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课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原文+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原文+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原文+译文卖炭翁文|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卖炭翁①文|白居易卖炭翁,伐薪②烧炭南山③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④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⑤?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⑥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⑦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⑧。

手把文书⑨口称敕⑩,回⑪车叱⑫牛牵向北⑬。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⑭惜不得⑮。

半匹红纱一丈绫⑯,系⑰向牛头充炭直⑱。

①选自《白居易集》卷四。

这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

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

②[薪]木柴。

③[南山]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

④[苍苍]灰白。

⑤[何所营]做什么用。

营,谋求、需求。

⑥[市]城市中规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

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各有东、西、南、北四门。

⑦[翩翩]轻快的样子。

⑧[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⑨[文书]公文,诏书。

⑩[敕(chì)]指皇帝的命令。

⑪[回]调转。

⑫[叱(chì)]吆喝。

⑬[牵向北]长安城宫廷在北面,集市在南面。

⑭[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⑮[惜不得]吝惜不得。

⑯[半匹红纱一丈绫]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但“半匹红纱一丈绫”远远低于一车炭的价值。

⑰[系]挂。

⑱[直]同“值”,价格。

【译】有个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 》课件PPT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 》课件PPT

雅称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诗圣”
杜甫
著作
“三吏” “三别” “诗史”
走近作者
名讳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雅称
晚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诗魔”
白居易
著作
《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
写作背景
背景介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 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 乱”,杜甫来到成都。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 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761年8 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就在诗人 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 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听读感知
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 盗贼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 (3)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4)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走近作者
名讳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官至工部员 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工部”
诗人用了“卷、飞、洒、挂、飘转、 沉“等词语,这些词语不仅有力度, 而且很形象,既写出了秋风的无情, 也描绘出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并 且渲染了一种骇人的气势。
深层探究
5、读第二节诗,茅草被秋风吹走,诗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心 情?
面对肆虐的狂风以及无知小儿的欺 凌,“我”的内心着急、愤怒,但 又是那么的无奈。作者在这里没有 一个字写他的心理活动,却又让人 感受到诗人无处不在的心理活动。
词类活用
俄顷风定云墨色(名词活用作动词,变 成黑色) 风雨不动安如山(名词活用作状语,在 风雨中) 娇儿恶卧踏里裂(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裂开)
通假字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学问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 课《唐诗二首》学问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 760 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最终得到一个安家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患病,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和蔼宏愿,于是写下流传长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精品课件

新乐府
• “新乐府”在古代文学史上,即“新题乐 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
• 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 入乐与否作标准。
• 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 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中唐时期由 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 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
讽喻诗
• 讽喻诗,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 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 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骑 jì
敕 chì 叱 chì
将 jiāng
系 jì

伐卖 薪炭 烧翁 炭, 南 山 中 。
两满 鬓 bìn 面
苍尘 苍灰 十烟 指火 黑色 。,










中 食
所 经营 营


心可 忧怜 炭身 贱上 愿衣 天正 寒单 。,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niǎn冰辙zhé。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 这首诗想要讽刺谁?
解题:
• 乐府诗 • 叙事诗 • 讽喻诗
原作题下有小序——
“苦宫市也”
➢什么是“宫市”呢?
• 所谓“宫市”,就是指唐代皇宫里需要 的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 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 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鬓 bìn
读准字音 辗 niǎn 辙 zhé
烧炭艰辛、生活困苦 年岁已老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矛盾的心理 生活困苦、艰辛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 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李商隐的《无题》和杜牧的《秋夕》。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优秀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但对唐代诗歌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唐诗二首》时,学生需要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无题》和《秋夕》的诗意,掌握诗句的字词含义,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无题》和《秋夕》的诗意,掌握诗句的字词含义,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难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情感教学: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无题》和《秋夕》的原文、译文、赏析等内容。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唐诗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无题》和《秋夕》的原文,学生自读,理解诗句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针对诗句的字词含义和诗意进行讲解。

4.巩固(5分钟)学生朗读课文,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诗经两首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诗经两首课件

第二三章
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思考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1、概括内容 男子对女子执着追求和极度思念 2、为什么要写采摘荇菜的情景?
寤寐思服。 借此来隐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
悠哉悠哉, 追求。
辗转反侧。 3、君子的痴情是如何表现?
“辗转反侧”(无法入眠)
第四五章
参差荇菜,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流:顺水流采摘
悠哉悠哉,辗(zhǎn)转反侧。
寤寐:醒和睡, 服:思念、牵挂。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悠:忧思的样子。
窈窕淑女,琴瑟[sè]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lè)之。
友:亲近 芼:选择,采摘。 乐之:使淑女快乐。
翻译: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中小岛上。 文静秀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长短不齐荇菜鲜,顺着水流左右采。 文静秀丽好姑娘,白天想她梦里爱。 追求姑娘未如愿,醒来梦里意常牵。 相思悠悠情无限,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短不齐荇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 文静秀丽好姑娘,弹琴奏瑟亲无间。 长短不齐荇菜鲜,拣了左边拣右边。 文静秀丽好姑娘,敲钟打鼓使她欢。
这是一首爱情恋歌。 描写一位痴情小伙子对心上人朝思 暮想的执着追求。雎鸠的阵阵鸣叫诱动 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 娘的一往深情之中。种种复杂的情感油 然而生,期望与失望交错,幸福与煎熬 并存。一位纯情少年热恋中的心态在这 里表露得淋漓尽致。
背诵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其它理解

2024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

2024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
2024/1/30
0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 准字音,读出语气。
03
04
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 议。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 音。
8
逐句翻译及注释
伐薪烧炭南山中
砍来木材烧成炭,送到京城卖掉 换铜钱。
2024/1/30
满面尘灰烟火色
满面灰尘,呈现出烟熏火燎的颜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两鬓斑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 黑。
写作特点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描写卖炭翁的艰辛生活和不幸遭遇,与宫市使者的蛮横无理进行对比,突出了社会现 实的残酷和黑暗。同时,作者还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形象的人物刻画,使卖炭翁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增强 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2024/1/30
11
03 人物形象塑造及 其意义
2024/1/30
揭露社会黑暗
同情劳动人民
通过卖炭老人的悲惨遭遇和官吏们的丑恶行 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诗人对卖炭老人等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表示 了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批判社会制度
传承优秀文化
通过对官吏们的批判,诗人表达了对当时社 会制度的不满和反思,呼吁社会变革和进步。
作为一首经典的唐诗作品,《卖炭翁》不仅 具有文学价值,还承载着传承优秀文化和弘 扬人文精神的重要使命。
25
角色扮演:模拟卖炭老人和官吏对话场景
角色扮演目标
通过模拟对话场景,深入理解卖 炭老人和官吏的心理活动和人物
形象。
对话内容
根据文本内容,设计合理的对话 情节和语言,展现卖炭老人和官 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角色分配
学生自愿分组并分配角色,准备 相应的道具和服装。
2024/1/30
教师点评

第24课《诗经》两首ppt课件3

第24课《诗经》两首ppt课件3
•采采:茂盛,众多 •未 已:还没有完 已:停止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沙滩
《蒹葭》译文:
浩荡的芦苇莽莽苍苍,晶莹的露珠啊,化做白霜。 我所心爱的人啊,在河水的那一方。 若要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艰险而且漫长。 若要顺流而下去寻找她,飘然好象在水中央。
摇曳起伏的芦苇凄清一片,芦苇上的露珠啊,闪着银光。 我心爱的人啊,在水那边高高的山崖上。 若要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又险又高。 若要顺流而下去寻找她,飘然若在水中高地上。
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有 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 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 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
写人 怅之情。
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 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 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对《蒹葭》主题的理解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 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 情。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 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 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越久, 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阻 且 右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望对这 而意首 不中诗 可人描 即的写 的急了 惆切一 怅追个 失求热 望和恋 的可者 心 情
主要内容
Jiān Jiā
蒹 葭 苍 苍 , •蒹葭:芦苇 白 露 为 霜 。 •苍苍:茂盛的样子 所 谓 伊 人 ,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 水 一 方 。 •溯洄: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 Sùhuí 溯 洄 从 之 , •从:追寻 道阻 且 长 。 •阻:艰险 溯 游 从 之 , •溯 游:顺流而下 宛 在 水 中 央 。 •宛:好像、仿佛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知识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第24课诗经两首课件

第24课诗经两首课件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
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 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 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蒹葭》的 艺术特色:
1、重章叠句。三章句式相同,每 句只更换一两字,表现了反复咏唱 和缠绵无尽的感情。2、借景起兴。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重章叠句
起兴手法
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 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
特色:1、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综合运用赋、比、兴三种艺 术手法; 3、双声叠韵,在变化中增强节 奏与音乐美。

蒹 葭
惆望和伙这 怅而追子首 的不寻对诗 心可,意描 情即表中写 。的现人了 失了的一 望他爱个 、可慕小
主要内容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 的《秦风》 ,属秦国民歌。“秦风” 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 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 人诗作。
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小组 讨论
诗中描写了哪 些意象?特点是什 么
深入思考:
“所 谓 伊 人 ”指的仅仅 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描写艺术形象
特点
一、蒹葭、霜露、秋水 ——凄清的秋景
(渲染气氛)
二、伊人在水中央 ——可望不可及
三、上下求索的青年 ——执著追求
诗的主 人公是怎样 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 而上下求索,不怕艰 难险阻,矢志不渝的 青年。

蒹 葭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 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 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 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 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 躅(zhízhú)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 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 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 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 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最新部编版八下24课唐诗二首

最新部编版八下24课唐诗二首

最新部编版八下24课唐诗二首24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资料: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编为《杜工部诗集》,诗歌多反映人民的苦难,揭露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故称其诗为“诗史”。

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本文选自《杜诗详注》,属于歌行体,诗中个“丧乱”指安史之乱。

二、个别词语解释(课本没有的)【秋高】秋深。

【怒号】大声吼叫。

【恶卧】睡相不好。

【雨脚】雨点。

【安得】如何能得到;安:如何。

【广厦】宽敞的大屋。

【庇】遮蔽、掩护。

【寒士】贫寒的士人。

【倚仗】拄着拐杖。

【昏黑】黑。

三、主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运用写实的手法,通过自己对贫苦生活的真实感受,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已为人的高尚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表达了作者自己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

解题“……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

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

全诗写了一件风卷茅草并由此产生的联想的事。

四、理解性背诵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景渲染诗人暗淡悲惨的处境的句子是(描写秋天凄凉气氛的句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2、体现作者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句子是(身处逆境还关心社会,表现博大的胸襟诗句是/身居漏室但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美好感情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清代郑板桥有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该诗中也有表达类似情怀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是(诗中抒发诗人当时政治思想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5、透过本诗,我们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手拄拐杖,仰天长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课件(共80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课件(共80张PPT)
3、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 种痛苦难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第四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如何能得到)
(全部遮盖) (贫寒的士人)
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得像山一样)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
(草庐、小屋)
高耸的样子 (见xiàn:同”现”)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词名句
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当堂检测
一、按原文填空
1、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是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
的情思,他发出了(
)的呼喊?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 士俱欢颜!
二、杜甫名句填空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风定云起、 天色昏暗的情景,给人以压抑之感,不言大雨,而 大雨迫至。
六.两首诗中都有不少精彩的描写,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卖炭翁》中对卖炭老人肖
像、心理、动作的描写。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题三)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 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写被子破烂冰冷、屋漏湿冷, 透出一个“寒”字,令人悲悯;又以“娇儿恶卧” 映衬其间,更觉苦寒不堪。
(睡得很少, (何由:即“由何”,怎能、如何。
指失眠)
由:凭。) (彻:到天明。作动词)
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
入眠的痛苦。
翻译课文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 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
• 俄顷风定云墨色, 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 秋天漠漠向昏黑。 •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精品课件
【解析】D.鬓——bìn。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吏呼一.何.怒 (2)三男邺城戍.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自经丧.乱.少睡眠 (6)秋天漠.漠.向昏黑 (7)系向牛头充炭直. (8)手把文书口称敕. (9)卖炭得钱何所营. (10)伐薪.烧炭南山中
(一)石壕吏
暮 投 石壕村,有 吏 夜 捉 人。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老头越墙逃跑了,老妇出门应付。
吏 呼 一何怒! 妇 啼 一何苦! 差役吆喝得多么凶恶,老妇人哭泣得多么悲苦。

别。
头儿一个人告别了。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
市南 门 外 泥中歇。 他们就在集市南站外泥泞中歇息。
“辗”字既写出了天气寒冷,已结了冰,从而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 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
14.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状况? 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
15.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衣正单”和“人饥”呼应了“身上衣裳口中食”。 B.从“晓驾炭车”到“日已高”写出运炭历时之久。 C.“翩翩”一词形容太监及其爪牙得意忘形的模样。 D.“惜不得”表现出卖炭翁的心如刀割,意欲抗争。
7.学完《唐诗三首》后,班级拟开展主题为“诗海泛舟”的综合性学习活 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面的问题。 (1)(安徽中考)下面是活动中的两道题,请回答。 ①根据下面的诗句,写出古人常用的两种交通工具。 孤帆远影碧空尽: 帆船 脱鞍暂入酒家垆: 马
②根据下面的诗句,写出古人送别时的两种习俗。 客舍青青柳色新: 折柳 劝君更尽一杯酒: 饯饮
【美文拓展】 绝句二首(其二)(滨州中考)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课文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店铺整理了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第24课《古诗两首》,希望大家有所收获!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课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①(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②白雨跳珠乱入船。

③卷地风来忽吹散,④望湖楼下水如天。

⑤【注释】①望湖楼:楼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上,是当时眺望湖中景物的楼。

醉书:酒醉中题写此诗。

②翻墨:打翻了墨水瓶。

这里形容云像泼翻的墨一样黑。

③跳珠:滚跳的珍珠。

这里形容白色的雨点像珍珠一样跳跃不定。

④卷地风:吹到地面上卷起的大风。

⑤水如天:形容雨过天晴,湖水像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课文教学设计[设计思路]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以及多元认识是古诗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要真正理解古诗,就应设法使学生入境,让学生和时代对话,与作者对话,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使双方都能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共同获得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一教学目标1、理解两首古诗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2、感受夏日西湖的自然美,领悟诗人“以景寄情”的表达手法。

3、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4、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两首诗,感受古诗的丰富力涵,受到美的熏陶。

二重点以“情”为线索,以景为辅佐点,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难点]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的反馈的调控。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四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1、师:同学们,到过西湖吗?了解西湖吗?西湖的哪些景色,令你记忆忧新,回味无穷?(指学生回答)[设计意图:看似不经意的一问,链接了学生的记忆,勾连出大量的阅历和体验。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 24课《诗经两首》公开课教学课件 (共44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 24课《诗经两首》公开课教学课件 (共44张PPT)
《诗经》两首
《关雎》 《蒹葭》
了解《诗经》
补充注释: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公元 前6世纪),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 为经典,乃称《诗经》,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 史的光辉起点。 《诗经》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 类,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诗大序》中称“诗六义”)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金秋之际,拂晓之时,芦花泛白, 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 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 雾蔼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 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 躅水畔,他热切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 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 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 不可言状。
一、托物起兴: “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 起着极大的作用。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 是为了渲染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相恋的情调。 后文又多次以所爱的人劳动时的优美身姿起兴。
二、重章叠句: 强化感情,深化意境,增强节奏感、 音乐美。
三、均为四言,题目取自首句,采用一些 双声、叠韵字。
字词:
追求的对象
外貌:窈窕
心地:淑 行为:流、采、芼
追求的对象
外貌:窈窕
心地:淑 行为:流、采、芼

富 美
河边邂逅,一见钟情 (第一章)
琴瑟钟鼓,欢庆娱乐 (第四五章)
朝思暮想,辗转反侧 (第二三章)
小结
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 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 一往情பைடு நூலகம்的追求和对美满 婚姻的渴望。
品读全诗,探究特色
蒹 葭 苍 苍 , •蒹葭:芦苇 白 露 为 霜 。 •苍苍:茂盛的样子 所 谓 伊 人 ,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 水 一 方 。 •溯洄: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 溯 洄 从 之 , •从:追寻 道阻 且 长 。 •阻:艰险 溯 游 从 之 , •溯 游:顺流而下 宛 在 水 中 央 。 •宛:好像、仿佛

苏教版(新)五下_24.古诗两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优质课件】 .pptx

苏教版(新)五下_24.古诗两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优质课件】 .pptx

同学们,下节课见!
24.古诗两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壹 课前导入
目 录
贰 生字学习 叁 古诗浅析 肆 古诗赏析 伍 课堂拓展
壹 课前导入
趣味引入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到
杭州,人们总是立刻会想到远近闻名
的西湖。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 为之挥毫泼墨,留下了千古名篇。今 天,我们就跟随古人一起去领略一下 六月西湖晴天时的美景!
作者简介
杨万里: 南宋诗人,字廷秀, 号诚斋, 吉水人。其诗构思新巧,语言通 俗明畅、自然活泼。与尤袤、范
成大、陆游齐名, 称“中兴四大
诗人”。著有《诚斋集》。
贰 生字学习
多音字

hé(荷花) hè(负荷)
理解词语
到底。 毕竟:
格外,不同于一般。 别样:
一年四季。课文中指除六月以外的其他时间。 四时: 与太阳相映。 映日: 无边无际的碧绿。形容莲叶多,望不到头。 无穷碧:
叁 古诗浅析
初读古诗
晓出①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②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③同。
接天④莲叶无穷碧⑤, 映日荷花别样红。
①晓出:早晨走出。 ②毕竟: 到底。 ③四时:一年四季。 ④接天:与天空相接。 ⑤无穷碧:一片碧绿,无边无际。
初读古诗
译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四季不同。碧绿的莲叶
后一首描写的是在净慈寺下所见的晴天湖景,
只写了莲叶、荷花两种事物,着力表现的是景 物的静态美。
延伸问题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表现了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湖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美景,表达了诗
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第24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情境导入】在我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

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杜甫因此被誉为“诗圣”。

在我们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其生前可能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一定不愁吃、不愁穿,住在华美的屋子里写诗作赋。

实际上并非如此,他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读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你就明白了。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节奏,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氛围。

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画出疑难字词。

2.学生自由读:(1)可采用默读、轻读、放声读等多种形式。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疏解文字,并标出疑难字句。

小组内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梳理文意。

3.重点字词:挂罥.(juàn)塘坳.(ào)布衾.(qīn)庇.(bì)秋高:秋深。

挂罥:挂着,挂住。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俄顷:一会儿。

向:接近。

恶卧:睡相不好。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彻:到。

诗中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安得:哪里能得到。

庇:遮盖,覆盖。

突兀:高耸的样子。

4.应掌握的重点句子:(1)忍能对面为盗贼。

译文: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

(2)娇儿恶卧踏里裂。

译文: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译文:哪里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开颜欢笑!(4)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二、深入探究——理清层次默读全诗。

本诗一共描绘了几幅画面?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并各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当时的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能说说你对这两行诗的理解吗?
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 住山,白花花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 杂乱地落入船里。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你发现这两行诗里运用了什么 写法? 比喻、对偶
通过这两行诗,你发现这夏天 的雨有什么特点吗? 来得急。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墨/ 未 珠/ 乱 来/ 忽/ 下/ 水/
遮 入 吹 如
山, 船。 散, 天。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你怎么理解“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的
翻墨:打翻的墨水,乌黑一片,没有规则。 黑云翻墨:乌黑的云像打翻的黑墨水。遮:遮 盖,掩盖。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跳动的珠子,说明雨大,杂乱无序。 白雨跳珠:白色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
千古名句
映日荷花 别样红。 强烈的视觉冲击, 表现出荷花的壮
观、大气。 异常红艳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碧绿的莲叶,无穷无尽,一 直连接到天边 。
在朝阳映照下的荷花与往日 不一样的红艳。 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风景。
古诗今译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风景,
作者 写诗的特点
景物?多 变化?快 动态?多
课后作业:
收集描写雨的诗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 春绝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 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1),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 坡,人称东坡居士。他是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碧绿的莲叶,无穷无尽,一 直连接到天边 。 在朝阳映照下的荷花与往日 不一样的红艳。
作者写诗的特点
• 静态美 • 色彩美 • 无边无际的壮阔美
• 两首诗都是写六月的西湖的景色。 • 景中有情,情在景中。 • 都有诗情画意。
根据记忆填空:
晓出 净慈寺送 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 风光 西湖六月中 不与四时同 无穷碧
接天莲叶 映日荷花
别样红
忆一忆
写一写:
写出1-2首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 古诗。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古诗,画出古诗 的节奏。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 西湖 六月中, 风光 不与 四时同。
接天 莲叶 无穷碧, 映日 荷花 别样红。
终归,到底
毕竟西湖六月中,
四季
风光不与四时同。
与蓝天相接
接天莲叶无穷碧 ,
在朝阳映照下 异常碧绿
这两行诗你觉得哪些词或短语不理 解? 卷地风来 (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
(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你又怎么理解这两行诗?
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把乌云和雨点吹 散了。望湖楼下的水像天空一样,水天一色, 连成一片。
你从这两行诗又发现了这雨有什么 特点? 大 去得快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时间) (地点)(事件、 苏轼 心情)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代诗人]苏轼
黑 白 卷 望
云/ 雨/ 地 湖
翻 跳 风 楼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作者:杨万里
早晨走出
送别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时间、地点、人物。
早晨走出净慈寺送别林子方。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 号诚斋。著有《诚斋集》。
六月的一个清晨,诗人从 净慈寺出发,送朋友林子 方到福建去做官,路过西 湖边,被当时美丽的景色 吸引,不禁脱口赞美,写 下了这首小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