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合集下载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依据以上材料分析王安石 变法理财措施的积极作用。
变法在抑制土地兼并,保障农业生产, 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成效, 一定程度上改变积贫局面。
2、整顿军队
①省兵:精减军队,减少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 ②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A.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 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作用(目的): 加强对人民控制,防范农民的反抗和民心 涣散,寓兵于民,节省军费,确保兵源和提 高战斗力.
(单位:贯)
支出
(单位:贯)
15085万余
③宋神宗的政治雄心及对变法的支持
宋神宗
二、变法的内容—— 核心内容:
富国强兵
1.理财(富国)措施
青 苗 法



募 役 法
农 田 水 利 法

均 输 法

方 田 均 税 法

市 易 法
二、变法的内容——
1、理财(富国)措施
①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 A. 积极:增加政府收入;保证和促进了农业生产;限制了高 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 B. 最具争议:遭到官僚、大地主、富商反对;地方官员执行 不力,演变为政府强制借贷,利息较高, 引起社会不满. ②免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A. 积极:出钱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保障农业生产发展,并增 力政府收入 B. 最具争议: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地主官僚强烈反对。 ③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思考:冗官的原因?
原因一: 统治者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防止文武官员专 权,结果导致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原因二: 科举制的改革(扩招),导致官吏人数激增; 原因三: 大官僚的子孙、亲属、门客还可以以“恩荫”授官;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1069年开始北宋中期)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1069年开始北宋中期)

4.王安石变法军事、教育上的主要措施?作用? 军事:措施: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 作用:增强军队战斗力; 提高武器装备的数量、质量; 增加民户收入。 5.王安石变法的性质?积极作用?失败原因? 性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积极作用:生产发展,财政收入增加; 军力增强,扭转被动; 一定程度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 ①触犯地主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 败因: ②指导思想有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根本) ③实施过程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④宋神宗动摇变法的决心

(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的主要观点。他与王安石争论的 焦点是什么?(2分) 观点:节约,节俭。(1分) 焦点:理财方式。(1分) (2)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认为理财的重要保障是什么? 并指出“有财而莫理”的危害。(3分) 重要保障:理财的同时要加强吏治和法治建设。(2分)
危害:威胁中央集权,不利于巩固统治。(1分) (3)结合所学,列举王安石变法中“理财”的具体措施。 根据材料三概括其积极作用。(5分) 措施: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任答1点1分,共3分)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1069年开始/北宋中期)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形成什么局面? 危机:冗官、冗兵、冗费导致财政危机和军队战斗力下降; 土地兼并严重,赋税负担沉重,农民起义频繁; 辽和西夏的威胁,引发边疆危机。 局面:“积贫”、“积弱” 2.庆历新政的发起者?中心措施?失败的原因? 发起者:范仲淹 中心措施:整顿吏治 失败原因:触犯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其强烈反对。 3.王安石变法理财的主要措施有哪些?有何共同的积极作用? 措施:均输法 市易法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作用:①促进经济发展; 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③减轻农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思考1 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针对的社会问题
①青苗法 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高息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 ②农田水利法 针对战乱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社会问题。 ③免役法 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的社会现象。 ④市易法和均输法 针对大商人垄断市场的社会现象。 ⑤方田均税法 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社会问题。
不同点:
背景:商-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 王-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 根本目的:商-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挽救统治危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结果:商-成功,对后世影响大 王-失败
巩固练习
1.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 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B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2.王安石说: “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B ) 这表明王安石主要目的在( A.抵抗辽国的进攻 B.加强对农民阶级反抗的镇压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与大地主斗争的力量 3.王安石变法中,引起藏匿土地、逃避赋税之人最激 烈反对的是( C )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变法失败的原因
在执行过程中,各 地保守派纷纷变着法儿 抵制新法。
新法一出台就遭到 司马光等大官僚贵族和 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
变法失败的原因
这一招果然厉害……
偏偏又碰上连年大旱, 保守派趁机大做文章。
变法失败的原因
虽遭到各方 的指责,但神宗 依然坚持变法。
两位太后也 跑来起哄。
神宗后迫于 压力罢免了王安 石,但他仍推行 新政直至去世。
内容: 作用:

专题四 北宋王安石变法PPT

专题四   北宋王安石变法PPT

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统治集团 的矛盾尖锐,各地农民、士兵起义给北宋政权以 沉重打击。
(2)政治危机
(3)边患危机
对外无力抗击辽和西夏在边境的侵扰,广大人民 饱受战争之苦。
“冗官”的形成 冗官
2. 4万
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 1万 但是矫枉过正,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 响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 现象,形成了“冗官”的弊端。
司马光
三、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王安石变法
1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 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 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 积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 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③王安石“三不足”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什么措施导致什么现象形成什么局面?
权 钱 兵
加 强 中 央 集 权
增设官僚机构 扩充军队 养兵养官 战争赔款 集中军权
冗官 冗兵 冗费 积贫 局面
军队战斗力弱 战辽西夏多败
积弱 局面
三冗两积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必要性
(1)财政危机
在加强集权的同时,冗官、冗兵、冗费使北宋的 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
“拗相公”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 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北宋杰出政治家、思想 家、文学家。仁宗时 入朝主张变法,但未被 接受。直到年轻的宋神 宗即位后,才起用王安 石为宰相,主持变法 革新。
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 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 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 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 ——王安石《感事》 “变革天下之弊法” ——王安石《言事书》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 为人刚正,意志坚强 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变法精神” “三不足”的大无畏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C 将岌岌可危是在哪个皇帝时期 A、宋太祖 B、宋神宗 C、宋仁宗 D、宋高宗、
背1、景积贫积弱导致北宋中期(zhōngqī)的三大社
会危机——财政危机、边疆危机和政治危必机要性
2、“庆历新政”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 (biàn fǎ)提供了经验教训
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 可能性
足”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
4、宋神宗继位,任用王安石为宰相,推行
变法。
17
第十七页,共41页。
专题 (zhuāntí)四 王安石变法
1
第一页,共41页。
课标要求: 1、了解(liǎojiě)王安石变法的历
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的主要内容,
评价其历史作用。
2
第二页,共41页。
一、变法(biàn fǎ)的背景
(积贫积弱 的北宋)
3
第三页,共41页。
北宋(běi sònɡ)、辽、西夏形势图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10
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 第十页,共41页。
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
范仲淹
11
第十一页,共41页。
2.挽救(wǎnjiù)危机的尝试——庆历新政(1043 年)
直接(zhíjiē宋) 夏战争的失败激化社会(shèhuì)危机和民族 原目因的::革除危弊机政、维护封建统治
人物: 范仲淹 宋仁宗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7
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 第七页,共41页。
“冗兵”的形成(xíngchéng)
126万
冗兵 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11民6万起义, 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 数量91,万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 乎占到整个(zhěnggè)财政支出的十分之九,造成 兵 ”问题。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课件:专题四 第二课 王安石变法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课件:专题四  第二课  王安石变法

的配合,减轻了纳税户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
加。所以,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称为“富国”之法。
二、怎样理解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
大商人的利益? (1)青苗法:使百姓可免受高利贷商人的盘剥。 (2)募役法: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 (4)方田均税法:官僚、地主要照土地实有亩数缴 纳赋税。

[例]
(2010· 山东高考)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
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 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 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 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折》
[探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 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 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取士之
法。第(1名资历叙朝廷之位”等信息。第(2)问 材料中体现的教育思想“为天下国家之用”,也就是 培养实用性人才,科举考试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
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 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 言之有理即可)
3.积弱局面的改变 扭转了 西北 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4.变法的命运 宋神宗死后, 司马光 任宰相,新法被废止。
5.新法被废止的原因
(1)变法触动了守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2)后期失去 宋神宗 的支持。 (3)新法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22 37.8 66.6 91.2 125.9 116.2
百分比
100 180 330 416 580 530
宋太祖时,全国有禁军20万, 真宗时增到44万,仁宗对西夏用兵,禁军激增到80万, 后来《水浒传》中称林冲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就是这样来的。
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收支情况对比表
年代
收入(贯) 支出(贯)
失败原因:
①指导思想上偏重理财且新法实行过于激进
②宋神宗后期动摇及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③判变断法触题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强烈反对 ④王用安人不石当变、法执违行不背善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主.要
7、教训:
①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有其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且注意用人得当
二、王安石变法
苛捐杂税和徭役沉重 朋党之争——新旧势力之争 (2)财政危机 ——冗官、冗兵、冗费(三冗 )
(3)边防危机 ——辽、西夏的威胁、民族矛盾尖锐
军队素质低下,战斗力弱 北宋实行“守内虚外”.“更戍法”
战争赔款、大兴土木

北 宋
一职多官 恩萌、科举
冗官
加 扩充军队 冗兵
冗 费
积政 贫危
积 贫
机积
富国强兵 国君或皇帝的支持 确立或维护封建统治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背景 社会大变革时期 封建社会中期面临统治危机
目的 确立地主阶级统治 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性质 地阶封建化改革 地阶自救改革(生产关系局部
调整)
结果 成功
失败
探究: 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的异同点?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同 背景 为解决北宋中期社会危机
8、评价
(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 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地阶挽救统治危机的改 革。

专题4 王安石变法

专题4 王安石变法

亏 一千五百万贯
北宋中期的“三冗”问题 冗兵 冗官 冗费
北宋的积贫积弱 内忧外患
北宋中期的内忧外患
北宋中期,国家积贫积弱,对内无法平息此 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对外无力抗击辽、西夏的侵 扰。各种矛盾激化,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北宋中期的内忧
表现:①官僚和地主兼并土地;
:②苛捐杂税压榨着农民。
结果: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各地农民、士兵纷
元佑党籍碑
评价王安石变法
(1)性质:地主阶级为挽救封建统治危机而实行的富国 强兵的改革;
((2)2)方式变:法自的上进而步下意的改义革:;(积极作用)
(3)进步意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军事力量。一 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 (4)局限性: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不能从根本上 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 南方三大名楼。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财政
冗官、冗兵、冗费使北宋的国家财政
危机 面临严重危机。
政治 危机
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农民阶级与地主阶 级统治集团的矛盾尖锐
边患 危机
对外无力抗击辽和西夏在边境的侵扰 ,广大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历代以来的一切苛捐杂税,本朝都有”
北宋疆域图
1004年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
内容:
(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 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后世以齿论; (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岁币”; (三)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
澶渊之盟
思考:北宋在澶渊之战中战胜辽国,却为何给辽送 岁币?
千秋疑案陈桥驿, 一著黄袍便罢兵。
宋太祖赵匡胤 (927---976)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A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赋税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③
• 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 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
• 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
• 不同点
• 背景: 商鞅: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

王: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
• 根本目的:商: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挽救统治危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
• 性质: 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措施:义,而以考经义、论、时务策为主),更注重实
用。

统一思想,培养变法人才,
才 改革学校制度
为变法造舆论。
改革教材,编纂《三经新 义》作为基本教材;整顿 太学,广泛吸纳人才。
作用:发展了教育,使王安石变法思想得到
广泛的传播。
三、王安石变法的成就
1、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1)通过一系列“理财”新法的实行
深。
由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可以看出封建社会一般改革的目 的是什么?性质如何?一般改革的方式是怎样的?
目的: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性质: 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方式:一般都是自上而下的方式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1、目的:富国强兵,巩固北宋统治。 2、王安石对国家贫困的认识: 3、变法的指导思想: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4、变法的中心内容:理财 5、变法的主要内容:富国、强兵、育才
冗 兵
思考:这么多的军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军队战斗力如何?
扩充军队;战斗力并不强
北宋官员增长示意图
1. 7万 1万
2. 4万
问题二
“冗官”

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讲义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讲义人民版选修1

第 2 课王安石变法[ 目标导航 ] 1. 理解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详细举措。

( 要点 ) 2.认识王安石变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

( 难点 ) 3. 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研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必定性。

(要点)一、富国之法1.均输法(1) 内容:规定征购督运各地供给京城物质的发运使要认识生产和需讨状况,就近采买,以节省国家开销。

(2)作用:减少了纳税户的负担,增添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市易法(1)内容:在开封设“市易务”,收买滞销货物,市场缺货时卖出。

(2)作用:限制了豪商、大贾对市场的控制和操控,增添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3.青苗法(1) 内容:每年轻黄不接时借款或粮食给田户,加收20%的利息。

(2)作用:农民免受高利贷的剥削,官府也收入了大批利息。

4.募役(免役)法(1)内容:州县出钱募人充役,按户等征收募役花费。

(2)作用:使本来轮班充役的农民回乡务农,扩大了生产。

5.农田水利法(1)内容: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

(2)作用:使各地的农田水利显然发展。

6.方田均税法(1)内容:清丈土地,依据土地肥瘠区分等级,作为缴纳赋税的依照。

(2)作用:纳税土地增加,政府收入增添。

易错提示(1)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最主要的目的是保护封建统治。

发展经济、缓和阶级矛盾都听从于保护封建统治这一主要目的。

(2)王安石变法“富国”与“富民”政策的不一样:“富国”政策主假如解决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富民”政策主假如使天下百姓饱食暖衣。

二、强兵之策举措内容作用将兵法精简整编禁军,选拔有作战经验和有才改变了更戍法中兵将脱节、战斗力薄能的人担当负责演练军队的将官弱的场面,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乡村住户十家为一保,农闲时练兵、生使各地壮丁遇到军事训练,并和正规保甲法军相参为用,国家养兵花费日渐减产,保持治安少,北宋王朝的财政负担有所减少保马法废掉牧马监,把原占牧地送还民户,推保马法的推行,节俭了朝廷的大批开行民户代养官马的方法并赐予优惠政策支,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马匹的死亡率军火监在开封城内设置军火监,特意管理武器军火的制造逐渐改良的制造,依其制作的精粗进行奖惩要点精讲北宋统治者为防备武将专权,采纳兵将分别、屡次调换的举措,军队组织松散、缺乏训练,致使军队战斗力十分低下。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 提示: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维护封建统 出发点是维护封建统 治,但在过程中没有处理好统治阶级内部 没有处理好统治阶级内部 的利益分配问题,所以执行起来困难重重, 的利益分配问题 并最终也损害了被统治阶级 最终也损害了被统治阶级——农民阶级 最终也损害了被统治阶级 农民阶级 的利益,所以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的利益
富 国 之 法
改 青黄不接之时,政 变 青苗法 府借钱或粮食给农 积 民 贫 募役(免役) 纳钱代役 局 法 面
农田水利法 鼓励兴修水利 清丈土地,收取赋 税
方田均税法
将兵法 强 兵 改变积 之 弱局面 法 保甲法
在各路设负责操练军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队的将官 把农民编为保甲进行 维护了秩序, 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 军事训练 鼓励百姓代养官马 节约了政府开支, 节约了政府开支,提高 了马匹质量和数量 产量、质量得到提高 产量、
专题四 北宋王安石变法
一、背景分析
1、积贫积弱的局面 、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目——“三冗”与积贫积弱,完成下表: 三冗”与积贫积弱,完成下表: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目 三冗
增设官僚 措施 机构
冗官 冗兵 冗费 军队战斗力弱 积弱 局面 积贫 局面
措施 扩充军队
养兵养官 措施 战争赔款
措施 分散军权
项 目 目 的
措 施
均输法 市易法
内 容
采购物资“徙贵就 贱,用近易远” 在开封设“市易务”
作 用பைடு நூலகம்
打破了大商人控制市场的局 面,增加了政府收入 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 场,增加了政府收入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 增加了政府收入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 府收入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限制了隐田漏税行为,增加 了政府收入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1.7万 1万
2.4万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北宋皇帝愁之一:冗官、冗费、低效、腐败。
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
126万
91万
116万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北宋皇帝愁之二:冗兵、冗费、军弱、边境危机。
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 欠缺1500万余贯
所出无余 剩2408万余贯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北宋皇帝愁之三:冗费、财政危机。
目的:缓解社会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
王安石(1021-1086),字 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 22岁中进士后长期在地方任职, 对百姓疾苦、社会弊病有较多了 解,学问、道德、政绩俱获称颂。 王安石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为人刚正,意志坚强。至神宗即 位,安石已是“独负天下大名三 十余年”,大家都认为“介甫不 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 必被其泽” 。
D.应加强地方防御能力 4.北宋统治者采用“分化事权”方法的直接结果是
(C )
A.防止了文官武将专权 B.形成了“积弱”的局面
C.形成了冗官局面 D.导致财政入不敷出
二、王安石变法
1.背景
原因:北宋积贫积弱,面 临严重社会危机
财政危机 政治危机 边疆危机
条件
庆历新政奠定基础 宋神宗的支持 部分封建士大夫的推动
物。”这表明北宋政府(B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3.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又造成了北宋中期 “积贫积弱”的局面。由此得出的最大教训是
(A )
A.政治改革应与发展经济相结合
B.要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
C.必须提高办事效率,实行精兵简政

复习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复习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复习专题四王安石变法【课前诊断】1.造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主要原因是A.官员数量增加 B.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C.王安石变法的结果 D.政府赏赐大量田地给朝中大将2.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A 触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遭到反对B 用人不当,新法危害百姓C 政令不通达,一些地方官不执行新法D 保守派司马光当政,坚决反对变法3.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A.加强军事B.丈量土地C.整顿吏治D.奖励垦荒4.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A.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D.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5.王安石变法各项措施中,既限制高利货盘剥,又增加政府收入的措施是: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保甲法6.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A.辽、夏的威胁B.土地荒芜、水利废毁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D.官僚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税收7.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出现的根源是()A.辽夏经常攻宋B.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土地兼并严重D.皇室浪费惊人8.王安石颁行的青苗法、幕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限制大地主的利益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D、巩固加强中央集权随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军权,这主要是着眼于A、加强军事力量B、抵抗辽的进攻C、保卫皇室需要D、防止军事割据2.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分析与认识,正确的有①它是辽宋关系史上的由战到和的转折点②它是牺牲人民利益换取和平的产物③就其客观影响来看是有历史进步性的④它标志着北宋政治统治开始走向衰落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③④3.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相同点是A.都促进社会制度的改变 B.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C.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4.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C.募役法D.市易法5.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6.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7.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第1课 积贫积弱的北宋讲义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第1课 积贫积弱的北宋讲义 人民版选修1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课标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3.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第1课积贫积弱的北宋[目标导航] 1.概括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问题。

(重点) 2.理解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

(重点) 3.分析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

(难点)一、兵虚财匮1.根源宋初,赵匡胤把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积弱(1)养兵政策:把流民编入军队,强壮士兵编入禁军,在边塞大量屯兵。

(2)守内虚外:禁军一半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

(3)频繁调动:禁军轮流驻守京城,“兵不识将,将不知兵”。

3.积贫(1)冗兵:北宋养兵政策,导致军队人数激增。

(2)冗官:北宋实行一职多官制,并通过科举考试和恩荫赏赐大量授予官职。

(3)冗费:除冗兵、冗官的费用外,还有大兴土木的费用、皇室开支,以及每年向辽、西夏交纳的“岁币”。

思维点拨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矫枉过正,使宋朝出现了兵虚财匮的弊端,但是其措施在消除地方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功莫大焉。

二、内忧外患1.阶级矛盾激化(内忧)(1)原因:北宋王朝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中期大量的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地主兼并。

(2)影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士兵起义不断。

思维拓展北宋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封建土地国有制建立不起来)、“不抑兼并”(对土地兼并不加干预)的土地政策,纵容地主阶级兼并农民的土地。

2.边境烽烟四起(外患)(1)表现①宋太宗时曾两度出兵攻辽,但都归于失败。

1004年,北宋与辽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每年送给辽大量的“岁币”。

②1040年到1042年间,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被迫进行和议,结果是每年送给西夏“岁币”。

(2)影响:对辽、西夏的用兵,不仅没有解除辽、西夏对北宋的威胁,还使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易错提醒(1)北宋统治危机出现在统治中期,这与其统治政策密切相关。

北宋统治者对土地兼并的放任政策,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钦宗
1125-1127
五代十国形势图
你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北宋面对着什么样的 问题? 宋太祖是如何登上帝位的?登上帝位后他最担心 的问题是什么?他是如何解决的?由此引出了那 些问题? 陈桥兵变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兵戈不息,苍生 涂地,其故如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 其道如何?”赵普曰:“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也,节镇 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 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冗兵”的形成
126万
116万 冗兵 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 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 91万 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 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分之八九,造成 “ 冗兵 长示意图
探究2:这么多的军 队是不是意味着宋军 的战斗力很强?如果 不是那是什么原因? 积弱局面的形成: A大量募兵养兵——军队素质不高,战斗力低下 B“守内虚外”;“更戍法”——对外战争的失利 ——加剧了积贫积弱局面
探究: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晚清以前近800年的评价:王安石变法“祸国殃 民”,各项新法是聚敛之术,较为集中地对王安石变 法进行评论和批判。 梁启超在20世纪初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 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 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 同”“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建国以来,对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有肯定说、否定 说和不完全肯定说.你对此有何看法?
二﹑王安石变法
1.前提: 起用王安石 2.目的 原因 社会矛盾尖锐 王安石的个人素质 宋神宗的愿望
标志:1069年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
直接目的: 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根本目的: 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以巩固和加 强封建统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一、内容标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二、知识疏理(一)改革背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1、经济上:冗官、冗兵、冗费导致国家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使北宋形成积贫局面。

⑴出现背景: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后为防止割据和分裂,将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加强集权。

弊端也明显。

⑵弊端表现:A、冗兵:①从赵匡胤开始每逢灾年将流民编入军队。

②从全国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

③为防止辽和西夏侵扰,在边防大量屯兵。

B、冗官:①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

②每年通过科举制和恩荫赏赐方法大量授予官职。

③官吏因循苟且,相互牵制,效率低下,庞大官僚机构日益糜烂。

C、冗费:①庞大军费官俸(冗官,冗兵)。

②大兴土木,修建寺院。

③皇室开支不断增大。

④每年给辽夏“岁币”。

⑶产生危害:“三冗”导致国家财政危机,形成积贫局面⑷产生根源: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军事上:军事策略的失当和对辽夏战争的失败,使北宋形成积弱局面。

⑴军事策略失当:①军事部署:实行“守内虚外”政策,一半禁军驻守京师及附近,造成边境相对空虚。

②频繁调动:实行禁军轮流驻守京师,形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

⑵对辽夏作战失败(外患——边境危机):①对辽作战:太宗被动防御。

1004年澶州之战胜利却订立屈辱“澶渊之盟”,岁币银十万两,绢20万匹②对夏作战:屡败和议,给西夏“岁币”白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

③战争结果:不仅没有解除辽、西夏的威胁,还是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3、阶级关系上: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矛盾尖锐(内忧——政治危机)⑴原因:①北宋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中期大量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兼并。

②官僚豪强变相增加苛捐杂税,拼命压榨农民。

⑵影响:造成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给北宋统治者以强烈震撼和沉重打击。

4、“庆历新政”揭开了王安石变法的序幕(人物:宋仁宗、范仲淹、富弼)⑴背景:对西夏战争惨败后,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迅速加深,有远见的官僚要求宋仁宗革新弊政。

⑵结果:历时仅一年多,于1045年失败。

(范仲淹被罢官后创作《岳阳楼记》)⑶原因:①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根本原因)②宋仁宗逐渐动摇,下诏罢废新法。

⑷影响:改革虽然失败,但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

(二)改革过程1.时间:1069 皇帝:宋神宗改革者:王安石中心主张:富国(理财)2.目的:挽救危机,富国强兵,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3.指导思想: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依靠天下所有劳力去开发自然资源,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5.性质:地主阶级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6.结果(1)成效: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①增加了财政收入②抑制兼并, 减轻了人民负担③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发展④增强了军事实力(2)最终失败:A.标志:司马光上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B.失败原因:①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强烈反对(主要原因)②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理财且新法实行过于急进③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④宋神宗在变法的后期动摇及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C.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才能成功;而且,要注意用人。

(三)改革评价:⑴进步意义:①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⑵局限性: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运动,它没有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因而也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三、重难点分析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3)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四、史料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代由于积贫积弱,社会问题很多,王安石等一部分知识分子有感于形势严重,以天下为己任,奋起挽救危亡。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手段中有一个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的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

……反映了宋化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了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以上材料均选自马克在《世界文明史》请回答:(1)由于宋代积贫积弱,社会问题很多。

概括指出积贫积弱的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手段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在符合这一特点的许多措施中既有成功的,又有埋伏着失败隐患的。

请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3)如果通过时间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

(1)表现:①国家财政收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严重财政危机。

②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

(2分)(2)特点:重视商品货币作用。

(1分)措施:青苗法:限制高利贷盘剥。

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农民负担仍很沉重,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5分)(学生无论选什么,只要能从成功和失败两个方面正确分析,即可得分。

)(3)平衡各阶级的利益,减少变法阻力。

加大宣传力度,统一认识,解决内部纷争。

(2分)(答出一方面或言之成理就可以得满分。

)五、巩固检测1、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

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

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谙回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丰张?(4分)(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解析与评价】:此题比较简单,以这几年的教育改革为大背景,以北宋改革科举考试为切入点,考查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⑴、⑵问考查考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第⑶问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2、阅读下列材料(13分)(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

”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宋史·司马光传》请回答:(1)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3分)目的:摆脱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富国强兵和巩固北宋政治。

(2)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论战各自阐述了什么主要观点?为此,王安石采取什么理财措施?(7分)王安石主张“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是“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为此王安石采取理财措施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水利法④方田均税法⑤市易法⑥均输法。

(3)如何评价司马光的观点?(3分)司马光认识到王安石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由于他代表了这部分人利益,故反对王安石变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