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18种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纲要》:国外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
本章讨论的问题
一、学习的联结理论
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
学习的条件反射学说
二、学习的认知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
三、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
托尔曼的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四、学习的人本主义观点
前一章一般地论述了学习的概念、学习过程的结构、学习的生理机制及教与学的关系等问题。
然而,学习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它吸引了很多心理学家进行专门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由于各家所持的思想观点不同,对实验的解释不同,因此,对学习过程的认识也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派别的诸种学习理论。
本章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思想,介绍和评价国外几派有代表性的学习理论,分辨各家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阐明各派学习理论的合理因素和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扬各家学习理论之所长,避各派学习理论之所短,合理有效地运用学习理论研究的成果,指导并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本章评介的国外学习理论,以20世纪以来美国的各派学习理论为主,其中学习的联结理论和认知理论代表了两种最基本的学习观,同时还产生了折中派的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的学习观作为一种新的学术思潮,在当今教学领域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下面分节评介这几派学习观的代表性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
常见的学习理论常见的学习理论有: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始的一个心理学派。
其基本观点是:教育就是按照一定目标塑造人的行为;学习是经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其主要观点有:教育是“塑造人的行为”。
学习是由刺激引起的反应概率上的一种变化,强化是增强这个反应概率的一种手段。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是通过强调外在客观刺激的原理来实现的。
它把教师的“教”当作客观刺激物,学习者被放在接受刺激和被动反应的地位。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非直接地、机械地联结,而是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为中介来实现的。
其主要观点有:学习是改变行为。
学习是否发生可以通过行为表现的改变来推断,学习目标可以用精确的行为术语来描述。
学习离不开内、外部条件。
人的学习固然与外界刺激分不开,但人是有认知机能的,在学习时,他总是利用这一机能,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主动地去寻求外部刺激,进入内部认知过程。
因此,学习既要重视外部事物的刺激作用,又要重视学习者内部机制的中介作用。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由结构主义发展来的一种哲学方法论,主要研究事物是否有结构,结构是从哪里来的,结构怎样建构等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后,结构主义被应用于教育领域,导致了一场教育心理学的革命,使认知主义学派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迅速发展。
这一理论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当前,建构主义学习观更强调具体情景对意义建构的作用。
其主要观点有: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学习不是外界客观事物对学习者的强化刺激,不是教师对学习者传授和灌输知识,而是学习者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中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处于中心地位的主动者,主动与所处情景(社会文化背景)发生交互作用,主动取得教师与协作伙伴的指导和帮助,主动选取学习资源、学习方法,主动根据自己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国外18种学习理论共34页文档
谢谢!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国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8种学习理论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学习理论——精选推荐
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桑代克美国实证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用科学实验的方式来研究学习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联结学说。
桑代克将饥饿的猫关在“迷笼”里,迷笼的外面有美味的食物。
关在迷笼里的猫经过一番盲目冲撞后,由于一个偶然的动作触动了迷笼的开关,得以跑出迷笼吃到美食。
此后,桑代克再把猫关进去。
如此反复多次,猫从被关进迷笼到打开开关跑出迷笼的时间越来越短,所犯的错误也越来越少,最终猫学会了打开迷笼。
图1:桑代克的“迷笼”通过这个实验,桑代克认为所谓的学习的实质就是动物(包括人)通过不断地尝试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从而不断减少错误的过程。
他把自己的观点称为试误说。
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
(1)准备律。
在学习者准备好时(包括生理准备和心理准备)给予相应的活动,学习者就会满意,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如果有准备而不给与相应的活动,或无准备而强制给予相应的活动都会感到烦恼。
(2)练习律。
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而言,重视练习中必要的重复是很有必要的。
(3)效果律。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
桑代克的学习来了解释了奖励、练习和准备情况对学习和行为习得的影响,但是他忽略了人类学习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意识水平,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目的性。
2.华生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早起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华生的“习惯说”或者称“刺激——反应”说为代表。
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即形成刺激与反应(S-R)的联结;学习的过程就是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即形成S-R的过程。
它依据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做了著名的婴儿恐惧形成实验(从实验伦理上讲,这种实验是不道德的,现在不允许这种实验发生)图2: 婴儿恐惧形成实验实验被试是一个名叫阿尔伯特的11个月的婴儿,实验者首先让阿尔伯特接触一些中性刺激——实验室里的白鼠。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doc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doc1.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也称蒙台梭利教育方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蒙台梭利教育方法基于儿童天生的愿望,提供一个充满自由和互动的环境,让儿童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也注重儿童的感官体验和手工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儿童发展自我和自信心。
同时,蒙台梭利理论也注重儿童的学科和文化教育,以发展他们的思维、创造力和智力。
2.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是一位瑞士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对现代教育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从积累经验中自然发展的。
他还提出了一些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如儿童认知的四个阶段。
根据这些理论,教育者可以根据儿童心理和认知特点设计更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和课程。
3. 布鲁纳认知学习理论布鲁纳认知学习理论指出,儿童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来建立对世界的认知。
这种互动会形成新的认知框架,同时也会改变现有的认知框架。
因此,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和需要,设计出适合的教育方案。
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更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4.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社会、文化和历史环境是影响人类智力和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教育者应该通过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索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该理论重视个体知识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通过互动促进学生的知识和思维发展。
5. 克里蒂斯教育学习理论克里蒂斯教育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其中个体不断与周围环境互动。
他强调学习者具有独特的思考方式,因此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出适合的课程和教学模式。
通过其理论,教育者可以帮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6. 巴达古小群体教育理论巴达古小群体教育理论认为,个体的意识和行为是由小群体之间互动所决定的。
因此,在教育领域中,小群体互动是实现学生个体教育的关键。
国外18种学习理论
实验: 1.实验的产生 2.实验的程序 3.条件反射的基本定律——消退、泛化、分化。
•
实验的产生:
巴甫洛夫最初研究的并不是条件反射。他将狗按放在实验台架上, 对它施行手术并配备特定的装置,以便观察并测量狗在吃食物时各种 消化液的流量变化。但经过几次试验,巴甫洛夫惊奇地发现,狗在还 没有喂食前,只要看到盆子或喂食者,就会流唾液,狗好像预先就知 道将有食物出现似的。这使巴甫洛夫不能再进行原先的实验。为了消 除这种干扰,巴甫洛夫及其同事做了大量尝试,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失望之余,大家决定对这一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 开始,巴甫洛夫的同事们试着站在狗的立场上来设身处地地推测 这一现象的根源,但没有得到成功。因为狗想什么,感觉什么,不同 的研究者看法不同,也没有人能证明自己的设想是对的。后来,巴甫 洛夫抛弃了这种所谓“内省”的方法,改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从而正式开始了其对条件反射的系统研究。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D.P.奥萨贝尔 过程及意义
• 解析
• 受学习常被人认为是鹦鹉学舌式的机械学习。奥萨贝尔用有意义学习理论加 以科学的分析,指出它不能与机械学习划等号,而完全可以是有意义的。接 受学习是机械的还是有意义的,取决于学习发生的条件。有意义学习需具备 两个条件:①学生要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把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 适当观念关联起来的意向。②学习材料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学习材料具 有逻辑意义,可以和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联系。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否则会导致机械学习。这就是说,不管学习的材料内容有多大潜在意义,如 果学生的心向是要逐字逐句记住它,学习就可能是机械的;反之,不管学生 有怎样的有意义学习心向,如果学习的材料内容纯属任意的联想,学习也不 能是有意义的。然而,倘若符合上面提到的条件,教师能将有潜在意义的学 习材料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学生也能采取相应的有意义学习的 心向进行学习,那么在这样条件下发生的学习将是有意义的。奥萨贝尔的接 受学习故特称为有意义接受学习(meaningful reception learning)。 有意义接受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它要求学习者进行一系列活动: ①在决定新知识登记到已有的哪些知识中去时,需要对新旧知识的“适合性” 作出判断;②当新旧知识存在分歧和发生矛盾时,需要进行调节;③新的命 题通常要转化为个人的参照系(frame of refer-ence),与学生个人的经验背景、 词汇、观念结构趋于一致;④如果找不到作为调节新旧知识分歧或矛盾的基 础,需要对更有概括性容纳性的概念进行再组织。然而,这里的学习任务实 质上是呈现而不是发现,上述活动பைடு நூலகம்于要求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新旧知识 趋于一体化。
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
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学习理论提供学习领域的知识,分析、探讨学习研究的途径和方法,解释与学习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试图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学习。
学习理论是人们对学习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指南和资源,为人们提供对学习的基本理解力,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研究学习的框架,把主意力集中在值得研究的问题上,为形成自己的教育观奠定基础。
学习理论主要流派有如下几种:1. 早期刺激---反应学习理论2. 早期认知学习理论3. 皮亚杰认知建构学习理论4.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5. 澳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6. 加涅认知加工学习理论7. 维特罗克生成学习理论8.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9. 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0.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1.研究性学习理论注:因各种流派学习理论内容太多,不详细介绍。
需要可在网上搜索到。
1. 桑代克试误学习理论(早期刺激—反应学习理论)2011-03-03 09:29:54| 分类:教育技术|举报|字号订阅就一般而言,刺激—反应论者都把环境看作是刺激,把伴随而来的行为看作是反应。
因而他们关注的是环境在个体学习中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学习者的行为是他们对环境刺激做出的反应;所有的行为都是习得的;他们也许并不否认心的存在,但他们认为,心无法成为科学的观察的对象,因而对科学研究来说是一个不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他们看来,心理学是一门行为科学。
刺激—反应学习理论的早期代表就是美国的爱德华.桑代克(1874—1949)。
他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的人。
起初训练小鸡走迷津;最著名的实验叫桑代克谜箱,即做小猫逃出谜箱实验;也曾以人为被试。
◆桑代克谜箱实验。
桑代克把一只饥饿的猫放在谜箱里,谜箱外放着一盘食物。
箱内设有一种打开门闩的装置,例如,绳子的一端连着门闩,另一端按有一块踏板,猫只要碰到踏板,门就会开启。
他用猫反复实验。
尽管各只猫每次逃出谜箱所需时间各不相同,但仍可以得出由慢至快的学习曲线。
由此,他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猫的学习是由刺激情景和正确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构成的,猫学到的不是观念之间的联结。
学习理论简介
学习理论简介学习理论简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观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该派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等。
1、桑代克——猫的学习实验和联结主义的学习观桑代克1874—1949)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1898年,桑代克做了关于猫的学习实验。
他把一只饿猫关入迷笼(问题箱)中,笼外放有鱼和肉。
笼中有一踏板用绳子和门钮连在一起,只要踏下踏板,笼门可打开。
猫在笼中用爪够不到食物,于是乱咬、乱蹦。
后来偶然碰到踏板,笼门打开,取到食物。
然后又将猫放回笼中,猫仍然需要经过乱咬、乱跳等过程才能逃到笼外,但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猫的无效动作逐渐摒除,打开笼门所需的时间逐渐减少。
最后,猫一入笼内,就能打开笼门而取得食物。
由此桑代克提出他的学习理论。
①学习的联结说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情境(以S代表)有时也叫刺激,包括外界情境和思想、情感等大脑内部情境。
反应(以R 代表)包括“肌肉与腺体的活动”和“观念、意志、情感或态度”等内部反应。
所谓联结,就是结合、关系、倾向,指的是某种情境只能唤起某种反应,而不能唤起其它反应的倾向。
用“→”作为引起或导致的符号。
联结的公式为:S→R。
情境与反应之间是因果关系。
桑代克认为联结即本来(本能)的结合,是先天决定的原本趋向。
他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行为和活动,都能分解为基本的单位刺激和反应的联结。
人与动物学习的区别在于:“动物的学习过程全属盲目”,“无需观念为媒介”,而人的学习是以观念为媒介,是有意识的。
二者的本质区别仅在于简单与复杂、联结数量的多少,动物学习的规律依然适合于人类的学习。
②学习过程的试误说桑代克认为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建立的。
学习理论一览表
学习理论一览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生平
实验
结论
华生
约翰.华生(John , 1878-1958)于1878年出生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维尔。1908年,他都在芝加哥大学当讲师。在这几年里,他既学习和工作,又做了大量的动物行为实验,并表现出对以动物为被试研究行为的偏好。开始形成他的行为主义方向的信念。1913年他在《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正式宣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这标志着行为主义革命的开始。1958年华生去世,享年80岁。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生平
实验或主要研究工作
结论
罗杰斯
卡尔·兰塞姆·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年1月8日生于芝加哥附近的奥克帕克。
在1927年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罗杰斯主要从事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时间和研究。他以首倡患者中心治疗而驰名。他还在心理治疗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格的“自我理论”,并把这个理论推广到教育改革和其他人际关系的一般领域中。1956年,他提出心理治疗客观化的新方法,并因此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卓越科学贡献奖。1972年,又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专业贡献奖。
斯金纳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也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1904年3月20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汉纳,1990年8月18日逝世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斯金纳引入了操作条件性刺激。1928年赴哈佛大学学心理学。当时哈佛大学刚刚建立了一个行为心理学的专业,这个专业的导师将动物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不研究其内部。斯金纳被鼓励进行他自己的实验研究。
学习理论
谢谢您的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汇报人:xxx
年 度 工 作 概 述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ADD RELATED TITLE WORDS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总结:
学习并非是一连串的刺激反应过程,而是人根据 自身已有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 认知结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PART 03
工 作 完 成 情 况
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
执行控制 期望
ADD RELATED TITLE WORDS
反应器
反应生成器
外部 环境
长时 记忆
受纳器
感觉 登记器
短时 记忆
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加涅,1977)
成 功 项 目 展 示
信息加工模式概述
ADD RELATED TITLE WORDS
第1部分
成 功 项 目 展 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鱼牛”的童话
ADD RELATED TITLE WORDS
成 功 项 目 展 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01
ADD RELATED TITLE WORDS
03
0 2
0 3
04
成 功 项 目 展 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ADD RELATED TITLE WORDS
03
PART 04
工 作 完 成 情 况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ADD RELATED TITLE WORDS
代表人物:罗杰斯 代表人物:马斯洛
马斯洛: 马斯洛被心理学史家家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马斯洛特别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所提出的条件反射学习 理论,认为条件反射下的学习理论对学习者来说只是对 个别刺激所做的零碎反应,像这种学习,无论学到什么 ,都不是学习者自己决定的,他认为学习只能靠内发, 教师不能强制学习者学习,学习的活动应由学习者自己 选择和决定。 罗杰斯的自由学习原则 1. 2. 3. 4. 5. 6. 人皆有其天赋的学习潜力 教材有意义且符合学生目的才会产生学习 在较少威胁的教育情境下才会有效学习 主动自发全心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良好效果 自评学习结果可养成学生独立思维与创造力 重视生活能力的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几种学习理论总结
学习理论总结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基本观点认为心理学家主要应关注行为而不是心和意识人和动物之间并无分界线知道了反应就可以推测刺激,知道了刺激就可以预测反应应用客观的方法研究动物和人类行为要用刺激—反应来分析所有的行为,包括情绪反应2.学习律频因(frequency)律。
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
华生把反应出现的次数作为解释反应的保留或淘汰的原则。
近因(recency)律。
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因为在每一次练习中,有效的反应总是最后一个反应,所以这种反应在下一次练习中必定更容易出现。
在华生看来,习惯反应必然是离成功时机最近出现的反应。
但华生在以后的著作中又推翻了自己的频因律。
巴甫洛夫条件作用理论著名的实验:1.囊袋实验巴甫洛夫把狗胃的一部分组织切开,接着在躯体一边切开一个洞口,外面再连接一个囊袋(“巴甫洛夫囊袋”),此囊袋分泌情况与胃的分泌活动一样,且其内部是可观察的。
巴甫洛夫借助这一囊袋发现,实验的狗以一种非常精确的方式随胃里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胃液分泌。
另外,引起胃液分泌活动的,还可以是嘴里的食物,狗原先吃过食物的盘子以及喂过狗食物的人。
2.经典条件作用实验巴甫洛夫将狗用一幅套具固定,用联结在狗鄂外侧管道收集唾液。
他先把原来只会引起探索性反射的中性刺激即铃声与无条件刺激(引起本能固有反应的刺激)即肉进行一系列配对尝试,然后只给出铃声不提供肉。
并在此过程中,研究狗的唾液分泌情况。
实验结果是:条件作用之前,给出铃声(条件刺激)并无唾液分泌给出肉(无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条件作用期间,铃声+肉(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条件作用之后,给出铃声(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得出的规律学习律习得(aquisition)律通过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配对可引起条件反射。
消退(extinction)律消退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多次重复而不伴随无条件刺激(如肉),条件反射逐渐消弱直至消失的过程。
国外几种主要的教学理论
教学方法:程序教学、强化训练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包括程序教学和强化训 练。
程序教学是一种将知识分解成小步骤,并通过逐步呈现和 反馈来教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逐步掌握知识,并及时得到反馈和纠正错误。强化 训练则是通过不断重复和强化来形成某种行为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技能,但也可 能导致机械学习。
理论观点
总结词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这种联结是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强化的。
详细描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刺激-反应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强化的。奖励和惩罚可以 强化或消除某种行为,从而使学习得到加强或减弱。这种理论强调了环境对行为的影响,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被 塑造和控制的。
0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人的潜能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认为学习是潜能发挥的过程,与人的情感、价值观和人格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
理论观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人自主的过程,强调个体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 习者的个人需求、情感和价值观。该理论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教学方法:发现学习、概念获得、有意义学习
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的探 索和发现来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
能力和创新能力。
概念获得
概念获得是指教师通过提供具体 实例和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 概念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深
入理解概念的本质。
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将新知识纳 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的过程,这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联 系起来,促进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理论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理论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一、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J.S.Bruner)产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教育改革受到影响。
理论要点: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基本”指获得广泛新知的基础;“结构”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联系。
学习有两种迁移:特殊迁移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用简化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可使记忆具有“再生性”特征。
2.提倡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有效的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
以困难为理由,把重要的教学往后推迟,往往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教学原理方面的四个原则:A.动机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
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在实施方面要做好三点:激活工作:设计“具有最适合的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
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维持工作:探索活动被激发出来,就要维持,这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要使学生相信,成功的可能要超过失败,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做出决定与行动的能力。
方向性工作:把注意力引向完成学习项目的主要方面。
B.结构原则——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三种:表演式:一组动作;肖像式:简化的图解、知识树、系统图;象征性:符号。
以上分别体现出结构的再现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C.程序原则——学生学习知识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
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智慧发展二者关系,以确定最有效的序列。
决定学习序列的因素:学习速度(要考虑认知的紧张度)、抵制遗忘的作用、旧知识迁移到新情况的可能性、知识再现的形式、有利于积极和有效地掌握知识。
D.反馈强化原则——没有反馈就没有教学。
基本要求为:(1)时间及时:过早则增加记忆负担,过晚则无指导作用;(2)具有不在思维定势和焦虑状态的条件:先退出状态,方可进行矫正,否则矫正性信息无效;(3)处理方式:矫正不超出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学习理论——精选推荐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包括:⾏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物:桑代克(学习的联结说),华升(学习的刺激―反应学说),斯⾦纳(操作性条件反射说)。
⾏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对此做出对应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接(S—R)就是所谓的学习。
⾏为主义理论早期的代表⼈物有桑代克、华⽣(John Watson);新⾏为主义的代表⼈物是哈佛⼤学⼼理学教授斯⾦纳(B.F.Skinner)。
Skinner是⾏为主义的拥戴者,但是他的观点与经典条件反射有⼀定的区别。
他研究的是⾃主性的⾏为,例如学习新的技能。
他的研究表明,通过奖励的⽅式,可以强化⽣物体的⾏为,让它们表现出实验者希望的⾏为。
在完成了⼀系列的实验之后,他成⽴了⾃⼰的学习理论——强化理论,他认为这套理论也同样适⽤于⼈类。
在Skinner条件反射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刺激(提问)——反应(回答) ——强化(确认)的原理,制订了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强化教学理论催⽣出了程序化教学技术,这种技术通过引导学习者完成⼀系列的教学活动,以获得希望的技能。
与早期的学习研究不同,Skinner的研究对教学设计有直接的促进作⽤。
⾏为主义学习理论不能解释在学习者内部,学习是如何发⽣的。
他们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外显的、可以观察到的⾏为。
结果,他们只能解释相对简单的学习活动。
因此,在⾼级的教学设计活动中,⾏为主义的作⽤有限。
例如,⾏为主义学习理论很难解释学习者是如何处理信息的,然⽽,了解学习者内部信息处理过程对于特定的教学设计任务是⾄关重要的,例如培养学⽣解决问题能⼒的教学设计。
基本观点:(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其基本公式为:S-R(S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
有怎样的刺激就有怎样的反应。
(2)学习过程是⼀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最后成功的过程。
学习进程的步⼦要⼩,认识事物要由部分到整体。
西方学习理论
西方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理论起源1903年花生在安吉尔的指导下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动物教育:白鼠的心理发展》;1908年,华生到霍布金斯大学担任教授,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和发展;1913年,他在美国的《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一个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正式成立;1930年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最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就是始于20世纪30年代,它是通过逃出樊笼的猫的实验结果提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但这种联系的形成是由于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发生结合,形成暂时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这个流派的典型学习理论有: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2、代表人物华生、巴普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赫尔、托尔曼3、主要内容(1)外界刺激-反应(2)知识获取是被动的,外界环境给予什么,就学习什么,全盘接收(3)老师是主动的,老师决定教学质量(4)行为主义的重点是教,而不是学4、研究行为主义最有影响的是20世纪40~50年代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
其主要观点有:(1)教育是“塑造人的行为”(2)操作性条件反射论。
通过实验,他发现了一种不与已知刺激直接联系、由可操作性动作即可引发的自发性反射(而不是那种由已知刺激直接引发的应答性条件反射),从而为人类学习找到了一种可操作、可控制的机制。
(3)反应概率强化论。
学习是由刺激引起的反应概率(准确-牢固-速度)上的一种变化,强化是增强这个反应概率的一种手段。
(4)程序教学法。
他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创造了“教学机器”,倡导“小步呈现、积极反应、及时反馈、自定步调、提高效果”的程序教学,导致了60年代的程序教学运动。
5、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掌握学习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和课程论专家布卢姆以其教育目标分类学为理论基础,以学生学习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为手段,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掌握学习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学习理论十八种1,经典的条件反射学习指美国和西方心理学家对И.П.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形成的学说而言.为了和美国心理学家 B.F.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相区别,西方心理学家就把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形成的学说,称为经典的条件作用说. 20 世纪初期,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消化生理的过程中,观察到被试动物——狗,不但在吃到食物,即食物直接刺激口腔时会分泌唾液,而且在看到曾经吃过的食物的外形,闻到食物的气味,甚至听到盛过食物的器皿的响声或饲养者的脚步声时,也会分泌唾液.这种现象被称为"心理分泌"现象,它引起了巴甫洛夫的极大的注意.巴甫洛夫创造了在精确的实验条件下研究高级种经活动的方法,并发现了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规律,提出了条件反射学说.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中,以狗作实验对象的典型程序和过程是,首先呈现中性的,无关刺激(如灯光或铃声),同时或紧接着分别给予能引起唾液分泌的食物或退缩反应的电击等无条件刺激.在一般情况下,如此反复进行若干次之后,仅仅灯光或铃声的出现就能引起唾液分泌反应或退缩反应了,也就是说形成了条件反射.在巴甫洛夫的实验条件下,为了形成条件反射,必须使用以形成条件反射之中性的,无关刺激物的作用与无条件刺激物的作用同时发生,或者更准确地说,必须使它稍早一些发生. 如果铃声以足够的次数与狗的喂食同时发生,它就会变成条件性食物刺激物,变成喂食的信号,而只要有铃声的时候,狗就分泌唾液.如果灯光以足够的次数与给予狗腿上的伤害性刺激物同时发生,它就会开始引起举脚的退缩动作.无条件刺激物能使在它的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加强起来,所以就把这种手段叫做强化.巴甫洛夫的实验研究指出,条件反射不是天生的,种的反应,而是后天所获得的一种个体反应,并且它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一定的刺激所发生的一定反应,所以称它为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的机能,是在大脑皮层中形成了一种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活动,它可以使每一个个体更好地适应其生活条件,达到与周围环境取得更加精确的平衡这样一种可能.巴甫洛夫指出,"显然,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系统地研究了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规律和各种抑制(内抑制和外抑制)产生的规律.并以条件反射作为方法研究了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扩散和集中,相互诱导等运动规律和大脑皮层机能的系统性等,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对研究学习的心理学家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更大.1919 年,行为主义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J.B.沃森在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就采用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概念,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他从行为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而行为的基本构成因素就是刺激和反应.他把行为和反应分为遗传的反应和习惯的反应.他采用了条件反射的概念来说明习惯反应,认为一切复杂的习惯行为都是通过条件作用而逐渐形成的, 他把它叫做条件反应,交替反应,并且把条件反射形成的程序和过程总称为条件作用,这就是沃森关于学习的条件作用说.从此以后,特别是自巴甫洛夫于1927 年发表了《条件反射》以后,条件反射的研究就在美国盛行起来,许多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都以条件反射的概念和方法来研究和说明行为的学习问题,把条件作用作为学习行为的基础.1930 年以后,美国的新行为主义理论开始形成,这些新的理论的核心也是所谓的"条件作用"论.应当指出,沃森等人只是把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看成是条件反射形成的程序和过程而已, 而其条件作用说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在基本理论观点上是不同的.例如,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是研究和探索高级神经活动的生理规律的,他不否认意识,心理,他认为人因有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而与动物存在着本质的差别;而沃森等人则根本否认意识,把它归之于行为,他们仅仅注意肌肉和腺体的生理学而忽视大脑皮层的生理学,混淆人与动物的界限,抹煞其间的本质差别.所以,行为主义在条件作用的名称下, 实际上把巴甫洛夫学说变成了行为主义的一个变种. 斯金纳把有机体的行为分为两种类型: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他把条件作用也分为两种类型:刺激型(S型)和反应型(R 型).前者适用于应答性行为,后者适用于操作性行为.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中,唾液分泌反应是由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应答性反应,这时刺激在前,反应在后,强化物是同刺激相结合的.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属于R 型, 因为在他的实验中, 有机体的行为是一种没有可觉察的刺激的反应, 它作用于环境,而后才呈现食物的强化,这时反应在前,刺激在后,强化物是同反应相结合的.S 型的条件作用是一个S—R 的过程.R 型的条件作用则是一个R—S 的过程.据此,美国心理学家E.R.希尔加德等人就把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称为经典的条件作用说, 而把斯金纳的条件作用叫做操作的条件作用说或工具的条件作用说.2,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 即学习者把已见成的定论的形式呈现给自己的学习材料与其已形成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 以实现对这种学习材料的掌握的学习方式. 接受学习这种方式不依靠学习者的独立发现.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D.P.奥萨贝尔是倡导这种学习方式的代表. 接受学习常被人认为是鹦鹉学舌式的机械学习.奥萨贝尔用有意义学习理论加以科学的分析,指出它不能与机械学习划等号,而完全可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机械的还是有意义的,取决于学习发生的条件. 有意义学习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①学生要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把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关联起来的意向. ②学习材料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可以和学生认识结构中的有关观念联系.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会导致机械学习.这就是说,不管学习的材料内容有多大潜在意义,如果学生的心向是要逐字逐句记住它,学习就可能是机械的;反之,不管学生有怎样的有意义学习心向,如果学习的材料内容纯属任意的联想,学习也不能是有意义的.然而,倘若符合上面提到的条件,教师能将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学生也能采取相应的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进行学习,那么在这样条件下发生的学习将是有意义的.奥萨贝尔的接受学习故特称为有意义接受学习. 有意义接受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它要求学习者进行一系列活动: ①在决定新知识登记到已有的那些知识中去时,需要对新旧知识的"适合性"作出判断;②当新旧知识存在分歧和发生矛盾时,需要进行调节;③新的命题通常要转化为个人的参照系与学生个人的经验背景,词汇,观念结构趋于一致.④如果找不到作为调节新旧知识分歧或矛盾的基础,需要对更有概括性,容纳性的概念进行再组织. 然而, 这里的学习任务实质上是呈现而不是发现, 上述活动限于要求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新旧知识趋于一体化. 许多学科的材料都是有一定的组织体系的,其中的大部分内容,特别是一些理论性材料,不一定需要亲身实践和独立发现,通过有意义接受学习就可以掌握.在这一点上说,有意义接受学习是一种有效的,首要的手段.它比发现学习更为经济实惠.但是,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学生技能与学习方法的掌握则需通过发现学习才能解决.因此,在论述有意义接受学习的作用时不能贬低发现学习.此外,组织教学以意义接受学习为主时,重要的是注意并发挥"组织教材使清晰,稳定而明确的意义得以出现,并作为有组织的知识体系长期坚持下去"这一职能.它要求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不是照本宣科.3,认知结构论用认知结构及其组织特性解释学习的心理机制的一种学习理论.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地说,它是学习者全部观念的内容和组织.狭义地说,它则是学习者在某一知识领域内观念的内容和组织.个人的认知结构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同化作用,在心理上不断扩大并改进所积累的知识而组成的,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一旦建立,又成为他学习新知识的极重要的能量或因素. 格式塔派的德国拓扑心理学家K.勒温在30 年代曾指出, 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 这个变化表现为分化, 概括化与再组织三种方式.认知学派心理学家瑞士的J.皮亚杰,美国的J.S.布鲁纳和 D.P.奥萨贝尔也都强调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他们一致认为,学习含有使新材料或新经验结为一体这样一个内部的知识组织机构, 即认知结构.皮亚杰指出,这个结构是以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形式表现出来.布鲁纳在皮亚杰的影响下,将结构理论应用于美国的学校课程改革.奥萨贝尔则系统地阐述了认知结构及其与课堂学习的关系. 奥萨贝尔明确指出(1963),过去不少心理学家往往优先研究非认知的,机械的与动作的学习,偏重注意当前情境和个体本身的因素,如工作任务,练习,内驱力,诱因和强化等对学习的作用,而对认知结构的重要性却估计不足.过去经验对当前学习的影响,一般都置于正,负迁移标题之下;而对这种迁移通常又是用两个学习任务中刺激与反应属性的直接相互作用解释的.其实,就课堂学习而言,学习者需要将新概念和新信息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在这里,上述的迁移即过去经验对当前学习的影响仍然存在.不过,所谈的过去经验是一个逐渐获得的,按层次排列的,与新的学习任务存在着有机联系的概念化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一连串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再者,过去经验的重要方面,是学习者学科知识的各种组织特性,即认知结构的变量,如:为新知识提供理想停泊地点的可利用性,供停泊的观念本身的稳定性与清晰性,以及新的学习材料与已有观念体系的可辨别程度;而不是两个学习任务中刺激与反应的相似或相同程度.此外,过去经验之所以影响当前的学习,只是由于它改组了认知结构的有关特性或变量,而不是由于它同新的学习任务中刺激与反应的成分有直接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采取一定手段有意地控制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提高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稳定性与清晰性,以及可辨别程度等,对于有效的学习和解决问题是有作用的. 4,程序学习旨在帮助教师将课堂的集体情境改变为个人的学习情境,而把学习材料分成许多小的步子,并系统地排列成便于学习的程序.它要求学生对每一步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反应,确认反应正确以后,再进入下一步.如此逐步前进,以至教学目标的达成. 程序学习开始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S.L.普雷西1924 年设计的第一台自动化教学机器. 20 世纪50 年代,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B.F.斯金纳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在普雷西教学机器的基础上提出学习材料程序化的思想,并设计教学机器.以后又发展成为可以不用教学机器,只用程序教材的程序学习(或教学). 学习程序的编制一般遵循下列诸原则: ①小步子原则.为了能秩序渐进, 由易到难地掌握材料,达到目标的序列由小步子组成, 每次只给一步. ②积极反应原则.为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者要作出积极反应,如"书写","按键"一类的外显反应. ③及时反馈原则.为了学习的进行迅速而准确,学习者反应以后,及时获得信息反馈,明确正误. ④自定步调原则.为了适应个别差异,学习者确定符合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的进度. ⑤低错误率原则.为了提高学习的正确率,在编制程序过程中除按照材料性质划分序列外,还要根据学习者可能产生的错误考虑补充程序和反复修改,使错误减至最低限度. 在学习程序中,有斯金纳型的直线程序和N.A.克劳德型的分支程序,如下图.前一种模式的程序,学习的目标不是再认而是重现,要求学习者对程序作出构思反应(如填充或写答案).后一种模式的程序则要求作出多重选择反应,即根据学习者的反应在分支上作下一步提示.所以,编制程序要预先估计学生的各种典型反应. 现在程序学习(和教学机器),在向学习与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步子大小,序列,反应方式以及信息反馈等问题上,尚需进一步研究和加以妥善解决.一般说来,它是掌握许多学科领域里已确定的知识内容的一种有一定成效的方式,但它不是学习科学方法,讨论有争议性的问题,表达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的适宜而有效的"策略".它照顾到个别差异,便于自学,但对培育良好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却少有助益. 程序学习还在不断发展过程之中,其技术装置已发展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但在理论和技术上尚处在探索的阶段.深入研究它的各个方面吸取其中有用的部分,这对提高学习和教学的质量,将会有一定的作用.5,掌握学习学习者在最佳教学,足够时间条件下掌握学习材料的一种学习方式.美国心理学家 B.S.布卢姆是提倡这一学习方式的代表,其中心思想是: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并给以足够的时间,多数学习者能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 许多教师相信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分布是正态的.他们预计在所教的学生中,大约只有1/3 的人学习良好,另外的1/3 是不及格或勉强及格,其余的1/3 则介于上述两部分学生之间.布卢姆认为这个假设缺乏代表性.他声称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条件,足够的学习时间,学生的成绩将不是正态分布,绝大多数学生会掌握学习任务, 获得良好成绩. 研究证实, 学生学完一个设计良好的学习单元后, 根据客观评定, 60—75% 约的人显然能够掌握;其余的学生中大多数人经过再学习该单元的全部内容或部分内容,也会通过,只有少数几个人也许需要插入补充材料.然后再回过去学习该单元.因此采用掌握学习这一方式的学习,成绩分布往往是多数学生都可以得到优良的高度偏斜曲线.通常所谓的能力和成绩之间的相关极低.当教学是最理想之时,能力仅仅是学习者所需要的时间量.学生成绩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掌握所需的时间数量上. 布卢姆提出,有助于掌握学习的良好条件如下: ①学习者必须清楚地理解教学目标,即学习任务; ②学习者必须具备能顺利地进行该项学习任务所必要的知识与技能; ③学习者必须具有掌握该项学习任务的意愿,不惜花费时间与精力; ④教师对于学习者要学习的材料提供有关线索,保证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过程,对他们的成就给以强化,反馈和校正. ⑤适当采用"小学生教学",鼓励学生互教互学. 掌握学习假设学生个个都有可能掌握教材,强调的合作,因而课堂的竞争气氛相应减弱. 它能给学生的学习增添趣味,使他们产生终身进行各种学习的情趣.它还帮助学生增强自尊心,有益于心理健康.不少人认为,掌握学习注意真正掌握学校规定的各学科内容,破除分数,等第观念,是可取的. 但它对学生独立学习的训练较少助益,尤其是为了促进合作和学生的自尊心,可能使学生的灵活性和创新精神受到损害.6,操作条件作用说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斯金纳是一个新行为主义者,他宣称自己的学习理论是一种纯描述性的行为主义,在性质上非理论的.他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他从操作主义的立场出发,把反射定义为刺激与反应间的一种可以观察到的相互关系.他说,心理实验者的任务就是给予已知的刺激,观察学习者的反应,从而探究学习规律.他不满意E.L.桑代克的满足论和 C.L.赫尔的内驱力说,坚持只研究刺激和反应的关系,而不参与建立介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生理或生理环节的任何假心理学. 他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是由观察动物在他发明的实验装置(斯金纳箱)中的操作行为而提出的.他设计的一种实验装置是在箱内装一个小杠杆,小杠杆与传送食物的机械装置相连接,杠杆一被压动,一粒食物丸就滚进食盘中.把饥饿了的白鼠放到箱中,白鼠自由活动,当它偶然间踏上杠杆时,就有一粒食物丸滚入食盘,白鼠便吃到食物.它一旦再按压杠杆,就又吃到食物,经若干次的强化,这种条件反应就形成了. 斯金纳认为,行为可分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前者是由已知刺激所引起的反应;后者则没有可觉察的刺激,而是由有机体本身发出的自发的反应,亦称自发性行为. 他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种类型:刺激型条件反射和反应型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属于刺激型条件反射,因为在这一实验中,刺激在前,反应在后,强化物同刺激相结合.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属于反应型条件反射,因为这时反应发生在刺激之前,强化物同反应相结合.所谓操作性行为就是那种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行为是自然现象,是获得刺激的手段和工具,所以这种条件作用又称工具性条件作用.虽然斯金纳承认有两种行为和学习,但他更强调操作行为.他把大多数人的行为,甚至几乎所有人类的条件作用或学习都看作是操作.他认为操作行为更能代表实际生活中人的学习情境,因此, 他认为行为科学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去研究操作行为的条件作用和消退作用. 斯金纳用其所设计的实验装置研究了老鼠,鸽子和人的行为,总结出了习得反应,条件强化,泛化作用与消退作用等学习规律.他把学习的公式概括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紧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所增加的不是某一特定的反应,而是使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强了.他认为,使条件作用的速率增加,练习固然重要,但关键的变量却是强化.练习本身并不提高速率,只能为进一步强化提供机会.他指出, 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作用,因而直接控制强化物就是控制行为.在斯金纳看来,教育就是塑造人的行为,有效的教学和训练的关键就是分析强化的效果以及设计精密的操纵过程的技术,也就是建立特定的强化. 斯金纳把他的理论和具体研究广泛地运用于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中去,在教学上有较大的影响.但斯金纳把意识排除在科学之外,把意识和行为等同起来,否认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承认人类学习具有特别属性,把人的学习同动物的学习等同看待,把从动物实践所得到的规律简单地用来解决人的学习问题,因而受到了许多人的批评.7,学习场论德国拓扑心理学家K.勒温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他把物理学的场概念引入心理学,认为个人的心理行为是在一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中发生的,是由所在场作用于他们的力决定的;学习也是依存于生活空间而产生的,它是场的认知结构的变化.他反对美国心理学家E.L.桑代克的试误说和俄国生理学家И.П.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说,而特别重视顿悟和认识. 勒温虽也认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行为,但他以为行为或心理事件都"取决于其人的状态及其环境",用公式表示就是B=f(PE).公式中 B 代表行为;P 代表人;E 代表环境.用数学的术语来说,B 等于PE 的函数;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行为随着人和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勒温鉴于以往的心理学没有一个相当的名词兼举人和环境,于是就创造了一个新词叫做生活空间.在他看来,每一个人在每一瞬间都有一独特的心理环境,而当时的个人与当时的心理环境就合成了当时的生活空间.他认为包括学习在内的个人的心理行为,是在这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中发生的.然而,勒温所指的是心理环境,即个人当时意识到的和没有意识到的心理事实,而不是指客观的环境;他所说的人也是当时具有某种需要的个人.勒温认为人是一种复杂的能量系统,具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当心理环境中的事实被人感知时,就可产生一定的引拒值(valence).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愿望的,具有正的引拒值,有吸引力;凡不符合需要或愿望的,具有负的引拒价值,有排拒力.吸引力使人趋向某一事物,排拒力则使人背离某一事物,因此这些力都是向量.这些力彼此交涉而产生的动力结构就构成为动力场.在动力场中人的活动有所趋就,有所退避,并随着动力结构的变化,人的行为也变化. 勒温反对行为主义把学习简单化为尝试错误或刺激反应的直接联结,认为顿悟学习.勤温用动力场来解释顿悟学习,认为有效学习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①领悟,②目标,③认知结构.目标是人们注意的结果和客体.个人一旦知道了吸引他的目标,就试图寻找到它的方法,并据此调节自己的行为.顿悟的产生则是生活空间的认知结构的形成或改变.勤温认为学习是由四种变化构成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动机的变化;团体属性和思想意识的变化;肌肉的随意控制及熟练的长进.而认知结构的变化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概括或领悟.他认为在认知范围内,学习就是一个获得新的认知结构或改变旧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M.L.比格认为场论心理学在教学上的应用是很有成效的: ①场论认为,人既非依赖环境,也不独立于环境之外;人既非环境所创造,也并非与它无关. ②勤温的学习理论是以"目的"为中心的,他认为行为是有目的的,所有的学习活动都由目的指引. ③场论心理学家把学习集中在"认识"上,他们试图使学习者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而不是让环境和教师把知识灌进自己的头脑. ④强调学习情境的重要性.勒温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和创造一个学习情境, 启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 ⑤勒温强调当前的情境,集中注意于同时发生的情况.在他看来,场论心理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应当是描述影响个人的心理场,如果教师不学习了解个别学生生活的心理世界,他将永远不能给儿童以恰当的指导. 例如,教室里学生的物质环境相对地说尽管是一样的,但各人的心理场(即生活空间)却是独特的.比如甲生被教师讲课和作业所吸引,对于其他一切事物都不在意;乙生半心半意的听课,注意力主要还在其他儿童身上;丙生好交际, 希望全班都注意她; 丁生身在教室, 但"心理上"却已为学校新开来的拖拉机所吸引了, 等等. 勒温的学习场论只是一家之说,他用生活空间解释学习,片面强调心理事实的实在性及其影响,从而排除客观现实的作用,就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8,学习的活动理论苏联加里培林学派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心理学家и.я.加里培林和H.Φ.塔雷金娜等,从心理学家A.H.列昂节夫的活动心理学理论出发,反对学习理论问题上的官能主义与行为主义观点,对学习的实质, 学习的类型,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教学的最佳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在学习的实质方面,该这派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主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以获得处理事物的社会经验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活动.学习同于游戏,同生产性劳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