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基本诊疗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慢性胃炎患者诊治规范
消化内科慢性胃炎患者诊治规范慢性胃炎(chronicgestritis)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黏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
本病十分常见,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三种最常见的慢性胃炎。
小儿慢性胃炎、老年人慢性胃炎近几年临床发病率也逐渐升高。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现已明确Hp感染为慢性胃炎的最主要的病因,有人将其称为Hp相关性胃炎。
但其他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有害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于易感人体也可引起本病。
病因持续存在或反复发生即可形成慢性病变。
目前认为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因素作用造成: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年龄、吸烟、饮酒、食物刺激、药物、缺铁性贫血、金属接触、温度、放射治疗、胃内潴留、十二指肠液反流、免疫因素、其他细菌、病毒感染等。
慢性胃炎是由于各种有害因素作用于易感人体而形成。
虽然病因不同而病理过程可能相似,由轻到重,由浅表到萎缩。
浅表性胃炎的炎症细胞浸润腺颈部较多,病理上可见到炎症细胞穿过腺颈部。
有医者认为此病理改变在胃炎发展的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腺颈部是腺体的生发中心,炎症引起腺颈部细胞的破坏,细胞更新率下降。
导致腺体不可逆的改变,最终形成萎缩性胃炎。
因此,萎缩性胃炎可以看作是各种因素引起胃黏膜病变的最后结局。
(二)发病机制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主要局限于黏膜层,有一系列基本病变,这些病变的程度不同又可分成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改变。
1.细胞浸润正常胃黏膜固有层仅有极少量的单核细胞,如果比较明显可认为是病态。
淋巴细胞常见于慢性炎症。
中性粒细胞常见于急性炎症,或慢性炎症的活动期。
嗜酸细胞比较少见。
2.白细胞游走(Leucopedesis)在腺窝上皮或腺管上皮细胞间,可见3~5成团的白细胞向外移动,与周围的细胞境界清楚,最后排出到腺窝或胃腔。
2010慢性胃炎诊疗规范
慢性胃炎西医诊疗常规(2010年版)【诊断依据】一、临床症状本病常起病缓慢,病程迁延。
①上腹隐痛无规律性、或上腹饱胀不适、餐后为甚、噯气反酸、食欲减退、反酸、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
②A型胃炎(慢性胃体炎多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可有明显厌食、消瘦和贫血。
二、体检:上腹部轻度压痛,有典型恶性贫血时可出现舌炎、舌萎缩和周围神经病变所致的感觉异常。
三、检查1、胃镜及病理活检①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如同时存在平坦糜烂、隆起糜烂或胆汁反流,则诊断为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或伴胆汁反流。
②据病变的分布和范围胃窦炎(B型)、胃体炎(A型)和全胃炎。
③胃镜诊断:浅表性胃炎:红斑(点、片状、条状)、粘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萎缩性胃炎:粘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
皱襞变平甚至消失,粘膜血管显露,粘膜呈颗粒、或结节状。
④病理活检诊断:经病理活检可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或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组织学变化有:幽门螺杆菌(H.pylori)、慢性炎症(淋巴细胞浸润)、活动性(中性粒细胞浸润)、萎缩、肠化、异型增生(即不典型增生),要分为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级。
2、慢性萎缩性胃炎,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从组织学上分两型:1、化生性萎缩:胃固有腺体被肠化或幽门化生腺替代。
2、非化生性萎缩:固有腺体被纤维组织或纤维肌性组织替代或炎性细胞侵润引起固有腺体减少。
3、幽门螺杆菌检测:证实H.pylori现症感染。
4、X线钡餐检查:诊断价值有限。
主要用于不宜作内镜检查而又需要排除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上消化道疾病者。
【治疗常规】一、一般治疗①清淡饮食;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③忌酒、浓茶、咖啡等,避免粗糙辛辣和不宜过快、过热、过硬饮食;④保持心情舒畅、乐观生活规律。
二、去除病因1、根除幽门螺杆菌指征:(有下列幽门螺杆菌感染者)①有明显异常的慢性胃炎患者(指胃粘膜糜烂、中~重度萎缩、中~重度肠化、轻、中度不典型增生);②有胃癌家族史者;③伴糜烂性十二指肠炎或溃疡者;④消化不良症状经常规治疗疗效差者。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
2021.12.30
概念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已知幽门螺杆菌(Hp)感染 与慢性胃炎关系密切,其他如酗酒、吸烟、十二指肠液 反流、自身免疫、药物及饮食因素等也可引起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分类方法很多,我国目前一般分为浅表性胃炎 (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大类。伴有中重度肠 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者称为癌前病变,与胃癌发生有 明显的关系。本病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痞满”等 范畴。
治疗(三·六) 中医治疗:瘀血停胃证
证候:胃痛如割,痛久拒按,痛处不移,呕血黑便, 入夜痛甚,痛彻胸背,食后痛重,舌底脉络紫暗, 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和胃。
方药: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丹参15g,蒲黄(包 煎)9g,炒五灵脂(包煎)9g,砂仁(后下)6g,檀香 4.5g,三七粉(冲服)3g。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四逆散合金铃子散加减:醋柴胡12g,炒白芍15g,枳壳12g,甘草
6g,延胡索12g,炒川楝子9g。 加减:胃部灼热,嘈杂泛酸,加黄连6g,吴茱萸3g,海螵蛸15g以清胃;
不思饮食,脘胁胀满,加茯苓12g,白术12g,陈皮6g以健脾;嗳气呃逆, 加旋覆花(包煎)6g,代赭石(先煎)24g以降逆;胃酸多,加海螵蛸30g,煅 瓦楞子(先煎)30g以制酸。 中成药:①气滞胃痛冲剂,冲服,1次5g,1日3次;②胃苏冲剂,冲服, 1次5g,1日3次。
胆汁结合剂适用于各类胃炎伴胆汁反流者,有消胆胺、甘羟铝、铝碳酸镁( 达喜、 威地镁) 等,后者兼有抗酸、保护黏膜作用。
根除Hp 治疗适用于Hp 阳性者: ( 1) 胃黏膜糜烂、萎缩病变的慢性胃炎;( 2) 有胃 癌家族史者; ( 3) 伴糜烂性十二指肠炎者; ( 4) 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慢性胃炎,目前 推荐方案是铋剂、PPI 加2 种抗生素组成的四联方案,特别适用于发达城市、中 心地区Hp 耐药较高的地方; 而对于广大农村、边远地区和社区基层Hp 耐药较低 的人群,则仍可采用铋剂或PPI 加2 种抗生素组成的三联疗法。为克服耐药,提 高Hp 根除率,可在原三联联疗法基础上加用中药、益生菌或口腔洁治等形成新 的四联疗法。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概述】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为各种有害因子长期或反复作用于胃粘膜而引起的慢性炎症。
可能的病因有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胆汁反流、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反复服用对胃粘膜有刺激的药物(尤其是非甾体类消炎药、糖皮质激素)、精神紧张或压力、遗传因素及某些慢性病影响等。
根据病理改变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儿童以前者为多(占95%以上),萎缩性胃炎很少见。
慢性胃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上消化道器质性疾病,也是反复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因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单凭临床诊断较困难,主要依靠胃镜及病理学检查;因HP感染是常见原因,故应常规做HP感染的检查,以便确定是否给予HP根除治疗。
【病史要点】1.询问腹痛的病程、发作时间、有无发作间歇、发作诱因;记录腹痛与饮食的关系;腹痛的部位、性质。
2.询问有无恶心、呕吐、纳差、反酸、嗳气、上腹饱胀。
3.询问排便频率、大便性状,有无腹痛发作即感便意、排便后即腹痛缓解。
4.有无黑便、呕血。
5.了解有无胃病家族史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有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糖皮质激素史,有无饮食不良习惯。
【体检要点】1.腹部检查,腹部有无固定的压痛部位(常代表病变部位)、有无包块、腹水征等。
2.评估生长发育状况、有无贫血。
【辅助检查】1.胃镜检查:首选检查方法。
能直接观察胃粘膜病变并可取病变部位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
内镜下表现为充血、水肿、糜烂、新鲜或陈旧性出血、粘液斑或/和胆汁反流。
患HP相关胃炎时,还可见胃窦粘膜微小结节形成。
2.钡餐检查:非创伤性检查、但病变检出率不高、准确性差,可作为胃镜的补充检查手段。
可见胃窦部激惹征,粘膜纹理增粗、迂回或锯齿状,幽门前区半收缩状态等。
3.病理学检查:胃镜下钳取胃粘膜做病理学检查,可明确有无炎症、区分急性与慢性、炎症是否活动、炎症分度(轻、中、重)。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
治疗(一)
一般治疗
• 饮食宜选用富营养、少刺激、易消化的 食物,避免吸烟、酗酒、咖啡、浓茶以 及对胃有刺激的药物。
• 消除患者疑虑,调整精神情绪,保持心 情 乐观、舒畅、平和,确立积极糜烂或以烧心、反酸、上腹痛等症状为主者。可根据病 情或症状严重程度选用H2受体阻断剂( 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罗沙替 丁等) ,质子泵抑制剂( 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 唑、艾普拉唑等) ,制酸剂( 胃舒平、碳酸氢钠、氢氧化铝等) 。
发汗解表;兼夹食滞,加枳实12g,炒莱菔子15g,焦三仙30g, 鸡内金12g以行滞消食;胃寒轻症,可予生姜红糖汤。 • 中成药:胃气止痛丸,口服,1次6g,1日3次。
治疗(三· 四)
中医治疗:饮食伤胃证
• 证候:伤食胃痛,脘腹饱胀,厌食拒按,嗳腐酸臭,恶心欲吐, 吐后症轻,大便不爽臭,舌苔厚腻,脉弦滑。
治疗(三· 三)
中医治疗 :寒邪客胃证
• 寒邪客胃证证候:胃凉暴痛,遇冷痛重,纳呆喜热,口淡乏味, 或有寒热表证,泛吐清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 弦紧。
•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 方药:良附丸合香苏饮加减:高良姜6g,香附9g,紫苏12g,荆
芥穗9g,生姜6g,厚朴12g。 • 加减: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加防风9g,白芷9g,淡豆豉9g以
•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 方药:四逆散合金铃子散加减:醋柴胡12g,炒白芍15g,枳壳
12g,甘草6g,延胡索12g,炒川楝子9g。 • 加减:胃部灼热,嘈杂泛酸,加黄连6g,吴茱萸3g,海螵蛸15g
以清胃;不思饮食,脘胁胀满,加茯苓12g,白术12g,陈皮6g 以健脾;嗳气呃逆,加旋覆花(包煎)6g,代赭石(先煎)24g以降 逆;胃酸多,加海螵蛸30g,煅瓦楞子(先煎)30g以制酸。 • 中成药:①气滞胃痛冲剂,冲服,1次5g,1日3次;②胃苏冲剂, 冲服,1次5g,1日3次。
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精品
(一)定义慢性胃炎(chronicgastriti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本质是胃黏膜上皮反复受到损害使黏膜发生改变,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胃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
该病易反复发作,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生命质量。
(二)流行病学慢性胃炎是基层消化内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因此在自然人群中的确切患病率难以获得。
慢性胃炎发病率在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发病率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的流行病学重叠⑴,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⑶。
(三)分类1.基于病因分类:分为Hp胃炎和非Hp胃炎。
病因分类有助于慢性胃炎的治疗⑶生2.基于内镜和病理诊断分类:分为萎缩性和非萎缩性两大类。
3.基于胃炎分布分类:分为胃窦为主胃炎、胃体为主胃炎和全胃炎三大类。
胃体为主尤其伴有胃黏膜萎缩者,发生胃癌的风险增加;胃窦为主者胃酸分泌增多,发生消化性溃疡的风险增加。
4.特殊类型胃炎的分类:包括化学性、放射性、淋巴细胞性、肉芽肿性、嗜酸细胞性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所致。
(一)病因、诱因或危险因素1.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原因。
2.饮食和环境因素:进食过冷、过热以及粗糙、刺激性食物等不良饮食习惯。
3.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胃炎在北欧多见,我国少有报道。
4.其他因素:胆汁反流、抗血小板药物、非俗体消炎药(NSAIDs)等药物、酒精等外在因素也是慢性胃炎相对常见的病因。
其他感染性、嗜酸性粒细胞性、淋巴细胞性、肉芽肿性胃炎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所致的胃炎比较少见。
(二)发病机制1.Hp感染:Hp具有鞭毛,能在胃内穿过黏液层移向胃黏膜,其释放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分泌空泡毒素A等物质而引起细胞损害;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能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其菌体胞壁还可作为抗原诱导免疫反应。
这些因素可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⑸。
2.十二指肠•胃反流: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道动力异常、肝和胆道疾病及远端消化道梗阻,长期反流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
【实用】慢性胃炎-诊疗规范
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系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和(或)腺体萎缩性病变。
病因主要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密切相关。
我国成年人的感染率比发达国家明显增高,感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胃窦炎患者感染率一般为70%〜90%。
其他原因如长期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主要为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噪美辛(消炎痛)等。
十二指肠液反流,其中胆汁、肠液和胰液等可减弱胃黏膜屏障功能,使胃黏膜发生炎症、糜烂和出血,并使胃腔内肝反弥散至胃黏膜内,刺激肥大细胞,促进组胺分泌,引起胃壁血管扩张、炎性渗出而使慢性炎症持续存在。
此外,口鼻咽部慢性感染灶、酗酒、长期饮用浓茶、咖啡等以及胃部深度X线照射也可导致胃炎。
我国胃炎多以胃窦部损伤为主,炎症持续可引起腺体萎缩和肠腺化生。
慢性胃炎的发病常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胃体萎缩性胃炎常与自身免疫损害有关。
【临床表现】1.症状无特异性,可有中上腹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节律性,一般于食后为重,也常有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有一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
如有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少量或大量上消化道出血。
胃体萎缩性胃炎合并恶性贫血者可出现贫血貌、全身衰竭、乏力、精神淡漠,而消化道症状可以不明显。
2.查体可有上腹部轻压痛,胃体胃炎有时伴有舌炎及贫血征象。
【诊断要点】1.慢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据胃镜所见和胃黏膜组织病理检查。
凡有上消化道症状者都应进行胃镜检查,以除外早期胃癌、胃溃疡等疾病。
中年女性患者应作胆囊超声检查,排除胆囊结石的可能。
内镜和组织学诊断以2000年5月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中华消化杂志,2000,20:199〜201)为依据。
(1)分类:内镜下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又称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如同时存在平坦糜烂、隆起糜烂或胆汁反流,则诊断为非萎缩性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或伴胆汁反流。
(2)病变的分布和范围:胃窦、胃体和全胃。
最新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病名】中医病名:胃脘痛西医病名: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临床上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随年龄增长萎缩性病变的发生率逐渐增高。
2006年上海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建议将内镜下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特殊类型胃炎”三大类。
【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以胃痛为主症者,辨病胃脘痛。
1.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2.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
3.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4.上消化道钡餐、胃镜等检查有助诊断。
(二)西医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等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恶心等。
严重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
2.体征:无特异性诊断体征,可有中上腹压痛。
3.实验室检查:1)主要实验室检查为胃镜检查: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表现为红斑点状、片状、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黏膜水肿、渗出等;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褶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以及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等,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黏膜固有腺体减少。
2)HP检查:14C呼气试验可明确是否有HP感染。
【治疗方案】(一)中医辨病论治1.脾胃虚寒证: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不温,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基本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芪10g 党参10g 桂枝5g 白芍10g甘草5g 白及10g 大贝10g2.胃阴亏虚证:主症:胃脘隐隐作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基本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沙参10g 麦冬10g 生地6g 枸杞子10g当归10g 川楝子6g 芍药10g 甘草5g加减:气滞者,加佛手、代代花、香椽皮;胃痛较盛加延胡索,大便干结,加火麻仁、郁李仁。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推广应用项目操作规程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推广应用项目操作规程简介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病因较为复杂多样,中药诊疗方案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有着独特的治疗效果。
本文档旨在推广中医诊疗方案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提出实施该项目的操作规程。
项目背景我国是中医药大国,中医药在人们的生活和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国家已经提出了传统中医药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举措,为中医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项目目标该项目的目标旨在推广中医药在慢性胃炎诊疗中的应用,提高中药治疗效果和患者治愈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项目流程1. 项目开展前的准备1.1 确定项目团队项目参与者需包含家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中心卫生室、医院三方面,家庭组成员有患者的家属、朋友或其他照料者。
1.2 安排相关人员培训对参与项目的医护人员和家庭成员进行中医药慢性胃炎诊疗方案的培训和教育。
2. 进行中医诊疗方案中医药慢性胃炎诊疗方案包含中药调理和其他治疗方法等,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3. 建立慢性胃炎患者健康档案为每位参与项目的慢性胃炎患者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并在其中记录个人信息、中医药治疗情况、身体健康状况等相关信息。
4. 后期随访4.1 跟踪患者病情根据患者健康档案记录,定期联系患者,掌握患者身体状况,进行后期随访。
4.2 分享治疗方案的效果和经验在后期随访中,对于参与项目的医护人员和家庭成员,分享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治疗方案效果及经验。
项目管理1. 项目领导小组设立项目领导小组,明确项目的总体工作目标,指导、指挥、协调全项目流程。
2. 项目工作组设立项目工作组,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
项目工作组包括以下职责:2.1 宣传推广工作制定宣传推广方案,宣传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优势和有效性。
2.2 中药制剂采购对药厂进行鉴定,选择符合质量标准的中药制剂进行采购。
2.3 中药发放负责中药发放,发放前进行药品配方核对和药品质量检验。
慢性胃炎诊疗规范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1 概念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2 临床表现2. 1 症状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约半数有上腹部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加重。
亦常见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
有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少量上消化道出血,长期少量出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少数患者可伴有乏力及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萎缩性胃炎伴恶性贫血者常有全身衰弱、疲惫,一般消化道症状较少。
2. 2 体征大多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度压痛或按之不适感。
少数患者伴有舌炎、消瘦和贫血。
3 类型3. 1 主要有浅表性( 非萎缩性) 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大类。
后者包括自身免疫性胃炎( A 型胃炎、胃萎缩) 和多灶萎缩性胃炎( B 型胃炎、胃窦萎缩) 。
另有特殊型胃炎如化学性、放射性、淋巴细胞性、肉芽肿性、嗜酸细胞性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等所致之胃炎。
4 诊断标准4. 1 内镜诊断4. 1. 1 浅表性胃炎可见红斑( 点状、片状和条状) 、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 斑) 黏膜水肿、出血等基本表现。
4. 1. 2 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 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基本表现,后者系伴增生性病变所致。
4. 1. 3 取材活检根据病变情况和需要,建议取2 ~ 5 块活检组织。
4. 2 病理组织学诊断4. 2. 1 慢性胃炎病理活检示固有腺体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而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和程度。
4. 2. 2 慢性胃炎有5 种组织学变化应分级,即Hp 感染、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分成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 级。
4. 2. 3 异型增生( 上皮内瘤变) 为重要的胃癌癌前病变,可分为轻度和重度( 或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级。
异型增生( dysplasia) 和上皮内瘤变(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 是同义词。
慢性胃炎基本诊疗操作规范
(三)进 入路径标 准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胃炎(ICD-10疾 病编码:K29.50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 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 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促进炎症消退、 防止病情发展和对症处理。
(五)治疗方案 的选择及依据
胆汁反流的病例,应用促动力药物。
(1)根除 Hp治疗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肠上皮化生或上皮内瘤 变、有胃癌家族史者应给予根除Hp治疗,其他 慢性胃炎合并Hp感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进行根 除Hp治疗。根除Hp治疗能使很多患者消化不良 症状消失,同时减轻炎症程度、减少肠上皮化生 的发生。
常用的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为质子泵抑制剂 或铋剂加两种抗生素。为减少耐药发生,可选择 铋剂加质子泵抑制剂加两种抗生素的四联治疗方 案。如青霉素过敏,可选用不含阿莫西林的方案, 推荐方案如下。
(七)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检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血型; 心电图、胸片,B超(肝胆脾胰)。
2.选检项目
立位腹平片、CT、血 淀粉酶。
(八)出院标 准
症状减轻或消失。
(九)变异及 原因分析
一.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 调整药物治疗,导致住 院时间延长。
二.伴有恶性贫血者,导致 住院时间延长。
三.伴有胃粘膜重度异型增 生者,需要进一步治疗。
二、慢性胃炎基本诊疗路径 双向转诊流程
(一)向上 级医院转诊 指征
具备下列任一指征可转上级医院:
一.既往未行胃镜和病理学检查确诊, 此次应行胃镜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 诊断;
二.伴恶性贫血;
三.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体重下降, 大便潜血持续阳性。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推广应用项目操作规程医学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推广应用项目操作规程医学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患者常常出现上腹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应用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制定了以下操作规程。
一、项目名称: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推广应用项目。
二、项目目标:通过推广和应用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三、项目内容:1. 培训医生:组织中医医师参加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培训,掌握诊断和治疗方法。
2. 制定推广方案:根据现有的中医诊疗方案,制定推广方案,包括培训材料、推广宣传材料等。
3. 推广宣传:通过医院宣传栏、网络推广、患者讲座等形式,向患者和社会公众宣传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的优势和效果。
4. 患者咨询服务:建立慢性胃炎中医咨询电话,提供患者诊疗方案的咨询服务,解答患者疑问。
5. 临床应用:在医院中设立中医慢性胃炎诊疗门诊,医生按照中医诊疗方案进行诊断和治疗,并记录患者病情和疗效。
6. 治疗效果评估:定期进行患者治疗效果评估,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患者对中医诊疗方案的满意度和疗效评价。
四、项目实施:1. 在医院内组织医生参加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培训,提高医生诊疗水平。
2. 制定推广方案,编写培训材料和推广宣传材料。
3. 在医院宣传栏和网络平台发布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的宣传资料。
4. 开展慢性胃炎中医咨询电话服务,解答患者疑问。
5. 成立中医慢性胃炎诊疗门诊,进行患者诊断和治疗。
6. 根据患者治疗效果评估结果,不断优化中医诊疗方案。
五、项目效果评估:1. 收集和整理患者满意度和疗效评价的数据。
2. 统计并分析患者就诊率、复诊率、转诊率等指标。
3. 对比中医诊疗方案推广前后的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4. 制定改进措施,优化中医诊疗方案,提高慢性胃炎治疗效果。
六、项目管理:1. 成立项目组,负责项目的整体策划、组织实施和效果评估。
2. 每周召开一次项目工作会议,汇报项目进展情况,解决项目中遇到的问题。
中医诊疗规范胃脘痛(慢性胃炎)
三、胃脘痛(慢性胃炎)本病中医学胃脘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胃脘痛,又称胃痛【临床表现】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性病变,分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
临床可见胃脘胀满或胀痛,嗳气,嘈杂,纳少,消瘦等。
该病缺乏特异性症状,且症状的轻重与胃镜所见的病变程度往往不一致,部分患者可无症状,相当于中医学“胃痛”“胃痞”等范畴。
【诊断要点】1、中医诊断: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暖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治疗方案及原则】(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和中成药(二)中医外治法应用体针、腹针、平衡针灸等治疗方法(三)穴位注射、背腧穴拔罐、中药穴位贴敷、中药TDP离子导入、胃肠动力治疗仪等疗法(四)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食、饮食指导、情志调摄及健康教育等【辩证论治】1、肝胃气滞证治法:疏肝理气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2、肝胃郁热证治法:疏肝清热方药:加减清化饮。
3、脾胃湿热证治法:清热化湿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4、脾胃气虚证治法:健脾益气方药:抗萎协定方。
中成药:香砂六君丸。
5、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健脾。
方药:黄芪建中汤。
6、胃阴不足证治法:养阴益胃。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7、胃络瘀阻证治法:活血通络,扶正化积。
方药:扶正化积方。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常规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规范2013年06月26日厦门市中医医院脾胃病专科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制定。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
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制定。
1 . 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