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
关于中国民间小故事包拯篇5篇
关于中国民间小故事包拯篇5篇包拯是北宋时期一个有名的官员,他也是中国人们耳熟能详的古代官员。
包拯一生清廉公正,因此被老百姓称之为包青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中国民间小故事包拯篇,欢迎借鉴参考。
包拯办案民间小故事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京城开封发生一起因房屋归属产生的纠纷案。
当时京师有个叫刘保衡的富商开了一家酒场,但却经营不善,欠下官府一百余万文酒曲钱。
三司屡次派人督催刘保衡还债,刘保衡自然不敢与官府抗衡,不得不变卖家产以还债。
刘保衡的房屋甚是豪华气派,三司使(主管国家财政)张方平在刘保衡拍卖家产时,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他的房屋。
这件事后不久,平地再起风云,刘保衡的姑姑到开封府告状,说刘保衡并非刘氏后代,而是一个无赖地痞,无权卖掉刘氏祖宗基业。
开封府派人调查后,发现刘保衡姑姑所说的情况属实。
如此一来,当初购买刘保衡房屋的三司使张方平就成了风口浪尖的人物,嫌疑极大。
包拯当时任御史中丞,立即上书弹劾张方平,指责他身为三司使,却乘人之危,贱买所管辖富民的住宅,寡廉鲜耻,实在骇人听闻,如此小人,朝廷不能委以大任,处之以高位。
张方平由此被贬。
集贤院修撰宋祁继任三司使职务,由此再度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右司谏吴及上书弹劾宋祁任,说他任定州(今河北定州)知州时,不但政绩平平,还纵容家人借贷公使库钱数千贯,担任益州(今四川成都)知州时则奢侈过度。
包拯上弹劾宋祁任益州知州时游山玩水,宴请宾客,不理政事,并指出宋祁的亲兄弟宋庠此时正担任执政大臣(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职务,因而宋祁不能出任三司使职务。
为了避嫌,参知政事宋庠不得不主动上书宋仁宗,说明自己处于执政之位,而弟弟宋祁又被提拔为国家财政大臣,权力太重,于政事大大不便。
于是,在一系列舆论的压力下,宋祁去职,由包拯接任三司使。
包拯的任命刚刚下达,翰林学士欧阳修立即上书弹劾包拯:认为官僚士大夫理应重义轻利,珍惜名节,轻视官位高低,但包拯却恰恰相反,他大肆攻击三司使张方平,迫使张方平下台;宋祁刚刚接任,又不遗余力地抨击宋祁的过失,宋祁被罢免后,包拯顺利地担任三司使职务,这不能不使人怀疑包拯是个奸诈小人;更何况包拯才疏学浅,虽有刚直不阿的美名,但于事无补,恐怕难当三司使之任;而且包拯不孝顺父母,品德欠佳,这些事实是有目共睹的。
包拯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少力学,有刚直之性。
及长,举进士,授大理评事。
包拯为官,以严明公正著称。
尝断一狱,狱囚百人,皆诬服。
包拯曰:“吾观此狱,非一人之过也。
”遂命释之,察其情实,果有冤者。
注释: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人。
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庐州古称。
少力学,有刚直之性。
年轻时勤奋学习,性格刚直。
及长,举进士,授大理评事。
及长,长大后,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
大理评事,官名,负责审理大理寺(古代司法机构)的案件。
包拯为官,以严明公正著称。
包拯担任官职时,以严厉、公正而闻名。
尝断一狱,狱囚百人,皆诬服。
尝,曾经;断,审理;狱,监狱;狱囚,囚犯;诬服,被冤枉而服罪。
包拯曰:“吾观此狱,非一人之过也。
”包拯说:“我看这个案件,不是一个人的过错。
”遂命释之,察其情实,果有冤者。
遂,于是;命,命令;释,释放;察,考察;情实,真相;果,果然;冤者,被冤枉的人。
翻译: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氏。
年轻时勤奋学习,性格刚直。
长大后,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
包拯担任官职时,以严厉、公正而著称。
曾经审理一个案件,监狱中有百名囚犯,他们都承认了冤枉的罪行。
包拯说:“我看这个案件,不是一个人的过错。
”于是命令释放他们,经过调查,果然发现了被冤枉的人。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少力学,有刚直之性。
及长,举进士,授大理评事。
包拯为官,以严明公正著称。
尝断一狱,狱囚百人,皆诬服。
包拯曰:“吾观此狱,非一人之过也。
”遂命释之,察其情实,果有冤者。
译文: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人。
他年轻时勤奋学习,性格刚直。
长大后,他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并被任命为大理评事。
在担任官职期间,包拯以严厉和公正而闻名。
他曾经审理了一个案件,其中有一百名囚犯,他们都被冤枉地承认了罪行。
包拯说:“我看这个案件,并不是一个人的过错。
”于是,他下令释放了他们,经过仔细调查,果然发现了一些无辜的人。
包拯简介资料
包拯简介资料早年至孝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
因父母年迈,包拯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
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今属安徽知县。
历职有绩庆历元年1041年,包拯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
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
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他在任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庆历三年1043年,入京任殿中丞。
后经御史中丞王拱辰举荐,于十一月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
包拯又曾经建议说:“国家每年向契丹交纳财物岁币,不是抵御戎人的计策,应该操练军队、挑选将领,致力于充实边境守备。
”又请求重视门下封还驳正的制度,以及废黜贪官污吏不得做官,选择郡守县宰,推行考核试用补任恩荫子弟的方法。
当时各道转运加按察使,他们上奏弹劾官吏大多指摘细小过失,注重苛刻严察相互标榜,官吏自觉不安,包拯因此请求免去按察使。
庆历五年1045年八月,包拯担任契丹正旦使,出使辽朝,完成了使命。
回朝后,包拯根据自己在辽朝的观察,上疏建议朝廷挑选“素习边事”的将领守边,并重视代州今山西忻州代县的将领选择,以应对边境突发的情况。
此后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于庆历六年1046年六月左右出京任京东路治今河南商丘转运使。
庆历七年1047年四月,改任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陕西转运使。
庆历八年1048年五月二日,包拯调任河北路治今河北大名转运使,六月二十二日,入朝任三司户部副使。
秦陇斜谷务所的造船木材,一概向百姓征收索取;又七个州交纳河桥竹索的赋税,一般有几十万,包拯都奏请加以废除。
辽朝在邻近边塞地区集结军队,边境州郡渐加戒备,命令包拯去河北调发军粮。
包公简介资料
包公简介资料包公简介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
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
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
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
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包公人物生平早年至孝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
因父母年迈,包拯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
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今属安徽知县。
历职有绩庆历元年1041年,包拯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
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
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他在任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庆历三年1043年,入京任殿中丞。
后经御史中丞王拱辰举荐,于十一月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
包拯又曾经建议说:“国家每年向契丹交纳财物岁币,不是抵御戎人的计策,应该操练军队、挑选将领,致力于充实边境守备。
包拯
令色,对亲人朋友不结党营私,在生 活上从不奢侈,保持朴素之风,最后 写他对后世子孙的训诫,言语中肯。
纵观全文,看一看作者在结构安排和表
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结构:全文共五段,每段重点写人物的一个 性格特点,有详有略。 表现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人物鲜明性格 正面描写: ( 1、2、3、5 ) 侧面描写: ( 4 ) 概括描写: ( 2、 4 、5 ) 具体描写: ( 1、3 )
返回
耶律楚材(公元1190——1244年)字晋卿, 号湛然居士。因住在玉泉山一带,所以又称玉泉 居士,契丹人。耶律楚材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 他出生时,他父感到金的大势已去,取《左传》 中“虽楚之才,晋实用之”之典,给他取名耶律 楚材。燕京被元军破后,他应召会见成吉思汗, 并作为顾问留在朝中。元太宗窝阔台当政后,他 任中书令(宰相),为治理国家、维护民族团结、 发展经济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你还知道历史上哪
些清官?说说他们的 事迹。
海瑞
于成龙
耶律楚材
明朝时候的海瑞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铁面无 私,明察秋毫,人称“海青天”。一天,他带着几个衙役 微服出巡,在街上看见一群人慌慌张张地走过来,两个身 强力壮的小伙子用一块木板抬着一个人,身上盖着被子, 插着珠钗的头露在被子外面。另几个男人在旁边跟着,不 时有人去掖掖被子。走了一会儿,他们在路旁休息一会儿, 再换两个人抬着木板走。 海瑞觉得蹊跷,便上去攀谈,得知是这家的妹妹身染 恶疾,特地找来几个同村的小伙子抬她去外地看医生的。 海瑞派一个衙役暗中跟踪,看到这群人来到一个村子最西 头的房屋前,两个人把他们接了过去。 海瑞回府后迅速派人去将那伙人抓了起来,从那间屋里搜 出了大量金银财宝,后来经审讯得知他们是一伙强盗。
包 拯
包拯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合肥)人,北宋著名政治家。
包拯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为官刚正不阿,以清正廉洁闻名于世。
他‚少有孝行,闻于乡里‛,其辞官十年不仕,孝行事迹突出。
他主张以民为本,效法古代圣贤先哲的立身之道,是深受民间大众推崇的官员典范。
包拯在后世被广为称颂,其事迹被后人改编为小说、戏剧,包公清官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晓,历久不衰。
仕途生涯阅历丰富包拯父亲包令仪为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曾任惠安县知县,后来担任过朝廷虞部员外郎,做过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留守。
包拯幼年勤奋好学,受到良好的教育,‚挺然若成人,不为戏狎,长弥勖厉操守。
‛仁宗天圣五年(1027),包拯登进士第,初授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年迈,未赴任。
改监和州税,旋解官归养父母,直到景祐四年(1037)39岁时才出来做官。
包拯为官经历比较丰富,1037—1040年任天长知县。
1040—1042年任端州知州。
1043—1046年6月,开始在三司短暂供职,后任监察御史里行、监察御史。
1046年6月—1047年4月任京东— 1 —转运使。
1047年4月—1048年5月任陕西转运使。
1048年5月调任河北路转运使,没有到任。
1048年5月—1052年3月任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待制、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
1052年3月—7月任洒北都转运使。
1052年7月—1053年12月任高阳路都部署安抚使、知瀛州(今河北河间县)。
1053年任扬州知州。
1053年11月—1055年任庐州知州。
1055年12月—1056年8月任池州知州。
1056年8月—12月任江宁府知府。
1056年12月5日任开封府知府,1057年3月正式上任,在开封府一年零二个月。
1058年6月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1059年3月为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
1061年4月—1062年5月为枢密副使。
1062年卒,赠礼部尚书。
包公十个故事
包公十个故事摘要:一、介绍包拯背景及形象二、故事一:包拯审狗三、故事二:包拯破案寻尸四、故事三:包拯智断家务事五、故事四:包拯化解邻里纷争六、故事五:包拯识破骗局七、故事六:包拯执法如山八、故事七:包拯破获盗案九、故事八:包拯明断偷瓜案十、故事九:包拯审案公正无私十一、故事十:包拯劝善惩恶十二、总结包拯形象及影响正文:在中国历史上,包拯被誉为“青天”,他是一位公正无私、敢于执法的大法官。
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的典范。
本文将介绍包拯的十个经典故事,展示他独特的断案技巧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一、包拯背景及形象包拯,字希仁,南宋时期人,出生于庐州(今安徽合肥)。
他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考取了进士。
在担任官职期间,他以公正廉明、铁面无私著称,深得百姓爱戴。
包拯的形象特点是黑脸、浓眉、八字胡,象征着严肃、刚正不阿的性格。
二、故事一:包拯审狗在一个小镇上,一对夫妇因狗咬伤人而发生争执。
包拯了解到情况后,下令将狗带到法庭。
他对狗进行了审讯,最终狗承认了罪行。
包拯据此判决,让狗的主人赔偿受害者的损失。
这个故事展示了包拯公正无私的断案能力。
三、故事二:包拯破案寻尸一起失踪案引起了包拯的注意。
他通过细心调查,发现一名死者并非意外死亡,而是他杀。
包拯顺藤摸瓜,找到了凶手。
这个故事展示了包拯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推理能力。
四、故事三:包拯智断家务事一家兄弟因遗产纠纷闹上法庭。
包拯了解到兄弟之间的感情破裂,巧妙地运用智慧化解了他们的矛盾。
这个故事展示了包拯在处理家务事方面的智慧和公正。
五、故事四:包拯化解邻里纷争邻里之间因一点小事发生争执,包拯接到诉状后,亲自到现场勘查。
他运用智慧,让双方意识到和睦相处的重要性,最终化解了纷争。
这个故事展示了包拯善于调解矛盾的智慧。
六、故事五:包拯识破骗局一起诈骗案引起了包拯的注意。
他通过对案情的深入调查,识破了骗子的伎俩,将罪犯绳之以法。
这个故事展示了包拯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推理能力。
包青天
包拯无论在什么任上,也确实能做到不畏权势。他最 受到百姓爱戴,还是在开封府任上。因为在此任上, 他经常直接处理百姓中的事情. 但是,包拯毕竟权力有限,并非像传说中的那样法力 无边,凭着皇帝赐给的三口“钢铡”,可以“先斩后 奏”。因为当时宋朝法律规定,该判流刑和死刑的罪 犯,地方上是无权判决的,必须上报中央审批,经皇 帝钦定后才能实行,任何人包括包拯在内都没有“先 斩后奏”的权力。包拯也从来没有所谓权威无边的三 口“钢铡”。而且宋朝的死刑执行方式也只有斩、绞 二种,尽管后来出现过“凌迟”(即千刀万剐),但 也是极个别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
包拯做过许多有益于百姓平民的好事,“不爱乌纱只爱民”,赢得 了世人的敬仰 包拯以其政绩和品行为人爱戴,因而包拯去世的噩耗传出时,朝野 震惊,全城尽悼
包拯在社会享有盛誉,因而人们广泛传诵他的事迹,并加以理想化 和艺术化,衍生出许多轶闻传说。
包拯真的是这样的吗?
早年至孝
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 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 ,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 任建昌知县。因父母年迈,包拯辞官不赴任。受任监 和州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 家赡养父母。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 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 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许久后,包 拯才去吏部接受调选,担任天长知县。
皇祜二年(公元1050年),包拯升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天章阁是存放朝廷图书文献的地方,待制之衔,有名无权。 包拯又称包待制,就是由此而来。知谏院,即兼任谏官之 职,这倒是很重要的职务,可以指出朝政的种种弊病。在 此任上,他曾多次抨击不法的权臣,而且对时政提出种种 批评和建议。然而包拯在此任上并未干多久。两年后,包 拯被改命为龙图阁学士,龙图阁是皇家“图书档案馆”, 这也是包龙图这一称号的由来。龙图阁学士是个虚衔,包 拯带着这个虚衔又先后在河北、庐州、池州、江宁等地任 地方官,十几年后他才回到京城,任开封府尹。在开封府 任上,他只干了三年,就升为权三司使之职。第二年又升 任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之职。传说中说包拯 是宰相,甚至是首相,人们呼之为“包相爷”,恐怕就是 据此夸张而来,其实包拯从未任过宰相。
包拯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死后谥号为“孝肃”。
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天圣五年(1027年)考取进士。
出任天长知县(今属安徽滁州天长市)、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等地。
因政绩卓著,升任监察御史。
曾上书建议朝廷采取裁汰冗官、选将练兵、轻徭薄赋、抑制贵戚权限等措施。
至和三年(1056年),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当时流传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赞誉。
后调任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
63岁病逝,谥孝肃。
其事迹被后人改编为戏剧、小说、影视剧等,令其清官包公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晓,历久不衰.1包拯,一位影响了千年的,在百姓心目中是断案如神,秉公办理,不畏权贵的大宋清官,更有人将之神话成冥间的“阎罗王”。
除此之外,如《宋史·包拯传》中评价包拯是“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四大名著《水浒传》在开回中将包拯进行神话,并称作是“文曲星”化身;明末著名小说集《龙图公案》将包拯断案进行明细化,将之推崇至与忠义之神关羽并列的“公义之神”。
历史上的包拯,也是和小说,电视剧中的那样神吗?诸如“包待制”、“包龙图”、“包青天”、“黑脸包公”、“包孝肃公”等等称号又是怎么来的?而据野史小说,电视剧等都包拯从小被抛弃等传说,又是真的还是假的,又经过什么背景来演化呢?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包家村(今安徽肥东县解集乡包村)人。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4月11日),包拯出生于一官宦家庭。
祖父是受赠“太子少傅”的包士通,祖母是追封为“冯翊郡太夫人”的宣太夫人。
父亲是进士出生,官至工部虞部司员外郎的包令仪。
母亲是追封为“口阳郡太夫人”的张太夫人。
他自小就熟读诸子百家,且时常与父一起探讨学术。
包拯自娶了娇妻,中了进士后,便被朝廷任命为“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
然而包拯见父母老了,便推辞了。
朝廷又给包拯“监和州税”的官职。
这时,包拯的父母大概是想念儿子,于是,不让包拯离开。
为什么包拯被称为“铁面包公”
为什么包拯被称为“铁面包公”为什么包拯被称为“铁面包公”想必大家都听过包拯的故事吧,包拯以廉洁著称,他执法严峻,不畏权贵。
下面是我整理的为什么包拯被称为“铁面包公”,欢迎大家保藏和共享。
缘由:由于包拯无私,不畏强权,只要触犯了朝廷律令就一律根据法律规定来处理犯人,使得许多有着深厚背景的势力人员都折在了包拯的手下,所以人人才以“铁面包公”来称呼包拯。
包拯是北宋时期的官员,在历史上有着真正的这个人,所以虽然在文学之中对包拯的形象有所夸张,但是实际上真正的包拯还是有迹可循的。
历史上的包拯也是一个清正廉洁铁面无私的官员,他原本只是一个地方的小官,在当地做官期间对任何案件的调查都非常的微小,深得当地人们的宠爱。
当他的事迹被传到了皇帝的耳中是,当时的北宋皇帝提拔了包拯到朝廷做官,为民伸冤。
到了京城为官之后,见到了京城的诸多为非作歹的贵族人员,包拯仍旧没有畏惧他们身后的强大势力,仍旧如以往一样不畏强权,像皇帝直言进谏,这使得包拯被当时京城的各方势力所嫉恨,但是同时他的事迹在民间流传出来之后,更加的被人们所爱戴。
直到包拯退休逝去之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么一位为民伸张的好官,就为他写了一部传记,用来传颂包拯的清正廉洁。
其后到了明朝末期和清朝末期的时候,朝廷非常的腐败,民间困苦不堪,民不聊生,广阔民众都盼望能够有一位真正能够为人民说话做主的'人,才又重新将包拯的事迹挖掘出来,从而广为传颂,并且对包拯的事迹进行了多番的改动。
但是无论怎么改动,都没有偏离包拯清正廉洁,铁面无私的一面。
所以综合而言,包拯其实是社会底层的人民的心理上的一种渴望,渴望一位救世主能够挽救人们于水火之中,而包拯就是人们的心灵寄予。
人物简介:包拯,安徽合肥人,生于公元999年,28岁考中进士,在地方上和朝廷里做过官。
包拯到朝廷做官后,见有的皇亲国戚和有权有势的大官贪赃枉法,他也毫无顾忌地向皇帝直抒己见,直到朝廷将这些人罢官,他才甘休。
遇到老百姓的冤案,他总是深化调查,细细分析案情,替受冤屈者伸冤报仇。
包公
本名包拯别称包公、包青天、包龙图、包中丞、阎罗包老字号字希仁所处时代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庐州合肥(今安徽肥东)出生时间999年(己亥年)5月28日去世时间1062年(壬寅年)7月3日主要成就:秉公执法,刚正不阿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
报国尽忠,临政无阿。
杲杲清名,万古不磨。
”这诗句表达了人民对包拯的赞美。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
王朝和马汉的身份相当于长随,从事的却是衙役的工作。
所谓长随,是随老爷一同前来当官的仆人,是老爷的“自家人”.…衙役‟的任务是为他们的官老爷在大街上开路,做官老爷吩咐的各种事情,最后他们还要对犯人严刑拷打。
包公审驴:1.包公用了苦肉计,将计就计, 欲擒故纵.2.小偷用了偷梁换柱计3.驴用了老马识途主要下属:展昭(南侠)公孙策(师爷)三侠(南侠北侠丁女侠姐妹)五义(陷空岛五鼠)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主要故事:包公审石头解州破命案巧断赖银案智获真凶怒杀王驸马斗法庞太师计捉曹国舅辨印识凶手卢秀才瞒刀陈州除恶霸黄菜叶藏玄机智擒庞衙内智究谋杀案鸟唤孤客白塔巷的哭声包公判伞老马识途乌龟报案船底秘密渡口沉冤甜水巷苦水巷两人争鹅西瓜开花铜钱插壁巧审笆斗金币变铜币“跛子”偷锅哑巴告状女子堂上选夫窗外黑猿红衣女子巧寻失银真假皇太后新解遗嘱神秘的画轴哺乳动物,像马,比马小,能驮东西、拉车、耕田、供人骑乘:驴唇马嘴:比喻胡说八道驴打滚∶一种高利贷,规定到期不还,利息加倍,以后越滚越多,像驴翻身打滚一样。
比喻翻了又翻,常用来指重利盘剥驴肝肺:狼心狗肺,坏心眼这人一肚驴肝肺好心当作驴肝肺驴头不对马嘴: 比喻答非所问或事物两下不相吻合驴心狗肺: 比喻贪婪凶狠的心肠。
包拯的事迹3篇
包拯的事迹
第一篇:包拯的早年经历
包拯,字师仲,湖北襄州人。
他出生在唐朝末年的混乱
时期,家境虽不富裕但家教严谨。
他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性格刚正不阿,善于辨别是非,热心公益事业。
包拯年轻时曾担任过襄阳县考试负责人,严格控制考试
舞弊,使得当时的考试公平公正。
后来他又成为了襄州知州,管理一方。
他深入民间,了解民情民意,积极改变官场陋习,严打贪污腐败。
他还亲自向上司上报贪污事宜,一举掀起了襄州反贪污热潮。
包拯的公正、正直赢得了人们的信任。
他斗胆制止了当
时一些恶劣的陋习,使得这个小县城变得更加文明、安定。
这样的好官颇受人们欢迎,但却引来了不少仇恨。
他因揭露一位贪污官员而被对方放火谋杀,幸亏得到了民众的帮助,才侥幸逃脱。
此后,他更加热心于为民众服务,得到了更多的人民的支持。
包拯的早年经历注定了他一生对于公正权利的坚守不屈,称得上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
包拯故事5篇精选荟萃
包拯故事5篇精选荟萃周知,包拯是⼀个廉洁奉公的好命官,纵然世⼈皆知他是个“⿊炭头"却也难掩的清廉。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包拯故事5篇精选荟萃,供⼤家参考。
包拯故事5篇精选荟萃1为了⽗母辞官职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亲包仪,曾任朝散⼤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当时28岁。
先任⼤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母年⽼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母。
他的孝⼼受到了官吏们的叫⼝称颂。
⼏年后,⽗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母只有⼀个⼉⼦,那么这个⼉⼦不能扔下⽗母不管,只顾⾃⼰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般情况下,⽗母为了⼉⼦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和本家族的其他⼈规劝。
⽗母不愿意随⼉⼦去做官的地⽅养⽼,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母有病,⽆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
对⽗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些素质底下的⼈的表率。
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私,把包公孝敬⽗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包拯故事5篇精选荟萃2包拯(zhěng)是我国北宋时候著名的清官。
⼈们都称他包公,很少提他的名字。
流传很⼴的古代通俗⼩说和传统戏曲中,有不少关于包拯的故事。
可是,⼩说戏曲中的包拯,和历史上的包拯,事迹却有很⼤的出⼊。
⼩说戏曲中的有些情节,完全是虚构的。
包拯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于公元999年。
他⼆⼗⼋岁那年考上进⼠,开始做官,后来⼀直做到枢密副使(枢密使是当时的最⾼军事长官,枢密副使是副职)。
包拯这个⼈很会审理案件,⽽且执法如⼭,铁⾯⽆私。
包拯
包拯(999-1062)北宋著名清官,政治家。
字希仁,庐州(今安徽合肥)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政治家。
仁宗天圣间进士。
做过知县、知州。
任监察御史时,建议选将练兵,以御契丹。
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官至枢密副使。
知开封府时,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不畏权贵,当时称为“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他晚年在家里立了一块石碑,上刻《戒廉家训》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非吾子若孙也。
”遗著有《包孝肃奏议》。
杨行密(852~905年),字化源,庐州府合肥人。
唐末宋初间,曾有“五代十国”这样一种政局剧烈动荡的割据局面。
其中合肥人杨行密于902年被唐封为吴王。
他死后,其子杨溥正式立吴国,杨行密被尊为吴太祖。
杨行密出身农家,为人宽厚仁信,且有智谋。
《新五代史》称赞他:“宽仁雅信,能得士心。
”《十国春秋》推许他:“宽简有智略,善抚御将士,与同甘共苦。
”杨行密(852~905年),字化源,庐州府合肥人。
他少年时即长得高大魁伟,能“手举300斤,日行300里”。
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经过庐州,他应召入伍。
后来,杨行密被唐兵俘获,庐州刺史郑綮见他力大善走,相貌不凡,就释放了他。
杨行密遂被唐庐州府募为州兵,当了队长,带领乡兵戍守朔方;期满刚回到庐州,中和三年(883年)三月,都将又派他再次带队出发。
那时候戍边是很辛苦的事,杨行密觉得不该老派他去,便挺身前往都将住所质问。
都将问他还需要什么,行密大叫:“就少你的人头了!”说时迟,那时快,手起刀落,都将人头落地。
杨行密于是号令诸营,自称八营都知兵马使,占了庐州全境,不久,杨行密被唐招抚,封为庐州刺史。
从此他以庐州为根据地,开始了拓土扩张,其势力逐渐向舒州、淮南等地拓展。
经过887年夏的天长之役,杨行密已拥兵近两万人,接着北上屯兵围困广陵(今扬州)。
一个多月后,广陵城中缺粮少柴,最后连草根都吃光了,那些饿急了的兵士则靠杀人充饥。
守将秦彦、毕师铎无计可施,于是夺门突围而走。
包拯
包拯
断案如神,体恤民众,爱民如子,不畏权贵。被人称为“包青天”
官
史
礼枢三礼礼事监知大安包 部密司部部中和建理徽拯 尚副使侍郎 州昌评知被 书使 郎中 税县事县任
在安徽任知县公正地 断了好多积案,博得 了清官的好名声。
包拯
新才直已是安委了江理进包 的前到高放徽派父西评士拯 官往他的心知他母永事。二 职京父父不县到弃修,朝十 。城母母下,家官的接廷八 等过,家但乡。知着任岁 候世弃中是附后县又命, 授后官年他近来。任为考 予,。事还的又为命大中
包 拯
天 性 峭 严 断 事 电 扫
关 节 不 到 阎 罗 包 老
天性峭严断事电扫,说严肃、刚正不阿,断案神速, 即公平与效率;关节不到阎罗包老,是说不能疏通打 点走后门的,只有阎王和包公,即不腐败。
李函泽 尤默涵 徐 诺 五年级二班
一 二 三
简 官
介 史
断 政
传
案 绩
说
包拯
四 五
简
介
别名:包青天、包龙图、阎罗包老 字号:希仁 朝代:北宋 出生地:合肥(安徽) 出生日期:999年5月28日 封爵:东海郡开国候
包拯额头上的月牙怎么来的?
包拯由于经常思考的缘故,眉头常皱,久则形成“川”字疙瘩,故后期文艺作品里慢慢演变 成包拯黑面额上有一白色月牙,代表其公正严明(所谓:青天大老爷)。
实际上者头上都有这 一弯月牙,都能像这弯月牙一样清正皎洁。
断
案
包拯任天长县知县时断过的一起“牛舌案” 尚留史书。有贼把别人牛舌割了,主人告状, 包拯叫他回去把牛杀了。不久又有人来告状, 说牛主人私杀耕牛,这在宋朝是违法的,包 拯断喝道:“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此 贼被识破,惊服!一件小案子,从中看出包 拯断案的机智果断,也许他“善断狱讼”之 名就是从这时流传开来。
包拯的事迹
包拯的事迹包拯一直以来都是正义的化身,下面是unjs小编为您整理关于包拯资料,欢迎阅读!包拯的事迹生平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
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
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
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
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1] 、奎星[2] 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开封府尹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贬官授兵部员外郎、知池州。
恢复官位,调任江宁府,召权知开封府,迁升右司郎中。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
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
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
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
”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
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
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包拯
脸谱 在中国戏曲史上,没有一位官吏能够像包拯那样,可以如此频繁地出 当今历代的戏剧舞台上,至今久演不衰,并且成为一类非常独特的戏剧通 称──包公戏。包公戏的流行,从南到北,几乎涉及到所有的戏曲种类。包 拯的脸谱和传统戏剧中的所有脸谱不同,它墨黑如漆,在脑门心的位置上 用白色油彩勾画出一弯新月。俗称“月形脑门”,学名“太阴脑门”。传 说中包拯刚正威严,“日断阳间夜断阴”,白天料理人间的案子,夜晚则 主持阴间的讼事,需要阴阳两界的“通行证”,而这“月形脑门”,就起 到“通行证”的作用。。戏剧中的包公,并不等同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包 拯,而是改编自文学包拯的带着某种理想化的包拯形象,包拯既是一位清 正廉明、铁面无私、心智过人、执法如山的清官,又是一个半神半凡的超 人。在他的身上,凝聚了专制社会下老百姓对于清官的企盼,和对社会公 正的向往。包公戏情节曲折,是非分明,同样赢得今天观众的喜爱。京戏 裘派名剧。
《大宋包拯》 故事从包拯与当代权相吕夷简侄子吕凤台的冲突开始。包拯得知江南富 庶却饥民遍野,决定随展昭去探究一番。原来吕凤台纵横乡里,巧取豪夺。 幕后人物是夏竦。1037年,包拯到京城赴任,吕夷简和夏竦暗中商议如何 处置心腹之患。包拯发现吕凤台为非作歹挪用公款。于是请展昭和公孙策 前去调查,却发现已被夏竦做过手脚。怀恨在心的吕夷简奏知仁宗包拯对 皇上有异心。仁宗注意到包拯清廉公正将其调任监察御史里行。
关于包拯头上的“月亮”几种说法 说法一:包公的二嫂子为了不让包公争夺财产,想害死包公,让年纪 很小的包公去井里帮她捞首饰,正好撞在石头上弄出来的一个月牙形状! 说法二:传说包拯少年时面黑人丑,家境又贫困。在为人放牧时, 被恶霸坐骑踢伤面部,伤后留下浅色疤痕 说法三: 包拯是天上星宿下凡,可以“日断阳、夜断阴”。所以有 月牙! 而在安徽合肥包公祠中的一幅包拯老年时的写真像里,额头上并无 太阳和月亮。“宋龙图学士”像,证实了种种传说的虚构。之所以后来 在人们的传诵中有了月牙,寓意明察秋毫!清正廉洁! 另外,据说向左弯曲的是诠释包拯是人,而向右弯曲的则诠释包公是 神!
包拯
第二天一大早,包公和几个随从人员轻车简从到解州周围的北门滩、硝池滩、七郎埝、黑龙潭和附近村庄的几户农家 进行了察勘和访问,确定了一些线索和疑点。下午包公等人乘小船从伍姓湖顺姚暹渠逆水而上,继续寻找线索。行至三 里桥旁,看见一老妪正在拆洗一新棉被。包公产生了疑虑“即不逢年又不过节,崭新的棉被,为何拆洗。”马上命人从 水中把棉被的表里一起拿上船来共同看过。只见棉被里子上血迹斑班,虽经大水冲洗,还隐隐约约的能看见血印。包公 问老妪道:“棉被上的血迹怎样来的?”老妪惊慌失措,支支唔唔,前言不搭后语。 包公命手下等将老妪带回潞村衙 门询问,老妪方供出她的小儿子受人诱惑,参与移尸,方分得一床新棉被。 包公等人连夜到解州将老妪的小儿子缉拿归案,并供认参与移尸戮尸的无赖毛二、畦户赵荃和提供侧刀的刘擅园。
2015
包拯
生平简介
包拯(公元999-公元 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
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 (999 年 ) 。天圣朝进士。后卒于位,谥号 “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 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则把他当 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在民间信仰中,包公是阴间的审判官之一。
包拯图片
包拯断案的小故事
包公解州破命案
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河东盐池主理盐政的太常博士范祥变盐法,推行“钞引法”,亦称“盐钞法”。 废除旧盐务管理体制,改革利益分配办法,使坐商与行商分家,这就意味着产、硝趋向专业分工方向发展,后来竟成为 全国通行的钞法。“钞引法”的推行得罪了旧时盐务官吏和当地的豪商列绅、巨商富贾。他们把范祥视为眼中钉、肉中 刺,妄想置范祥死地而后快。 黄庆霖是范祥的左膀右臂得力助手。积极倡导和推行“钞引法”,在潞盐行商销售方面肩负着重要任务。旧官吏和 商人暗中勾结,沆瀣一气,软磨硬抗,阻碍推行“钞引法”的落实,受到黄庆霖的指责。他们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认为 只有杀死黄庆霖,才能保住他们的利益不受损失,范祥就无能为力,“钞引法”就会半路夭折。 河东盐池盐务当时由陕西转运使兼管,黄庆霖到陕西巡视潞盐行销情况后,返回河东盐场,路过解州被一伙不明身 份的人团团围住,砍刀置死,抛尸在解州黑龙潭旁边,其状惨不忍睹。 此案一出,朝野震惊。宋仁宗接到范祥的奏折后,立即派 三司户部使包公从陕西路(今西安市)昼夜赶赴解州, 从破案入手,给破坏推行“钞引法”的旧盐务官吏,豪商列绅以置命打击。解盐事,主盐政,强行推行“钞引法”。 著名的耿介大臣包公来到解州后,不顾旅途辛劳,马不停蹄,察勘了现场。认定黄庆霖是被人用绢带勒死之后,由 凶手移尸荒郊野外,用砍刀戮尸而成的。浑身被砍有12刀之多,最长最深一刀是用侧刀砍伤的(当地老百姓铡草的一种 长刀),手段惨忍,动机险恶,明显是一场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政治谋杀案。“此案不破,我誓不为官”,包公 立下誓言。
包拯是怎么死的
包拯是怎么死的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仲,北宋政治家、法学家,以清廉公正著称于世。
他在历史上以公正执法和改革司法制度的贡献而被人们称为“包青天”。
然而,关于包拯的死因却多有争议。
本文将从包拯生平事迹、死因传闻和学术研究等方面探讨包拯是怎么死的。
1. 包拯的生平事迹包拯生于北宋庆历年间,早年家境贫寒,但个性刚正不阿、秉公执法。
他历任鄞县主簿、建宁军篡正、历阳县令等职位,并在任期间对贪污腐败进行了严厉打击,树立了良好的声誉。
后来,包拯被调至汴京(今河南开封),担任司理参军、知制诰等要职,为解决民间纷争、维护社会稳定,包拯运用法律武器推动改革。
他以审案公正、从严执法而著称,有效打击了当时作恶多端的官员和奸商,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深深敬仰。
2. 包拯死因的传闻关于包拯的死因,历史上出现了多种不同的传闻。
这些传闻主要分为两种说法:自然死亡和暗杀。
2.1 自然死亡说自然死亡说认为,包拯是因为年老体衰而去世的。
根据史书记载,包拯在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辞官后,返回故乡庐州安享晚年。
晚年的包拯过着平静的生活,专心著述法律著作,没有与权贵争斗或引起任何争议。
因此,有人认为包拯是在老年时因自然衰老而离世。
2.2 暗杀说相对于自然死亡说,暗杀说则认为包拯是被不法之徒暗杀致死的。
根据一些史料和后世小说的描述,包拯在逍遥游湖的时候被刺客袭击,但他奋力反抗并杀死了刺客,最终自己也受到了致命伤。
还有传闻称,暗杀行动是由一些政敌或受到包拯冤枉的人策划的。
2.3 争议与讨论对于包拯死因的争议,历史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
一些学者认为包拯的死因是自然的,而另一些学者则倾向于相信暗杀说。
然而,由于历史上相关记载不完整,要确定包拯死因的真相仍然困难重重。
3. 学术研究和探讨针对包拯死因的争议,学者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讨。
其中一部分学者通过对史书文献的研究和分析,试图找到包拯死因的确凿证据。
另一部分学者则采取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历史、法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对包拯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进行深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7课《包拯》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顺畅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导入新课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大家对包公这个人物再熟悉不过了,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的传记。
脱脱与《宋史》:《包拯》的作者脱脱(1314——1355),元朝的大臣,史学家。
姓氏:蔑里乞,字:大用,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发动政变,驱逐专权横暴的伯颜,次年(1341)任丞相,恢复科举,主修宋、辽、金史。
1352年率军杀义军红巾军首领芝麻李。
后因被弹劾,撤职流放云南,不久被毒死。
《宋史》是他按照司马迁创设的纪传体史书编写体例写的,其中的“传”主要是叙述传主的生卒、地望、官职、生平事迹等内容。
包拯:生卒年代:999——1062,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天圣进士。
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建议选将练兵,以御契丹。
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
为官刚正,执法严峻。
著有《包孝肃奏议》。
作为封建清官的典型,他的事迹长期在民间广泛流传,各种戏文剧目都以他的事迹为内容,形成了丰富的传说,像《铡美案》说的是他为平民秦香莲伸冤,斩杀喜新厌旧的驸马陈世美的故事,《陈州粜米》说的是他秉公执法,不徇私情,斩杀贪官、他的亲侄包勉的故事。
初读课文
自学指导1
朗读课文,如果有不认识的字词,请同学们利用工具书来解决。
还有疑问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字音检测
拯zhěng鬻yù徙xǐ砚yàn 涿zhuó宦huàn 惮dān敛liān 讼sòng 茔yíng
再读课文,感知课文
自学指导2
结合课文注释或参考资料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主解决字词,试着翻译课文,疑难之处可小组讨论。
(巡视、点拨)
检查自学效果
1、字义
第一节
知、诉、第、寻、何为、惊服
第二节
徙、迁、遗、才、岁
使、谓、诱、刺、遂
第四节
召、权、敛、惮、径、造、陈、曲直
第五节
恶、苛刻、务、敦厚、推、苟、悦、从、志、若
2、如果学生能自主翻译,则依坐位顺序一人一句翻译,教师或同学予以纠正、补充。
)
本节内容回顾
当堂训练
必做题
1.本文选自,作者是史学家。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鬻之()遗权贵()涿州()敛手()惮之()嫉恶()阎罗()大茔()恕()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第归,杀而鬻之(第:鬻:)
⑵前守缘贡率数十倍以遗权贵(遗:)
⑶拯命制者才足贡数(才:)
⑷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知:)
⑸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造:)
⑹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大茔:)
4.译句:
⑴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⑵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
⑶京师为之语日:“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
⑷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选做题
1.请选择下列句子的句式:
A.省略句B。
倒装句C。
判断句
①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 ②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 )
③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 ) ④葬以大夫礼( )
2.指出下列句子加点字词的古今义。
①迁殿中丞古义:今义:
②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古义:今义:
③亲党皆绝之古义:今义:
④由是搏击豪强古义:今义:
第二课时
1、分析概括段意,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了解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明等优秀品质,从中受到感染而生敬佩之情。
自学指导1
分段朗读课文,试概括各段内容,(写了谁?做了什么?能表现他的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发言时,要求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引人人胜。
)明确:开头简单介绍包拯的生平,接着用“割牛舌”这个普通案件来突出包拯聪明、机智,破案技术高超。
(或:通过处理“割牛舌”案件写包拯为官机智。
)二段:把前任知府同包拯进行对比,以突出包拯清正廉洁。
(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清廉,“岁满不持一砚归”,表现了他廉洁的作风。
)
三段:本段主要描写包拯与契丹典客的对话。
突出包拯的巧言善辩,不辱使命。
(或:写包拯出使契丹,面对契丹典客的带有挑衅的质问,包拯反唇相讥,严词反问,不辱使命。
)
四段:写包拯代理开封府尹时,为官刚正不阿,令贵戚宦官闻风丧胆。
得到百姓们的高度评价。
(或:通过写贪官污吏、皇宗国戚对包拯的惧怕,百姓对他的赞扬之声,从侧面表现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的可贵性格。
)
五段:本段主要写日常生活中的包拯。
虽然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但仍然公平仁爱地对待他们。
包拯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从不利用职权为自己、家人和朋友牟取私利。
这一段集中体现出包拯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
(写出包拯的鲜明性格:克己奉公,品行端正,诚信待人,身居高位而不奢华。
他对子孙为官者的告诫,掷地有声,表现出他的无私。
)
多媒体显示
谁做了什么性格特点
智断割牛舌案————为官机智
“岁满不持一砚归”———清正廉洁
包拯出使契丹——————巧言善辩、不辱使命
开封做官——————为官刚正、执法严峻
日常生活——————克己奉公
自学指导2
纵观全文,看一看作者在结构安排和表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即本文是如何刻画包拯这一人物形象的?)
结构:全文共五段,每段重点写人物的一个性格特点,有详有略。
表现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人物鲜明性格
正面描写1、2、3、5
侧面描写4
概括描写:(2、 4 、5 )
具体描写:(1、3 )
相互配合,富于变化
本课小结:本文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包拯青天这个人物,告诉我们为官清正廉洁,才能造福一方百姓,造福于国家。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1.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关于他判案的故事,民间流传的很多,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吗?结合课文,你认为包拯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最佩服他哪一点?
(铡美案,狸猫换太子,陈州放粮,铡包勉等。
包拯是一个有智慧,有骨气,爱国家,爱百姓,为官廉洁、刚正,执法严峻,铁面无私,克己奉公的大清官。
(意思对即可)末一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
2.除了包拯,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清官?请任选其一,说说他的事迹,并谈谈你的感受。
如海瑞,耶律楚材于成龙狄仁杰刘墉,纪晓岚任长霞
3.回家向父母讲叙包拯的故事。
当堂训练
必做题
一、填空
课文共有——个段落,分别记叙了割牛舌案、________、________、公开审案、平日为人几方面,其中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具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概括。
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写,第________段穿插了侧面描写。
二、用原文回答:
1、文中表明包拯廉洁奉公的语句:
2、文中表现包拯爱憎分明的语句:
3、文中表现包拯生活俭朴的语句:
4、文中表现包拯改革诉讼制度的语句:
三、本文第四段在写法上,与其他几段有什么不同?这样写好吗?为什么?
选做题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感触?结合社会现状描绘你心中“好”官的形象,并谈谈你打算如何做人如何去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请就此命题,谈谈你自己的认识,可以讨论后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