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引言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医疗信息化的推进,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成为了现代医疗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通过有效的身份识别和信息匹配,可以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准确性和便捷性。
本文将介绍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定义、重要性、实施方法以及优点和挑战。
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定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和流程,对患者进行身份的确认和验证,以确保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患者的身份信息准确无误。
这包括但不限于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码等个人基本信息。
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重要性1. 确保患者安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可以确保医疗系统中患者的身份信息与其本人匹配,避免发生患者信息混淆、错误诊断和药物管理错误等风险,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2. 提高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准确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可以有效地将患者的个人医疗记录与其身份信息关联起来,提供医生和护士所需的正确、完整的患者信息,提高医疗团队对患者的理解和诊疗方案的制定。
3. 提升医疗服务的便捷性: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可以用于实现自助挂号、医疗档案查询、在线问诊等服务,方便患者就医并减少医院的人力成本。
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实施方法1. 身份证件识别:医院可以要求患者在就诊时出示有效的身份证件,如身份证、护照等,通过医院的读卡设备或人工验证身份信息的准确性。
2. 生物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包括指纹识别、虹膜识别、人脸识别等,通过患者的生物特征进行身份的确认和验证。
3. 二维码识别:患者可以通过医院提供的二维码,在就诊时扫描验证身份,并实现在线挂号、支付费用等功能。
4. 医保卡识别:患者可以使用医保卡来识别身份,并将医疗费用结算与个人医疗记录关联起来。
四、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优点1. 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就诊流程更加方便、快捷,避免了繁琐的人工登记和填写病历等过程,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2. 提升医院管理效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可以减少人工操作,消除人为错误和信息泄漏的风险,提高医院信息流畅度和管理效率。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文(3篇)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文一、引言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需要建立有效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以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和医疗服务的安全性。
本文旨在制定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范本,以提供给各医院参考和应用。
二、目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医院内患者身份信息的准确性,防止患者信息混淆、误诊、错药等问题的发生,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部所有与患者身份识别相关的活动,包括挂号、就诊、药房配药、检验检查等环节。
四、主要内容1. 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医院应为每位患者提供一个唯一的身份识别标识,如电子健康卡、就诊号码等,并将其与患者的个人信息进行绑定。
2. 患者身份核实:医院工作人员在接待患者时,应核实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与其提供的证件进行比对,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3. 患者信息收集: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患者信息管理系统,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病历、就诊记录等,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 就诊流程管理:医院应设立患者就诊流程,包括挂号、分诊、就诊等环节,确保患者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就诊,减少混淆和遗漏。
5. 患者身份确认:医院工作人员在每次接待患者时,应核实并确认患者的身份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等,并与患者所持的身份证件进行比对。
6. 匹配患者信息:医院工作人员在患者就诊时,应匹配患者的身份识别标识与患者信息,确保患者信息与就诊人一致。
7. 误诊和错药预防:医院应建立严格的药品配发和注射操作规程,确保患者不会因为混淆身份而接受错误的药物治疗。
8. 患者信息保密:医院应严格遵守患者信息保密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患者的个人隐私不受侵犯。
五、实施步骤1. 建立专门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岗位,负责患者身份信息的核实和管理工作。
2. 针对每位患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记录其个人信息和就诊历史,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完整。
3. 给予患者电子健康卡或就诊号码,用以识别患者身份。
4. 在每个就诊环节中,核实患者的身份信息,并将其与其身份证件进行比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 在医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必须至少具有一项唯一可信的身份识别信息,门急诊患者以“就诊卡号”作为唯一可信识别信息,住院患者以“住院号”为唯一可信识别信息。
2. 要求在对病人实施任何检查、操作、收费或转运前必须核对两种以上(至少姓名和年龄)的病人信息,确认病人身份。
3. 其他可用于核对的信息包括,住院病人:性别、年龄、病区、床号;门诊病人:性别、年龄、有效身份证明信息。
4. 清醒并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患者核对病人姓名时,请病人说出自己的姓名,确保身份正确性;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或核对腕带信息,确保身份正确性;无陪同的患者,必须核对腕带信息。
5. 病人在办理入院手续时有义务提供有效身份证明,确保录入准确。
住院处在为病人办理入院手续时,必须核对病人信息,并对有疑问的病人信息加以核实,完整填写病案首页患者一般信息部分,对确实不能明确的信息,应如实填写“不详”,并在病人提供有效身份证明后补充完整。
6.每位入院病人到达病区时,护士再次核对患者信息,如有不符,通知入院处,纠正错误信息。
输入或填写病人床头信息、所有病人均使用腕带同时建立腕带信息:包括科室、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等病人信息。
7.在诊疗护理过程中需严格核对患者信息,包括腕带信息,准确无误方可执行。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篇1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1、护士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必需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2、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详细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兰色纸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手术室护士核对,病人回病房麻醉糊涂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
3、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力量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ccu、急诊室实施,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
4、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使用“腕带”识别标识制度与措施一、各病区对手术、神志不清、无自主力量的重症患者应使用“腕带”做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标志。
二、急诊科、icu在与病区交接时,护士对上述病人应仔细核对腕带标识是否与病历相符(包括床号、姓名、年龄、性别、科别),并在护理记录单上做好记录与签名。
三、外科系统各病区责任护士对医嘱备手术患者,查对床号、姓名、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无误后,进行术前预备,并在患者手腕上戴上腕带,标明床号、姓名、手术名称、双侧手术部位应注明左、右。
手术当日,手术室人员应与送手术者共同核对标识上的内容,并与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后方能送入手术间,并做好记录与签名。
术后手术室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无误后方能离开,手术病人回病房,于次日上午晨交班后由责任护士核对取下(前提是患者麻醉糊涂后)。
四、产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儿科病房,针对无自主力量的婴儿应给腕带标识,内容包括婴幼儿姓名、性别、床号、科别、父母姓名。
转科时应仔细核对,并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并签名。
五、病危患者用深红,手术患者用粉红,小儿用蓝色。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是诊疗活动的重要步骤,是确保各项检查、治疗安全、准确执行的基础。
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确保各项检查、治疗的安全性,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减少医疗隐患,特制定本制度.一、患者身份识别的内容、方式患者身份识别贯穿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其内容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病区、床号、住院号等。
患者身份识别的方式主要包括:与患者与家属沟通,获取准确的信息;查阅患者的病历资料,两名以上的医务人员共同确认;腕带识别等。
二、患者身份识别的程序(一)入院时的患者身份识别1、患者住院实行实名制,入院登记处应认真核对患者的有效身份证件(身份证、户口簿、医保卡及其他有效证件等),确认患者的个人信息真实有效后,填写并打印住院患者病案首页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病区、住院号等).若患者处于神志不清、无亲友陪伴、危重抢救等特殊情况下,暂不能出示有效身份证明,患者或家属必须如实提供其基本资料,以利于入院登记处的信息填写和患者进入病区的身份核对。
2、患者进入病区后,护理人员应先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根据患者的语言、行为能力,采取恰当的方式,准确获取患者身份信息。
同时将患者的有效身份证明与病案首页进行核对,内容无误后规范地书写腕带。
腕带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一病床、住院号、过敏药物等.孕产妇入院时,除核对有效身份证明外,还应核对孕产妇的准生证。
3、将患者安置到病床后,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佩戴腕带的目的和意义,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再次与患者及家属核对腕带内容,确认无误后佩戴于患者手腕,若双手手腕均不适宜佩戴时,可改在脚跺部佩戴.4、急诊进入抢救室的患者,若神志清楚或有家属、亲友陪伴,则应在抢救生命的同时,确认患者的身份,并为患者佩戴腕带,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若其神志不清,且无家属或亲友陪伴,急诊抢救室的护士应立即为患者佩戴腕带,腕带内容包括临时编号、患者的性别、初步诊断等。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是指在医疗机构中建立的一套规范,目的是保障医疗服务的安全和准确性,确保患者身份的真实性和一致性。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患者识别标识:患者在就诊时会分配一个独特的识别标识,如电子健康卡、身份证等,用于唯一标识患者身份。
2. 隐私保护:医疗机构应保障患者的个人隐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将患者的个人信息泄露给未授权的人员。
3. 核对身份: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前,需要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提供给患者的服务与其身份一致。
4. 错误纠正机制:如果在患者身份识别过程中发生错误,医疗机构应建立相应的纠正机制,及时发现并及时纠正错误。
5. 电子健康记录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良好的电子健康记录管理系统,保证患者的电子健康记录准确、完整、安全。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建立能够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降低医疗风险,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利益。
同时,它也可以帮助医疗机构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第 1 页共 1 页。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确保患者的身份真实性和医疗安全,建立起的一套有效的身份识别和管理体系。
该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患者身份混淆、信息错误和医疗纠纷等问题的发生,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医疗质量。
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重要性1.保障患者权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可以有效防止患者身份混淆,避免患者因为身份错误而受到医疗损失和医疗纠纷。
2.确保医疗安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可以确保医疗机构对患者的病历、检查结果、药物处方等信息准确无误,避免因为患者身份错误而导致的医疗事故和医疗误诊。
3.提高工作效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快速准确地识别患者身份,减少因为身份错误而带来的工作量和时间成本。
4.优化医疗资源分配: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实现对患者的全面管理,合理规划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基本要素3.患者身份管理:医疗机构应当对患者身份信息进行统一管理,确保患者的身份信息准确无误。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当建立起完善的患者身份信息更新机制,及时更新患者的个人信息。
4.患者身份存储:医疗机构应当将患者的身份信息进行安全存储,确保患者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和滥用。
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具体措施为了有效实施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医疗机构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建立健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保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2.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身份识别和验证的能力和意识,确保医务人员能够正确使用身份识别工具和技术手段。
3.在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中,建立起完善的患者身份信息数据库,确保患者的个人信息准确无误,并及时更新。
4.引入先进的身份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提高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
5.加强与社会保障部门和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的协作,共享患者身份信息,确保患者的身份真实性。
6.加强对患者身份信息的保护,采取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措施,防止患者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和滥用。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患者进行身
份验证和识别的一套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注册和登记:患者在就医前需要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文件,并在医疗机构进行注册
和登记。
注册和登记的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社会保险号码等。
2. 身份验证:医疗机构通过核对患者提供的身份证明文件和注册信息,验证患者的身
份的真实性。
常用的身份验证方式包括比对身份证、社会保险卡等。
3. 患者标识:医疗机构为每位患者分配独一无二的患者标识,如就诊号、病历号等。
患者标识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准确地识别和追踪患者的就医记录。
4. 安全保障:医疗机构通过采用安全技术和措施,确保患者的个人信息和医疗记录的
安全性。
例如,建立数据加密和权限管理系统,限制医务人员对患者信息的访问权限。
5. 核对环节:在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检查、手术等,医务人员需要核对患者身份,确保操作对象是正确的患者。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实施能够提高医疗机构工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防止患者身份混淆、信息泄露等问题的发生,保护患者的权益和隐私。
同时,也有助于医疗机构提供
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医疗安全水平。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是为了确保医疗机构能够准确识别患者的身份信息,保证患者的权益和安全,以及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而制定的一套规范和制度。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有效身份证件:患者在就诊时需要出示有效的身份证件,如身份证、护照等,以便医院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
2. 预约挂号:在挂号就诊前,患者通常需提前预约,预约时需要提供真实有效的个人信息,如姓名、联系方式等,医院会通过预约系统生成就诊号码。
3. 就诊卡管理:患者通常需要办理就诊卡,将个人信息与就诊卡绑定,就诊卡上通常会有患者的基本信息、就诊号码、挂号记录等。
4. 医保卡识别:患者在就诊时需要出示医保卡,医院会通过医保卡读卡器识别卡内的信息,以便医院进行医疗费用结算。
5. 就诊流程识别:医院通常对患者实行就诊流程管理,如排队、叫号、分科就诊等,在就诊流程中通过患者的识别信息进行管理和指导。
6. 信息保密:医院对患者的个人和医疗信息进行严格保密,只有授权人员可以访问和使用这些信息。
通过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防止患者身份混淆、医疗纠纷和信息泄露等问题,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
患者身份识别工作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保证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安全,防止医疗差错,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案规范(试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规范》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患者身份识别工作。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1.患者入院时,应通过身份证、医保卡、就诊卡等有效证件进行身份识别,并填写完整的个人资料。
2.患者住院期间,应佩戴腕带,腕带上应标明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等信息。
3.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前,应采用两种以上的身份识别方法,如核对床头卡、手腕带、身份证等,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四、患者身份识别流程1.入院时,由接待人员负责核对患者身份证、医保卡、就诊卡等有效证件,确保患者信息准确无误。
2.住院期间,护士应每日核对患者手腕带,确保手腕带信息与患者实际情况相符。
3.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前,护士应再次核对患者身份,如询问患者姓名、住院号等,同时查看床头卡、手腕带等,确保操作正确。
4.手术、分娩等特殊环节,应由医护人员共同核对患者身份,确保手术、分娩等操作正确。
五、患者身份识别注意事项1.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确保识别过程准确无误。
2.在患者身份识别过程中,如发现患者信息有误,应立即报告上级医护人员,及时更正。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不通等,应采用其他有效身份识别方法,如核对家属提供的患者信息等。
4.对重点患者、无名氏患者等,应加强身份识别工作,确保患者安全。
5.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培训,提高识别能力。
六、违反本制度的处理1.未按规定进行患者身份识别,造成医疗差错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
2.故意隐瞒患者真实情况,造成医疗差错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
3.不配合患者身份识别工作,造成医疗差错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
4.违反本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9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9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1、患方带城镇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或公司医保卡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医保或医疗卡的卡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2、患方带身份证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身份证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3、患方就诊挂号时未能出示以上任何一种证件的,门诊部挂号人员按患方自己填写的姓名、年龄、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作为患方的就诊卡信息出具就诊卡和挂号票据,当使用姓名、年龄识别患者身份有困难时,可选择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这些补充信息来确认病人。
4、当医师发现患方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为患者就诊或使用成人身份信息为未成年就诊的,应劝说患方使用患者本人信息重新挂号,但如果患者病情属于急危重症,则不得影响患者的及时诊治。
5、对无法确认身份的无名患者,接诊医护人员根据当时患者的有关情况制作“腕带”牌,上面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性别、诊断等,并在门诊病历上注明,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1、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住院病人一览卡。
2、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姓名、性别、床号等)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确认患者身份,确认识别无误后方可进行操作。
3、临床治疗护理活动中,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及其他诊疗活动前,医护人员除应采取以上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外,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患者身份。
4、对急诊室、产妇、手术患者;对病情危重、意识不清、急救、输血、镇静期间患者;对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身份无法识别患者;对成批救治的伤员(≥2人时);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如有陪同人员,还必须由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8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8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0、在检验、放射、CT、超声、放射治疗、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11、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2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及其它护理操作等活动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性别、床号等。
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
一、为了执行各种查对制度的准确性,在执行各种诊疗操作前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包括姓名、年龄、门诊号/住院号、床号等)以上项目对患者的身份进行识别,禁止仅以床号作为识别唯一依据。
二、住院患者在诊疗活动中,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
医务人员应认真核对“腕带”标识内容,并让患者或其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
三、护士在执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为患者实施操作前(如标本采集、给药、输液、输血或血液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治疗性操作及氧气吸入、吸痰、口腔护理、导尿、灌肠等护理操作),必须同时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床头卡、手腕带、双向核对)对患者两项(姓名、年龄、门诊号/住院号、床号等)以上核对患者身份,并让患者或近家属陈述患者的姓名,确认无误后才能实施操作。
四、为患者采集血标本时,护士必须携带贴有患者信息、检验项目条码卡的采血管到患者床旁查对无误,方可采血。
五、查血型、合血的病人必须执行“一人一针一管”原则,严禁多人多采。
采集输血标本及输血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和双人查对、签字制度。
六、为患者实施有创诊疗及护理操作前、麻醉前、手术前,执行者要主动与患者沟通,由患者或近家属陈述患者的姓名,护患双方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七、化验标本盒上的标识码与检验报告识别码一致。
放射、检验、检查申请与报告单使用的门诊号/住院号、姓名或其他病人所独有的信息应一致,在各种检查过程中应核对病人腕带信息。
八、对手术患者,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三方严格落实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安全核查流程及患者交接环节中身份识别措施。
九、对传染病、药物过敏、有跌倒、坠床、压疮风险等特殊患者应有识别标识。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内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内容篇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医务人员在给病人用药、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为病人提供其他的诊疗操作之前均应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从事诊疗活动。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三、我院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姓名、姓名、床号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特别注意在使用患者姓名进行识别时,不可以问病人“你是XXX 吗?”,而是要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的信息进行核对。
四、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工作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
五、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师要求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六、进行介入或有创诊疗前,施术者要亲自与患者(或患者亲属)面对面沟通,并把沟通内容简明扼要记录在病历上。
七、要求各科室对无法有效沟通(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等患者)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建立使用“腕带”上的信息,并由陪同亲属陈述患者姓名,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八、“腕带”牌记载患者姓名包括: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等,由病房的值班护士负责填写。
九、要求重症监护室、急诊抢救室、分娩室(新生儿)、新生儿病房、进入手术室以及处于昏迷状态的所有患者均要佩戴“腕带”表,以便身份核对识别。
十、“腕带”牌上填写的患者信息必须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佩戴“腕带”表示应准确无误,住院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十一、完善各关节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的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交接程序与记录。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4、手术开始前:三方(医师、护士、麻醉师)共同核查患者身份 (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识,并确认风险预警 等内容。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的核查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并向手术医师和麻 醉医师报告。
5、手术中:手术中切除病灶或器官时,应再次核实,确认无误后 方可实施切除手术。术中输血遵照输血查对制度执行,术中用药遵照临 床用药查对制度执行。凡进行体腔或者深部组织手术,应在术前与缝合 前清点所有敷料和器械数,由手术护士签字确认。术中切除或者留取的 标本应与标签、病历、病理申请单一同核对姓名、性别、年龄、科别、 床号、住院号等基本信息以及标本的名称、部位、数量,及时送检,必 要时请患者亲属或法定代理人亲眼过目。
(二)急诊患者的身份识别 1、接诊护士应评估患者的意识、精神、语言、行为能力,与神志 清楚、行为正常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确认患者的姓名、年龄、就诊 原因,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与主诉是否相符。 2、遇到成批患者救护时,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对伤员进行检伤分 类,分别用蓝、黄、红、黑4种颜色,对轻、重、危重、死亡人员作出 标志,系于患者手腕或脚踝上。 3、护理人员配合医生抢救时一定要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核对 手腕带,准确核实患者身份。 4、急诊身份不明(无名)患者的身份识别 急诊急救过程中,一时无法辨认患者身份时,可先给患者临时命名 或编号,待病情稳定后再作进一步的身份确认。 1、)急诊护士通过电话联系给身份不明患者挂号获取病历号。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简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为了确保医疗机构能够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并有效管理患者信息,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权益而建立的一套体系和规范。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及其相关部门。
2.患者身份信息管理2.1 患者登记①患者登记程序:患者来院后,由接待员或相关工作人员负责进行患者登记,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联系号码等)、联系方式、保险信息等。
②患者身份验证要求:医疗机构应采取有效措施对患者身份进行验证,例如查看联系件、指纹识别等。
2.2 信息采集和更新①信息采集:医疗机构应在患者初次登记时收集相关个人信息,包括病史、过敏史、家族史等。
所有信息应以电子形式保存,并定期进行更新。
②信息保密: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患者信息的保密工作,确保患者个人隐私不被泄露。
3.患者身份识别技术3.1 电子健康卡①电子健康卡介绍:医疗机构应引入电子健康卡,用于存储和管理患者个人健康信息,方便患者就诊和信息查询。
②电子健康卡应用:医疗机构应与相关部门合作,实现电子健康卡与社保卡、医保卡等的互通互认,提高患者就诊和结算的便利性。
3.2 生物识别技术①指纹识别:医疗机构应引入指纹识别技术用于患者身份的验证和确认。
②人脸识别:医疗机构可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对患者进行身份验证和记录。
4.患者身份识别管理4.1 信息匹配:医疗机构应建立信息匹配机制,确保患者个人信息与实际身份相匹配。
4.2 资料核对: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患者信息进行核对,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
4.3 异常处理:医疗机构应建立患者异常身份识别和处理流程,对于异常情况进行及时纠正和处理。
附件:1.患者登记表2.电子健康卡应用指南3.指纹识别设备配置要求法律名词及注释:1.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诊疗服务的个人。
2.医疗质量:以满足患者需求为基础,提供符合科学、规范和安全要求的医疗服务的能力。
3.患者权益:指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享有的合法权益,包括知情权、隐私权、自主选择权等。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篇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目的:保证患者安全,医、护、技、药、总务后勤人员在为病人服务过程中使用相同的患者身份识别流程,防止不良事件发生。
二原则:1 病人身份识别方式1.1 患者身份确认必须核对二种身份标识1.2 病历号和姓名,床号不能作为患者身份确认,病人佩戴的腕带上有该两种身份识别标识。
2 下列操作前中必须进行病人身份识别。
2.1 给药前;2.2 输血或血制品前;2.3 抽血和其他标本采集前;2.4 进行治疗、手术和检查前;2.5 发放特殊饮食前;2.6 转运前。
3 特殊情况下病人身份识别:急诊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识别:急诊护士以性别和就诊24小时制时间为患者命名(男/女0531)建立就诊信息和腕带,男/女0531+病历号作为病人的识别。
4 使用“腕带”的相关事项:4.1 使用腕带的科室4.1.1 急诊抢救室和留观室病人佩戴蓝色腕带。
4.1.2 14岁以下儿童佩戴粉红色腕带。
4.1.3 每位住院患者(除NICU患儿)使用带有可扫描自动识别的条形码“腕带”。
4.2 腕带使用规范4.2.1 佩戴腕带前,应仔细核对患者病历。
4.2.2 要求患者陈述自己的姓名。
4.2.3 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在场的家属陈述患者的身份。
4.2.4 所有住院患者必须佩戴条码身份腕带,如有遗失或损坏,必须立即补上新腕带。
4.2.5 身份腕带一般应佩戴在患者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佩戴在脚踝上。
4.2.6 住院患者有药物过敏应在腕带上注明。
三身份识别流程:1 病区护士对住院患者识别确认流程: PDA扫描腕带条码→反问患者姓名,由患者或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认身份后执行治疗和护理。
2 病区医师/手术室医务对住院患者识别确认流程:核对病人腕带信息→反问患者姓名,有患者或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认身份后执行检查/治疗/护理。
3 急诊抢救室/留观室/新生儿/NICU患者识别确认流程:核对病人腕带信息→反问患者姓名,有患者或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认身份后执行检查/治疗/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为保障患者安全,确保所执行的诊疗活动过程准确无误,规范交接管理,制定患者识别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
1、所有的入院患者必须使用腕带标识,包括急诊抢救病人。
2、腕带标明患者的病区、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等3、患者佩戴的标识应准确无误,一般佩戴于患者上肢,上肢有残疾可佩戴于下肢。
佩戴的部位皮肤应完整无擦伤,血运良好。
4、医务人员在给患者佩戴身份标识时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腕带标识的重要性,取得对方合作,严禁医务人员或患者及家属随意将腕带标识取下。
5、住院期间,患者需转至其他科室,在患者转科以后,由该科护士负责剪下(以便核时患者身份),然后再更换新的腕带,重新填写患者信息。
6、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失语、失聪、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必须将腕带标识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别患者的一种方法。
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及儿科必须将腕带标识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别患者的一种方法。
医嘱执行制度1、值班护士必须认真阅读医嘱内容,并确认患者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次数、用法、时间后再执行。
2、临时医嘱执行前应打印临时医嘱执行卡,双人核对确认后执行,并在临时医嘱单上签全名和实际执行时间。
3、长期医嘱应由两名护士交叉核对确认,打印长期执行单并签名。
4、护士发现医嘱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诊疗技术规范规定的,应当及时向开具医嘱的医师提出。
必要时,应当向该医师所在科室的负责人或者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医疗服务管理的人员报告。
5、除抢救或手术以外不得下达口头医嘱,抢救病人时下达口头医嘱,护士需复诵一遍,经医师确认后执行。
抢救结束后医师要及时、据实补记医嘱。
6、护士对医嘱需班班核对,每日由护士长或主班护士组织总查对一次。
7、医师无医嘱时,护士一般不得给患者作对症处理。
但护士在职业活动中,发现患者病情危急,应当立即通知医师,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应当先行实施必要的紧急救护。
8、凡需下一班执行的临时医嘱,要交代清楚,并在相应的记录上注明。
查对制度(三查七对、医嘱查对、服药注射输液查对、输血查对、手术查对制度等)三查七对制度1、严格执行项目查对:三查为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
七对为住院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用法、时间。
2、应贯彻在护士处理执行医嘱、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服药、注射、输液输血饮食查对之中。
3、手术室、供应室应严格按照各部门的查对程序要求执行。
4、对未严格执行查对造成的责任差错事故,执行人应负相应责任。
医嘱查对制度1、下达与执行医嘱的人员,必须是本院具备注册执业医师与注册护士资格的人员,其他人员不得下达与执行医嘱。
2、医嘱要按时执行,开写、执行和取消医嘱必须签名并注明时间。
临时医嘱应向护士交代清楚。
3、医师写出医嘱后要复查一遍,护士发现医嘱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诊疗技术规范规定的,应当及时向开具医嘱的医师提出。
必要时,应当向该医师所在科室的负责人或者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医疗服务管理的人员报告。
除手术和抢救以外不得下达口头医嘱,下达口头医嘱时护士应复诵一遍,经医师确认后执行,医师要及时补记医嘱,每项医嘱一般只能包含一个内容。
4、护士对医嘱需班班核对,每日由护士长或主班护士组织总查对一次。
5、手术后及分娩后要停止术前和产前医嘱,重开医嘱,并分别转抄于医嘱记录单和各项执行单上。
6、凡需下一班执行的临时医嘱,要交代清楚,并在相应的交班记录上注明。
7、医师无医嘱时护士一般不得给患者作对症处理,但护士在执业活动中,发现患者病情危急,应当立即通知医师。
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应当先行实施必要的紧急救护。
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1、必须严格三查七对2、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药品的外观、标签、失效期和批号,若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3、静脉给药时要注意有无变质、瓶口松动、裂缝。
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4、摆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方可执行。
5、对易致过敏的药,给药前需询问有无过敏史、家族史、用药史,使用毒麻限剧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
6、口服药发给患者时应去除一切外包装,针剂发给患者口服时需掰开,倒在小药杯里发给患者。
7、发药或注射时若患者提出疑问,需及时查清,确认无误并向患者解释后方可执行,必要时与医生联系。
8、观察用药后反应,对因各种原因患者未能及时用药者应及时报告医生,根据医嘱做好处理。
9、内服、外用药品、高危药品应分开放置,标识明显,字迹清楚。
输血查对制度1、根据医嘱,输血及血液制品的申请单,需经两人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血型(含Rh因子)、肝功能,并与患者核实后方可抽血配型。
2、检查采血日期、血液质量、和输血装置是否完好。
3、检查输血单上供血者的姓名、血型(含Rh因子)、血袋号、血液品种、剂量、复检血型结果;患者的姓名、病区、床号、住院号、血型(含Rh因子)、血液品种、剂量等与血袋上标签内容是否相同。
4、检查患者与供血者交叉配血报告结果。
5、以上查对内容须经两人交叉核对,确认无误后在输血单上签核对者姓名和时间。
6、输血时由两名医务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
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安全输血。
输血前需询问患者血型,无误后方可执行,并在临时医嘱单上签执行者姓名和执行时间。
7、开始输血速度宜慢,观察15分钟后如无不良反应,根据病情调节滴速。
8、输血完毕应保留血袋24h,以备必要时送检。
9、输血记录单应保留在病历中。
危重患者抢救制度1.抢救工作必须有周密、健全的组织分工。
参加抢救的护理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全力以赴、密切配合。
护士长在岗时必须参加抢救工作,护士长不在岗时,科内年资、职称高的护士必须参加,2.保证抢救器材及药品齐全完备,做到五定“定数量品种、定点放置、定人员保管、定期检查维护、定期消毒灭菌”。
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抢救器械的使用。
抢救室物品一律不得外借。
3.遇紧急抢救医师未到达之前,护理人员应根据病情,及时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如吸氧、吸痰、测量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并及时报告医师。
4.抢救过程中,执行医师口头医嘱前,护士必须复诵一遍,经医师确定后执行,并做好简要记录,以便医师抢救结束后及时据实补记医嘱。
抢救过程中使用的药物安瓿、输液瓶、输血袋均应保留,经查对无误后弃去。
5.抢救过程中,护士要严密观察病情,并将观察结果报告医师。
6.抢救完毕,应将使用过的各种抢救物品、器械及时清理、消毒、补充,及时补齐药物。
病室进行彻底清扫、消毒处理。
7.抢救结束后,护士应在6小时内据实做好抢救护理记录,要求准备、清晰、扼要、完整、时间记录到分钟。
8.做好抢救登记,同时进行小结,以便总结经验,提高水平化疗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1、在输液过程中常表现为沿血管走行烧灼样疼痛或局部肿胀。
2、外渗注射部位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炎性反应,如处理不及时或未知处理严重出现大水泡及簇疱疹,随后出现局部紫斑溃疡、坏死。
3、紫色红斑坚硬,烧灼样疼痛,皮下组织受累,并活动受限。
4、由药物刺激皮下组织,组织受损,刺激神经末梢引起放射性疼痛并累计颈、腋下淋巴结肿大、败血症等。
5、溃疡形成,由中心向外逐渐蔓延皮下组织坏死,边缘明显有表皮增生,并不整齐。
6、“静脉怒”反应主要反应特征是沿血管静脉通路方向串状皮疹,沿血管走向局部有浅表的红斑、水肿、硬结、奇痒、触痛,个别患者表现为心悸、不适的感觉,停止用药约一天内症状消失,且无残留组织损伤。
此反应占3%,多在阿霉素应用中。
化疗药物外渗后的处理发现药物外渗或怀疑有外渗时采取以下措施:1、立即停止输液或静脉注射,保留穿刺针头,利用此针头尽量回抽渗漏在皮下的药液,由保留针头注入相应的细胞毒药物拮抗剂后拔针并于局部皮下注入解毒剂。
解毒剂具体使用如下:局部常规消毒后,用无菌1ml空针抽取解毒剂,做局部皮下封闭。
即由疼痛或肿胀区域外缘向内做多点注射,封闭液使用量根据化疗药的种类、漏出量、漏出范围做相应增减。
如无相应解毒剂选择地塞米松5mg+利多卡因100mg局部封闭,每日1次,连续3天。
以减轻局部疼痛和炎症反应;抬高患肢,避免剧烈活动。
2、局部外敷(1)冷敷外渗24h内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化疗药物的吸收,同时缓解疼痛,抑制局部炎症可酌情给予冷湿敷。
方法:每次20~30min,间断冷敷。
(2)热敷对于一些禁用冷敷的药物,如足叶乙甙[5]、草酸铂等可采用33%硫酸镁湿热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
用法:温度40℃~50℃,24h持续使用。
3、药物湿敷(1)采用三黄汤加味外敷治疗化疗药物外渗引起局部肿胀疼痛,取得良好效果;(2)使用维氏油外涂,涂抹范围大于外渗局部3cm左右,间隔4~6h涂药1次,有水疱者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再涂药;(3)中药黄连、黄柏加3%硼酸湿敷;(4)喜疗妥软膏适量外涂,每日4次。
(5)也可涂湿润烧伤膏每日数次。
三、常用化疗药物静脉外渗的解毒方法1、氮芥:10%硫代硫酸钠4ml与无菌注射用水6ml混合,局部静注5-6ml,外渗部位作多处皮下注射,数小时重复。
解毒机制:加速烷基化。
2、丝裂霉素:方法同上,另维生素C 1ml局部静注。
解毒机制:直接灭活。
3、阿霉素:(1)50-200mg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局部静注,1%氢化可的松霜外敷。
(2)8.4%碳酸氢钠5ml+地塞米松4mg局部静注,外渗部位多处皮下注射。
解毒机制:减少炎症。
4、柔红霉素:8.4%碳酸氢钠5ml+地塞米松4mg局部静注,外渗部位多处皮下注射。
解毒机制:减少药物与DNA结合,减少炎症。
5、放线菌素D:方法同丝裂霉素。
解毒机制:减少药物与DNA结合。
6、卡氮芥:8.4%碳酸氢钠5ml局部静注。
解毒机制:化学灭活。
7、长春新碱、长春花碱:8.4%碳酸氢钠5ml或透明质酸酶1-6ml每隔数小时在外渗部位皮下多处注射,并采用热敷。
使用皮质类固醇和局部冷敷会加重毒性。
解毒机制:化学沉淀,加快外渗药物的吸收、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