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人物--李达先进事迹
中共“一大”表李达一生三次入党
来 。 ”面 对 张 国焘 的 刁难 ,李 达 决 定 “ 是 专 心 去研 究 还
理论为好 ”。于是李达离开 了中央 ,12 年 ,李达应毛 92 1 2 年夏 ,李达抱 着 “ 90 寻找 同志干 社会革命 ”的 目的,从 日本东京回国,他先去上海拜访 了陈独秀 ,得 知陈独秀与李汉俊正积极筹建中国共产党 ,便欣然接受
陈 独 秀 的邀 请 ,参 与 相 关工 作 。为 了方 便 工作 , 李达 住
泽东之 邀请 ,回到长沙担任 何叔衡 、毛泽东创办的湖南 自修大学校长 的职务 ,与毛泽东一家一起住在长沙的清 水塘 。自修大 学是一所传播马列主义、培养革命干部的 学校 ,李达 主政校 政 、教 学工 作 ,还编 写教材 并亲 自 为学生上课 。12 年李达还 以学校 的名义创办了 《 时 93 新 代》杂志,并亲 自担任主编,李达 为杂志撰写了大量文 章,12 年 1月杂志被湖南 军阀查抄 。12年秋 ,李达 93 1 93
文章 。
绩太差。李达暗下决心苦读 ,到第一学期结束时 ,已跃
3 2 1J 《 8 0 . 雇翘》 1
JMZEW N【 I IHN E 解秘珍 E
“ 一大 ”的发起 与组织工作 。 “ 一大 ”后 ,李达 分 工负 责 中共 中央 局宣传 主
任 ,后 又 担 任 上 海 平 民女 校 业 务 主 任 ( 长 ) , 主 编 校 《 时代 》 杂 志 , 是 中共 党 内早 期 的 理 论 家和 宣 传 鼓 动 新 家。
准中共湖北省委的决定,为李达平反昭雪 ,恢复党籍。
李达第一次入党及退党的曲折经过
李 达 ,名 庭 芳 , 字 永 锡 , 号 鹤 鸣 , 1 9 年 1 月2 80 0
功过度 患了肺病 ,1 1年 回国养病 。在养病 的3 中, 94 年
李达的最后十四年
李达的最后十四年作者:吴娟许雅亭来源:《人民文摘》2009年第08期1953年2月23日,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的李达调任武汉大学校长,治校期间拨乱反正,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力图将武汉大学建成一流大学。
然而“文革”来临,这位红色教授因为正直和耿介受迫害致死。
公开质疑“教育革命”63岁的李达来武汉大学主持校政,人们对这位久负盛名的马克思主义者表示欢迎。
他态度诚恳,礼贤下士,被尊称为老校长。
李达1953年做武大校长到1966年去世,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和知识分子中正在发动一连串批判和斗争,政治运动层出不穷,教育界也风云变幻。
用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的话说:“当时整个中国和武大出现了一个极‘左’路线,而李达的思想体系跟这个路线是格格不入的。
搞教育和哲学,都得实话实说。
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对教育破坏极大,李达极力反对。
”大跃进时期,“左”倾思想泛滥,大兴教育革命成了当时的主要任务之一。
但李达认为哲学系的师生长时期劳动,讨论“花生地里出哲学”实在是莫名其妙。
他一再催促学生返校上课,说:“都搞劳动,大学还成其为什么大学?”但是,武汉大学的经验却被推广到各大专院校,毛泽东视察武大时也肯定其“教育革命”的成绩。
李达却开始痛苦地反思,对武大“教育革命”由沉默、抵制到公开反对。
1961年,李达终于找到机会发言。
会议上,他指斥这一时期武大教育的失败。
于是,一些“左”派被调离武大。
但是,李达在整风运动中措辞激烈的讲话,也得罪了许多“教育革命”积极分子,埋下了后来在“文革”中被整的祸根。
向毛主席求救1965年1月,李达当选为全国三届人大常委。
中组部已通知他留京专任全国人大常委,不再担任武汉大学校长,还给他在京找了房子将书籍、衣物搬去,但李达因急于向其助手交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下卷《历史唯物论大纲》的编撰工作,便于1966年1月22日回武大暂住。
可是,李达哪里想到,大祸就要降临。
他赶回武大其实是“自投罗网”。
党史人物——李达-作文
党史人物——李达李达李达(—),字永锡,湖南零陵人。
中国共产党内着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
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年后到日本留学。
年月参与组织中华留日学生救国团,罢课回国请愿。
年五四运动后,在《觉悟》副刊上连续发表文章,介绍欧洲各社会主义政党的情况,并翻译《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和《社会问题总览》等着作,积极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年月由日本回国后,与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在上海共同发起成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并于同年月主编《共产党》月刊。
年月参加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局成员,分管宣传。
同年月创办党的第一个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着作和革命丛书。
年到长沙,任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学长。
年月与毛泽东一起创办《新时代》月刊,任主编。
同年与陈独秀在国共合作问题上激烈争论,遂离开党组织。
此后,他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
年至年任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学监兼教授。
年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代理政治总教官,兼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审委员会主席。
月回长沙筹办国民党湖南省党校,任教育长。
月任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
年至年任上海法政学院及暨南大学教授。
年至年先后任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教授兼经济系主任、中国大学教授兼经济系主任、朝阳大学教授。
年到桂林,任广西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
年至年任湖南大学教授。
他撰写和翻译了大量理论着作,坚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年发表《现代社会学》,系统论述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
年到上海创办昆仑书店,出版各种进步的哲学社会科学书籍。
年发表专着《社会学大纲》,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
他还积极配合党的统战工作。
在北平任教期间,他多次受党的委托到冯玉祥处讲学,说服冯联共抗日,促进冯同共产党的合作。
由于他长期进行进步活动,抗战中期以后,长期困居家乡并受到国民党当局的监视。
年月,他前往北京,后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李达同志生平
李达同志生平李达同志生平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原顾问李达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一九九三年七月十二日十九时十分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九岁。
李达同志一九○五年四月十九日生于陕西省眉县横渠区崖下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五岁时就开始给地主打短工,饱受凌辱。
后来先后考入西安市私立东道中学和省立单级师范学校。
其间,他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在“五四”、“五卅”运动中,和同学们积极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游行示威等活动。
一九二六年考入冯玉祥在甘肃平凉创办的西北军第二军官学校,毕业后任排长、连长。
一九三一年十二月,李达同志参加了著名的宁都起义。
一九三二年九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连长、湘赣苏区独立第一师参谋长、第十七师参谋长兼团长、第六军团参谋长。
参加了湘赣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曾荣获二等红星奖章。
一九三四年红六军团实行战略转移,他率军团部分部队,几经辗转,冲出重围,与贺龙同志所率第二军团胜利会合。
后调任第二军团参谋长,参加指挥了龙家寨、梧溪河、忠堡、龙山、板栗园等战斗,为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长征途中,他先后担任红二军团和红二方面军参谋长,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成为任弼时、贺龙、关向应在军事方面的得力助手。
一九三七年初,李达同志任援西军参谋长,为接应突围的西路军部队,作出了积极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达同志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参谋长,后兼太行军区司令员。
他跟随刘伯承、徐向前等同志,率领第一二九师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
以袭击、伏击、阻击等战法,先后在长生口、七亘村等地重创日军。
随后,他协助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率领第一二九师,转战晋冀豫、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精心制定作战方案,部署战役,事必尽责。
他作为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的主要助手,参与指挥了著名的反六路围攻、反九路围攻、开辟冀南、白晋战役、百团大战、一九四二年夏季反扫荡、沁源围困战、安阳战役等一系列战役、战斗,粉碎了日军的残酷围攻、“扫荡”,及其“囚笼政策”、“三光政策”、“治安强化运动”,为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达
刘邓的好参谋长——李达南亩/《党史博采》2000/11如果说,刘邓中间夹不进一个顿号,那么,刘邓旁边同样也缺不了一个人——李达。
纵观李达的戎马生涯,他在长达30年的参谋长职位上,一半多的时间是在刘邓身边为之运筹帷幄。
(一)李达原名李德三,1905年4月19日生于陕西省眉县崖下村。
1926年在甘肃平凉考入冯玉祥的西北军第二军官学校,毕业后任排长、连长。
1931年12月随赵博生、董振堂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9月由王震、甘泗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李达曾是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著名将领在军事方面的得力助手。
他先后担任红五军团连长、湘赣苏区独立第一师参谋长、第十七师参谋长兼团长、红六军团参谋长。
1934年7月,红六军团奉命实行战略转移,他率军团一部首先与贺龙所率红二军团(当时称第三军)会合,后任红二军和红二方面军参谋长。
在1933年春湘赣苏区的反“围剿”中,他曾获银质红星奖章。
抗日战争开始后,李达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参谋处长,1938年12月任参谋长。
此后,相继担任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中原军区参谋长、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参谋长。
作为刘邓在军事上的助手,李达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付出了满腔心血。
作为有着卓越指挥才能的刘邓首长的参谋长,李达与他们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无形中学到了许多非凡的指挥方略和精辟的军事理论。
他精心协助刘邓首长制定作战方案,部署战役,事必尽责。
李达常常是在距前线最近的制高点观察战斗进展情况,有几次都是刘伯承亲自把他从山头上拉下来。
他善于组织司令部和各部队的侦察网,及时摸清各路进攻之敌的番号、兵力和出动时间,甚至准确地预测出各路敌人的行军速度。
每逢大的作战行动,他都要提出几个不同的作战预案,在战役或战斗的进行中,还要提出许多有见地的建议供刘邓首长参考。
如在淮海战役中,以中原野战军主力截断徐州至宿县间铁路这一重要作战构想,就是由李达拟订,以刘(伯承)邓(子恢)李(达)联名向中央军委和陈(毅)邓(小平)建议的。
李达
七律诗
咏中共一大代表李达 江北川 江北川 两赴扶桑读理科,书生意气总蹉跎。 两赴扶桑读理科,书生意气总蹉跎。 传播马列烽烟起,唤醒工农血雨磨。 传播马列烽烟起,唤醒工农血雨磨。 交恶无声钦大德,著书立说化干戈。 交恶无声钦大德,著书立说化干戈。 诲人不倦身垂范,六六犹难渡劫波。 诲人不倦身垂范,六六犹难渡劫波。
李达故居
• 现李达故居座北朝南,分 李达故居座北朝南, 座北朝南 前后两栋,中有天井, 前后两栋,中有天井,属湘西 地区典型的庭院式建筑。 地区典型的庭院式建筑。院中 有院,高低错落有致 有致, 有院,高低错落有致,与周围 自然环境有机结合, 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形成乡间 小园林式的布局 前栋围房, 的布局。 小园林式的布局。前栋围房, 后栋是正屋,左间为李达卧室, 后栋是正屋,左间为李达卧室, 右间为书房,东西为厢房。 右间为书房,东西为厢房。砖 木结构,盖小青瓦。 木结构,盖小青瓦。室内为木 壁间墙,方花格窗,正屋檐高4 壁间墙,方花格窗,正屋檐高 顶高6.6米 占地1260平方 米,顶高 米,占地 平方 米。199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 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 护单位 2000年,对故居按原貌进行了 年 修复。 修复。
谢谢!
•
Thank you!
•
毛泽东点评李达
• 李达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是最早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准确地、坚定地传播给中国人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学习 勤奋,治学态度谨严。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素养根底深厚。半个多 世纪以来,李达把他的全部精力都用在正确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上, 用以武装革命人民的头脑,同时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反对社会主 义、共产主义的反动学者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中国民主革命与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是同真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正确宣传分 不开的 李达的功绩永垂青史。他为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真 理而献身的革命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的英灵将伴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全人 类的解放,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1927年李达在武汉的革命活动-精品文档
1927年李达在武汉的革命活动李达同志是中共创始人和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他与毛泽东同志在上海中共一大上结识,此后,曾共同在长沙创办湖南自修大学,1927年在武汉又应毛泽东之邀去农讲所讲授马列主义。
由此考察李达1927年在武汉的其他革命活动,都是中共中央在武汉以及大革命重心从广州转移到武汉的有力佐证。
以下从四个方面分述李达1927年前后在武汉的革命活动:一、在大革命的洪流中来到武昌,宣传党的理论学说,支持毛泽东搞农民运动调查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汉后,应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邓演达的邀请,李达由长沙来到武汉,主持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招生工作,并代替恽代英担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代理政治总教官。
恽代英到校后,李达专任政治教官,兼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编审委员会主席及武汉图书馆馆长。
12月9日,邓演达在武汉行营主持召开政治科会议,确定学习科目和编写讲义人员,李达负责讲授和编写《社会科学概论》。
①13日,李达召集政治科学生教课事宜会议,就学生分班、讲授科目、讲演形式、科任教官等项再次进行讨论并做了相应的决定。
12月中旬的一天,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通知李达到政治部开会,主要是研究农民问题。
李达到会后,与老友毛泽东坐在了一起。
会议由总政治部主任、国民党左派人物邓演达主持。
邓的开场白一讲完,一个刚从湖南农村逃到汉口的大地主就站起来污蔑、诽谤农民运动太糟了,把乡下搞得一塌糊涂。
他说:“我儿子是北伐军的一个团长,他们还不认我这个北伐军的家属,把我家的财产全部分给了那些泥腿子们。
你们说,我送儿子参加国民革命,难道是革自己的命吗?”毛泽东说:“你们说得不对!据我们农民运动委员会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农民在农村造反,主要是针对土豪劣绅的,而且就是没收了土地财产,但还留足了你们自己吃穿用的,怎么说是农民乱搞呢?你们过去横行乡里,欺压百姓难道是对的吗?”他还说:“据我们掌握,农民运动好得很,不仅大力支持了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而且横扫了封建势力。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达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达李达,1920年8月与陈独秀、李汉俊等建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后代理书记,1921年7月参与筹备和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共第一届中央局委员、中央局宣传主任。
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宣传家和教育家。
1919年7月,留学日本的李达在寄回国内发表的文章中提出建党问题。
他得知五四运动领袖陈独秀被捕,立即赶写发表《陈独秀与新思想》一文,热情赞扬陈独秀“能够把一般青年由朦胧里提醒觉悟起来”,强烈谴责段祺瑞政府,坚定地表示要用革命的“新思想”改造旧制度,建设“新国家”。
1920年8月,李达应陈独秀之邀,从日本回到上海,与陈独秀、李汉俊开始筹建中国共产党组织,创办并主编《共产党》月刊,参与编辑《新青年》。
他们建立上海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推举陈独秀为书记,拟定党纲主张“劳工专政,生产合作”,并致函约请各地社会主义者组织支部,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
陈独秀、李大钊、李达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和创始人。
半年后,李达代理陈独秀的上海发起组书记职务,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的地位日益趋重。
《共产党》月刊是上海共产党组织出版的秘密理论刊物,1920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三周年之际创刊,发行5000份,编辑出版7期。
主旨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坚持革命方向,批判无政府主义主张,重点宣传有关共产党的知识,大量介绍第三国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材料,介绍俄国共产党经验和列宁建党学说,并译载过列宁的重要著作。
《共产党》月刊在提高共产主义者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方面,促进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起了重要作用。
第一期《短言》明确指出:中国的“生产劳动者全体结合起来”,“跟着俄国的共产党一同试验新的生产方法”,“只有用阶级战争的手段,打倒一切资本阶级,从他们手抢夺来政权;并且用劳动专政的制度,拥护劳动者底政权,建设劳动者的国家以至于无国家,使资本阶级永远不至发生”。
李达 简历
李达简历李达-个人概述李达-生平纪实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10月2 日生。
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后到日本留学。
1918年5月参与组织中华留日学生救国团,罢课回国请愿。
1919年五四运动后,在《觉悟》副刊上连续发表文章,介绍欧洲各社会主义政党的情况,并翻译《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和《社会问题总览》等著作,积极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8月由日本回国后,与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在上海共同发起成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并于同年11月主编《共产党》月刊。
1921年7月参加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局成员,分管宣传。
同年9月创办党的第一个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和革命丛书。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后,李达与陈独秀的矛盾日益尖锐,并辞去了中央局宣传主任。
1922年到长沙,任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学长。
1923年4月与毛泽东一起创办《新时代》月刊,任主编。
同年与陈独秀在国共合作问题上激烈争论,遂离开党组织。
此后,他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
1923年至1926年任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学监兼教授。
1926年发表《现代社会学》,系统论述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
1927年1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代理政治总教官,兼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审委员会主席。
3月回长沙筹办国民党湖南省党校,任教育长。
9月任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
1928年到上海创办昆仑书店,出版各种进步的哲学社会科学书籍。
1930年至1931年任上海法政学院及暨南大学教授。
1932年至1937年先后任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教授兼经济系主任、中国大学教授兼经济系主任、朝阳大学教授。
他还积极配合党的统战工作。
在北平任教期间,他多次受党的委托到冯玉祥处讲学,说服冯联共抗日,促进冯同共产党的合作。
1935年发表专著《社会学大纲》,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
他还积极配合党的统战工作。
李达、王会悟:中共一大成功召开的杰出贡献者
2022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将要召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今天,与党的一大有着无可比拟的密切关系。
其中,中共的创始人之一李达及妻子王会悟,对中共一大的成功召开作出了杰出贡献。
志同道合的革命夫妻李达,1890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零陵地区角山镇(现为永州市零陵区)一个农民家庭。
1909年秋,李达以优异成绩考入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北京大学前身)。
1913年,他又以优异成绩考取湖南官费留日生,前往日本留学。
1918年5月,李达参与组织中华留日学生救国团,罢课回国请愿,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1919年,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等在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发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
李达便在《觉悟》副刊上连续发表文章,介绍欧洲各社会主义政党的情况,并翻译《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社会问题总览》等著作,积极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夏天,时年30岁的李达从日本回到上海,积极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
同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陈独秀为书记。
后受陈独秀委托,李达担任代理书记职务,全面负责上海早期党组织的工作,并于同年11月,主编《共产党》月刊。
王会悟,1898年7月出生在浙江省嘉兴府桐乡县(现为桐乡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
她的父亲王彦辰是一名晚清秀才,开了一家私塾,教家族中的孩子读书。
她13岁时,由于王彦辰不幸病故,家庭经济拮据,无奈之下,她不得不从嘉兴师范学校退学回到家乡接替父业执教,挣钱养家糊口。
1918年间,她不堪受人藐视,愤而辞职到湖州的胡郡女塾攻读英语。
最初她在校边念书、边给学校打扫卫生,后来有人发现她中文功底不错,就将她推荐给校长,经考察,学校决定让她给学校牧师的夫人们当老师,这样她才成了一名“教师”。
王会悟在校期间经常阅读《新青年》杂志,并用白话文大胆地给陈独秀、李达、恽代英等她所敬佩的社会名流写信,表示赞成提倡白话文,拥护他们所宣传的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
李达-生平介绍
李达中学毕业,就业无门,家境贫寒的他只得 去报考高等师范学校。同年秋李达考入北京京师 优级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读书,并立 志教育救国。
1912年秋,京师优级师范学校暂时停办, 李达只得回到湖南,他先在一所中学任教谋生, 后又在湖南工业专门学校、湖南优级师范读书。 1913年李达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湖南 留日官费生,赴日本留学。留学的第一年,李达 在日本集中精力学习日语、英语、德语,因用功 过度,身患肺病。 1914年贫病交加的李达回国养病,养病的3 年中,李达与人合伙开了家药店,做了3年的药商。 1917年李达再次赴日,考入日本第一高等学 校(后改称东京帝国大学)学习理科,并立志“实 业救国”、“科学救国”。
1905年春天,在父亲与胡燮卿先生的陪同下,15岁的 李达去永州府投考零陵等8县的最高学府永州中学。因为 李达年纪小、个子矮,又是乡下人打扮,引来许许多多的 人围观,主考官费尽办法才把围观的人赶走。考试时,李 达的数学考了满分,八股文却考的不是很好,省里派来的 主考不愿录取李达,在学校的校长与教导主任的请求下, 李达的名字才被排在录取人员的最后一名,并获得公费待 遇。在学校里,入学时考第一名的朱保善,比李达大5、 6岁,他常常当众挖苦李达成绩太差,李达暗下决心,到 第一学期结束时,李达已跃居年级第一名了,以后,每个 学期李达始终保持第一名的成绩。
李达
生平经历
1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01组
目录
李达的简介
李达的求学之路
李达的一大历程
李达脱党的原因
李达的著名著作 李达的不屈抗争 李达的陨落
李达(1980——1966) 名庭芳,字永锡,号鹤鸣 湖南永州人。1919年五四 运动后,致力于研究、宣传马 克思主义。1920年夏与陈 独秀等人发起成立上海的中国 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 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 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局宣 传主任,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 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李达
据就在于社会的“经济构造”发展的必然性。他依据这个根本观点,深刻揭露和批判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伦理道德,指出这种道德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中国的大家族制度,亦即封建的农业经济组织,并与专制政治有着十分明显的依存关系,其实质是历代帝王专制和封建家族制度的护符,是封建统治者压迫劳动阶级的工具。他认为,现代的经济组织,促起劳工阶级的自觉,迎合社会的新要求,大家族制度因此陷入了崩颓粉碎的命运,封建伦理道德也必将随着归于败亡,而为“劳工神圣”的新伦理、新道德所取代,从而实现道德领域的革命。为了实现这一革命,李大钊认为必须将它同社会革命结合起来,并且提出了物心两面和灵肉一致的主张,即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类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组织。他指出:不改造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定没有效果;不改造人类精神,单求改造经济组织,也怕不能成功。为了确立新道德以利于改造人类精神,他强调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切陈腐的僵死的旧道德加以人为之力,促使其迅速崩溃。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哲学家。
生平和著作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3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当日本向中国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亡国条件后,他参加了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他尖锐地抨击以孔子为偶像的旧礼教、旧道德,同反动势力展开猛烈的斗争。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他逐步明确地站到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来。1917~1919年,他先后发表了许多宣传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与资产阶级改良派胡适展开“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在思想界引起强烈的反响。他1918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任经济学教授,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工作。同年年底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并于次年主编《晨报副刊》。他积极支持和领导1919年的五四运动,并于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学组织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北京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李达同志生平简介
李达同志生平简介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名庭芳,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蔡家埠(今永州市冷水滩区油榨头社区)人。
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和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和史学家,无产阶级革命家。
1958年曾同毛泽东就主观能动性问题发生争论,直言批评大跃进中的唯心论,对六十年代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左”的政治批判取沉默态度,不同意林彪的“顶峰论”。
于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初期受到攻击、诬陷,被迫害致死。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李达的冤案得到昭雪。
“一大”幕后功臣李达夫人王会悟
“一大”幕后功臣李达夫人王会悟作者:杨飞李盈来源:《世纪桥·纪实版》2011年第04期李达——毛泽东称为“理论界的鲁迅”王会悟——“中国共产党第一任保卫部长”他们是唯一一对参与中共“一大”的红色夫妻,他们为中共一大的召开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1920年夏,怀着“寻找同志干社会革命”的理想,李达由日本回国。
回到上海后,他立即前去拜访陈独秀。
当获悉陈与李汉俊正在组织成立共产党后,李达欣然接受陈的邀请加入其中,成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八位(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陈望道、俞秀松、施存统、杨明斋、李达)发起人之一。
为了工作方便,李达住进了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社,他还以留日学生理事的身份,担任了在上海博文女校的中国学生联合会的领导工作。
也正是在学联工作的历史机缘,李达结识了在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工作的王会悟,由此谱写了中共党史上的传奇篇章。
王会悟1898年7月8日出生于浙江桐乡乌镇的一个平民家庭,其父王彦臣是一位晚清秀才,思想很开放。
所以王会悟从小没有缠过脚,并被允许进入父亲执教的私塾读书,还被允许外出求学,接受新知识、新思想。
而王会悟学习十分刻苦,先后入省立(嘉兴)二中师范科、湖州湖郡女塾(今湖州二中)学习。
在湖郡女塾学习期间,王会悟一边刻苦学习英语,一边做清洁工和兼职教师。
她每天早晨都要独自朗读两个小时英语,为的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并出国留学报效国家。
王会悟还阅读了大量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书刊,她曾勇敢地用白话文给陈独秀、恽代英等人写信,表示赞成其白话文,拥护革命的主张,表达自己决心为民主自由而战的豪情壮志,并得到了陈独秀“胆子大”、“多读点书”的复信鼓励。
1919年五四运动后,于湖郡女塾学成毕业的王会悟带着对妇女独立解放的渴求来到上海,后经上海学联介绍参加了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担任理事。
王会悟待人热情,工作负责,思想进步,深得会长徐宗汉(辛亥革命元老黄兴夫人)器重,被委以文秘工作之重任。
坚定信念 捍卫真理——论李达晚年的历史功绩
识到要把学校办好 , 必须首先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 水平 , 握 马克思 主义 的立 场 、 点 、 掌 观 方法 , 提高 分辨 是非 的能 力 。作为 校长 , 上任 伊始 , 就要 求全 校干 他
15 年 , 93 根据 中共 中央关于发展高等教育的有 关指 示 , 达 在武 汉 大学 的开 学 典 礼 上 阐 明 了高 等 李 教育 的方针和任务。他指 出: 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国 家建设 需要 , 培养具 有 马列 主义世 界观 、 全心 全意 忠
收 稿 日期 : 0 1 6— 7 2 1 —0 2
作者 简介 :彭汉琼( 9 3一) 女 , 16 , 湖北武汉人 , 江汉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 硕士 , 主要从事马克 思主 义政 治理论研 究。
・
3 ・ 7
江汉大学学报
第2 8卷
于祖 国和人 民事业 、 握先 进科 学 技术 的专 门人 才 。 掌 同时 , 学应 以 马克思 主义 为指 导 , 大 对学 生进 行广 博
队伍 。他 亲 自审 阅教 学 大纲 , 导 马列 主 义 基 础课 指 程的改革 , 召集 中青年教师集体备课。为 了提高全 校 干部 职工 的马 克 思 主义 理 论 水 平 , 达 创 办 了 马 李 列 主义 夜大 , 亲 自拟 定夜 大 的教学计 划 , 他 并且 亲 自
《 理论战线》 编委会负责人。在武汉的岁月里 , 李达 奉 献 出他 晚年 的全 部 心 血 , 自 己的聪 明才 智 和 辛 用
“ 为谁 培养 人 ” 对 于 这 个 至 关 重 要 的 问题 , , 李
达 的 指导 思 想 是 很 明确 的 。他 说 : 学 就 是 要 “ 大 培
养 具有 高级 文化 水平 、 掌握 现代 科学 和技 术 的成就 、 全 心全 意为 人 民 服 务 的 建设 人 才 ” _ 他 深 刻 地 认 。1
李达的心路历程体会
李达的心路历程体会在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的13名代表中,李达与湖北籍的李汉俊代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参会,那年李达31岁。
李达,名庭芳,字永锡,号鹤鸣,1890年10月2日出生于湖南零陵岚角山镇(今属冷水滩市)一个佃农家庭。
刚满5岁时,李达就跟着父亲识字,7岁时拜前清秀才胡燮卿为师。
他天资聪颖,除了熟读老师指定的教材外,还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名著,同时对数学和自然常识也特别喜爱。
1905年春,在父亲与胡燮卿先生的陪同下,15岁的李达去永州府投考零陵等八县的最高学府永州中学。
考试时,因为李达年纪小、个子矮,又是乡下人打扮,因此引得许多人围观,考官费了半天劲才把围观的人赶走。
结果,李达的数学考了满分,八股文却考得不是很好。
省里派来的主考官不愿录取李达,在学校校长和教导主任的一再请求下,李达的名字才被排在被录取者的最后一名,并获得公费待遇。
进校后,入学时考得第一名的朱保善比李达大五六岁,他常当众挖苦李达成绩太差,因此李达暗下决心要刻苦学习,到第一学期结束时,李达的成绩已跃居年级第一名了,以后每学期李达都保持着第一名的成绩。
1909年李达中学毕业,同年秋考入北京京师优级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并立志教育救国。
可到了1912年秋,因学校暂时停办,李达只得回到湖南。
他先在一所中学任教谋生,后又分别在湖南工业专门学校和湖南优级师范读书。
1913年李达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取湖南留日官费生,赴日本留学。
留学第一年,李达集中精力学习日语、英语、德语,因用功过度,患上肺病,于次年回国养病。
在养病的3年中,李达与人合伙开了家药店,做了3年药商。
1917年李达再次赴日,考入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后改称东京帝国大学)学习理科,并立志“实业救国”、“科学救国”。
日本第一高等学校是日本最好的学校,也是日本5个国立学校之一。
当时中国政府规定:凡是考进5所日本国立学校的中国学生,都算官费生。
俄国“十月革命”后,李达受到很大鼓舞,他开始偷偷阅读马列主义书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的代表中,有位典型的学者型人物,他就是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李达。
虽然后来他一度脱党,却经毛亲自批准再度回到组织里来,并成为一个没有预备期的“特殊”党员。
李达,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岚角山镇(今属冷水滩市)人。
生于1890年,1911年入北京京师优级师范学校读书。
1913年赴日本留学,后因病回国。
1917年再次赴日,考入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后东京帝国大学)学习理科,并在那里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
1920年回国后,他与陈独秀、陈望道等人共同发起在上海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并代理小组书记。
他主编了《共产党》理论月刊,参加了《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
1921年7月在上海望志路106号那间有特殊意义的屋子中,作为上海小组的代表,他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后,他分工负责中共中央局宣传主任,后又担任上海平民女校业务主任(校长),主编《新时代》杂志,是中共党内早期的理论家和宣传鼓动家。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后,李达与陈独秀的矛盾日益尖锐,并辞去了中央局宣传主任。
翌年因在建党和发展党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他脱离党组织,回湖南从事教育启蒙。
此间他仍和中共党内的旧友保持着关系,并配合着做些革命的宣传工作。
1927年,长沙发生反共“马日事变”后,李达又去上海的法政大学和暨南大学、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中国大学、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等处任教授、系主任。
在此期间,李达虽在党组织之外,在思想上仍坚信共产主义,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不辍,他的著作成为毛和其他许多革命者学习研究哲学的重要书籍。
1949年,李达利用他的声望参加并策动湖南和平起义。
同年他应中共中央电邀北上入京,见到阔别已久的老友兼同乡毛,并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是党的创始人,脱党后又回到党内,一个画了近30年的圈终于圆满。
新中国成立后,李达担任过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大学、武汉大学等校的校长、一级教授,以及中国哲学会第一任会长等职务。
1966年夏,在武汉大学校长任上受到点名批判,8月24日在病痛交加中含冤去世。
一个革命的政党,必须有一个革命的理论作为指导。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紧随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
当时只有极少数赴日本的留学生接触过一点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还不是原著),共产主义思想传播几乎是与党的建立同时进行,理论准备非常不足。
在这种近乎于边干边学、“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条件下,非常需要专门从事革命理论研究和宣传的大师。
李达与相约建党的李大钊、陈独秀以及董必武、周恩来等人相似,都曾留学日本,并最早接触了马列主义,不过这些人建党后都以主要精力从事党务和社会活动,只有李达能专心于理论,并且成果斐然。
作为党的创始人之一,李达与其说是个政治家,还不如说是个学问家,这从他在党的“一大”中所处的地位便可见端倪。
在“一大”上,党纲还是由国际代表起草,不过李达已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当时因党员只有五十几个,各地组织尚未健全,因此只选出了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三人组成的领导机构。
李达之所以当选,与他进行会议筹备有关,更由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超过其他代表。
1922年7月,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李达的寓所召开“二大”,大会通过了许多重要文件,恰恰是出自李达之手。
后来李达到大学当专职教授,在北平等地教育界颇有影响。
他虽操一口湖南乡音,语言却简洁流畅,学识渊博,在课堂上常用伊索寓言式的语言讲述马克思主义。
因为他当时不是党员,常被圈内的进步师生们称誉为“带翅膀的”(以“飞”喻“非”)布尔什维克红色教授。
李达虽因意气用事一度脱党,埋头于书斋却使他对革命理论的研究具备了独有的超脱条件。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他托人将新出版的哲学书送给老友润之,毛得到后如获至宝,当成撰写自己哲学著作的重要参考资料。
应该说,《毛选集》中的雄文虽然主要是对党的第一线斗争实践的总结,也汇聚了李达在学术研究中的成果,是各方面集体智慧的结晶。
李达是典型的学者型人物,爱坦率地表明观点,不喜欢随声附和,话不投机往往拂袖而去。
他同陈独秀闹翻,进而脱党,与此不无关系。
他组织上脱党后,党内旧友仍与之长期保持着联系。
1947年秋天,毛、周恩来曾几次邀请李达去解放区,因他健康状况不好而未成行。
1948年底,全国革命胜利在即,李达身体康复,地下党转来一封信函———“吾兄为我公司发起人之一,现本公司生意兴隆,望吾兄速来加入经营。
”
看到此信,他心情无比激动,当年的润之老友还在挂念着自己这个“发起人”。
他转道香港经天津到达北平后,与准备参加新政协的代表们住在一起,中共中央特派一辆专车把身穿蓝布长袍和布鞋的李达单独接到香山。
5月18日晚,毛、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一同向他询问了湖南情况,随后毛单独留他话旧。
毛和李达不仅都是“一大”代表,而且早年就很熟悉。
毛早年在以“湖南亚高学府”而驰名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李达就曾担任该校的教师。
在故友重逢后的长谈中,李达表示要重新加入到党的行列里来。
毛说:“你在早期传播马列主义,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以后你在国民党统治区教书,一直坚持了马列主义的理论阵地,写过很多书,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党是了解你的。
”毛当夜留李达在自己的床上休息,本人坐在桌前批阅了一夜的文件。
接着,党中央郑重地为李达举行了入党仪式,毛做他的历史证明人,刘少奇做他的入党介绍人,并且经中共中央特许,没有预备期。
李达非常尊重和敬佩毛,无论是在领袖才能还是学识上,都视为难得的人生知己。
本来,毛要留他在北京参加中央的工作,李达却觉得不一定能适应机关环境,还不如继续从事自己所热爱的对哲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于是仍在湖南、武汉等一些大学担任校长和教授。
他与毛是诤友,不为贤者讳,不为尊者隐,甚至直言批评过毛。
毛于1950年底发表了哲学著作《实践论》,李达很快买来认真研读,他由衷地赞叹毛的哲学才华,并写出了《〈实践论〉的学习提纲》等一系列文章,在高度赞扬的同时,他认为《实践论》中的一段话对太平天国的评价有失公允。
为此,他直言不讳地在信中提出。
毛接信后反复推敲,又找了一些近代史的研究专家共同探讨,随后亲自给李达写回信,肯定了李达的观点,答应在出选集时一定加以修改。
1958年“大跃进”高潮时,李达见到南巡的毛,两位老友发生了一次激烈争执。
李达痛心地指出,当时吹嘘的高指标是唯心主义的产物,并当面对毛说:你发烧四十度,下面就会发烧四十一度、四十二度。
然而,真理的火炬往往烧伤那些举烛者的手。
在“文革”前夕,李达再次指出“顶峰论”违反辩证法。
毛当时虽不同意李达的意见,却在南巡时还问起这位老友,得知其亡故后叹息不已,1969年召开“九大”时还专门提起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