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的情况》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身高的情况》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身高的情况》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身高的情况》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了解身高的分布情况,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身高数据,学生需要通过这些数据,了解身高的分布情况,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他们能够通过图表来了解数据的基本情况,也能够通过数据来推断出一些规律。
但是,对于数据的深度分析和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图表来了解身高的分布情况。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身高的分布情况。
3.能够通过数据来推断出一些身高的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能够通过图表来了解身高的分布情况。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身高的分布情况。
3.能够通过数据来推断出一些身高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数据来了解身高的分布情况,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身高的分布情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身高数据表格。
2.准备图表制作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身高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身高的分布情况的学习。
例如:你们的身高分布是怎样的?你们觉得身高的分布有没有规律?2.呈现(15分钟)呈现身高数据表格,让学生通过表格来了解身高的分布情况。
引导学生关注表格中的数据,例如:最高的身高是多少?最低的身高是多少?身高的分布是怎样的?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图表来了解身高的分布情况。
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图表,也可以让学生使用图表制作工具。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身高的分布情况。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身高的例子,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身高的分布情况。
例如:如果有一个身高为1.6米的人,他属于哪个身高段?5.拓展(10分钟)让学生通过数据来推断出一些身高的规律。
例如:身高的分布有没有规律?身高的分布是否与性别有关?6.小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一下,他们通过数据了解了身高的分布情况,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身高的分布情况,他们也通过数据推断出了一些身高的规律。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据处理《身高的情况》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学习任务单)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据处理《身高的情况》教学设计主题身高的情况(分组整理数据)课型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学习目标】1.结合身高情况,经历对原始数据分析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会填写简单的数据分组整理的统计表。
2.结合数据分组整理的统计表,选择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进一步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会从数据分组整理的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感受数据分布的特征,解决问题,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评价任务】1.学生通过完成分段身高统计表,检验学习目标1的达成情况。
2.学生通过完成分段身高统计图、集体交流,检验学习目标2的达成情况。
3.学生通过练一练,检验目标1、2、3的达成情况。
【学习内容】分类和分组是整理数据的开始。
当调查了一大堆原始数据以后,看起来很杂乱,很自然的想法是把它们分分类。
有时候我们还可以对数据进行分组,分组后便于学生从中发现一些信息。
本课是让学生经历对统计结果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事物的辨别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会用自己的方式,如文字、画图、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已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了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能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认识复式统计图,掌握了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完成分段统计表(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1完成分段身高统计表教师活动11、创设“订校服”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分段整理统计表。
活动意图说明:初步体会统计的作用,增强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有效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
环节二:制作统计图,分析数据。
(指向目标2、3)学生活动2 教师活动21、指导学生完成统计图。
2、指导学生倾听3、引导学生比较4、及时板书1、制作统计图2、分析数据(1)、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多,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少?(2)、淘气的身高在班中所处的位置。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身高的情况》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身高的情况》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身高的情况》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数据和图表来了解和掌握身高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材首先通过调查学生身高的方式引入主题,然后让学生通过绘制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方式来展示身高数据,最后让学生通过分析数据来了解身高的变化情况。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对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身高数据是一个连续性的数据,如何通过离散的数据点来反映身高的变化趋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如何通过数据点来推测身高的变化趋势。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数据来了解身高的变化情况。
2.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3.让学生掌握绘制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四. 教学重难点1.如何通过数据点来推测身高的变化趋势。
2.如何绘制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数据来分析身高的变化情况,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绘制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身高数据,可以是对学生身高的调查数据,也可以是其他来源的数据。
2.准备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模板。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身高的变化情况,例如:你们的身高有没有发生变化?身高的变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2.呈现(10分钟)呈现身高数据,可以是调查的数据,也可以是其他来源的数据。
让学生观察数据,尝试找出身高的变化趋势。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来展示身高数据。
引导学生如何通过数据点来推测身高的变化趋势,如何绘制统计图。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绘制的统计图,并简要介绍绘制过程和分析结果。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3-4课时《身高的情况、 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3-4课时《身高的情况、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身高的情况、身高的变化》的内容包括身高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及身高的变化规律。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身高数据,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他们对统计学有一定的认识。
同时,学生对自身的身高变化比较关注,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然而,学生对于身高变化规律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适当的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身高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2.通过身高数据的分析,让学生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身高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身高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身高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学生身高数据,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2.准备身高变化规律的相关资料,用于课堂拓展。
3.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用于课堂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一组学生身高数据,引导学生关注身高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学生身高数据,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索身高变化的规律。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运用身高数据,尝试分析身高变化的规律。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个别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方法。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身高数据,验证身高变化的规律。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合作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反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身高的情况-北师大版(2012)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身高的情况-北师大版(2012)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各自的身高和偏差值;
2.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
3.理解平均值对一组数据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并理解平均值对数据的意义。
•教学难点:了解偏差值和平均值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1. 课前分类讨论
•老师可以让学生报出自己的身高,然后让大家按照身高从小到大排列,看谁的身高最高/最矮。
•将学生的身高数据记录在黑板上,积极组织学生发言讲述他们的感受。
2. 计算身高的平均值
•学生自行计算所有身高的平均值。
•将所有身高数据的总和除以样本个数得到平均值。
3. 计算偏差值
•让学生计算自己的身高与平均值之间相差多少厘米,也就是偏差值。
•偏差值=自己的身高 - 所有身高的平均值
4. 绘制条形统计图
•通过黑板上的身高数据和偏差值计算,讲解条形统计图的构成和绘制方法。
•让学生在练习册上绘制一张自己的身高条形统计图。
5. 解读条形统计图和平均值
•老师可以问学生看到条形统计图和平均值有何感想,并讲解其中的概念。
•平均值代表样本中学生身高的中心值,可代表整体身高水平的参考,了解经验平均值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四、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通过让学生自行计算自己的身高和绘制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身高基本概念,并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构成和应用。
此外,也充分借助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感觉,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了本次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
六年级数学上册《身高的情况》教案、教学设计
5.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身高问题的关注,认识到身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意识,不以身高作为评价他人的标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正视自己的身高,树立自信心。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系列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身高问题图片,如篮球运动员的身高、课桌椅的高度等,引导学生关注身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身高的测量方法,整理和分析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
难点:运用数学知识解释身高数据,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
2.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身高现象。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身高数据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重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和身边同学的身高吗?”“身高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呢?”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身高问题的思考。
3.邀请几名学生上台,用刻度尺或米尺测量他们的身高,并记录下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身高的测量过程,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介绍身高的概念,讲解身高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引导学生认识到身高数据的重要性。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5.3《身高的情况》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5.3《身高的情况》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身高的情况》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调查、收集数据,了解身高的分布情况,并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教材通过生活化的身高数据,引导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他们能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等基本的统计量。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对身高这一概念并不陌生,有利于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然而,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对身高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及如何正确解读统计结果,对学生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调查、收集数据,了解身高的分布情况,并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对身高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培养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调查、收集数据,了解身高的分布情况,并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对身高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解读统计结果,以及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对身高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化的身高数据,引导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2.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培养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身高数据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身高调查表,用于学生分组调查和收集数据。
2.教师准备统计图表的制作工具,如PPT等。
3.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和整理数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身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吗?”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身高的情况教学设计
篇一:身高的情况教案身高的情况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的用途;2、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在低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了分类,那根据学过的知识,你能不能把我们班的同学进行分类呢?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出了一个小问题,是关于我们以前学过的分类统计的题目。
把自己所在小组的人数按性别进行分类统计,并完成下表。
学生小组内合作完成,并汇报统计结果。
二、自主尝试,合作探究1.收集数据。
(课件出示)下表是淘气班学生的身高情况。
(单位:cm)(1)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能看出什么?(学生观察表格后汇报:表格数据太多,发现不了问题)(2)教师明确:上表数据经过整理后,才能从中发现信息。
这就需要我们用统计的知识来解决。
2.分段整理。
(课件出示分段统计表)(1)我们可以按身高每5cm一段来整理数据。
(2)小组合作填表。
(3)思考:如何填表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4)学生展示自己填表的结果。
(5)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根据数据填写的统计表就是对数据一个分段整理的过程。
像这样把数据分成几段来统计的方法就叫分段统计法。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段统计。
3.绘制统计图,并分析数据。
师:请大家根据刚才分段整理的数据,在教材上绘制统计图。
(1)学生小组合作绘制条形统计图。
思考:①每格代表几人合适?②如何绘制才能美观?(2)学生分组展示绘制的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课件出示)①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多?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少?②说一说淘气的身高在班中所处的位置。
③你可以对淘气班订运动服提一些建议吗?(4)学生小组讨论问题并解答。
师:刚才我们根据分段统计表对问题进行了分析,这就是我们根据分段统计图、表对数据的分析。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身高的情况-北师大版(2012)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身高的情况-北师大版(2012)一、教学目标1.理解身高的测量方法及单位。
2.通过身高的检测,掌握身高的变化规律。
3.能够进行有关身高的计算、分析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1.理解身高的测量方法及单位。
2.通过身高的检测,掌握身高的变化规律。
3.能够进行有关身高的计算、分析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能够进行有关身高的计算、分析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2.课堂练习3.课后作业五、教学内容1. 身高的测量方法1.1 身高的测量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身高的测量方法:站直,双脚并拢,挺直腰杆和头颈,呼气,目视前方。
测量工具为尺,单位为厘米。
1.2 实测体验让学生相互测量身高,体验测量身高的过程,加深身高的测量方法的理解。
2. 身高的变化规律2.1 生长规律让学生了解身高的生长规律,从出生到青春期,身高快速增长;青春期之后身高缓慢增长,20岁之后停止生长。
2.2 不同性别身高对比让学生了解不同性别身高的差别,男生身高大于女生身高。
3. 身高的计算、分析和应用3.1 身高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身高的相关知识点,如平均身高、身高中位数、身高众数、四分位数等。
3.2 身高的应用学生通过身高的应用题,掌握身高的计算和分析方法,如:某班级30位同学的身高,平均身高是152厘米,身高最大的学生比身高最小的学生高30厘米,那么该班级身高的中位数是多少?六、教学建议1.在课堂中,注重交互式推广教育,让学生参与到身高测量中去,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身高的测量方法和技能。
2.体现学科的知识,把身高的知识点与数学知识点的联系展现出来,深入理解身高的规律与变化。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评价教学后学生能够理解身高的测量方法及单位,通过身高的检测,掌握身高的变化规律,并能够进行有关身高的计算、分析和应用,教学目的达成。
小学数学北师大六年级上册五数据处理《身高的情况》教学设计
《身高的情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身高的情况》(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据处理第三课时教材第61~62页内容)教学目标:1.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作出分析描述。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难点: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作出分析描述。
教学准备:ppt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淘气所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吗?想不想用我们所学的统计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呢?那就好好学习吧。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师:下表是淘气所在班学生的身高情况,你能整理上表中的数据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表格)生1 :把这些数据排序,可以得到最高与最低的身高。
生2:将身高分段整理,可以看出每段范围内人数的多少。
师:某服装厂按身高每5厘米一段来确定服装的型号,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分段吗?生:当然可以,我们也可以自己分段。
师:试着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淘气所在班学生身高分段情况统计表")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填表结果,重点引导学生在统计数据时怎样避免重复和漏掉数据。
师:根据淘气所在班学生身高分段情况的统计表,完成教材第61页下面的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制图结果,对于正确的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师:根据统计图,你能不能告诉大家,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多?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少?生:从图中可以知道,145厘米~149厘米这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多;140厘米以下这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少。
师:淘气的身高是154厘米,你能说一说淘气的身高在班中所处的位置吗? 生:淘气的身高属于150厘米~154厘米这个身高段,在班中是中等偏上一点。
师:你可以对淘气所在班订运动服提一些建议吗?学生可能会说:多订中号的,少订小号的。
身高的情况(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
身高的情况(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身高的概念,能够准确地测量和记录身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计算平均身高、比较身高差异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身高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内容1. 身高的定义和测量方法2. 身高的分布和变化规律3. 平均身高和身高差异的计算4. 身高与其他因素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身高的概念、测量方法和计算平均身高。
2. 教学难点:身高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如年龄、性别、遗传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身高测量尺、计算器、教学PPT。
2. 学具:学生自带的身高测量工具、笔记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身高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身高的定义和测量方法,让学生了解身高的基本知识。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互相测量身高,并记录下来。
然后计算每组学生的平均身高,比较身高差异。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身高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如年龄、性别、遗传等。
5. 总结讲解: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讲解身高分布和变化规律,以及身高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6.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身高的重要性和测量方法。
六、板书设计1. 身高的定义和测量方法2. 身高的分布和变化规律3. 平均身高和身高差异的计算4. 身高与其他因素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测量家人的身高,并计算平均身高。
2. 让学生调查不同年龄段、性别的人的身高差异,并分析原因。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参与度和合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 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身高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3.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身高的情况》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身高的情况》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据与处理的第3课《身高的情况》,主要内容为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制作步骤以及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进行分析描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培养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提升数据处理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能够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作出分析描述。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生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学生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作出分析描述。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对统计表有一定的了解。
在观察和描述数据方面,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有所提升。
然而,学生对于制作和分析统计图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身高的统计数据。
你们知道什么是条形统计图吗?它有什么作用?学生A:条形统计图是一种用条形表示数据数量的图表。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教师:很好,条形统计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和分析数据。
那么,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请看这幅条形统计图,你们能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2. 知识讲解教师:同学们,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学生B:条形统计图的横轴表示数据的种类,纵轴表示数量,柱状条的长度代表数量的多少。
教师:很好,柱状条的长度确实代表了数量的多少。
那么,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是什么呢?学生C:首先,我们要绘制坐标轴;然后,标出数据的种类;接着,根据数据绘制柱状条;最后,添加标题和标签。
教师:非常好,你总结得很到位。
现在,我将给你们分发一组数据,请你们动手跟着步骤制作一幅条形统计图。
3. 练习与操作教师:同学们,请拿出直尺、铅笔和彩色纸,我们开始制作条形统计图。
记得按照步骤进行操作,并在绘制完成后与同桌交流、比较和讨论自己的制作过程和结果。
身高的情况教学设计
身高的情况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高情况,并学会测量身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3.使学生了解身高变化的一般规律,并懂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身高增长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
1.身高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2.身高变化的一般规律。
3.良好生活习惯对身高增长的影响。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引入身高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教师讲解身高的定义及测量方法,并示范如何使用测量工具进行身高测量。
2.新课学习:
通过讲解、示范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身高变化的一般规律。
让学生了解营养、运动、睡眠等因素对身高增长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哪些生活习惯有助于身高增长。
3.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身高测量,并记录自己的身高数据。
让学生通过
小组合作,分析自己身高变化的原因,并制定出有助于身高增长的良好生活习惯的计划。
4.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分享自己的身高变化情况和制定出的生活习惯计划。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5.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测量自己的身高,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同时,要求学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根据自己的身高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生活习惯。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3身高的情况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3身高的情况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身高的测量方法和重要性;•掌握常用的身高单位;•能够进行身高测量,并用数字与图形的形式予以表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初步统计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对健康的重视与理解。
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身高的测量方法及测量结果的表达;•教学难点:初步统计分析与身高的数字与图形表达。
3. 教学准备•教学用具:直尺、计量尺、标尺、体重计、白板、笔;•教学材料:身高测量表格、身高报告表格、测量教学PPT。
4. 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身高是什么?–如何正确测量身高?–如何用数值和图表表达身高?2.学生回答问题并展示自己的认识。
待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进入下一步。
4.2 身高测量1.教师带领学生集体测量身高并记录。
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演示如何正确使用直尺、计量尺、标尺测量身高,并关注学生的操作是否正确。
2.测量完毕后,学生利用自己的测量结果填写身高测量表格,并核对表格的正确性。
4.3 身高数字与图形表达1.教师向学生讲解身高数字与图形表达的方法。
向学生演示如何用柱状图和折线图表达身高数据,并鼓励学生自己练习。
2.学生利用PPT上提供的数据练习使用身高数字与图形表达方法。
3.学生用PPT演示自己的作品并与同学互动。
4.4 身高数据分析1.教师向学生统计身高数据,并使用柱状图展示。
2.学生观察柱状图,并回答一些与身高相关的问题,如平均身高,最高身高与最低身高等。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统计分析。
4.5 总结与小结1.教师进行本节课的总结,以及不足点和改进点的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2.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身高测量和数字与图形表达的方法,并加强初步统计分析能力。
5.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讲解了身高的测量方法、数字和图形表达方法以及初步分析方法。
学生们在身高测量和数字图表表达中都表现出了很好的学习意愿,并且对初步的统计分析方法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小学数学课题 身高的情况 第3课时教学设计
分组数据整理
进行数据分析
统计图的选择
一、任务激学
1.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各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2.今天我们就运统计图去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3.你知道吗:你衣服的型号是多少?
二、自主预学
出示主题图:
思考这一大堆数据很杂乱,怎样分类、分组便于发现一些信息。
三、互助释学
1.整理上表中的数据,并于同伴交流。
课题身高的情况第(3)课时
一度设计主备人:
二度备课主备人:
教学过程,会填写简单的数据分组整理的统计表
2、结合数据分组整理的统计表,选择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重点
会分类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会分类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
课件
主要知识点
⑷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多?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少?
②你可以对你们班订校服提一些建议吗?
2.下面是淘气所在学校六⑵班男、女生的身高分布照片,男生和女生的身高分布情况有什么不同?与同学进行交流。
板
书
数据整理
列表画图
错例
反
思
2.怎样分段?按5cm一段,来确定服装的型号,完成书中表格。
3.思考,怎样整理不容易漏数?
引出3种常用的方法
A、在表格中数一个数,划一个数。
B、正字法计数。
C、在数轴上做记号,一个数用一个点表示。
4.整理好后回答问题:
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哪个段的人数最多(最少)?
这些信息有什么用?
5.完成书中的统计图
思考,为什么选择条形统计图?
6.结合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哪个段人数最多、最少?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3身高的情况5.2身高的情况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3身高的情况
5.2身高的情况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身高的测量方法,能正确测量身高并记录数据;
2.掌握样本、平均数的概念;
3.能够用样本和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和趋势。
二、教学重点
1.测量身高的方法;
2.样本、平均数的概念;
3.样本和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和趋势。
三、教学难点
1.用样本和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和趋势。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逐步呈现一些身高数据并询问学生如何描述它们,引出身高数据的统计分析。
2. 学习
1.身高的测量方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测量身高的方
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自行测量身高,并记录数据。
1。
身高的情况-完整版教学设计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巩固练习:
说一说:观察下面的统计图,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出示教材第61页条形统计图。先让学生自己读图,再说一说,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白了什么?有何想法或感受。
拓展延伸:
看图回答问题
出示教材第61页男女生身高分布照片.
第(1)题学生读图后交流。
第(2)题引导学生用量角器、直尺等工具,仿照上面的统计图,自己画一幅扇形统计图,并与同学交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62页第1题。
2.课本第62页第2题。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教学
内容
身高的情况
教学
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能读懂条形统计图,体会条形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者统计图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析描述。
教学
重点
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教学
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或者统计图做出分析描述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修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谁知道淘气所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自学感悟:
用投影仪出示淘气所在班学生的统计表。
1、学生独立填上表中的数据 。
2、独立制作条形统计图。
合作探究:
出示条形统计图。组织学生交流两种统计图,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3、教师小结: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到哪个量多,哪个量少。而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高的情况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的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方法,学会从数据中准确地提取信息,根据数据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推理。
2、通过亲自去解决具体问题,掌握分析数据含义的方法,培养观察、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3、感觉数学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处理繁琐数据的自信心,增强应用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培养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对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会根据具体数据,准确地进行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推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一组穿着不合身服装的照片。
师:同学们欣赏了这组照片有什么想说的?
生:他们穿着的衣服不合身。
太大或太小……
师:你们的服装都是什么型号的?
老师展示自己衣服的型号强调衣服的型号和身高有关
淘气班级现在要定做校服,我们需要了解什么信息(板书:身高的情况)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学生整理数据,自主研究。
师:这是淘气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你们能看出最高的是多少?最低的是多少吗?
学生不容易看出来,从而引起想整理的欲望。
那我们需要整理一下数据,怎么样来整理呢?
学生得出方法排序或者分段
(服装厂按5cm一段来确定服装的型号)请同学们完成教材中学生身高分段情况统计表2、汇报展示,分享交流
学生展示自己完成的分段情况统计表,并且分享方法。
接下来完成统计图
结合学生做出来的统计图回答课本上的三个问题。
三、实践运用,提高数据整理效率。
完成教材练一练1、练一练2。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板书:
身高的情况
收集数据-----分段整理-----绘制统计表-----绘制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