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祖国统一与外交 课件(43张)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课件(共16张PPT)
【立意与点拨】
本题考查台湾问题的相关 内容,考查考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并根据“万隆会 议”所透漏的时间信息排除无关选项。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中国愿同美国谈 判”“中国尤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的 信息说明中美关系改善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 决,故D项正确。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正式 确定于1979年,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正式确立于1954年,排除B项;C项表述
强化训练
(点此链接)
易错防范
防范一
缺乏处理历史信息的技能和方法 一道选择题的情景材料往往含有多层信息, 考生应结合标点符号、连接词等对材料进行 分层,全面获取信息,防止一叶障目不见森 林,漏掉信息造成错选。
【例1】
(2015·安徽·17)有学者评价: “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 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 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 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答案】 C
十五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1
考 向 分 析
3
强 化 训 练
2
考 题 引 路
4
易 错 防 范
考向分析
高考命题继续将注重考查三大政治制度的特
点和意义,从现代化的角度理解中国的政治 民主化进程;在世界国际关系格局演变背景 下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发展历程。注意联系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热点问题考查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也要从 和谐世界构建,中美、中日关系等热点角度, 分析理解现代中国外交发展阶段特点、政策 及成就。
【答案】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节选自《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苏联给予中国的贷款,总数为三亿美元,年利百分之一。
——节选自《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四、外交成就
2、第一次建交高潮
新中国与世界各国建交简表 (1949~1953年)
1949年(10个)苏联 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匈牙利 朝鲜 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 蒙古 民主德国 阿尔巴尼亚
是要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和影响。”这充分体现了新中国
外交的( )
A.继承性
B.开放性
C.包容性 D.革命性
课堂练习
2、刘少奇在1950年曾说:“我们已经把中国大门的钥匙放在自己的
袋子里,而不是如过去一样放在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袋子里。从今以后,
中国工业就不致受到帝国主义的廉价商品的竞争,中国的原料将首先供
二、外交抉择
4、最终抉择
1949年,米高扬访问西柏坡, 双方明确了关于新疆、东北等 几个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并商 谈了苏联向中国提供贷款的问 题。毛泽东关于苏联对新中国 将采取友好态度有了把握。
——摘编自曲星 钟龙彪《当代中国外交》
二、外交抉择 4、最终抉择
刘少奇访苏(1949.06~07)
中共的目的:寻求苏联帮助 6月27日晚提出: 贷款、专家、海军
——曲星 钟龙彪《当代中国外交》
二、外交抉择 2、中苏关系
从以上史实谈谈你对中苏关系的认识。
思考:中苏之间有矛盾是不是意味着中苏不能合作?
二、外交抉择 2、中苏关系
解放战争初期,中共形势不利,斯大林亦担心毛泽东等中共领导
人的安全,想接毛泽东访苏……
——曲星 钟龙彪《当代中国外交》
思考:苏联为什么担心毛泽东安全?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3)
设争取有利国际环境的外交目标。
——郭永虎,张杨《社会主义外交观》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社会主义和国革国中命采 央和取人建友民设好政时态府期度可(的在19外平4国等9~政、19府互7,利8)中及华互人相民尊共重和领
2.外交政策
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
当代中国外交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
1.背景:①新中国的成立为建立新型外交关系创造了前提 ②新中国巩固政权的需要 ③两极对峙,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和封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外交也掀开
了新的篇章。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诞生的新中国,此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以
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和外交
上不承认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于摇篮之中。另一方面,刚刚取得民族独立的新
中国百废待兴,孤立无援。在这种情况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人民的根
本利益出发,对国内外形势做出正确判断,确立了全面恢复发展经济,为社会主义建
美国与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 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 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 国家。美国反动派在没有压服这些 国家之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
——廖盖隆《毛泽东百科全书》
意义:标志着中国 外交政策的成熟, 成为解决国际关系 的基本准则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
——张锡昌《影响世界格局的“外交核爆炸”》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精品课件)高二历史优质实用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外交 中国近代外交 中国当代外交
朝贡外交 屈辱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开 国 大 典
新中国的成立,为结束百余年来旧中国屈辱外交,在平等、互利、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型外交关系创造了 前提。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建国初到70年代)
材料一 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
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 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 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
屋子再请客”
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 卖国条约。
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一边倒”
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 民主阵营一边
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 果、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 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材料一 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这里讲的“一边倒” 着重是讲我们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建国初到70年代)
(三)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 立之初 外交奠基
①与苏联等一批国家建交 ②1954年6月,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③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④1956年,与挪威、南斯拉夫等国家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代 办级外交关系
(2)50年代末 至60年代初
——摘编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断然拒绝了苏联提出的有损中国主权的在 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中苏联合潜艇舰队的主张。 材料三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 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苏联 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冻结 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 ——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2018-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专题提升)
高频考点攻略
命题角度点击
2.汤应武在《1976年以来的中国》中写道:“1990年4月,七届 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香港基本法。……其原则精神 是:主权原则;‘一国两制’原则;保持香港稳定的原则; 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据材料观点分析“一国 两制”实施的积极意义。
提示: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香
高频考点攻略 命题角度点击
)
解析
“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 ”
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 故 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在 1954 年第一次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确立起来的,故 B项错误;政治协商 制度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关系的制度,李长凤老大 娘并不代表某个党派,故 C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没有出现相 关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法律,故D项错误。 答案 A
的合理性。
提示: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和阻挠;美国扶蒋反共;两
大阵营对峙 ( 美苏 “ 冷战 ” 亦可 ) ;中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 态相同。
高频考点攻略 命题角度点击
2.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说道:“我们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
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 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材料中中国与与会各 国的“异”和“同”分别是什么? 提示:“异”是指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同”是指大多 数与会国家都曾经遭受殖民主义的侵略;许多国家面临着维护 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与会国家有维护和平的共同 愿望。
高频考点攻略
命题角度点击
3.“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 非不分”。根据史料判断,这副对联是对我国建国后哪一历史 事件的写照?它给我国民主法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事件:“文化大革命”。影响:国家各级党政机关遭破 坏,法律、制度成一纸空文;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 去了保障。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教学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II. 20C70S的外交政策——提出背景
中国与苏联的关系紧张,并受到苏联威胁。
III. 20C70S的外交——成就
1970年,先后同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建交,中英、中荷关系升级;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1976年,迎来建交高潮,与中国建交国家达11个。
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巩固和发展周边国家关系
进入 21C
①国内: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努力获得
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 式的伙伴关系
国际社会的认可发展 , 为积极谋求国际秩 序的重大发展。 ②国际:国际格局多极化、民主化趋势的
进一步加强。
II. 20C70S之后的外交——成就
政策 时期
外交侧重点
成就
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
步交织、相互激荡。“变”的本质是世界秩序重塑,全球治理机制完善。 毫无疑问,我们的选择是积极推动世界的正向发展,政治上,要坚
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为先;经济上,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我 们要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巩固同各国的伙伴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以“亲、 诚、惠、容”的理念发展周边关系,真心实意做周边国家的好邻居、好 朋友、好伙伴;以“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 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同欧洲、拉美国家也要在相互增进了 解和合作中不断进步。中国不仅着眼于自身的发展,还就世界和平发展 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
II. 20C70S之后的外交——成就
政策 时期
外交侧重点
成就
把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作为全方位对外开
放战略的一部分:2000年,正式成立中
全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堂小结
20世纪50年代
开创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
20世纪60年代
中
20世纪70年代
国
外
当代中国 的外交
改革开放后 的外交成就
1.外交政策及目标 2.外交方向及成就
交 智
慧
十八大以来的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外交方针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 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 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外交方针确立的背景
(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提出美国承认中国新政权的 三个条件之一就是新中国必须履行旧中国历届政府与 外国签订各项不平等条约所产生的“国际义务”。
知识拓展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及地位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 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 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中国 外交的“定海神针”。不管国际风云 变幻万千,国际力量格局组合多变, 中国外交总是以之“不变”来应对外 部环境之“多变”。靠这根神针,我 们成功地处理了和社会主义国家家、 民族独立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等等方 方面面的关系。
十八大以来外交 十九大以来外交
外交精髓
——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国内:新中国是在半殖半 封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 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外 交关系;新中国百废待兴, 经济基础薄弱,综合国力 不强。
国际;美苏为首的两大阵 营对峙、斗争,以美国为 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 国采取封锁、包围、孤立 政策,苏联支持援助新中 国。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现代史部分第14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祖国统一与外交学案
第14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祖国统一与外交主线一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开辟了与西方不同的民主政治模式: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抗西方议会制度,以人民民主专政对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对抗西方的多党制,以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抗西方的民族自决原则。
主线二中国现代政治建设也探索出一条新型的国家统一模式,即“一国两制”。
主线三新中国外交经历了革命外交、战争外交、和平建设外交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确立了中国的基本外交政策,一方面与苏联等国结盟获得外交依靠,一方面不断打开局面;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上升、中苏关系恶化和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下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中国外交实现突破局面;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以更加独立自信的姿态活跃于世界外交舞台,呈现出全面性局面。
一、新中国的成立——前提条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二、三大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基确立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成正式确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三、“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造成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四、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1.成就: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建立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提出依法治国方略。
2.意义:维护了国家安定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提高了公民的民主法律意识。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整合7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课件)(16张)
二轮通史历史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时期 发展历程 “一国两制”构想——理论提出 (1)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中央政府对台湾政策发生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 重大转变 (2)20 世纪 80 年代初, 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一国两制” 构想 (3)1984 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提供宪法保证,“一国两 制”正式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二轮通史历史
第一部分
通史复 专题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
专题整合突破
二轮通史历史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专题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
二轮通史历史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网络构建
二轮通史历史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冲关
二轮通史历史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二、大国风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时期 发展历程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外交奠基 (1)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即“另起炉 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2)外交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 年)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 1949 年至 成熟,为新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1956 年 (3)步入国际舞台:日内瓦会议(1954 年)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 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亚非友谊:万隆会议(1955 年)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友谊
课件1: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习近平参加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二十国集团领 导人杭州峰会
谢
谢 观
看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3)20世纪70年代 ①自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 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 大使级。 ②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④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堂导入
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
பைடு நூலகம்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右图是习近 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反映了当代中国的什么成就? 对!外交成就。那么,当代中国的外交有何政策演变?成就如何?这些正是 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3)创新性: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是维护世界和平的 重要政治基础,是国际关系中的一大创举。 2.意义 (1)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 基础。 (2)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 ①出现了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 ②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 突破。
探究四 中国外交发展的巨大成就及其原因 阅读以上数据,认识中国外交发展的巨大成就及其原因。
提示:(1)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日益扩大,建交国家数量日益增加。 (2)原因: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 ②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准确把握国际关系的复杂多变和主要矛盾, 制定出正确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③超越意识形态处理国家间关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④走和平发展道路,创造性地走上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和平发展道路。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精品说课课件
兴
三、梳理阶段,概括成就
学科知识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有如砖石木料与 高楼大厦。知识作为历史学科基础性的建构材料,重要
性不言而喻。素养不是知识,但知识的积累、识记、 迁移与运用则是素养的表现。没有一定的历史
知识作基础,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 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素养也无从培育、发展与 体现。 ——徐蓝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师 指导-历史》
国家;三是因为中国已经是国际社会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与任何大国结
盟或建立战略关系,都会引起世界政治力量的失衡,从而影响世界局势的
稳定。 大国风范
——邓小平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1980年2月14日期满后不再延长。
1990年海湾战争中,中国政府一方面强烈谴责伊拉克侵略主权国家 科威特,支持联合国制裁伊拉克的决议,要求伊拉克军队立即无条 件撤军;另一方面又反对大国的军事介入,主张政治解决,对武力 干涉海湾冲突的决议投了唯一的一张弃权票。
——郭伟伟《当代中国外交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二、明确主题,贯穿始终
更新了教学内容。进一步精选了 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
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 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 促进学科
核心素养的落实。
主题教学的内涵:
所谓专题,就是能够把若干孤立的事实按 一定的观念和逻辑组合在一起的问题。( 孤立 的历史知识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历史学科的意 义在于把孤立的历史知识专题化。)
点和难点,采取多种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 通过对重点内容、核心概念、关键问题的理解, 带动对整个学习专题的探讨和认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整体梳理教学 内容,把握每个学习专题所涉及的范围、重要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课件 课件
(2)不同点:
比较项 设立区域 自治程度 社会制度
特别行政区 在港澳台设立 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仍是资本主义制度
解决问题
是为实现中国和平统一 而设立的
民族区域自治区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
有一定的自治权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 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而 设立的
1.深度剖析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 (1)前提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空前 提高。 (2)关键因素: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4)群众基础:香港、澳门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4.“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82 年宪法的规定使“一国 两制”有了宪法保证;1984 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一 国两制”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中央对台方针的变化→ Nhomakorabe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1979年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 要外交活动。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课件)--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思考:“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相矛盾吗?
“一边倒”是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的, 最终目的是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一、站立于世界舞台: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年代)
和平解
3、主要成就1954年
日内瓦会议(五大国之一)
互相尊重 主权 和领土完整 、
决印度 支那问 题和朝 鲜问题
互不侵犯、互不
“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 为伴” 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 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
非洲 国家
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加强与非洲 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 体化的外交布局
“走” 三、
出新路:中共十八大(2012)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走” 二、
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1978-2012)
1、背景 国际:和平与发展;国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八十年代我们要做的主要是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第二件事,是台湾归回祖国,实现祖国统一。……
第三件事,要加紧经济建设,就是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
一、站立于世界舞台: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三)20世纪70年代:外交打开新局面 1、背景 (1)国际:多极化趋势出现、发展
(2)国内:综合国力增强
美国 经济滞胀
欧洲走 向联合
日 本
崛
起
2、外交诉求 提高国际地位 3、外交方针:“一条线”:同一纬度的中、日、美、欧团结起来
“一大片”:团结亚非拉地区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1949- )
回首中国外交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向预测2 20世纪80年代的返乡探亲潮
下图反映的是台湾第一个返乡探亲团于1988年1月抵达北京时手持的小旗子
和穿的夹克。这些材料反映了当时
A.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 C.海峡两岸接受“一国两制”构想
B.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D.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解析 答案
3 高考短板突破
2.意义:维护了国家安定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政治 保障,提高了公民的民主法律意识。
五、“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理论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全面阐述了这一构想。
(2)含义:“一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是指祖国大陆实行社
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三、“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造成民主与法制的践 踏。 四、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
1.成就: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
主建设,建立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提出依法治国方略。
专题三
现代史部分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祖国统一与外交
考点一 考点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祖国统一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考点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祖国统一
1 主干知识排查
一、新中国的成立——前提条件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 时代。 二、三大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基确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成正式确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 义的原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
真题例证2 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012· 江苏单科, 10)1987 年 2 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
《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
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
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2.实践 (1)香港、澳门回归:首先实践了“一国两制”理论,洗刷了民族百年国 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两岸关系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打破两岸隔绝状态;1992年,两会 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 “ 一个中国原则 ” 的重要共识,这就是 “ 九二共 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
短板34 利用史料主旨准确定位历史事件能力欠缺
例题 (2015· 安徽高考)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
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
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A.《双十协定》
C.《共同纲领》 √
B.《论联合政府》
D.《论十大关系》
A.中共.中共开始与民主党派进行合作
D.新中国政治体制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解析 答案
2.关于台湾问题的认识 (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代表全中国人民 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台湾当局的关系问题,应该 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2)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 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 (3)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 “台独” 和反“台独”的斗争,焦 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 (4) 阻碍统一台湾的因素:岛内 “ 台独 ” 势力的阻碍;国际反华势力对 “台独”势力的帮助和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阻挠。
查短
补短
答案
针对练1
美国学者约翰· 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认为:
“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
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 中国没
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 正确。
真题例证1 新中国成立前的民主政治建设 (2013· 江苏单科,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 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 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 20批, 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
1.时代背景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
答案
考向预测1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建国初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主要领导架构中, 中共和非中共人员各拥有3位副主席、2位副总理的职位;在中央人民政 府委员会构成中,中共与非中共委员的比例达29∶27。这说明
通航、通商终于实现,两岸关系有了重大发展。
2 热考重点深化
1.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1)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2)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 (3) 实行新型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实行新型的民族制度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D.依法治国方略
“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关
键就在于中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B项 A、C、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
解析
答案
考点二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 主干知识排查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