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案
青岛版八下数学7.1算术平方根教学设计
![青岛版八下数学7.1算术平方根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e7a324c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dd.png)
青岛版八下数学7.1算术平方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青岛版八下数学7.1算术平方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掌握求算术平方根的方法,以及理解算术平方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引入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和性质,进而运用算术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乘方、平方根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学生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掌握。
同时,学生应具备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能主动探究问题,并与同伴合作交流。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掌握求算术平方根的方法。
2.能运用算术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求算术平方根的方法。
2.难点:算术平方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算术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2.准备PPT,用于展示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性质和求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算术平方根的应用。
例如: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0cm,求它的面积。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初步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同时,展示求算术平方根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PPT上的例题,独立完成求算术平方根的练习。
期间,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求算术平方根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师选取部分小组的总结进行点评,巩固学生对算术平方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体积、求解方程等。
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案范文
![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376ad4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a5.png)
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第一章“有理数”的概念及运算方法;(2)能够运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3)熟练运用数轴表示有理数,并判断大小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2)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有理数的运算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有理数(1)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2)有理数的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3)有理数的大小比较;(4)数轴的概念及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2)熟练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方法;(3)能够运用数轴表示有理数,并判断大小关系。
2. 教学难点:(1)有理数的乘方;(2)数轴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有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有理数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 媒体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有理数的运算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 练习巩固: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5. 实际应用:安排生活实践题目,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课时本章教学共需4课时。
六、教学内容1.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1)整式的概念及分类;(2)整式的加减运算;(3)整式的乘法运算。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2)熟练掌握整式的加减运算;(3)能够运用整式的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整式的乘法运算;(2)运用整式解决实际问题。
八、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整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整式的加减运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 媒体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整式的乘法运算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 练习巩固: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5. 实际应用:安排生活实践题目,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青岛初一数学教案模板
![青岛初一数学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2e191bea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5a.png)
青岛初一数学教案模板在教学进程中如何增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
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202X青岛初一数学教案模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202X青岛初一数学教案模板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借助数轴,初步知道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通过运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绝对值的意义和作用。
2、进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运用“| |”来表示一个数的绝对值,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到达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目的 (2)、通过探索求一个数绝对值的方法和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方法的进程,让学生学会通过视察,发觉规律、总结方法,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通过对“做一做”“议一议”“试一试”的交换和讨论,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用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用绝对值或数轴对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让学生学会尝试评判两种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数轴解决数学问题,成心识地势成“脑中有图,心中有数”的数形结合思想。
通过“做一做“议一议”“试一试”问题的摸索及回答,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锤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发展学生清楚地论述自己观点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索、合作交换、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知道绝对值的概念;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三、教学进程:1、教师检查组长学案学习情形,组长检查组员学案学习情形。
(约5分钟)2.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交换。
(约5分钟) 3、小组分任务展现。
(约25分钟) 4、达标检测。
(约5分钟) 5、总结(约5分钟)四、小组对学案进行分任务展现(一)、温故知新: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数轴和数轴的三要素,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什么叫数轴?数轴的三要素什么?(二) 小组合作交换,探究新知1、视察下图,回答问题: (五组完成)大象距原点多远?两只小狗分别距原点多远?归纳: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
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上册《认识数轴》教学设计
![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上册《认识数轴》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87ff73e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cc.png)
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上册《认识数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数轴》是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数轴的概念,掌握数轴的表示方法,以及能够在数轴上表示和比较实数的大小。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数轴,从而加深对实数和数轴之间关系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数基础,对实数的大小比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数轴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数轴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数轴的概念,掌握数轴的表示方法,能够在数轴上表示和比较实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数轴,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数轴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如何在数轴上表示和比较实数的大小。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通过具体的问题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数轴,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数轴的知识,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数轴的教具。
3.实数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如“小明和小华比赛跑步,小明跑了600米,小华跑了800米,谁跑得快?”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数轴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用PPT展示数轴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轴的特点。
同时,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实数,并比较大小。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数轴的教具,进行实数的表示和比较的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实数的表示和比较的练习题,巩固数轴的知识。
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数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的找零、判断时间的早晚等。
青岛版数学九年级上册《认识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青岛版数学九年级上册《认识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a6dc9bd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8d.png)
青岛版数学九年级上册《认识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一元二次方程》是青岛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性质和解法。
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高中数学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代数基础,对于方程的概念和解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也会影响他们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
2.学会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3.能够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和练习法进行教学。
通过问题和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呈现(15分钟)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实例和PPT课件呈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分组练习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和解法。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以及解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板书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性质和解法。
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和练习法,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思考和探索。
通过练习和实际问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案范文
![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7a3cbff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9f.png)
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第一单元的相关知识;(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兴趣;(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第一单元第1课时内容(1)引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学习平面图形的认识;(2)新课讲解:讲解平面图形的性质及分类;(3)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练习。
2. 第二课时: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第一单元第2课时内容(1)引入新课: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引出直线、射线的概念;(2)新课讲解:讲解直线、射线的性质及表示方法;(3)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练习。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2)学生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课堂导入:(1)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新课;(2)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引导思考。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新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2)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讨论。
4.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2)教师批改作业,及时给予反馈。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出疑问。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第一单元相关内容;2. 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自制,包含图片、动画等元素,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3. 练习题: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编写,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2024年青岛版九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6篇)
![2024年青岛版九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6篇)](https://img.taocdn.com/s3/m/3e102c86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b9.png)
2024年青岛版九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本学期数学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1. 整式的加减乘除\t\t2周整式的加减法、整式的乘法、整式的除法2. 一元一次方程\t\t2周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3. 一元一次不等式\t\t1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4. 平面图形及其性质\t\t3周形状的认识、平面图形的相似性、三角形的性质、四边形的性质、圆的性质5. 空间几何图形\t\t2周空间几何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的视图和展开图、棱柱、棱锥、棱台、球体的性质6.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t\t2周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数据的描述、数据的分析与预测7. 几何变换\t\t2周平移、旋转、对称、相似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演练、讨论和探究等。
2. 运用多媒体、实验、游戏等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方法1. 定期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口头测试,检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教师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供作业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准备1. 编写教学课件和习题集,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和练习题。
2. 提前准备好投影仪、计算器、相关实验器材等教学设备。
六、教学计划安排本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为16周,将按照以下安排进行教学:第1-2周:整式的加减乘除,讲解整式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练习基本算法。
第3-4周:一元一次方程,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练习相关题目。
第5周:一元一次不等式,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和解法,练习相关题目。
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教案
![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b155a4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14.png)
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几何图形,如点、线、面、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等;2. 学会用符号和语言描述几何图形的特点和性质;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基本几何图形的概念和特点;2. 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3. 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基本几何图形的概念和特点;2. 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
教学难点:1. 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2. 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2. 课件;3. 练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几何知识,如点、线、面等;2. 提问:你们对这些几何图形有什么了解?它们有什么特点?Step 2:新课导入1. 介绍基本的几何图形,如点、线、面、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等;2. 讲解每个几何图形的特点和性质;3. 通过课件展示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Step 3:课堂互动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每个几何图形的特点和性质;2. 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3. 教师点评并总结。
Step 4:练习巩固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2. 教师讲解答案,解答学生疑问。
Step 5: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教师点评并补充。
Step 6: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几何知识,引出基本的几何图形。
在讲解每个几何图形的特点和性质时,通过课件展示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课堂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每个几何图形的特点和性质,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练习巩固环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讲解答案,解答学生疑问,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案范文
![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3e8fa3a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c1.png)
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第一章节的概念和性质;(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实数与代数1.1 有理数1.2 整式1.3 函数的定义与性质1.4 一元一次方程1.5 不等式及其解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实数与代数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
难点:函数的定义与性质,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通过实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实数与代数的基本概念;(2)学生合作讨论,总结实数与代数的性质。
3. 课堂讲解:(1)讲解实数与代数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实数与代数解决实际问题。
4. 巩固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教师批改作业,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高自信心。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选取一道实际问题,运用实数与代数知识解决,提高应用能力。
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第二章节的概念和性质;(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九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青岛版(通用3篇)
![九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青岛版(通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239f79e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09.png)
九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青岛版(通用3篇)安排的内容远比形式重要。
不须要巧语花言。
简洁、清楚和可操作性是工作安排的基本要求。
为了便利大家,这里有一些九年级数学的教案,青岛版。
以下是我整理的九年级数学的教学安排青岛版(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九年级数学的教学安排青岛版一、班情分析经过九年级的数学学习,基本形成数学思维模式,具备肯定的应用数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但在学问敏捷应用上还是很欠缺,同时作答也比较马虎。
二、指导思想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贯彻党的教化方针,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实施素养教化,切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驾驭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培育学生探究思维的实力,提高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实力。
同时通过本期教学,完成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探究实际问题,相识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旋转、圆、概率初步,驾驭有关规律、概念、性质和定理,并能进行简洁的应用。
进一步提高必要的运算技能和作图技能,提高应用数学语言的应用实力,通过二次函数的学习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驾驭提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的实力,并用有关的代数和几何学问表达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探究圆性质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识图实力;通过对二次函数的探究,培育学生发觉规律和总结规律的实力,建立数学类比思想;通过对二次函数的探究,体验化归思想。
3、情感与看法目标通过对数学学问的探究,进一步相识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并用数学学问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胜利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识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溢视察、实践、探究、归纳、类比、推理和创建性的过程。
养成独立思索和合作沟通相结合的良好思维品质。
了解我国数学家的杰出贡献,增加民族的骄傲感,增加爱国主义。
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3《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1
![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3《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99cb34f9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50.png)
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3《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3《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节主要讲述有理数的乘方概念和性质。
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的乘除法和幂的定义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有理数的乘方,有助于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为后续的代数运算和函数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和幂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乘方作为幂的进一步延伸,其概念和性质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自主探索乘方的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乘方概念,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方法。
2.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性质,能运用乘方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有理数的乘方概念和性质。
2.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发现乘方的规律。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示乘方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PPT课件。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实际问题:某商品打八折优惠,即原价的80%,求原价。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表示这个问题,引出有理数的乘方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有理数的乘方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有理数乘方的规律。
如:23表示2乘以自己3次,即2×2×2=8。
同时,讲解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方法,如:a m×a n=a(m+n)。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有理数乘方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讲解有理数乘方的性质,如:a m÷a n=a(m-n);(a m)n=a(mn)。
初中数学青岛版教案
![初中数学青岛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49f564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68.png)
初中数学青岛版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平方根的概念,掌握平方根的性质。
2. 能够运用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平方根的定义和性质。
2. 平方根的运算规律。
3. 实际问题中的平方根应用。
教学重点:1. 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
2. 平方根的运算规律。
教学难点:1. 平方根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平方的概念,复习平方的性质。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平方根的概念吗?平方根有什么性质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平方根的定义:一个数的平方根是指能够使得该数平方后得到原数的非负实数。
2. 讲解平方根的性质:a. 任何非负实数都有平方根。
b. 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互为相反数。
c. 零的平方根是零。
d. 负数没有平方根。
3. 讲解平方根的运算规律:a. 两个平方根相乘等于它们的被开方数。
b. 一个平方根与它的被开方数相乘等于零。
三、例题讲解(15分钟)1. 讲解例题1: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a. 25b. -25c. 02. 讲解例题2:已知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0cm,求它的面积。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1: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a. 36b. 49c. -162.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2:已知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8cm,求它的面积。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
2. 强调平方根的实际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回家后完成作业题1: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a. 64b. 100c. -362. 让学生回家后完成作业题2:已知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6cm,求它的面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平方根的概念、性质和运算规律,以及例题和练习题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了平方根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9.1同位角-青岛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9.1同位角-青岛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94c065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50.png)
同位角-青岛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涵盖了以下内容:
1.同位角的定义和概念
2.同位角的判定方法
3.同位角的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
1.掌握同位角的定义和概念
2.能够准确判定同位角
3.能够应用同位角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
同位角的概念和判定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
同位角的应用实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讲解、举例和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流程
1.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举例的方式引入同位角的定义和概念。
2.讲解(20分钟)
教师讲解同位角的概念、定义和判定方法,并通过课件展示实例,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3.练习(30分钟)
学生完成同位角的练习题,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4.讲解(20分钟)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同位角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同位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练习(30分钟)
学生通过实例练习同位角的应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10分钟)
教师给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强调同位角的重要性。
七、教学评估
本节课评估通过练习题和应用实例的方式进行。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讲解、举例和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同位角的概念、定义和判定方法。
但是,在教学中,还需要加强同位角的应用实例的讲解和练习。
下一次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应用方面的讲解和练习,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同位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青岛版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
![青岛版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94b0401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be.png)
青岛版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条件;(2)能够求解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会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3)能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反比例函数的规律;(2)利用图形直观展示反比例函数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3)运用转化思想,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反比例函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定义条件;2.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求解方法;3.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及图象特点;4. 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定义条件;2.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求解方法;3.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及图象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反比例函数的规律;2. 利用图形直观展示反比例函数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3. 运用实例讲解法,让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反比例函数问题;4.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实例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2)引导学生观察实际问题,发现反比例函数的规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条件;(2)学生通过实例,学会求解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 课堂讲解:(1)讲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性质;(2)利用图形展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特点;(3)讲解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练习巩固:(1)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教师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青岛版本初中数学教案
![青岛版本初中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455a520029bd64793e2c82.png)
青岛版初中数学教课设计对于青岛版初中数学教课设计大家认识过多少呢可能大家都不是很认识下边就是小编分享的青岛版初中数学教课设计范文一同来看一下吧青岛版初中数学教课设计 1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发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好的知识构造体系因为学生所独有的年纪特色学生存心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一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半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授课的思路教师上课组织讲堂纪律其实不难并且学生的学习踊跃性也很简单调换但每个班都有个其他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我行我素对于他们数学知识和能力掌握状况的剖析:、对于一年级的数学学习重生不论在数学知识上仍是数学能力上都有所准备就数的认识来看重生二十之内的数数特别流畅和连接能够正数倒数学生在这方面拥有优秀的知识准备的原由之一是学生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在少儿园中大多半学生学习过十之内的加减法同时在一些家长在家中也进行过指导另一方面数数和十之内数的分解组合学生在生活中有时机使用所以这方面的准备比较好、在数的计算中学生对于十之内数的计算较为娴熟这和学生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相关1、重生在数感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数感——学生对数的意义理解有必定困难经过个别访谈认识到学生对于蕴涵在实质生活中的数的意义的理解较为正确比如对于“你的小组中有几个小朋友以前去后数你是第几个从后往前数你是第几个第几个小朋友是谁”这样的问题学生的解答没有问题都能依据实质状况作出正确的回答可是对于图形学生的理解有必定的困难这可能是学生对图形的认识造成了对数的基数序数意义理解的扰乱、归纳能力和推理能力——广泛学生关注的范围比较小角度单调全册教材剖析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八个单元本册教材主假如经过各种各种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察看能力、思想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沟通的能力等方面的培育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重的学习兴趣同时鼓舞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去学习自己实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道德教育初步认识必定的学习方法、思虑方式全册教课目的、娴熟地数出数目在20之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划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次序和大小掌握10之内各数的构成会读、写0――20各数、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娴熟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之内的减法、初步学会依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质问题1、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认识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领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成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仔细作业、书写整齐的优秀习惯、经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平常生活的亲密联系全册重、难点:教材要点:在详细的情境中能娴熟的认读、写、20之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地点与次序;成立初步的空间观点;能依据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教材难点:领会20之内加减法的意义能娴熟的口算20之内的数的加减法;初步形成空间观点;经历简单的数据采集过程形成初步的统计观点教课准备画有田字格的小黑板挂图小棒圆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现台部分实物模型智能培育、培育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独立思虑与合作沟通的能力、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优秀感情1、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优秀的学习习惯教课思路及举措.一年级学生的计算学习要和意义理解与思想训练相联合在小学数学讲堂教课中要重视计算策略的优化和算理的浸透同时在计算教课过程中要浸透思想的训练.数学教课中增强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累积和对学习对象的直接感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能力对学生解决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甚至好多学生都是成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长进行学习的所以一年级的数学教课应当增强学生的实质感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真相景中掌握数的意义和运算的意义发展数感和符号感扩大学生的信息储备供给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生活情形给学生时机在实质情形中感知、操作、认识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空间观点的培育要掌握好度在详细和抽象的空间观点的成立在低段重要密和学生的着手操作相联系能够经过察看、接触(摸、折、剪、拼等)等各种手段来让学生认识几何形体成立空间观点同时要将生活资料数学化在详细、半抽象、抽象之间成立一座桥梁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教课中要逐渐浸透重要的数学观点和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已经作为数学知识的一部分教师在教课中要逐渐跟着数学知识的学习进行浸透比如一年级教材中有好多地方能够浸透一一对应思想、函数思想、符号化思想的要在平常的教课中加以落实青岛版初中数学教课设计2学科:;任课班级:;任课教师:;年代日个人说明:本教课设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望广大网友慎重下载第一单元小手艺展现——分数乘法一、教材剖析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减法以及约分等知识的长进行学习的是学习分数、比、分数四则混淆运算及百分数的重要基础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有:整数和分数相乘分数和分数相乘分数连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倒数二、单元教课目的在解决详细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质问题;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经历分数乘法计算方法的研究过程领会数形联合思想在解决数学识题中的作用培育初步剖析、比较和推理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觉分数乘法在现实中的应用培育应用知识和兴趣三、单元教课要点、难点要点:理解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难点:理解分数乘分数计算的算理四、课时安排:10课时。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ae0f34e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6e.png)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全等三角形》是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以及全等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全等三角形,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变换,对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变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以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全等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探讨中加深对全等三角形知识的理解。
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包括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判定方法的讲解,以及实际问题的案例。
2.准备一些实际的三角形图形,用于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课堂上让学生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三角形图形,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全等三角形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青岛五四版初中数学教案
![青岛五四版初中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9fb698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f9.png)
青岛五四版初中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2. 能够使用量角器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3. 能够运用角的度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角的概念及度量方法。
2. 量角器的使用。
教学难点:1.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的关系。
2. 量角器的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1. 量角器。
2. 直尺。
3. 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知识。
2. 提问: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特点?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介绍角的概念:角是由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和这两条射线的部分组成的图形。
2. 讲解角的度量方法: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3. 演示量角器的使用方法:量角器的一条边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另一条边与角的另一条边重合,读取量角器上的度数。
4. 讲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的关系: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练习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2.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四、巩固提高(10分钟)1. 提问:角的度量有什么实际应用?2. 学生举例说明角的度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角的概念、度量方法以及角的度量在实际中的应用。
2. 强调量角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材上的练习题。
2. 调查生活中的角的度量实例,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角的概念和度量方法,能够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了所学知识。
在巩固提高环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角的度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整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检查,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案
关于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案大家了解过多少呢可能大家都不是很了解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案范文一起来看一下吧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案1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一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教师上课组织课堂纪律并不难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但每个班都有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我行我素
对于他们数学知识和能力掌握情况的分析:
1、对于一年级的数学学习新生无论在数学知识上还是数学能力上都有所准备就数的认识来看新生二十以内的数数非常流利和连贯可以正数倒数学生在这方面具有良好的知识准备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在幼儿园中大部分学生学习过十以内的加减法同时在一些家长在家中也进行过辅导另一方面数数和十以内数的分解组合学生在生活中有机会使用因此这方面的准备比较好
2、在数的计算中学生对于十以内数的计算较为熟练这和学生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有关
3、新生在数感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数感——学生对数的意义理解有一定困难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学生对于蕴涵在实际生活中的数的意义的理解较为准确例如对于“你的小组中有几个小朋友从前往
后数你是第几个从后往前数你是第几个第几个小朋友是谁”这样的问题学生的解答没有问题都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回答但是对于图形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可能是学生对图形的认识造成了对数的基数序数意义理解的干扰
4、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普遍学生关注的范围比较小角度单一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八个单元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全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全册重、难点:
教材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的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教材难点:体会20以内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初步形成空间观念;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过程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教学准备
画有田字格的小黑板挂图小棒圆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部分实物模型
智能培养
1、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思路及措施
1.一年级学生的计算学习要和意义理解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计算策略的优化和算理的渗透同时在计算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思维的训练
2.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对学习对象的直接感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能力对学生解决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甚至很多学生都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应该加强学生的实际感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把握数的意义和运算的意义发展数感和符号感扩大学生的信息贮备提供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探究数学的生活情景给学生机会在实际情景中感知、操作、认识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学习数学 3.空间观念的培养要把握好度在具体和抽象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在低段
要紧密和学生的动手操作相联系可以通过观察、接触(摸、折、剪、拼等)等各种手段来让学生认识几何形体建立空间观念同时要将生活材料数学化在具体、半抽象、抽象之间建立一座桥梁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在教学中要逐步渗透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已经作为数学知识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步随着数学知识的学习进行渗透例如一年级教材中有很多地方可以渗透一一对应思想、函数思想、符号化思想的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落实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案2
学科:;
任课班级:;
任课教师:;
年月日
个人说明:本教案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望广大网友谨慎下载
第一单元小手艺展示
——分数乘法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减法以及约分等知识的上进行学习的是学习分数、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及百分数的重要基础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有:整数和分数相乘分数和分数相乘分数连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倒数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2.经历分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初步分析、比较和推理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分数乘法在现实中的应用培养应用知识和兴趣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难点:理解分数乘分数计算的算理
四、课时安排:10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