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功,含单元章,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 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功的定义,即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教授学生如何计算功,即使用公式W = F × s,其中 W 表示功,F 表示力,s 表示移动距离。
3. 功的单位:介绍功的单位,即焦耳(J),并让学生了解功的国际单位制。
4. 功的应用:向学生展示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力学中的功、电学中的功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各种情况下的功。
2.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现象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功在复杂情况下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实物模型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个简单的例子开始,例如一个人推一辆车,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过程中涉及的物理概念。
2. 功的概念:介绍功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就是功。
3. 功的计算:教授学生如何计算功,使用公式W = F × s,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和演示。
4. 功的单位:介绍功的单位,即焦耳(J),并让学生了解功的国际单位制。
5. 功的应用:向学生展示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力学中的功、电学中的功等。
6.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功的计算公式,并解决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他们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功的概念:力× 移动距离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功的单位:焦耳(J)七、作业设计1. 请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计算下面两个情况下的功:(1)一个人用力推一辆车,推力为10N,移动距离为5m,求推车的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第1节功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即W = F s。
3. 功的应用:功可以用来描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做功的能力,也可以用来计算物体的能量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计算功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和掌握计算功的方法。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功的应用和能够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1. PPT课件:通过PPT课件,我可以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实物模型:通过实物模型,我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练习题:通过练习题,我可以检验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功的概念。
例如,讲解一个人推一辆车,车没有动,那么这个人就没有做功。
这样,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功的概念。
2. 讲解:通过PPT课件和实物模型,详细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我可以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4. 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例如,让学生计算一个人推一辆车,车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人做了多少功。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功的概念: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功的计算:W = F s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功的概念,并给出一个计算功的例子。
答案: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例如,一个人推一辆车,车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人做的功就可以用公式W = F s来计算。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1节《功》优秀教案
(1)总结力学中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多媒体展示几个实例,让学生判断是否做功。
3.图片展示,让学生分析做没做功
(1)、一本书从桌子上掉到地上
(2)、人拉车,车动了;
(3)、起重机提起货物;
4、总结出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①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
②物体移动了距离,但没受力的作用。
③移动的距离与力的方向垂直。
5随堂练习
在 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7)
(1)、人把物体高高举着没动;
(2)、人向上提物体,没有提动;
(3)、人扛着一袋粮食在水平路上匀速行走;
(4)、人把桌子从一楼搬到二楼;
(5)、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
(6)、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
2.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①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
②物体移动了距离,但没受力的作用。
③移动的距离与力的方向垂直。
(二)功的计算
1. 功的定义: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
2.功的公式:W=F s
3.功的单位:1J=1N﹒m
(7)、清洁工把一桶水从地上提起
聆听、思考、分析。
思考、讨论、理解、回答。
举例、分析。
阅读、思考、讨论、理解、回答。
分析理解归纳功的含义。
理解功 的两 个必要因素。
联系实际,进一步理解功的含义。
(二)功的计算
1.功的定义
2.功的公式
3.功的单位
4. 例题解析
(1)提出问题:力学中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什么是功?如何计算功?
2.力与位移方向的关系对功的计算有何影响?
3.功与能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教学目的:
-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加深学生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与能量关系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4.教学策略:
-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
-创设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物理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
1.教学内容:
-设计具有梯度性的练习题,涵盖基础知识和拓展提高部分。
-练习题包括:计算给定力的功,判断力是否做功,解释生活中的实例等。
2.教学方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关注他们的解题过程,及时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包括功的定义、计算过实验验证功与能量之间的关系,撰写一篇简短的探究报告。
4.拓展作业:
-布置一道开放性问题,如让学生探讨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功来节约能源,提高生活质量。
-请学生收集与节能相关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节能宣传海报,展示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5.作业评价:
-对基础作业,重点检查学生对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运用实验、动画、图示等多种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功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功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是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功的计算公式为W = F × s,其中 W 表示功,F表示力,s 表示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 功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1J = 1N·m。
4. 功的应用:功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它在机械能、电功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单位,理解功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功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单位。
2. 难点:功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功的计算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绳子、小车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功的日常生活实例,如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和距离与做功的关系。
2. 概念讲解:介绍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单位,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
3. 例题讲解:分析几个关于功的计算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几个关于功的计算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探究:安排一个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探究功的计算方法。
7. 作业布置:布置几个关于功的计算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以及实例。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面几个物理量的功。
(1)用力提着一只重为2N的物体,提力方向上移动了3m,求提力做的功。
(2)一辆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到5N的推力,移动了10m,求推力做的功。
2. 答案:(1)提力做的功为6J。
(2)推力做的功为50J。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11.1功教案
功一、新课引入复习发问1.力的三因素是什么?2.力能产生哪些作用成效?在物理学中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经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有了收效||。
在物理学里||,常常要提到“功”的观点 ||,就汲取了“收效”的意思 ||,自然在物理学中功还有它特别的含义||。
二、新课解说(一)力学中的“功”学生自学本节课文||,并参看图及图注||。
发问并由学生议论回答以下问题:1.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经过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
2.剖析图 ||,做功的实例:在什么力作用下||,(这个力的方向是如何?)沿什么方向挪动通过了一段距离?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3.力学里的功包含哪两个必需因素?力学里的功包含两个必需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经过的距离||。
重申:“两个必需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行”||。
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没有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经过的距离||,即假如物体仍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
联合课本图2||,剖析两个小朋友做的功等于零的道理||。
假如物体靠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固然在水平方向上经过了距离||,但并无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它||,因此没有什么力做功||。
联合“在极圆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冰球”一例 ||,说明没有什么力对冰球做功||。
4.练习、剖析并演示以下问题||,议论力对物体能否做功?①放在水平木板上的小车 ||,在水平拉力作用下行进了一段距离||,拉力和重力这两个力哪个力对物体做了功?为何?②用手提着木块不动||,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木块做了功?③用沿水平的拉力拉动小车在水平木板上行进||。
当把拉力去掉后 ||,小车还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在这段距离上 ||,拉力对小车做功了吗?经过以上问题的议论||,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必需因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2. 详细内容:(1) 功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功的单位(3) 功的计算实例(4) 功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机械运动,如推车、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运动中涉及到的力与距离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 介绍功的定义:功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 = F s,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 介绍功的单位:焦耳(J)。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课本上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功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对功的理解。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力与距离,计算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6. 作业布置:布置课本上的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第十一章第一节功2. 板书内容:(1) 功的定义: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公式:W = F s(3) 功的单位:焦耳(J)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作业答案:(1) W = F s = 2N 3m = 6J(2) W = F s = 10N 5m = 50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功的概念。
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功的计算方法。
实验操作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1)
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资源】
交互式电子白板、导学案、课件等
【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归纳推理
【教学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树立自尊、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策略:学生已学习了力及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但对于什么是做功还没有直观的认识。
本节课从物体对放在地面上的物体及其光滑水平面上拉动的物体的受力分析,引出物理学中功的含义。
接着让学生对日常生活常见的具体实例入手让学生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后,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理解什么是功。
对于“功的计算”公式的得出、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均采用演示实验方法,让学生直观观察、思考中使学生总结得出本节所授知识,避免生硬的教学,让学生充分融入到学习中来学习知识。
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教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含有“功”的词语,指出其中“功”的含义。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点评:现代汉语中的“功”主要有成效、成功、贡献的意思,物理学中的“功”吸收了其中“成效”的意思,但它又有特殊的含义,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力学的“功”。
二、新课教学(一)、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做功的含义课件展示:(1)用力推车;(2)用绳子提重物。
让学生讨论想想这些实例中,工作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完成物体的受力分析,明确是哪个力对货物的移动做出了贡献,从而初步得出物理学中的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十一章第1节功课程教学设计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机械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因素,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功的含义。
(2)能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并能进行有关计算,知道功的单位焦耳(J)。
2、过程与方法(1)从实例中认识做功的两个因素,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规律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活动引导一积极思考,有克服困难的信心,体验克服困难、解决理解问题的喜悦。
(2)通过对活动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功的概念2、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及功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展示学习目标)激情导入:暴风雪过后,一辆汽车陷进了雪堆里,小明帮司机试着把车子推出雪堆,但小明使出了全身力气,车子还是纹丝不动,问题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小明对车的力有没有成效?学生:没有。
怎样才能显现出力的成效呢?大家看一下书,自主学习3分钟看能否找出答案.1、力学中的功师:能否找出答案?学生:能。
师:检验一下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请观察这几个力是否显现出成效?放幻灯(3名学生回答),师:力显现出了成效,我们在力学里把他叫做什么呢?学生回答:功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强调关键词)板书两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我们在分析下面几个例子放幻灯中是否有力做功?(小组合作完成)(1)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
(S=0) 总结:有力无距离(2)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
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
总结:力垂直距离无功(3)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F=0)总结:无力有距离2、功的计算(自学6分钟)放幻灯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所做的功越多。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涵盖功的计算、动能与势能的转化等。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方法:练习法、反馈法。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提高应用能力。
-教师批改作业,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并改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本章《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练习题:
-根据教材课后练习题,完成功的计算题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恒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功的计算问题,让学生学会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
2.提高拓展题:
-分析一些复杂的功的计算问题,如变力做功、多个力的合成等,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2.基本概念:讲解功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力对物体的作用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功的计算:推导功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讲解恒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4.动能、势能:介绍动能、势能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能问题。
6.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用力使物体移动的情况,那么如何衡量这种力的作用效果呢?”
2.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
-利用生活场景,引导学生从实际体验中感受力的作用和物体的移动。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及恒力做功的特点。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功的计算方法和能量转化的关系。
8.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人教八下物理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案
教案:人教八下物理第十一章第1节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物理学中的功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功的性质。
教材章节为第十一章第1节,具体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通过力对物体做功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是力与物体位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公式:学习功的计算公式W=FLcosα,其中F为力,L 为位移,α为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3. 功的性质:探讨功的正负、功的守恒以及功与能量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功的概念,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简单物理问题。
2. 理解功的性质,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功的转化。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功的正负判断。
2.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的理解,功的性质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三角板、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推车运动,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
2. 概念讲解:介绍功的定义,解释功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功的本质。
3. 公式讲解: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FLcosα,解释各个变量的含义和作用。
4.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演示如何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6. 功的性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功的正负、功的守恒以及功与能量的关系。
7. 板书设计:板书功的计算公式,标注各个变量的符号和单位。
8. 作业设计:布置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并写出解题过程。
六、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力F=10N的作用,位移L=5m,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α=30°,求物体所做的功W。
答案:W=FLcosα=10N×5m×cos30°=25√3 J2. 题目: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受到一个恒力F=8N的作用,位移L=10m,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α=45°,求物体所做的功W。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8.课后辅导与评价:针对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情况,进行课后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同时,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
4.功的正负:讲解功的正负含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功的正负与物体运动方向的关系。
5.实践应用: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功的知识进行解答。
6.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7.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8.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功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功的正负:讲解功的正负含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当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相同时,功为正;当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相反时,功为负。
4.能量转化:分析力做功时能量的转化,使学生明白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a.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情景涉及到力做功。
5.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运用能力:通过设计生活化的实例,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理解功的正负含义。
2.难点:将功的计算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实验演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下面,我将结合《功》这一章节的内容,为您详细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本次教学活动的设计,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本次活动也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计算功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次活动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并能够熟练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则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功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每人一份功的计算公式、实践活动手册。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我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功的概念。
故事中,小猴子和熊猫一起抬木头,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小猴子和熊猫对木头做了功。
2. 讲解功的概念:我利用PPT和黑板,详细讲解功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功的计算公式。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我在活动现场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4. 成果展示: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活动成果,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心得。
六、活动重难点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并能够熟练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在活动中,我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详细的讲解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克服了这个难点。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方面,我计划引导学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同时,我还将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11章第1节《功》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11章第1节《功》一、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功的定义,即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教授学生如何计算功,包括用手算和公式计算两种方法。
3. 功的单位:介绍功的单位,即焦耳(J),并让学生了解其他常见功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4. 功的应用:向学生展示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克服摩擦做功、做功改变物体的动能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计算功的方法和单位。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功的计算方法,以及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计算功的方法和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木块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册、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人爬楼梯、汽车行驶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中涉及到的是什么物理量。
2. 概念讲解:介绍功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功的定义。
3. 计算方法讲解:教授学生如何计算功,包括用手算和公式计算两种方法。
4. 单位讲解:介绍功的单位,让学生了解其他常见功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5. 例题讲解: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7.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功的计算方法。
8. 作业布置:布置练习册和课后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1.1 功概念: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计算方法:手算、公式计算单位:焦耳(J)及其他常见单位及换算关系例题:展示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实验:验证功的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功一、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介绍功的定义、单位以及计算公式。
2. 功的计算:讲解如何计算各种简单情况下的功,如固定距离、固定力和固定力矩等。
3. 功的应用:介绍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原理、能量守恒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功的概念、单位和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深入了解功的本质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单位和计算公式的理解与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杠杆、滑轮等)。
2. 学具:教科书、练习册、笔记本、尺子、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物理原理。
2. 概念讲解:讲解功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功的定义和意义。
3. 公式讲解:讲解功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功。
4. 例题讲解:举例子,讲解如何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6. 实验演示: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功的计算和应用。
7. 知识拓展:讲解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原理、能量守恒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功的概念1. 定义:2. 单位:3. 计算公式:功的计算与应用1. 计算公式:2. 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面两个物理问题。
(1)一个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一个力,力的大小为10N,物体移动的距离为5m,求这个力做的功。
(2)一个物体沿着斜面滑下,滑面的倾斜角度为30°,物体滑行的距离为10m,求物体下滑过程中重力做的功。
2. 答案:(1)这个力做的功为50J。
(2)重力做的功为250J。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践情景,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章)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年月日至月日单元(章)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总课时数 4
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课标
要求
与
教材
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主题单元教学中,学生学习功的概念,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 会进行功率的简单计算.
学
情
分
析
在日常生活中,“做工”是指消耗体力、脑力和劳动。
如农民种地,工程技术人员伏案设计、军人站岗等等含意很广。
但在物理学中,“做功”的
含意很窄,它是指两个因素同时存在的物理过程。
这两个因素是,有力作
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两上因素缺一不可,缺
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物理上就说没有做功;做功是能量转化和转移的过
程,对物体作功,物体的能量就会增加。
,以引发学生的疑惑,激发探究
的欲望。
由于学生学习物理的时间不长,动手实验有一定的模仿性,在这
一阶段需作必要的演示。
教学目标知识
与
技能
过程
与
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
观
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功率的概念,记住定义式、符号和单位,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知道做功的两
个必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
简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做功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第页(总页)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首 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页(总 页) 课题 第十一章 第一节 功 课型
新授课 第几 课时 1 第一稿: 备课组长:
第二稿: 备课组长:
第三稿:
备课组长: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三维)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功的含义。
3.学会功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有将科学
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教学重点】 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猜想、实验、讨论等综合探究式教学法
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对于本节课教材的分析,主要以科学探究活动来围绕功的物理意义展开。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一、导入新课
提问: 1、力的三要素是指哪些? 2、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 3、力作用在物体上会怎样 ( 产生什么效果 ) ?生活中的功有“贡献”、“功劳”等丰富的意思,力学中的功吸收了生活中功的意思,但它也有着更为特殊的含义。
二、新课教学
一、力学中功的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举多个例子,要求学生判断是否做功。
(多媒体课件演示)
⑴举重运动员向上举杠铃的过程中,举力是否做了功?
⑵马拉木头水平前进,马的拉力是否做功?
⑶起重机把货物竖直提高2米后,又沿水平方向移动1米,起重机的钢绳的拉力是否做了功?
⑷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冰球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没受力
注意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1)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
(2)物体移动了距离,但没受力的作用。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与力的方向垂直。
总结: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学生集体回答。
学生思考后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归纳总结]
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分析回答
理解
第页(总页)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补充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师小结:从以上例子,我们进一步
认识了力学中功的含义,即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显然力做功有两个条件。
二、我们知道了力做功的两个条件,那怎样来计算功呢?
用 W 表示功,用 F 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 W = Fs。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 N ),距离的单位是米( m ),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 J )。
1 焦=1牛·米。
几点说明:
①使用 W = Fs,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②做功的多少只由 W = Fs决定,跟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变速运动无关。
③知道 1 焦的物理意义,知道 1 焦的大小。
[学生阅读课本]
理解、记忆
[学生讨论]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二是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S)
【学生分析】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即: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自主学习
理解掌握
第页(总页)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补充
课时达标检测设计项目检测内容
当堂达标检测1、起重机的钢绳将500N的物体匀速提高6m后,又水平匀速移动4m,钢绳的拉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J, 重力做的功为 J。
2、步枪子弹重0.2N,枪膛长50cm,,火药爆炸对子弹平均推力为5×105N,子弹离开枪口后,空中飞行200米落地,火药推力做功为 J
3、重量为10N的物体,在20N的水平拉力的作用下,一次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移动1m,另一次在粗糙水平面上移动相同的距离,粗糙面与物体的滑动摩擦力为3N,试问拉力在此两种情形下所做功的大小关系:()
A.在光滑面上拉力做的功小
B.在粗糙面上拉力做的功小
C.两种情况所做功的相同
D.无法判断
4、用20N的水平力将5N的球沿地面滚出,球滚10m停下,滚动过程中推力做功()
A.150J
B.200J
C.50J
D.0J
5、放在水平面上重150N的小车,在10N水平拉力下,沿拉力的方向匀速前进了20米,在此过程中()
A.拉力做功200J
B.重力做功3000J
C.小车受到的摩擦力为150N
D.重力做功为3200J
6、质量为40kg的物体受到100N的水平拉力,移动了50cm。
(每问2分)
求:(1)拉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2)重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第页(总页)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设计☆
板书设计
第1节功
一.功的定义:
1、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2 、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二是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S)
二、功的计算:功=力×距离公式: W = Fs
单位:焦耳符号: J
作业设计
1、重100N的物体由于惯性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匀速前进4m,外力做的
功为 J,重力做的功为 J。
2、放学后,某同学背着重40N的书包沿水平路面走了200m,又登上大约10m
高的四楼才回到家。
则他在回家的过程中对书包做的功约为() A、
0J B、400J C、2000J D、2400J
3、悉尼奥运会,我国运动员丁美媛获得女子75kg以上级举重金牌,她的挺
举成绩是165kg。
估算她在挺举全过程中对杠铃做的功为() A、3×
102J B、 1×103J C、3×103J D、 5×103J
4、用200N的力,在粗糙不同的水平路面,沿水平方向分别拉重500N和800N
的两辆小车匀速前进4m,则() A、拉重车做的功多 B、拉轻车做的功
多
C、拉两辆车做的功一样多
D、无法确定
教学后记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尽量的给学生时间与
空间,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充分交流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和见解。
但是也许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积极参与课堂的习惯,在交流的过
程没中,有的学生发现了问题,但没有大胆的提出来。
因为老师过于考虑课
堂的进程化推进,所以没有安排充分的时间,或者说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
鼓励学生把不清楚的问题全部都提出来。
例如: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垂
直时,做功为零。
现在反思,如果让学生充分的把不清楚的问题能够提出来,
通过充分的讨论,这些问题应该是不难解决的。
第页(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