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27文言文概括分析题2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通用版专项对点练29 文言文简答题:梳理归纳内容要点准确概括分析 Word版含解析
文言文简答题:梳理归纳内容要点,准确概括分析(时间:20分钟分值:15分)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3分)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
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①,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②,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
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
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
铭曰: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
既相真宗,四方砥平。
归视其家,槐阴满庭。
吾侪小人,朝不及夕。
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
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
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呜呼休哉!(节选自《三槐堂铭》) 【注】①晋国王公:下文称晋公,王祜。
②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
“三槐”与王家人有着怎样的关联?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晋公亲手种了三棵槐树;②魏国公的功业,和槐树一起萌生;③魏国公辅佐真宗,天下安宁,回到家看到槐树掩映庭院;④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
【参考译文】国家将要兴盛,必然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他们大量行善施德却没有得到善报,但此后他们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守祖宗法度的太平盛世的君主共同享受天下之福。
已故兵部侍郎晋国公王祜,在后汉后周期间就已名声显扬,先后侍奉过太祖、太宗两朝,能文能武,忠孝品德高尚,天下人都希望他能出任宰相,但是他最终由于性情正直而不为当世所容。
他曾经亲手在庭院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子孙将来一定有做三公的。
”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果然在宋真宗景德、祥符年间当了宰相。
那时正值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无事,于是享受了荣华富贵十八年。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概括分析文本内容
2020-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概括分析文本内容一、必备知识(一)文本概括分析题的特点根据近十年的高考全国卷真题,总结出文言文阅读中文本概括分析题这一题型的特点:每一个选项都由论点和论据的形式成陈述的。
论点一般不会出现错误,只是在句子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上,文章情节的部分细节上,何时何地何官何事的先后错位上,论据会出现错误。
论点的内容一般是对性格特点、修养品行、为人处世、当官的能力、别人对他评价的概括性总结。
论据的内容是以“何时、何地、何人、干了何事、产生何结果”的格式来陈述关于传主的事件概括。
ABCD四项的论点陈述是按照行文顺序陈述的,论点后所跟的论据也是按照行文顺序进行一一罗列陈述的。
要想快速且精准地理解文言文且选对第12题,良好的文言基础是必须的,但正确的阅读方法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称这个方法为总观性阅读。
下面就谈一下总观性阅读方法的几个要点。
(二)总观性阅读方法1、对文言文阅读整体的总观文言文考查的文体一般是传记,而传记中的主人公一般在品德、修养、能力、忠孝等方面、在为人处世方面、辩证的看待问题方面、经验主义和理论主义方面等,基本是非常完美的人。
这类人做官目的是效忠皇帝,发展国家经济和政治,让百姓安居乐业。
所以但凡选项当中对传主有反面的、过分的、不合理的、牵强的等描述内容,一般是错误的选项。
2、对文言文阅读传主仕途情况的总观第一,从小官做到大官。
文章开篇主要简单介绍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天赋、文学素养、性情、举荐或举功名情况、最初任职情况、和家庭情况等。
文章的中间部分写传主从小县令开始做起,因其管理能力,造福百姓能力,管理农业能力,处理偏远地区盗贼等的能力显着而升官至地方或省会地区;又因传主能够审时度势,会管国家,会处理国家边疆事务,又升官至宫廷;受到皇帝的赏识,官职达到顶峰。
文章的结尾,交代传主官位所至、朝野名望、盖棺论定、卒年赐谥等。
第二,从大官做到小官。
文章开篇同样是简单介绍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天赋、文学素养、性情、举荐或举功名情况、最初任职情况、和家庭情况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一、考点解析概括分析题是近些年高考文言文板块必考题型,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目要求往往是“选是”或“选非”。
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
而比对法是解答这类题较好的方法之一。
二、解题技巧1.仔细比对,找异同。
比对法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仔细比对:关键词句、增减内容、人物、时间、地点、关系等。
2.比对方法①比对选项中在“谁在何时何地说何做何”与原文是否一致。
②检查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的道理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偷换概念。
③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以及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三、常见设错误点命题设误1曲解文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迷惑考生,这种设误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无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的方式,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张冠李戴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的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的结果命题设误2时序颠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空间错位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使事情发生的地点错位改变因果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其他关系事件杂糅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四、概括分析题解题“两步骤”第一步:定比对区间文言文概括分析题,通常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设置四个选项。
解答时,应依据选项内容,回归文本,筛选出与选项相对应的句段,锁定比对区间第二步:定比对角度将选项内容与锁定的比对区间的内容相比较,特别是要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设误角度进行细致比对,找出似是而非之处,然后做出是否相符的准确判断【真题回顾1】(2022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高考语文“文言文分析概括题”讲与练(附答案及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分析概括题”讲与练(附答案及解析)解构真题引领规范[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
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
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
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
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
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
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2021版新高考语文一轮鲁琼京津专项对点练:27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时间:20分钟分值:21分)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3分)[原文]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选项]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分析][答案]张冠李戴。
文意是契丹人在界河捕鱼运盐,官吏们怕生事不敢禁止,曾公亮认为赵滋有勇有谋,并举荐给朝廷,皇上派遣赵滋去契丹传达旨意,并非曾公亮“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
故选项与原文内容不符。
【参考译文】契丹听任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
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
”(皇上)派赵滋前去告谕旨意,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
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3分)[原文]太宗尝与苏易简论唐世文人,叹时无李白。
易简曰:“今进士钱易,为歌诗殆不下白。
”太宗惊喜曰:“诚然,吾当自布衣召置翰林。
”值盗起剑南,遂寝。
真宗在东宫,图山水扇,会易作歌,赏爱之。
易再举进士,就开封府试第二。
自谓当第一,为有司所屈,乃上书言试《朽索之驭六马赋》,意涉讥讽。
真宗恶其无行,降第三。
明年,第二人中第,补濠州团练推官。
[选项]钱易刚正不阿,敢于陈述己见。
他认为在第二次科举中自己没有获得第一名,是有关人员压制所致,故上书直言进谏,真宗对此非常反感。
[分析][答案]误解形象。
“故上疏直言进谏”对人物性格的概括与原文不符,原文为“为有司所屈,乃上书言试《朽索之驭六马赋》,意涉讥讽”,也就是说,钱易认为自己没有获得第一名,是被主考官压制所致,所以上书了一篇《朽索之驭六马赋》议论考试,含有讥讽味道,并非“直言进谏”。
【参考译文】宋太宗曾同苏易简一起讨论唐代文人,太宗遗憾当世没有产生像李白这样的才子。
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对点强化 文言文(二)
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对点强化文言文(二)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
隆庆二年进士。
授永康知县。
吏民素多奸黠,连告罢七令。
淳至,日夜阅案牍。
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
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注】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
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
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
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
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
永人贫,生女多不举。
淳劝诫备至。
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
岁旱,劫掠公行,下令劫夺者死。
有夺五斗米者,淳佯取死囚杖杀之,而榜其罪曰“是劫米者”,众皆慑服。
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
”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系至,盗服辜。
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
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
以理卜,何神之有。
”擢礼部主事,历郎中,谢病去。
起建宁知府,进浙江副使。
时浙江有召募兵,抚按议散之,兵皆汹汹。
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
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从之,事遂定。
官终陕西布政。
(选自《明史·张淳传》,有删改)【注】两造:诉讼的双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B.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C.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D.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
全国通用版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教案202109301150
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6-21题。
(2021年上海卷高考试题)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
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议论。
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
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
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
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①令吴罢守。
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
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
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棨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
胤今日假设死,此门乃开耳。
〞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
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
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
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假设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
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
抗尝病,祜馈之药。
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退告诸子曰:“人臣树私那么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注】①诡计:奇计。
16.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1〕博学能属.文〔2〕祜独安.其室【答案】〔1〕连缀,写作〔2〕安抚【解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展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1〕里根据前面“博学〞和后面“文〞可知,译为动词词性,和文章搭配,故译为“连缀、写作〞;〔2〕根据“其室〞可知译为动词,结合后面内容“恩礼有加焉〞可知,译为“安抚〞。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二)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22分)窦参,字时中,工部尚书诞之玄孙。
参习.法令,通政术,性矜严,强直而.果断。
少以门廕,累官至万年尉。
时同僚有直官曹者,将夕,闻亲疾,请参代之。
会狱囚亡走,京兆尹按直簿,将奏,参遽请曰:“彼以.不及状谒,参实代之,宜当罪。
”坐贬江夏尉,人多义之。
累迁奉先尉。
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
参捕理芬兄弟当死,众官皆请俟免丧,参曰:“子因.父生,父由子死,若以丧延罪,是杀父不坐也。
”皆正其罪而.杖杀之,一县畏伏。
转大理司直。
按狱江淮,次.扬州,节度使陈少游骄蹇,不郊迎,令军吏传问,参正辞让之,少游悔惧,促诣参,参不俟济江。
时婺州刺史邓珽坐赃八千贯,珽与执政①有旧,以.会赦,欲免赃。
诏百僚于尚书省杂议,多希②执政意,参独坚执正之于法,竟征赃。
明年,除监察御史,奉使按湖南判官马彝狱。
时彝举.属令赃罪至千贯,为得罪者之子因.权幸诬奏彝,参竟白彝无罪。
彝实能吏,后累佐曹王皋,以正直强干闻。
无几,迁御史中丞,不避权贵,理狱以严称。
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或参决大政。
时宰颇忌之,多所排抑,亦无以伤参。
然多率情坏法,甚为有识所.嗤。
时神策将军孟华有战功,为大将军所诬奏,称华谋反,当死,无以自白,参悉理出之。
参无学术,但多引用亲党,使居要职,以为耳目,四方籓帅,皆畏惧之。
李纳既惮参,馈遗毕至,外示敬参,实阴.间之。
上所.亲信,多非毁参。
参任情好恶,恃权贪利,不知纪极,终以此败。
贬参郴州别驾,贞元八年四月也。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八十六》)[注] ①执政:掌管政事的大臣。
②希:迎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参习.法令,通政术 习:熟悉 B .按狱江淮,次.扬州 次:停留 C .时彝举.属令赃罪至千贯 举:检举 D .外示敬参,实阴.间之 阴:阴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强直而.果断皆正其罪而.杖杀之 B.⎩⎨⎧彼以.不及状谒以.会赦,欲免赃 C.⎩⎨⎧甚为有识所.嗤上所.亲信 D.⎩⎨⎧子因.父生为得罪者之子因.权幸诬奏彝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B.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C.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D.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参担任万年尉时应同僚的请求代替他值班,恰逢夜里狱囚逃走了,京兆尹追究责任时,他主动承担了罪罚。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
也不是他的愿望。由题文比对可知,选项 愿。”遂为郎
表述和原文内容一致
续上表 此项分析的是王彪之坚守原则。由“扬州刺
B项对应的原文区间: 史殷浩遣从事收毅……不肯受”可知,殷浩
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 将谢毅交付给廷尉审理,王彪之认为这不
答案:有误。原文说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有“君无道”与“臣不尽忠”两个原因。 而选项只说其中一个,属于一果多因,只说一因。
精准突破二 两步解答分析概括题
选项虽是概述,但其中的“分析”部分文字较多,信息量较大,往往是文中
多处文句的综合,因此应将“分析”部分切片,层层析 题的解题 “两步骤”
释之 选项表述和原文内容一致
续上表 C项对应的原文区间:
此项分析的是王彪之的处事态度。由原文中 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
的“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 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
入宫”和“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可知,官员 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
们并非“不愿到任办公”,而是不符合朝廷要 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
板块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二 常考题型篇
第3讲 概括分析 ——文意理解最关键,选项还要返文中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选项主要从人、时、地、事等几个方面设误,要求考生 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人物形象等进行综合性分析、 判断。因此,在分析判断选项表述正误时,应明确设误点,进行针对性比对。比 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 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答案:有两处错误。一是时间有误,“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是在“拜贾生 为梁怀王太傅”之前;二是强加因果,从“居顷之”来看,“拜……太傅”与 “汉文帝感慨……鬼神之事”没有鲜明的因果关系。
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概括分析文意题
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概括分析^p 文意题1、【20__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p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
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
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练案26概括文意 含答案解析
练案26概括文意一、对点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
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
公卿皆为黯惧。
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张汤方以更定律令为廷尉,黯数质责汤于上前,曰:“公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业,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安国富民,使囹圄空虚,二者无一焉。
非苦就行,放析就功,何乃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为?公以此无种矣。
”黯时与汤论议,汤辩常在文深小苛,黯伉厉守高不能屈,忿发骂曰:“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
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
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
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
诏召见黯,黯为上泣曰:“臣自以为填沟壑,不复见陛下,不意陛下复收用之。
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
”上曰:“君薄淮阳邪?吾今召君矣。
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
”黯既辞行,过大行中李息,曰:“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
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
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
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
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僇矣。
”息畏汤,终不敢言。
黯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
后张汤果败,上闻黯与息言,抵息罪。
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
(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汲黯不畏权贵,喜欢直言劝谏。
汲黯曾当面质问汉武帝,气得汉武帝罢朝而去,其他大臣们为汲黯担心不已,他却自有主张。
B.汲黯性情戆直,廷争不假辞色。
2021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及翻译题讲解附专题精练
2021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及翻译题讲解附专题精练一、文言文概括分析题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经常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角度进行设误,“比对分析法”是解答此类试题最有效的方法。
(一)比对角度1.比对时间、地点2.比对人物3.比对关键词语4.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5.比对关系二、文言文翻译题1.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句句通顺。
2.翻译找准“四大”采分点:实词、虚词、句式、句意3.注意译准“4种特殊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多义词4.注意译准“5类句式”: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固定句5.熟悉“4类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6.熟悉“7类被动句”:类型例句“于”字句:谓语+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见”字句:见+谓语或:见+谓语+于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受”字句:受+谓语+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为”字句:为+动词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为……所”“为所”句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被”字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无标志句(意念被动句)①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②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7.熟悉“9类固定句式”:(1)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奈何?奈……何?怎么办?把……怎么办?怎么?为什么?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何所……?所……的是什么?如……何?对(把)……怎么办(样)?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与……相比,谁更……?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2)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何……哉(也)?怎么能……呢?何……为?为什么要……呢?何必……呢?还要……干什么呢?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如之何……?怎么能……呢?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庸……乎?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不亦……乎?这不是……吗?……非……欤?……不是……吗?顾……哉?难道……吗?岂独……耶(乎、哉)?难道……吗?(3)表示感叹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一何何等,多么直……耳只是……罢了(4)表示揣度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无乃……乎(与)?恐怕……吧?只怕……吧?得无……耶?得无……乎?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其……欤!岂不是……么!……庶几……与(欤)?……或许……吧?(5)表示选择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与其……孰若……与其……,不如……其……邪(耶)?其……邪(耶)?是……呢,还是……呢?(6)表示陈述语气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无以、无从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有所……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无所……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比及等到……的时候(7)表示假设关系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自非如果不是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8.表示转折关系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虽然虽然这样,(但);即使如此(9)其他常见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何乃怎么这样既……又……又……又……且夫再说,而且是故所以,因此是以所以,因此,因而所谓所说的,所认为的未尝从来没有,不曾何者、何则为什么呢?谓之称他(它)是,说他(它)是;称为,叫作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以故,以……故所以,因为……的缘故以……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作……,把……作(为)……以为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之谓叫作,就是,才算;这就叫作;就是,说的就是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附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选择题)(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选择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项很多时候是结合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区分开来。
三项内容是一个层层深入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在试卷中,表现为一道综合分析判断题。
这是考查考生全面把握文言阅读材料内容与主旨的“压轴题”,每年必考。
这类题常常以选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命题人错项陷阱设置的类型,进而掌握应对方法,对提高考生的辨别能力,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从“5个角度”比对、“10个设误点”判断命题“3大特点”“5个角度”比对、“10个设误点”判断①四个选项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用现代汉语表述,且内容属于文章主要部分。
按顺序设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
②由过去的“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改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偏向于转述原文中人物的观点、看法,改变了过去先“概括”后“分析”的语言模式。
③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项错误也非全错,而是错一点,往往是“概括”无错,“分析”有瑕。
故在比对时可重点关注分析印证的部分文字。
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参照下面5个比对角度和10个常设误点,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角度一:比对人物张冠李戴误解形象角度二:比对时间、地点时序颠倒空间错位角度三:比对关键词语曲解文意归纳不全角度四:比对内容无中生有以偏概全角度五:比对关系改变因果事件杂糅角度一比对人物,避免张冠李戴命题设误张冠李戴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物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
误解形象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比对方法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
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文言文阅读(文意概括简答题)(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文意概括简答题在文言文阅读中,设置简答题,意在引导学生注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归纳以及对内容的概括分析。
该题型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导向教学,加强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备考中“文”的重视,进一步破除文言文学习就是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的弊端,而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上,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继承的核心素养能力考查。
因此,对这种新增题型要予以充分重视。
(一)考查类型1.概括内容要点这类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能够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概括,整合成新的语句,体现新的思维成果。
对于史传类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主要人物来展开事件叙述,并作简要的观点阐发。
因而能否分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命题者检验考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途径。
2.概括人物特点分析人物形象也是文言阅读的一个重要命题点,一般有两个命题角度,一是概括人物在某方面的主要事迹,二是概括人物的性情品质特点。
此类试题的答案往往分散在全文中,需要阅读全文进行筛选/提取/整合。
概括人物事迹需要针对题目的具体指向确定答题区间,然后分出层次,再逐层概括。
概括人物的性情品质特点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①直接摘取文中有人物特点的词语②从文中所写事件中概括③从他人或者作者的评价中概括3.探寻事件原因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开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
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
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应引起重视。
对这种据果索因的概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准确理解题干中表示结果的词语的含义,有些“果”是直接从原文中摘用的,本身就是一个文言词语,如不准确理解,几乎无法找到原因。
(2)表示原因的词句有时集中在一段中,这时只要提取即可;有时分散在全文中,需要认真、全面、仔细地筛选。
(3)据果索因,其“因”肯定不止一个,有主观、客观原因,有主要、次要原因,等等,注意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筛选排查,找足找全原因。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文意概括分析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文意概括分析【考情分析】概括分析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所叙述的事件或所主张的观点归纳概括。
概括分析题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往往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2020年开始新高考卷增加了“概括分析”主观试题,主要考查概括主要内容、提炼作者观点、概括人物形象(性格)特征、探寻事件原因、探究作者意图(目的)等。
2021年,全国4套试卷在这一考查点上出现了变化,不再考查概括分析,而是转为“文意概述”。
2022年延续2021年的考查点。
【必备知识】一、概括分析类客观题概括分析类客观题主要考查对重要语句信息的转述,对人物形象的简要概括,对事件意义或后果的评述以及对文章主旨的概括。
本题可以作为理解文言文内容的一个重要途径。
【解题新路】文意比对法——五个比对角度文意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比对、分析,从中筛选出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
(1)比对人物,认准人事一致,避免张冠李戴,或者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不当,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2)比对时间、地点,避免时序错乱、空间错位。
分析时注意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的词语,一一做好与原文的比对,可以用简表形式呈现。
(3)比对关键词语,防止曲解文意和归纳不全现象出现,导致判断失误。
仔细辨别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内容的阐述等是否夸大、曲解等,尤其注意转述中的关键词语遗漏情况。
(4)比对文章内容,避免无中生有、以偏概全等不当行为发生。
分辨时要特别注意是否有额外添加的内容或词语。
(5)比对句间关系,杜绝因果混乱、事件杂糅现象发生。
比对时要厘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关注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是否恰当等。
二、概括分析类主观题概括分析类主观题是在翻译并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指向对文本深层次、多角度的理解,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对于叙事性文本,侧重考查事件成因,对于议论性文本,侧重考查句意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项对点练27文言文概括分析题(时间:20分钟分值:21分)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3分)[原文]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选项] 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分析][答案]张冠李戴。
文意是契丹人在界河捕鱼运盐,官吏们怕生事不敢禁止,曾公亮认为赵滋有勇有谋,并举荐给朝廷,皇上派遣赵滋去契丹传达旨意,并非曾公亮“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
故选项与原文内容不符。
【参考译文】契丹听任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
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
”(皇上)派赵滋前去告谕旨意,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
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3分)[原文] 太宗尝与苏易简论唐世文人,叹时无李白。
易简曰:“今进士钱易,为歌诗殆不下白。
”太宗惊喜曰:“诚然,吾当自布衣召置翰林。
”值盗起剑南,遂寝。
真宗在东宫,图山水扇,会易作歌,赏爱之。
易再举进士,就开封府试第二。
自谓当第一,为有司所屈,乃上书言试《朽索之驭六马赋》,意涉讥讽。
真宗恶其无行,降第三。
明年,第二人中第,补濠州团练推官。
[选项] 钱易刚正不阿,敢于陈述己见。
他认为在第二次科举中自己没有获得第一名,是有关人员压制所致,故上书直言进谏,真宗对此非常反感。
[分析][答案]误解形象。
“故上疏直言进谏”对人物性格的概括与原文不符,原文为“为有司所屈,乃上书言试《朽索之驭六马赋》,意涉讥讽”,也就是说,钱易认为自己没有获得第一名,是被主考官压制所致,所以上书了一篇《朽索之驭六马赋》议论考试,含有讥讽味道,并非“直言进谏”。
【参考译文】宋太宗曾同苏易简一起讨论唐代文人,太宗遗憾当世没有产生像李白这样的才子。
苏易简说:“当今进士钱易,创作的歌、诗大概不在李白之下。
”太宗惊喜地说:“如果真是这样,我就把他从平民直接提升为翰林。
”正碰上剑南盗贼兴起,这事就被搁下了。
宋真宗当太子时,画山水扇,恰巧碰上钱易作歌,览后对他非常欣赏。
钱易再次考进士,终于考上了,录为开封府第二名。
他自认为应当是第一,只因被主考官压制了才落得第二,于是上书了一篇《朽索之驭六马赋》议论考试,含有讥讽味道。
真宗很讨厌他的这种品行,降他为第三名。
一年后,以第二名中第,任为濠州团练推官。
3.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3分)[原文] 光宗受禅,特诏(黄)洽言事,奏用人之论。
后屡乞归田,方未得请也,人劝之治第,洽曰:“吾书生,蒙拔擢至此,未有以报国,而先营私乎?使吾一旦罪去,犹有先人敝庐可庇风雨,夫复何忧。
”庆元二年致仕。
六年七月薨,赠金紫光禄大夫。
[选项] 黄洽廉洁自律,坚持道德操守。
告老还乡后有人劝他营造府第,他认为不必如此,离职之后先人的破旧房子就足以遮风挡雨。
[分析][答案]时序颠倒。
“告老还乡后有人劝他营造府第”理解有误,原文是说他多次请求告老还乡,还没得到准许时,有人劝他营造府第。
【参考译文】光宗即位,专门下诏让黄洽进言国事,他上奏了用人的主张。
后来他屡次请求告老还乡,还没有获得准许时,别人劝他营造府第,黄洽说:“我是个书生,蒙恩被提拔到这个位置,没有什么用来报效国家的,却先谋求自己的私利吗?即使我一旦因获罪而离职,还有先人的破旧房子可以遮风挡雨,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庆元二年退休。
六年七月逝世,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4.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3分)[原文] 陈尧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
尧佐进士及第,历魏县、中牟尉,为《海喻》一篇,人奇其志。
为两浙转运副使。
钱塘江篝石为堤,堤再岁辄坏。
尧佐请下薪实土乃坚久,丁谓不以为是,徙京西转运使,后卒如尧佐议。
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
又减泽州大广冶铁课数十万。
天禧中,河决,起知滑州,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
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
累迁右谏议大夫,为翰林学士,遂拜枢密副使。
[选项] 陈尧佐治水有方,功劳卓著。
为治钱塘江水患,他建议用“下薪实土”法,以保堤岸坚固持久;在滑州,创“木龙杀水”法,堵黄河决口,又筑防护长堤,并沿汾水筑堤植柳,消除水灾。
[分析][答案]空间错位。
“并沿汾水筑堤植柳,消除水灾”的地点不是在“滑州”,而是在“并州”。
【参考译文】陈尧佐,字希元,他的先辈是河朔人。
陈尧佐进士及第,历任魏县、中牟县尉,撰写《海喻》一篇,人们惊奇他的志向。
担任两浙转运副使。
钱塘江用竹笼装石筑堤,堤第二年就损坏了。
陈尧佐请求放进柴薪装满泥土才坚固耐久,丁谓不以为然,陈尧佐移任京西转运使,后来钱塘江的筑堤工程最终按陈尧佐的建议实行。
陈尧佐移任河东路转运使,因为河东土地贫瘠,百姓贫困,依靠石炭为生,陈尧佐奏请朝廷免除他们的赋税。
又减少泽州大广冶铁税几十万。
天禧年间,黄河决口,起用陈尧佐任滑州知州,制造木龙来减轻水浪冲击,又修筑长堤,人们称作“陈公堤”。
移任并州,每次汾水暴涨,并州百姓往往忧虑不安,陈尧佐为他们修筑堤防,栽植柳树几万株,修造柳溪,百姓靠此受益。
多次升官至右谏议大夫,为翰林学士,于是授官枢密副使。
5.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3分)[原文] (2018·全国卷Ⅲ)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
”诜怒。
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
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
卒,年七十六。
[选项] 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
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
[分析][答案]曲解文意。
①原文中说“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惮”是“畏惧、害怕”之意,选项中说“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显然没有达到“恐惧”的程度。
②原文中说“激驸马都尉王诜”,选项中说他“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曾布只是激怒了王诜,让王诜生范纯礼的气,并没有挑唆王诜诬告范纯礼。
③原文中说“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选项中说“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对照可知,范纯礼只是降职了,并没有被免职。
【参考译文】范纯礼沉稳坚毅、刚强正直,曾布畏惧他,激怒驸马都尉王诜说:“皇上想要任命你为承旨,范右丞不同意。
”王诜发怒。
恰逢王诜招待辽国使者,纯礼主持宴会,王诜诬告他总是直称皇上名字,纯礼被罢免为端明殿学士、颍昌府知府,掌管崇福宫。
崇宁五年,复任左朝议大夫,掌管鸿庆宫。
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6.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3分)[原文] 刘玄佐,滑州匡城人。
少倜荡,不自业,为县捕盗,犯法,吏笞辱几死,乃亡命从永平军,稍为牙将。
玄佐性豪纵,轻财好厚赏,故下益困。
汴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不能自还,至玄佐弥甚。
其后杀帅长,大钞劫,狃于利而然也。
玄佐贵,母尚在,贤妇人也。
常月织一端,示不忘本,数教敕玄佐尽臣节。
见县令走廷中白事,退,戒曰:“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
而居高当之,可安乎?”玄佐感悟,故待下益加礼。
[选项] 刘玄佐倜傥不羁,性情豪纵。
他少年时期行为放荡,不事产业;发达以后,轻财好赏,因此汴州士兵变得贪财而又骄横。
[分析][答案]改变因果。
选项中“汴州士兵变得贪财而又骄横”与前面“倜傥不羁,性情豪纵。
他少年时期行为放荡,不事产业;发达以后,轻财好赏”构成的因果关系错误,原文“汴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不能自还,至玄佐弥甚”是说汴州士兵变得贪财而又骄横从李忠臣以来就开始了,只是到刘玄佐时更加严重,并非因为刘玄佐不事产业,轻财好赏而出现这样的结果。
选项强加了因果,故而错误。
【参考译文】刘玄佐,滑州匡城人。
少时放荡不羁,不自立业,替县里捕捉盗贼,犯了法,吏人鞭打凌辱他,几乎丧命,于是逃亡投奔永平军,逐渐升为牙将。
刘玄佐性情豪放不羁,轻视钱财而喜欢重赏部下,所以部属日益难于约束。
汴州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横,不能自拔,到刘玄佐时更加厉害。
以后杀将帅上司,大肆掠夺抢劫,都是贪财而造成的。
刘玄佐发迹后,其母还健在,是一个贤惠的妇人。
常常每月织粗绸一匹,以示不忘贫时劳动本色,多次教育告诫刘玄佐要恪守为臣之道。
其母见县令来厅前禀告政事,县令走后,她告诫玄佐说:“长吏恐惧而十分谦卑,我想到你父亲在县里做官,也应当是这个样子。
你高高在上地面对下属,心里能够安宁吗?”刘玄佐受感动醒悟了,所以对待下属更加宽和有礼。
7.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3分)[原文] 隆庆元年,(葛守礼)起户部尚书。
奏言:“畿辅、山东流移日众,以有司变法乱常,起科太重,征派不均。
工匠及富商大贾,皆以无田免役,而农夫独受其困,此所谓舛也。
乞正田赋之规,罢科差之法。
”诏悉举行。
[选项] 葛守礼关心农民。
他认为徭役征派不合理,造成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流民移民,所以建议解除征财物和派差役的法令,皇帝下诏实行。
[分析][答案]以偏概全。
“全国各地”错,原文是说“畿辅、山东流移日众”。
【参考译文】隆庆元年,葛守礼起任户部尚书。
他上奏进谏:“京城附近、山东一带的流民移民日益增多,因为有司变法扰乱纲常,征收的科税太重,征派又不均衡。
工匠和富商大贾,都凭借无田免去徭役,只有农夫受此困厄,这就很不合事理。
请求纠正田赋的规章,罢除科差不公的法令。
”皇上下诏全部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