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教案: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教案: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 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归纳、 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但是,大多数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特别是主科学业负担的压力之下,不太重视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历史知 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加强。另外,他们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 籼型杂交水稻等尖端科学技术往往只有模糊而肤浅的认识,也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 不够理解。
教学目标
基础 了解 以邓稼先、袁隆平和屠呦呦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为人类幸福安康做出的动人事迹
知识 掌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文化成就
阅读资
能 力料
有效利用教材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养
训 获 取 信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练 过息
第2页/共4页
技工作者,尤其是许多毅然归国的海外华裔科学家们热情投入、无私奉献。③1988 年,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 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教师总结:我国在高科技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载人航天技术、运载火箭及卫星技术等航天技 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两系法杂交水稻、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动植物、重大疾病的相关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等 技术的突破,使我国生物技术总体水平接近发达国家。高清晰度电视、“神威”计算机、大尺寸单晶硅材料、皮 肤干细胞再生技术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国在相应领域跃入世界先进行列。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增强国防实力 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国防工业的技术进步。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9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9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和“双百”方针;了解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包括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相关历史知识。

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二、重难点: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通过之前学习,了解了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特别是国防建设、外交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那么,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科学文化成就》二、新授课出示课题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观看视频,出示思考问题1、我国在国防建设中取得了哪些成就?2、我国决定发展两弹一星的原因是什么?3、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4、通过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感想?师:“两弹一星”是我国20世纪60-70年代国防尖端科技的代表性成就,那么什么是“两弹一星”’呢?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补充说明。

指导下学生读课文,回答以上四个问题1、我国在国防建设中取得了哪些成就?第一个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6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1970年,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我国决定发展两弹一星的原因是什么?出示材料:一、二指导学生分析材料,总结我国发展两弹一星的原因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提高国际地位,遏制帝国主义核威胁,维护世界和平……出示材料:三、四指出当时中国发展两弹一星所面临的困难有哪些?(经济实力,技术、科技人才等)3、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人物扫描:了解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个人简介,体会他们身上的精神?总结什么是“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刻苦专研、团结一致、坚持不懈等)成功的原因是:党和国家对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意义:学生回答即可漫步太空——航天工程观看视频,通过视频了解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神州一号:1999年11月神州五号:2003年10月杨利伟神州七号:2008年9月翟志刚出示课题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示幻灯片)教师: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为什么这么说呢?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出问题:他的贡献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回答,教师给与指导女科学家——屠呦呦(出示幻灯片)指导学生看书,回答问题,屠呦呦的贡献是在70年代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 下册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教案设计

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 下册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教案设计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和“双百”方针;了解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包括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相关历史知识。

2.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3.认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

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综合性能是著名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十倍。

截至2018年9月12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59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44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

2019年3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总工程师、研究员姜鹏接受专访时说道,和天马望远镜团队合作,首次成功实现联合观测,这标志着FAST具备了联合组网观测的能力。

你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在科学技术上面有哪些成就吗?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二)、讲授新课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1)、原子弹的成功研制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邓稼先领导完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他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2)、原因:材料一:杜鲁门把眼镜一扔:“要对中共军队使用一切武器!”有记者问:“请问:包括原子弹吧?”他把眼镜一摘:“你听懂了吗!一切,懂吗!”材料二:“中国要是没有原子弹这个东西,人家就要欺负我们。

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目标1.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2.研读图片、文献等多种类型的材料,提高理解、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理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勇于奉献、开拓创新的意识;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学习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成就,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两弹一星”;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而排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一经演出,便广受欢迎。

1964年10月16日,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参与作品创作和演出的人员。

也正是这一天,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消息传来,会场沸腾,举国欢庆。

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成就非凡,原子弹和《东方红》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探究新知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一)“两弹一星”【教师活动】讲述“两弹一星”的含义。

出示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了解我国取得的成就。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问: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回答: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为了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保卫我国的国家安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我国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一说当时中国研制核武器面临着怎样的困难。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RJ下册教案 第6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RJ下册教案 第6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推广的意义;“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屠呦呦和青蒿素;“双百”方针的提出。

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十七号,一颗颗卫星、一枚枚火箭、一艘艘飞船,展示着中国航天源源不断、催人奋进的力量——来自航天精神的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工作者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探究新知(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教师解释概念:什么是“两弹一星”?“两弹一星”错误!2.图片展示:邓稼先(1924—1986)钱学森(1911—2009)教师提问:两位科学家对我国哪一方面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提示:国防科技。

3.学生自主学习:找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

提示: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教师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1页“人物扫描”) 提示: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5.教师进一步提问:“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提示:(1)成功原因:“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知道“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影响,了解莫言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邓小平关于科技发展的讲话资料,培养学生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技文化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的介绍与讲解,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推广的意义;“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屠呦呦和青蒿素;“双百”方针的提出。

【导入新课】2017年4月23日,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与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成功交会对接。

空间实验室任务的顺利实施,标志着中国正稳步迈向“空间站时代”。

从东方红一号到“天舟一号”,一颗颗卫星、一枚枚火箭、一艘艘飞船,展示着中国航天源源不断、催人奋进的力量——来自航天精神的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工作者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8课寻找问题的答案。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播放《大揭秘》之“春雷乍响”,让学生感受中国原子弹研制成功的艰辛历程,体会其伟大意义。

教师设问: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是什么时候爆炸成功的?“两弹一星”指什么?学生回答:1964年。

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时间。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科技文化成就》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展示了我国科技文化发展的历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突破和进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建立后的科技文化成就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往往过于简单,对科技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影响因素认识不够深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教学难点:科技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科技文化发展的历程。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文化成就,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提炼规律。

3.问题驱动法: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科技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收集相关资料,设计教学问题和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新中国建立后的科技文化成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新中国建立后科技文化成就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认识。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旨在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建立后的科技文化成就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某些具体科技成就的原理和意义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教学难点:某些具体科技成就的原理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历程。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科技成就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原理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基本内容。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文化成就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文化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2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2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本课《科技文化成就》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8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历程,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建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具体成就,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领域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2.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成就。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资料:相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方面的资料。

3.课件:制作相关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领域的成就。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同时,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成就,进行分享。

新版部编本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新版部编本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和发射时间,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意义,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

根据数字资料分析“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掌握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技能。

了解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的预见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谈到科学技术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等。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

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

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为此我们实现了“两弹一星”的梦想。

图片反映的就是“两弹一星”,当然,“两弹一星”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就是核弹、导弹和卫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图片展示:钱学森(左一)和邓稼先(左二)2.教师提问:两位科学家对我国哪一方面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提示:国防科技。

3.学生分组找出: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

提示: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实验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艺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节课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旨在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建立后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科技、教育、文艺领域的具体成就方面知识较为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艺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在世界科技文化领域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艺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教学难点:理解新中国科技、教育、文艺领域取得成就的原因和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授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新中国成立为背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在科技、教育、文艺方面取得的成就。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新中国取得成就的原因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课堂讲授: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讲解,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技、教育、文艺领域的具体成就。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科技文化成就》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8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科技成就、教育成就、文艺成就和体育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历程,认识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建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具体成就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此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多停留在表面,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影响等方面的深入了解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和体育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认识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和体育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2.教学难点:对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和体育成就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和体育成就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资料:相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和体育成就的图片、视频等。

3.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说课稿1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说课稿1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历程,认识科技文化成就对国家、社会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建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成就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科技文化成就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认识科技文化成就对国家、社会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感强的情感态度,认识科技文化成就对国家、社会和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2.教学难点:科技文化成就对国家、社会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我国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科技文化成就的思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科技文化成就对国家、社会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意义。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科技文化成就》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8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内容包括“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航天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具体成就方面了解不多,对于这些领域的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感受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掌握“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航天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教学难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航天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典型实例,使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 下册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教案

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 下册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教案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和“双百”方针;了解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包括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相关历史知识。

2.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3.认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

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综合性能是著名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十倍。

截至2018年9月12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59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44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

2019年3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总工程师、研究员姜鹏接受专访时说道,和天马望远镜团队合作,首次成功实现联合观测,这标志着FAST具备了联合组网观测的能力。

你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在科学技术上面有哪些成就吗?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二)、讲授新课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1)、原子弹的成功研制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邓稼先领导完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他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2)、原因:材料一:杜鲁门把眼镜一扔:“要对中共军队使用一切武器!”有记者问:“请问:包括原子弹吧?”他把眼镜一摘:“你听懂了吗!一切,懂吗!”材料二:“中国要是没有原子弹这个东西,人家就要欺负我们。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26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26

新⼈教版⼋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科技⽂化与社会⽣活第18课科技⽂化成就》教案_26《科技⽂化成就》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两弹⼀星”和杂交⽔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

教材分析:《科技⽂化成就》是部编教材⼋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技⽂化与社会⽣活的的开篇课.《科技⽂化成就》这⼀课书来看,主要讲述两⼤板块的内容:科技成就、⽂化事业的发展。

科技成就⽅⾯,课⽂主要围绕⼏个⽅⾯开展:从“两弹⼀星”到漫步太空、杂交⽔稻与青蒿素。

⽂化事业的发展⽅⾯,课⽂主要围绕“双百”⽅针、优秀⽂化成果、⽂化⾃信展开。

从整个现代史来看,这节课的内容涉及中国现代史的四个时期。

⽽本节课的学习,将会为整个第六单元的学习奠基,特别是更有利于学习第19课《社会⽣活的变迁》。

鉴于本课书要求了解中国现代的科技成就,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这个为初三三次技术⾰命的学习也打下基础。

学⽣情况分析:从学⽣的性格特征来看,授课对象是⼋年级学⽣,这个阶段的学⽣求知欲旺盛,追求⾃我意识;情感容易激动,正处于叛逆期。

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尊重他们的话语权、⾃主性,开展⼩组的⾃主合作学习、⼩组竞争,把他们争强好胜的⼼理很好的引导到对知识的探究中来、⼩组竞争中去。

从知识基础来看,通过前⾯的学习,学⽣对中国现代史发展都有了初步了解,建构起基本的知识结构。

从认知基础来看,初⼆学⽣对历史学习已具备⼀定的时空观念。

因⽽,在教学中应着眼于培养学⽣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科技⽂化成就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式。

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标:①知道原⼦弹、导弹、氢弹、⼈造地球卫星,知道邓稼先、钱学森②知道我国实施的载⼈航天⼯程,知道杨利伟③知道袁隆平及其籼型杂交⽔稻④知道屠呦呦及发现能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⑤知道“双百”⽅针,知道我国⽂化事业的发展成就2.过程与⽅法⽬标:①学⽣通过⾃主、合作学习,完成时间轴、连线、表格,知道“两弹⼀星”成就、载⼈航天成就、袁隆平及其籼型杂交⽔稻、屠呦呦及发现的青蒿素、“双百”⽅针,我国⽂化事业的发展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钱学森(左一)和邓稼先(左二)
1.两位科学家对我国哪一方面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小组回答:国防科技。

2.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

小组回答: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实验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3.新中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
小组回答: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4.取得这些成就的历史意义。

小组回答: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6.说说:改革开放后在航天上取得的成就。

小组回答: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实验;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袁隆平屠呦呦
1.袁隆平和屠呦呦的科研经历。

2.袁隆平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社会意义?
小组回答: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3.为此袁隆平成为获得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人;他还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4.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有什么医学价值?
小组回答: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5.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阅读课本第94页“文化事业的发展”的内容,回答:我国指导文艺工作的方针是什么?我国在文艺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小组回答1: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小组回答2: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