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调息妙法 六妙法门
调息之法原文
一、调息之法原文(摘于清宫太医汪昂所著的《勿药元诠》)调息:调息一法,贯彻三教,大之可以入道,小用可以养生,故迦文垂教,以视鼻端,自数出入息,为止观初门,庄子南华经曰,至人之息以踵,大易随卦曰,君子以向晦入宴息,王龙溪曰,古之至人,有息无睡,故曰向晦入宴息,宴息之法,当向晦时,耳无闻,目无见,四体无动,心无思虑,如种火相,似天元神元气,停育相抱,真意绵绵,{老子曰,绵绵若存}开閤自然,与虚空同体,故能与虚空同寿也,世人终日营扰,精神困惫,夜间靠此一睡,始彀一日之用,一点灵光,尽为后天浊气所掩,是谓阳陷於阴也。
调息之法,不拘时候,随便而坐,平直其身,纵任其体,不倚不曲,解衣缓带,{腰带不宽,则上下气不流通。
}务令调适,口中舌搅数遍,微微呵出浊气,{不得有声}鼻中微微纳之,或三五遍,或一二遍,有津嚥下,叩齿数通,舌抵上彧,唇齿相着,两目垂帘,令胧胧然,渐次调息,不喘不粗,或数息出,或数息入,从一至十,从十至百,摄心在数,勿令散乱,如心息相依,杂念不生,则止勿数,任其自然,坐久愈妙,若欲起身,须徐徐舒放手足,勿得遽起,能勤行之,静中光景,种种奇特,直可明心悟道,不但养身全生而已也,调息有四相,呼吸有声者风也,守风则散,虽无声而鼻中濇滞者喘也,守喘则结,不声不滞而往来有形者气也,守气则劳,不声不滞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神气相依,是息相也,息调则心定,真气往来,自能夺天地之造化,息息归根,命之蒂也。
苏子瞻养生颂曰,已飢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常自念言,我今此身,若少动摇,如毫发许,便堕地狱,如商君法,如孙武令,事在必行,有死无犯,又用佛语,及老聃语,视鼻端自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与虚空等,不烦禁制,自然不动,数至数千,或不能数,则有一法,强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俱入,随之不已,一旦自住,不出不入,忽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雨散,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自灭,自然明悟,{定能生慧}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尽於此二、调息的主要意义:调息是气功修炼的三大基本内容之一(调身、调息、调心)。
呼吸法,六妙门,妙在何处?
呼吸法,六妙门,妙在何处?
修炼呼吸法的人都知道六妙门,所谓的六妙门就是把呼吸法分成六个阶段由浅入深的修炼方法。
数息、随息、止息、观、还、净。
六个阶段。
其实六妙门是天台宗在安般品衍生出来的。
包括本土各种修行的方法都在应用呼吸法。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的生命运动就是靠呼吸,心跳,体温等这些基本要素而构成的。
但是心跳和体温我们人是不可以控制的。
而呼吸却能控制,通过控制呼吸的方法来调整生命的整体素质。
所以六妙门是从呼吸入手。
其实这只是把所有的修行方法做了一个总结而已。
无论我们修什么样的方法,都离不开通过呼吸而调整我们的心理状态。
又包括我们现在人的运动员,还有特殊训练等等都会通过呼吸而锻炼身体。
所以呼吸法是抓住了生命的中轴,比如我们心情烦躁的时候,呼吸就会出众,心跳就会加速。
而当我们心平气和的时候,我们的呼吸就非常的平和,心跳也非常的缓慢,有节奏。
所以我们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之间的连接都是靠呼吸而形成的。
所以六妙门其中的奥妙就是在生命的根本。
六种阶段六个方法只不过是修行中的一个过程而已。
古法调息六字诀
古法调息六字诀六字诀是一种通过呼吸和导引来诱发和调动脏腑潜能的传统吐纳养生法,其功法操作的核心内容是呼气吐字,以牵动不同的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
一、预备式:预备体式:两足开立,与肩同宽,头正颈直,含胸拔背,松腰松胯,双膝微屈,全身放松,呼吸自然。
呼吸法:顺腹式呼吸,先呼后吸,呼气时读字,同时提肛,体重移至足跟。
调息:每个字读六遍后,调息一次,以稍事休息,恢复自然。
二、动作要领:(一)嘘字诀发音:嘘(读需,字音xu),属牙音。
口型:两唇微合,有横绷之力,舌尖向前并向内微缩,舌两边向中间微微卷起,牙齿露有微缝,向外吐气。
操作提示:发音吐气时,嘴角后引,槽牙上下平对,中留缝隙,槽牙与舌边亦有空隙。
发声吐字时,气从槽牙间、舌两边的空隙中呼出体外。
体式配合:发音吐气的同时,足大趾轻点地,两手相对,自腹前缓缓抬起,如鸟张翼,两目瞪圆:呼气尽吸气时,屈臂两手经胸腹前缓缓下落,垂于体侧.重复六遍。
(二)呵字诀发音:呵(读喝,字音he),为舌音。
口型:口半张,舌尖抵下腭,腮稍用力后拉,舌边靠下牙齿。
操作提示:发声吐气时,舌体上拱,舌边轻贴上槽牙,气从舌与上腭之间缓缓呼出体外。
体式配合:发音吐气的同时,足大趾轻点地,两手掌心向里,由小腹前抬起,经体前至胸部两乳间向外翻掌,上托至眼部:呼气尽吸气时,翻转手心向面,经体前缓缓下落,垂于体侧。
重复六遍。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三)呼字诀发音:呼(读乎,字音hu),为喉音。
口型:撮口如管状,唇圆似筒,舌放平向上微卷,用力前伸。
这个口型动作,能牵引冲脉上行之气喷出口外。
操作提示:发声吐气时,舌两侧上卷,口唇撮圆,气从喉出后,在口腔中形成一股中间气流,经撮圆的口唇呼出体外。
体式配合:发音吐气的同时,足大趾轻点地,两手自体前抬起,手心朝上,至脐部左手外旋上托至头顶,同时右手内旋下按至小腹前:吸气时,左臂变为掌心向里,从面前下落,右臂掌心向里上穿,两手在胸前交叉,左手在外,右手在里,两手内旋下按至腹前,自然垂于体侧。
佛家数息法与观息法
佛家数息法与观息法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来自网络更新时间:2009-5-4数息法与观息法,在佛家修炼中也有运用,可见此法确实殊胜,下面就全面的讲解一下观息与数息法的锻炼方法:数息数息法在密宗里为行气调息的基础方法,也就是最为典型的密宗修炼方法。
在后期密宗里叫“风瑜珈”,是在练习脉道的基础上进行鼻息,即呼吸训练的一种法门。
呼吸是生命赖以生存的保证。
密宗通过各种呼吸方法训练,补充和控制人的生命能量,疏通脉轮中的生命之气进而使人的精神升华,达到天人合一,与宇宙共识,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
《密宗道次第广论》卷二十一说:“诸息调和者,就三脉门一日夜21,600次息,即24小时,每小时900次。
”这和生理学上的每分钟平均15次的说法很相近。
而后期密宗的行气调息是以这个为依据的。
行金刚数息法的准备,即七支坐:(1)足跏跌坐。
两腿盘曲(双盘、单盘、散盘均可),足心向上。
盘坐有困难者,普通坐式也可。
(2)手结印,两手相叠,手心向上,大拇指相拄。
右手置上,谓吉祥坐手印;左手置上,谓降魔坐手印。
(3)脊直肩张,整个身背舒弛下沉。
(4)曲颈如钩,颔压喉结,眼帘下垂,下巴内收。
(5)舌顶上腭。
以上五点,谓之身寂。
身清净,身自在,可使诸脉相连,脉道畅通,身安气住。
(6)语寂——口安稳,口清净,口自在。
即坐定初,口吐浊气,保持静默,呼吸自然,也就是专心于寂静无声的呼吸之中。
(7)意寂——意安稳,意清净,意自在。
即坐定后,心不忆过去,不思未来,于眼前内外境不起分别,制心一处,心不外驰。
保持非有非空,真空妙有。
七支坐调和后,心专注呼吸,默数呼吸次数。
吸气时,意想气洁净晶明,由鼻孔徐徐吸入,灌至脐腔。
同时意想气从脐腔前面缓缓扩充外张。
呼气时,吐出混浊不净之气,腹壁慢慢回收。
一呼一吸,一张一缩,意念与呼吸保持一致,并保持柔、缓、细、匀。
吸气时,宜深而充实,呼气时,宜缓而悠长。
在呼吸的过程中,不应有丝毫滞塞和勉强,也不要有意地识屏气过久。
六妙法门
�
以上所述的六妙门,乃是由近至远,从浅入深,逐渐达到不生不灭的境域。数随二门,为修习的前方便,止观二门,为修习的中心,还净二门,方为修习结果。止如密室,观如油灯,有观无止,如风中灯,非但照物不明,恐为狂风熄灭,若入定室篱狂散风,慧灯方能烛照,被无明黑暗。又止能降伏三毒烦恼,而不能断除其根,犹如用石压草,石去草还生。观能破除众生的心中烦恼,如用利刀可以斩草除根,若心猿意马,为妄想所扰,非止不能息,若昏昏糊糊,为沉病所缚,非观不能明。止能放得下,观能提得起。止如澄浊水,观似日照水底。止能除妄,观能显真。止是禅定,能令其心不摇不动,观是智慧,能达诸法当体本空。又诸恶莫作即是止,众善奉行即是观。是故止观二法,可以赅罗一切行门,无论念佛,参禅,礼佛,诵经,慈悲喜舍,利自利他,皆未离此二门。止观二者,如鸟两翼,车之两轮。车有两轮,则能远行千里,乌有两翼,则能飞翔天空。故此,止观二法,合则双美,离则两伤,彼此辅翼,缺一不可:若偏于定,则是枯定,若偏于慧,则是狂慧。要止观双修,定慧均等,始可脱离生死苦海,得到究竟涅盘彼岸。
吾人于出生前,全由母体摄取氧气和营养,而靠母体的四大种,来维持自己生命,一旦出生后,便靠自己呼吸以取氧气,由自己消化以摄取营养,此则直接靠外界的四大种,来长养自己的内四大种。如进食谷米菜茹,经肠胃消化后,则变为皮肉筋骨等。如欲进汤水,则化为涕唾脓血等。假天空之温暖,可使身体不冷不热。依空气之流畅,始能形成口鼻之呼吸。常人妄认四大以为我,其实,假如发毛爪齿是我,则谷米菜茹便为我,若涎洙痰泪是我,则河流海水便为我,若周身燥热是我,则太虚温暖便为我,若鼻孔呼吸是我,则空气流动便为我,惟事实不然。外四大种既然非我,内四大种又何曾有我?因人生由外四大种,转为内四种,人死由内四大种,变为外四大种,其实内四大种和外四大种,并无差别,一息存在便是有情,一息不在便是无情,有情与无情,又有何异?内四大与外四大,既然均皆无我,我又处于何方,故观诸法无我。
佛家养生六法门
龙源期刊网
佛家养生六法门
作者:高林泽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4年第08期
佛家认为,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丝,而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消除一个烦恼。
法门教人因果之道,让人参透人生,走出烦恼,获得解脱,对养生有很大的帮助。
1.念佛对治业障平时多念佛的名号、智慧、功德,想象佛的庄严身像,可达到入定安息的境界,能消除业障。
2.观心法破我执佛家认为:“观身不净,观受为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杂念最后无根可依,心念自然宁静。
”常见的观心法如坐禅、冥想等,可以直观心性。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时常坐禅、冥想,有治愈心理疾病的效果,也能治疗生理疾病。
3.因缘观对治愚痴佛家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具备种种因与缘,才得以生起或缘灭。
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落而灭,了悟因缘,自然觉悟。
4.慈悲观对治嗔恚用大慈大悲的心态,看待世事,可以发现自己并非最悲苦的人,以平息嗔怒之心。
5.数息观对治散乱把注意力放在默数自己的呼吸上,从一到十,周而复始,以消除烦乱的心绪。
佛家认为“息”是生命的本源,数息观是一种祛除内障的禅定法门,包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6.不净观对治贪欲观想境界不净的现象,明白贪与欲最终只会折损生命而已,破除贪欲特强的“我执”。
六妙法门
六妙法门第一步:数息? ? ? ? ? ? ? ? ? ? ? ? ? ? ? ? ? ——南怀瑾?? 佛有个秘密的吩咐,当你要数息的时候,譬如鼻子气进来出去数一。
佛告诉我们真正修道是数出息,注意出息。
?? 人的贪心、私心多半在呼吸进来的时候计“一”,那是做气功,不是修道。
?? 修涅槃注意出息,出息怎么数?当你数出息的时候,你把所有的一切,连自己的生命,一切烦恼、疾病,跟着出息放出去。
尤其是感冒生病,或者身体里头生瘤、生癌啊,让它一齐跟着出息出去,出去了就空了。
你如果这样数息,身体马上就轻松了。
?? ???你注意出息,思想跟着呼吸自然走,一切烦恼痛苦,一切病痛、业障,呼出去就没有了。
???? 为什么要数息?不过借呼吸把这个心念拉回来,跟呼吸配合。
如果坐着数息,偶尔碰上“息”的状态,念头很清静,都是肠胃将空未空,一切调整得很好的时候。
所以要修行的话,一切生活的细节,都要配合要调整好。
因此要了解佛得戒律部分,吃饭怎么吃,穿衣怎么穿,走路怎么走,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每一点都交待得很清楚。
大家讲戒律的只晓得守戒,为什么要守戒?就是怕犯过错,防非止恶,然后到达念头清静。
数息的方法:1、方法一:一来一往数一,数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再重头从一数十。
或者十一、十二一直数下去,这个方法是最差的。
2、方法二:倒转过来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这样来来回回数。
数息的原理:制心一处(制在息上)。
打起坐来,先注意自己呼吸,然后又告诉你,呼吸粗的、大的叫“风”;我们的呼吸只到肺部为止,叫“喘”;比肺部再深一点,叫“气”,到丹田到肚脐那里,那个还只叫“气”;再进一步,好像停留了,不呼不吸了,那个才叫“息”。
拿这个绳子,做钓鱼一样的钓饵,把自己的心钓回来,所以叫你数息,自己注意呼吸,进来出去,出去进来,从一数到十,这个念跟着气数到十,中间自己晓得,没有一个杂念妄想岔进来,才算数息成功。
天台宗止观法实修之六妙法门
天台宗止观法实修之六妙法门天台宗坐禅功法尚有与止观法齐名的六妙法,具体载述于智顗大师(天台宗创始人)所著的《六妙法门》一书。
此书在中国曾一度失传,后经人从日本取回。
六妙法是指'数、随、止、观、还、净'六种坐禅修习方法。
'六法能通,故名为门,门虽有六,会妙不殊',这是此书对'六妙法门'命名的解释。
方法并不局限于六种,'所言六者,即是数法,约数明禅,故言六也。
'所以,'六'是约数,正象五禽戏并不限于五种动作一样。
六妙门中,每一门都分'修'与'证'两个部分,'修'是初步阶段,'证'是深进阶段。
'数、随、止、观、还、净'是静功由浅入深的序次,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基础,递次深进,故说:'次第相生六妙门','入道之阶梯也。
'这里举'数、随、止'三法为例:第一门'数':数息止念,从一至十,'摄心在数',叫'修数';数息纯熟,'不加功力,心住息缘,觉息虚微,心相渐细',叫'证数' 第二门'随':意念随呼吸气流出入,'摄心缘息',叫'修随';心息相依,恬然凝静,叫'证随'。
第三门'止':既不数息,也不随息,'凝寂其心',叫'修止';已达深度入静状态,意念不分散,所谓'觉心泯然入定,不见内外相貌,定法持心,任运不动',叫'证止'。
六妙法中,'数、随、止'三种较实用,各静功功种均可普遍地采用为入静诱导的方法。
'观、还、净'三种,是基于天台宗观点的精神分析,充满宗教气氛,故此不再列举。
如此静坐最养生(四)调息的六妙门(下)
净 .不 起 分 别 ,心 如 止 水 ,妄 想 全 无 ..
数 息 就 要 对 数 字 和 呼 吸 有 所 观 照 了 了分 明 这 就 含
细 究 起 来 六 妙 门还 有 很 丰 富 的 内容 。作 为初 步 修 摄 了 观 门 :数 息 不 能 散 乱 .如 果 心 散 乱 了 就 要 还 归
调息 的六妙 门 (下 )
文 /辛若 水 图 片提 供 /壹 图
止 ,就 是 止 息 、数 息 ,随 息 .都 是 为 了 守 息 。意 思 是 说 ,杂 念 停 止 了 呼 吸 若 有 若 无 .达 到 不 知 有 手 不 知 有 腿 不 知 有 身 ,不 知 有 我 的 境 界 以 至 自 然 地 进 入 定 境 ,这 叫 止 息 。此 时 .羽 毛 放 在 鼻 孔 前 ,没 有 了气 息 出 入 的 感 觉 一要 注 意 的 是 ,止 ,重 在 止 心 ,不 在 止 息 ,止 息 要 自然 而 然 ,不 是 有 意 控 制 憋 气 。
习静 坐 的 人 .略 知 六 妙 门大 意 即 可。对 有 些 人 来 说 .也 于 心 ,把 心 念 收 摄 起 来 .这 就 含 摄 了 还 门 ,数 息 就 要
可 以先 修 习前 三 门 .日后 再 完 整 修 习六 妙 门 。
身 心 寂 然 ,妄 念 全 无 ,一 心 清 净 .这 就 含 摄 了 争门
摄 六 妙 门 .简 称 相 摄 六 妙 门 。
照 相 摄 六 妙 门 ,六 门 依 次 修 习 当然 很 好 ,尝 试 之 后 任
所 谓 相 互 含 摄 六 妙 门 ,意 思 是 说 .如 上 六 妙 门 之 选 适 合 自 己 的 一 门也 无 妨 。比 如 ,尝 试 修 习 之 后 .如 果
佛教的一些调息养生法
佛教养生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广发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关注其佛教养生来。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佛教的一些调息养生法吧。
希望能为您的健康带来帮助。
《摩诃止观》曰:“系心在肚脐,息从脐出,还人至脐,出入以脐为限。
能易焐无常。
......脐是上门,兼能人道,故多用之。
”佛教养生的调息特别注重人的主观意志和自动呼吸,调息就是让人能够达到自动呼吸的境界,而自动呼吸是需要用主观意志采引导和控制的。
佛教养生对呼吸有自己的要求,那就是要深、长、柔、缓。
呼吸是气体在鼻子中的进出而非在口中,一呼一吸就形成了一息。
调息有利于进入静坐状态,是每个佛教弟子都必须掌握的。
佛教养生中所谓的调息,经络养生项目包括以下两种:
(1)深呼吸
又叫腹式呼吸。
这种呼吸主要是要让气体到达小腹。
呼吸的时候,自己丝毫不用力,让鼻中的气体自然到达腹部。
在这个过程中气体要保持轻、细,渐渐深长至腹部,如果连自己都听不见呼吸的声音,这就表示已经达到了调息的境界。
如此静坐最养生(四)调息的六妙门(上)
I=四 )
调息 的 六妙 门 (上 )
文 /辛 若 水 图片提 供 /壹 图
一 r一 万 别 以 为学 会 了七 支 坐 法 ,静 坐 就 没 问题 了。
; 修 习静 坐 的人 ,都 有过 这样 的体 会 静 坐之前 ,
没 觉 得 自己 的 心 有 多 么不 静 。等 自己 上 座 后 才 发 现 .身
随 ,就 是 随 息 。数 息 一 段 时 间 .随 着 杂 念 妄 想 渐 渐
口这 个 地 方 ,慢 慢 下 来 一 直 到 丹 田 。不 要 急 ,认 真 练 习 消 除 .就 有 了 “息 ”相 。这 时 .就 不 再 数 息 ,让 心 念 放 在
也 要 经 几 个 月才 能 做 到 。
呼 吸 的 出 入 上 ,一 心 依 随 息 的 出 入 .入 时 知 入 .出 时
说 到 调 息 的 方 法 ,最 为 常 见 的方 法 是 六 妙 门 :一 数 , 知 出 ,长 短 冷 暖 ,了 了分 明 。吸 气 时 知 道 鼻 孔 有 微 微 凉
二 随 ,三 止 ,四观 五 还 六 争。正 是 由 此 六 门 ,能 够 进 气 吸 入 呼 气 时 知 道 鼻 孔 有 微 微 热 气 呼 出 。如 此 心 息相
犀 说 的就是 这个现 象 静 坐 反倒 感觉心 更不 静了。 l 0 j?
一 ≮
数 就 是 数 息 为 六 妙 门 第 一 步 。入 座 后 .先 调 和 气 息 ,不 涩 不 滑 安 详 徐 数 ,从 1到 10.摄 心 在 数 ,自
这 就 需 要 我 们 调 息 的 功 夫 了。
不 调 和 的表 现 ,后 一 种 才 算 得 上 调 和 。”风 ”是 说 呼 吸 有 可 以倒 着 数 ,还 可 以 隔 数 数 。各 种 不 同数 法 .都 是 为了
静坐要诀(三)
静坐要诀(三)调息篇天台禅门口诀,只言调息为修禅之要,乃诸方法,厥有多途,即以调息一门言之,一者六妙门,二者十六特胜,三者通明观。
六妙门者,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也。
于中修证,又分为十二。
如数有二种:一者修数,二者修相应。
乃至修净与净相应亦如是。
何谓修数?学者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或数入,或数出,皆取便为之,但不得出入皆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是名修数。
何谓数相应?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息自住。
息既虚凝,心相渐细,患数为粗,意不欲数,尔时学者,应当舍数修随。
一心依随息之出入,心住息缘,无分散意,是名修随。
心既渐细,觉息长短,遍身出入,任运相依,应虑怡然凝静,是名与随相应。
觉随为粗,心厌欲舍,如人疲极欲眠,不乐众务,尔时学者,应当舍随修止。
三止之中,但用制心止也。
制心息诸缘虑,不念数随,凝静其心,是名修止。
复觉身心泯然入定,不见内外相貌,如欲界未到地,定法持心,任运不动,是名止相应。
学者即念心虽寂静,而无慧照破,不能脱离生死,应须照了,即舍止求观。
于定心中,以心眼细观此身中,细微入出息,想如空中风,皮筋骨肉,脏腑血液,如芭蕉不实,内外不净,甚可厌恶;复观定中喜乐等受,悉有破坏之相,是苦非乐;又观定中心识无常,生灭刹那不住,无可着处;复观定中善恶等法,悉属因缘,皆无自性。
是名修观。
如是观时,觉息出入,遍诸毛孔,心眼开明,彻见筋骨、脏腑等物,及诸虫户,内外不净,众苦逼迫,刹那变易,一切诸法,悉无自性,心生悲喜,无所依倚,是名与观相应。
观解既发,心缘观境,分别破析,觉念流动,非真实道,即舍观修还。
既知观从心发,若随析境,此则不会本源,应当返观此心从何而生,为从观心生?为从非观心生?若从观心生,则先已有观,今数、随、止三法中,未尝有观。
若非观心生,为灭生?为不灭生?若不灭生,即二心并。
若是灭生,灭法已谢,不能生现在。
若言亦灭亦不灭生,乃至非灭非不灭生,皆不可得。
当知观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
南师讲述六妙门“六字决要领”
南师讲述六妙门“六字决要领”“六字决要领”——南怀瑾讲述其一:现在我为你重复一次安那般那的要点。
这个法门依中国的天台宗,是有为工夫配合无为工夫一起的,上座后身心都放掉,一切不管,先清净一下,即使是假想的清净也没关系。
其次,你调整清理身体内部。
一般人饮食男女没有断的,身体都有毛病,就成为修行的障碍。
天台宗用“六字口诀”来清理身体内部。
这个法门最原始是跟着佛法传到中国来的,不是天台宗的祖师们所创造的。
后来的中国的道家也学着用。
六个字和相对应的器官是:呵(读如猴)(hou)——心呼——(hu)胃嘘(读如“河威”合音)(hui)——肝吹——肾(cui)嘻(读如“河宜”合音)(hi)亦可读(xi)——三焦(荷尔蒙系统,甲状腺、胸腺、肾上腺)学弥勒菩萨微笑表情呬(读如“斯”)(si)——肺(括弧内为国语发音)这些字本身没有意义,你每一口气拉长读一个字,但是不能读出声音来,你只要借用它们发音的嘴形,以听不见嘴中发音和呼吸的声音为准。
看我做(南师示范)。
当你一口气吐出“呵”的时候,观想在心脏部位的业气,病气都吐出来了。
一口气吐尽了,把嘴一闭,身体自然会吸气进来,完全不用你统指挥,也不用费力。
你如果在吐完气之后还拼命吸气回来,是错误的做法。
另外五个字也是一样。
好,你每次练习安那般那,第一,把念头都抛开,放松身体。
第二,用六字口诀调整身体里面的器官,或者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也用呼气的方法清理。
例如,您觉得胸口闷闷的,可能是心或者肺的问题,就用“呵”或者“呬”字。
腰部不舒服可能是肾的问题,就用“吹”字。
余法类推。
这里面还可以配合特定的动作,可以练武练剑,有一种功夫可以把吐气变成嘴中的吹剑……我们这儿讲不完的。
做完全部六字口诀也要用上不少时间,把内部打扫干净,气路通畅了,就自然进入安那般那呼吸,但不用特别去注意呼吸。
我在第一天说过,风大是五大中最重要的,所有的病都是因为气不通而起的。
你做了清理,如果还有那里不对,再用安那排出病气业气。
六妙法门——精选推荐
六妙法门六妙门六妙门,指⼀数⼆随三⽌四观五还六净次四空定⽽辨六妙门者。
前来所明禅定。
虽复深远。
⽽并是世间旧法。
从初⾄后。
厌下攀上。
地地之中。
都未有观慧照了出世⽅便。
故凡夫外道。
修得此⼗⼆门禅。
不能发真悟道。
是以⽣死⽆绝。
意在此也。
今之六法。
前三是定。
后三是慧。
定爱慧察。
能发真明。
出离⽣死。
岂同上也。
此六通⾔妙门者。
涅盘为妙门。
谓能通六法。
次第相通。
能⾄真妙泥洹。
故云妙门。
⼀家所明。
有⼗种六妙门。
今但略出次第相⽣⼀科。
六门以为次者。
此六门既是亦有漏亦⽆漏禅。
于余亦有漏亦⽆漏禅中。
浅⽽且局。
故以为次也。
中⽂名六妙门⼀数息门摄⼼在息⼆随息门细⼼依息三⽌门息⼼静虑。
名之为⽌数息门摄⼼在息。
从⼀⾄⼗。
名之为数。
⾏者为修⽆漏真法。
先须调⼼⼊定。
欲界粗散难摄。
⾮数不治。
故须善调⾝息。
从⼀⾄⼗。
则粗乱静息。
⼼神停住。
是为⼊定之要。
故以数息。
为妙门也随息门细⼼依息。
知⼊知出。
故⽈为随。
⾏者虽因数息⼼住⽽禅定未发。
若犹存数则⼼有起念之失。
故须放数修随。
⼼依于息。
⼊时知⼊。
出时知出。
长短冷暖。
皆悉知之。
若⼼安明净。
因是则诸禅⾃发。
故以随为门也⽌门息⼼静虑。
名之为⽌。
⾏者虽因随息⼼安明净。
⽽定犹未发。
若⼼依随。
则微有起想之乱。
澄渟安隐。
莫若于⽌。
故舍随修⽌。
是中多⽤凝⼼⽌也。
凝⼼寂虑。
⼼⽆波动。
则诸禅定⾃然开发。
故以⽌为门观门分别推析之⼼名为观。
⾏者虽因⽌证诸禅定。
⽽解慧未发。
若住定⼼。
则有⽆明味著之乖。
故须推寻检析所证禅定。
是中多⽤实观四念处也。
若观⼼分明。
则知五众虚诳。
破四颠倒及我等⼗六知见。
颠倒既⽆。
⽆漏⽅便因此开发。
故以观为门还门转⼼反照。
名之为还。
⾏者虽修观照。
⽽真明未发。
若计有我能观析破于颠倒。
则计我之惑。
还附观⽽⽣。
同于外道。
故云是诸外道计著。
观空智慧。
不得解脱。
若觉此患。
即当转⼼反照能观之⼼。
若知能观之⼼虚诳⽆实。
即附观执我之倒⾃亡。
因是⽆漏⽅便⾃然⽽朗。
故以还为门净门⼼⽆所依。
妄波不起。
名之为净。
⾏者修还之时。
佛家静功·六妙法门
佛家静功·六妙法门以武学打开世界六妙法门,系佛家静功功法。
创始人智顗(公元538~597年),隋代著名佛学家亦为天台宗开创者。
代表作品有《法华玄义》、《靡诃止观》、《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又称《小止观》或《童蒙止观》)等。
其中《六妙法门》(又称《不定止观》)即详论“数”、“随”、“止”、“观”、“还”、“净”六种坐禅练习方法,采用调心与调息相结合来摄养身心,成为天台宗重要修持术,也在气功界广为流传。
六妙法门的排列次序由浅人深,在每一法门中又分“修”、“证”两个阶梯“体现了层次分明的特点,这是当时气功发展较为成熟的又一标志。
数计数呼吸次数,来排除杂念,稳定心气,以达入静状态。
可以聚敛杂乱的意识,使之从纷繁归于一念。
计数时也要平和自然,不要强用拙意,同时全身内外应保持舒松。
“数”作为人静的辅助法,对于初学气功者很有帮助。
因而也得到许多气功研究者的推荐。
如在朱代《苏沈良方》中有这样的记载:“视鼻端白,自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勒,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与虚空等”。
东坡先生也曾亲试此法。
随着呼吸斷渐深细,人静状态较好,计数呼吸的意念也逐惭谈化,即进人下一步练习。
随“随”是指意念与呼吸相随。
这时已不用计数呼吸次数,而是在自然安静状态中,把意念与呼吸相合在一起,随着呼吸的出人而出入。
此时人们可精微体验到呼吸的细节过程。
此种状态称为“心息相依”,即心随息动,息归于心。
修习既久,心动渐细断止,以不动心察出入息,又进入下一个层次的练习。
止修止鄖是修心的虚定功夫,使意念本身获得充分自由,不对它进行牵制和束缚。
在若有若无之间将心意归收一处(如鼻端、脐下等部位),似守非守,这时已忘却形体,再练习下去,心意也不复存在,完全进人“物我两忘”的境界。
观练功者经过上面的练习,逐步清除身心的紧张,意念得到了纯化。
此时便收定神气,返观内外,观息的出人,观意之灵动,久之,全身透彻,毛孔俱开,思维清爽,内气、外气融而为一。
六妙法门的方法(转自网络)
六妙法门的方法(转自网络)六妙法门专教人在这个息上用功,是静坐彻始彻终的方法。
学者修习止观以后,进修这法固然可以,就是没有修习止观,一直学这法门,当然也可以的。
六妙门有六个名称: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什么叫数呢?就是数息。
数有两种:(甲)修数:学者入坐后,应先调和气息,不涩不滑,极其安详,徐徐而数,从一数至十,或数入息,或数出息,听各人的便,但不应出入都数。
心注在数,勿令驰散,若数不到十,心忽他想,应该赶速收回,从一重新数起,这叫“修数”。
(乙)证数。
数息日久,渐渐纯熟,从一到十,自然不乱,出息入息,极其轻微,这时觉得用不着数,这叫“证数”。
此后应该舍数修随,随也有两种:(甲)修随:舍掉前面数法,一心跟随息的出入,心随于息,息也随于心,心息相依,绵绵密密,这叫“修随”。
(乙)证随:心既渐细,觉息的长短,可以遍身毛孔出入,意境寂然凝静,这叫“证随”。
久而久之,又觉得随息还是嫌粗,应该舍随修止。
止也有两种:(甲)修止:不去随息,把一个心,若有意,若无意,止于鼻端,这叫作“修止”。
(乙)证止:修止以后,忽然觉得身心好像没有,泯然入定,这叫“证止”。
用功到这地步,学者应知定境虽好,必须用心光返照,令它明了,不著呆于止,这时应该修观。
观也有两种:(甲)修观:这时于定心中细细审视,微细的息出息入,如空中的风,了无实在,这叫“修观”。
(乙)证观:如是观久,心眼开明,彻见息的出入已周遍全身毛孔,这叫“证观”。
此处止、观两法,虽然与上章的止观名字相同,而意义略异。
因为上面所说止观是从心下手的,这里的止观是从息下手的。
修观既久,应该修还。
修还也有两种:(甲)修还:我们既然用心来观照这息,就有能观的心智,所观的息境。
境与智对立,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应该还归于心的本源,这叫“修还。
(乙)证还:这能观的心智是从心生,既从心生,应随心灭,一生一灭,本是幻妄,不是实在。
须知心的生灭,好比水上起波,波不是水,波平方见得水的真面目,心的生灭,一如波浪,不是真心,应观真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无观心,无观心也就没有观境,境智双亡,这叫“证还”。
禅易调息六字诀解说版
禅易调息六字诀解说版禅易调息六字诀,动作简单易学,主要是调理人体内部气机,起到一个均衡的养生作用。
具体动作要点要求在前面文章中多有论述,今把调息六字诀的完整解说版简单制作完毕,可以参考练习。
无极桩(总预备式):两足跟并拢,两脚尖分开约90度,身体自然正直站立,两手臂自然下垂,两手置于大腿的前侧方,眼微闭,下颌微收,重心缓慢后移于足跟部,放松精神,静静站立。
无极桩转垂体桩:轻轻睁开眼睛,右脚脚尖回正向前,左脚开步,与肩同宽,自然站立,微调步型及身形,然后保持垂体式不动。
六字诀发声练习,放松,微调步型和身形,身体直立,脊柱竖直,右手掌心向内,置于肚脐位置,左手掌心亦向内,保持无相指手型,上抬置于身体左侧,调整呼吸。
吸气,屏气,嘻-----,调整呼吸。
吸气,屏气,嘘-----,调整呼吸。
吸气,屏气,呵-----,调整呼吸。
吸气,屏气,呼-----,调整呼吸。
吸气,屏气,嘶-----,调整呼吸。
吸气,屏气,吹气---调整呼吸。
发声练习结束。
嘻字诀,微调步型和身形,双手十指交叉于小腹前,吸气上提至膻中穴,稍停留,昂头翻掌,上举,发嘻音,头部回正,目视前方,双手向上拔伸,放松,恢复自然站立。
(动作重复一次)。
嘘字诀,微调步型和身形,双手为掌,掌心向前内侧,自身体两侧提气上抬至膻中穴水平,变无相指前推,发嘘音,放松,恢复自然站立。
(动作重复一次)。
呵字诀,微调步型和身形,双手为掌,屈膝下蹲,吸气,双手合抱于腹前,呼气,两手外撑,身体微微上抬,发呵音,放松,恢复自然站立。
(动作重复一次)。
呼字诀,微调步型和身形,双手为掌,掌心向上,抱圆于腹前,吸气上提至膻中穴,头左转,两手分开,右手向上,左手向下,发呼音,上下对拉拔伸,放松,恢复自然站立。
(做右式)。
微调步型和身形,双手为掌,掌心向上,抱圆于腹前,吸气上提至膻中穴,头右转,两手分开,左手向上,右手向下,发呼音,上下对拉拔伸,放松,恢复自然站立。
嘶字诀,微调步型和身形,双手为掌,右手在外,交叉放于胸前,头左转,右手变拉弓手,左手变射箭手,缓慢对称拉开,发嘶音,放松,恢复自然站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家的调息妙法“六妙法门”
摘自《禅定指要》
传入中国的修息法门,还有六妙门。
因其修习的进程有数、随、止、观、还、净六步,所以称为六妙门。
这一法门是为慧性多而定性少的修持者设置的。
修这一法门,常在欲界初禅中,即能出现大飞跃式的顿悟,所以也不可小看六妙门。
任何易修的法门,只要能与修持者相应,就会出好的效果。
六妙之妙,是指可以通向涅盘境界。
六妙门属于不定禅法,只要巧行六法,在任何一个阶次上,都可生发无漏,迅速证道。
1.数
方法是上座之后,静心息虑,屏除外缘,调和气息,全身放松。
气息应调至缓细匀长,不涩不滑,然后默数呼吸。
一呼一吸为一息,从一数到十,再从头数,如此往复循环,用数息来控制心念。
体弱者,可数在吸上;健康者可一日数吸,一日数呼。
先是修数,待能任运自如,感觉息变得虚凝,心相也渐细了,自己也觉得数也是粗了,不想再数,那么就可以修“随”了。
2.随
修随,放弃数法后,一心依随气息之出入,心念微微,体察观照,切忌念重,心念始终随息而不分散。
这是本步中之第一境界。
待修随进入较好境界,心念渐细,无论息长短出入,都能相依,十分自如,心态怡然凝静,这就是与随相应的境界。
这时觉得随息也是粗相,不想再停留于这一境界了,那么,就应舍随修止了。
3.止
修“止”是心不念“数”,也不念“随”,静凝自心,不缘不想,时间久了,就会泯然入定,不见内外相貌。
此种定境,亦须巩固。
有的人修数息和随息的时间都比较长,但从随入止就比较容易,这是因为前两步都是为止创造条件。
但须明白,易得即易失,故应巩固,以提高定力。
4.观
心处于止的状态久了,会出现轻度的昏沉迟钝(即了知事物的能力降低)或精神不振的现象,这时应舍止修观。
这里,先要求作简单的观,即观照息入息出息遍全身的状况,观息的冷暖涩滑的状况。
若在观中,细微的思察,突发胜解,那是好事,但若不发,也不去追求。
但如上法观之即可,能去掉沉没不振等现象。
5.还
观久了,心会浮动散乱,应舍观修还,即回复到数息随息上去,重新达到止。
这时的止,境界就提高了,经过多次循环反复,得到的定,就与以前大不相同。
6.净
经过一定时间的修持,定中不起散乱,不现掉举沉没之相,能较久地处于定中,而且久坐不疲,心也泯泯转细,出现细住之相,后觉得定心自然明净,不起妄想分别,这就是修净。
净的境界也是由浅入深的。
心离欲界而入初禅是一种净;照见五蕴皆空,尘垢皆除,是更高的净。
六妙门亦称不定止观,即是说修持者以不同的指导思想来修观,会有不同成就。
若以上述方法修,属世间禅。
若以小乘佛教的教理修观,观身不净,观心无常,观苦观空,观无我,达到契证无我而空的空三昧,这就是出世间禅了。
如果以大乘教理修观,反观心性,从而契证真实,则成为“圆顿”的出世间上上禅了。
若于六妙门中任选一适合自己的方法入手而入定境,也是可以的。
若所选不当,修之无效,则可于六门中再选一门作为入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