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运动反射

合集下载

人体感觉与运动

人体感觉与运动

人体感觉与运动人体感觉和运动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感觉是人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的方式,而运动则是人体用于执行各种动作任务的机制。

本文将探讨人体感觉和运动的相关知识,为读者提供对这一主题的全面了解。

一、感觉系统感觉系统是指人体接受外界刺激并产生感觉的机制。

人体感觉系统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多个方面。

其中,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形式之一。

通过眼睛接受光线的反射和折射,人类能够感知到周围物体的形状、颜色和运动状态。

听觉是通过耳朵接收声波,并将其转化为人类可以理解的声音信号。

触觉是人体皮肤和其他感觉器官对于物体接触的感知,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物体的硬度、温度和纹理等特性。

味觉和嗅觉是人体对食物和气味的感知,分别通过舌头和鼻子中的感受器官完成。

二、感觉与运动的关系感觉和运动密切相关,两者相互依存。

感觉系统提供了人体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为运动系统的执行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机制。

例如,在进行精细动作时,比如书写和绘画,人们需要将手的位置和力度与视觉反馈相结合,才能准确地完成任务。

这表明感觉和运动系统之间的协调是人体完成各种动作的基础。

三、感觉和运动的神经机制感觉和运动的实现依赖于神经系统的协同工作。

感觉信息通过感觉神经途径传递至大脑,再经过处理和分析,最终产生相应的感觉体验。

运动则由大脑发出指令,通过运动神经途径传递至肌肉,产生相应的动作。

感觉和运动的神经机制涉及多个脑区和神经元群体,如大脑皮层、脊髓和运动神经元等。

这些区域和神经元通过电化学信号相互传递,实现感觉和运动的协调。

四、感觉和运动的临床应用对于感觉和运动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增进对人体机能的理解,还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感觉和运动的障碍可能会导致人体的功能紊乱,如感觉障碍会影响人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交流,运动障碍会导致动作不协调和失去控制。

了解感觉和运动的神经机制,有助于诊断和治疗这些相关疾病。

此外,感觉训练和运动训练也可以作为康复手段,帮助患者恢复感觉和运动功能。

神经系统对感觉和运动的调控

神经系统对感觉和运动的调控

感觉处理:大脑对 感觉信息进行加工 和处理
感觉输出:通过运 动系统做出反应
感觉与行为的关系 :感觉信息影响行 为决策,行为反馈 感觉信息
运动的调控
运动神经元
定义:负责控制和调 节肌肉收缩的神经元
功能:接受来自大脑 皮层的指令,通过神 经递质传递信号,控
制肌肉收缩
分类:α运动神经元、 γ运动神经元、β运动
神经系统对感觉和运动的调控
汇报人:XXX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感觉的调控 运动的调控 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
神经系统与感觉运动的疾病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神经元
定义: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传递信息 结构: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功能:接收、整合和传递信息 分类: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运动控制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运动的调节机制
运动神经元:控制 肌肉收缩和舒张
运动中枢:位于大 脑皮层,负责协调 和控制运动
运动反射:通过神 经反射,实现对运 动的快速调节
运动学习:通过反 复练习,形成稳定 的运动模式
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
学习与记忆
记忆:存储、保持和回忆信 息的能力
学习:通过经验改变行为和 认知的过程
感觉的调节机制
感觉传入:通过感觉神经将外界刺激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 感觉整合: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将传入的感觉信息进行整合和处理 感觉编码:将整合后的感觉信息转化为神经信号,以便于存储和传输 感觉输出:将神经信号传递到效应器,产生相应的感觉和运动反应
感觉与行为的联系
感觉输入:通过感 觉器官接收外界刺 激
神经元
损伤:运动神经元损 伤会导致肌肉萎缩和
瘫痪

运动生理学——第十章 感官

运动生理学——第十章 感官

(二)内耳前庭机能(椭圆囊,球囊)
当头部上下位置改变,如前倾,后仰或作 直接加速度运动时,由于耳石的惯性及重 力作用,使椭圆囊毛细胞受到刺激,兴奋 经前庭神经传入延髓和小脑引起姿势反射 以保持身体平衡,球囊功能尚不清楚.
总的来说,椭圆和球囊的功能是接 受头部位置改变和直线加速度运动 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肌紧张的改变, 以达到身体平衡,不致倾倒.
运动生理学
第十章 感官
本章导读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感觉,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视觉器官 听觉和位觉器官 本体感受器
第一节 感觉,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人体适应环境的基本活动是将内外环境的 变化通过感受器的作用转换为N过程,传 到中枢N系统的一定部位,产生一定的反 射反应.同时在主观上产生一定感觉.感 受器是将作用于机体的刺激转换为神经过 程的现象,而感觉的产生则必需通过大脑缩活动 是实现各种各样的运动作用的效应器,肌肉 中肌梭是接受肌肉收缩的长短,肌腱是接受 张力变化刺激,能把信息传向中枢神经系统 使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活动进行控制.
本体感受器对运动调节的机制如下:
1.本体感受器是运动反馈调节的物质基础 2.本体感受器的大脑皮质和运动中枢对运动行
各种感受器的结构和功能各有不同.在运 动实践中运动技能的形式以及每个运动动 作的完成都依赖于各种
感受器相互作用和对内外环境变化的感 受.因此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特别注意提 高人体感觉机能.
第二节 视觉器官
视觉是由眼,视神经和视觉中枢共同活动 完成的.
一.眼球的结构和机能概述
第三节 听觉和位觉器官
第四节 本体感受器
一 本体感受器结构及其机能 机体内埋在肌肉,肌腱和关节囊有各种各
样的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统称为本体 感受器(深部感受器) 机体正常姿势的维持以及在运动中的平衡 维持,除了受视觉和皮肤感觉的调节外, 更主要的是靠深部感觉(肌觉,腱觉,关 节觉)和前庭迷路感觉(前庭和半规管) 来实现.

简述压力感受器反射的反射过程生理学

简述压力感受器反射的反射过程生理学

简述压力感受器反射的反射过程生理学压力感受器反射是人体生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它承载着人体对外界压力刺激的感知和应对机制。

本文将从压力感受器的结构、压力感受器的激活和传导、反射过程中的神经调节等方面进行阐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压力感受器反射的生理学原理。

压力感受器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感觉器官,主要存在于皮肤、肌腱、关节、血管等组织中。

它们由感受器末梢、传导纤维和中枢神经元组成。

感受器末梢是压力感受器的核心部分,它们能够感知外界的压力刺激,并将这些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

感受器末梢中的压力感受受体可以分为快速适应型和慢速适应型两类。

快速适应型的感受受体对刺激的响应速度非常快,但对持续刺激的响应会迅速衰减;慢速适应型的感受受体响应速度较慢,但对持续刺激的响应能力较强。

当外界施加压力刺激到达感受器末梢时,感受受体会受到压力的变化而发生形变,进而激活传导纤维。

传导纤维是由感受器末梢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它们将感受器末梢中产生的神经信号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中进行处理。

传导纤维主要分为两类:Aδ纤维和C 纤维。

Aδ纤维是快速传导的纤维,能够迅速传递刺激信息给大脑;而C纤维是较慢的传导纤维,它们主要传递持续性的、较低强度的刺激信息。

在压力感受器反射的过程中,感受器末梢的激活信号通过传导纤维传递到脊髓的后角灰质,再通过不同的神经途径传送到大脑皮层,最后完成对压力刺激的感知和认知。

脊髓的后角灰质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它接收并整合来自不同感觉器官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大脑进行进一步处理。

在压力感受器反射中,后角灰质中的细胞会接收到传导纤维传递的压力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

这些神经冲动会通过脊髓上行束传送到大脑皮层,从而使人们感知到压力刺激的存在和强度。

压力感受器反射的过程中,神经系统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感受器末梢激活的同时,反射弧中的神经元也会被激活,从而产生反射性的运动响应。

这种反射性的运动响应能够帮助人体适应外界的压力刺激,保护身体免受潜在的伤害。

01.感觉运动及反射

01.感觉运动及反射

2、内囊综合征(syndrome of internal capsule)
病灶对侧偏瘫、 偏身感觉缺失、 偏盲。
3、脑干损害综合征(syndrome of brainstem damage):
交叉性瘫痪。
4 、 脊 髓 损 害 综 合 征 ( syndrome of spinal cord damage)
• 不随意运动(involuntary movement)—— 主要是锥体外系统与小脑系统的功能。
锥体 运动 系统
运 动 系 统
小脑系统 运动单位
锥体 外运 动系 统
[ 运动系统的组成 ]


中枢部分 (运动皮质 cerebral cortex)
传导部分
(运动传导束 motor tract) • 周围部分 (效应器 effector)
指中央前回运动区大锥 体 (Betz) 细胞及其下行轴突 形成的锥体束(包括皮质脊髓 束和皮质延髓束)。
•下 运 动 神 经 元 (1ower motor neuron)
指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 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 经轴突,是接受锥体束、锥 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种冲 动的最后共同通路。
二、运动障碍(motor disturbance) 的临床意义
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细胞。
第二级神经元:脊髓或脑干。
(1)痛觉、温度觉——脊髓后角细胞。 (2)粗糙触觉——脊髓后角细胞。 (3)精细触觉、深感觉——延髓的薄束核与楔束核。

第三级神经元:丘脑。
1、痛觉和温度觉传导路
躯体皮肤粘膜痛温觉周 围感受器→脊神经节假单极 神经元( I )→脊神经后根 → 髓 内 上 升 1-2 个 节 段 → 后 角细胞(Ⅱ)→前连合交叉 →脊髓丘脑侧束→脑干→丘 脑腹后外侧核(Ⅲ)→丘脑 皮质束→经内囊后肢→大脑 皮层中央后回中上部。

压力感受性反射(1)

压力感受性反射(1)

压力感受性反射(1)
压力感受性反射是指在人体受到外部力量作用后,机体能产生一定程
度的反射性反应。

这种反应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让人体可以在外
部压力下基本保持平衡,避免系统受到过度损伤。

作为一种重要的体感,压力感受性反射在生活中相当常见,通常表现
为人们的反射动作。

比如,一些体育运动中,当不慎与球相撞时,人
体会在一瞬间产生反射动作,比如自然而然地用手或者脚将球踢开或
打开,自己躲避球的攻击。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常常经历一些感官过刺激的场景。

比如,顺着陡峭的山地翻越,人体便会感受到强烈的压力,此时身体会自然
而然地弯曲下来,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压力感受性反射不仅在人体自我保护上很重要,在医学治疗方面同样
也有重要作用。

比如,颅内高压症的患者,若药物治疗无法起效,便
需通过开颅降压手术获得压力感受性反射来控制病情。

但是,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的压力感受性反射机制不同。

因此,在
实际应用时,必须仔细观察、测试每个人的感觉,研究、分析每个人
的不同因素,以制定专门的治疗方案。

总之,在生活中,压力感受性反射可能既是一种自保意识和对危险信
号的识别和反应,也是一种对刺激和压力的积极应对方式。

了解这种
感觉,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体,更好地保护自己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病学总论:运动、感觉及反射-精品医学课件

神经病学总论:运动、感觉及反射-精品医学课件

运动系统损害表现和定位(不自主运动)
4、不自主运动 是指不受主观意志支配的,无目的的异常运动。 主要见于锥体外系统病变。
临床常见的不自主运动包括:痉挛发作、震颤、 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偏身投 掷运动、抽动症等 痉挛发作: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收缩,可见于限 局性癫痫和癫痫大发作。
运动系统损害表现和定位(不自主运动)
偏身投掷运动:是指因丘脑底核损害引起的一 侧肢体的不随意运动,表现为一侧肢体猛烈的 投掷样不自主运动,运动幅度大,力量强。
运动系统损害表现和定位(不自主运动)
抽动症:为单个或多个肌肉刻板而无意义的快 速收缩动作。常累及面部及颈部肌肉,表现为 挤眉弄眼、呶嘴、点头、扭颈、伸舌等。如累 及呼吸及发音肌肉时,抽动时伴有不自主的发 音,或伴有秽语,故称“抽动秽语综合征”。 常见于儿童,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清楚,部分 病例由基底节病变引起,有些与精神因素有关。
震颤: 为主动肌和拮抗肌交替收缩的节律性摆 动样动作。多见于手、上下肢、头、舌和眼睑。
病理性震颤按与随意运动的关系分为: 静止性震颤 : 特点为安静时明显,活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表现手指有节律的,每秒4~6次的快速的抖动。 严重时可呈“搓药丸样”或“拍水样”,亦可见 于头、下颌、前臂、下肢及足等部位。 见于苍白球和黑质病变,如帕金森病。
运动系统检查
• 一、肌形态和 肌营养:肌萎缩、假性肥大 • 二、肌张力:增高(折刀样、铅管样)、减弱 • 三、肌力 • 四、姿势与步态:痉挛性偏瘫步态、痉挛性截瘫步态、共济失
调步态、慌张步态、跨域步态和肌病步态。 • 五、共济运动 • 六、不自主运动:痉挛发作、震颤、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
感觉的分类
动作性震颤 : 是指肢体指向一定目的物时所出现的震颤。 特点是当肢体快达到目的物时则震动)

感觉和运动传导通路

感觉和运动传导通路

在正常的反射活动中,上运动神经元对下运 动神经元具有抑制作用。
瘫痪特点 肌张力 腱反射 浅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痉挛性(硬瘫) 弛缓性(软瘫)
增强
减弱
亢进
消失
消失
消失
出现
不出现
不明显
明显
二、锥体外系 extra pyramidal tract
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 动的传导路径。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核下瘫)
病灶侧所有面肌瘫痪
症状 核上瘫
核下瘫
额纹 正常
消失
眼裂 能闭眼
不能闭眼
鼻唇沟 消失
消失
口角 歪向病灶侧 歪向健侧
舌下神经瘫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对侧舌肌瘫痪 表 现:伸舌时舌尖
偏向健侧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同侧舌肌瘫痪
表 现:伸舌时舌尖 偏向患侧
2.皮质脊髓束
corticospinal tract
视网膜 节细胞
视野
视神经
睫状神经节 动眼神经 视束
动眼神经 副核
顶盖前区核 视觉中枢
视网膜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上丘臂

顶盖前区

通 两侧动眼神经副核
动眼神经

睫状神经节
节后纤维
瞳孔括约肌 瞳孔缩小
听觉传导通路 Auditory pathway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蜗螺旋神经节的双极细胞 第2级:蜗神经前、后核 第3级:内侧膝状体
中央前回上2/3和中央旁小 叶前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组 成。
皮质脊髓侧束直达骶节

七年级生物反射弧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反射弧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反射弧知识点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学生的教育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学过光学、力学等物理科学之后,进入到了生物学阶段。

在生物学学习中,反射弧是一个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那么,到底什么是反射弧?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七年级生物反射弧知识点。

一、反射弧的定义反射弧是指刺激某个感觉器官后,在神经元内发生传递、加工、反射,最后在肌肉上引起反应的过程。

通俗地说,反射弧是指一个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就可以自动产生反应的机制。

二、反射弧的结构反射弧可以分为五个部分:感受器、感觉神经元、中枢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效应器。

1.感受器:感受器是人体中的各种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皮肤等。

他们的作用是接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比如光线、声音、气味、味道、温度等。

2.感觉神经元:感觉神经元是一种专门的神经细胞,主要的作用是把感受器接收到的刺激信号传递到中枢神经元。

3.中枢神经元:中枢神经元主要位于脊髓和脑干中,处理来自感觉神经元的信息,并作出反应。

他们的作用就像计算机里的中央处理器一样。

4.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负责把处理好的信息传递到肌肉,以便产生反射动作。

5.效应器:效应器是指肌肉或腺体,它们可以因为信号的到来而做出反应,比如肌肉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

三、反射弧的传递反射弧的传递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感觉神经元传递:感觉神经元会把接收到的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元。

2.中枢神经元加工:在中枢神经元里,信息会被加工、处理。

经过分析和比较,中枢神经元可以决定是否发出信号,以及发出的信号的大小强度。

3.运动神经元传递:最后,运动神经元会把信号传递到肌肉或腺体,以产生反射动作。

四、反射弧的类型反射弧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指由某种刺激直接引起反射动作,不需要进行学习或训练。

比如眼睛会自动眨眼睛来防止异物进入,胃会自动分泌消化液来消化食物。

2.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指在经历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之后产生的反射动作。

感觉运动传导通路课件

感觉运动传导通路课件

2.叙述视觉传导路传导途径和交叉部位? 视交叉哪些纤维交叉哪些纤维不交叉? 左侧视束纤维起始于视网膜什么部位?
一侧视N、视交叉中间部、视束或视辐 射损伤,各引起什么部位盲?并用简图 表示。 3.叙述瞳孔对光反射弧的传导途径。 一侧视N损伤与该侧动眼N损伤所引起 的对光反射障碍有什么不同?
第Ⅲ级N元 胞体: 在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轴突:组成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 投射到中央后回 中上部和
中央旁小叶 后部
2.传导途径
感受器 →脊N → 脊N节→后根→ 脊髓同侧升1-2 节→后角固有核
→白质前连合交叉 →脊髓丘脑侧、前束
→脑干脊髓丘系→
丘脑腹后外侧核→
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中上部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右侧视束纤维来自 两眼视网膜右半侧 与两眼视野左半侧 相对应。
(3)不同部位损伤后 视野变化
A
A.左侧视N损伤
左眼全盲
A
B.视交叉中部损伤
B
两眼颞侧偏盲
B
C.视交叉左侧部损伤
C
左眼鼻侧偏盲
C
D.左侧视束(或外侧 膝状体、视幅射、
视区皮质)损伤
D
两眼右侧偏盲
D
D
2 .对光反射弧
光照一侧眼球,引起两眼瞳孔缩小 称瞳孔对光反射
(四)视觉传导路和对光反射弧 1.视觉传导路 2.(对1)光传反导射途弧径
(2)交叉情况 (3)不同部位损伤后视野变化
起始于视网膜: 感受器为视C 第Ⅰ级N元为双极C 第Ⅱ级N元为节C, 轴突组成视N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第Ⅲ级N元)
→视幅射 (经内囊后肢) →距状沟两侧
视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反射的名词解释解剖学

反射的名词解释解剖学

反射的名词解释解剖学作为生物学的一部分,反射是指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无意识动作的一种机制。

它是生物体保护自身生命的一种自发性生理反应,不需要依赖于大脑的主观意识和意愿。

在解剖学上,反射是研究生物体神经系统的重要方面,它涉及到神经途径和相关解剖结构的功能。

一、神经途径在解剖学上,反射的实现离不开神经途径。

神经途径是指刺激信号从感觉器官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然后再传出到执行器官的路径。

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包括大脑和脊髓,执行器官包括肌肉和腺体等。

神经途径可以分为感觉神经途径和运动神经途径两部分。

感觉神经途径传递的是外界刺激的信号,包括温度、压力、光线等等。

当我们触摸热物体时,感觉神经途径将热度的刺激信号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接收到信号后产生反应。

运动神经途径则是将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反应信号传递到执行器官,使其做出相应的动作。

在上述的例子中,当中枢神经系统感知到热刺激后,通过运动神经途径传递到肌肉,使肌肉进行收缩以迅速抽回手指。

二、相关解剖结构的功能反射的实现还离不开一系列相关的解剖结构。

在感觉神经途径中,感觉神经末梢是感受外界刺激的关键结构。

感觉神经末梢位于皮肤、黏膜和内脏等地方,它接收外界刺激后将信号传递到感觉神经纤维中。

感觉神经纤维是连接感觉神经末梢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桥梁,它将信号传递到脊髓中,再通过脊髓背角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部位。

脊髓背角是感觉神经纤维在脊髓中的终点,它起到集成和传递信号的作用。

而在运动神经途径中,运动神经神经元是关键结构。

它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接收到来自中枢神经系统的信号后,向执行器官传递指令。

在运动神经途径中,还有一种称为中间神经元的结构,它与运动神经神经元相连,起到信号传递的桥梁作用。

除了感觉神经纤维和运动神经神经元之外,还有一些关键的解剖结构参与到反射中。

例如,脑干中的基底核和红核是调节运动的重要结构,它们接收来自中枢神经系统的信号并进行处理和调节。

总结:反射作为一种自发性的生理反应,是生物体保护自身生命的重要机制。

3.感觉、运动、反射

3.感觉、运动、反射
膝腱反射:L2~4
反射--深反射
跟腱反射:L5~S2
反射--浅反射
反射弧构成:有多个中间神经元 浅反射消失:反射弧任何部位的中断。
见于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
反射--病理反射
出现病理反射的意义:上运动神经元受损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感觉--感觉传导通路
感觉--感觉传导通路
2. 头面部: 3-2-1 头面部皮肤浅感觉感受器→经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脑桥核 (换元)→三叉丘系交叉至对侧→三叉 丘系→丘脑腹后内侧核(换元)→经内 囊→中央后回下部感觉中枢
感觉--感觉传导通路
深感觉及精细触觉: 3-2-1
肌腱、关节深感觉感受器及皮肤精细触觉 感受器→经周围神经→脊神经节 →薄、 楔束→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换元)→ 内侧丘系交叉至对侧→内侧丘系→丘脑 腹后外侧核(换元)→经内囊→中央后 回感觉中枢
反射弧构成:2个神经元 深反射减弱、消失:反射弧任何部位的
中断。见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 深反射增强:可出现阵挛、Hoffmann征、
Rossolimo征。见于反射弧未中断而锥体 束受损(上运动神经元受损)。
反射--深反射
肱二头肌腱反射:C5 ~ 6
反射--深反射
肱三头肌反射:C6 ~ 7
反射--深反射
运动--瘫痪
6. 神经根:节段性下运动神经元瘫 7. 周围神经: (1) 单神经病:该神经支配的肌肉瘫痪 (2) 多神经病:对称性四肢远端肌肉瘫痪、
萎缩。
运动—运动障碍的定位诊断
上运动神经元瘫:皮层或锥体束
下运动神经元瘫:颅神经运动核、脊髓 前角细胞或周围神经、肌肉
反射--概述

反射的名词解释生理学

反射的名词解释生理学

反射的名词解释生理学生理学是由古希腊学者希波克拉底提出的,它是一门研究人类和动物的体内机能的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细胞和组织,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除此之外,生理学还研究细胞分子和基因过程,以及生物物质在细胞内合成和代谢过程,以了解细胞和组织之间的联系和功能。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生理学的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包括遗传学、细胞基因学、生物物理学、神经生理学、免疫学、心血管生理学、消化生理学等。

以反射的名词解释生理学,首先要提到反射。

反射是指一种本能反应,一旦受到外部刺激,身体会作出相应的反应,而不需要人为意识。

反射可以分为两类:感觉反射和运动反射。

感觉反射是指外界刺激引起的反应,而运动反射则是指外界刺激引起的反应。

生理学就是研究反射和机体内部发生的现象。

例如,当触及皮肤的一端的肌肉,某一肌肉被刺激到,这种反应称为反射。

此外,生理学还研究身体内部更复杂的反应,如生物体内正常的新陈代谢,以及免疫反应。

此外,生理学还研究身体各个部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机体内部的各种反应。

在研究反射的同时,生理学还涉及人体组织的细胞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方面的研究。

另外,它也涉及神经生理学,这是一门研究神经活动如思想、情绪、记忆等的科学。

生理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研究身体的环境响应,例如转移乳酸、温度、氧气、湿度等各响应,以及机体如何与外界环境保持恒定的关系。

生理学还研究人体心理、社会互动和行为变化,特别是如何控制和保护身体内的机能。

此外,它还研究实验动物的生理机能,以及人体实验和药物作用等方面。

综上所述,生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体机能的科学,包括研究反射、调节机体环境响应、神经生理学、细胞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

它为深入了解生命现象以及人体的健康和机能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数据。

神经系统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
两对神经的解剖和功能关系密切,常同时受损
Ⅸ舌咽神经(glossopharyngerl nerve) :舌后1/
3 味觉,腮腺分泌,咽喉部的感觉、运动和反射, 内脏感觉。
Ⅹ迷走神经(vagus nerve):内脏感觉,耳部感觉,
咽喉部运动。
(八)副神经
Ⅺ副神经(accessory nerve): 躯体运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内脏运动。
(九)舌下神经
Ⅻ舌下神经 (hypoglossal nerve): 中枢性舌下神经麻痹:单侧舌下神经麻 痹时伸舌舌尖偏向病侧对侧,病久者不见舌 肌萎缩及舌肌颤动。 周围性舌下神经麻痹:单侧舌下神经麻 痹时伸舌舌尖偏向病侧,两侧麻痹者则不能 伸舌,病久者可见舌肌萎缩及舌肌颤动。
第二节
运动功能检查
运动包括随意和不随意运动,随意运动由 锥体束司理,不随意运动(不自主运动)由锥体 外系和小脑司理。 1、肌力:记录采用0~5级的六级分级法。 2、肌张力(静息状态下的肌肉紧张度): 增高:锥体束损害现象—折刀现象(痉挛) 锥体外系损害现象—铅管样强直、齿轮样 增高 降低: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如:前角灰质炎
(1)外观:注意是否有上睑下垂,睑裂是否对 称,观察是否有眼球前突或内陷、斜视、同 向偏斜,以及有无眼球震颤。 (2)眼球运动:请病人随检查者的手指向各个 方向移动,而保持头面部不动,仅转动眼球; 最后检查集合动作。 (3)瞳孔及瞳孔反射:注意观察瞳孔的大小、 形状、位置及是否对称,正常人瞳孔直径约 3~4㎜,圆形、边缘整齐、位置居中。
(五)面神经
Ⅶ神经(facial nerve):
面肌运动、舌前2/3味觉、腺体分泌。 周围性麻痹(核和核下性)的特点 中枢性麻痹(核)的特点
(六)位听神经
Ⅷ听神经(auditory nerve)

反射的名词解释生理

反射的名词解释生理

反射的名词解释生理在生理学中,反射是指一种自发的生物学过程,它是通过感知刺激并将其转化为身体的反应来维持生命的重要机制之一。

反射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控制和调节的。

一、反射的基本原理反射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感受器(感知器官)的刺激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将外界刺激信号转化为电化学信号,并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

感受器一般由受体细胞组成,这些细胞能够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例如光线、声音、温度、压力等。

当感受器受到刺激时,会产生电气信号,通过突触传递给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由纤维状的轴突和分支状的树突组成。

反射的传导过程主要依赖于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

当感受器传递来的信号到达神经元的树突时,突触前神经元会释放神经递质,这些递质会跨过突触间隙,通过与突触后神经元上的受体相结合,从而引起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二、反射的类型在生理学中,根据反射的传导途径和组织参与情况,可以将反射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痛觉反射、呼吸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等。

这些反射在生命中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痛觉反射痛觉反射是一种保护机制,它在人体受到伤害时起到警示的作用。

当身体组织受到刺激或损伤时,受体细胞会感受到变化并将信息传递给脊髓。

脊髓会通过神经元的传导将信号传递到大脑皮层,引起疼痛感觉。

2. 呼吸反射呼吸反射是维持生命必需的反射之一。

通过感知体内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呼吸肌肉的收缩松弛,以保持正常的呼吸。

当氧气浓度降低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中枢神经系统会通过反射的传导机制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以保持氧气的供应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3. 咳嗽反射咳嗽反射是一种清除呼吸道异物的反射过程。

当呼吸道受到刺激,如病毒感染、烟雾或异物进入时,感受器会向脊髓和大脑发送信号,激活咳嗽反射。

这个反射过程包括迅速的深吸气和紧接着的气流迅速排出,以清除呼吸道内的异物。

4. 吞咽反射吞咽反射是一种将食物从口腔传送至胃部的反射过程。

口腔感觉运动训练技术---K点刺激训练

口腔感觉运动训练技术---K点刺激训练

⼝腔感觉运动训练技术---K点刺激训练何为“K”点?
“K点”也叫K-poin,K点刺激法由⽇本语⾔治疗师⼩岛千枝⼦创⽴,因⼩岛千枝⼦的英翻译名Kojima的第⼀个字母是“K”,故命名为K点。

于2002年发表在杂志上,⽬前在⽇本已经得到推⼴并⼴泛使⽤。

它通过刺激此部位可以诱发张颌反射和吞咽反射。

K-point位于磨⽛后三⾓的⾼度,腭⾆⼸和翼突下颌帆的中央位置,位于两⽛线交点的后⽅,此处实际上是⼀个凹陷。

⼩岛为此发明了⼀个刺激⼝腔K 点及吞咽训练的⼯具-----细长的勺⼦,这个特制的勺⼦被称为⼩岛勺。

K点刺激优点:
1、直接针对⼝腔进⾏刺激,特别是针对⼀些认知能⼒、模仿能⼒较差的患者它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更⾼且效果更佳。

2、能增强⼝腔感觉刺激,减轻⼝腔⾼敏、低敏的状态,⼝肌训练时可以⼀并运⽤,患者容易接受。

3、促进张⼝、诱发吞咽反射,假性球⿇痹所致不能张⼝,吞咽反射减弱的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

4、操作简单,且为⽆创性治疗,疗效明显,患者乐于接受。

具体操作⽅法:
⽅法⼀:治疗师带⼿套,⼿指从⽛与颊粘膜缝隙进⼊刺激 K点,通常触及 K点后患者可以反射性张⼝。

⽅法⼆:对严重张⼝困难的患者可以⽤⼩岛勺直接刺激K 点,患者⽐较容易产⽣张⼝动作,反复刺激可使张⼝困难的患者⾃⼰张⼝。

临床使⽤结论:
通常刺激K点之后患者就会主动张⼝,继⽽出现吞咽动作。

如果刺激10秒以上还⽆张⼝和吞咽动作出现,说明该K点刺激对不敏感,可考虑其他⼿法。

应⽤⼩岛勺按压时⼒量需适中,⼒量过⼤容易出⾎。

反射的基本特征

反射的基本特征

反射的基本特征在反射活动中神经冲动必须经过反射弧的中枢部分。

中枢神经元之间并无原生质相连,它们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靠神经元相接触的突触或缝隙连接来完成。

因此,信息通过中枢内的传递已经不同于外周的传导,再加上神经元之间连接的方式复杂多样,因此,使反射活动具有与外周传导不同的许多特征: 单向传布:神经冲动在中枢部分传布时,只能由传入神经元向传出神经元的方向进行,不能逆传。

这种单向传布的特征由中枢内突触传递的特性决定。

因此,在反射弧中兴奋只能从脊髓背根传入,由腹根传出,而不能相反,即背根是感觉性的,腹根是运动性的,这个规律叫做贝尔-马让迪定律。

中枢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是中枢神经活动的两种基本过程。

两者都发生在突触处。

当一神经元兴奋时,通过突触传递可能对后续的神经元发生两种影响:兴奋或抑制(见突触)。

除最简单的反射弧由两神经元组成外,复杂的反射弧则由许多神经元组成,每个神经元还可同时接受许多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的作用。

而且这两种突触后电位的强度对比,又时刻受各种传入冲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所以,反射活动是中枢兴奋和抑制过程互相作用的结果。

如果中枢的兴奋占优势,则出现某一具体的反射;如果中枢的抑制占优势,则此反射减弱或不出现,叫做反射的抑制。

局限化与扩散:在反射活动中,如果给予感受器的刺激强度适宜,一般只引起较局限的反射,而不引起广泛活动,叫做反射的局限化。

如刺激过强,会引起广泛的活动,叫做反射的扩散。

神经元之间的辐散式联系是反射扩散的结构基础。

扩散的广度决定于刺激的强度与中枢不同的功能状态。

例如,刺激动物一侧下肢趾端皮肤,只引起踝关节屈曲:如增加刺激强度,兴奋将在中枢内扩散,会使膝关节乃至髋关节也发生屈曲。

进一步加强刺激,兴奋还可扩散到对侧中枢,引起对侧下肢伸直。

因此,当一侧下肢受到损伤性刺激时,同侧屈肌中枢发生兴奋过程,引起该肢体屈曲,缩回,以避开刺激源;同时,兴奋扩散到对侧伸肌中枢,引起对侧伸肌反射,以支撑身体,维持一定的姿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不自主运动 Involuntary movement
定义:清醒状态下,不能自行控制的骨 胳肌运动。形式多样,睡眠后消失,激动 时加重。 不自主运动多因锥体外系病变引起。
锥体外系 传导通路
*皮层→新纹状体→旧纹状体、丘脑、丘 脑底核、红核、黑质→ 脊髓。 *皮层→桥脑→小脑→红核→脊髓。 介质:GA、GABA、DA、Ach、5-HT 等
运动系统损伤的表现
A 瘫痪 Paralysis *肌力: 0 I II III IV V *肌张力 *肌容积 B 不自主运动 Involuntary movement C 共济失调 Ataxia
一、弛缓性瘫痪 Flaccia Paralysis
(下运动N元瘫、周围性瘫) 表现:*肌力↓肌张力↓ 腱反射↓ * 病理反射(—) * 分布局限,肌萎缩早 * 可有肌束颤动及营养障碍 * EMG:NCV ↓失神经电位 * 肌活检:失神经改变
二、感觉系统特点
1 2 3 4 5 三级神经元组成 一、三级神经元固定 二级神经元位置不同 后根入脊髓后上下1-2髓节再入后角 后根、脊髓节段代表一定的皮肤区域, 但有重叠支配。
6 脊髓从外→里,侧索为SLTC,后索 为CTLS;大脑皮层呈倒置人体分布。
感觉障碍临床分类
1 刺激征 感觉过敏 感觉倒错 感觉过度 感觉异常 疼痛:局限、放射、牵涉 锐痛、钝痛、灼痛 2 损毁征 感觉减退 感觉缺失 感觉分离
定位
*周围神经:与受损神经支配区一致,多发 性呈远端对称性瘫,伴感觉、营养障碍。 *神经丛: 病肢多支周围神经瘫,伴感觉、 营养障碍。 *前根: 节段性,可伴感觉障碍及根痛。 *前角细胞: 节段性,伴肌束颤动,肌萎缩 早,无感觉障碍。颅神经核病变可非节段性。
二、痉挛性瘫痪 Spast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c Paralysis
解剖、生理
一、感觉传导通路
1 浅感觉 (痛、温、粗触) →脊神经节周 围突 → 脊神经节(一级神经元) → 中枢突 → 脊髓后角中间神经元 ( 二级神经元 )→ 换元后 在脊髓前联合交叉到对侧脊髓侧索、前索 → 组成脊髓丘脑侧束、前束 →丘脑腹外侧核(三 级神经元)→换元后形成丘脑皮质束 →内囊后 肢后1/3→中央后回为主的皮层感觉投射区。
B 大脑性
1 额叶性:轻、暂时性,伴额叶症状及锥 体束损害。 2 顶叶性:肢体共济失调,闭眼加重,少 深感觉障碍。 3 颞叶性:轻、暂时性,平衡失调。
C 感觉性
1 深感觉障碍 2 Romberg 征(+)
D 前庭性
1平衡失调, Romberg睁闭眼均不稳。 2 不能走直线,误指。 3 眩晕、呕吐、眼震。 4 改变头位加重,前庭功能检查异常。
深反射
◆肱二头肌反射:C5-6 ◆ 肱三头肌反射:C6-7 ◆挠骨膜反射:5-6 ◆膝反射:L2-4 ◆踝反射:S1-2 ◆深反射亢进:髌阵挛、踝阵挛
Rossolimo 征 Hoffmann征、
病理反射
Babinski 征 Gordon征
征 Gonda征 脊髓自主反射 Pussep征 总体反射
Chaddock征 Oppenheim
5 交叉型 同侧面部,对侧肢体感觉减退。见于脑干病变。 6 偏身型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可伴偏瘫或三偏。见于大脑 半球、脑干、内囊、丘脑病变。 7 单肢型 单肢感觉障碍,皮层病变,多伴复合觉减退、感 觉性EP。 8 癔病性 不符合解剖分布,戏剧性变化,癔病人格。
运动系统
解剖、生理
*随意运动:意识支配, 锥体系统,皮层呈 倒置人体分布,皮层对运动器官为对侧支配。 *不随意运动:非意识支配,锥体外系,通 路复杂,维持肌张力,稳定姿势,调节随意运 动。 *共济运动: 由小脑、本体觉、前庭神经共 同完成,通路复杂,调节随意运动。
临床表现
1 静止震颤 Static Tremor 2 舞蹈 Chorea 3 手足徐动 Athetosis 4 偏身投掷运动 Hemiballismus 5 肌张力障碍 Dystonia:齿轮样肌僵直, 扭转痉挛(变形性肌张力障碍)。 6 抽动症(tic)及抽动秽语综合征 ( Gilles de la tourette syn)。
反 射
解剖、生理
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 传入N → 中间 N元→ 传出N → 效应器。 浅反射:经皮层,多突触反射。 深反射:经脊髓,多为单突触反射。 病理反射:低位的、原始的、正常被抑制。
浅反射
ᅀ角膜反射:一侧三叉N→中枢→双侧面N ᅀ腹壁反射:浅感觉→中枢→前角→腹壁 上腹壁T7-8;中腹壁T9-10;下腹壁T11-12 ᅀ提睾反射:L1-2 ᅀ足跖反射:S1-2 ᅀ咽反射:舌咽N →中枢→迷走N ᅀ肛门反射:S4-5
(上运动N元瘫、中枢性瘫)
表现:* 肌力↓肌张力↑ 腱反射↑
* * * * * 位 * 肌活检:无失神经改变 病理反射(+) 单瘫、偏瘫、截瘫、四肢瘫 肌萎缩无或晚 无肌束颤动及营养障碍 EMG:NCV正常, 失神经电
定位
1 皮层:对侧偏瘫或肢瘫,Jackson EP。 2 皮层下白质:对侧偏瘫或肢瘫,程度不等。 3 内囊:对侧偏瘫,三偏,均等。 4 脑干:交叉瘫,同侧颅N驰缓性瘫,对侧 肢体痉挛性瘫。各种交叉瘫综合征。 5 脊髓:半切、横贯;颈膨大—上肢驰缓, 下肢痉挛;腰膨大—下肢驰缓;胸段—下肢 痉挛。
谢谢!
四、共济失调 Ataxia
定义:由于小脑、本体觉、前庭系统 功能障碍引起的运动笨拙和不协调。 分类: 小脑性 大脑性 感觉性 前庭性
临床表现
A 小脑性
1 姿势、步态改变:不稳、蹒跚、摇晃、步基 宽,半球→倾患侧,上蚓→前倾,下蚓→后倾。 2 协调运动障碍:意向性震颤,辩距不良,轮 替失调,大写怔,笨拙。 3 语言障碍:含糊、吟诗样、爆破样。 4 眼震 5 肌张力低,反击征(+)
2 本体觉及精细触觉→脊神经节周围突→脊神 经节 ( 一级神经元 )→ 中枢突 → 脊髓后索 → 薄束、楔 束 → 延髓背盖部薄楔束核 ( 二级神经元 )→ 换元后组 成内侧丘系→交叉到对侧→丘脑腹外侧核(三级神经 元 )→换元后组成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后 1/3→中 央后回、顶上回。 3 脊髓小脑前、后束:脊髓→小脑传递本体觉 →调节共济运动,非感觉性投射。
感觉障碍的定位
1 末梢型 远端、对称、手袜套样、多神经损害 2 周围神经型 单神经:单一神经分布区,呈条、片状。 多神经:多个单神经复合、神经干、神经 丛 呈条、片、肢体、肢带。 3 节段型 后根:长而宽的条、片,单侧完全性。 后角:同上或呈短褂、裤,单侧分离性。 前联合:同上,双侧分离性。
4 传导束型 脊髓半切综合征(Broun-Sequard Syndrom):病变平面1~2个节段以下对侧浅 感觉减退,同侧深感觉减退及运动障碍见,同 侧节段性深浅感觉消失或感觉过敏带。见于髓 外压迫性病变。 脊髓横贯性损伤:病变平面以下双侧深浅感 觉减退,截瘫、尿便障碍。见于脊髓炎及脊髓 压迫性病变等。
神经系统 感觉、运动、反射
康复医学科
大纲:
感觉系统损伤: 主要症状、体征、初步定位 运动系统损伤: 运动障碍类型、表现、初步定位 反射异常: 表现、意义
感觉系统
感觉定义:各种形式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后在 人脑中引起的直接反应。 感觉分类:浅感觉—痛、温、触 深感觉—运动、位置、震动 复合感觉—实体、图形、重量、定 位 特殊感觉—嗅、视、味、听
随意运动传导通路
额叶运动区Betz cell →轴突→放射冠 →内囊,皮质脑干束经内囊膝部,皮质脊 髓束经内囊后肢→下行中皮质脑干束逐渐 交叉至对侧,支配颅神经核→中脑大脑脚 →桥脑→延髓下部/C1水平→ 经锥体交叉 或不交叉→对侧脊髓 侧索、同侧前索→纤 维分布为下肢在外,躯干居中,上 肢在内 →前角运动神经元→前根 →骨胳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