐· 王昌龄
廊坊市文安县急流口中小学
蔡争妍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0《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廊坊市文安县
蔡争妍
李 白
孟 浩 然

古诗二首绝句

古诗二首绝句

古诗二首绝句
一、《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所作。

他在此诗中运用了极富感染力的自然景象来表达离别之情,使人不由自主地感同身受。

二、《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巨匠杜甫所作。

他用悲秋、独登高台等手法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苦与沉痛,既展示了诗人自身的人生境遇,又表达了深层的社会关怀。

以上是古诗两首,都表达了离别、孤独、苦难等主题,通过自然景象
的描绘,让人们感受到了原生态的情感。

古诗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传承中华文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小编整理了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古诗两首》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能正确书写7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诗句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2.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

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敕勒歌》。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会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

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

2、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引出课题。

语文版S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荷语无声- 荷语无声2、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

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

2.小组交流。

3.指名读。

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四、赏读讨论,背诵诗文。

1.学了这首古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汇报,教师随机点拨2.背诵诗文。

这首诗就像一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

让我们再想象一下诗中壮美的情景,有感情地背诵一遍。

五、忆生字,指导书写。

1.读要求会写的字:首、川、似。

2.按结构记忆字形。

独体字:首、川。

4.古诗两首

4.古诗两首

朗读指导:
朗读时速度稍慢,一边读一边想象。每一句 第二个字适当拉长,留下想象的空间。注意读好 韵脚。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 )觉晓, 处 ( )(处 )闻啼鸟。 来)( 风 雨 夜( )( )(声 ),
ɡǔ shī shǒu 4 古 诗 两 首
chūn 春 晓 cūn 村居
春晓
孟浩然(唐朝诗人)
春 眠 不 觉 晓, 处 处 闻 啼 鸟。 夜 来 风 雨 声, 花 落 知 多 少。
我会读
ɡǔHale Waihona Puke shī shǒu mián
chù






zhī

duō
wén shēng


读一读
古诗 一首歌 首都
知 多 (花 )落( )( )少。
声音 相声 唉声叹气
古文 古诗 古色古香
到处 好处 恰到好处
多少 多好 多姿多彩
ɡǔ
shēng
duō chù zhī shǒu
古 古人 古书 声 声音 名声 多 处 知 首 多心 多半 长处 好处 知己 知音 元首 首位
古话 发声 多少 处处 知心 首长
cūn
忙趁东风放纸
读读说说

诗人 古诗 诗歌 诗情画意


见闻 举世闻名 新闻 听闻
古往今来 古代 古老 古物
作业
读了这首诗,你的眼 前出现了什么情景?请你 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听。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 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 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 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 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 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 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 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欣赏西湖景色 除了诗歌中所描写的莲叶、荷 花、西湖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姿 色,现在老师带领你们去领略一下 西湖迷人的风光。
夏天的清晨,杨万里把林子方送出了净 慈寺的。他们沿着西湖走着,看到与天连接 的荷叶是那样的碧绿,朝阳中的荷花又是别 样的鲜红。杨万里不禁大声感叹到,六月的 西湖景色与四季的景色是这样的不相同啊。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 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 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黑云翻墨: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 遮:( zhē )遮盖,掩盖。 未遮山:还没有把群山遮住。 白雨跳珠: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就像珍珠 般跳落。 远处天上涌来一片黑云,它们翻滚着像 泼洒的墨汁尚未挡住山,白花花的雨点似珍 珠乱蹦乱跳跳上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宋熙宗五年(公元1072年)当令。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 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 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与父苏 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 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 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
3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山行:在山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径:小路。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远处高山山间小路曲曲弯弯,深山密林中升腾着缕缕炊烟。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坐:因为、由于。

于:比。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车是因为我爱看枫林晚景,
经霜的红叶比春花更加鲜艳。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两行描绘了秋山远景。

第一行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行描写了秋。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1、《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阴雨》 唐· 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懒的王安 石,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 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 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 是勉强的、违心的。
显而易见,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 《泊船瓜洲》,也就难免字里行间, 贮满忧郁、伤感、消沉之情,也就 难免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 的眷恋之意了。

古诗两首范例

古诗两首范例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 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 (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 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 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与张若虚、 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 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 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下一页 返回
咏柳 全文注释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 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扮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来 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这细细的 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
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咏柳 全文注释 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
地方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那里风光无限,
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人 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 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

yǒng tāo


sì bīn

下一页
返回
碧玉
妆成
裁出
剪刀
万紫千红
下一页 返回
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好的日子。
寻芳:游览(河边),欣赏春花。
泗水滨:泗水,河名,在山东省;滨,水边。
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寻常、随便;识得,感觉到; 东风面,春风的 面貌及其精神。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交待学习方法。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讲读第一首诗《早发白帝城》。

4.朗读、背诵《早发白帝城》。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24.古诗两首二、故事导入,简介诗人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介绍诗作背景。

唐朝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使得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时有一位诗人出于平乱的志愿,参加了当时永王李璘的幕府〔解释幕府〕。

后来,唐李肃宗李恒与李璘争夺王位,李璘失败了,帮助他的诗人因此获罪,被流放至夜郡。

在行至白帝城时,突然听到皇帝传来的赦书,惊喜交加,随即乘船东下江陵。

在从白帝城前往江陵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诗作《早发白帝城》,表达了当时诗人获罪初赦的喜悦心情。

2、介绍诗人李白是我国唐朝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三、释提、介绍学习方法1、解释题目意思。

1〕、早:早晨。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

2〕、早发白帝城: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2、介绍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要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五读法。

出示投影片五读法:A.读通、B.读懂、C.读精、D.读会、E.会读。

四、学习古诗〔一〕、读通词语。

1、指名朗读、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出示投影片〕朝 ( zhao chao )辞一日还 ( huan hai )万重 ( chong zhong )山白帝 ( ti di )城啼 ( ti di )不住2、齐读〔二〕、读懂每一句诗的意思A 、朝辞白帝彩云间1、第一句写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地点,从那些字词中可以看出?2、理解词义:辞:辞别,分开。

3、作者早晨分开白帝城,看到的白帝城是怎样的?练说:______________的白帝城诗中怎样说的?〔彩云间〕4、独立练说这句诗的意思a.指名说:早晨分开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

b.练读、练说:同桌一个读诗句,一个说诗意B 、千里江陵一日还1、这句话讲了诗人行船的路程、目的地、时间,分别从哪些词语中看出?2、这里用了一个还字,什么意思?〔返回〕3、练说句意1〕互相说2〕指名说4、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遥远,约有千里,可那么短的时间就到了,这是什么原因?5、小结这两句诗,第一句突出白帝城的高与壮丽,第二句反映了行船速度快,诗人心情愉快。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 王孙归不归?
ɡènɡ(更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
孟浩然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送杜少府之任蜀 州》[唐] 王勃
海 内 存天 知涯 己若 ,比 邻 。
落 日 故 人 情
浮 云 游 子 意 ,
王维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西出阳关无故人。
故人西辞黄鹤楼

向西告别 往东而去
西
送元二使安西
西 出 阳 光 无 故 人
向东告别 往西而去
安西 阳关 渭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
孟浩然
向西辞行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往西而去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古诗两首》教案15篇

《古诗两首》教案15篇

《古诗两首》教案15篇《古诗两首》教案1教学目标1.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出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重难点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通过朗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乐学善思办法组内赛读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巩固对诗词的理解。

教学流程一、借助情境,听读赏诗1.播放课件。

2.师声借助情情并茂地诵读诗文。

3.学生自由读诗文。

要求:借助拼音,把古诗读准确。

1.同桌互读,看读音是否准确,诗句是否通顺。

2.指名读,全班评议。

二、诵读诗文,把握诗意(一)学习古诗《雪》1.指导读诗,感知诗意(1)简介作者尤袤(2)自由读古诗,结合诗文的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图文结合,多种方式反复诵读。

(4)同桌、小组、全班合作交流深入理解全诗内容。

(5)汇报学习情况。

2.由画入境,想象感悟。

(1)指名读.全班齐读.练习背诵(2)结合背诵,启发学生展开,引导学生说说作者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象?(二)学习古诗《江雪》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2.诵读诗文,把握诗意(1)读一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2)自由读古诗,结合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尝试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3)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3.细读古诗,感悟诗情(1)自由读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2)指名带动作、表情读,从中感悟是人的情感。

(3)想一想、说一说通读两首古诗,边读边结合插图想象每首诗所描写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三、延伸拓展,升华情感1.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完成书后的“自选佳句”。

2.课下搜集关于雪的名句、名言,体会诗人的感情。

3.搜集有关写景的故事读一读。

《古诗两首》教案2教学过程:一、导入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2、齐读、指名读。

三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

三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
高高的天门山中间断开 成为东西两山,是被长 江之水拦腰劈开的。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 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 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 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 风破浪,从日边驰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水上波光粼 粼,晴天西 湖的景色多 么美好,山 色迷蒙,雨 中景致也很 奇妙。 若把西湖当 作是美女西 施,淡妆浓 抹都是那么 合适,美丽 多娇。 小结:这首诗 小结 描绘的是西湖 在不同气候下 呈现的不同风 姿。表达了作 者对大自然的 热爱之情。
晴天的西湖
晴天的西湖
雨天的西湖
小结: 小结:这首诗表现了天 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 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 的热爱之情。
饮湖上出晴后雨 北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水光潋滟晴方好, 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山色空蒙雨亦奇。 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总相宜。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拂堤 杨柳 醉春烟。

儿童 散学 归来早, 忙趁 东风 放纸鸢。

把诗句补充完整
( 草长 )莺飞( 二月天 ),
拂堤( 杨柳 )醉( 醉春烟 )。 ( 儿童 )散学( ( 归来早 ), )鸢。
忙趁东风放纸
孟浩然的名诗:
《春晓》
《宿建德江》
《过故人庄 》
《夏日南亭怀辛大》
古诗 首 古诗两首
chūn
春晓
cūn
村居
春晓
孟浩然
村 居 高鼎
春眠不觉晓,
草长莺飞二 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 烟 醉春 烟。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儿童散学归来早, 童散 忙 忙趁东风放纸鸢。
眠 闻 烟 散 村 忙 童 处 诗 首 居 古 醉
辨一辨,认一认
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闪——问—— 间——闻 睡——眠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经过风吹雨打,不知有多少花朵被打落了。
春 是《 景 一春 图 幅晓 孟浩然(唐朝诗人) 。 ( 》 雨给 后我 春眠 不觉 晓, 清 们 ● 晨展 )现 处处 闻 啼鸟。 ● 的的
春晓
夜来 风雨 声,
花落 知 多少。 ●
居住 定居 居所 村居 醉酒 喝醉 醉倒 烟花 浓烟 烟草 炊烟
儿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忙碌
童声 童话 忙人 农忙 慌忙
散步 散落 吹散 散开 农村 村庄
选择正确的读音
烟( yān yūn )趁(chè chè n cè ) n
纸(zhǐ zī )莺(yīng yīn ) yīng zhǐ
拂(fú fú fū )堤(tī dī )

《古诗二首》(优秀6篇)

《古诗二首》(优秀6篇)

《古诗二首》(优秀6篇)古诗两首篇一教学要求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初步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3.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

4.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教学难点如何把“话”变成“画”。

(即:如何使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文字投影片、图画场景投影片、录有古曲的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学法(一)导言。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

好多古诗都通过描写引人入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把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从而正确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读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打出投影,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对照投影片审题、解题,搞清楚“话”和“画”的涵义。

)话——诗中的语言文字。

画——通过再造想象,将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

二、指导学法(一)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寻隐者不遇》。

2.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句。

3.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

(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4.指名说说这首诗的字面意思。

(贾岛在松树下问一个小孩,他师傅去哪儿了,小孩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中,但是云雾弥漫、缭绕,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

)(二)提问题、想诗境。

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就诗句逐字逐词提出问题。

(可以提“什么样”、“怎么样”的问题。

)(1)什么样的松树下面?(2)谁怎么样问童子?(3)问什么?2.根据所提问题想象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1)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帮助学生形成画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教学内容】浙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古诗两首:《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理念】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

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

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航向。

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理念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与精髓,理念贯通在课堂教学的全部结构和全部过程中。

理念正,则课堂正;理念新,则课堂新;理念亮,则课堂亮。

理念设计贵在精专,一“整合”对应主要策略,一“情感”对应主体内容、一“价值”对应主导目的,大处泼墨、高屋建瓴,真有“推窗观天地,挥毫凌云烟”的气派。

」【学习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大目标,层层设置、步步晋阶。

目标一,旨在疏通古诗之意思,此为表层解读;目标二,旨在体悟古诗之意味,此为中层解读;目标三,旨在挖掘古诗之意蕴,此为深层解读。

由“意思”而“意味”而“意蕴”,方得古诗学习之“三昧”。

又值一提的是,三大目标,个个融合了三维之要诀。

每一目标之表述,亦知能、亦方法、亦情感,总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教学过程】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教师板书诗题: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读后交流:①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

随机让学生说说对南宋的了解,教师随机补充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

②都有景物描写。

随机设疑:写景只为写景吗?对此我们需要认真体会。

③都写到了人。

随机追问:此处的“游人”指哪些人?(南宋权贵)此处的“遗民”又指哪些人?(北宋遗民)“遗民”的“遗”在这里当什么讲?(遗留)「知人论诗、整体观照,实为古诗学习之重要门径。

本案设计,巧在开课伊始,即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此为整合策略之小试牛刀。

借助注释、初知大意是整合的基础,聚焦同质、求同存异则是整合的关键。

此处整合,意在铺垫史实背景、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

从整合入手解读古诗,实乃教学模式之一大突破也,妙!」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一)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过渡:一边是南宋的权贵,一边是北宋的遗民。

当他们如此鲜明地摆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有何种感受呢?我们该做何种感想呢?2、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疏通诗义后追问:①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②听音效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学生想象后言说。

)③哀声遍野,生灵涂炭。

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板书:泪)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痛失亲人的泪、家破人亡的泪、流离失所的泪、充满仇恨的泪、苦苦期盼的泪……)④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⑤国家破碎,山河依旧,不同的是,奔腾咆哮的黄河已经成了金兵的饮马之槽,巍峨高耸的华山已经成了金兵的牧马之地。

黄河向大海悲泣,华山向苍天哭诉。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读出凄凉、读出悲愤。

4、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

①“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

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呀!1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0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5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②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补充陆游《示儿》,齐读,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但悲不见九州同)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③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遗忘、遗弃)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该诗的解读,紧扣一个“泪”字。

遗民之泪,如瑟瑟秋雨,裹挟着满腔的凄凉、悲惨和绝望,洒向了三万里河、五千仞岳,洒向了满目疮痍、遍地废墟的中原大地,冷冷地滴落在诗人的心头。

一个“泪”字,上承金兵蹂躏百姓之残暴、下启遗民苦盼王师之悲凉,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也。

教材透则教法秀,此例即为一典型,高!」(二)学习《题临安邸》1、过渡: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男生齐读《题临安邸》)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干什么去了?(女生齐读《题临安邸》)那个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全班齐读《题临安邸》)2、讨论: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在对话交流中相机做以下引导和点拨:①“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说话,教师相机点拨:这是烂醉如泥的“醉”,这是纸醉金迷的“醉”,这是醉生梦死的“醉”。

那一杯杯琼浆玉液,灌入一个个酒囊饭袋之中,倾倒在一具具行尸走肉的体内。

引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后两句。

②在这帮酒囊饭袋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课件播放《清明上河图》,教师解说: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

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王朝的兴盛和一座都城的繁华。

大家看——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

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

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遗民泪尽。

锦绣河山就这样无情地断送在这批酒囊饭袋的手中。

是啊,无论是昔日的汴州还是今天的杭州,那些权贵们还不都是朝朝寻欢、夜夜作乐吗?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③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解读该诗之难,难在一个“情”字。

感悟诗人之情,要在一个“愤”字。

这其中,有面对中原破碎萧条之悲愤,有面对权贵醉生梦死之激愤,有面对故土无人收拾之义愤。

此情此愤,宜让学生感同身受、切己体察。

然诗人彼时之情与学生当下之情,实为落差过大、间距过远。

因此,缩小情感落差、拉近情感间距就成了该诗教学的全部枢纽。

对此,本案共设三招:第一招,抓住“醉”字,融情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第二招,抓住“作”字,含情解说,让学生触目惊心;第三招,抓住“问”字,激情诵读,让学生感同身受。

难点破,则解读成矣,神!」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1、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当权贵寻欢和遗民泪尽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何感受?做何感想?(自由畅谈。

)2、交替互读两首古诗。

①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学生齐读《题临安邸》。

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②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学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迎凉有感的背后,是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③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场景不同、人物不同、情绪不同,但现在,我们却再次发现了它们的相同之处。

(板书:忧国忧民)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

3、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自由选择,自由练笔。

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4、沉沦的是无道昏君,堕落的是无耻佞臣。

(课件播放MTV《满江红》,随着悲壮的歌曲响起,老师动情言说)面对破碎的河山,面对苦盼的人民,抗金名将岳飞喊出了“尽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

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如同黑夜中一道犀利的闪电,划破长空、光照千秋。

「整合之精髓,在索解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也。

林升诗,以愤起首;陆游诗,以悲作结。

表面视之,情感各异,但深层探之,则诗心昭昭,可谓“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

此处整合,用对比参读的策略。

对比之意,非为求异,实为探求内在精神之一致也。

“忧国忧民”四个血字,当让学生铭记在心。

纵观两首古诗的解读过程,总有“长夜难明赤县天”之感,让人喘不过气儿来。

然史实终归是史实,本案教学压台于岳飞的《满江红》,课堂氛围顿时豪气冲天、壮怀激烈,此举用时虽短、用意颇深,大有“一唱雄鸡天下白”的痛快,爽!」【板书设计】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醉泪权贵寻欢遗民苦盼└┘忧国忧民总评: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其难有三: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由于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因了上述两难,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尽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学却是涛声依旧,难有突破。

《古诗两首》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自觉引领下,知难而上,勇于求索。

江南才俊自文老师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课程视野、高超的教育智慧、创新的专业人格,实现了古诗教学的三大突破:一、主题凝聚、资源整合,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纵观全案教程,一去传统的“逐首教学”(即一首一首的教学)和“逐环教学”(即解题开始、正音跟上、疏通为主、背诵断后)模式,大胆采用“合——分——合”的教学思路,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

自文老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审美嗅觉,洞悉了两首古诗的内在联系和同构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