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海陆变迁(第课时)教学案(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学案4(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海陆变迁(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了解地理科学发展史,并注意科学兴趣的培养。
【设计思想】
[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之一。
本课即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
[设计理念]:“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本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逻辑顺序:发现问题—思考假设—证明论证。
[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学情分析]: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并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了解地理科学发展史,并注意科学兴趣的培养。
(重难点)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问题探究导学、阅读分析等方法。
【教具准备】剪刀、透明纸、学生课前收集的海陆变迁的实例、简单PPT等。
【教学过程】。
最新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二课时)教案
最新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二课时)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板块构造学说”的创立,培养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板块运动的实例,树立板块是不断运动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和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教学难点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现象。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课前准备课件、课前学案课时安排共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大陆漂移的畅想曲,描绘了一幅惊心动魄的地球演化史。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课学习1.板块运动教师:大陆漂移说是人类探索大自然奥秘,认识地球演变的一支畅想曲。
但由于它无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随着不断的探究,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谱写了大陆漂移的第二乐章--海底扩张说,又给了大陆漂移说新的生命力。
法国地震学家勒皮雄又进一步探索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谱写了第三畅想曲--板块构造学说。
这是人类揭开地球演变神秘面纱的三部畅想曲。
那么,板块构造学说是如何来解释大陆漂移的呢?课件展示"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学生观察,并分成学习小组讨论:(1)板块构造学说有哪些基本观点?(2)世界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带?为什么?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后边归纳,边板书。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有三点:第一、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学案无解答新版商务星球版1
海陆变迁(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海陆是变动的,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学会“大陆漂移假说”(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
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和地图的故事,鼓励学生要有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要不怕吃苦、不畏牺牲。
2.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教学重点】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说【教学难点】大陆漂移说【教学模式】五环节教学模式【教学准备】多媒体变为海洋。
过渡既然海陆之间是不断变化的,那么今天的海陆分布是怎么形成的呢?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合作探究二1、展示大陆漂移的动画。
看着拼好的一整块陆地,是巧合,还是另有其他原因?2、展示魏格纳的图片,介绍他的故事。
提问:魏格纳通过哪些证据证明他的大陆漂移说呢?证据1、大陆拼合证据2、地层的相似性证据3、生物的相似性3、展示南极洲的图片,为什么在南极洲地下能发现有煤层?4、从魏格纳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学生观看动画,并发现南美洲和非洲能够重合在一起。
阅读关于魏格纳的故事学生观看老师展示演讲,认真听讲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学生思考后回答学生回答:不是巧合学生回答:南美洲与非洲古老地层在交接处有相似的地方,动物在交界处也相同。
教师总结:原来大陆是在一起的。
教师总结:南极地区原来并不是现在的位置,而位于温暖湿润的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后来由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大胆想象。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以致用反复练习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本节课采用五环节教学模式,以"问题"为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力求从学生感兴趣地理现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海陆变迁【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并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了解地理科学发展史,并注意科学兴趣的培养。
【教学模式】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地理助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承接难占八、、突破那么由‘喜马拉雅山发现鱼龙化石’可证明世界存在’海陆变迁’。
这也是’海陆变迁’的一个有力例证。
那么什么力量使‘海洋’变为’喜马拉雅山’的呢?让学生阅读课本P49第一段。
教师补充证明’海陆变迁’事例: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树木化石说明什么?地壳运动可以使海陆发生改变,人类活动也可以使海陆发生变化。
很久以前为海洋。
学生阅读第一段,回答:地壳运动说明台湾海峡原来是陆地地壳运动可以使海陆发生改变,人类活动也可以使海陆发生变化。
教师让学生阅读P49 '思考’。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三角洲变化。
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所带泥沙冲积而成黄河三角洲第一幅图黄河三角洲第二幅图黄河三角洲第三幅图教师展示荷兰围海造田图片拉雅山学生阅读‘思考’内学生读图。
看黄河三角洲的变化。
学生看图片体会人类活动改变海陆。
将’思考’第1题黄河三角洲变化以图片形式出现让学生更好理解。
学生的知识有限让学生 通过图片更 好理解人类 活动对海陆 改变的影响学生由于条 件限制不能 自己完成,可 由教师提出 学生体会。
通过刚才学习同学知道地球上的海洋与陆地在地壳运动、 人类活动等作用下是可以相互变化。
因而有些同学可能对我们先前学习的’海陆分布’内容里海陆 分布情况有一个大胆推测:在很久之前的地球海陆分布可能不是现在样子。
事 实上以前就有人有这种想法,并得出了一个有关海陆分布的学说。
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 P50第二段文字回 答下面冋题: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德国 魏格纳 文字方面内 1大陆漂移说是国 提出的。
最新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2课时)教案
最新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2课时)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世界板块分布图,在图上找到七大板块。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上两大山系的成因,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海洋陆地形的成因。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读图思考、小组合作。
教具准备:课件、学生自制七大板块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早在16世纪,就有人发现南美洲东海岸与非洲西海岸大陆轮廓线惊人的吻合,甚至能拼合在一起。
正是有了这一发现,才使人类开始关注海陆的变迁,并最终揭开了海陆变迁的神秘面纱,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那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授1.活动一:板块构造学说展示敲碎蛋壳熟鸡蛋,用鸡蛋表示地球,有裂纹的蛋壳表示大大小小的板块。
提问: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1)学生说出七大板块的名称并观察各板块的大致范围。
(2)看看七大板块中哪个板块以海洋为主,它被哪些板块包围。
(3)位于哪一板块?澳大利亚呢?学生拿出自制七大板块图片进行拼合,每组的6号同学去黑板展示,比一比,谁拼的快又对。
同学们,这两张桌子中间有5厘米的缝隙,两本书分别放在桌子上代表两大板块,书脊相对,当两本书往两边拉开时,两书脊间出现空隙,当两本书往书脊方向挤压时,则可能出现沿书脊望上拱起或者往下凹陷的现象,那么,板块运动是怎样的呢?2.活动二:板块运动形式(1)板块运动有几种形式? (2)挤压的地方往往出现 、 ,张裂的地方形成 、 。
(3)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 板块和 板块碰撞、挤压后隆起而形成的。
(4)多媒体展示:世界有两大主要山系一是横穿 大陆南北的巨大山系,主要有 山脉和 山脉及其他高大山系组成;二是纵贯 大陆和 大陆的巨大山系,主要由 山脉和 山脉组成。
最新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案
最新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
2.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2.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教学重点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学会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图导图练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课前准备课件、课前学案课时安排共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沧海桑田”的故事。
(使用“学乐师生”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教师: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1.沧海桑田设置悬念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和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坝。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教师过渡: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点拨归纳。
(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3章第2节海陆变迁(第2课时)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二课时)板块运动【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及解读】•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内容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程度【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世界板块分布图,在图上找到七大板块。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上两大山系的成因,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一一合作探究一一当堂达标【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读图思考、小组合作。
【教具准备】课件、学生自制七大板块图片、敲碎蛋壳的熟鸡蛋。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练习与导入[练习导入]:一、填空1 •“沧海桑田”一词说的是()A.地球表面形态是永恒不变的 B .山就是山,海就是海,它们是永恒不变的C.通过科技力量,可以在海洋中植桑、养蚕 D .地球表面形态是不断变化的2.关于大陆漂移学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该学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B .认为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海水的浮力C .认为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D.大陆漂移的有力证据就是大西洋两岸相似的古生物化石3.海牛生活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且不会飞。
它们分布在大洋两岸的原因是()A .两个大陆上的人们进行国际贸易的结果B .两个大之间的海洋干涸或大洋结冰时,它们从一个大陆迁移到另一个大陆C .在地质时期,两个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D.两大陆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在偶然的机会中,它们在两大陆问来回活动二、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通过练习,考察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说的掌握情况。
海陆分布1.图上找到七大板块。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衔接与过渡厂"同学们,早在16世纪,就有人发现南美洲东海岸与非洲西海岸大陆轮廓线惊人的吻合,甚至能拼合在一起。
正是有了这一发现,才使人类开始关注海陆的变迁,并最终揭开了海陆变迁的神秘面纱,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那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读图与回答活动一:板块构造学说展示敲碎蛋壳熟鸡蛋,用鸡蛋表示地球,有裂纹的蛋壳表示大大小小的板块。
晋教版初一地理第三章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案
课题 3.2 海陆变迁主备教师授课时间年级科目七年级地理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观察活动,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通过实验演示,探究发现板块运动的方式和产生的地形,探究发现地震、火山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地震、火山相关内容的学习,培养防灾减灾的观点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1.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海陆地形的成因。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你听说过台湾与大陆有过亲密接触、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吗?日前,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东山县博物馆考古人员,从水下考古地挖掘到了100多件与台湾有关的哺乳类动物化石。
近些年来,台湾渔民先后在台湾海峡捕捞作业时拖网拖上来的有3000多件陆生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哺乳动物化石有剑齿象、亚洲象、古菱齿象、熊、中国犀、马、猪、四不象鹿、斑鹿、山羊等。
至此,近年来在台湾海峡已通过海底考古挖掘、收集了哺乳类动物化石达3100多件。
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就说明了地球自形成以来,海陆变迁就一直在不断的发生,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并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树立海陆不
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重点)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了解地理科学发展史,并注意科学兴趣的培养。
(重、
难点)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读图法活动体验式
【教具准备】地图册地球仪小剪刀多媒体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提问:同学们,世界上最
高的山是什么山?
多媒体展示:
喜马拉雅山图片
多媒体展示:
可是就在屏幕所显示的喜
马拉雅山脉海拔4800米处
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
化石。
追问:这些生活在海洋中的
生物,怎么会出现在今天的
世界屋脊上?
学生回答:
(喜马拉雅山)
产生疑问,思考交流:喜马拉
雅山原来可能是海洋,后来隆
起抬高,成为今天的高山
激发学生的
好奇心及求
知欲望。
过渡语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的事实说明了海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有时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称为海陆变迁,很多时候也被称为“沧海桑田”,我们这节课就学习有关海陆变迁的知识。
板书:第二节海陆变迁
自主学习(1)要求学生打开助学第
47页,据学习过程提示,阅
读课本第49页内容,在课
本上标注相应知识点,
(2)标记疑难问题。
(3)板书海陆变迁
现象
原因
(1)据学习过程提示,把相
应知识点标注在课本上;
(2)解决不了的问题做标记
从总体上把
握第一部分
知识点的知
识结构:海陆
变迁的原因、
海陆变迁现
象
质疑解惑(1)多媒体展示:海陆变
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板书:
地壳运动
海平面的升降
(2)补充:除地壳运动、
海平面的升降原因外,某些
外力作用也会引起海陆变
迁。
比如:黄河三角洲,以
平均每年1.5~3千米的速度
向渤海推进(河流的堆积作
用);人类活动也会造成海
陆变迁,如荷兰围海造田日
本、香港的填海造陆等。
(3)我们生活的地球上还
有一些局部的地区由陆地
变为海洋,大家能举出例子
吗?
(1)学生回答:地壳运动、
海平面的升降(如台湾海峡古
河床遗迹)和人类活动
(2)学生回答收集到的有关
实例,向大家展示:荷兰的围
海造陆,日本、香港的填海造
陆。
通过学生搜
集、展示资
料,使其发
现、了解海陆
变迁的原因
是多方面的。
过渡语
刚才的几个例子,说明了在一些局部的地方,海陆是可以变迁的。
大家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从全球来看,现在的海陆分布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吗?(学生思考)请大家暂时不要着急下结论,现在我们从世界地图上看看能会得到些什么启示。
活动让学生打开地图册第21、22
页,用剪刀把非洲大陆、南
美洲大陆剪下来,试着把它
们拼合在一起,说一说你的
发现。
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原来就
是一个整体,后来分离出来
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本
第50、51页,看一看是否
能找到答案
用剪刀剪下非洲大陆、南美洲
大陆,拼合,观察发现能拼合
在一起
学生读课本内容、交流
让学生通过
亲自动手操
作,,增强直
观感受
自主学习1.要求学生打开助学第48
页,据学习过程5提示,在
课本第51页把相应知识点
标注下来。
2.板书大陆漂移
提出者:
具体内容:
证据:
据学习过程提示,在课本上标
注主要知识点。
培养自主学
习习惯,养成
自己从课本
中获取知识
点的习惯
质疑解惑提问(1)大陆漂移学说的
提出者是谁?
(2)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
有哪些?
(3)展示图片:
(大陆漂移示意图)
解说大陆漂移
回答问题
(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
了“大陆漂移学说”
(2)大约在2亿年前,地球
上只有一块大陆,后来,大陆
分裂成数块,并缓慢地漂移分
离。
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形
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
布状况。
这种海陆分布的变
化,至今还在极其缓慢地进行
着。
测量结果表明,大西洋正
在扩张,太平洋则在不断收
缩。
图片演示,能
增强直观和
说服力
过渡语在科学界的任何一个创新、突破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魏格纳为大陆漂移说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下面我们就看一下魏格纳探求真理的过程。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读课本51页阅读
部分,
1.魏格纳为个人的假说寻
找了哪些证据?
2.图片展示大西洋两岸的
古生物;拼合大陆的几种古
老地层的相似;
想一想:从魏格纳与大陆漂
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的相似性;
古地层的相似性。
正是因为非洲大陆与南美洲
大陆原来是一个整体,所以,
现在的大西洋两岸可以找到
相同的古生物海牛、鸵鸟。
正
是因为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
陆原来是一个整体,所以它们
的古老地层能够完全拼合在
通过自主学
习探究,增强
学生的研究
能力和发现
能力,培养自
主学习的习
惯
移学说的故事,受到哪些启
示?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
及时的评价。
)
一起。
谈自己的启示
小结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后
来得到了证实,那么,大陆
漂移的原因是什么呢?咱
们到下节地理课去寻找答
案。
(1)这节课我们收获了哪
些地理知识呢?
(2)据学生的总结,适当
补充。
学生根据黑板板书总结本节
课学习内容
海陆变迁大陆漂移
现象提出者
原因内容
证据
利用知识结
构总结,利于
学生构建自
己的知识体
系,形成系
统。
【当堂达标】
1、下列沧海桑田的变化,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
A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B海底的古河流三角洲
C荷兰的围海造田 D红海的不断扩大
漫画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还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读漫画《原
来我们曾是一家人啊》,回答
2、漫画反映的是
A盖天说 B大陆漂移说
C浑天说 D日心说
3、该学说的提出者是
A张衡 B 哥伦布 C麦哲伦 D魏格纳
4、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学说证据的是
A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B世界陆地轮廓都比较破碎
C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D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5、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的原因是
A陆地上大量的水土流失 B板块的运动
C火山和地震 D全球气候的变化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优点:
一是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
二是采用不同形式的进行课堂教学,尤其是剪纸部分,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让抽象知识具体化,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三是知识结构清晰,学生能据板书设计系统地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是通过老师的引导,逐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不足之处:剪纸活动进行时,时间不容易掌控,有的动手能力强就快些,有些学生就很慢。
t{33603 8343 荃30309 7665 癥24504 5FB8 徸B#z30393 76B9 皹P134412 866C 虬20932 51C4 凄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