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篇讲座--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与选官制度的发展
从三皇五帝到明清选官制度的讲课稿
从三皇五帝到明清选官制度的讲课稿一、引言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在政治制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传统。
从三皇五帝时期开始,中国的政治体制逐渐发展并形成了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从三皇五帝一直到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
二、三皇五帝时期的政治制度1. 三皇五帝简介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他们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远古祖先。
三皇分别为女娲、伏羲、神农,五帝则是轩辕、颛顼、帝喾、尧和舜。
在这个时期,政治制度还较为简单,以氏族制为基础,各个部落由族长负责主持事务。
2. 三皇五帝时期的政治特点三皇五帝时期的政治制度具有以下特点:•以氏族为基础,各部落分散管理;•以贵族为主导,地位较低的人民无法参与政治决策;•以牺牲祭祀为主要形式的权力象征。
三、尧舜的帝王制度改革1. 尧舜的政治改革尧和舜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他们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将政权的继承权交给有能力并且有道德品质的人,不再依赖血缘关系。
2. 尧舜政治改革的影响尧舜时期的政治改革对后来的政治制度和选官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将政权的继承与个人的能力和品德联系起来,开创了职业政治家的先河;•选拔官员注重能力和品德的考核,为后来的选官制度奠定了基础。
四、秦汉时期的选拔制度演变1. 秦朝的选拔制度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他们对官员的选拔制度进行了改革。
秦朝建立了丞相、御史等官职,并采取了严格的考试和选拔制度。
2. 汉朝的选拔制度改革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并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
刘邦设立了丞相、太尉等官职,并推行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3. 秦汉选官制度的特点秦汉选官制度具有以下特点:•强调知识和才能的选拔,减少了血缘关系对政治制度的影响;•设立专门的考试制度,加强了选拔的公正性和公平性;•确立了以文官为主导的官僚制度,奠定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五、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1. 明代的选官制度明代延续了秦汉时期的选拔制度,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周代的世卿制:周代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国家的政权被统一的君主所掌握,君主任命贵族作为世卿,管理地方事务。
2. 秦汉的郡县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若干郡和县,设置官员进行管理。
这些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政府官员选拔更加重视能力。
3. 隋唐的科举制:隋朝实行了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完善,分为殿试、会试和礼部试三个阶段,考试的内容相对繁杂。
科举制度强调文化艺术的学问和教化的作用,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4. 宋代的制度创新:北宋时期官僚主义进一步加强,贵族阶层逐渐失去了政治影响力。
同时,宋朝也引入了新的选官制度,如均输法、检校职方制等,以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执行力。
5. 元明清的经世致用:元、明、清三代的政治制度相对稳定,继续延续科举制,但逐渐加强了对士人的思想控制,严格限制士人的权力。
尤其是明代开始,选官制度更加以经世致用为标准,注重选拔实干能吏。
总体来说,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出了一种趋势,即从以血缘关系和财产作为选拔标准,逐渐转向以能力和学问为主要考量,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古代历史选官制度的演变
古代历史选官制度的演变古代历史选官制度的演变自古代人类社会的出现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先秦时代的中国,最早的选官制度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然而,随着不同朝代的更替与社会变革,古代选官制度也经历了多次演变和改革。
本文将从商、周时期开始,逐步探讨古代历史选官制度的演变。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可考古的王朝,其选官制度主要倚重家族传承。
商朝的统治者将政权视为家族的私有财产,将重要官职传给自己的子女或亲戚,这种世袭制度不但缺乏合理性,而且容易导致统治者的能力不足。
然而,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较为低下,他们往往只能从身边的亲友中选拔官员。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甲骨文文化王朝,周朝的选官制度在商朝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周朝明确规定了世袭制度,但也提供了一些选拔官员的渠道,来增加人才的来源。
周朝实行的“三公九卿”的制度,即国家中设置了三位公仆和九位卿士,他们需要经过君主的任命和考察,选拔出一些有才能和德行的人担任。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争霸,国家间关系复杂,选官制度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此时,选择官员主要考虑的是其忠诚和效忠于诸侯的能力,以及眼光独到的智慧。
各国都设立了重要的官职,例如国君的宰相、将军等。
一些国家也设置了特殊的选拔制度,如秦国的“黄门侍郎”、韩国的“三公子”等,这些制度旨在选拔和培养人才。
到了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严格的官吏选拔制度。
公车上书、博士、丞相府试以及上书令等考试成为了选拔官员的重要手段。
此外,秦汉时期还出现了官吏选拔和考评制度,即著名的“九品中正制”,它对官员从品级、工资待遇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评价和管理。
随着魏晋南北朝的经历,选官制度慢慢走向了衰败。
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加剧了官员任免的激烈程度,许多官员被任命和撤职频繁,政治斗争也愈演愈烈。
这导致了官员团队的不稳定和选拔制度的松散,为后来隋唐、宋明时期的选官制度改革埋下了伏笔。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盛和鼎盛的王朝之一,其治理能力和社会制度也达到了较高水平。
中国历史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史选官制度的演变中国历史上的官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从古代的封建制度到现代的官僚制度,无不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
以下是关于中国历史选官制度演变的一些主要内容:古代封建制度(公元前221年-公元221年)在封建制度下,中国国家由君主统治,他们依靠世袭来获得权力。
君主在国家中的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同时,贵族也享有一定的特权和地位。
这个时期的官员选拔主要是通过世族和贵族的世袭来确定。
根据家世和地位,贵族可以担任重要的政府职务,而平民则几乎没有机会在政府中谋求一席之地。
唐宋时期(618年-1279年)唐朝和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稳定且繁荣的时期。
由于政治经济状况的进一步发展,选拔官员的方式也有了改变。
在这个时期,唐宋两朝采取了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这个制度起初并非正式的选拔官员的方式,而只是一种评估个人才能和知识水平的工具。
然而,由于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它逐渐成为选官制度的主要手段。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省试和殿试。
通过乡试的考生有资格参加省试,而通过省试后则有机会参加最后的殿试。
殿试的成功者将获得高级官员职位。
科举考试确保了官员的能力和责任感,并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主要由科举制度和举人制度组成。
科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没有改变,但是考试的范围和实施办法有所调整。
明清时期,考试题目包含了更广泛的科目,包括诗词、文章、典籍等。
科举制度对于普通人能够进入政府担任官员提供了机会。
然而,考试成绩和诗文能力仍然是选拔官员的关键。
此外,明清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叫做举人制度。
在这个制度中,政府会根据各地区的平民世族和地主,推荐人才加入政府。
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平民和地主的利益。
现代官僚制度(1912年至今)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共和国并采用了现代官僚制度。
根据宪法,中国政府的权力不能世袭,官员需要通过选拔和竞争来获得职位。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一、引言在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选官制度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和政治文明水平,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稳定。
本文将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两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希望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我国政治制度的变迁和发展。
二、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1. 起源和初步形成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最早可以追溯至商代和西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国家逐渐建立了“举贤良、设官长”的选官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国家的管理和治理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这一阶段,选官制度还比较简单,多以世卿、国老等贵族阶层为主要选拔对象,后来逐渐向士大夫阶层扩展。
2. 完善和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壮大,选官制度逐渐完善和规范起来。
秦朝统一天下后,推行了封建制度,实行了严格的选官考核制度,同时也开始有了明确的官职等级和职责范围。
这一时期,选官制度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选拔、任用和管理体系,为后来的制度建立打下了基础。
3. 全面发展和繁荣隋唐时期,选官制度达到了全面发展和繁荣的阶段。
这一时期,考试选拔逐渐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科举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这一制度的建立,不仅为社会上层士绅提供了获得官位的途径,也为社会的流动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4. 衰落和变迁宋明清时期,选官制度逐渐出现衰落和变迁的趋势。
科举制度的弊端日益凸显,官员选拔趋向世卿世族,导致官场陷入了贵族化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逐渐失去了公平和公正性,也为社会上层的“官本位”思想埋下了隐患,为后来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动荡埋下了伏笔。
三、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 由世卿到科举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可谓是由世卿到科举的历史进程。
从最初的以贵族士大夫为主要选拔对象,逐渐发展到以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这一趋势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向更加公平、公正和包容的方向发展。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可以追溯到夏朝、商朝和西周时期。
在夏朝,最早出现的政治制度是家族制度,国家政权由君主家族统治。
商朝在政治上进一步发展了祭祀制度,国家政权的合法性被赋予了神圣性。
西周时期,中国出现了封建制度,国家由君主通过分封给诸侯实现统治。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演变。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出现了列国分立的局面,政治制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实行了严格的法律制度。
然而,秦朝统治不久即灭亡,汉朝建立后恢复了封建制度,实行了相对宽松的治理政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逐渐发展成为封建制度的标志。
封建制度下,国家被分为多个封建诸侯国,君主通过分封土地来维持统治。
在王朝更替的过程中,政治制度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例如,隋唐时期,出现了集权制度,国家政权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
然而,封建制度在宋朝后期逐渐衰落。
元朝建立后,中国政治制度发生重大改变,实行蒙古式的政治制度。
明朝建立后,中国重新恢复封建制度,在政治上更加强调地方自治。
明朝末期,由于统治腐败和政治地位的动荡,清朝建立了一个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中国几个世纪。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
过程,经历了家族制度、祭祀制度、封建制度、集权制度和专制制度等不同的形式。
每个时期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特点和影响,这些制度的变化和发展最终塑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格局。
《中 国古政制形成与发展》古代选官制度演变
《中国古政制形成与发展》古代选官制度演变《中国古政制形成与发展——古代选官制度演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选官制度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治格局和社会的发展走向。
在先秦时期,世卿世禄制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制度下,贵族世代为官,凭借血缘关系和家族地位获取官职和俸禄。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贵族阶层的特权和地位,但也限制了社会中下层有才能之人的上升通道。
到了秦汉时期,军功爵制逐渐兴起。
特别是在秦国商鞅变法后,以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官职,打破了世卿世禄制的垄断。
这使得平民有了通过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建立功勋而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战斗积极性,为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然而,军功爵制在和平时期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
于是,汉朝推行了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制是由地方官员向中央推荐人才,注重品德和才能;征辟制则是由皇帝或高级官员直接征召人才。
这两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选官的渠道,为国家选拔了不少优秀人才。
但由于推荐过程中容易受到人情关系和门第观念的影响,使得选官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大打折扣。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应运而生。
这一制度以家世、道德、才能为标准,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授官的依据。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九品中正制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操纵,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使得社会阶层固化,堵塞了平民的上升之路。
隋朝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破世家大族的垄断,创立了科举制。
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不论出身、门第,只要有真才实学,都有机会入朝为官。
唐朝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完善,考试科目增多,录取人数也有所增加。
科举制在宋朝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考试程序更加严格规范,实行糊名法和誊录法,以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
而且录取名额大幅增加,使得更多的文人有机会进入仕途。
明清时期,科举制达到了鼎盛,但也逐渐走向僵化。
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经典,形式上采用八股文,束缚了考生的思想和创造力。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一)先秦时期:世官制(1)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
(二)秦朝和汉初时期1.军功爵制(1)内容: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
(2)影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
2.察举制(1)内容: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
(2)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1)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
(2)影响:推行初期,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门第,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
(三)隋、唐、宋、明、清时期:科举制(1)内容: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2)影响: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二、选官制度发展规律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和相对公平。
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
选官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一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三、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评价(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的权位。
此选官制度使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有用人才的选拔。
(2)“察举制”虽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各方面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隋唐以后实行的“科举制”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变化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变化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选官制度经历了多次变化和演进,形成了不同的选官模式和程序。
本文将从远古时代开始,逐步介绍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变化。
一、远古时代的选官制度在远古时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主要是以家族世袭为主。
当时,权力由家族掌握,国家领导者往往来自统治家族。
这种制度被称为“世袭制”。
世袭制下,领导者的权威主要依靠家族的声望和传统,而非个人的才干或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演进,世袭制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权力传承在家族内部进行,容易使领导者的能力和素质下降,导致治理能力不强。
其次,世袭制也容易引发家族内部斗争,造成政治不稳定。
二、封建王朝的选拔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王朝政权逐渐形成。
在封建王朝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家政权逐渐摆脱家族的束缚,开始注重个人的才能和政绩。
封建王朝采用的主要选拔制度是科举制。
科举制根据考试的结果来选拔官员。
该制度通过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来管理国家事务。
科举制度确保了选拔官员公正和公平,使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的重要任务。
科举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选官制度的问题。
但同时,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考试制度过于繁琐,助长了刻书求测的风气,将教育过度地看成了应试教育。
其次,科举制度中重视文化功底,对实际能力和管理经验的要求较低,导致有些官员在执政中不懂实务。
三、现代政治制度的选举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在现代政治制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演变和改良。
中国的现代政治制度中,选官采用的主要方式是选举制度。
选举制度通过公民的选举权来选举政府官员,确保了政府官员的合法性和代表性。
现代选举制度注重选民的公民权利和选举程序的规范性。
选举制度要求选民具备一定的资格和能力,通过选举来选出最有能力和受信任的候选人担任官职。
同时,选举制度还规定了选举的程序和规则,确保选举过程的公正和透明。
详述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详述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周、秦、汉等时期。
以下是具体的演变过程:商朝时期,商王任命贵族成员担任官职,这种制度被称为"据官制"。
在这种制度下,官员的职位主要是由血缘关系和贵族身份决定的。
周朝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周王权威下降,官员的选拔逐渐由京官(有正式官职的官员)转变为地方的诸侯。
秦朝时期,秦始皇推行了丞相制,即选聘丞相来管理国家政务。
此外,秦朝还设立了守秩官、郡守和县令等官职,通过选拔和委任来任命官员,并从各个地方中选取人才服务于中央政府。
汉朝时期,刘邦建立了汉朝后,实行了郡县制。
郡县制下的选官制度主要有三个阶段。
初期,政府官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但后来由于中央政权衰落,汉武帝创设了九品中正制,即依照官员的资历和表现,被分为九个等级。
后来,汉宣帝进一步改制,设置了九卿、六部、三公等机构,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组织管理和选拔官员的制度。
隋朝和唐朝时期,继承了汉朝的选官制度,但是推行了科举制。
科举制是由隋炀帝和唐太宗在进一步改革官员选拔制度的过程中引入的,其核心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分为进士科和明经科,通过考试合格者可以成为官员。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选拔官员的程序更加公正,并且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政治。
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成熟,并且有了完善的科举考试制度。
尤其是明朝,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更加严格和细致,评价制度更加合理。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士子,可以参加乡试、省试、制举等多个层次的考试,最终成为官员。
总体来说,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由据官制到郡县制再到科举制的演变。
这一演变过程体现了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也体现了对官员选拔过程公平性和选拔人才的不断追求。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世卿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制度逐渐演变为封建贵族专制的选举制度并最终转变为皇权专制的任命制度。
周朝时期,国家的官员由世族担任,其后继承制度和礼乐体制一直延续到唐朝。
然而,随着军阀割据时期的到来,很多地区由于官员的贪污、腐败等原因,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加剧。
于是随着清末民初时期的变革,新政府推动实行科举制度,使得民间人才也有了进入官场的机会。
不过,随着官场的改革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出现,科举制度开始受到质疑,人民对于民主选举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
1949年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选举方式上采用了以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的选举制度,实现了人民的参与和选举的普遍性。
随后,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逐渐探索了更加民主和规范的选举制度。
比如,在地方选举上,候选人必须要经过公示、征求意见和合法资格审查等程序,才能被公开投票选举产生,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选举公正和选民权利的实现。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彰显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成皇权专制的道路历程,以及民主选举制度的兴起过程,这里
面既有制度创新与变革,也有不断提高人民民主选举权利的行动,为我们现代政治民主制度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历史政治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中国历史政治制度的变迁与发展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变迁与发展牵涉到了辽阔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时期:1.古代封建制度中国封建制度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至秦汉时期达到了顶峰。
它的核心是以天为主,以君为中心的君权专制制度,以世袭的帝王和贵族地主为主导阶层,实行百家争鸣、重文治的思想,形成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2.帝制时代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中国进入了统一的帝制时代。
帝王时期的中国历史是由一连串的王朝组成的,由于朝代的更替不同王朝之间政治、经济制度的差异,引起社会动荡的时候不胜枚举。
在政治制度方面,中国帝制不断演变和完善,发展出了诸如中央集权、省级和县级官府等制度,为后来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
3.民主革命时期19世纪末,中国开始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新思想、新观念的冲击下,以辛亥革命为标志,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历史,开创了中国民主政治史的新篇章。
4.共和国时代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共和政体,实行民主选举、宪政制度,并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
但由于各种因素,包括战乱、外侵和政治内斗等,导致共和国政权的快速瓦解和西方列强的干涉,最终导致民国时期的失败。
5.社会主义时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开始了未来几十年的社会主义时代,实行了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的改革。
在政治制度方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行了一种单一的政制度,尤其突出了共产的领导地位。
6.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下,中国的政治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的调整和改进。
逐渐放宽了对人权和言论自由的限制,探索各种新型政治制度和民主机制的使用,从世界范围内选举和其他组织中吸取了经验教训,并将其运用于中国的国情之中。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与选官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与选官制度的发展吴宗国,1934年生于南京市,祖籍江苏如皋。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3年起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历史专业,1958年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历史学系学位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唐史学会理事、北京历史学会理事、唐研究基金会丛书学术委员。
曾先后赴韩国、日本、新加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现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中国历史学科隋唐史分支主编。
吴宗国教授长期从事隋唐史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
著有《唐代科举制度研究》、《隋唐五代简史》、《唐玄宗》(合著),主编《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隋唐卷)、《盛唐政治制度研究》和《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等著作。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一)先秦到南北朝的社会发展与政治体制的变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政治体制上可分成王国和帝国两个时期。
夏禹的儿子继承了王位,开始王位继承制,从此中国进入长达1000多年的王国时期。
夏商周都属于王国时期。
商有分封贵族的制度。
西周初年,大封同姓和异姓诸侯。
这种封建贵族政治基于宗法和血缘关系之上。
通过层层的分封,权力分散在各级贵族手中,并且世袭享有这种特权。
高级官吏都是世卿世禄,世世代代传下去。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转型期。
伴随着封建制和世卿世禄制度的衰落,是郡县制的产生和客卿制度等的出现。
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皇帝制度,中国的历史进入帝国时期或叫皇帝时期。
王国时期跟帝国时期,不是简单的名称上的区别,而是在社会结构、政治体制方面都有很大不同。
简单地说,在王国时期,从发展来说,是处在一个比较低的阶段,是处在奴隶制时期,实行分封的政治制度。
到了帝国时期,一般认为已经进入封建时代。
这两个封建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前面的封建是从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的概念来说。
从战国、秦汉以后,中国已经是封建社会,这是按照社会发展的学说来说的。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国的古代选官制度始于秦朝,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生活。
特此文章即从秦朝到清朝,探讨历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史,以及其对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
首先,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使用了先进的高级选官制度。
秦朝的选官制度被称为“胡服制”,是以考取其他省的胡服人员做官的官员制度。
考取的胡服人员将从秦朝官吏中选出,最终要报告给秦始皇。
这一制度有利于秦朝统一中国,使多民族成为一个历史整体,从而更好地支配中国。
随后,汉朝采取了更具公正性的选官制度,称之为“进士考试”。
汉朝进士考试一般分为北、中、南三级考试,首先考查学生的经典知识,比如书法、文章及诗词等。
然后准备三门考试,分别为试、论、论三项。
在实现公平的同时,也使汉朝的官员府能招揽优秀的人才,既确保了秩序,又为汉朝百官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最后,清朝使用了更加复杂的选官制度。
在清朝,招聘官员既要考试又要推荐。
考试主要有文、武、试三种,考试结果由考官和皇帝决定。
而推荐则是由官吏、高官等人对求职者进行推荐,以此确定求职者的资格,推荐人最终会报告给皇帝。
此外,清朝还将身份分为官吏、士人、民人三类,只有官吏和士人才有权竞争官职。
清朝的这种复杂的分层制度不仅使得官僚制成为一种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基石,而且也使清朝最终达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统治。
总之,从秦朝到清朝,中国的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引领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生活。
从封建统治到官僚臣服,这种考试制度既保障了官僚政治的稳定,也为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保障。
每一次变革都体现出人类政治思想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堪称中国政治史上一大奇迹。
- 1 -。
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是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代的王朝到近代的封建社会,中国的选官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
在古代王朝时期,选官制度主要是基于贵族世袭和血缘关系。
君主通过封赏和宣布继承制度来确定继承者和重要官员。
这种制度强调家族的重要性,导致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和贵族家族手中。
然而,随着国家的发展,这种制度也逐渐暴露出世袭权力导致的腐败和不公平的问题。
随着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兴起,中国的选官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秦朝实行了统一的郡县制度,选拔官员主要依据文化程度和能力。
汉朝时期,设立了太学和乡试等考试制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的出现打破了贵族世袭的局面,开启了选拔官员的新时代。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并成为中国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
科举考试包括进士、举人等多个等级,通过考试合格者可以成为官员。
这种制度在唐朝时期非常繁荣,吸引了大量的人才,为政府提供了稳定的官员队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也逐渐暴露出贿赂和腐败问题。
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仍然是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但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改革。
明朝推行了较为严格的考试制度,同时加强了监察机构的建设,以打击贪污腐败。
清朝则进一步强调士人的忠诚和廉洁,通过更加严密的考核来选拔官员。
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完全解决贪污腐败问题,选拔官员的公正性仍然存在争议。
总的来说,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从依赖贵族世袭到以能力和文化程度为基础的选拔,再到科举制度的兴起,中国的选官制度经历了多次的改革和尝试。
然而,无论是何种制度,都存在着各种问题和局限性。
对于未来的发展,中国需要借鉴历史经验,进一步完善选官制度,确保官员的公正和廉洁。
史鉴篇讲座--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与选官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与吴宗国选官制度的发展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一)先秦到南北朝的社会发展与政治体制的变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政治体制上可分成王国和帝国两个时期。
夏禹的儿子继承了王位,开始王位继承制,从此中国进入长达10000多年的王国时期。
夏商周都属于王国时期。
商有分封贵族的制度。
西周初年,大封同姓和异姓诸侯。
这种封建贵族政治基于宗法和血缘关系之上。
通过层层的分封,权力分散在各级贵族手中,并且世袭享有这种特权。
高级官吏都是世卿世禄,世世代代传下去。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转型期。
伴随着封建制和世卿世禄制度的衰落,是郡县制的产生和客卿制度等的出现。
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皇帝制度,中国的历史进入帝国时期或叫皇帝时期。
王国时期跟帝国时期,不是简单的名称上的区别,而是在社会结构、政治体制方面都有很大不同。
简单地说,在王国时期,从发展来说,是处在一个比较低的阶段,是处在奴隶制时期,实行分封的政治制度。
到了帝国时期,一般认为已经进入封建时代。
这两个封建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前面的封建是从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的概念来说。
从战国、秦汉以后,中国已经是封建社会,这是按照社会发展的学说来说的。
主要特点就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构成社会的两个主要对立阶级。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建立皇帝制度。
,“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国家的所有事情,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由皇帝决定。
皇帝拥有国家最高权力,有对一切政务的最后决定权和否决权。
但是不直接统领百官,百官是由宰相直接统领,政务也是由宰相来负责处理。
但是从当时政治体制上讲,宰相没有最后的决定权和否决权,不具备完整的行政权。
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国家通过郡县直接控制农民,直接向农民征收赋税徭役。
在小农在居民中间占据多数的情况之下,国家的调发可以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秦朝末年所以发生陈胜吴广起义,隋朝末年所以发生农民起义,都是因为国家的赋税徭役超出了农民的负担能力。
从秦汉开始,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一套政务运行系统,并且形成一整套严密的法律、法规作为政务运行准则。
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古代选官制度是古代社会政治体制的关键组成部分,经历了许多的变化和演变。
从最早的部落联盟到封建王朝,从君主制到官僚制,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体现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
最早的选官制度可以追溯到周朝的分封制度。
根据这一制度,君主会将国家的地域划分成不同的封邑,然后任命亲信的贵族子弟为封邑的领导者,以确保分封制度的有效执行。
这一制度确保了君主的权威,同时也提供了社会上层的管理和统治。
随着封建制度的演变,官职的任命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首次出现公务员制度是在汉朝。
汉朝设立了太尉、司徒、司空等重要官职,选任官员的标准主要是出身地位和文化修养。
这一制度不仅确保了朝廷体系的稳定运行,也提供了一定的晋升途径,为有才能和能力的人提供了机会。
随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官僚制逐渐形成。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官僚制度最为完善的时期。
唐朝设立了六部、九寺、十二衙等中央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国家事务。
选官的标准主要是科举考试的成绩和品德,以确保政府官员的能力和廉洁度。
科举考试的出现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上升社会阶层的机会,逐渐打破了世家子弟垄断的现象。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成为了主要的选官方式。
明朝设立了三馆六部制度,负责政府事务的运行和管理。
而清朝继承了明朝的选官制度,并进行了一些改革。
清朝设立了六部、八大王等中央行政机构,采用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此时的选官制度主要是考试的成绩和奖励制度,以保证政府官员的正直和能力。
综上所述,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从封邑制度到官僚制度的演变。
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不仅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这些变化体现了古代政治发展的进程,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虽然现代选官制度与古代有很大的不同,但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从中汲取教训。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坚持选官以能力为本,以公正为道德标准,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稳定。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影响着中国历史百余年的发展,几乎所有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选官制度。
从夏商时期到古代帝国时期以及民国时期,它一直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探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确其定义。
选官制度指的是一种政府官员任用制度,即将君主授予的官位或官职从应用者中选拔出来,根据按行政级别分层的程序进行。
它在古代中国被称为“科举”,也就是“九品”科举制度,指的是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从夏商时期,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夏商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地方的负责人从穷小众中选拔出来,然后经过君主的认可,才能任职,成为官员。
比如,“尊贤”的意思就是尊重有贤德的富家子弟,让他们分头统治,成为官员。
到了秦代,选官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当时的科举制度开始产生了,君主们成立了国家考试机构,从下层社会中挑选经过考核合格的人来任职,而不再只有富家子弟才能得到官职。
秦朝发明了“九品”制度,也就是现在的科举制度,人们通过考试来获得各种官职,甚至可以获得最高的官职太子!到了汉代,汉代的科举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它仍然是一个以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但是把官员任用的等级变成了三级,从县级到省级,最后到国家级。
这次改革也改变了部分旧制,比如把科举考试改为实考,而不是纯书面考试。
到了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这些时期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继续拓宽科举考试的内容,增加了“事务政经”的内容,以及把地方的科举纳入国家的统一科举系统。
后期,科举考试中更多地着重考查考生的实务能力,而不只是知识储备。
明代选官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就取消了国家科举,开始实行地方性的科举制度。
此外,明代也推行了“会试”,这是一种有规律的官员任用制度,它可以帮助更多有才能而又具有特定社会地位的人得到任用。
民国时期,科举制度被取消,民国政府采用了多种选官制度,包括选聘制、招考制、选拔制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官员任用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变革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变革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变革,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话题。
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从秦朝的集权统治到明清时期的专制帝制,再到近现代的共和制度,每一次变革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早期的中国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封建制度为核心。
封建制度将国家划分为多个封地,封建王朝的君主以皇帝的身份统治着整个国家。
他们通过封赏和授予官爵来维系政权,以及通过朝廷来管理国家事务。
这种制度的代表是周朝,其政府组织架构完善,形成了不同级别的官职和专门机构,确保国家的正常运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它限制了人们的流动和发展,使社会更加僵化和保守。
同时,官僚腐败和权力倾轧也加剧了政府的腐败和不稳定。
这种制度的固有弊端导致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其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常常伴随着王朝的更替。
一次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变革出现在秦代,秦始皇通过中央集权的方式,废除了各个封地的君主,建立了集权统治的中央政府。
这一举措极大地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管理,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残酷的统治和严重的苛捐杂税。
自秦代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个王朝的更替,每个王朝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政治制度变革。
例如,汉朝建立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大大提高了官员的能力和廉政水平。
唐朝则实行了严格的官僚体系,确保了政府的高效运行。
明清时期的专制帝制则加强了皇权,削弱了官僚集团的力量。
最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在近现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自19世纪以来,中国先后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新中国的建立,这些事件都对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国内局势不稳,民国时期政府的执政能力受到了极大挑战。
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成为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变革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鉴篇讲座--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与选官制度的发展.txt有没有人像我一样在听到某些歌的时候会忽然想到自己的往事_______如果我能回到从前,我会选择不认识你。
不是我后悔,是我不能面对没有你的结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与吴宗国选官制度的发展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一)先秦到南北朝的社会发展与政治体制的变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政治体制上可分成王国和帝国两个时期。
夏禹的儿子继承了王位,开始王位继承制,从此中国进入长达10000多年的王国时期。
夏商周都属于王国时期。
商有分封贵族的制度。
西周初年,大封同姓和异姓诸侯。
这种封建贵族政治基于宗法和血缘关系之上。
通过层层的分封,权力分散在各级贵族手中,并且世袭享有这种特权。
高级官吏都是世卿世禄,世世代代传下去。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转型期。
伴随着封建制和世卿世禄制度的衰落,是郡县制的产生和客卿制度等的出现。
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皇帝制度,中国的历史进入帝国时期或叫皇帝时期。
王国时期跟帝国时期,不是简单的名称上的区别,而是在社会结构、政治体制方面都有很大不同。
简单地说,在王国时期,从发展来说,是处在一个比较低的阶段,是处在奴隶制时期,实行分封的政治制度。
到了帝国时期,一般认为已经进入封建时代。
这两个封建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前面的封建是从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的概念来说。
从战国、秦汉以后,中国已经是封建社会,这是按照社会发展的学说来说的。
主要特点就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构成社会的两个主要对立阶级。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建立皇帝制度。
,“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国家的所有事情,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由皇帝决定。
皇帝拥有国家最高权力,有对一切政务的最后决定权和否决权。
但是不直接统领百官,百官是由宰相直接统领,政务也是由宰相来负责处理。
但是从当时政治体制上讲,宰相没有最后的决定权和否决权,不具备完整的行政权。
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国家通过郡县直接控制农民,直接向农民征收赋税徭役。
在小农在居民中间占据多数的情况之下,国家的调发可以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秦朝末年所以发生陈胜吴广起义,隋朝末年所以发生农民起义,都是因为国家的赋税徭役超出了农民的负担能力。
从秦汉开始,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一套政务运行系统,并且形成一整套严密的法律、法规作为政务运行准则。
政务运行通过文书进行操作,有严格的文书编制运用和保管制度,从而使政务的操作具有规定性和严格性。
国家的官吏,主要是受过法律和文书训练的文法吏。
在政治体制上,秦和汉初在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和国家事务没有分开。
在汉代九卿中间,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宗正等都是掌管皇帝或者皇家事务的。
在政府机关中,有的是管皇家事务,有的管国家事务,有的则混为一体。
国家还保持着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从人们的观念上说,天下就是皇帝的天下。
另外一个方面,当时皇权本身,还是要依托当时最有势力的集团或阶层进行统治。
西汉初年依托的是功臣集团,西汉末年依托的是外戚集团,东汉到魏晋,是世家大族和士族门阀。
皇帝总是要依靠他们来进行统治,让他们担任宰相和高级官吏。
在行政的运作上,西汉初年,皇帝主要依靠丞相处理国事。
由丞相提出奏请,皇帝批准,下诏实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央需要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而且有许多不是按照原来的制度就能解决的。
皇帝需要亲自处理的政务和文书越来越多。
汉武帝时,出现所谓中朝官,就是在官员中找一些人做皇帝的顾问,另外,成立相当于皇帝秘书处性质的尚书。
东汉时尚书权力越来越大,尚书机构称台。
到了魏晋,正式成为宰相机构。
这是政务范围扩大以及决策、行政逐步合理化的过程。
汉朝初年那种家国不分,仅依靠丞相简单处理政务的办法发生了变化。
尚书成为宰相机构以后,社会事务不断地变化,很多事情还是需要皇帝来处理,特别是很多尚书的奏章需要皇帝批准。
为保证质量和效率,出现更高档次的秘书、咨询机构:门下和中书。
门下和中书主要是帮助皇帝审批决策。
政府机构在政务运行和处理过程中,层次增加了。
从东汉至魏晋,官僚政治制度的发展进入一个特殊的阶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豪强大族势力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步控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大权。
他们世代担任地方佐官,在中央四世三公、外戚专权。
这些都是豪强大族在发展过程中利用原有制度实现的,并没有形成制度,更没有取得法律上的认可。
西晋时,九品中正制为豪强所利用,形成门阀政治。
它跟古代封建贵族政治不一样。
封建贵族政治来源于氏族贵族转化为国家贵族,是基于一种宗法血缘关系。
而门阀政治则来源于豪强士族形成了稳定的、强大的经济势力和政治势力,逐步控制政治,世世代代做官,成为门阀。
门阀政治实际上仍然是官僚政治的变形。
尽管门第逐步成为了做官的前提条件,但构成门第、门阀等级的最基本因素还是当朝和累世担任高官。
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的统一和南北政治形势的稳定,社会经济重新走上了恢复和发展的道路。
江南士族、山东士族和关陇贵族先后开始衰落。
这些变化也反映在国家体制的变化上。
这个变化的最后完成是在隋朝。
(二)隋和唐初的政治制度隋唐处于中国中古社会转型期,也是经济社会大发展时期。
盛唐时期,人均粮食达到7000斤。
唐朝所以能够出现那样一个辉煌时期,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丰厚的物质基础之上。
隋唐以后,土地所有权转移相对加速。
农产品商品化在唐朝逐渐有了发展,工商业和城市也有了很大发展,整个社会面貌和社会生活发生许多变化。
这种变化在盛唐时期,或者说是开元、天宝时期表现出来,但其起点更早,是南北朝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适应这种发展,隋唐以来在政治制度和选官制度方面,有很多积极的创新的东西。
而宋朝以后,有的制度就处在一种维持状态。
所以了解隋唐历史,会给我们许多启发。
隋朝摆脱家国一体的国家体制。
在整个政府机构中,皇家事务和国家事务已经完全分开。
同时原来作为皇帝秘书咨询机构的中书省、门下省移到皇宫外,成为国家政权机关。
在皇宫外,形成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组成的决策、审议和行政机关,一般称为“三省制”或“三省体制”。
随着三省体制的建立,皇帝在国家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
隋炀帝在修建东都洛阳的诏令中说:乃一人以主天下也。
这和“是知非天下以奉一人,”高祖天下”“夫朝廷者,西汉初年的“天下者,,高皇帝之朝廷也”有很大不同,从观念上讲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皇帝最辛苦,秦始皇和隋文帝。
秦始皇不管大事小事,都要亲自决定。
秦朝时文书写在竹简或木简上,秦始皇给自己规定,每天一定要读120斤的竹简或木简的公文,不达到这个数字,就不休息。
隋文帝时期,社会事务更多,尚书省和各部门向皇帝的报告大量增加,甚至营造细小之事,出给轻微之物,也要向他报告。
他只好早起晚睡。
儒生侯生、卢生说秦始皇“贪于权势”,唐太宗则说隋文帝不肯信任臣下。
这有一些道理,但也不完全是。
不论是秦始皇还是隋文帝,他们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比较这两个皇帝,有很多相同之处。
第一,他们都是统一全国的皇帝。
秦始皇是第一次,隋文帝是第三次。
西晋的统一,规模很小,跟这两次不能比。
第二,秦始皇时刚刚建立皇帝制度,而隋文帝时刚刚完成或是正在完成政治体制转变。
秦始皇时各种制度都处在草创阶段,没有建立起正常的政务运行机制。
即使建立起来一些制度,也还需要磨合,比方说丞相制度,汉朝的皇帝就没他那么忙,就已经开始能够利用丞相制度。
后来又设立尚书,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
而隋文帝是处在三省制度刚刚建立的时候,政务的审批机制还不完善,只好亲自动手。
他的儿子隋炀帝在门下省设立“给事郎”,负责审读尚书省的奏案,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从隋文帝到隋炀帝三省体制逐步完善,形成了一种分层决策的政务运行机制。
具体事务由负责事务的各个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报尚书省各有关部门。
尚书省对政务提出处理意见,报门下省审核。
门下省给事郎审读后,门下省的首长侍中做出决定,小的事情报告给皇帝知道,即“上闻”;大的事情,呈报给皇帝批准。
门下省对一般小事情有事实上的决定权。
皇帝具有最后决定权和否决权。
政务根据政事的性质、大小,由各个不同层次决定。
唐朝政治机构基本跟隋朝一样。
唐朝的宰相由三省长官及其他皇帝指定参与政事、参与机密的大臣组成。
中书省主要起草法令,帮助皇帝决策;门下省不仅要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令,而且要审议尚书省给皇帝的报告;尚书省掌行政,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最高行政机关,因为其行政权不完整。
尚书省下设六部,每个部有四个司。
九寺是一些具体事务机关。
三监也是一些具体职能部门。
国子监是管学校的,少府监是管手工业的,将作监管建筑。
御史台和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并列,是一个独立机构,是国家监察机关。
这和秦汉以来监察制度不一样。
秦汉的监察由御史大夫负责,而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秦汉的监察是行政监察,而不是国家监察。
御史台成为独立的国家监察机关是从南北朝开始,但是当时权力时大时小,不很完善。
从唐朝开始,就发展完善起来。
唐朝的决策也分成几个层次,大事情由皇帝和宰相商量决定,这是国家的最高决策,有时候还增加一些其他官员。
第二层决策是政事堂,即是宰相会议。
唐朝的宰相跟以前以后的宰相都不一样。
从秦汉到南北朝,宰相是最高行政首长,同时负有一部分决策任务。
而唐朝宰相主要进行决策,在政事堂议决“军国之务”。
第三层由尚书省作出决定,由门下省审核,大事要由皇帝批准,一般政事由门下省决定。
第四层,由九寺三监来决定。
宰相上午在政事堂商讨国家大事,下午回本部门办公。
政事堂讨论的很多决定,由中书省和门下省通过一定程序报告皇帝,起草诏令来付诸实施。
这一套政府机构和决策系统,隋朝就已经形成,到了唐朝进一步完善。
贞观四年唐太宗与大臣谈到隋文帝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时说:以天下之广,“朕意则不然。
四海之众,千端万绪,”的思想出自《易经》,《周易·系辞上》有须合变通。
“变通”“变通配四时”,系辞下》有变则通,通则久”。
是《周易》中的一个重《周易·“穷则变,“以变得通”要思想。
但是在周易中“变通”和“穷则变,变则通”还没有联系起来。
唐初孔颖达对“变通”作了新的解释:是变中最大也。
唐太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谓四时以变得通,”“变通”。
唐太宗认为,天下情况是很复杂的,任何决定都需要符合变化的情况。
这是一个总的指导思想。
在唐朝,思想影响很大,“变通”而且成为后来政治改革中一个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那么如何?“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合于变通”唐太宗说:方可奏行。
”就是碰到事情,“百司商量”,具体事务由九寺三监来商量,一般政务由尚书省六部来商量。
以后,由政事堂讨论决定,这样“于事“百司商量”上报到门下省和政事堂,稳便,方可奏行”。
唐太宗的这一段话从理论上对当时政治运行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和说明。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太宗认为政事无大小,断十事,五条不中”“乖谬既多,”“日,不亡何待!把政务处理中间的错误和国家的兴亡直接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