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检测和评价管理制度(5篇)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检测和评价管理制度一、日常监测管理制度综合部长方国强为公司职业危害日常监测人员,负有以下责任:1、委托具有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每季度对公司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日常监测;2、做好日常监测数据记录和存档,分析数据后向王德风书面报告。
二、检测和评价管理制度综合部长方国强为公司检测和评价管理主要负责人员,负有以下责任:1、按规定委托具有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每年对本公司作业场所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进行检测和评价,并提供真实的资料,对提供的资料负责;2、将检测数据在公司设定的职业健康公告栏内公布;3、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若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治理措施难度较大的要制定规划,限期解决;4、建设项目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在投入使用时和在设备大修后,对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进行检测和评价。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检测和评价管理制度(2)是企业为了保护员工健康和安全而建立的一套制度。
这个制度的目的是监测、检测和评价职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因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和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该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1. 监测:通过常规的环境监测,对职业环境中的危害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例如,对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噪音、振动等进行监测,对其浓度、噪音水平等进行定期检测。
2. 检测:对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体检、职业病检测等,以监测员工是否存在职业病或者潜在职业病的风险。
3. 评价:对监测和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判断职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因素的程度和影响范围,对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预测和评估。
4. 管理:根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改进工艺、提供个人防护设备、调整工作方式等,以减少或消除危害因素的影响。
5. 监督: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和落实。
总之,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检测和评价管理制度是企业为了保护员工职业健康而建立的一套管理制度,通过监测、检测和评价的手段,及时发现并控制职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因素,以保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
1.目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使用有毒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352号令2023),为防止、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有效防止职业病发生,保护员工健康,增进我司经济旳健康迅速发展,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2.范围:本制度合用于我司职业卫生安全与职业病管理。
3.职责:3.1主管部门:办公室。
负责监督本制度旳执行。
3.2有关部门:企业各部门。
平常工作中贯彻执行本制度。
3.3职业病申报:办公室。
向有关人员申报3.4急救器具等由:生产部。
负责急救器具旳检查3.5劳动防护器具:生产部。
负责防护用品旳发放和防护用品旳监督3.6委托检测:办公室。
负责对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旳人员定期检测4.定义:4.1职业病,是指在本企业生产作业过程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原因而引起旳疾病。
4.2职业危害原因:在生产中使用和产生旳,并在作业时以较少旳量经呼吸道、皮肤、口进入人体并与人体发生化学作用,而对健康产生危害旳多种物质旳总称。
4.3有害作业场所监测:指对生产过程中从业人员易接触职业危害原因旳作业场所进行定点、定期监测。
5.作业内容:5.1 企业以办公室、安全领导小组为基础负责职业危害旳管理工作。
企业制定切实可行旳职业危害防治计划和实行方案。
防治计划或实行方案中明确负责人、责任部门、目旳、措施、资金等;由办公室和安全领导小组对贯彻状况定期进行检查,保证职业危害旳防治与控制效果。
由办公室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从业人员健康监护档案,职业卫生档案内容应包括:单位基本状况;职业卫生防护设施旳设置、运转和效果;职业危害原因浓度监测成果及分析;职业健康检查旳组织及检查成果评价等。
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中应包括:从业人员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对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原因监测成果;职业健康检查成果及处理状况;职业病诊断等健康资料。
并对从事能发生职业病危害旳员工发放《职业病危害告知》,进行上岗前培训,做好职业卫生旳防止和防护工作。
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5篇】
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5篇】【第1篇】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为提高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能力,有效控制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确保其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要求,以达到控制职业病危害风险的目的,制定本制度。
(一)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指导和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和检测工作。
(二)本公司必须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1、粉尘:存在于下料、顺锯、钻孔、四面刨、镂铣、砂光、修边、封边、打磨、精整工序。
2、噪声:存在于下料、顺锯、钻孔、四面刨、镂铣、砂光、修边、封边工序。
3、化学毒物(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丙酮、乙醛):存在于涂胶、擦色、喷涂、晾漆、总装工序。
(三)公司应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工作,正常生产情况下每月对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进行一次日常监测,每周对作业场所噪声强度进行一次日常监测,每日对作业场所夏季高温进行一次日常监测,并保证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和监测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对作业场所的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丙酮、甲醛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全面监测,企业自身不具备监测能力的,应当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日常监测。
(四)公司委托具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检测、辨识和评估:1、职业卫生服务机构根据公司生产现场情况,确定职业危害检测点,并绘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分布示意图。
2、苯、甲醛等高毒化学物,至少每个月检测一次;3、其余化学物质或粉尘,每年至少检测一次;4、噪声每年至少检测一次;5、对于检测结果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的检测地点或岗位,应该适当增加检测次数;6、对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高毒物质作业场所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职业中毒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7、当作业场所、工艺过程、设备发生重大变化时,应重新开展辨识评估。
(四)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每年对职业病防治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至少进行一次内部检查,对不符合防尘防毒要求的作业场所及时整改。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4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一、引言在现代社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期间,由于工作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所引发的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或明显的不利影响。
为了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二、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1. 职业危害识别与评估在作业场所,首先需要进行职业危害识别与评估工作,明确作业场所存在的危害因素。
这包括但不限于化学物质、尘埃、噪声、高温、辐射等。
评估作业场所存在的危害程度及其可能对工作人员产生的影响,为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根据危害识别与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危害控制措施。
这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
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工艺改变、设备更新、通风换气等措施来控制危害因素的产生和扩散。
管理措施则是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培训教育、监督检查等手段来规范作业场所的危害控制工作。
个体防护措施主要是保护工作人员个体安全的物质、设备或方法,如佩戴防护服、呼吸器等。
3. 职业健康监测职业健康监测是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职业健康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诊断出职业病,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
职业健康监测包括体格检查、生物学监测、环境监测等。
4. 应急管理措施在作业场所,难免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如火灾、事故等。
因此,建立应急管理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应急管理包括制定灾害预案、组织应急演练、设立应急通道、设置安全出口等。
三、职业危害检测制度1. 检测项目职业危害检测制度包括对作业场所中的危害因素进行定期检测。
检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化学物质含量、噪声强度、尘埃浓度、辐射剂量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检测,可以了解作业场所的实际情况,为职业危害控制管理提供依据。
2. 检测方法与标准对于不同的危害因素,需要采用相应的检测方法和标准进行检测。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1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控制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保护作业人员的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所有工作场所的检测与评价。
第三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职业病危害。
第四条公司应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管理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确保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的贯彻执行。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职责第五条公司设立职业健康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公司职业健康工作。
第六条职业健康管理委员会下设职业健康管理部门,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检测和控制工作。
第七条各部门职责:(一)安全主任负责组织岗位危害因素的调查、分析与登记;(二)行政部负责联系对危害因素的检测评价;(三)实施检测方根据检测情况形成检测和评价报告;(四)相关部门负责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
第三章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第八条危害因素的识别应根据公司相关岗位接触或产生危害人体身体健康的物质的浓度、类别等,公司应组织人员对危害因素进行识别。
第九条危害因素的识别主要内容有:(一)识别确定适用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二)评价危害因素与上述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符合性;(三)判定危害因素及其岗位;(四)对现行活动进行审查;(五)对以往不符合要求的情况进行调查,取得反馈信息,包括职业病危害事故、卫生监察等的调查;(六)该岗位及所处的相关背景资料,包括有毒有害物质排放等。
第十条危害因素的识别时机:(一)以岗位为对象,每年年初;(二)发生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情况时;(三)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更新,产品涉及的原料、工艺发生变化时。
第四章检测与评价第十一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
第十二条检测项目包括:(一)化学有害因素:如粉尘、气体、蒸汽、毒物等;(二)物理有害因素:如噪声、振动、辐射等;(三)生物有害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四)其他有害因素:如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等。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4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减少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提高工作环境的质量,制定本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
二、监测管理的目的和范围1.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在于监测和控制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确保职工在安全的环境下从事工作,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2. 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作业场所,包括企事业单位、工厂、办公场所等。
三、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的主体1.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应由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负责。
2. 监测工作可以由企事业单位内部的职工进行,也可以委托专业的职业安全健康机构进行。
四、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的程序1. 监测计划的制定企事业单位应制定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计划,并明确监测的频率、对象和方法。
监测计划应定期更新,并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 监测方法的选择根据不同的职业危害因素,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应科学、准确,并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
3. 监测设备的购置和使用企事业单位应根据监测需要,购置合适的监测设备,并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
监测设备应定期进行检验和校准,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4. 监测数据的记录和分析监测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应及时记录和保存,便于后续分析和管理。
监测数据的分析应由专业人员进行,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问题。
5. 监测结果的报告和处理监测结果应当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或单位负责人,同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的超标情况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控制及防护措施,确保职工的人身安全。
五、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的措施1. 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要全面覆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化学因素:监测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暴露时间等。
(2) 物理因素:监测噪声、振动、辐射等的水平。
(3) 生物因素:监测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存在和繁殖情况。
2. 监测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确保监测人员的人身安全。
3. 监测结果应及时通报给受监测人员,并告知相关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5篇)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1.目的为了做好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效预防职业危害,切实保障员工健康,根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本规定。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作业场所职业病危险因素的检测及评价工作,包括日常检测、评价检测、监督检测、事故性检测。
3.内容____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组织开展对本公司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和监督检测工作,为保障检测工作规范进行,应聘请经当地安监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并签定委托协议书,协议书内容应包括检测项目、检测时间、检测地点或岗位、检测报告书出具方式、费用结算等;____公司应向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如实提供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原辅材料、产品、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个人防护措施、岗位设置及接触时间等相关资料;3.3现场检测时,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应该提供必要协助,并对工作场所生产运行状况及职工职业接触情况负责;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检测过程和结果负责;3.4检测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工作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毒面罩等相关防护用品;3.5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工业卫生评价,并整理分析结果建立技术档案;对不符合国家工业卫生标准的,禁止投产使用直至符合要求;3.6采样点、采样点的数量、采样对象以及采样时间段的选择,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3.7检测方法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卫生检测检验方法和标准进行;3.8检测项目为《高毒物品目录》中的高毒化学物,至少每个月监测一次;检测项目为《高毒物品目录》外的其余化学物质或粉尘,每年至少监测一次;检测项目为物理因素,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职业危险因素评价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3.9对于检测结果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的监测地点或岗位,公司应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必须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并应该适当增加检测次数;3.10检测、评价结果应存入公司职业卫生档案,并向所在地安监部门报告,同时向劳动者公布;3.11质量安全环保部负责对公司内职工反映的工作环境问题督促落实;3.12各部门应对本部门职业健康环境进行经常性检查,对不符合国家要求的岗位应及时建立整改方案并按计划实施,质量安全环保部负责督促整改。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
作业场合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防备和掌控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员工的损害,确保生产安全和生产效益,本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订立。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全部作业场合,包含生产车间、办公区域、仓库等。
第三条本制度由企业管理负责人负责执行,并由企业安全环保部门负责监督和帮助实施。
第四条订立、修改和解释本制度的权力归属企业管理负责人。
第五条全部员工应当遵守本制度,不得违反或绕过规定。
第二章作业场合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责任和义务第六条企业管理负责人应当落实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责任,确保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的开展,包含但不限于:聘请合格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引导作业场合的环境改善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掌控工作。
第七条企业安全环保部门应当帮助企业管理负责人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具体职责包含但不限于:组织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跟踪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变动,提出相应的防备和掌控措施。
第八条全部员工应当乐观搭配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扰或拦阻监测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三章作业场合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内容和方法第九条企业应当依照国家标准和法规的要求,订立作业场合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项目和周期,具体内容包含但不限于:不安全化学品、粉尘、噪声、辐射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
第十条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项目的内容和方法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监测结果应准确、可靠。
第十一条企业应当与合格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机构合作,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
第十二条作业场合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周期一般为每年一次,当发现职业病危害因素超出国家标按时,应及时进行二次检测和掌控。
第四章监测结果的处理和掌控措施第十三条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应当及时报告企业管理负责人和企业安全环保部门,并依照相关规定妥当保管监测记录。
第十四条当显现职业病危害因素超出国家标准的情况时,企业应立刻采取掌控措施,包含但不限于:调整工作流程、改善工作环境、供应个人防护设备等。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5篇)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为使职工免受作业过程危害因素的伤害,达到保护职工健康的目的。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针对建筑施工中有危害的作业过程和作业环境(指:水泥尘可能导致的水泥尘肺及电焊可能导致的电焊工尘肺)制定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害因素制度。
以消除职业病危害浓度或强度,减少职业病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与损害。
一、职业病危害评价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我公司决定对今后承建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在项目开工前要选择取得省级或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评价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在竣工前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在竣工验收时应取得职业病防护设施验收合格证。
评价程序和方法按国家《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进行。
通过三个评价达到以下目的1、识别、分析与评价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确定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类别,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提供科学依据。
2、确定建设项目在职业病防治方面的可行性,为建设项目的设计提供必要的职业病防护对策和建议。
3、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卫生补充措施。
4、针对不同建设项目的特征,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和防护特殊要求。
5、从源头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
二、职业病的监测对生产过程产生或存在有害因素(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对从业者有可能造成职业危害或职业病的作业都要实行监测。
监测要选择取得省级或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监测机构,按照国家粉尘监测规范规定GB5748《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进行。
监测内容包括:粉尘浓度的测定;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粉尘分散度测定。
并做好如下几个环节的监测:1、开展经常性监测对有可能产生有职业危害的场所,为掌握作业场所有害物质的变化和职业危害的程度,要开展经常性职业卫生监测,原则上每两年监测一次。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5篇)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1.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结合我厂实际状况制定本制度。
2.引用文件《职业病防治法》《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3.制度如下:3.1委托地方卫生技术服务部门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所需费用由公司从安全投入经费中支付。
3.2合成车间装置区、动力车间、罐区贮存区等重点部位重点检测,检测点设置标识牌。
3.3发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组织相关部门采取相应治理措施。
经治理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后,方可重新作业。
3.4每年度对各重点部位检测一次。
3.5安保科负责联系卫生技术部门检测,检测结果记录职业卫生档案。
4.相关记录《职业危害检测报告》《职业卫生档案》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2)是指为了保障职工健康安全,预防职业病和职业伤害风险,建立的一套系统化的检测、评估和管理职业危害因素的制度。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工作环境、工艺、设备和劳动条件的检测和评估,发现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职工在工作过程中不受到损害。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工作环境的检测:包括对工作场所的空气质量、噪音、振动、辐射等方面的检测,评估可能存在的健康危害。
2. 职业危害物质的检测:对工作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的化学物质、毒物、粉尘、有害气体等进行检测,评估其对职工健康的危害程度。
3. 劳动条件的检测:对工作过程中的劳动强度、作业方式、工时安排等进行检测,评估可能对职工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4. 职业病监测与评估:对职工进行职业病的体检与评估,监测职业病的发生情况和变化趋势,为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5.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的制定与执行:根据检测和评估结果,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职业危害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等。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文件编号:AQK—Z—12—28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提高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德阳市南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范围内存在职业危害因素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
第三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以下简称检测)包括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因素(有毒物质、粉尘和生物因素)的空气样品采集、运输、保存、检验;物理因素测量,以及检测档案管理。
第四条检测工作类别包括日常检测、评价检测、监督检测、事故性检测。
第五条检测部门应该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日常的检测;委托由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定期检测工作。
第六条检测部门对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场所,应该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必须停止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职业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
第二章前期工作第七条为保障检测工作规范进行,公司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该签订委托协议书。
协议书内容包括检测项目、检测时间、检测地点或岗位、检测报告书出具方式、费用结算等。
第八条公司应向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如实提供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原辅材料、产品、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个人防护措施、岗位设置及接触时间等相关资料。
开始现场检测时,安全消防环保科协助做好此项工作,并对工作场所生产运行状况及职工职业接触情况负责;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检测过程和结果负责。
第三章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第九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工作场所检测,使用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记录单 (以下简称记录单)。
记录单由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检测人员现场填写,填写内容完整,真实,不可缺项,并由公司陪同人员签字。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5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文件编号:AQK—Z—12—281.目的为了使某些无法在源头上得到有效控制和消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在生产作业过程中,通过加强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与管理,促进作业场所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以保护员工的职业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德阳市南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各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与管理过程。
3.工作职责____公司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指导各本部门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管理和组织实施工作;____公司安委会按照管理要求,指导各部门具体实施对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与管理,其中重点实施部门为生产科、设备技术动力科、行政办、安全消防环保科。
4.工作内容4.1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组织管理措施:____公司安委会办公室应按有关要求建立健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基础档案,内容包括本单位基本情况、生产工艺流程图、生产车间有毒、有害因素分布图、职业危害因素动态监测表,掌握危害因素的基本情况。
4.1.2按照专业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定期组织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员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并完善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4.1.3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及场所,要求在设备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和中文警示说明。
警示说明中应载明设备性能,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安全操作和维修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援措施等内容。
4.2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管理措施4.2.1控制作业场所有毒物质的管理措施4.2.1.1本公司生产区域有毒物质作业的工作场所主要为脱硫转化中低甲装置、氨合成装置、碳化工段、液氨贮罐岗位,主要有毒物质为氨、一氧化碳。
4.2.1.2对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工艺设备和管道,要加强维护,定期检修,保持设备完好,杜绝跑、冒、滴、漏。
4.2.1.3在具有氨化学灼伤危险的作业场所应设置洗眼器装置。
4.2.1.4有害作业现场必须配备必要的职业健康防护设施,保证有充足的水源,并对其进行经常性维护、检修,定期检测防护效果,确保正常使用。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5篇)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作业场所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因素,防治职业病,保护从业人员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安全生产。
(1) 企业根据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制定年度职业危害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其计划与方案由安全保卫部门负责,专职安全员直接管理。
所需资金由企业第一负责人审批,拨付,并安排落实时间,完成进度表。
(2) 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从业人员健康监护档案,职业卫生档案是职业危害预防、评价、控制、治理研究和开发职业病防治技术及职业病诊断鉴定的主要依据,是区分健康损害责任的重要依据之一。
①职业卫生档案内容包括:用人单位基本情况;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的设置、运转和效果;职业危害因素浓(强)度;监测结果及分析;职业健康检查的组织及检查结果评价等。
②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包括:从业人员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相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职业病诊疗健康资料。
(3) 新建、扩建、改建项目与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所设计要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要求,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符合标准规定,如不符合要进行整改。
(4) 生产流程、生产布局必须合理,确保有毒物品作业场所与生活区分开,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减少作业人员接触有毒物质的伤害,高毒作业应与其他作业有效隔离,一般有毒设黄色区域警示线,高毒作业区设红色警示线。
(5) 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作业场所,按规定设置报警设施,冲洗设施,防护急救器具专柜,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对报警设施、冲洗设施与急救器具等由生产车间负责,并由车间主任组织各组兼职安全员定期检查、维护、记录,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
(6) 有专职安全员负责组织联络,负责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定期(每年一次)对作业场所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在检测点设标识牌,将检测结果进行公告,使从业人员知晓其工作环境的职业危害因素结果,将检测结果存入职业卫生档案。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1. 背景介绍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指的是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对员工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人因因素等。
监测和管理这些职业危害因素对于维护员工健康、提高工作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详细阐述其重要性、内容和实施方法。
2. 检测管理制度的目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 - 保障员工健康和安全。
- 防止和减少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对员工健康的损害。
- 完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估体系。
- 提升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管理水平。
3. 管理制度的内容3.1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估流程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估流程应包括以下环节:1. 搜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相关信息,包括工艺流程、作业方式和使用物质等。
2. 制定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估方案,明确检测的目标和方法。
3. 进行实地采样和测试,获取相关数据。
4.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判断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程度和对员工的影响。
5.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3.2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设备和仪器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设备和仪器是进行检测和评估的重要工具。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用各种监测设备和仪器,包括但不限于: - 空气质量监测仪器:用于检测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粉尘等。
- 噪声监测仪器:用于监测噪声水平。
- 光照度计:用于测量光照强度。
- 颗粒物检测仪器:用于测量颗粒物的浓度。
- 温度和湿度计:用于测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3.3 职业危害因素管理和控制措施根据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特点和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措施,以降低危害因素对员工健康的影响。
这些措施可能包括: - 工程控制:改变工作场所的设施和工艺,减少危害因素的产生和扩散。
- 行政控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和责任分工。
- 个体防护:鼓励员工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护目镜等。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3篇)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的检测制度。
下面是一个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的大致流程:1. 制定检测计划:根据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制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计划。
确定检测的对象、方法、频次和责任部门等。
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根据计划,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工作,包括空气中的有害粉尘、毒物、放射性物质等的浓度、噪声水平、照明强度等因素的检测。
3. 样品采集和检测:采集现场照片和视频,并采集空气、水、土壤样品等进行实验室检测,获取准确的数据。
4. 数据分析与评估: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是否存在职业病危害的风险,评估风险的程度。
5. 风险评价与防护措施建议:根据评估结果,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风险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建议,包括技术措施、工程措施、个体防护措施等。
6. 定期复测与监督:定期对作业场所进行复测,监督防护措施的实施情况,并对作业场所进行调整和改进。
以上是一个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的基本流程,具体的实施还需要根据不同作业场所的特点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同时,也需要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确保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二)一、前言职业病是在特定的职业环境和职业行为下,由于一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作用于人体,导致工人发生的一类疾病。
在作业场所中,职业病的发生和控制一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为了保护工人的健康,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建立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目的和要求1. 目的:建立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旨在全面了解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情况,为作业场所职业病防治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
2. 要求:(1)制度适用范围广泛,涵盖各类作业场所和职业病危害因素;(2)制度包含详细的检测要求和报告程序;(3)制度要求在检测过程中保护工人的健康和权益;(4)制度要求相关检测人员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能;(5)制度要求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及时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措施。
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管理制度(四篇)
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管理制度是为了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在作业场所中对职工的工作环境、劳动条件以及工艺流程等方面进行全面管理和监督的制度。
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1. 职业病防治责任:明确企业、管理者与职工在职业病防治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2. 职业病防治目标: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明确防治职业病的目标和要求。
3. 职业病危害评价:根据职工的工作环境,对作业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价,评估危害程度和风险等级。
4. 职业病防护设施和装备:规定作业场所必备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装备,例如通风设备、防护服等,并对其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
5. 职业病危害监测与评估:制定职业病危害监测和评估方案,对工作场所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测和评估。
6. 职业病危害防护培训:组织职业病危害防护培训,向职工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和技能,提高职工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7. 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处理:制定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预案,明确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报告、处置和救治程序。
8. 职业病危害监督和检查:建立职业病防治监督和检查机制,加强对作业场所的监督和检查力度,确保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落实。
9. 职业病危害信息的收集和报告:规定作业场所必须收集和报告职业病危害信息的内容、方式和频率。
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管理制度的实施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保障职工的健康和安全。
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管理制度(二)一、总则为加强对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的管理,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具有职业病危害作业环境的作业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工厂、矿山、建筑工地等。
三、主要内容1. 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的划定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应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存在和程度,以及作业工艺流程、材料的性质等因素进行划定,确保对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的管理和控制。
2. 作业场所的评估和测定定期对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进行评估和测定,确保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达到标准要求。
职业危害日常检测管理制度(5篇)
职业危害日常检测管理制度为做好企业职业危害检测与评价工作,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效预防职业危害,切实保障员工健康,根据《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职业健康管理机构负责本单位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的实施与监督,并做好制定、修订和落实工作。
二、职业健康管理部门牵头,负责组织各个生产车间等对生产作业场所存在的粉尘、噪声、高温、毒物等危害因素及危害点进行确定和辨识,并按照职业健康管理标准进行定期检测及评估,确定每一个点的危害程度。
三、企业应设置设专人,负责日常监测和管理工作,建立本单位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档案,并妥善保存。
四、职业健康管理部门负责联系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定期对作业现场的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及评价五、企业对存在职业危害的作业场所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检测,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
六、检测与评价结果应及时向劳动者公布,并上报当地安监部门备案七、检测或者评价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工作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毒面罩等相关防护用品。
八、有新、改、扩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预评价。
职业危害预评价报告报送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九、检测结果发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治理措施难度较大的应制订规划,限期整改到位。
十、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在投入使用前和设备大修后,应进行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检测和评价。
十一、职业健康管理部门应制定年度检测计划和经费预算,财务部门要保障检测经费的落实。
职业危害日常检测管理制度(2)一、制度目的和依据为了保护员工的职业健康和安全,减少职业危害对员工的影响,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健康性,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卫生法》等法律法规,并参照国际通行的职业危害防护管理标准和相关规范进行制定。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5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1.目的为适时监测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保护员工免受职业病危害,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各分厂单位粉尘区、高温区、噪声源区及有毒有害气体区,主要具体位置:备煤分厂皮带区、配煤区和粉碎区,炼焦分厂皮带区及焦炉周边区域,回收分厂各作业区。
3职责3.1安全环保处负责组织进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并建立职业卫生管理档案。
3.2各分厂负责本单位职业卫生日常管理,配置职业健康安全设施,设置警示标志,督促员工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4内容公司生产活动中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生产场所和岗位必须按国家规定进行危害因素监测。
4.1验收监测公司新、改、扩项目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原则。
工程竣工后要进行职业危害验收监测,验收不过关的项目不得投入生产。
____年度监测4.2.1粉尘监测,包括备煤分厂煤场管理、配煤工段及炼焦分厂焦炉工、运焦工段等岗位,检测频率为____次/年。
4.2.2噪声监测,包括各分厂泵房、风机房等区域,检测频率为____次/年。
4.2.3高温监测,焦炉及周边区域,检测频率为____次/年。
4.2.4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化产回收区域,监测频率为____次/年。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2)是指针对作业场所中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建立相应的监测机制和制度,以保障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和健康。
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作业过程中可能对劳动者健康造成危害的物理、化学、生物、人因、心理等因素。
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有毒物质、粉尘、噪音、振动、放射性物质、高温、高压、高海拔、激光辐射等。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目标和要求:明确监测的目标和要求,包括监测的范围、监测的频次和监测的指标等。
2.监测方案和方法:制定监测方案和方法,包括监测的对象、监测的方法和监测的步骤等。
监测方法可以采用现场监测、定点监测、定期检测等方法。
3.监测设备和设施:配置相应的监测设备和设施,包括测量仪器、监测装置、采样器材等。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1、目的为规范本单位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的监测工作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有效预防职业病发生,保护员工健康,特制定本管理制度2、使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公司范围内的所有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
3、定义3.1 作业场所:作业场所,是指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活动的所有地点,包括建设施工场所。
3.2 职业危害:职业危害,是指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粉尘、毒物等有害因素而对身体健康所造成的各种损害。
3.3职业接触限值:职业接触限值是指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
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
包括化学有害因素和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4、管理职责4.1 公司主要负责人落实好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工作。
4.2财务课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费用的资金保障。
4.3 管理课负责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工作,及时公布检测结果,建立相关档案等工作。
4.4 生产课负责对各自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监测、评价提供支持和帮助。
5、内容与要求1.公司以管理课为基础成立职业卫生管理领导小组,配置兼职管理人员。
(1)督促各部门建立、健全员工职业健康档案,并对从事能发生职业病危害的员工发放《职业病危害告知》,进行上岗前培训,做好职业卫生的预防和防护工作。
(2)每位新进厂员工必须提供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有、无职业病史健康证明。
(3)对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在册员工,应由设备安全部负责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全员工健康监护台账。
(4)对已确诊为职业病的患者应进行积极治疗。
(5)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部门,并积极协助调查处理。
2.生产作业场所运用先进技术或采取有效治理措施,改善劳动条件,确保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3.设计有害作业的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的项目应当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并按规定做到“三同时”,涉及有害作业项目应进行职业危害预评价报告和进行职业卫生审查验收。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5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1、为了加强对生产过程中职业健康的控制和预防,消除职业危害,保证本公司员工的职业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本制度适用于临猗分公司。
2、凡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项目,必须将预防、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3、公司各单位第一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负责。
4、公司生产管理部安全组负责制订年度职业危害预防和控制工作计划。
5、公司职工医院负责协调有关医疗单位对员工职业健康情况进行检查,当发生急性事故时,积极协调有关医疗单位进行抢救。
6、公司各分厂安环处,负责对辖区范围内有粉尘、噪声、高温、毒物等有职业危害产生场所建立职业卫生档案。
7、公司职工医院负责按《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及周期的规定》,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订职业健康检查计划,并按照要求进行实施。
8、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的劳动者,需要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存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9、公司各单位应对作业现场的尘毒监测仪和职业健康器材、设施进行维护和保养,保证设施正常运行。
10、各单位要不断改善作业现场的劳动环境,加强员工的劳动保护措施,减轻职业危害程度,积极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2)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以及检测制度是为了保障工作场所的安全与健康,预防、控制和消除工作场所可能引发的职业危害。
一、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内容:1. 职业病危害辨识与评估:对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进行辨识与评估,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2. 职业危害控制措施:根据职业病危害辨识与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职业危害控制措施,包括工艺技术改进、工作场所设计改进、防护设施配置等。
3. 职业危害防护装备管理:规定职业危害防护装备的选择、使用、维护、保养、检修等管理措施,确保防护装备的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规范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的检测工作,全面地评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程度,并通过改善劳动作业环境和加强个体防护以实现保护员工身心健康,特制定本规定。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对危害因素的监测工作。
三、职责
1、安全科是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监督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分布、检测,每年组织一次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保存检测结果,对本规定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
2、质检科负责对动火、设备内等特殊作业场所进行有毒、有害气体检测,并依据结果判定合格与否。
四、内容与要求
1、尘毒监测点、噪声监测点由安全部会同各单位依据下列原则和标准确定。
我厂的职业危害因素有:噪声、粉尘、高温、盐酸、氢氧化钠
造成的职业病有:噪声聋、粉尘尘肺、中暑、中毒
危害因素分布范围:生产班组。
1)根据尘毒物质经常逸散和产生噪声的范围,工人经常停留或持续操作的地带,能反映工人实际接触尘毒、噪声的地点作为监测点。
2)凡属同种物质存在同一公司房,不应以作业岗位确定监测点,应按实际情况确定监测点。
3)在同一地点有两种毒物存在时,应分别按实际存在的毒物的种类,确定若干个监测点。
4)在同一个地点有混合性粉尘存在时,只确定一个粉尘监测点。
5)尘毒监测点及噪声监测点一经确定,既应作为固定的监测点,并建立监测记录。
2、尘毒、噪声监测点不得随意增减和变动,因故需要增减或变动时,必须由安全科审批。
3、监测项目
1)毒物浓度的监测
a 监测项目根据GBZ230-2010《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中常见化工毒物的品种、作业来选择相应的卫生标准进行监测。
b毒物浓度出现明显异常时,应及时追加监测,并通知安全科。
2) 粉尘浓度的监测
a监测项目根据GBZT192.1-2007《工作场所粉尘测定--总粉尘浓度》来进行监测。
b一般只测总粉尘浓度,每月测定1次,该数据可长期使用,若粉尘成分有明显改变时,应复测。
3) 噪声监测
a监测根据GBZT_189[1].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测第8部分:噪声》和GBZ2.2-2007《工作场所职业危害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要求进行监测;
b噪声监测连续稳态噪声测A声级:非稳态或间断噪声测等效连续A声级。
如工艺设备及防护措施变更时,应随时监测。
4、每个监测点,每次采样至少有两个样品,取其算术(或几何)均值。
5、具体监测项目由安全生产科根据实际情况请环保局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人员检测确定,请其相关部门具体实施。
6、对已确认的监测点,安全科须按规定进行检测,对因设施等因素不能进行监测的可另行考虑检测时间。
7、监测报告、台账与评价报告
1)登记作业场所采样分析记录表由生产科存档,并将其纳入职业健康档案。
2)安全生产科应将监测结果汇总后报送各部门及厂领导。
8、安全生产科根据监测结果设置标识牌予以告知。
五、相关记录
1、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检测记录
2、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汇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