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在泰山的活动轨迹

合集下载

图解历史之黄巢起义

图解历史之黄巢起义

图解历史–黄巢起义黄巢(820-884)起义(878-884)是发生在唐末唐僖宗李儇(862-888)年间的农民起义,是王仙芝(?-878)起义(875-878)的延续。

唐末的潘镇(节度使=军阀)割据,史所共知。

割据动摇了大一统的根基,所以唐帝国的解体只是时间问题。

然后再赶上一两个昏聩的皇帝,以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及至引发农民起义,乃至军阀混战,于是便加速了帝国的崩溃。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汉末有桓帝、灵帝,唐末有懿宗、僖宗,都是耽于享乐、亲信权宦的糊涂皇帝。

这也是大多数末期皇帝的宿命,因为朝政已经掌握在外戚或宦官权臣的手中了,这些皇帝都是少年即位(汉灵帝10岁即位,唐僖宗12岁即位),能信任和依靠的就是身边的近臣,汉灵帝有十常侍,唐僖宗有田令孜(?-893),都是巧言令色能把皇帝哄得五迷三道的主儿。

所以,汉灵帝遇见了黄巾军起义,继而催生出董卓、曹操等一干军阀诸侯,终于大汉解体而进入三国鼎立;唐僖宗遇见了黄巢起义,继而把朱温(852-912)、李克用(856-908)等一干节度使养虎成患,大唐覆灭而进入五代十国。

史载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骑射,通笔墨,少有诗才。

应该说家境不错,本来也想走读书人考功名的路子,奈何屡试不第,遂留下一首千古名篇《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后,愤懑满怀地离开了长安。

黄巢是读书人,有城府,沉得住气,而且造反是拿全家族的人赌命,当然要静待时机。

公元875年,贩卖私盐被官府通缉的王仙芝聚众起义,发檄文痛斥官府贪腐不公,自封“天补平均大将军”。

别看名字像女的,王仙芝一身好武艺,侠肝义胆,所以起事之后发展迅速(当然也是因为生活不下去的流民太多),一举攻克曹州(今山东曹县)。

黄巢终于等来了时机,已经五十五岁的他义无反顾,率族人聚众千人前往曹县投奔了王仙芝。

王仙芝和黄巢的义军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流动作战”,不久攻一城、不久占一城,克城则劫掠而走,不克则飘然而去,在运动中伺机与围剿的官军战斗。

历史趣谈论黄巢杀人800万的真实性 黄巢墓在哪里

历史趣谈论黄巢杀人800万的真实性 黄巢墓在哪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论黄巢杀人800万的真实性黄巢墓在哪里
导语:广明元年,黄巢称帝,建立了大齐政权。

在黄巢当上天子之后,他并没有使得百姓的生活富足起来,而是政治上越发的奢靡和放荡,根本没有将百姓
广明元年,黄巢称帝,建立了大齐政权。

在黄巢当上天子之后,他并没有使得百姓的生活富足起来,而是政治上越发的奢靡和放荡,根本没有将百姓和天下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而是政治上越发的奢靡和放荡,非常满足自己所处的现状。

因为黄巢奢靡的腐败,于是便有文人作诗来讽刺黄巢的行为,黄巢知道后非常生气下令立马彻查此事,可是未查出是谁做的诗。

黄巢一怒之后索性将长安城三千多名儒生都杀了精光。

由于黄巢军队连年的挥霍,他们抢来的财务都已经消耗殆尽。

在他入住长安城之后,他并没有召集百姓来开垦荒地,而是吃着从唐军或者百姓那收刮来的食物。

不到两年,他们的粮食早已入不敷出了。

而且此时的长安,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员,早已被黄巢的军队搜刮个底朝天,他们也没有多余的粮食了。

军粮成了黄巢军队的最大的问题。

黄巢只能将无辜的百姓充当军粮,虽然这事在当时非常隐秘,但是还是被传的沸沸扬扬,从这次的浩劫中百姓认清了黄巢的真实面目。

之后,唐军会合的大部队打败了黄巢的军队,进逼京师,黄巢选择了逃离长安,但是并没有跑远。

在当天夜里,黄巢进行反击,把唐军赶出长安,长安城又落到了黄巢的手中。

在这次的事件中,黄巢认为是因为长安城百姓对唐军的支援才使得齐军的打败,于是,他下令屠城,将长安城中所有的男子全部杀掉,当时的长安城血流成河。

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墓在哪里
黄巢在兵败狼虎谷之后死于泰山,他的头颅献给了成都的天子,天
生活常识分享。

黄巢起义——精选推荐

黄巢起义——精选推荐

黄巢起义黄巢起义所属分类:唐朝唐朝末年,天灾不断,各地都闹起了饥荒,黄河以南的地区更加严重。

本来就已经吃不上饭的农民,却还要受到朝廷官吏的压榨,于是农民纷纷发动起义。

公元875年,王仙芝、尚让等⼈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发动起义,拉开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王仙芝率领数千农民,很快就将濮州和曹州占领,那⾥的农民纷纷参加起义,起义的队伍不断壮⼤。

黄巢是冤句(今⼭东曹县西北)⼈,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次失败。

后来,他以贩卖私盐为业,积累了⼀定的财富。

他看到王仙芝起义后,便与同族的兄弟、⼦侄招集数千⼈发动起义,响应王仙芝。

此后,黄巢率领起义军与王仙芝的起义军会合,声势更加壮⼤。

他们向东攻打沂州(今⼭东临沂),但未能取胜,于是开始向洛阳周围地区进攻,将郏城(今河南郑县)、阳翟(今河南禹县)等⼋个县攻下。

公元876年,王仙芝、黄巢率领起义军攻下了汝州,将汝州刺史王镣俘虏。

朝廷派去镇压起义的部队与起义军多次交战,但每次都被起义军打败。

蕲州刺史裴偓决定把王仙芝招降过去。

裴偓写信给王仙芝,说只要王仙芝投降,朝廷就会封他为左神策军押⽛兼监察御史。

王仙芝开始动摇了,打算接受招降。

黄巢知道这件事后,把王仙芝狠狠地骂了⼀顿,还⽤棍⼦打中了王仙芝的脑袋,把王仙芝打得头破⾎流。

此后,黄巢脱离了王仙芝,⾃⼰率领两千⼈马与官军作战。

公元877年,黄巢率领起义军先后将郓州(今⼭东郓城)、沂州攻下。

王仙芝攻下了鄂州(今湖北武昌),⼜与黄巢⼀起将宋州(今河南商丘南)攻下,之后⼜向郢州发动进攻。

担任唐朝招讨副都监的杨复光知道王仙芝有意投降,于是再次诱降王仙芝。

王仙芝派楚彦威、尚君长等⼈与杨得光商议投降之事。

可是,楚彦威和尚君长还没有见到杨复光,就被唐朝招讨使宋威抓了起来。

宋威把楚彦威和尚君长送到长安,他们很快就被杀了。

王仙芝知道这件事后⾮常⽣⽓,便改变了主意,决定与唐军交战到底。

公元878年,王仙芝在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打了败仗,被唐军杀死。

黄巢简介——精选推荐

黄巢简介——精选推荐

黄巢简介
黄巢
中⽂名称: 黄巢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唐代
民 族: 汉族
⽣卒年: ?~884
相关事件: 黄巢起义
相关⼈物: 王仙芝
⽣平简介
黄巢(?~884)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曹州冤句(今⼭东菏泽西南)⼈。

私盐贩出⾝。

传曾应进⼠不第。

乾符⼆年(875)率众响应王仙芝起义。

次年,阻仙芝动摇降唐,乃分兵独⽴作战。

五年王仙芝战死后,部众拥之为帅,遂称冲天⼤将军,年号王霸。

起义军由河南、⼭东转⼊淮南,渡长江,经浙西、浙东,进⼊福建。

次年⼊岭南,攻克⼴州,众⾄百万。

继由岭南⼊湖南,沿湘⽔⽽下,破潭州(今湖南长沙),⼜破江陵,东经鄂州(今湖北武汉),⼊江西,歼淮南节度使⾼骈部将张遴军。

旋从采⽯渡长江,⼜渡淮河,称率⼟⼤将军,旋改称天补⼤将军。

王霸三年(唐⼴明元年,880)⼗⼀⽉,⼊洛阳。

年底(公元881年初)进⼊长安,即皇帝位,国号⼤齐,年号⾦统,任尚让、赵璋等为宰相,孟楷、盖洪为左右军中尉,⽪⽇休为翰林学⼠。

因流动作战,所得之地,都随得随弃,进⼊长安后四⾯被围,粮⾷匮乏。

加以部将朱温叛变,军事形势恶化,乃于⾦统四年(883)撤出长安,旋围攻陈州(今河南淮阳),三百天不下,兵⼒疲敝,为唐沙陀族将领李克⽤所败,退⾄泰⼭狼虎⾕,不屈⾃杀。

山东历史故事

山东历史故事

山东是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有许多著名的古代传说和历史故事。

其中一些著名的故事包括:
1. 黄巢起义:这是唐朝晚期的一次农民起义,发生在山东省南部,当时被称为“黄巢之乱”。

这次起义对唐朝造成了巨大影响,标志着唐朝统治的衰落。

2. 张良拜师:这是楚汉争霸时期的传奇故事,讲述张良经过多次曲折经历后终于拜在黄石公门下,并最终成功击败项羽,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

3. 秦琼卖马:这是明朝初期的故事,讲述了秦琼(字叔宝)在落魄时被迫卖掉马匹,后来在泰山脚下遇见了一位神秘的老者,得到了一笔财富,重新振作起来。

以上只是众多山东历史故事的一部分,还有更多有趣的故事等待您去探索。

唐朝历史事件黄巢之乱

唐朝历史事件黄巢之乱

唐朝历史事件黄巢之乱唐朝全盛时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也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下面是由店铺为你整理的唐朝历史事件黄巢之乱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

唐朝历史事件黄巢之乱公元881年1月16日,黄巢在长安登上皇帝宝座,国号大齐。

但他这个皇帝,也像多数农民领袖一样,在正史中并没有给自己赢得一席之地。

两年之后,黄巢就被从长安的皇帝宝座上赶下,只好带着他的军队和一大堆宫女转战山东,不久即在山东泰安附近兵败自杀(一说他杀,也有说出家为僧的)。

黄巢老家山东菏泽,三代都是私盐贩子。

贩私盐在唐朝是死刑的买卖,但是利润奇高。

唐安史之乱后,朝廷为了筹钱敛财,把每斗盐的价格由10钱陡然提高到110钱。

国家财政十之八九都要仰仗盐利,而平民百姓因此只好淡食。

作为私盐贩子,黄巢家里并不缺钱,所以在各地贫民百姓因为吃不上饭而造反的时候,黄巢的造反更多的是一种借机获取更大利益的策略。

王仙芝也是贩私盐的,当他率领的造反队伍,攻郡克县,获利颇丰的时候,他贩私盐时的合伙者黄巢也拉起几千人马相呼应。

后两家合兵一处,实力壮大,但采取的策略还是流动作战,即并不以攻占城池为目标,而是打下一城,抢劫一城,然后丢弃该城,寻找下一个目标。

在队伍势力不断壮大的过程中,王仙芝和黄巢开始以自己手中握有的武装力量为筹码,向朝廷投降求官。

第一次投降求官失败后,王仙芝和黄巢在蓟州分道扬镳。

877年,王仙芝一年之中七次向朝廷投降求官,但双方都没有谈拢。

878年王仙芝战败被杀,黄巢收留王的残部,也与唐廷玩起了投降求官的游戏。

当黄巢在军事上得势的时候,他就向朝廷要个大官;当他在军事上不利的时候,他就向朝廷讨要个小官,或者以此作为缓兵之计。

但是北方历来多战事,朝廷防守相对严密。

黄巢在中原地区作战不利,即率兵奔袭南方各城,竟然一路打到广州。

占领广州后,恰好岭南爆发瘟疫,黄巢即率军队立刻杀回北方。

因为一路之上,各地藩镇拥兵自保,并不出力阻拦,黄巢不久就攻至潼关。

黄巢起义的经过是怎样的

黄巢起义的经过是怎样的

黄巢起义的经过是怎样的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就是黄巢起义,黄巢之乱祸延大唐半壁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那黄巢起义是怎样的呢?黄巢起义乾符二年初,王仙芝、尚让等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发动起义,唐末农民战争爆发。

五月,黄巢与同族兄弟、子侄黄揆和黄恩邺等八人募众数千响应。

接着王、黄两军会合,协同作战,东攻沂州不克,就西向进攻洛阳周围地区。

唐统治者急调大军夹击。

王、黄乃于乾符三年十月间南趋唐州、邓州,以后又活动于今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反复冲击敌人。

乾符五年,王仙芝在黄梅战死,尚让率余部奔亳州与黄巢所部会合,推黄巢为黄王,号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署置官属。

从此,黄巢成为起义军的最高领导人。

两支义军会合后,势力又见壮大。

黄巢再度北上,克沂、濮等州,然后沿黄河南岸西进,“欲窥东都”,唐朝急调军队增援东都。

黄巢知攻东都无望,于是引兵南下,渡过长江,东趋下游。

在越州,遭到镇海节度使高骈部将张璘、梁缵的阻击,义军乃转由浙江南进,开山路七百里,进入福建,攻克福州。

黄巢在福州大力打击官僚,地主,杀了顽固不化的“处士”周朴。

后率大军沿海岸南进,于六年九月攻占岭南重镇广州。

经过大约两个月的休整,黄巢在这年冬又率领大军北伐,自号“义军都统”,并发表文告,宣布即将打入关中,指斥唐朝以宦官掌握朝政,纲纪紊乱,朝臣与宦宫勾结,贿赂公行;还宣布义军禁令,禁止刺史广殖财产,县令犯赃者全族处斩。

他所指责的都是当时极弊,深得群众拥护。

义军拥众数十万,从桂州出发,乘大筏沿湘江顺流北上,攻克潭川,又下江陵。

本欲乘胜进兵中原,直趋关中,但至荆门为唐将领刘巨客所败,乃转而东进。

于广明无年五月在信州击毙淮南节度使高骈的骁将张璘。

七月,自采石飞渡长江。

高骄与唐廷有矛盾,又慑于义军声威,虽拥兵十幸万,但保境而已,不敢出战。

黄巢渡江后门破竹之势跨越淮河,于十一月占领东都洛阳。

进军途中,义军“整众而行,不剽财货”,沿途群众纷纷参加义军,众达百万。

黄巢起义简介,黄巢起义历史经过

黄巢起义简介,黄巢起义历史经过

黄巢起义简介,黄巢起义历史经过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

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

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黄巢起义,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避实攻虚,走遍今天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等省广大地区,动摇了唐朝的统治。

但由于长期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后方,缺乏经济上的保障和群众基础,故而很难持久下去,使起义军最后失败。

背景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连句,翁思索未至,巢随口应曰:‘堪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

’巢父怪,欲击巢。

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

’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

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

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尚让等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起兵。

黄巢在冤句(今山东菏泽市西南)与子侄黄揆和黄恩邺等八人起兵,响应王仙芝。

起兵反唐黄巢军最初东攻沂州(今山东临沂)不克;转攻山东、河南等地,攻占阳翟(今河南禹县)、郏城(今河南郏县)等八县;进逼汝州(治今河南临汝)。

乾符三年九月,攻克汝州,杀唐将董汉勋,俘汝州刺史王镣,直指东都洛阳。

王镣是宰相王铎堂弟,王镣为王仙芝写信给蕲州刺史裴偓,表示愿意接受“招安”。

是年年底裴偓诱降王仙芝,愿授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之职,黄巢坚决反对,大骂仙芝“始吾与汝共立大誓,横行天下。

今汝独取官而去,使此五千余众何所归乎?”[3],随后以杖击伤仙芝头部,头破血流,其众喧哗不已。

招安不成,蕲州刺史裴偓逃奔鄂州,不久两军分裂,三千余人从仙芝,仙芝乃大掠蕲州,黄巢引兵二千北上。

村里这座墓埋的果真是千年前身首异处死于泰山的他?

村里这座墓埋的果真是千年前身首异处死于泰山的他?

村里这座墓埋的果真是千年前身首异处死于泰山的他?
山东泰安下港乡的一村庄名八亩地,此村知名度很高是和黄巢墓有关,在村中向一老人打探黄巢墓的位置时,老人竟不屑地答复我说还不知道真假哩!
也是,这不仅是这位老人的疑惑,也是千百年来学术界、史学界的不解之谜。

黄巢陵墓就在八亩地村东南的这片桑林处。

泰安县人民政府一九七九年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就立于乡道旁。

黄巢是众所周知的唐末农民起义首领,据新、旧《唐书》记载,公元884年,唐朝政府确信黄巢已经死于狼虎谷。

然而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争议之声和不同说法就一直没断过。

济南历城区有个黄巢村、黄巢水库,这里还是“黄巢农民起义纪念地”。

根据此间的说法,“唐朝政府确信黄巢已经死于狼虎谷”说法中的“狼虎谷”就在这里了。

这条“狼虎谷”(也说为虎狼谷”)亦称为死人沟,如今已更名为“黄巢谷”。

一千多年前,战败的黄巢在此自刎而亡,其墓在国内有疑墓有五处之多。

据相关资料称黄巢死后其头颅献于成都天子之手,其无头尸身则弃之荒野,故其首埋葬于成都诸葛武侯祠侧,这是其一。

另一处位于泰山东北麓下港乡八亩地村的就是这座墓了,此墓乃无头墓。

其他三处分别在九顶山南、宁波窦雪寺和湖北英山大旗岭。

巧合的是在离八亩地村黄巢陵墓不很远的小安门村还有一处黄巢点将台,而与疑墓较多的黄巢墓一样,被称为黄巢点将台的地方在国内也有近十处,广东、福建、河南、陕西、山东、河北都有,看来这真的是千古之谜了。

(摄影/尚山)。

黄巢的名词解释

黄巢的名词解释

黄巢的名词解释黄巢(875年-884年),字全纲,又字金龙,晚年改名黄府君,是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也是著名的红巾军首领。

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晚期,这场规模庞大的起义动摇了当时的朝廷,标志着唐末天下割据的局面加剧。

黄巢的起义背景可以追溯到唐宣宗年间。

当时,黄巢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生活在汝州。

由于政府的腐败和苛政,加上天灾频繁,农民们的生活变得艰难无比。

黄巢深受百姓压迫的痛苦,决定率领农民反抗朝廷的统治。

黄巢起义的缘起可以追溯到879年,他在鄭州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起义,招募到了数万农民参与。

以邢州为中心的北方各地很快响应了黄巢的号召,纷纷加入起义军的行列。

黄巢起义军的规模不断壮大,威胁到了唐朝的统治。

黄巢起义的成功得益于他的独特领导才能和军事策略。

他善于用兵,先后攻占了许多重要的城池,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在当时的农民造反活动中,黄巢起义是非常成功的一个,他征战期间牢牢掌握着农民军队的指挥权,打击了汉人和北方各族士兵的反抗,很快开创了建在偏远山区的黄巢王朝。

然而,黄巢王朝的统治并未持续太久。

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治理能力,黄巢的政权很快出现内部矛盾和冲突。

另外,唐朝政府及时调集军队镇压起义,使得黄巢王朝陷入绝境。

最终,经历了几次失败之后,黄巢起义被击败,黄巢本人也逃亡至南方,最终在长洲(今湖南长沙)被俘。

黄巢的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是唐代末年众多农民起义中最大规模的一次,不仅动摇了朝廷的统治,也触动了社会的底层。

黄巢起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唐朝的灭亡,并为后来的五代十国时期埋下了伏笔。

黄巢起义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化艺术上。

黄巢起义前后,一大批文人名士因为政局动荡而从朝廷中辞官归隐,在他们的诗词作品中抒发了对黄巢起义的赞颂和对政府腐败的呼声。

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民意,也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重要代表,他所领导的起义活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冲天大将军黄巢

冲天大将军黄巢

冲天大将军黄巢唐懿宗即位那年,浙东地区爆发了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队伍从一百人发展到三万,坚持斗争八个月,震动了整个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

过了八年,驻守在桂林的八百名兵士(大多是徐州一带的农民),因为驻防期满,上司一再延期不让他们换防。

他们杀了军官,推庞勋为首领,发动起义。

他们从桂林向北进攻,打回老家,沿路和徐州附近农民纷纷响应,到了徐州,队伍发展到二十万人。

这两次起义都被朝廷镇压下去。

但是,百姓反抗的情绪越来越高,新的起义的规模也更大了。

唐朝末年盐税特别重,加上奸商抬高盐价,百姓买不起盐,只好淡食。

有些贫苦农民,为了逃避官税,就靠贩私盐挣钱,但贩私盐是很危险的,要有一些伙伴一起干,日子一久,就结成一支支贩私盐的队伍,在他们中间,涌现了一些首领,有的后来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

公元874年,也就是唐僖宗即位那一年,濮州(治所在今河南范县)地方有个盐贩首领王仙芝,聚集了几千农民,在长垣(在今河南)起义。

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发出文告,揭露朝廷官吏造成贫富不平的罪恶。

这个号召很快得到贫苦农民的响应。

不久,冤句(今山东曹县北)。

地方的盐贩黄巢也起兵响应。

黄巢从小读过书,又能骑马射箭。

他曾经到京城长安去参加进士考试。

考了几次,都没有考中。

他在长安看到唐朝廷的腐败和黑暗,心里十分气愤。

据说,就在那个时候,他写下了一首咏《菊花》的诗,用菊花作比喻,表示他推翻唐王朝的决心。

诗中说:“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和王仙芝两支起义队伍汇合之后,转战山东、河南一带,接连攻下许多州县,声势越来越大。

唐王朝非常恐慌,命令各地将领,镇压起义军。

但是各地藩镇都害怕跟义军交锋,互相观望,使唐王朝束手无策。

唐王朝硬的一套不行,就采用软的手法。

在起义军攻下蕲州(今湖北蕲春,蕲音qí)的时候,他们派宦官到蕲州见王仙芝,封他“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的官衔。

王仙芝听得有官做,迷了心窍,表示愿意接受任命。

黄巢之战

黄巢之战

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战争〈一〉起义的历史背景唐朝末年,政治腐败,战争频繁,赋税苛重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非常尖锐,统治阶级内部也互相倾轧,矛盾重重。

唐廷与藩镇势力之间一直进行着争权夺利的战争,同时,在朝廷内部,还进行着南衙北司和官僚朋党②之争。

他们勾结藩镇,互为表里,使割据混战的局面日益严重,加深了人民的痛苦。

皇亲贵族为了满足他们荒淫奢侈的生活,向人民进行了残酷的搜制。

对竹、木、茶、漆都抽十分之一的税,并实行食盐专卖,严禁私贩,违背的甚至要处死刑。

农民缴纳不起租税,经不住高利盘剥,只好变卖田产,到处流亡,加上黄河中下游几乎每年都发生水旱灾,人民无法生活,只有举行起义同统治阶级进行斗争。

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袭甫所领导的浙东农民起义和熬宗咸通九年(868年)庞勋所领导的噩桂林戍卒起炉,虽然遭到镇压,却揭开了唐末槽'民大起义的序幕。

理庞勋起义失败后,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较前更.甚。

唐童卷宗又发动了对南诏(今云南地区〉的战争,.使人民更加无法生活下去。

童卷宗咸通十四年〈873噩年〉,从我州〈今河南灵宝南〉到东海边又发生大旱,噩很多农民流离死亡,于是,黄巢领导的一场轰轰烈' j烈、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二) 起义战争经过(见附图一)!在天灾人祸的逼迫下,人民纷纷起义反抗唐王仁朝的残暴统治。

其中力量最强的是贩盐出身的漠州(州治在今山东范县境)人王仙芝。

他于唐倍宗乾符元年〈874年〉①在长垣(今河南长垣〉领导数千人起义,第二年五月,攻克渡州、曹州(州治在今山东曹县北〉。

唐天平节度使〈辖鄂、曹、渡等州)薛崇出兵镇压,被起义军击败。

王仙芝发布擞文,斥责唐廷官吏贪污,赋税繁重,打出"天补平均大将军"②的旗帜,明确了推翻唐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意志,深深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

乾符二年(875年)春,冤句〈今山东荷泽东南〉人黄巢也领导数千人起义,与王仙芝合兵一起,攻打州县,几个月之间,起义军就发展到数万人。

黄巢洞的传说

黄巢洞的传说

锡崖沟—黄巢洞的传说——锡崖沟寄宿制学校秦建明在距锡崖沟村周家铺以西三公里的临崖处有一黄巢洞。

相传,唐朝僖宗年间,君昏臣暗,民不聊生,饥民相继揭竿而起,天下大乱。

山东曹州人黄巢举义反唐,部众十万,一路冲州过县,辗转各地。

这一年,黄巢率十万大军,由闽东杀向“三山”,不久便将三山城攻下。

之后,黄巢又闻自己的恩师手中掌握兵权,唯恐将来对自己不利,便起杀心。

经多方打听,闻知恩师藏于王莽岭脚下的锡崖沟村周家铺附近山坡的一深洞中,便迅速召集队伍杀向锡崖沟村。

恩师闻讯,心中深感悲戚,又顾念师生之情,不忍与黄巢动兵,于是心生一计,希望能打动黄巢。

探兵来报,黄巢领兵已至王莽岭处,恩师便召集部下,担酒宰猪,铺设地毯至周家铺村口,并亲自带兵到村口迎接。

黄巢刚刚到达锡崖沟,便听到锣鼓喧天,远远望去,通往周家铺的小路上一路红色地毯,彩旗招展,恩师正在村口张望。

看到黄巢已到,恩师远远便上前相迎,并命部下倒酒为黄巢接风洗尘。

黄巢见状,心生愧疚,立即下马向恩师叩头谢罪。

恩师不予计较,并将黄巢一行迎至洞中歇息。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黄巢视恩师如家父,对老师毕恭毕敬,整日侍奉左右,百倍孝敬。

老师也帮助黄巢一起在洞外练兵。

黄巢在闲暇之时,还带兵帮助老百姓春耕秋收,深受老百姓爱戴。

一年以后,黄巢与恩师之间已毫无嫌隙,黄巢便求恩师和自己一同返回三山,协助自己建功立业,恩师很快便应允了。

在黄巢带领部下离开那天,全村老百姓到村口相送,并赠送黄巢鸡蛋、粮食等物,都被黄巢一一谢绝。

当黄巢离去之后,老百姓为了纪念黄巢,便将此洞呼为“黄巢洞”了。

并将其视为“神仙洞”,常常在过年过节时去洞中祈雨酬神,甚为灵验。

山环水绕黄巢村

山环水绕黄巢村

山环水绕黄巢村“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这首《不第后赋菊》,就刻在柳埠镇西南黄巢村的村碑后面。

如今在这里,黄巢屯兵的痕迹犹在,高山峻岭、溪河成群的旖旎风光犹在。

近日,记者走进黄巢村,探索、欣赏这里的人文和自然风景。

山环水绕黄巢村起义军激战遗址犹存黄巢村位于柳埠镇西南方向,藏身泰山背后的山坳里。

据记载:公元884年,黄巢起义军退出长安后,转战于柳埠的“黄草谷”(黄巢村原名),后遭唐兵袭击,在该村北面“交战岭”全军覆没。

交战岭是黄巢最后兵败之地,也是黄巢战死之地。

它就在黄巢村北,是一片地形险峻、易守难攻的山岭。

从远处看,山岭上净是嶙峋突兀的巨石,在石头的缝隙里错落不一地生长着香椿树和核桃树。

52岁的村民孙广汉告诉记者,据老辈人讲,当年黄巢率领起义军与唐兵在这里激战七天七夜,起义军凭险把守,一次次将冲上来的唐兵打下去。

当时战场上血肉横飞,惨叫声、喊杀声声震数里。

最后,起义军寡不众敌,弹尽粮绝,在交战岭一条深谷里全军覆没,黄巢这位叱咤风云的农民起义领袖也在此自刎身亡。

这条深谷从此便被老百姓称为“死人谷”。

据说,当时的“死人谷”里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记者顺着山路前行,转过一个弯,前方便是那条“死人谷”了。

现在的“死人谷”已没有当年那么可怕,它从山顶一直蜿蜒到山脚,宽十几米,山谷里填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块,所以看不到谷的深度。

记者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的现象,在“死人谷”周边生长着许多棵枝繁叶茂的核桃树,而在山岭其他地方却不见生长。

孙广汉说,他小时候扒拉开“死人谷”里的石块,发现石头里面有血迹一样的红色。

老人们说,这是当年黄巢的士兵们留下的血迹,并警告孩子们别去挖谷里的石头。

从交战岭回到黄巢村,远远就看到立在村口的村碑,碑上写着“黄巢村”三个大字,碑后刻着那首《不第后赋菊》。

村民们听说记者是来寻找黄巢遗迹的,纷纷热心地给我们带路。

据村民介绍,黄巢当年就住在村里,他还建了一座非常豪华的金銮殿,在金銮殿西面不远处是屯兵营和三官庙。

黄巢在劫难逃的历史故事

黄巢在劫难逃的历史故事

黄巢在劫难逃的历史故事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

广明元年(880年)12月13日,黄巢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并大肆屠戮唐朝宗室百官。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黄巢在劫难逃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黄巢在劫难逃的历史故事钟祥县城关镇东有一座依山傍湖古木参天的小山,相传是昔日哪吒闹海时,龙王太子被哪吒抽了筋后,尸骨抛在这里化成的山,所以得名龙山。

龙山之上有一座千年古塔,此塔可非同一般,请看:塔高一十六米,底宽三十市尺。

周身乳白无斑迹,如同银箭冲天刺;上下圆形十二级,神似螺蛳拔地起。

顶端三层挂铜盘,悬挂铜铃八只,微风吹过,叮咚叮咚奏仙曲,方圆十里,令人心旷神怡。

登上塔尖,古城风光,尽收眼底,难怪诗圣高歌赞;郢中胜景,文风古塔屈指数第一。

相传唐朝末年,皇帝荒淫无道,终日不理朝政,致使贪官污吏横行,天灾人祸不断。

这一年,苛捐杂税逼的黄巢揭竿而起,竖起了造反大旗。

黄巢率领义军来到当时名叫郢州的钟祥,发现这龙山之上有一股黑气直贯斗牛。

掐指一算,晓得龙山上古刹内住着一个文风和尚,此僧在龙山念经多年,一心要接活被哪吒整死了的龙脉,使自己能在五百年后成为一朝天子,饱享人间的荣华。

黄巢想:当年龙王太子因在人间为患,才被哪吒抽筋处死,要是让文风和尚接活龙脉,他日后当了皇帝,也是个祸害百姓的无道昏君。

不行!必须除掉这个祸害。

可是,平白无故的杀他,那些坏蛋会趁机造谣,说我黄巢乱杀无辜,引起百姓误解,于造反大业不利。

那么,想一个什么万全之策呢?黄巢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当即上山拜访文风和尚,同他下棋,一日三,三日四,,二人关系逐渐密切,连三岁的小孩也晓得文风和尚与黄巢是好友啦!一天,闲谈之中,黄巢对文风和尚说:“今天有人献给我一把宝刀,拿在手中舞时,能隐隐约约听到千军万马冲杀的声音,真是世上少见呀。

”文风和尚闻说,好不惊诧:“阿弥陀佛,世间竟有这种奇事,贫僧愿求一见,以饱赏眼福,行吗?”“当然可以,明日我就带来。

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黄巢之乱介绍

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黄巢之乱介绍

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黄巢之乱介绍黄巢之乱黄巢之乱,近年来也有人称之为黄巢民变,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中规模最大,历经时间最长,起义面积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战争动乱。

黄巢之乱动摇了唐朝的半壁江山,其中死亡人数多达八百多万,导致了唐朝的快速灭亡。

黄巢起义黄巢出生于贩盐的家庭,擅长骑马射箭,在他科举没中之后便开始卖盐走私,结果与朝廷发生多次冲突。

乾符二年,王仙芝起兵,黄巢等八人随即进行响应。

王仙芝等人攻占山东、河南等地,又杀掉唐将,俘获刺史。

之后,朝廷诱降王仙芝,王仙芝愿意接受招安,使得王黄两人关系破裂,于是黄巢引兵北上。

乾符五年,王仙芝兵败被斩杀,众兵投靠黄巢,推黄巢为黄王,自称“冲天大将军”。

三月,黄巢率*** 战江南,与旧部相呼应,攻下江南众多地方,后又进入福州,转入广东。

由于江南气候湿热,军队多患疾病,于是黄巢决定再次北上,进逼江陵,黄巢挥兵力战,唐军数十万人死于黄巢的兵下,黄巢随即占领江陵。

中和元年黄巢进入长安,黄巢军队给百姓分发财物,受到百姓的欢迎。

广明元年,建立了大齐政权。

不久他的部署在长安城杀人无数,没收百姓的家产使得百姓不能正常工作。

第二年,唐军反攻长安,齐军当夜反攻将唐军赶出城外。

黄巢认为城民帮助唐军反攻,于是率兵屠杀满城,血流成河,使得长安城变成了一座空城。

黄巢是什么转世据民间的传说中称黄巢是目楗连罗汉的投胎转世,因此才有了黄巢杀人八百万的俗语。

但是无论他是什么转世,他屠杀百姓这件事情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

黄巢画像黄巢在起义最开始的时候他非常关爱百姓,百姓也对他十分敬爱。

但是在他攻陷长安,当上黄帝之后,便开始了他强盗一样的生活。

黄巢所率领的起义军,在长安城内大肆抢劫杀戮,老百姓脸正常的工作都无法进行。

当听说有人写诗来讽刺他的残暴,他便派人进行查找但是没有找到,便把长安城内的儒生都杀光了。

唐军进行反攻占领了长安城,但是没过几天又被黄巢夺回,黄巢把这次的失利怪在了长安平民的头上,便把城内的男子全部杀尽。

黄巢起义的路线

黄巢起义的路线
黄巢起义的路线
黄巢起义路线还要从最开始起义的地方说起,当年黄巢首先进攻的地方就是山东,可是山东临沂这个地方却久久无法攻破,为了保存实力黄巢开始向河南进发,并且很快就沿路攻克了禹县等八个县城,之后向河南的汝州进军。之后的黄巢起义路线是和其他起义军的部下一起出发的,并且开始向黄淮流域进行作战,目的是攻克长江下游一带的地区。到了公元878黄巢军开始向河南其他县城发起攻击,并且很快就占据了河南很多城池,在这一年的十二月份从福建又开始进攻广州,并且受到了广州当地人民的协助。
唐末黄巢起义指的是发生在公元878年由黄巢所领导的一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的主要目的就是反抗唐朝政府的欺压和残暴的统治,这次的起义运动是那个时期中影响范围最为大遍及地区最为广泛的一场战争,而唐末黄巢起义的后果致使大半个唐朝都深受影响,加速了唐朝国家的衰退和没落。那么唐末黄巢起义是怎么回事儿呢?
可以说唐末黄巢起义是王仙芝事件所遗留下来的战争,当初朝廷对王仙芝说愿意招安,可是黄巢却拒绝接受,并且将王仙芝的头打破了,便和王仙芝分道扬镳,到了公元878年的时候黄巢开始攻占河南等地,在受到阻挠之后转战到江南等地区,攻占了岭南地区后开始改称呼为义军都统,并且在广州当地民众的配合下很快收复了广州,将长期占据这个地区的外国商人成功的歼灭。
黄巢起义发展的速度非常的快,而且所到的地方也是范围非常广的,并且在战争中赢得了许多的胜利,直到公元881年黄巢率领着军队进入了长安城,同时还有率领部下迎接他们,这样一来黄巢起义政权很快就建立起来了。于是黄巢在含元殿即刻即位,黄巢起义政权正式建立,国号号称是大齐,年号也宣布为金统,自从黄巢起义政权建立了之后,原来在位的朝廷官员只有四品之下的才留下来继续用,而高官们纷纷被罢免,换上了黄巢自己的人。
虽然在南方也取得了不少的功绩,但是因为当地的气候十分湿热,并不能让这些土生土长的北方人适应,很快就有很多人死于瘴疫,于是在部下的建议之下黄巢起义路线发生转变开始准备回归北பைடு நூலகம்。然而唐朝军队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很快决定进行阻击,在湖南地区唐朝军队被打的毫无还击之力。直到公元880年起义军才都过了长江,并且与第二月穿越了淮河。黄巢起义路线直到后来进入长安后建立政权这才算稳定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雄魂归何处
--黄巢在泰山的活动轨迹
Where W as the Hero’s Soul?
--Huang Chao’s Struggle Course in Mt.Tai
说明:本文部分内容转引自泰安李峰的《西风花落狼虎谷--黄巢在泰山的最后岁月考》一文,特向原作者致谢。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号称“冲天大将军”。

880年,攻占唐都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齐”。

883年4月在诸路唐军的联合进攻下,黄巢率军撤出长安,接连失利后,转入泰山,884年6月17日,黄巢败死泰山狼虎谷。

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运动,转战大半个中国,历时十年时间,沉重打击了晚唐黑暗腐朽的统治,加速了大唐王朝的灭亡。

民间正月十五挂红灯与端午“插艾草”的习俗都与黄巢有关。

一、黄巢在泰山的活动轨迹
大体轨迹:曲阜---泰山西北部(今泰安市岱岳区道朗镇西北与济南长清区万德镇交界处的黄巢寨一带)---泰山北部---今济南历城区柳埠镇一带---泰山东北部(今泰安市泰山景区下港镇北部山区)---向南至今下港镇八亩地村南、岱岳区祝阳镇北部山谷。

883年4月在诸路唐军的联合进攻下,黄巢率军撤出长安,节节败退,最后自曲阜又转入泰山西北部,在今泰安市岱岳区
道朗镇西北与济南长清区万德镇交界处的黄巢寨一带与唐军交战,后又从这里开始进入泰山北部的群山峡谷之中,在这一带,黄巢利用山谷的有利地形且战且退,首先退至济南历城区柳埠镇一带,并短暂驻扎于此,并在此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如:黄巢村、黄巢义军存放战车的车子峪村等。

黄巢率部分人马艰难突围,往东北方向突围后又南下至泰安下港镇北部山区。

经过今下港镇过马滩村(村名即由此而来)往南到达今下港镇驻地后又往东翻越今叫“庙岭”的山,进入老公山东北部今下港镇八亩地村一带,今属八亩地村的大拉马峪、小拉马峪的名字即由此而来。

由于暂时甩开了唐朝追兵,黄巢起义军残部得以在此暂时喘息,黄巢意欲在此重整旗鼓,于是在八亩地南的山谷今岱岳区祝阳镇北部一带制造盔甲兵器,祝阳镇焦家峪村(造甲峪)的名字即由此而来,在八亩地东的地方存放盔甲等兵器,下港镇胡家峪村(护甲峪)的名字即由此而来,而且在今下港镇胡家峪村重新清点兵马,“黄巢点将台”的名字即由此而来,此外还留下了扳倒井等遗迹(传说黄巢到此兵困马乏,发现一口水井,由于缺少舀水器具,众人均不得饮,黄巢命一人用兵器掘出一条通水井的斜坡,使众人得救)。

很快在八亩地一带黄巢军队就陷入了唐军的重重包围之中,眼看突围无望,情急之下黄巢只得脱下皇袍等衣冠,顺着东南走向的河谷朝东南方向便装突围(黄巢的另一部分士兵和嫔妃等眷属在向北突围至今下港镇东祥沟、西祥沟村时被俘获,此两村名字即由此而来)。

仅有黄巢及其兄侄、妻子、亲信数十人成功艰难突围,来到今
祝阳镇金井村西的狼虎谷时,黄巢和陪伴他驰骋沙场的战马均已伤痕累累,受伤的战马再也走不动了(金井村的自然村拉马沟的名字即由此而来),眼看着黑压压的唐军追兵即将赶到,眼看着曾经的部下或者战死沙场或者背叛自己投靠朝廷,此时身边仅留下一路追随自己的兄侄、妻子、亲信,而且个个老弱病残,东山再起的希望破灭。

他突然想到了虽死犹荣的西楚霸王项羽,于是在吩咐完兄弟、妻子和外甥林言后举剑自刎。

曾经的冲天大将军就这样壮烈的倒下了,倒在了884年6月17日的盛夏,倒在了巍巍泰山的怀抱!
二、黄巢殉难的狼虎谷
那么黄巢殉难的狼虎谷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清代乾隆年间学者聂剑光著的《泰山道里记》时,里面记载:“自祝山东五里为狼虎谷,水西南流入汶。

《五代史》:“黄巢死于泰山狼虎谷。

”东北三里为九顶山,南有大冢,俗称为黄巢墓。

”。

该书明确提到狼虎谷在祝山以东五里,《泰山道里记》是作者“病天下地志谬误”而历时30余年,经过专门严谨考证而著的史部地理类著作,本书记述翔实,考证严谨,关于狼虎谷的记载应是可靠的。

民国18年(1929年)编修的《重修泰安县志》,在卷三《舆地志》中记载:“金井庄西一坟,周十丈余,高逾五丈,土人呼为“黄巢坟”。

按《新五代史》:巢为尚让所逼,死于狼虎谷。

此去狼虎谷仅三里余,死葬于此,理或然欤?”此书也认定狼虎谷距祝阳镇金井庄仅三里余,这就可以肯定狼虎谷绝不是二十多公里外的莱芜市牛泉镇祥沟村,也不是更远的其他地方,而
应当是今泰安市岱岳区祝阳镇境内祝山以东五里左右的上太和村和金井村之间的一条山谷。

图一金井村西的黄巢坟
图二泰安下港镇八亩地村黄巢陵墓、扳倒井
三、满城尽带黄金甲
《全唐诗》录黄巢三首七言诗:《题菊花》、《不第后赋菊》和《自题像》。

1.《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2.《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3.《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仅存的这三首诗篇,句句凝集着一股英雄之气,惊人心魄;同时也透着愤愤的不平和冷冷的杀气。

黄巢的军队一年内吃掉30万人的说法,由此也不得不让人相信了。

一代枭雄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军,虽然多有暴行,但他本人无疑是一代豪杰。

虽然不乏缺陷,但他那种冲天的豪气穿越千年,时至今日依然给人很强的震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