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和创新变得日益重要。
通过实施一系列具体措施,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具体措施及其实施效果。
1.实施学科交叉培养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综合素质的人才,可以实施学科交叉培养。
具体措施包括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和项目,鼓励学生参与不同学科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跨学科研究的场所和资源等。
通过学科交叉培养,可以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他们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实施学科交叉培养的效果很明显。
首先,可以培养出跨学科的专门人才,适应多学科的实际需求。
其次,学科交叉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更具竞争力。
此外,开展学科交叉培养还可以促进不同学科的融合与创新,推动学术研究和实践的进步。
2.推行项目化人才培养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以课程为单位,而随着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传统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推行项目化人才培养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开设真实且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让学生在项目中进行实践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行项目化人才培养的效果很显著。
一方面,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容易适应实际工作中的挑战和问题。
另一方面,项目化人才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更能胜任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
3.加强与实际需求的对接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因此,加强与实际需求的对接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措施。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开展调研和需求分析,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变化,调整培养目标和内容。
此外,还可以与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等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联合培养计划等,培养出更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
加强与实际需求的对接有着显著的效果。
一方面,它可以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培养出的人才更符合社会的需求和期望。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高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在这方面,以下是一些具体可行的措施和其实施效果。
一、改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1.推行项目化教学:将课堂教学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实施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更符合职场需求。
2.提倡问题导向学习:鼓励学生从问题出发,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实施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3.引入在线教育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在线教育平台,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方式。
实施效果: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改善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二、开设跨学科课程1.组织跨学科团队教学:将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跨学科团队,共同为学生开设课程。
实施效果: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2.增设跨学科课程:在专业课程之外,增设一些跨学科的选修课程,如创新创业、跨文化交流等。
实施效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1.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将实践教学纳入到课程体系中,配备相关实践教学设备和实验室。
实施效果: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2.加强实习实训的组织和管理:与相关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确保实习实训的质量和实效。
实施效果: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职业环境,提升就业竞争力。
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1.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提供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创业孵化服务。
实施效果: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2.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培训和指导。
实施效果: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培养创业意识。
以上措施的实施效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1.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增强,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
2.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
3.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得到培养,更具综合素质。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一、措施:1.产学研结合: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设立实践基地并与企业进行产业对接。
教育机构可以邀请企业人员来学校进行授课,也可以派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
科研机构可以与学校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开展科研项目。
2.课程:更新课程内容,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
课程可以增加实践环节,引入案例分析和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实践项目:通过开展综合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
学生可以参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社会服务等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团队合作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提高沟通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可以通过分组作业、团队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
5.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进行深入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专业认证。
二、实施效果:1.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所需的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实施个性化培养,能够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2.科研水平提升:与科研机构合作,能够提供更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平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升。
通过课程和综合实践项目,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3.教育质量提高:通过措施的实施,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教育质量得到提高。
学生的满意度和就业率也相对提高。
4.教学质量提升:团队合作教学和个性化培养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通过与企业合作和开展综合实践项目,教师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5.教育机构影响力提升:通过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教育机构的影响力得到提升。
教育机构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能够得到更多教育机构的关注和认可。
综上所述,通过产学研结合、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团队合作教学和个性化培养等具体措施的实施,能够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和效果。
1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1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和专业化的趋势。
为了满足社会对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模式必须不断和创新。
在1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引入多元化课程设置:将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和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引入多元化课程。
不仅包括专业课程,还应引入跨学科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2.提供实践机会:开设实践课程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实习、项目实训等。
通过实践,学生可提高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参加创新项目:建立创新项目申请与评审制度,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
提供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意识。
4.强化实用性教育:注重实用性教育,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
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训设备和实验室,让学生能够熟悉并掌握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能。
5.构建导师制度:建立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个别指导和辅导。
导师将起到指导和监督学生学习的作用,并帮助学生规划学业和职业发展。
6.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行业的变化,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7.提供创业支持:为有创业倾向的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支持。
建立创业孵化器和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资金和资源,推动其创新创业。
通过以上的具体措施,可实现1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效果如下:1.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机会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更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2.培养创新思维:参与创新项目和实践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独立思考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3.提高就业竞争力:强化实用性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行业的需求,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增加就业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提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才培养也需要不断创新和。
本文将介绍一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以及教学取得的成效。
一、创新措施1.引入实践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可以引入实践教学。
例如,增加实验课、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2.强化实践培养: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学校可以加强实践培养,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竞赛、项目研究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推进综合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以应用为导向,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学习。
通过综合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化实习实训环节:学校可以加强实习实训环节,与企业合作,提供实际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
这种实习实训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1.培养了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通过实践教学和实践培养的创新措施,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他们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2.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与企业合作的实习实训环节,学生接触到了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了岗位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提前适应了就业环境。
这样的实习实训经历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简历,也增强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竞争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就业。
3.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综合实践教学,学生需要主动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学生在项目研究、竞赛等活动中需要与团队合作,这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教学需要教师的支持和参与。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学院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不断创新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具体措施在教育理念上,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在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过程中,开展学分制改革,设立创新学分,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和个性化培养的机会,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开展课外科研能力训练,培养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创新精神;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投身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服务社会。
在培养目标上,紧扣地方经济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求。
紧密结合东北地区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学人才有非常迫切需求的实际以及学校面向基层的办学定位,突出培养服务于基层的基础知识牢、临床技能精、创新意识强、适应能力快、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
在培养思路上,遵循“整体优化、学科交叉、协调发展、质量为本”的原则,对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
以多学科交叉融合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坚持质量为本,以优良的师资、坚实的学科基础、良好的教学条件,使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接受全面的优质教育和实现个性培养,培养具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高尚医德医风的合格毕业生。
在课程设置上,为达到培养应用型口腔医学专业人才这一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调整课程设置。
压缩必修课总课时,增设选修课,特别是人文、自然科学类选修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压缩理论课课时,增加实验实践课课时。
在理论教学中设置了“思想道德及人文社科课程、自然科学及生物医学课程、公共卫生课程、临床医学课程”等4个课程模块。
在评价方式上,注重形成性评价机制和临床实践考核体系的重要性。
改革传统考试方式侧重于知识掌握情况的终结性评价方法,开展侧重于能力和表现的形成性评价。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一、培养方案的优化1. 人才专业培养定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实践技能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既要学习本专业的各种基础理论知识,又需掌握一定的实际工程实践能力,保证以后工作的接轨和职业应用。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也比较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相对来说还是不足。
从目前的学生就业反馈来看,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能力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并且在同类的兄弟院校及二本院校里,我们并没有别明显的优势。
针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旧版的培养计划存在的缺陷,教研室人员通过实地参观、电话咨询、文献调研、网络搜索等方式对兄弟院校,企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及相关文件进行调研。
确定了新培养方案的定位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岗位群的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明确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科学构建与行业标准对接的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确定与专业核心技能相对应的核心课程,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把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课程讲授大纲相衔接,体现一专多能的思想,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的形成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重在“应用”二字,如何能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和就业零距离对接,根据人才定位,最终确定本专业新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具备从事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与创新能力,能在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公司、运营公司等单位从事采暖、通风、空调、冷热源、供热等方面的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以“理论知识够用,实践能力加强,教育特色凸显”的教学理念为引导,培养“一专多能”应用技术型人才。
努力建立以施工、设计为核心的职业岗位的培养目标,辐射造价员、质检员、安全员、监理员等相关职业岗位群。
力求达到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过程工作化,课业文本情境化,在课堂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中职学校)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一、总体思路1、以培养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和实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2、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制定培养方案。
3、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改善课程体系,专业课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4、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学时在计划总学时中的比例。
5、以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职称层次、学历层次和技术应用水平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走出去,请进来”为途径,努力塑造“双师型及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6、以企业各岗位实际需要的“知识点、能力点”为基础,不断更新教学法内容,优化教案,将优秀教案印成讲义,将优秀讲义印成教材,加强适合本专业特点,起点较高,示范性较强的专业教材建设。
7、加强校内外专业实训室建设,并与省内外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新路子。
8、规范实训教学,建立健全多形式的实训方式,加强对各种形式的实训方式进行监控,按照成熟的理论教学程序,编写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手册、实训进度与实训导师制度。
9、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10、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二、具体措施(一)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可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面向、三项原则、四个突出。
一个目标:培养目标是造就一大批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两个面向:面向社会、面向人才市场,服务于遵义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项原则: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要强化“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办出应用型特色。
四个突出:突出技术应用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教育界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以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1、实施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设置跨学科的课程,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2、推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验、实习、项目合作等方式,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实践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需求,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3、开展合作教育合作教育是将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合作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资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实施通识教育、推行实践教学和开展合作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学生不仅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备了广阔的视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些改革措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推动了学校的课程改革为了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学校需要不断进行课程改革。
通过实施通识教育、推行实践教学和开展合作教育,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从而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课程更加符合社会实际需求。
3、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通过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学校可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这些改革措施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该校,进一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和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对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3.12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3.12.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河南工程学院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发展战略,积极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区建设,以及煤炭行业、纺织行业发展的需求,不断探索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线,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具体措施及效果如下:1、依托我校煤炭、纺织优势,凝练专业培养特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虽然是我校的一个较年轻的工科专业,成立于2011年,当年正式招生。
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我校在1954 年就已成立了化学化工教研室,承担染整技术、纺织、化纤、地质等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和实践中,形成了我们自己独有的煤炭、纺织特色。
因此,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立至今,一直依托河南工程学院的办学特色,凝练专业培养特色,从培养方案2011版、2013版的煤化工、精细化工两个专业方向,到培养方案2015版只设置煤化工一个方向,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2、根据专业培养特色,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河南工程学院属于地方应用型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应是应用型人才,即技术实践型和技能实践型两种,或者介于这两者之间。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定位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服务区域比较明确。
因此,在人才培养及专业方向上,更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适时的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举措
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举措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双证引领”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与公司深入合作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合作企业,如2016年加入院校普惠合作计划,共建产业学院,2017年与企业成立“ICT学院”,2018年与企业合作“大学”,2019年与企业共同成立“智能双创工作室”。
同时,继续深化校企合作,组建由行业、企业、学校三方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做好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审核和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完善以项目实战和国际著名企业产品认证为主要特征的、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的“双证引领”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1+8”城市圈软件行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校企深度合作,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培养程序员、数据库管理员、软件测试员、软件技术服务人员、云计算运维工程师、大数据运维和分析工程师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将企业岗位要求融入专业培养方案,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将行业企业评价融入考核评价体系。
在第1~3学期,学生主要是要完成通识与专业基础能力训练,能初步独立设计完成基于C/S和B/S架构的软件项目;在第3~5学期,学生要从JAVA和.net两个专业方向中选择一个作为主修方向,学完相关课程后参加校企合作的真实企业项目实战。
期间可以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证书,获取国际国内著名企业Oracle、微软等企业的产品认证证书(如Java软件工程师、.NET软件工程师、Oracle的OCA、OCP证书等)和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2.探索“五年制技术技能型本科教育”专本企三方联合培养机制。
自2015年以来,学院依托现有软件技术专业,与轻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和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展专本衔接、五年一体化贯通培养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试点工作,打通了高职学生职业教育学历晋升通道,构建了更为完善的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高职服务省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同时为职院申办高职本科做好准备。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致力于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重精专、彰特色、创卓越、讲实效”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根据党对高校思想理论工作的要求和社会人才需求情况,不断更新和完善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使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不断自我更新,成长进步,成效显著。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渤海大学首批优势专业、辽宁省高等学校示范性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
毕业生凭借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良好的人才培养口碑源于对人才培养规律孜孜不倦的探索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更新。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一)根据党的高校思想理论工作要求,注意社会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彰显新时代特色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战略,结合质量评价的数据、信息以及改进建议,立足学生“学有专攻”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学院适时应势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进行了及时、必要的调整。
经过2018年的调整,目前2018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为标准,培养学生具有热爱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政治立场,恪守立德树人、爱国奉献信念,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较高的文学素养,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学领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赏评价能力,良好的中文书面、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书写能力;掌握一门以上外语,具备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能力以及人际交流沟通能力,具有较好的教师职业基础与素养、良好的哲学、历史素质以及科学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学生毕业后以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为标志,能够胜任基础教育需要的语文教师岗位,同时也可以在文化教育、传媒机构、对外交流等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工作,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文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各行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高校和教育机构必须采取创新措施,推动教学改革,以培养具备先进技能和知识的全面发展人才。
本文将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以及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首先,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需要从课程设计入手。
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要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定期更新课程内容,确保学生所学知识能够适应市场需求。
此外,开展跨学科课程,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从多角度思考,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关键。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探究式等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网络课程、虚拟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推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个性化教育。
为此,教育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从多个维度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每个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经过一系列创新措施的实施,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生的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满意度也显著高于改革前。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他们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总之,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推动教学改革,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未来,教育工作者应继续努力,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综合改革, 提出建议
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综合改革, 提出建议针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综合改革,以下是一些建议:1. 加强专业建设:应关注市场的最新需求,定期对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审查和更新。
同时,加强与业界的合作,通过实习、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2. 重视人才培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学生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
除了传统的学术课程,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此外,应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路径,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 实施综合改革:这包括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进行全面的改革。
例如,可以引入更多的项目式学习、协作学习和数字化工具,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同时,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4. 加强教师培训和发展: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应定期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和教学技巧的培训,以确保他们能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要求。
5. 强化实践教学:对于一些专业,实践教学是关键。
应建立更多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同时,应与企业和行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6. 完善教学资源: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教材、设备和其他学习资源可以使用。
定期审查和更新教学资源,以确保其与行业的最新发展保持一致。
7. 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8. 建立反馈机制:鼓励学生、教师和行业提供反馈,以便了解哪些做法有效,哪些做法需要改进。
9. 持续关注政策变化:教育政策可能会影响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因此,应持续关注政策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学校的策略。
10. 强化学校文化:通过学校活动、学生社团等构建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满意度。
通过以上建议,不仅可以提高教育的质量,还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相关举措,方法,成效及措施
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相关举措,方法,成效及措施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或组织发展的重要任务。
以下是一些相关举措、方法、成效和措施:1. 提供优质教育: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
国家可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师资水平,更新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设置,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 联合产学研: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实习、实训等活动,让学生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3. 引进海外人才: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引进海外人才进行交流和合作。
通过与国际接轨,吸引优秀的教师、学者和专家,将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技成果引入本国,促进人才的培养。
4. 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职业技能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国家可以提供职业培训课程、补贴和就业服务,帮助人们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提高就业竞争力。
5. 激励措施:通过奖学金、科研基金、科研项目等措施,激励人们投身于科学研究和创新工作。
同时,建立公平竞争的人才评价机制,提供公正的晋升通道,激励人才积极进取。
这些举措和措施可以带来一些成效和效益:1. 人才储备:培养一批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确保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得到满足。
培养高素质人才,有助于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2. 创新推动:为创新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3. 提高就业率:通过提供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帮助人们提高就业竞争力,降低就业压力。
提供相关的就业指导和招聘信息,帮助毕业生更好地就业。
4. 国际声誉提升:通过与国际先进教育机构合作和引进海外人才,提升本国的教育水平和科研实力,提高国际声誉和竞争力。
吸引国际人才,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
总而言之,人才培养是一个持续性的任务,需要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通过提供优质教育、实践机会、职业培训和激励措施,可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竞争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一、强化实践能力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术理论的培养,但往往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参与实际操作,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术。
可以通过实践课程、实习和项目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熟练应用所学知识。
二、促进跨学科融合传统的学科分类模式导致了学科之间的隔阂,学生只注重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对其他学科的了解较少。
然而,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具备跨学科能力的人才。
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促进跨学科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可以设置跨学科的课程或者开设不同学科合作的实践项目,让学生能够从多个学科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三、培养创新思维传统教育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灵活思考,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可以通过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或者组织创新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潜能。
四、注重个性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统一化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或者设置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计划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挥自己的潜力。
五、加强师生互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是师生单向传授和接受知识,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和思考。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合作和实验指导等方式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构建一个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
专业特色专业办学历史悠久
9.1 专业特色、实施过程和效果说明一、专业特色(一)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筹建于1978年,从原江西大学政治系经济教研室分离而来,历史悠久,是经济管理学院最早设置的专业之一。
发展至今,经济学系共设置了经济学和经济统计学两大专业,每年本科招生人数达近百人。
(二)课程体系中西融合2003年经济学专业被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同年《西方经济学》课程被评为南昌大学校级精品课程,2006年《政治经济学》课程被评为江西省品牌课程,2015年《政治经济学》被评为江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1。
为了加强经济学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我们在课程设置上,除了继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课程外,参考了国际一流名校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做到了专业课程体系与国外名校基本接轨2。
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专业基础和学习能力,我们在第二学年的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3门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并使用国外原版教材,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培养学生阅读外文文献的兴趣和能力。
1支撑材料:9.01《关于公布2015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本科)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名单的通知》。
2支撑材料:3.1专业培养方案。
(三)教学改革特色鲜明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方面,经济学系逐步形成了“三型”--学术型、创新型、实践型的人才培养方式,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良好教学成果。
2012年经济学专业被评为江西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并建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和“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其中“应用经济学”为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和省级示范性硕士点。
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成果方面,经济学系“三型”--学术型、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获第十四批江西省高校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及南昌大学第十二批教学成果获奖一等奖,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导向的经济学类科研社团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2017年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
2014年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重点学科研究团队获江西省全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是南昌大学唯一获此荣誉的团队。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一、背景分析中职学校是培养具备一定实用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操作劳动者的重要培养机构。
然而,在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职业需求的不断变化中,中职学校面临着培养模式需要的挑战。
因此,对中职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势在必行。
二、目标设定1.调整课程设置:建立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实用技能。
2.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拓宽就业渠道: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4.建立良好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方案1.调整课程设置1.1针对市场需求进行系列专业课程设置,包括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方面的课程。
1.2课程设置内容侧重线下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1.3增加通识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实践教学2.1组织行业实习:与企业合作,开展专业实习活动,提供实际操作机会。
2.2实践项目培训:开展实践项目培训,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2.3推行“双师制”教学模式:引入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实施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拓宽就业渠道3.1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扩大就业渠道。
3.2提供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使其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实际工作。
3.3引进职业导向课程:开设职业规划和就业辅导课程,帮助学生就业。
4.建立评价体系4.1制定科学评价标准:根据实际岗位需求,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4.2多元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实习、项目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3建立职业技能认证机制:引入职业技能认证机制,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实施步骤1.制定方案:明确目标、具体措施和实施时间表。
2.宣传动员:组织会议、座谈会等形式,宣传方案,引导师生积极参与。
3.设立领导小组: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和监督工作。
4.调整课程设置: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意愿,调整课程设置,并制定教材配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2 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说明按照黄淮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努力培养‘会写、能写’ 的文化创意人才和汉语应用人才”为理念,围绕国家“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战略,结合专业具体情况,经过深入的调研,改革创新,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以传授汉语言及中国文学基本知识为基础,以培养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文化创意能力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一)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对汉语人才的实际需求、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反馈以及教育部合格评估专家的指导性意见,结合本专业自身特点,制定并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迄今已修订了 2009版、2011版、2013版、2016版四版培养方案。
在培养方案的修订中,突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定位,树立现代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又要注重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使学生具备高素质的语言表达和创意写作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人际关系协调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和现代技术运用的能力等。
与此同时,积极寻求和探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确立了“培养能从事汉语言文字应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更加明确,更加符合目前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
2013版培养方案(适用于2014级和2015级)是在黄淮学院确立“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之后,依据《黄淮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结合本专业人才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重新论证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在原2009版、2011版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2013版培养方案在修订思路上突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密切联系,理清“职业(场)需要—就业方向—专业特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设立了两个专业培养方向,分别是“文化产业方向”和“现代文秘方向”。
其中的“文化创意方向”是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一个特色,它适应新兴的文化产业,扩大了学生就业的口径。
(见支撑材料3.12-1)该版培养方案经过一个运行周期,根据地方性高校人才就业市场需要和专业特点,在对业界、学生、兄弟院校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这就是2016版培养方案。
新方案中坚持“文化创意方向”,但去掉了其中不太适合本专业特点的课程,如《文化产业管理》(属管理学范畴),《文化市场调查与营销》(属经济学范畴),进一步凝练特色、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创意写作能力”的培养,形成了《文化创意写作理论与训练》、《文案创意与策划》、《影视剧本创作》、《文化产业导论》等课程群。
同时,结合服务地方和学生择业需要,设置“教育教学方向”,满足地方教育部门“招教”的需要和部分学生就业的意向。
原方案中的“现代文秘”方向因其就业口径较为单一,且“文化创意方向”所培养的学生能力能够为其打下充分的发展基础,故不再设置。
2016版培养方案更加强调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了实践课的比重,所有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比率高达37%;专门在前三学年分别设置了为期两周的“实践实训教学活动”,针对不同能力科目进行专门训练,在第四学年设置为期一个学期的毕业实习,进行实岗训练;举行丰富多彩的专业实践能力竞赛活动,从不同层面培养、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围绕“培养能从事汉语言文字应用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这条主线反复修订培养方案,努力构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人文素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修订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
围绕改革后的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要求,本专业设计和研制出系统的、动态的、发展的课程体系。
整个课程体系包含理论知识体系、实践能力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
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集中性实践环节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
一、二年级主要通过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质,并着重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三、四年级除了继续学习专业必修课程外,加强专业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的学习,分别开设教育教学方向和文化创意方向两个模块课程供学生选修,并于前三学年分别安排为期2周的实践实训,第8学期安排一个学期的毕业实习和8周的毕业论文的写作。
另外,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选修公共限选课程,包括外语课程、公共艺术课程和人文素质课程等。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保质保量的开足专业必修课程,加大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的比重,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学术特长开设多种综合素质提高课程。
(见支撑材料3.12-2)(二)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1、教学内容改革:建设课程网站,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为学生自学提供平台和丰富的资源。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突出实践性。
低年级夯实专业基础,实行小班授课,采取强化训练,奠定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注重发挥语言环境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去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完成课后作业。
中高年级讲授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开设语文教育教学类、文化创意类等专业方向课程,突出学生对深层次语言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注重知识的衔接和融合,使学生在知识的有机联系中理解问题;在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更新上,及时吸收借鉴国内外语言现象、文学作品和研究成果,教学中强调深入浅出,尽量降低学生的接受难度,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整个课程体系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大胆改革,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采取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利用课前、课中和课后等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同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利用数字化语音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的设备,保障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实用性,知识含量的广泛性,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评价方式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废除了单一的、静态的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和学业评价方式,以多元、动态发展为目标改革了学生的学业评价方式。
新的评价体系立足培养过程,每门功课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诸如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参与相关竞赛和活动情况等都纳入学生的学业成绩,极大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强化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所以,我们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保证教育实习、文化创意的时间,多渠道、多途径创造条件让学生较早地参加实践活动。
力图通过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的训练,保证学生得到教学实践能力和文化创意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积极开展实践教改研究,促进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
包括课堂教学实践和课外教学实践。
1、校内实践改革(1)依托文学课、语言课和写作课,培养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和文化创意能力。
文学课以文学鉴赏为基础,让学生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并写作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课让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课精讲写作理论、重点让学生进行各种文体的写作训练,写后让学生互相评阅,提高学生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
(2)依托文学社团和校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充分利用文化传媒学院的“方舟文学社”、“学闻报”、校报等,鼓励学生踊跃投稿,互改互评。
每个学期都有本专业学生在校报做采编工作,为校报撰写稿件等。
(见支撑材料3.12-3)(3)依托网络平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鼓励学生在中国博客网、新浪博客等申请个人博客,在博客中写作,并利用博客平台进行沟通交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Q空间进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4)定期举办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剧本创作大赛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校外实践改革建设校外实践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践实训提供平台。
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目前建立了10多个校外实践基地:与驻马店电视台合作的国家级大学生文学实践基地,与驻马店日报社、驻马店市公共关系协会、驻马店市财经学校、北京完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益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天中学刊》编辑部、新蔡县育才学校、新蔡县韩集镇科技中学、新蔡涧头乡先锋少年学校、确山县李新店镇初级中学等合作的实践实训基地,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汉语言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见支撑材料 3.12-4)(见支撑材料3.12-5)(见支撑材料3.12-6)(1)每学期两个周的实践周,让学生进学校、进社区,实地考察、观摩、实践实训,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见支撑材料3.12-7)(2)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每年暑假组织学生到驻马店的贫困乡村,结合当前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从事传统文化的宣传,帮扶留守儿童,为孩子们授课等,为扫除农村的庸俗文化、提升农村人口的素质服务,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宣传能力、文字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优化师资队伍,提高师资水平采用“引进、提高、调整”的方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其主要措施为:1、根据本专业建设的需要引进博士,充实教师队伍,带动学科的发展。
2、对现有师资队伍进行改造,敦促现有教师积极创造条件申报高一级职称,攻读在职博士、硕士,提升职称、学历层次;对现有教师优化组合,在保持各学科师资均衡发展的前提下,重点加强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等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为这几个学科申报硕士点打下师资基础。
3、通过转岗培训、课程进修、引进人才等形式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4、以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等学科建设为依托,培养在相应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加强学术团队和学科梯队的建设,带动学科专业的快速发展。
5、围绕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外国文学、写作学等精品课程建设,培养教学名师。
形成一支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合理、专业领域覆盖面广、具有创新意识、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6、通过以老带新、引进名师授课的方式培养青年教师,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见支撑材料3.12-8)7、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8. 以科研促教学,将科研成果及时有效地应用于教学改革中,使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