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不单是一种儿科疾病
儿科川崎病ppt课件免费
早期筛查
对高风险儿童进行早期筛查,及 时发现并采取干预措施。
控制措施
规范诊疗流程
建立和完善川崎病诊疗流程,提高疾病诊断准确 性和治疗水平。
强化医院感染控制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管理,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监测与报告
建立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发现并控制疾病爆发 流行。
研究展望
深入病因研究
01
进一步研究川崎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
注意事项
定期复查
遵医嘱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 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预防感染
加强患儿的免疫力,避免接触感染 源。
注意药物副作用
遵医嘱用药,注意观察药物副作用 ,及时处理。
06
川崎病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策略
疫苗接种
推广和普及川崎病疫苗,提高儿 童疫苗接种率,降低疾病发病率
。
健康宣教
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家长和儿 童对川崎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升高。
肾功能异常
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肾功 能异常,表现为血尿、
蛋白尿等。
其他并发症
如手足畸形、听力损害 等。
03
川崎病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
诊断标准
发热
持续5天以上,使用抗生素治疗 无效。
皮肤表现
四肢硬性水肿和掌跖红斑。
口腔表现
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草莓舌 。
其他表现
球结合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肿 和掌跖红斑等。
按照国家免疫规划接种疫苗,预防感 染。
早期发现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如发现 异常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
05
川崎病的护理与康复
护理要点
监测生命体征
口腔护理
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 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处理。
川崎病化验报告
川崎病化验报告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其主要特征为高热、皮疹、口腔黏膜炎症、颈部淋巴结肿大及皮肤脱屑等症状。
虽然川崎病通常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身上,但也可见于青少年和成年人。
这种疾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所以及早确诊和治疗至关重要。
化验报告是确定川崎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1. 全血计数全血计数是一种简单而常用的检查,可提供许多有关患者身体健康状况的信息。
在川崎病患者的化验报告中,白细胞计数通常会显示异常升高。
这是因为川崎病是一种全身性炎症性疾病,白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会增加以对抗潜在的感染。
此外,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也可能升高,这可能与川崎病引起的血管炎有关。
2. 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由肝脏分泌的蛋白质,它在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CRP水平是川崎病化验报告中的常见指标之一。
在川崎病患者中,CRP水平往往明显升高,这反映了体内炎症的活跃程度。
CRP的升高与川崎病的严重程度相关,因此对于诊断和随访患者的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3. 血沉血沉是一种用于评估体内炎症程度的检验项目。
在川崎病患者的化验报告中,血沉通常会显示增加。
这是因为川崎病引起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红细胞沉降速度的加快。
血沉水平的升高反映了体内炎症程度的加重,可以作为评估川崎病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4. 心肌酶谱川崎病有时会累及心脏,导致心肌炎和冠状动脉炎等并发症。
因此,在川崎病患者的化验报告中,心肌酶谱常常被检测。
心肌酶谱主要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钙蛋白(Troponin)等指标。
如果这些指标升高,可能意味着川崎病患者存在心肌损伤的风险。
5.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衡量血液凝块形成和止血功能的关键指标。
在川崎病患者中,血小板计数通常会明显升高。
这是因为川崎病中的血管炎反应可能导致血小板的聚集和活化。
此外,川崎病还可以导致机体内血小板生成增加。
川崎病小结
川崎病小结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全身性血管炎疾病,首次在1967年由日本儿科医生川崎幸夫教授描述并命名。
这种疾病主要影响儿童,特别是亚洲儿童,但在其他地区也有发生。
以下是对川崎病的简要总结。
1.病因:川崎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
遗传因素、感染和免疫异常都可能与该疾病的发生有关。
2.临床特征:川崎病以高热、全身皮疹、结膜炎、唇红舌痛、颈淋巴结肿大等特征性症状为主。
此外,还可能出现手足红肿、心脏病变、肠胃症状等。
3.诊断:诊断川崎病主要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排除其他类似疾病。
一般需要满足川崎病诊断的五项主要标准,或者同时满足四项主要标准和心脏病变的少于四个次贵标准。
4.治疗:早期治疗是防止并发症和提高预后的关键。
主要治疗方法包括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和高剂量阿司匹林,并在热退后减量维持一段时间。
有心脏病变的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如血管扩张剂等。
5.并发症:川崎病的并发症包括冠状动脉病变和心脏病变。
冠状动脉病变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心脏梗死、猝死等严重后果。
因此,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冠状动脉病变至关重要。
6.预后:大多数患者经过适当的治疗会痊愈。
尽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迟发性心脏病变,需要长期随访和心脏保护。
7.预防:目前没有针对川崎病的特定预防措施。
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可能有助于降低儿童患川崎病的风险。
总之,川崎病是一种全身性血管炎,主要影响儿童。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虽然川崎病的病因不明确,但通过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加强研究,有望找到更好的预防和治疗方法,降低川崎病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医院儿科培训课件:《川崎病》
心血管表现
冠状动脉病变 心脏炎(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 心力衰竭 心源性休克
其他表现
脓尿或尿道炎 腹泻、呕吐 黄疸 肺部感染 无菌性脑膜炎
实验室检查
血液改变:贫血、白细胞↑;血小板早期 正常,以后↑;血沉↑↑、CRP↑;IgG↑、 IgM↑;T细胞失调 尿液及体液:尿白细胞↑、体液培养阴性 心电图:T波改变,无特征性
应指出:耶尔森菌感染、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 染、结节性多动脉炎亦可并发冠状动脉瘤/扩张。
不完全KD的诊断
实验室支持依据
⑴. Alb≤3.0g/dL ⑵贫血 ⑶. ALT升高 ⑷. Plt ≥450×109/mm3 ⑸. WBC≥15000/mm3 ⑹. 尿常规:WBC≥10 /HP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04; 110:2747
胞、单核细胞、血小板表面的Fc受体结合起到 屏闭作用
作用于内源性致热因子 作用于病原微生物,中和毒素 ➢ 用法与用量:静滴 。 2g/Kg,1日疗法,浓度 5%, 8~12小时缓慢滴注,最大量<20瓶 (2.5g/瓶)
治疗
2. 阿司匹林(aspirin) ➢ 药理作用: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产生,阻断血栓
素A2产生,达到防止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 ➢ 用法与用量:口服30 ~50mg/kg.d→3 ~
5mg/kg.d(维持量) ❖ 无心脏损害 1 ~1.5月 ❖ 有心脏损害 1.5 ~2月 ❖ 合并冠脉瘤 冠脉内径正常后3 ~6月 ❖ 有心肌梗塞 持续服药
治疗
3. 潘生丁:3 ~5mg/kg.d,Bid ~Tid 4. 维生素E:50mg/d 5. 保护心肌:ATP、辅酶A、辅酶Q10等 6. 抗生素:头孢类或青霉素类
《儿科疾病川崎病》PPT课件
家长密切配合
异常情况处理
家长应按时带患儿到医院进行复查和随访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治疗方案。
如发现患儿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并告 知医生患儿的病史和治疗情况。
05
预后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预后评估指标和方法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观察患儿发热、皮疹、黏膜充血等症状是否 缓解或消失。
实验室检查指标
评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等炎症 指标的变化趋势。
多学科协作
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整合优势资源,为患儿提供全方位的治疗服务。
降低复发率策略部署
加强随访
对治愈后的患儿进行定期随访,及时发现并 处理复发迹象。
心理干预
对患儿和家长进行心理干预,减轻他们的心 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生活指导
指导家长合理安排患儿的日常生活,增强患 儿体质,降低复发风险。
疫苗接种
鼓励患儿接种相关疫苗,提高机体免疫力, 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其他影像学检查
如CT、MRI等,可根据病 情需要选择使用,以进一 步评估病情和并发症情况
03
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一般治疗原则及措施
控制炎症
减轻血管炎症损伤,防止冠状动 脉瘤形成及血栓性阻塞。
对症处理
控制高热、抗惊厥、降低颅内压、 补充液体及保护肝脏等。
加强护理
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预 防继发感染。
《儿科疾病川崎病》PPT课 件
目录
• 疾病概述 •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 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 护理管理与康复指导 • 预后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01
疾病概述
川崎病定义与命名
定义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 )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 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
儿童川崎病具有哪些症状?
儿童川崎病具有哪些症状?川崎病是“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的俗称,属于呼吸道传染病。
因上世纪60年代由日本的川崎富作医师首次报道而得名。
它最常见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且以男性居多,而成人则较为少见。
其常见症状在于发热、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眼结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杨梅舌、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等。
儿童川崎病是一种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疾病,严重者甚至还可并发心血管症状。
此病在全球各国均有发生,尤以日本居多。
在我国,根据医学上的相关数据,每十万不足5岁的儿童群体当中,就有至少一人患川崎病。
且发病率近年来正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作为家长来说,为了有效地维护宝宝的身体健康,了解一些关于儿童川崎病的常识是必要的。
本文就从关于儿童川崎病的常识谈起,重点介绍一些关于儿童川崎病的常见症状。
一、什么是儿童川崎病?儿童川崎病,即“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发热出疹性儿科疾病,以周身血管感染为最主要的特征。
常见于5岁以下的男童。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种比较凶险的病症,若治疗不当容易引发全身多个器官的并发症,尤其是心血管并发症(以冠状动脉瘤为多,占儿童川崎病总数的5%~9%)。
严重者还可导致患儿因并发症而死亡。
甚至在患儿出院之后,都存在着病情复发和发生并发症的可能。
所以,及时进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儿童川崎病的发病原因至今不详,也未能找到相关的病原体。
但临床经验表明其可能具有家庭感染的特征。
1.儿童川崎病的常见症状通常来说,当宝宝出现下列症状时,就要考虑到儿童川崎病的发生了:(一)发热儿童川崎病一般症状比较严重。
其一开始的症状体现为发热,并且持续超过5天,通常到一周至半个月。
患者体温会超过39℃,有时退烧一两天后体温又重新上升。
(二)面部、躯干、嘴唇和口腔等症状患儿在体温升高多日之后,便可产生掌跖面红肿、疼痛的症状,且在躯干部位产生不同大小的斑丘疹,可分布于脸部、四肢等部位。
无发痒的感觉,也不会出现疱疹等。
川崎病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其诊断标准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和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以下是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AHA)提出的诊断标准,以下五项中满足四项可确立川崎病的诊断:
1. 持续高热:持续5天或以上,且难以退热。
2. 口腔黏膜变化:包括咽峡结膜充血、口腔红斑、咽峡炎、口唇红肿、舌苔脱落等。
3. 手足改变:手掌和脚掌红肿、皮肤脱屑。
4. 双侧结膜充血:双侧结膜充血,无分泌物。
5. 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径≥1.5cm。
鉴别诊断:
在进行川崎病的鉴别诊断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如:
1. 风疹:川崎病与风疹的临床表现相似,但风疹一般不伴有结膜充血、手足红肿和脱屑等特征性体征。
2. 药物热:某些药物引起的发热可能与川崎病相似,但药物热一般不伴有其他典型的川崎病症状。
3. 感染性心内膜炎:川崎病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相似,但感染性心内膜炎一般伴有明确的感染病因和心脏瓣膜损害。
在实际临床中,医生会综合判断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心脏超声等综合信息,进行川崎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如果怀疑患儿可能患有川崎病,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引言川崎病,又称混合性血管炎,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疾病,起病急骤,可累及多个器官。
该病的早期诊断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和相关评估参数。
诊断标准川崎病的诊断标准通常基于国际儿科学会议上提出的川崎病诊断标准(The 5th Revised Indian and American Criteria)。
根据该标准,川崎病的诊断必须符合以下 5 个主要标准中的至少 4 个:1.持续发热:持续 5 天以上的高热(≥ 39℃),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后热退或热型不符合抗生素反应。
2.蜜糖舌炎:舌黏膜出现鲜红的草莓状疹,伴随舌苔脱落。
3.双手掌红肿:双手掌红肿,可伴指甲剥脱;4.双脚足底红肿:双足足底红肿,足底可出现鲜红的草莓舌状疹;5.蜂窝组织炎:淋巴结炎性肿大,主要位于颈部区域。
在诊断川崎病时,如果孩子符合上述 4 个主要标准中的 3 个,但同时具备以下4 个附加标准中的至少 2 个,则也可被诊断为川崎病:1.口腔黏膜改变:咽炎、嘴唇炎、舌下疹等。
2.枕部淋巴结肿大:一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径大于 1.5 厘米。
3.皮疹:包括四肢上非特异性皮疹、躯干红斑或斑块,或是紫疹。
4.结膜炎:双侧结膜充血、结膜水肿、结膜红斑。
评估参数除了诊断标准,还有一些评估参数可以辅助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1.血液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等。
这些指标在川崎病发病早期往往异常升高。
2.心肌炎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Ⅰ和肌钙蛋白T是诊断心肌炎的重要指标,其临床表现可能与川崎病相关。
3.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有助于评估心脏病变,例如冠状动脉或冠状动脉瘤形成。
4.足背动脉超声:足背动脉超声检查可用于早期评估年幼患者是否存在冠状动脉损害。
5.心脏超声:心脏超声检查是评估川崎病合并心血管并发症的首选方法,可以观察冠状动脉瘤、心功能降低等。
结论川崎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早期诊断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川崎病健康教育
川崎病健康教育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疾病,首次在日本被描述并命名。
它主要影响儿童,尤其是亚洲人种的儿童。
川崎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但可能与遗传、免疫系统异常以及感染有关。
川崎病的早期症状包括高热、结膜炎、咽炎、皮疹和淋巴结肿大。
随着疾病的进展,患儿可能出现口腔黏膜炎、手足红肿、关节炎和心血管病变等症状。
如果不及时治疗,川崎病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炎、心肌炎、心脏瓣膜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为了提高公众对川崎病的认识和了解,以下是一些关于川崎病的健康教育内容:1. 川崎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川崎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遗传、免疫系统异常和感染等因素可能与其发病有关。
- 川崎病主要影响儿童,尤其是亚洲人种的儿童。
- 川崎病可引起全身血管炎症,尤其是冠状动脉炎。
2. 川崎病的早期症状:- 高热:持续高热超过5天,不受抗生素的影响。
- 结膜炎:眼睛红肿、结膜充血。
- 咽炎:喉咙痛、红肿。
- 皮疹:身体出现红色皮疹,可能伴有脱皮。
- 淋巴结肿大:颈部和腋窝的淋巴结肿大。
3. 川崎病的进展症状:- 口腔黏膜炎:口腔黏膜发炎,可能导致口腔溃疡。
- 手足红肿:手掌和脚底出现红肿,可能伴有脱皮。
- 关节炎:关节肿痛、活动受限。
- 心血管病变:冠状动脉炎、心肌炎、心脏瓣膜损伤等。
4. 川崎病的治疗和预防:- 川崎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使用抗炎药物和免疫球蛋白。
- 及早治疗川崎病可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 目前尚无特定的预防措施,但及时就医和早期治疗是关键。
5. 川崎病的并发症和长期影响:- 冠状动脉炎: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 心肌炎:心肌炎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受损。
- 心脏瓣膜损伤:川崎病可引起心脏瓣膜的炎症和损伤。
6. 川崎病的康复和护理:- 川崎病康复期需要定期复查心脏功能和冠状动脉状况。
- 心理支持和儿童心理学服务对患儿和家庭的康复至关重要。
- 定期儿科随访和接种疫苗可预防感染引起的复发。
小儿川崎病的常识知多少?
小儿川崎病的常识知多少?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观,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准备二胎计划,对于刚出生的宝宝而言,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受到疾病的入侵,其中,川崎病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小儿疾病,且川崎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发病症状与麻疹、感冒等症状有些相似,因此,在不了解情况的状况下,许多家长很容易会混淆,这样也会导致宝宝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会对宝宝的心脏造成严重的影响,也是后天心脏病产生的主要原因,此外,也会很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对宝宝的生命健康产生极大的威胁,但是通常情况下,宝宝在患上川崎病的时候,只要家长及时送医治疗,宝宝便能够及早痊愈。
1、什么是川崎病?川崎病是一种以日本医生名字命名的疾病,患者的主要症状为急性发热、出疹,且主要的患病群体为婴幼儿。
患者会因为该病逐渐引发较为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也逐渐受到了家长们的高度重视,其实该疾病并不罕见,对于儿科急诊而言,该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
小儿患上此病的原因较为复杂,当前并没有较为明确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感染有关。
此外,相关数据显示,该病与遗传也有着一定的关系,川崎病急性患者的免疫系统会出现异常,很有可能与感染淋巴组织的病毒有着一定的关系。
2、川崎病有什么具体表现?当孩子患上川崎病的时候,会表现出明显的不适感,如,孩子会突然性的发烧,且不知道具体原因,且发烧的时间也较为长久,孩子的双眼出现发红的情况,嘴里以及咽喉部出现发肿、发红,且患儿的嘴唇也会干裂,舌头会肿的像杨梅一样,通常情况下,当宝宝开始出现发烧以及眼睛红的情况时,应当引起家长的重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出现这些症状就一定是得了川崎病,因此,需要去医院做检查,查出病因,对症治疗。
此外,还有一些表现是不太明显的,不太容易引起家长的注意,如,小儿在刚刚得病的时候,手脚会变得又肿又硬,且手心脚心会开始发红,当继续发展,较为严重的时候,患儿的指尖以及趾尖会开始逐渐蜕皮。
儿科知识点之川崎病
儿科知识点之川崎病临床表现1.主要表现(1)发热:发热持续5天以上,一般持续7~14天或更长,抗生素治疗无效,体温39~40℃以上,呈稽留热或弛张热。
(2)球结合膜充血:于起病3-4天出现,双眼球结合膜充血,无脓性分泌物,热退后消散。
(3)唇及口腔表现:口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
(4)手足症状: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自指、趾甲下和皮肤交界处出现膜状脱皮,指、趾甲有横沟,重者指、趾甲亦可脱落。
(5)皮肤表现:多形性皮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可呈弥漫性红斑,肛周皮肤发红、脱皮,婴儿卡介苗接种处可有充血,结痂。
常在第一周出现。
(6)颈部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直径在5cm以上,坚硬有触痛,但表面不红,无化脓。
病初出现,常为过性,热退后消散。
2.心脏表现病程第1~6周可出现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死等。
发生冠状动脉瘤或狭窄者,可无临床表现,少数可有心肌梗死症状。
冠状动脉损害多发生于病程第2~4周,但也可发生于疾病恢复期。
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瘤破裂可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3.其他表现患儿易激惹、烦躁不安、少数有颈项强直、惊厥、昏迷等无菌性脑膜炎表现;有腹痛、呕吐、腹泻、麻痹性肠梗阻、肝大、黄疸、血清转氨酶升高等消化系统症状;或有咳嗽、关节痛、关节炎。
辅助检查1·血液检查周围血白细胞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伴核左移,轻度贫血,血小板早期正常,第2~3周时增多;血沉明显增快,C反应蛋白、2球蛋白、1-抗胰蛋白酶等急相蛋白增高;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血浆黏度增高;ALT和AST可以升高;脂质代谢紊乱。
2.免疫学检查血清IgG、IgM、IgA、IgE和血循环免疫复合物高;s细胞数减少而T细胞数增多,6等Th2类细胞因了明显增高;总补体和C3正常或增高。
3.ECG早期显示窦性心动过速,非特异性STT变化;心包炎时可有广泛ST段抬高和低电压;心肌梗死时相应导联有ST段明显抬高,T波倒置及异常Q波。
川崎病确诊金标准
川崎病确诊金标准川崎病的确诊金标准是冠状动脉造影。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自限性发热性疾病,主要影响儿童,特征包括发热、皮疹、眼部红肿、四肢肿胀等。
最严重的问题是冠状动脉炎,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瘤,严重时可致心肌梗死或猝死。
冠状动脉造影是通过导管将造影剂引入冠状动脉,然后进行X光检查,以观察冠状动脉的形态和血流情况。
这是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很高的检查方法,因此被认为是确诊川崎病的金标准。
然而,由于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侵入性检查,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通常会先进行非侵入性的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如果检查结果可疑或阳性,才会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此外,川崎病的诊断还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以及病史等综合判断。
川崎病在临床中可以通过患者所出现的症状进行判断,如发热、结膜充血、皮疹等,需要引起重视,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1、发热:表现为不规则热或者是弛张热,且发热大于五天;2、结膜充血:双侧眼睑结膜充血,与结膜炎不同的是,此疾病没有感染性炎症所导致的大量分泌物;3、皮疹:表现为躯干部的充血性大片皮疹、多形性红斑皮疹,不会有疱以及皮肤破溃的表现;4、口唇皲裂和杨梅舌:口唇像冬天干燥的时候一样出现开裂,不同的是口中会出现明显炎症,比如充血、舌头伸出来后表面舌乳头凸起;5、指趾的硬肿和脱皮:手和脚趾的末端会出现肿,并不是水肿,是肿的发亮、发硬,在恢复期会出现袜套样脱皮;6、颈部淋巴结肿大:一般表现为单侧或者双侧肿大,质地较硬、有触痛、表面不红、不会化脓。
以上的六条包括发热在内,达到五条可以诊断为川崎病,包括发热在内但不到五条,可以进行心脏B超检查,如果提示冠状动脉有扩张,也可以诊断为川崎病。
心彩超川崎病诊断标准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心彩超川崎病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在儿科疾病种类中,川崎病是一种常见但又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非常关键。
心彩超声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可用于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并发现早期心血管并发症。
因此,制定心彩超川崎病诊断标准对于实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和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川崎病为背景,介绍心彩超声学在该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首先,通过对川崎病的概述,引出了本文的目标。
然后,我们将解释心彩超川崎病诊断标准的重要性,并对其要点进行详细阐述。
最后,我们将总结文章内容并提出相关展望。
1.3 目的本文的目标是全面概述和说明心彩超川崎病诊断标准。
我们将深入探讨川崎病及其与心脏疾病之间的关联,介绍心彩超声学的原理和应用背景。
此外,我们还将详细讨论川崎病诊断标准的要点,包括超声影像特征判定要点、心脏功能评估要点和其他辅助诊断指标要点。
最后,我们将强调该诊断标准的重要性,并说明其对早期治疗、预防并发症和预后评估的意义。
这样写可以吗2. 心彩超川崎病诊断标准:2.1 病情介绍: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小儿血管炎性疾病,其早期诊断对于预防严重并发症和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川崎病主要影响小孩子,尤其是亚洲人群。
它可以导致全身各种血管的炎症,最常见的并且最危险的是引起冠心病。
2.2 心彩超声学概述:心彩超声学(echocardiography)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技术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在川崎病的诊断中,心彩超成像被广泛应用于评估冠动脉局灶性扩张、冠动脉壁增厚以及左室功能等方面。
2.3 川崎病诊断标准概述:川崎病诊断标准指导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确定患者是否患有川崎病。
这些标准由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制定并更新,被广泛接受并使用于临床实践中。
根据诊断标准,患有川崎病的患者通常需要满足以下几个主要特征:持续发热超过5天、伴随至少4个主要临床表现(如淋巴结肿大、眼结膜炎、口腔黏膜改变等)以及其他可疑川崎病患者需要确证性冠动脉异常。
不要把川崎病当成感冒
/t ̄阿司匹林, r 4 J 来抑制血小板凝固。 患儿如果没有发
-
生冠状动脉异常, 以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 6到 8周 持续 即可停药。 如果检查有冠状动脉病变 , 则需长期服用阿
司匹 直到翘. 林, 状 动脉恢复 正常为 但并不 每位 I 止。 是 j. I 、
崎病患者治疗方法都一样 , 须依疾病发展的时机而有所
琵
荚 童是2 6 a o l每
天最冷酌时_ 我豳北秀l冒病 挤碰7医髋 饿 感 . 带爷
l 以l 奶 蔓 奶
子jl 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豌 _ 菇 建 _ 区 又 畦 爻 输 l j 童
液 一个星期过去了・ 飞飞高烧一 直不退 . 这可把全家
川崎病究竟是一种什么病, 在临床上和感 冒有什么 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
超声心动图检查。 川崎病 的首次治疗一定要彻底 , 不要 以为孩子退烧 了就没事了, 尤其要注意心脏、 肝脏的保 护, 密切关注孩子的心脏变化以及血小板等生化指标。 余主任说,川崎病听起来好像有一种神秘色彩, 其
实只要诊断准确, 治疗正确, 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除极个
别外, 一般不会再复发。 早期诊断、 及时治疗不仅能减轻 症状, 促进恢复, 而且还能防止冠状动脉病变和其它并
不 同。
肝、 肾等多脏器损害 , 肺、 其中, 心血管损害最为突出, 大 多发生于发病后 2 —3周, 可持续数月到数年。 川崎病
并发心血管损害的类型包括冠状动脉瘤 、冠状动脉扩 张、 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等。 动脉瘤可单发或多发, 大多
可于 1 2 年 内消退 , ~ 但局部 管壁 的纤 维化 可促 使 内膜
任余素 明。
化道, 甚至还会侵犯大脑。 川崎病不遗传, 不传染, 目前也 川崎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多发生在冬季, 其首 发症状是发烧, 身上伴发有红点 , 所以常常会被误诊为感 冒、 麻疹或猩红热。 但川崎病在症状上同感冒还是有区别
川崎病治疗方案
川崎病治疗方案川崎病,也被称为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疾病。
该疾病最常发生在儿童年龄段,尤其是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
川崎病病因尚不明确,但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关键,以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特别是对心脏的影响。
目前,川崎病的治疗主要侧重于控制病情、减轻炎症反应,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以下是常用的川崎病治疗方案:1. 高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IVIG是目前最主要的川崎病治疗药物之一。
通常以2g/kg剂量通过静脉注射给药,疗程为单次给药。
IVIG的主要作用是降低体内炎症反应,减轻血管壁炎症,并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该药物常与其他治疗手段结合使用,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2. 高剂量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通常在IVIG治疗后开始使用,剂量为80-100mg/kg/日分次服用。
该药物主要通过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减轻川崎病患儿的症状,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
在恢复期,剂量逐渐减少,以防止副作用,但需根据患儿体重和临床情况进行调整。
3. 丙种球蛋白治疗:对于IVIG无效或临床症状持续存在的患儿,丙种球蛋白治疗是一种备选方案。
通常以1-2g/kg剂量通过静脉注射给药,疗程可根据疾病进展进行调整。
丙种球蛋白可中和体内炎症介质,改善病情,预防并发症。
4. 其他治疗措施:除上述主要治疗方案外,川崎病患儿还可以接受其他治疗措施,如局部皮肤护理、镇痛药物、降温措施等,以缓解疾病症状和不适。
川崎病的治疗过程中,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 早期诊断和治疗:川崎病的症状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相似,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一旦怀疑川崎病,应立即就诊,并尽早启动治疗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2. 专业医生的指导:治疗川崎病应由经验丰富的小儿科医生或专科医生进行指导。
他们可以根据患儿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和其他相关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 长期随访和监测:川崎病的治疗通常需要长期随访和监测,以确保患儿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并及时发现并预防任何可能的后遗症,尤其是对心脏的影响。
川崎病血管内皮损伤的相关研究
川崎病血管内皮损伤的相关研究赵茜;窦常胜【摘要】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血管免疫相关的综合征,在儿童中发生率最高,其病理学特点是累及全身中小动脉的炎症性改变,其中,冠状动脉的病变最为常见且对KD的预后有直接影响.近年有相关研究表明,KD患儿存在显著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血凝异常,这些病理变化可能来源于病态的冠脉扩张或狭窄以及动脉瘤的形成等.现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KD血管内皮损伤及功能异常方面予以综述.%Kawasaki's disease is one kind of vascular immune related syndrome which often occurs in children with unknown cause,its pathological changes include inflammatory changes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arteries, among which, coronary artery pathological changes are the most common and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prognosis of KD.In recent years, relevant research shows that there exists significant vascular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nd abnormal blood coagulation in these KD children.These pathological changes may be derived from pathological coronary dilation,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or aneurysm formation and so on.There will be a review on KD vascular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期刊名称】《赣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7)001【总页数】3页(P146-148)【关键词】川崎病;血管内皮;损伤【作者】赵茜;窦常胜【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儿科,安徽芜湖 241000;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儿科,安徽芜湖 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4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发热性小儿疾病,于1967 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次报道,曾被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 多发于5 岁以下儿童。
川崎病z值计算公式
川崎病z值计算公式
川崎病是一种儿科常见疾病,通常发生在2岁以下儿童,尤其是
在亚洲地区。
该病主要表现为高热、红斑、淋巴结肿大、口腔炎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心脏病变。
近年来,研究发现了川崎病z值计算公式,对于诊断和治疗该病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川崎病z值计算公式主要是通过测定患儿的血液中CRP(C反应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年龄等指标,对病情进行评估,进而推算出z值。
z值越高,表示患儿病情越重。
需要注意的是,川崎病z值计算公式并非是诊断该病的唯一标准,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评估。
对于高z值的患儿,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以避免病情加重并引发
心脏病变等严重后果。
一般来说,早期使用IVIG(静脉免疫球蛋白)
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并降低心脏病变的风险。
同时,定期随访和
检查也是非常必要的,以便及早发现并治疗病情复发或心脏病变等并
发症。
总之,川崎病z值计算公式为诊断和治疗该病提供了非常有价值
的参考和指导,但也需要注意综合评估,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
果进行判断。
同时,早期治疗和定期随访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以确
保患儿能够尽快康复,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川崎病的诊治
IVIG 无 反 应 的 治 疗
定义:初次注射完 IVIG治疗后仍持续发热36h或以上,或者再度 发热。
治疗方案目前仍存有争议: (1)应用第二剂 IVIG(2g/kg) (2)大剂量甲泼尼松龙冲击治疗 (3)较长时间(2~3周)泼尼松龙或泼尼松联合IVIG(2 g/kg) 及阿司匹林。 (4)其他如英夫利昔单抗、环孢霉素免等。
病理:强调中等动脉尤其是冠脉病变最严重。
诊断标准
主要临床表现 发热持续5 d 以上并伴有下列5 项主要特点中的至少4 项者: a.四肢的变化: 在急性期,手足的红斑和水肿,在康复期,指 尖的膜状脱屑; b.多形性皮疹; c.不伴有渗出液的双侧无痛性球结膜充血; d.口唇和口腔的变化 : 口唇潮红和皲裂 ,草莓舌,口腔和咽部 黏膜弥漫性发红; e.颈部淋巴结肿胀 ( 直径 ≥1. 5 cm) ,通常为单侧。
多为中度休克,给予包括血管活性药物在内的治疗后,血流动力 学不稳定状态能很快纠正。
-----2017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及远期管理
治疗新进展
2017年最新指南提出:对预估并发冠状动脉瘤或 IVIG 无反应高 风险患者,初始治疗可以联合辅助治疗,包括激素、英夫利昔 单抗和依那西普。
既往认为糖皮质激素在 KD 治疗中有增加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糖皮质激素能够缩短热程、降低冠状动脉病 变风险。新《声明》首次提出糖皮质激素可用于预估 IVIG 无反 应和冠状动脉瘤高风险患者的初始治疗。
谢谢!!
停止时间:6~8 周且冠状动脉恢复正常后停用。
注意不能与布洛芬及其类似物联用,可导致不可逆的血小板抑制 阿司匹林不耐受者,可用双嘧达莫3~6mg/kg,bid 或ti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崎病不单是一种儿科疾病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变态反应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
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在发达国家,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
自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首次报道以来,包括日本和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各国有关该病的报道越来越多。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年龄分布曲线呈单峰状,在日本其峰年龄6-12个月,而在美国其峰年龄则为12-24个月,89%的该病病例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
尽管川崎病少见于成年人,但近年来国外有关成人川崎病的报道相继增多,部分出现冠状动脉损害的川崎病患儿成年后,仍需交由心血管内科医师来治疗管理,这表明川崎病不单是一种儿科疾病,心血管内科医师也应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成人川崎病】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外共有将近100多例成人川崎病的报道,其中有至少20例是HIV感染患者。
成人川崎病具有与儿童川崎病相类似的临床表现,但它仍有其独特之处,在Sève等的研究中,57例成人川崎病患者的平均年龄27.6岁,其中74%的患者年龄在18-30岁之间,与Gomard Mennesson等报道的年龄相仿。
Sève等还指出,成人川崎病有以下特点,与儿童川崎病相比,成人川崎病颈部淋巴结肿大(93%∶75%),肝功能不良(65%∶10%),关节炎/关节痛(61%∶24%-38%)的发生率高,而无菌性脑炎(10%∶34%),血小板增多(56%∶100%),冠状动脉损害(5%:20%)的发生率则较低。
有报道,HIV合并川崎病在成人川崎病中占有很大的比例,Stankovic等甚至指出HIV 合并川崎病占成人川崎病的1/3。
关于成人川崎病患者很多合并有HIV感染这一现象有人认为是由于川崎病是由一种儿童时期获得的病原体感染,而后在有免疫缺陷的HIV感染患者中被激活所致。
但其具体原因尚未明了。
成人川崎病的诊断在满足针对儿童提出的川崎病诊断标准外,尚须排除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药物过敏反应等。
尽管成人川崎病往往是在病程的10d之后被诊断的,而在儿童川崎病的治疗中证明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一般须在病程的10d内起用才能有效降低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但是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还是被视为是川崎病的最有效治疗方案。
尽管成人川崎病的发生率极低,但内科临床医师仍然须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尤其是对于那些出现有发热5d以上,皮疹,杨梅舌,手足硬肿,指端膜状脱皮,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等而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患者须想到川崎病的可能。
尽管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在成人川崎病中较低(约5%),但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导致的误诊及诊断的延误同样将导致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及治疗的不及时。
提倡在全世界范围内多中心收集成人川崎病病例,将有助于对成人川崎病的进一步认识,有助于成人川崎病诊断标准及治疗指南的早日颁布。
【伴有冠状动脉损害的儿童川崎病患者成人后的管理及治疗】
川崎病的主要危险在于其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尤其是冠状动脉损害,包括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血栓形成及血管闭塞等。
此外,川崎病尚有心肌炎、瓣膜损害、心包炎等其他心血管并发症。
日本全国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指出,未经过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的川
崎病患儿中约有25%发生冠状动脉瘤。
心脏超声显示冠状动脉瘤在起病后12周发生,平均在病程11.4d,多数在急性期后动脉瘤会消退,大约有30%-60%会在1年内回缩,少数动脉瘤会进一步增大甚至破裂,少数可能出现新的动脉瘤;约1/3在开始退缩后进展为狭窄或因血栓形成,最终导致血管闭塞,从而引起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冠状动脉闭塞是冠状动脉损害的最严重形式,长期随访发现,其发生在近16%的出现有冠状动脉损害的川崎病病例中,且其中78%患者是在发病后2年内由冠脉造影发现的。
一般认为冠状动脉瘤伴血栓形成及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是逐渐进展的,是引起冠状动脉闭塞的两大原因。
前者多发生在起病后数月,是儿童川崎病患者儿童期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的最主要原因;而后者常在起病后2年发生,由于冠状动脉闭塞后亦可再通及形成侧支循环,故有2/3的冠脉闭塞患者直至成年才出现明显症状。
日本学者提出川崎病心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类:(1)无扩张性病变;(2)急性期一过性扩张:曾发生过轻度冠状动脉扩张,在30d以内恢复正常;(3)冠状动脉瘤回缩:发病第30天时仍有冠状动脉瘤存在,但1年内冠状动脉逐渐恢复正常;(4)冠状动脉瘤残存:病程1年以上,经冠脉造影证实仍有一侧或双侧冠状动脉瘤存在;(5)冠状动脉狭窄甚至闭塞:包括无心肌缺血组和有心肌缺血组。
由于川崎病出现的冠状动脉损害,特别是上述的后两种损害往往是一个漫长且逐渐加重的过程,很大一部分儿童期患有川崎病并出现冠状动脉损害的患者直到成年后才出现心肌缺血、梗死的症状。
或者说由于伴有冠脉损害的川崎病患者在儿科医师的长期随诊下已经长大成人。
这部分患者均将转交心血管内科的医师来治疗管理。
Kate等于1992年最先进行有关成人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可能是儿童时期患有川崎病方面的调查。
该调查中包含了354所医院的130名出现有冠状动脉瘤的成年患者,其中有2个患者被明确,19个患者被高度怀疑儿童时期患有川崎病,调查者还推测剩余的109个患者儿童时期可能也有川崎病,但由于各种原因其信息无法考证。
由于川崎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成年后的患者往往无法追忆其儿童时期所患疾病;而且由于川崎病至今仍没有特异性的诊断手段,有些川崎病可能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如麻疹、猩红热、药物过敏反应及Stevens-Jonhson综合征等。
所以,Kate等强调向这些患者父母询问他们是否有川崎病病史的重要性。
Burns等也在随后总结了74例被归因于儿童时期患有川崎病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年轻成人患者,他们平均年龄27.4岁,出现的症状主要是胸痛/心肌梗死(60.8%),心律失常(10.8%)和猝死(16.2%)。
其中有约1/3的患者胸片可见环形钙化斑。
冠状动脉造影有93.2%出现冠状动脉瘤66.1%患者有冠状动脉闭塞,44.1%患者可见广泛的侧支循环形成。
故对于出现有心肌梗死或猝死的成年患者,尤其是年轻成年患者或无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的患者,须注意追寻其儿童时期是否有川崎病病史。
影像学的引入有助于确定某些儿童时期患有川崎病的患者,冠状动脉壁原有动脉瘤形成而后发生重塑的部位发生钙化是川崎病的主要影像学特征。
往往通过胸片即可明确显示,日本的一项关于川崎病急性期后20年的年轻成年患者的研究发现,94%的患者直径≥6mm的冠状动脉瘤发生钙化。
故对于冠状动脉出现钙化,而无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及表现的年轻患者须高度怀疑其先前患有川崎病。
川崎病是造成儿童、青少年、年轻成年人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原因,而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中老年人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原因。
两者引起的冠状动脉损害在冠状动脉造影中存在差异。
单从形态学方面看,动脉粥样硬化往往引起血管的弥漫性异常,而川崎病则往往引起原有动脉瘤形成部位的异常,而在病变远近端血管官腔光滑,直径正常。
因此,心血管内科医师对川崎病的认识与把握,对于这些成年后的原患有川崎病且出现有冠状动脉损害的患者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川崎病患者易早发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共同病理基础。
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吸烟、糖尿病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川崎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心脏病发生的新的危险因素。
国外众多对儿童时期患有川崎病的患者进行的长期随访研究表明,川崎病患者(尤其是伴有冠状动脉损害者)急性期后的很长时间内存在持续的轻度炎症反应、血管内膜增厚、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及血脂异常等,因此川崎病患者(尤其是伴有冠状动脉损害者)被认为容易早发动脉粥样硬化。
综上所述,川崎病不单单是一种儿科疾病,它需要儿科医生和内科医生,尤其是心血管内科医生的很好交接和协作。
目前,尤其是国内对于川崎病的认识基本上仅限于儿科医生,我们期待着能有更多的成人内科医生对该病能有个很好的认识,期待着未来的关于川崎病的临床与科研方面的研究能有儿科医生与内科医生,尤其是心血管内科医生的很好协作,从而共同更好,更科学地管理,治疗这些未成年或已成年的川崎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