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
浅谈中小学德育工作改革与创新
浅谈中小学德育工作改革与创新
【论文摘要】经过二十多年的德育实践,具有现代意义的德育评价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广大德育理论工作者对学校德育评价、班级德育评价、学生个体品德评价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为整体建构学校德育体系,推进学校德育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推进中小学德育改革与创新,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成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德育工作改革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德育理论研究得以正常开展。经过二十多年的德育实践,具有现代意义的德育评价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广大德育理论工作者对学校德育评价、班级德育评价、学生个体品德评价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为整体建构学校德育体系,推进学校德育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推进中小学德育改革与创新,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成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1、更新德育观念
传统的德育观念认为,学校德育应培养“好孩子”,“好孩子”的标准应是老实、听话、驯服、有秩序、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和活动。这种德育观念与机械文明所要求的标准化、同步化、刻板化相适应,其目的是造就流水线工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生产方式逐渐呈现知识化、无形化、网络化、分散化和协调化的特征。因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特征,“好孩子”的要求应是:自主、独立、
(0298)《学校德育》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298)《学校德育》网上作业题及答案1:[多选题]10、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主要应当通过、两大途径进行。
A:培训
B:自修
C:学习
参考答案:AB
2:[多选题]9、教师德育素养的"三个尺度”是指、、的尺度。
A:真
B:善
C:美
参考答案:ABC
3:[多选题]8、一般来说,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应由三个基本维度构成,即:、和
A:道德素养
B:专业素养
C:教育素养
D:思想素养
参考答案:ABC
4:[多选题]7、对德育主体作用的认识,归纳起来看,大体有以下三种不同的态度:、、。A:权威主义
B:中立主义
C:调和的立场
参考答案:ABC
5:[多选题]6、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关于教育和德育主体问题,主要存在着三种观点,即:、、。
A:单一主体论
B:双主体论
C:主体转化
参考答案:ABC
6:[多选题]5、德育的进行,需要有三个要素组成活动,即、、三方发生联系,产生矛盾运动。
A:教育者(德育工作者)
B:品德规范
C:受教育者
D:学校
参考答案:ABC
7:[多选题]4、使"德育”这一概念风靡全球者,当是英国学者斯宾塞。他在《教学论》(1860年)一书中,把教育明显划分为、、。从此,"德育”逐渐成为教育世界中一个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思想道德教育
参考答案:ABC
8:[单选题]3、在外国教育发展史上,比较长的时间内是将德育混同在概念之中。
A:道德教育
B:教育
C:政治教育
D:思想品德教育
参考答案:B
9:[多选题]2、我国解放以来,在德育概念的表述上表现出的状态。1982年,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用表述德育概念,反映了比较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倾向。A:十分混乱
2024年中小学德育工作计划范本(7篇)
2024年中小学德育工作计划范本
一、指导思想
围绕德育工作思路和要点,加大德育创新力度,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巩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强化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探索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规律与方法,完善美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以科研带队伍,突出特色,务求实效,探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工作目标
(一)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保持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加强法制教育,加强安全教育,确保学期内无责任事故发生。
(三)深化少先队活动,从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坚持“三个加强”即:加强常规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德育科研。
三、工作要点
(一)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主体作用。继续完善德育制度管理机制,以严格的制度进行常规管理和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创设“全员育人”的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促进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不断深入发展。
(二)不断优化和整合德育资源,建立学校、家庭相互协作的社会德育教育网络,积极构建德育活动社会化模式,努力做到“三求”即:常规工作求实,主题教育求活,科技活动求新的工作思路。
(三)继续实施“双德工程”建设,努力形成以师德带生德、以生德促师德,“双德互育、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结合本学期学校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工作队伍,具体设想如下:
区中小学2023年德育工作创新实践与成果分享
区中小学2023年德育工作创新实践与成果分享年德育工作创
新实践与成果分享
引言:
德育是教育事业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我校在2023年的德育工作中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实践。本文将分享我们在2023年的德育工作的主要创新举措和取得的成果。
一、构建全面培养目标体系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智力、体魄和劳动等多元素,我们重新构建了全面培养目标体系。我们提倡以德育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全方位、多元化发展。在德育目标方面,我们更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自主意识的培养。通过广泛德育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和个人特长。
二、提升德育课程的实践性
在2023年的德育工作中,我们注重将德育课程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学生能够深刻体验到待人接物的重要性、劳动的辛苦和奉献的意义。同时,我们还开设了创新实践类的德育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和社会创新等领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建立德育评价和奖励机制
在2023年的德育工作中,我们注重建立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和奖励机制。我们认为德育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
品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我们引入了多元化的德育评价方式,包括考察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参与团队项目的表现和在品德上的进步等。同时,我们还设立了德育奖励,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激励他们继续德育工作的积极参与。
四、加强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
学校德育的变革与创新.ppt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期望的 最好的成人与同伴行为是:体谅 别人、关心他人。提出道德教育 的任务主要不是学习道德判断, 而应当着重让学生学会体谅和关 心别人,因别人的幸福而感到幸 福。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认为讨 论、角色扮演、对话、讲故事等 是最有效的方法。
第五节 德育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一、 德育方法的概念 (一)前苏联对德育方法的认识: 凯洛夫:教师为了达成德育的某种任务而
(三)前苏联和我国对德育方法认识的共 同点:
1、德育方法是为实现德育的任务服务的; 2、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方面的活动; 3、方法可以分解为更具体的多样方式。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概括: 德育方法:为达到既定德育目标,教育者、
受教育者参与德育活动所采取的各种方式的 总称。
二、各种具体的德育方法
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在实践中的 应用主要侧重在两个方面,一是在 学校课堂中开展围绕道德两难问题 的讨论,来激发儿童积极的道德思 维,使他们的道德思维达到较高的 水平;另一方面是建立“公正团 体”,重新组织学校环境,使学生 具有更多的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过 程。
社会行动模式
社会行动模式是20 世纪七十年 代中期由美国教育家弗雷德·纽曼等 人创建的。纽曼认为以往的道德教 育对道德知识、社会体制、社会问 题、思维过程等因素较为强调,但 对道德行动及能力培养关心不够, 造成了公民道德的被动性。
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
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
一、道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成为
德育课程改革的主导要素
课程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聚集点。中小学德育课程在德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中小学德育课程仍面临如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如何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如何整合中西方文化,以发展和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德育文化的历史性课题。对中西方文化的整合,以对两种文化主导要素的把握为前提。这种主导要素以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为标志。
1.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的体认
文化哲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表明,一个民族在其历史演进和文化行为中积淀形成的长久地起作用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众所公认的观点,就是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现象的深层本质,是对人类文化行为起支配作用的稳定因素。了解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在一定意义上就把握了该民族文化演进的纲要。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总体特点是整体和谐、辩证综合。中国古代哲人观察宇宙、人生运用整体思维,把人放在与天地、社会的动态联系中认识。中国古代哲学是本体论、认识论、道德论的统一,以伦理道德、人生价值的探究为中心。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言:“中国哲学家所思所议三分之二都是关于人生问题的。世界上关于人生哲学的思想,实以中国为最富,其所接触的问题既多,其所达到的境界亦深。”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及其主导思想,就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家庭和睦。所有传统美德都与这种整体精神相联系。传统价值观总是置国家、民族的利益于第一位,要求个人服从整体,强调国家统一、社会太平。自秦汉以来,中国就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管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暂时的分裂局面,但很快又获得了统一,这与民族精神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这些内容完全可以成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思想材料。这种思维方式及其传统道德对维护国家统一,增进民族团结,调解人际关系,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新课改下小学德育工作创新策略
新课改下小学德育工作创新策略
摘要:学校德育工作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德育工作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新课程改
革的持续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小学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为了契合
新课改的要求,创新小学德育工作的发展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德育工作;新课改;创新策略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成为了我国教育教
学工作者共同的价值追求。德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在学生的身心发展
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与传统文化课程的教授有所不同,德育侧重对
学生进行品德上的培养,情操上的陶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以最终促使学生成长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完整的人。小学是学生
自觉接受教育影响的基础阶段,虽然,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道德判断
和道德选择的能力,但是,其思想观念还不够成熟,身心发展还不够完善,在进
行价值判断和选择时极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小学学生的可塑性强,容易接受积极的教育影响,因此,学校要及时对小学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
以尽早纠正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习惯。
一、新课改对德育工作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力量,在
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学态度的过程中,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不断发展。
(一)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差异化发展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校片面注重文化成绩,只以成绩论英雄,忽视了
中小学德育改革对策之思考
中小学德育改革对策之思考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当今形势下,人们期望通过教育的和谐发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和谐的人,人们也更加认定,和谐的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社会主体不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先。如何坚持德育改革创新,构建和谐教育,是个令每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课题。而当前以文化知识灌输为核心,忽视德育、轻视体育、取消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应试教育”并没有完全退出教育舞台。德育和音、体、美、劳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中被冠名“副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德育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陈旧僵化的教育模式,笼统、含糊、超现实的德育要求,乏味的“政治说教”、单一固定的成人化教育方法等,使得我们的德育工作倍受冷遇,长期存在“知”与“不知”,“信”与“不信”,“言”与“行”、理性与感性、家庭与学校的矛盾状态中,这完全不利于和谐社会、和谐教育、和谐校园的发展。那么,如何坚持德育改革创新,努力构建和谐教育呢?我认为中小学德育改革创新,至少应实施以下几点对策:
一、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实现德育知识与体系的和谐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聚首巴黎。有人问其中一位老人:“哪所大学对你的影响最大?”老人回答“幼儿园”。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应从娃娃抓起。而在我国的幼儿园中,并没有德育课程,德育仅仅体现在对小朋友的常规教育和管理中。更多的是发现问题才教育,随意性很大,缺乏统一性。小学的德育内容,相对稳定,教育形式多样,如思想品德课、晨会、班会教育,少先队组织下的中队、大队活动等,教育效果比较明显。而中学教材变化过于频繁,内容变化过大,出现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我认为,教材的变化应该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使教材内容利于学生接受,增强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避免空洞、无味,脱离实际。在教育内容上,应建立从幼儿园到大学的系统的知识体系,保持德育的衔接性与完整性,以解决好“知”与“不知”的矛盾。
简析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的创新策略
简析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的创
新策略
摘要:当前,核心素养的环境下,既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
基本功知识及技能,又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从而使得学生在智力发展的过程
中培养其良好的品德与习惯,因此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人的能力培养,这样能
够为将来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分研究也变得普遍。本文
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及经验出发,对于想学德育教育的创新提出相关的策略及建议,希望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的道德方面的教育。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核心素养;创新策略
引言:在新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
逐步走向深入,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能够
使得在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培养蹙额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及习惯,充分重视学
生的个人能力的培养,小学的杜宇工作,需要牢固的把握学生习惯养成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具备终身发展的社会需要及品格和能力,要充分突出个人修养,核心素养的学校德育一定坚持做到底。
一、将核心素养中的道德教育植入课程学科之中
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如果想要将核心素养
的理念贯彻及落实,就需要将其渗透到课程学科中去,通过“摸得着”“看得见”的课程教学,为核心素养教育提供标准依据。基于此,需要对核心素养提出重要
要求,以实现本学科的德育教学目标,充分推动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例如在语
文教学中,可以借助于经典的国学进行学习,要不断的对其渗透德育的人文思想,这样能够正确的树立三观,从而加快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养成,这样学生能够在无
形中得到充分发展,也能够体现小学德育教育的创新。
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路与方法
社会环境的复杂给教育工作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困难,并不断地影响和干 扰教育工作。(学校和学生)
学校的特点:
在社会环境大背景下,学校完全失去了教育的独立和自主,难以形成 或难以落实学校自己的教育思想。
小学高年级: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养成良 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具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诚实守信、 友爱宽容、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规则、法治、 行为习惯、友爱、自律)
初中学段:树立规则意识、法治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掌 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养成热爱劳动、自主自立、 意志坚强的生活态度,形成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善于合作、 勇于创新等良好品质。(规则、法治、劳动、自立、意志、尊 重、合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德育目标:有机衔接 逐级递进
总体目标: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 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 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小学低年级: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形成自信向上、 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等良好品质。(文明习惯、自信、诚实)
新时期的社会需求和基础教育的历史使命:
必须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 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 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 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 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全国中小学德育模式创新与班主任工作质量提升
“全国中小学德育模式创新与班主任工作质量提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小学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重要
性日益凸显。因此,全国中小学德育模式创新和班主任工作质量的提升成
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中小学德育模式的创新是提升学校德育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
目前,传统的德育模式主要依靠班主任的个人素质和经验,无法满足现代
教育的需要。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新的德育模式,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和思想素养。例如,可以引入游戏化的教学方法,通过游戏和竞争,激发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此外,也可以加强
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纳入德育评价体系中,通过评比、评优等方式激励学
生的道德行为,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其次,提升班主任工作质量需要加强班主任培训和支持。班主任是学
生思想教育的主要责任人,他们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班主任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同时,学校应该给予班主任足够的工作支持,如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提供必要的
教育资源和设备,帮助班主任更好地开展工作。此外,还可以建立班主任
交流平台,鼓励班主任们相互学习和借鉴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
再次,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础。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意识。学校可以开展家校合作活动,定期组织
家长会议和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特点和需求,提供科学的
教育指导。同时,也可以开展家教辅导工作,帮助家长解决教育问题,提
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创新
核心:养成学生良好的德性
《小学德育纲要》小学阶段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 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 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 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 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 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 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 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教育专家叶澜提出构建新理想 之核心--新人形象
1、认知方面:
第一、要有善于捕捉、组织各种信息和判断各种 信息价值的能力。 第二、要有善于认识自己的各种需求、能力、思 维品质与策略、态度和行为等的反思能力,以 及根据反思的结果自觉进行自我调控的能力。 第三、思维方式要发生变化。
2、道德面貌:
• 内在实质,是价值观问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对于学生来说:
种下去行为,收获起来是习惯; 种下去习惯,收获起来是性格; 种下去性格,收获起来是命运。
例如:列宁接受的家训
1870年列宁出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今乌 里扬诺夫斯克)。他的父亲是省国民教育视察 员,非常重视孩子们品德的培养。父亲以身作 则地教导他们:要学会尊重他人,不论别人身 份高低贵贱;小朋友要是说话发音不准确,不 要讥笑他,而要帮助他纠正,平时要多体谅别 人,多替别人着想;要乐于助人,给老人妇女 让座;别人帮了忙,一定要道谢;自己有了错, 也一定要请求别人原谅
中小学校德育特色创新与发展实施方案
中小学校德育特色创新与发展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落实《韶关市中小学校德育特色创新与发展实施方案》,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我县德育特色创新与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指导,在《韶关市中小学校德育特色创新与发展实施方案》的框架内,以理念生根、文化落地为着力点,以“厚德”、“弘善”、“感恩”、“励志”为主题等文化要素,以落实德育常规为基础,以中小学特色学校和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以“政德”、“师德”、“学德”建设为重点,以德育工作绩效评估为引领,努力践行“五个用心”(用心服务、用心办学、用心育人、用心学习、用心育儿),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更新德育观念,深化德育改革,加强德育创新,形成德育特色,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总体目标
1.在全县中小学校树立“厚德弘善,感恩励志”为核心的德育特色创新与发展工作理念,遵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及规律,讲求方法,突出特色,注重实效,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创新和发展中小学德育工作模式,努力打造有翁源特色的各中小学德育品牌,探索出有推广价值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
2.以“厚德弘善,感恩励志”为主题,进一步强化德育促进学校整体发展的观念,深化德育绩效评估考核,规范德育管理,以特色学校建设为抓手,培养一批促进德育创新发展的骨干力量,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中小学德育特色学校,整体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机制研究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机制研究
中小学生处于启蒙教育的关键时期,学生对于德育的认识,三观的建立相对比较懵懂,对于是非的辨认不是十分的清晰,特别是在德育教育背后对于知识学习的不彻底,因此对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机制的研究分析是提高中小
学德育工作优化、全面发展的关键。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
首先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与我国实现的计划生育有
很大的关系,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后,出现了许多独生子女的现象,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引起了很大的变化,这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改变,也使各种形式的权威遭到了很大的冲击,学生的特点更加显著。在教育上,不同的价值观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快,具有很强的个性,与此同时,还具有很强的个人主义、沉溺于网络、不重视机体精神、心理问题严重等。这就导致了许多的学生比较迷茫、凶杀、抢劫、吸毒等行为不断增加,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对当代中学生的培养是我们必要要重视的一个严峻问题。在道德教育中,帮助青少年走出“误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在我国的中学教育中,学生普遍存在着:罢课、早恋、上课玩手机、
沉溺网络、青少年犯罪等德育问题。老师和家长面对这种情况也是非常的无奈,利用英国的体谅德育模式,对中学德育工作进行优化,能够使当前的问题得到缓解。
二、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机制的研究
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机制的研究的出发点要从学校(班主任)、家庭、学生三方面的结合来实现,其中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中小学德育工作得以实现的重点环节。
1、班主任德育工作要以爱心为出发点,以尊重、理解为基础
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创新模式研究
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创新模式研究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尤其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的新课程改革也逐渐展开。在此大背景下,教师、学校等一系列因素有了全新的变化,而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也产生了诸多问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顺应时代发展,创新中小学校德育教育的模式也成了学校和教师的当务之急,特此提出生活德育这一全新的德育教育模式。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学校德育;生活德育
一、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的机遇
在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被进一步强化,最新的课程纲要指出,中小学校应当密切结合新课标要求,创新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立足点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注重实现价值观及道德教育目标,要求尽量展示、挖掘道德教育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真正价值。
总而言之,新课程标准为解决中小学校教育当中长期存在的道德与生活分离、知情分离、智德分离等问题创造了一个实践平台,用生活德育的全新理念对传统德育课程模式进行了创新,强调在开放、真实的生命体验当中构建学生的道德经验,回归生活和生活德育成为了德育课程创新的核心理念。
二、学校德育教育的创新模式——生活德育
为了解决传统德育工作中的诸多问题,顺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
本文提出生活德育这一全新的德育模式。所谓生活德育,即从现实生活出发,在生活中实施并回到实际生活中的道德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把德育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日常生活中
生活德育模式首先是从实际生活出发,在日常生活中实施并回到实际生活。所谓日常生活,即日常人际交往活动和消费活动。学校不仅仅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学习知识的场所,其也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场所。学校能否构建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一个班级能够构建自身个性化的班级氛围和班级文化,这些都是学生整体道德素质的外在体现。学校的日常生活会发生大量情感的、心理的、精神的人际互动与交往,还包括学校核心校园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成形、和谐校园氛围的营造和良好学习气氛的构建等,同样其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生长点和切入点。
新时代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创新思路
新时代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创新思路
发布时间:2022-06-07T07:47:00.732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461期作者:翁宗元[导读] 新时代背景下,提高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创新程度是《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提出的要求。
浙江省象山县外国语学校315700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提高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创新程度是《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提出的要求。而在落实课程改革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应对中小学生群体在已经适应了现有教学模式的状况下如何创新才能够保障课程教学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以及如何评
估各项教学创新措施的实践效果等。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应当从教育理念着手进行创新,丰富教学方法,拓宽教学形式,同时加强政法部门人员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以保障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新时代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创新思路教学实践
按照《大纲》要求,教育部门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条件保障,切实推进学校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法治教育是中小学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最主要的组成,对于助力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意识以及培养中小学生早期的正确的行为习惯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作用。因此,在中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学科教师需要不断强化法治教育的实际比重,进一步强化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展,并落实多学科协同发展,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方法,完成法治教育的实效渗透,让法治教育的实际实例与具体应用驱动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小学生塑造成熟的人生观、法治观、价值观等做好基础铺垫。
一、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
为了更好地反映世界德育改革的大趋势,体现德育新理念,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
一、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的转变
以往的德育较多关注学生的认知或知识层面,而较少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精神成长,忽视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情感体验,用既定的道德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发展性德育强调要以发展人为目的,以发展人为主体,以发展人为过程,通过发展人的德性,以使人的整体得到发展,并进而关心人的未来发展,帮助人对其一生发展进行筹划,使之成为和谐、自由发展的人。
二、实现由单向式德育向双向互动式德育的转变
单向灌输式德育存在的一个前提性假设是,教育者是道德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持有者,学生是道德的低能儿或违反道德的存在者。这种假设存在的合理性
在以往的德育理论界和德育实践者那里已经很少受到怀疑了。但是社会发展至今,反哺文化的出现,已客观地打破了教育者原有的权威,教育者越来越遭受到来自青少年儿童的种种质问和反叛。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在今天应是一个值得大力倡导的德育以至整个教育的新观念。这揭示了德育的过程实质是互动的过程,在双向互动中,也只有在互动中,才可能促进情感意识与尊重意识的成长,促进相互的理解与价值观的认同和包容。
三、实现由单一德育模式向多样化和个性德育模式的转变
德育模式的建构,是现代德育理论研究和德育实践探索所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学校德育模式建构得如何,不仅从根本上反映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的成熟度,而且也直接决定着学校德育的实际效果。以往,在我国存在着把德育模式理解为一成不变的固定格式的观念,不仅学校德育的理论模式和实践模式比较单一,而且在实践操作上把德育模式的应用程式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实践中创造出了丰富的经验,它们既符合世界德育改革与创新的基本精神,又充分结合本地、本校和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取得了良好实效。理论工作者将此概括为情感教育模式、德育体验模式、活动德育模式、主体参与模式等四种基本德育模式。
四、实现由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的转变
以(往)住的德育范(模式)式是由封闭的观点支配的,把学校德育视为一个封闭的、孤立的系统。这就使学校德育与外部世界丧失了复杂性联系,从而使之(失去)推动了活力和魅力。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主要体现为:一是由学校和教科书向社会大系统开放。重视家庭教育,形成家校联系、社区联系网络;二是向新生活、向未来开放。使德育不断地挑战新问题,应对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充满活力;三是由既定标准向个体生命开放。传统的德育(模式)范式从既定的标准出发,认为价值观只有一种最好或只有一种正确,排斥其他一切存在样式。而开放式德育(模式)范式则主张价值观是多元的,生命的存在样式是多样的,承认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