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边塞诗四首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比较 探究 边塞诗歌三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比较 探究 边塞诗歌三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朗读背诵诗歌,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体会本诗送友时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能力目标:体会全诗以雪为抒情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2学情分析使学生对歌行体诗歌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且便于他们对诗歌的记忆。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并且要求他们用一两个词语来归纳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用词准确性的水平。

让学生找出有关描写景物的语句及关键词语,在理顺诗歌线索的前提下,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本诗的写作技巧。

3重点难点重点:体会全诗以雪为抒情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

难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4教学过程一.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

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

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

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

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

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

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

他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

”)齐名,并称“高岑”。

二.师生共同研读课文(一)一读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1.指名学生朗读2.正字音:裘衾薄着瀚阑饮羌掣3.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比较 探究 边塞诗歌三首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5 北师大版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比较 探究 边塞诗歌三首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5 北师大版

使至塞上1教学目标A类:1、诵读并背诵两首诗。

2、借新诗讲授,掌握学过的相关诗句,并整理归纳。

3、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4、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和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B类: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3、理解并积累古诗词中的名句。

C类:1、诗词中有关名句的理解、赏析。

2、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重点难点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3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1、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以学生回忆学过的诗句中有关“山”“水”等诗句,背诵并板书。

教师引导,纠正。

2、讲授《使至塞上》① 全班齐读课文,整体感知师导:读完全诗,你知道这首诗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② 教师范读课文,品读诗歌师导: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③ 学生再读课文,研读诗歌师导:在诗中,从哪些地方体现作者抒发的情感?(师生文本对话,穿插介绍诗歌写作背景,重点讲析名句,引导学生领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妙处)④ 课堂延伸,新旧衔接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句子是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⑤小结:诗人虽是奉使慰劳战胜之军,却千里迢迢,孑然一身,抬头见胡雁归飞,更令诗人触物伤怀,感觉自己如断根的飘蓬一般远离了故国。

在“胡天”见到了大漠的奇景:在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气一股浓烟,既孤单又格外醒目。

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也杳无尽头,只有那圆圆的落日让人亲切与温暖。

如此宏壮之景感召了诗人,使他逐渐摆脱了孤寂的心绪,生出了豪壮之情,引发了克敌建功、燕然刻石的爱国热忱。

过渡:我想在唐朝的诗人中决不仅仅只有王维有爱国之情,还有那生在战火纷飞的晚唐时期的杜牧也有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1北师大版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1北师大版

使至塞上1教材分析《使至塞上》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五单元《边塞诗歌四首》中的一首。

737年(开元三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

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

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2教法分析主要采用朗诵法并加以合作探究的方法去学习,另外教师适时点拨。

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首诗歌并不难,但要从诗人的经历和他们所处的时代入手,从字里行间理解他们的理想志趣和人生追求就有一定难度了;另外,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挑选某些诗句让学生作具体描述,说出事物特征却又是另一大难关。

4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诗歌的内容。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的意境。

5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6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板书王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山居秋暝相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红豆生南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春来发几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愿君多采撷,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物最相思。

活动2【活动】出示课题出示课题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活动3【活动】出示简介作者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崇信佛教。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所以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其诗、画的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

次年贬荆州长史。

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北师大版(new)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北师大版(new)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岑参以及边塞诗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3、通过品读和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独特的画面美、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以“奇”为切入点,把握诗歌的内容;2、从“情”出发,体会作者的英雄气概与儿女情长;3、鼓励学生个体感悟,小组合作,体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表现出的昂扬乐观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领略岑胜诗歌“奇丽”的特点,体会诗歌的画面美与语言美。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

1、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自主预习,了解边塞诗的相关知识;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岑参。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

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作者介绍: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

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D第二学时1本节主要任务继续引导学生以“穿越”的方式带入诗歌情境,加深理解。

2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突出重点,切入场景:1、“穿越”伊始,感受美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⑴初入场景,迎面而来的便是这等人间美景,此时的心境会是怎么样的?提示:豁达、乐观。

⑵树上是不是真开满了梨花?这两句诗在这里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效果?提示:①不是。

②比喻的修辞手法。

③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

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

⑶这两句诗与前两句诗有无关联?如果有,表现在什么地方?提示:①有。

②前两句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除了直接描写边塞环境的恶劣以外,还表现了诗人对于八月飞雪的惊讶,而在后两句,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这种惊讶又转变成了对塞外雪景雄奇明丽的赞美。

“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

这句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2、身临其境,感受苦寒:“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⑴通过这四句诗,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的视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①寒冷。

②由营帐外到营帐内。

⑵“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两句诗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怎么理解?提示:①互文。

②二句中将军与都护都是泛指,互文见义。

⑶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诗人此时的感受?诗句中所表现出的对于这种奇寒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提示:①寒冷;好奇。

②好奇;乐观;赞叹。

⑷这四句诗是写雪么?提示:是,侧面来表现变扫雪天的苦寒。

3、由内及外,品味雪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⑴从“瀚海”到“愁云”,诗句中表现出了怎样一幅画面?这样写有什么妙处?提示:①视野开阔,辽远苍茫。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边塞诗四首北师大版!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边塞诗四首北师大版!

边塞诗四首》设计理念:诗歌的教学,应该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

其次,诗词教学应着重于学生心灵的熏陶,中国古典诗词,能给学生最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最优美的感情体验,教学仅仅扣住诗词本身最美的点,巧妙点拨,从而激起清晰而优雅的阅读涟漪,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

另外,语文课堂还有一个共性的目标,就是逐步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文本的丰富含义,也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和与人正确相处的能力。

为此,这节课依然延续“小组合作学习” 模式,把各个环节与小组的合作学习,自然结合起来。

课前预习:1.收集王之涣、王昌龄、王维、岑参及边塞诗的一些常识。

2.朗读这四首诗,并想象诗人描绘的画面。

有时间的可以写在本子上。

相关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这四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结合四首诗的创作背景,了解诗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品味欣赏诗中佳句,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

评价任务:1 .根据自己的收集及同学和老师的补充掌握作者及边塞诗的常识。

2 .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意。

3.熟读诗歌,感受诗歌中所蕴涵的动人心魄的情感。

4.诵读诗歌,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边塞诗的特点,熟读成诵一、激情导入多媒体播放歌曲《出塞曲》,并展示边塞风光。

教师解说: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参考教案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参考教案

《边塞诗歌三首》参考教案(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本课编选了三首描写边塞风情的唐诗。

《凉州词》中,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

描写边塞的酷寒,体现出戍守边防的征人难回故乡的哀怨,但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悲壮苍凉。

《使至塞上》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表达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心情和对戍边将士报效朝廷的慰问之意,也抒发了诗人对边塞壮丽风光的赞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了西北边塞风雪的壮丽和奇寒,表现了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抒发了雪中送别时对友人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教学目标】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丰富语文积累。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诵读与积累。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凉州词(第1课时)【教学建议】1.简介《凉州词》“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2.分析这首诗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塞诗四首》设计理念:诗歌的教学,应该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

其次,诗词教学应着重于学生心灵的熏陶,中国古典诗词,能给学生最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最优美的感情体验,教学仅仅扣住诗词本身最美的点,巧妙点拨,从而激起清晰而优雅的阅读涟漪,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

另外,语文课堂还有一个共性的目标,就是逐步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文本的丰富含义,也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和与人正确相处的能力。

为此,这节课依然延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把各个环节与小组的合作学习,自然结合起来。

课前预习:1.收集王之涣、王昌龄、王维、岑参及边塞诗的一些常识。

2. 朗读这四首诗,并想象诗人描绘的画面。

有时间的可以写在本子上。

相关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这四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结合四首诗的创作背景,了解诗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品味欣赏诗中佳句,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

评价任务:1.根据自己的收集及同学和老师的补充掌握作者及边塞诗的常识。

2.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意。

3.熟读诗歌,感受诗歌中所蕴涵的动人心魄的情感。

4.诵读诗歌,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边塞诗的特点,熟读成诵一、激情导入多媒体播放歌曲《出塞曲》,并展示边塞风光。

教师解说: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

一群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仪仗队,展示着盛唐的国威。

这群边塞诗人,或歌颂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或诉说战争的艰苦和残酷,都那么英姿飒爽,气势灼人,因为他们是盛唐的诗人,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喷发的是永远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

后来,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然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二、检查预习学生展示关于作者王之涣、王昌龄、王维、岑参及边塞诗的预习成果,教师点评、补充。

多媒体展示:材料一材料二:边塞诗的有关知识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像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诗人,以亲历的见闻来写诗;另一些诗人以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创作。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盛唐是边塞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的《燕歌行》、岑的《白雪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三、知诗人解题意——读出诗音我们了解了诗人及边塞诗的特点,现在让我们的朗读来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诗歌之所以称为诗歌,是因为它是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的结合。

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要把学生引入更深次的赏读领域,诵读是不可逾越的一关。

诵读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读,教师要有所指导,力求把学生的诵读引向“美读”的层次。

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1.指导学生明白,如何读出诗音。

其一,读出节奏。

中国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特别讲究节奏。

四言诗二字一顿,五言七言的在此基础上小有变化。

句有节奏,篇也要有节奏。

教师不可容忍学生采取“喊歌”式的朗读方式。

其二,读出韵律。

诵读时不能如池塘之水平缓无奇,要有高低轻重音之别。

轻重高低的标准是要依据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

有利于表现作者情感的关键字词要重读,提高声调,反之就轻读。

当然,语速的的把握也是要注意的。

其三,读出情感。

把握住诗歌的情感基调,诵读时或激昂慷慨,或深邃幽长,或激烈飞扬,或缠绵悱恻……只有这样,才会产生出诗歌的抑扬顿挫的音乐之美。

2.听录音。

注意节奏和字音,语气,并标出诗的意象或闭眼想象当时的画面与情节。

3.让每个小组进行朗读演练。

①让学生回顾如何读出诗味。

②小组自由安排朗读方式,组内朗读。

③两个小组比赛朗读。

其他组员评议。

4.自读诗歌,标出诗的意象。

看看是从哪些意象体现出边塞诗的?5.通过这些意象,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教师小结:诗歌要在反复的吟咏诵读之中,感悟到诗中的人情美,人性美,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受到了洗礼,走向了崇高,走向了真善美。

这四首诗都是边塞诗中的精品,望同学们课下认真朗读能成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练就一点读的功夫,终生受益无穷。

第二课时: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师检查学生背诵,导入新课。

四、抓字眼明诗意——读出诗意1.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及手中资料,抓住诗中重点字词,理解诗歌意思。

最好能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学生分组完成,个别展示,让集体的智慧中闪出智慧之花。

教师对于同学们的展示进行评价。

2.教师出示《凉州词》中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教师讲解对名句的品味:“怨杨柳”不是怨那些杨柳,应理解为用杨柳曲的调子表怨。

在“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凉州,响起苍凉哀怨的笛声,吹的是思乡的杨柳曲。

厌烦,生自高度的怨恨。

怨到什么程度?怨到要说“何须怨”的程度:根据长期以来的经验,无论怎样怨都无济于事,绝望了!现在作出个判断:玉门关外的凉州没有春风。

你吹什么折杨柳?这里连春风都来不到,哪里有杨柳让你去折啊?但更要紧的是:没有春风的关外,一切生命都只好在摧残中挣扎。

人,也一样!3.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尝试分析一下名句:(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教师点拨:可以抓住重点词语品析,或者表述自己对整个语句的感悟。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明确:(1)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2)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

另外,落日本来给人的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

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3)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

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

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4.学生朗读诗歌,体会佳句的妙处。

五、想意境悟诗情——读出诗情(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教师引导下创设想象的氛围,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内在韵味,在头脑中再现古诗的艺术境界,沉浸在诗情画意的享受中。

)诗“言志”“缘情”是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

杜甫说“诗为心声”,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都表明诗歌创作是要反映真情的。

边塞诗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

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境界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

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1.想一想这四首诗分别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感,你从那句体会到的?示例:《使至塞上》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

2.《使至塞上》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

(60左右字内)当堂检测:1.《凉州词》中表现诗人送别时惆怅无奈的诗句是:。

2.《从军行》中写出悲壮慷慨的爱国情怀的诗句:。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咏雪的千古名句是:,。

本诗中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效果上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是,。

4.《使至塞上》中颈联写得极好,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试分析它好在哪里?板书:《凉州词》写关外之景,抒发戍边将士的怀乡之情。

悲中有壮、悲而感慨。

《从军行》描绘辽阔的边地风光,抒发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

《使至塞上》景色雄浑,意境开阔,融情于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咏雪奇异瑰丽设置背景渲染气氛送别依依别情教师小结:《凉州词》侧重以苍凉悲壮的笔调抒发戍边战士的怀乡之情;《从军行》侧重表现将士们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使至塞上》抒发了诗人不辞长途奔波奉命出使边塞的豪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通过描绘边塞的奇特风光,抒发深厚的离别,惆怅之情。

教学反思:本课属古诗词教学,学生对古诗词并不陌生,注重学生的诵读。

朗读也是能力的一种体现,诵读诗文,能通过语音、声调、节奏、感情等方面传达出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因此,本节课我会重视对学生朗读才能的开发和利用,会组织学生开展朗读竞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对诗歌相关内容的了解,通过诵读的方式来完成对作品的初步感知,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多角度,多层次的体验,通过审美拓展等方式来完成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整个过程,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并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了阅读实践,在经历发现、探究、解决等环节之后,他们会享受到成功的快慰,合作的乐趣,这种经历必会使得他们格外珍视和自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