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运动、反射

合集下载

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

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

2.白质 位于灰质周围,由上行(感觉)、下行(运动) 的纤维束构成。被表面纵沟分为三部,即前索、 外侧索、后索。
(五)脊髓功能 1.传导 2.反射
白质内纤维束
薄束
楔束
上行纤维束 薄束、楔束 脊髓丘脑束 下行纤维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红核 脊髓 束
脊髓小脑束 脊髓丘脑束
网状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皮质脊髓前束
前角(柱):运动神经元
灰质 后角(柱):联络神经元
侧角(柱)
白质:传导束
薄束(传导下半
上行~ 身冲动)、楔束 脊髓丘脑前/侧束
下行~:皮质脊髓前/侧束
二、脑位于颅腔内, 可分为脑干、小脑、间脑、端脑。 二、脑 干
(一) 脑干分部 包括延髓、脑桥、中脑(自上而下)三部。 (二) 脑干位置 位于颅后窝,自枕骨大孔至蝶鞍之间。 (三)脑干外形
运动(交感副交感)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反射: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 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反射弧:完成反射活动的形 态基础
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 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一)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1.灰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 聚集而成。(色泽灰暗)。大脑、小脑表层
的灰质称大脑皮质、小脑皮质。 2.白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 3.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
四、小脑: 位于颅后窝,在脑桥和延髓的后上方,
参与运动的协调与控制,但不参与运动的启 动;一旦小脑受到损害,机体的协调活动就 会发生障碍;
小脑的外形
分部
小脑蚓 小脑半球
小脑扁桃体
小脑扁桃体疝:当颅内压升高时,小脑扁桃体常被 挤压嵌入枕骨大孔,压迫延髓,危及生命。

01.感觉运动及反射

01.感觉运动及反射

2、内囊综合征(syndrome of internal capsule)
病灶对侧偏瘫、 偏身感觉缺失、 偏盲。
3、脑干损害综合征(syndrome of brainstem damage):
交叉性瘫痪。
4 、 脊 髓 损 害 综 合 征 ( syndrome of spinal cord damage)
• 不随意运动(involuntary movement)—— 主要是锥体外系统与小脑系统的功能。
锥体 运动 系统
运 动 系 统
小脑系统 运动单位
锥体 外运 动系 统
[ 运动系统的组成 ]


中枢部分 (运动皮质 cerebral cortex)
传导部分
(运动传导束 motor tract) • 周围部分 (效应器 effector)
指中央前回运动区大锥 体 (Betz) 细胞及其下行轴突 形成的锥体束(包括皮质脊髓 束和皮质延髓束)。
•下 运 动 神 经 元 (1ower motor neuron)
指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 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 经轴突,是接受锥体束、锥 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种冲 动的最后共同通路。
二、运动障碍(motor disturbance) 的临床意义
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细胞。
第二级神经元:脊髓或脑干。
(1)痛觉、温度觉——脊髓后角细胞。 (2)粗糙触觉——脊髓后角细胞。 (3)精细触觉、深感觉——延髓的薄束核与楔束核。

第三级神经元:丘脑。
1、痛觉和温度觉传导路
躯体皮肤粘膜痛温觉周 围感受器→脊神经节假单极 神经元( I )→脊神经后根 → 髓 内 上 升 1-2 个 节 段 → 后 角细胞(Ⅱ)→前连合交叉 →脊髓丘脑侧束→脑干→丘 脑腹后外侧核(Ⅲ)→丘脑 皮质束→经内囊后肢→大脑 皮层中央后回中上部。

神经病学总论:运动、感觉及反射-精品医学课件

神经病学总论:运动、感觉及反射-精品医学课件

运动系统损害表现和定位(不自主运动)
4、不自主运动 是指不受主观意志支配的,无目的的异常运动。 主要见于锥体外系统病变。
临床常见的不自主运动包括:痉挛发作、震颤、 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偏身投 掷运动、抽动症等 痉挛发作: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收缩,可见于限 局性癫痫和癫痫大发作。
运动系统损害表现和定位(不自主运动)
偏身投掷运动:是指因丘脑底核损害引起的一 侧肢体的不随意运动,表现为一侧肢体猛烈的 投掷样不自主运动,运动幅度大,力量强。
运动系统损害表现和定位(不自主运动)
抽动症:为单个或多个肌肉刻板而无意义的快 速收缩动作。常累及面部及颈部肌肉,表现为 挤眉弄眼、呶嘴、点头、扭颈、伸舌等。如累 及呼吸及发音肌肉时,抽动时伴有不自主的发 音,或伴有秽语,故称“抽动秽语综合征”。 常见于儿童,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清楚,部分 病例由基底节病变引起,有些与精神因素有关。
震颤: 为主动肌和拮抗肌交替收缩的节律性摆 动样动作。多见于手、上下肢、头、舌和眼睑。
病理性震颤按与随意运动的关系分为: 静止性震颤 : 特点为安静时明显,活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表现手指有节律的,每秒4~6次的快速的抖动。 严重时可呈“搓药丸样”或“拍水样”,亦可见 于头、下颌、前臂、下肢及足等部位。 见于苍白球和黑质病变,如帕金森病。
运动系统检查
• 一、肌形态和 肌营养:肌萎缩、假性肥大 • 二、肌张力:增高(折刀样、铅管样)、减弱 • 三、肌力 • 四、姿势与步态:痉挛性偏瘫步态、痉挛性截瘫步态、共济失
调步态、慌张步态、跨域步态和肌病步态。 • 五、共济运动 • 六、不自主运动:痉挛发作、震颤、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
感觉的分类
动作性震颤 : 是指肢体指向一定目的物时所出现的震颤。 特点是当肢体快达到目的物时则震动)

感觉和运动传导通路

感觉和运动传导通路

在正常的反射活动中,上运动神经元对下运 动神经元具有抑制作用。
瘫痪特点 肌张力 腱反射 浅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痉挛性(硬瘫) 弛缓性(软瘫)
增强
减弱
亢进
消失
消失
消失
出现
不出现
不明显
明显
二、锥体外系 extra pyramidal tract
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 动的传导路径。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核下瘫)
病灶侧所有面肌瘫痪
症状 核上瘫
核下瘫
额纹 正常
消失
眼裂 能闭眼
不能闭眼
鼻唇沟 消失
消失
口角 歪向病灶侧 歪向健侧
舌下神经瘫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对侧舌肌瘫痪 表 现:伸舌时舌尖
偏向健侧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同侧舌肌瘫痪
表 现:伸舌时舌尖 偏向患侧
2.皮质脊髓束
corticospinal tract
视网膜 节细胞
视野
视神经
睫状神经节 动眼神经 视束
动眼神经 副核
顶盖前区核 视觉中枢
视网膜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上丘臂

顶盖前区

通 两侧动眼神经副核
动眼神经

睫状神经节
节后纤维
瞳孔括约肌 瞳孔缩小
听觉传导通路 Auditory pathway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蜗螺旋神经节的双极细胞 第2级:蜗神经前、后核 第3级:内侧膝状体
中央前回上2/3和中央旁小 叶前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组 成。
皮质脊髓侧束直达骶节

七年级生物反射弧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反射弧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反射弧知识点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学生的教育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学过光学、力学等物理科学之后,进入到了生物学阶段。

在生物学学习中,反射弧是一个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那么,到底什么是反射弧?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七年级生物反射弧知识点。

一、反射弧的定义反射弧是指刺激某个感觉器官后,在神经元内发生传递、加工、反射,最后在肌肉上引起反应的过程。

通俗地说,反射弧是指一个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就可以自动产生反应的机制。

二、反射弧的结构反射弧可以分为五个部分:感受器、感觉神经元、中枢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效应器。

1.感受器:感受器是人体中的各种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皮肤等。

他们的作用是接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比如光线、声音、气味、味道、温度等。

2.感觉神经元:感觉神经元是一种专门的神经细胞,主要的作用是把感受器接收到的刺激信号传递到中枢神经元。

3.中枢神经元:中枢神经元主要位于脊髓和脑干中,处理来自感觉神经元的信息,并作出反应。

他们的作用就像计算机里的中央处理器一样。

4.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负责把处理好的信息传递到肌肉,以便产生反射动作。

5.效应器:效应器是指肌肉或腺体,它们可以因为信号的到来而做出反应,比如肌肉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

三、反射弧的传递反射弧的传递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感觉神经元传递:感觉神经元会把接收到的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元。

2.中枢神经元加工:在中枢神经元里,信息会被加工、处理。

经过分析和比较,中枢神经元可以决定是否发出信号,以及发出的信号的大小强度。

3.运动神经元传递:最后,运动神经元会把信号传递到肌肉或腺体,以产生反射动作。

四、反射弧的类型反射弧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指由某种刺激直接引起反射动作,不需要进行学习或训练。

比如眼睛会自动眨眼睛来防止异物进入,胃会自动分泌消化液来消化食物。

2.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指在经历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之后产生的反射动作。

人体的感官和运动系统

人体的感官和运动系统

人体的感官和运动系统人体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由诸多器官和系统组成,其中感官和运动系统是人体最为重要的两个系统之一。

感官系统让我们能够感知外界的信息,而运动系统则使我们能够作出相应的反应并执行各种动作。

本文将以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人体的感官和运动系统。

一、感官系统感官系统是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互动的重要途径,它主要由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个感觉器官组成。

这些感觉器官位于不同的部位,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视觉是我们最常用的感觉之一,它通过我们的眼睛和视觉神经系统进行。

眼睛中的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等结构协同工作,将光线转化为电信号,并传递到大脑的视觉皮层,从而形成我们所见的图像。

视觉不仅让我们看到物体的形状、颜色和运动,还能帮助我们辨认物体和了解周围的环境。

听觉则是通过耳朵和听觉神经系统实现的。

耳朵中的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听觉系统。

当声波通过外耳进入耳道时,中耳的鼓膜会受到震动,并将其传递到内耳的耳蜗中。

耳蜗中的感觉细胞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然后传递到大脑的听觉皮层,从而让我们能够听到声音并辨别声音的来源和特征。

嗅觉和味觉是我们对化学物质的感知能力。

嗅觉主要由我们的鼻子和嗅觉神经系统完成,而味觉则通过我们的舌头和味蕾实现。

当嗅觉和味觉器官接触到特定的化学物质时,它们会产生特定的感觉和味道,从而让我们能够辨别食物的香味和味道。

触觉是我们对物体接触和压力的感知能力,它主要由我们的皮肤、神经末梢和大脑皮层组成。

当我们的皮肤接触到物体时,感觉细胞会发送信号到大脑,从而让我们感知到物体的温度、质地和形状。

触觉不仅帮助我们保护身体免受伤害,还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亲密接触和身体的快感。

二、运动系统运动系统是人体执行运动和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和神经系统三个部分组成。

骨骼系统是人体的支架和保护机构,它由206块骨头组成,可以提供支撑和保护身体内部器官的功能。

骨骼不仅使我们能够保持身体的形状和稳定性,还是肌肉的附着点,通过肌肉的收缩和伸展来实现身体的运动。

3.感觉、运动、反射

3.感觉、运动、反射
膝腱反射:L2~4
反射--深反射
跟腱反射:L5~S2
反射--浅反射
反射弧构成:有多个中间神经元 浅反射消失:反射弧任何部位的中断。
见于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
反射--病理反射
出现病理反射的意义:上运动神经元受损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感觉--感觉传导通路
感觉--感觉传导通路
2. 头面部: 3-2-1 头面部皮肤浅感觉感受器→经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脑桥核 (换元)→三叉丘系交叉至对侧→三叉 丘系→丘脑腹后内侧核(换元)→经内 囊→中央后回下部感觉中枢
感觉--感觉传导通路
深感觉及精细触觉: 3-2-1
肌腱、关节深感觉感受器及皮肤精细触觉 感受器→经周围神经→脊神经节 →薄、 楔束→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换元)→ 内侧丘系交叉至对侧→内侧丘系→丘脑 腹后外侧核(换元)→经内囊→中央后 回感觉中枢
反射弧构成:2个神经元 深反射减弱、消失:反射弧任何部位的
中断。见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 深反射增强:可出现阵挛、Hoffmann征、
Rossolimo征。见于反射弧未中断而锥体 束受损(上运动神经元受损)。
反射--深反射
肱二头肌腱反射:C5 ~ 6
反射--深反射
肱三头肌反射:C6 ~ 7
反射--深反射
运动--瘫痪
6. 神经根:节段性下运动神经元瘫 7. 周围神经: (1) 单神经病:该神经支配的肌肉瘫痪 (2) 多神经病:对称性四肢远端肌肉瘫痪、
萎缩。
运动—运动障碍的定位诊断
上运动神经元瘫:皮层或锥体束
下运动神经元瘫:颅神经运动核、脊髓 前角细胞或周围神经、肌肉
反射--概述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上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情绪和情感:对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总是持有一定的态度,人对这种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原则。

测量:是指心理或行为可以被科学地观察和记录。

发展性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那么,作为对客观事物反映心理也是发展变化的。

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

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实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的,即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分析时,在选择方法对被试身心是否产生不良影响。

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的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在特定的实验中,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因素进行实验,以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

神经系统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
两对神经的解剖和功能关系密切,常同时受损
Ⅸ舌咽神经(glossopharyngerl nerve) :舌后1/
3 味觉,腮腺分泌,咽喉部的感觉、运动和反射, 内脏感觉。
Ⅹ迷走神经(vagus nerve):内脏感觉,耳部感觉,
咽喉部运动。
(八)副神经
Ⅺ副神经(accessory nerve): 躯体运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内脏运动。
(九)舌下神经
Ⅻ舌下神经 (hypoglossal nerve): 中枢性舌下神经麻痹:单侧舌下神经麻 痹时伸舌舌尖偏向病侧对侧,病久者不见舌 肌萎缩及舌肌颤动。 周围性舌下神经麻痹:单侧舌下神经麻 痹时伸舌舌尖偏向病侧,两侧麻痹者则不能 伸舌,病久者可见舌肌萎缩及舌肌颤动。
第二节
运动功能检查
运动包括随意和不随意运动,随意运动由 锥体束司理,不随意运动(不自主运动)由锥体 外系和小脑司理。 1、肌力:记录采用0~5级的六级分级法。 2、肌张力(静息状态下的肌肉紧张度): 增高:锥体束损害现象—折刀现象(痉挛) 锥体外系损害现象—铅管样强直、齿轮样 增高 降低: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如:前角灰质炎
(1)外观:注意是否有上睑下垂,睑裂是否对 称,观察是否有眼球前突或内陷、斜视、同 向偏斜,以及有无眼球震颤。 (2)眼球运动:请病人随检查者的手指向各个 方向移动,而保持头面部不动,仅转动眼球; 最后检查集合动作。 (3)瞳孔及瞳孔反射:注意观察瞳孔的大小、 形状、位置及是否对称,正常人瞳孔直径约 3~4㎜,圆形、边缘整齐、位置居中。
(五)面神经
Ⅶ神经(facial nerve):
面肌运动、舌前2/3味觉、腺体分泌。 周围性麻痹(核和核下性)的特点 中枢性麻痹(核)的特点
(六)位听神经
Ⅷ听神经(auditory nerve)

运动、感觉、神经系统检查

运动、感觉、神经系统检查
运动、感觉、神经系统检查
• 引言 • 运动系统检查 • 感觉系统检查 • 神经系统检查 • 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运动、感觉、神经系统检查是医 学中常见的检查手段,主要用于 评估和诊断神经系统功能状况。
02
这些检查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 神经系统状况,发现潜在的疾病 或损伤,以及评估治疗效果。
痛觉检查
痛觉检查是通过刺激皮肤或组织,观察个体对疼痛的反应,以评估感觉功能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痛觉检查方法包括针刺法、热刺激法和电刺激法。
针刺法是通过针刺皮肤来观察个体是否出现缩回反应或表情变化;热刺激法是通过加热皮肤 来观察个体是否出现躲避反应或疼痛表情;电刺激法是通过电流刺激皮肤来观察个体是否肌反射、桡骨膜反射等, 用于检查肌肉、肌腱和关 节等深层结构。
病理反射
如巴宾斯基等征,阳性表 现为足部母趾背伸,提示 锥体束受损。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正中神经
检测手指和手腕的感觉传导速度。
尺神经
检测手和手腕的感觉传导速度。
腓总神经
检测脚和小腿的感觉传导速度。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触觉检查
触觉检查是通过触摸皮肤或组织,观察个体对触觉刺激的反应,以评估 感觉功能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触觉检查方法包括轻触法、重触法和振动法。
轻触法是通过轻轻触摸皮肤来观察个体是否出现缩回反应或触觉感受; 重触法是通过用力触摸皮肤来观察个体是否出现躲避反应或疼痛表情; 振动法是通过振动器刺激皮肤来观察个体是否出现振动感受。
肌肉耐力检查
测试方法
通过持续进行某项运动或重复某 个动作,观察肌肉的疲劳程度, 评估肌肉耐力。
异常表现
肌肉耐力不足,可能导致疲劳、 乏力等症状。

反射的名词解释生理学

反射的名词解释生理学

反射的名词解释生理学生理学是由古希腊学者希波克拉底提出的,它是一门研究人类和动物的体内机能的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细胞和组织,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除此之外,生理学还研究细胞分子和基因过程,以及生物物质在细胞内合成和代谢过程,以了解细胞和组织之间的联系和功能。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生理学的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包括遗传学、细胞基因学、生物物理学、神经生理学、免疫学、心血管生理学、消化生理学等。

以反射的名词解释生理学,首先要提到反射。

反射是指一种本能反应,一旦受到外部刺激,身体会作出相应的反应,而不需要人为意识。

反射可以分为两类:感觉反射和运动反射。

感觉反射是指外界刺激引起的反应,而运动反射则是指外界刺激引起的反应。

生理学就是研究反射和机体内部发生的现象。

例如,当触及皮肤的一端的肌肉,某一肌肉被刺激到,这种反应称为反射。

此外,生理学还研究身体内部更复杂的反应,如生物体内正常的新陈代谢,以及免疫反应。

此外,生理学还研究身体各个部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机体内部的各种反应。

在研究反射的同时,生理学还涉及人体组织的细胞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方面的研究。

另外,它也涉及神经生理学,这是一门研究神经活动如思想、情绪、记忆等的科学。

生理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研究身体的环境响应,例如转移乳酸、温度、氧气、湿度等各响应,以及机体如何与外界环境保持恒定的关系。

生理学还研究人体心理、社会互动和行为变化,特别是如何控制和保护身体内的机能。

此外,它还研究实验动物的生理机能,以及人体实验和药物作用等方面。

综上所述,生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体机能的科学,包括研究反射、调节机体环境响应、神经生理学、细胞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

它为深入了解生命现象以及人体的健康和机能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数据。

反射的生理概念

反射的生理概念

反射的生理概念反射是一种生理现象,指的是在生物体感知外界刺激后自动产生的、无意识的、自动化的运动或生理反应。

这种反射性的行为是由生物体神经系统中的反射弧完成的。

反射对于生物体的适应性和生存具有重要意义,使得生物体可以根据外部刺激做出及时的、自动的反应,以维持生命的正常运作。

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一个基本单位,由刺激感受器、感觉神经传导路径、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传导路径和效应器五个组成部分组成。

当有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感受器会感受到刺激,并产生相应的神经冲动。

这些神经冲动通过感觉神经传导路径传送到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

在处理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会产生并传出相应的运动神经冲动,通过运动神经传导路径传送到相应的肌肉或其他效应器,从而使得生物体产生相应的运动或生理反应。

反射与感觉和运动密切相关。

感觉反射是基于外界刺激引起的感觉器官的反射,包括光反射、声音反射、触觉反射等。

运动反射是基于外界刺激引起的肌肉和其他效应器的反射,包括运动节律反射、呼吸反射、消化反射等。

这些反射既可以是本能性的,也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形成条件反射。

无论是本能反射还是条件反射,生物体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出快速的反应,从而适应环境的变化。

反射的产生是通过神经元间的传递实现的。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的基本单位,它具有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四个部分。

当感受器受到外界刺激时,感觉神经末梢会产生电位变化,这些电位变化通过神经元的树突传导到细胞体。

如果这些电位变化超过了神经元的阈值,细胞体就会产生动作电位,电位会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从而与其他神经元形成突触连接。

这样,神经冲动就会从感觉神经传导路径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

中枢神经系统在接收这些神经冲动后,会通过内部的处理和分析产生相应的输出,即运动神经冲动,通过运动神经传导路径传送到肌肉或其他效应器上,从而引起相应的反射行为。

反射具有时效性和适应性。

时效性是指反射的产生和响应在时间上是即时的,生物体可以在感受到刺激之后立即做出相应的反应。

反射的名词解释解剖学

反射的名词解释解剖学

反射的名词解释解剖学作为生物学的一部分,反射是指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无意识动作的一种机制。

它是生物体保护自身生命的一种自发性生理反应,不需要依赖于大脑的主观意识和意愿。

在解剖学上,反射是研究生物体神经系统的重要方面,它涉及到神经途径和相关解剖结构的功能。

一、神经途径在解剖学上,反射的实现离不开神经途径。

神经途径是指刺激信号从感觉器官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然后再传出到执行器官的路径。

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包括大脑和脊髓,执行器官包括肌肉和腺体等。

神经途径可以分为感觉神经途径和运动神经途径两部分。

感觉神经途径传递的是外界刺激的信号,包括温度、压力、光线等等。

当我们触摸热物体时,感觉神经途径将热度的刺激信号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接收到信号后产生反应。

运动神经途径则是将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反应信号传递到执行器官,使其做出相应的动作。

在上述的例子中,当中枢神经系统感知到热刺激后,通过运动神经途径传递到肌肉,使肌肉进行收缩以迅速抽回手指。

二、相关解剖结构的功能反射的实现还离不开一系列相关的解剖结构。

在感觉神经途径中,感觉神经末梢是感受外界刺激的关键结构。

感觉神经末梢位于皮肤、黏膜和内脏等地方,它接收外界刺激后将信号传递到感觉神经纤维中。

感觉神经纤维是连接感觉神经末梢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桥梁,它将信号传递到脊髓中,再通过脊髓背角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部位。

脊髓背角是感觉神经纤维在脊髓中的终点,它起到集成和传递信号的作用。

而在运动神经途径中,运动神经神经元是关键结构。

它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接收到来自中枢神经系统的信号后,向执行器官传递指令。

在运动神经途径中,还有一种称为中间神经元的结构,它与运动神经神经元相连,起到信号传递的桥梁作用。

除了感觉神经纤维和运动神经神经元之外,还有一些关键的解剖结构参与到反射中。

例如,脑干中的基底核和红核是调节运动的重要结构,它们接收来自中枢神经系统的信号并进行处理和调节。

总结:反射作为一种自发性的生理反应,是生物体保护自身生命的重要机制。

神经反射的概念

神经反射的概念

神经反射的概念神经反射是指一种自动且无需意识控制的神经活动。

它是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的一种迅速、准确、无意识和固定的反应。

神经反射是生物体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它在维持生物体内稳态、保护生物体免受伤害以及协调生物体各种生理功能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神经反射的基本过程包括五个主要部分:感受器、感觉神经、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和执行器。

感受器是感知外界刺激的器官,如皮肤的触觉感受器、视网膜的视觉感受器等。

感觉神经将外界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并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是负责处理和分析感觉信息的部分,包括脑和脊髓。

运动神经将中枢神经系统处理后的反应信息传递给身体的执行器,如肌肉和腺体等。

执行器根据神经冲动的指令进行相应的反应,如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等。

神经反射的特点有以下几点:自动性、无意识性、特异性和可塑性。

自动性指神经反射是无需意识控制和主动参与的,它是自发发生的。

无意识性指神经反射是在大脑皮质的干预下发生的,人们无法通过自己的意识来控制它。

特异性指不同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对应的反射弧是不同的,它们对特定的刺激有特定的反应。

可塑性指神经反射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即在一定的条件下,神经反射能够发生适应性的变化,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需要。

神经反射在生理学和医学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生理学中,神经反射参与调节许多生理功能,如呼吸、心跳、血压、消化和代谢等。

它们能够使机体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当的反应,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在医学中,神经反射被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疼痛的缓解等方面。

例如,医生可以通过检查患者的神经反射来判断神经系统是否正常,从而诊断出一些神经疾病。

同时,一些物理治疗手段也利用了神经反射的原理,如针灸、按摩和理疗等。

总的来说,神经反射是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的一种自动、准确、无意识和固定的反应。

它具有自动性、无意识性、特异性和可塑性等特点,参与调节和维持生物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神经反射在生理学和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它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和处理一些生理异常和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生物反射的知识点总结

生物反射的知识点总结

生物反射的知识点总结一、生物反射的类型1.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生物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刺激的自发性反应。

它是由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狗身上做实验而发现的,后来成为行为学习的一个重要领域。

条件反射的形成是通过重复训练或者体验,促使生物体对某一刺激产生特定的反应。

例如,狗在敲钟声响时就知道有食物可以进食。

2.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生物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固有反应,不需要通过学习而形成。

它是生物体对刺激的自然反应,通常是由神经系统的传导和神经元的兴奋来调控。

无条件反射是生物体在面对危险或者环境变化时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例如,膝腱反射是人体常见的无条件反射,当膝腱受到敲击时,会引起大腿的一种短暂的收缩反应。

3.刺激反射刺激反射是生物体对一些特定刺激产生相应反应的现象。

这些刺激可以是外界的声音、光线、温度等,也可以是内部的化学物质、荷尔蒙等。

生物体对这些刺激做出的反应是由神经传导和细胞的作用来调节的,以保持内部稳态和生存的需要。

4.条件性刺激反射条件性刺激反射是一种生物体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特定刺激产生反应的现象。

通过对于刺激的重复暴露和学习,生物体可以形成对特定刺激的反应,这种反应通常是为了躲避危险或者适应环境的需要。

二、神经系统在生物反射中的作用1.感觉输入当生物体受到外界刺激时,感觉器官会将刺激的信息传递给神经系统,神经系统通过电化学的方式将这些信息传输到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处理。

2.中枢神经系统的处理中枢神经系统负责对接收到的刺激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通过神经传导将处理好的信息发送到相应的肌肉或者器官,触发生物体对刺激的反应。

3.运动输出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神经传导,将处理好的信息发送到相应的运动神经元,以触发生物体对外界刺激的运动反应。

这些运动反应可以是肌肉的收缩或者放松,或者是器官或腺体的分泌等生理反应。

三、常见的生物反射1.眼睛的反射眼睛的反射是生物对光线刺激的一种自然反应。

当眼睛受到光线刺激时,瞳孔会迅速收缩,以减少光线的进入量,保护视网膜不受伤害。

感觉和运动功能资料

感觉和运动功能资料
感觉的生物学意义: 感觉是认识事物的开端; 感觉是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前提; 感觉机能与运动机能密不可分; 感觉机能与生理、心理的健全密不可分。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1.适宜刺激 每种感受器都各有一种最容易被它感受 而引起兴奋的刺激,这种刺激叫该感受器的适宜刺 激(adequate stimulus)。
4.适应现象 当用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地作用于感受器时, 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会逐渐降低,这一现象称 为感受器的适应。不同的感受器发生适应的速度有很大的 差别,可分为:
快适应感受器 嗅觉感受器、触觉感受器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快适应感受器。
慢适应感受器 慢适应感受器以肌梭、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痛觉感受器为代表,只要有刺激,不管刺激持续多长时间, 这些感受器总是发放冲动。
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和压痛区
心:心前区,左臂尺侧 胃、胰:左上腹,肩胛间 肝、胆囊:右肩胛 肾结石:腹股沟区 阑尾炎:上腹部或脐区
牵涉痛产生机制示意图
1 传导体表感觉的后角细胞 2 传导体表和内脏感觉共用的后角细胞 3 传导内脏感觉的后角细胞
二、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
(一)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
(二)特异性投射系统
所谓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感觉冲动沿特定的传导通 路传送到大脑皮质的特定部位,产生特定感觉的传 导系统。
1 浅感觉 分布于皮肤和粘膜感受痛觉、温度觉和粗略触觉的
感觉器位于身体的表面,因此这些感觉通称为浅 感觉。
(1)躯干、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周围突末梢成为感觉器,
第三级神经元位于丘脑外侧核,发出轴突组成丘脑皮质 束,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 (3、1、2区)的躯体感觉区。
躯干和四肢 的深感觉传

反射的五大结构基础

反射的五大结构基础

反射的五大结构基础
反射的五大结构基础是指反射过程中涉及的五个基本要素,包括感觉器官、感觉神经元、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元和执行器。

1. 感觉器官:感觉器官是指人体用来感知外界刺激的器官,例如眼睛、耳朵、鼻子、皮肤等。

当感觉器官受到外界刺激时,会产生一种感觉,例如光线、声音、味道、气味、触觉等。

2. 感觉神经元:感觉神经元是指负责传递感觉信号的神经元。

当感觉器官受到外界刺激后,感觉神经元会将这些信号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中进行处理和分析。

3.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指包括大脑和脊髓在内的神经系统。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感觉信号会进行加工和整合,最终形成我们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认知。

4. 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是指负责控制肌肉运动的神经元。

当中枢神经系统决定需要做出反应时,运动神经元会向执行器发出信号。

5. 执行器:执行器是指肌肉和腺体等能够执行动作的组织。

当运动神经元向执行器发出信号后,执行器会对信号做出反应,例如肌肉收
缩、腺体分泌等。

以上五个结构基础是反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们共同协作,使我们能够快速、准确地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从而维护我们的生命和健康。

人体的各种各样的反射

人体的各种各样的反射

人体的各种各样的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应答。

它是以反射弧作为形态学基础,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

在正常的发育过程中,原始的脊髓和脑干反射渐被抑制,而较高水平的调整和平衡反应则变得越来越成热,并终生保留。

反射发育的过程和基本特点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过程:从脊髓向脑干、大脑发育,即从低级向高级中枢发育。

正常情况下,胎儿发育后期、婴儿出生时及出生后的两年内会陆续出现一些脊髓水平、脑干水平、中脑水平及大脑皮质水平的神经反射,称为运动发育性反射和反应。

脊髓水平反射: 称为“反射”,在生后即有,生后2个月内正常。

是脑桥下1/3的前庭外侧核传导的运动反射,它协调四肢在屈曲和伸展模式中的肌肉。

包括屈肌收缩反射,伸肌伸展反射和两种交叉伸展反射。

脑干水平反射: 称为“反射”,生后第4-6个月内出现。

从前庭外侧核到位于基底神经节下方的红核之间的区域传导的、静止的姿势反射,它影响全身的肌张力变化。

包括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联合反应及阳性支持反应等。

中脑水平的反射: 称为“反应”,是在红核上方的中脑整合的,使头和身体在空间保持正常位置。

是出生后第一批发育的反射,到10~12个月时达到最大效应。

当皮质控制增加时,它们逐渐改变并受到抑制,到5岁末时消失。

它们的组合动作使得儿童能够翻身、起坐、手膝位起立和手足支撑俯卧。

包括调正反应和自动运动反应。

大脑水平反射:称为“反应”,是大脑皮质、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相互之间有效作用的结果。

在肌力正常时出现并提供身体对重心变化的适应,出生后6个月平衡反应开始出现。

任何水平上的阳性反射都提示下一个更高级的水平出现运动活动的可能性。

同时这些反射时间上的延迟都意味着可能提示发育迟缓。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常见反射的检查浅反射:刺激皮肤、角膜、粘膜引起的肌肉急速收缩反应。

1.腹壁反射(第7-12肋间神经):仰卧位,用尖端钝的针沿肋骨缘自上而下、从外向内、按上、中、下三个部分轻划腹壁肤,正常受刺激部位可见腹壁肌收缩,脐向刺激侧移动消失则对应不同脊髓节段病损,双侧消失对应昏迷或脊髓反射中枢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运动系统
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 随意运动系统 下运动神经元 纹状体系统 不随意运动系统 (锥体外系统) 小脑系统
运动--运动传导通路
随意运动系统 1. 肢体、躯干: 中央前回上2/3运动中枢→锥体束→经内 囊→锥体→皮质脊髓侧束(交叉)、前 束(不交叉)→脊髓前角(换元)→周 围神经→肌肉
感觉--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
3. 感觉异常:无刺激时而产生感觉 4. 疼痛: (1) 局部疼痛:部位局限 (2) 发射性痛:沿神经干放射 (3) 牵涉性痛:内脏病变产生皮肤疼痛
感觉--不同部位受损引起的感觉 障碍特点
周围神经: 1. 单神经病:该神经支配区的感觉障碍 2. 多发性神经病:末梢型感觉障碍(手、袜套) 神经根:节段型感觉障碍,根性疼痛 脊髓: 1. 横贯损害:双侧传导束型感觉障碍 2. 半切损害:Brown-Sequard综合征 3. 后角或前联合损害:节段性分离型感觉障碍
运动—运动障碍的定位诊断
上运动神经元瘫:皮层或锥体束 下运动神经元瘫:颅神经运动核、脊髓 前角细胞或周围神经、肌肉
反射--概述
反射弧: →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反射的分类: 1. 深反射:肱二头肌腱反射、肱三头肌腱反射、 桡骨膜反射、跟腱反射、膝腱反射 2. 浅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 3. 病理反射:Babinski征、Chaddock征、 Oppenheim征、Gondon征
感觉--感觉传导通路
感觉--感觉传导束的排列
脊髓丘脑束: 由外向内:下肢→上肢 薄、楔束 由外向内:上肢→下肢
感觉--节段性感觉支配
皮节: 皮节: 每个脊髓节 段负责一片皮肤 的感觉支配,称 为皮节。每个皮 节由2~3个脊髓 阶段重叠支配。
感觉--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
抑制性症状:感觉减退或缺失 1. 完全性感觉缺失: 2. 分离性感觉缺失: 刺激性症状: 1. 感觉过敏:轻刺激产生强烈感觉 2. 感觉倒错:触觉感受为痛觉
感觉--感觉传导通路
感觉--感觉传导通路
2. 头面部: 头面部皮肤浅感觉感受器→经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节(换元)→三叉神经脊束核、 脑桥核(换元)→三叉丘系交叉至对侧 →三叉丘系→丘脑腹后内侧核(换元) →经内囊→中央后回下部感觉中枢
感觉--感觉传导通路
深感觉及精细触觉: 肌腱、关节深感觉感受器及皮肤精细触觉 感受器→经周围神经→脊神经节(换元) →薄、楔束→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换 元)→内侧丘系交叉至对侧→内侧丘系 →丘脑腹后外侧核(换元)→经内囊→ 中央后回感觉中枢
反射--病理反射
出现病理反射的意义:上运动神经元受 损
复习题
一般感觉又包括哪几种? 感觉传导通路经几级神经元换元? 不同部位损害引起的感觉障碍的特点。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区别。 深反射活跃、病理反射阳性的意义是什 么?
反射--深反射
反射弧构成:2个神经元 深反射减弱、消失:反射弧任何部位的 中断。见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 深反射增强:可出现阵挛、Hoffmann征、 Rossolimo征。见于反射弧未中断而锥体 束受损(上运动神经元受损)。
反射--浅反射
反射弧构成:有多个中间神经元 浅反射消失:反射弧任何部位的中断。 见于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
运动--瘫痪
不同部位受损引起瘫痪的特点: 1. 皮层:单瘫 2. 内囊:对侧偏瘫 3. 脑干:交叉性瘫(同侧下运动神经元瘫、 对侧上运动神经元瘫) 4. 脊髓横贯:病变平面水平的下运动神经 元瘫、病变平面以下的上运动神经元瘫。
运动--瘫痪
5. 脊髓前角:节段性下运动神经元瘫、肌 束颤动 6. 神经根:节段性下运动神经元瘫 7. 周围神经: (1) 单神经病:该神经支配的肌肉瘫痪 (2) 多神经病:对称性四肢远端肌肉瘫痪、 萎缩。
运动--运动传导通路
运动--运动传导通路
2. 头面部: 中央前回下1/3运动中枢→锥体束→经 内囊→皮质核束→双侧脑神经运动核 (换元)→颅神经→肌肉
运动--瘫痪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比较 上(中枢性) 下(周围性) 分布 肢体 肌群 肌萎缩 无或不明显 明显 肌张力 高 低 腱反射 增强 减弱 病理反射 有 无 肌束颤动 无 可有 NCV 正常 异常
感觉、运动、反射
北医三院神经科 鲁明
感觉--分类
特殊感觉 一般感觉
视、听、嗅、味 浅感觉:痛、温、粗略触觉 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 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
感觉--感觉传导通路
痛温及粗略触觉: 1. 躯干及四肢: 躯干四肢皮肤粘膜感受器→经周围神经 →脊神经节(换元)→同侧脊髓后角 (换元)→白质前联合交叉至对侧→脊 髓丘脑束→丘脑腹后外侧核(换元)→ 经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感觉中枢
感觉--不同部位受损引起的感觉 障碍特点
脑干(中、下部):交叉型感觉障碍 脑干(上部):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丘脑: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内囊: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皮层:单肢型感觉障碍、复合觉障碍
感觉--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单神经支配区的感觉障碍:单神经病 末梢型:多神经病 节段型:神经根、脊髓 分离性:脊髓后角或前联合 传导束型:脊髓 交叉型:桥脑、延髓 偏身型:中脑、丘脑、内囊 单肢型:大脑皮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